第一章 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资料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由区域中心、区域腹地和联系网络三大要素构成。从空间角度看,经济区域的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它们之间有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其中处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就是区域经济中心或增长中心,相反,则是区域经济腹地。一般说来,增长中心就是城市,经济腹地就是农村,交通线路则是二者进行经济往来和能量交换的联系网络。因此,经济区域可表述为:以城市为增长中心、以农村为腹地、以交通线路为联系网络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1、区域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对定义区域概念,区域有哪些特点,如何划分区域。
2、如何划分区域,尤其是极化区域概念。
3、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的异同。
3、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4、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1、掌握区域、区域划分和经济区域的概念。
2、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历程和理论的演变过程。
一、两组概念
1、区域(region)与地区(area):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地区的泛称;地区是指特定的区域。
2、空间(space)与地域(territory):空间是对地球表面及其方位的一种表达;地域强调空间或区域的地方性和景观性,如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人口、资金、市场、资源等。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7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 根本经营模式
• 传统模式:人财物并重。
• 新型模式:是人力资本为中心。
• ——核心是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以智力输出为 主的产业群,为现代区域经济提供人才储 备和智力支持。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20
•
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对提高生
产力至关重要,美国的生产率在最近五到六年间实现了战后的最高增
长,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的IT化是一致的,美国已经是一个建立在IT基
础设施之上的经济体。
中国能否在未来20年保持9%的年均增长率?我的答案是可以保
持,虽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前所述,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
地转向台湾,现在它的生产基地是中国大陆和越南。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9
•
根据我在斯坦福的一个同事的研究,工业革命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英国是1%,
美国和欧洲大陆是2%,韩国达到5%以上,中国在过去25年达到了9%。在英国这样一
个增长速度的国家中,对工人而言,从他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工作周期中,不大可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2
•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最基本特点 • 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 自我强化 • 选择职业 • 积极劳动
• 3、人力资源具有实效性 • 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 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 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 (三)人力资本
•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 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 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区域经济学电子版资料
《区域经济学》笔记2007-03-11 12:14:59| 分类:区域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为企业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经济发展之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它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所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个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它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上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分为三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一是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二是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济,特别是提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即需要对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作实证分析。
区域与区域系统
收入累积 0% 3% 7.5% 29% 49% 100%
G = A/(A+B) ( )
收 入 累 积 百 分 比 % 人口累积百分比 % 收入最低的20% 洛伦茨曲线
⑵作用方式分析p20 ⑶投入产出分析 (二)区域系统的功能
1、多功能性。经济、社会、生态功能 2、功能可变性和可控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 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有被动变化和主动变化分 (3)功能的可加和性与不可加和性 如经济产值可加和,但社会功能不可加和。 (三)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四)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区域系统是一个整体, 外界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系统结构与要素 的变化,建立起新的稳定结构和状态,从而适应 新的环境。 自适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 的自动反应性;第二是系统受外界环境变化干扰 后自动恢复平衡的稳定性;第三是系统为适应新 的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突变,导致系统结构变化 与重组的演化性质
区域的基本属性是: 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如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与俄罗斯、蒙古等国相邻;上海在 中国东部沿海,与江苏、浙江接壤;山东在山西以东,与山西 最近距离140km,……………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即具有上下左右之间 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③多样化指数 ④集中化指数 ⑤威弗组合指数 ⑥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德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 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 曲线做出的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
人口累积 0% 20% 40% 60% 80% 100%
(五)空间性与地域性 区域系统总是和一定的空间相联系; 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距离、 空间联系等在区域系统中有重大作用,对区域系 统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的行为有 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区域系统空间性的含义。 空间性导致地域性:不论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 其内部差异总是存在的。这种差异可以是水平、 速度上的差异、功能差异,也可以是地域分工上 的差异、结构差异。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2010/12/28区域经济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选择题(15分)判断是非(15分)简答(15分)4小题综合分析(40分)共4大题,要求运用区域经济有关原理,解释经济现象。
☆为理解并记忆,其它主要是理解。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1地球表层的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空间形式;2、一种空间集合体。
按某些性质由人为确定。
经济区域: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空间范围。
常由一个以上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
2、区域经济学:研究资源(包括要素、市场)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问题。
3、核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格局、调控)重要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1.资源禀赋;2.集中经济;3.运输和通讯成本区域经济学渊源:区位论第二章区位论☆基本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三角形布局指向性中心地区位:人类活动的空间。
区位论: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的理论。
包括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
区位三角形:工业生产成本最小的区位,即运费最小地点应是原料产地、燃料产地、销售市场的重力中心布局指向性: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业布局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
中心地:区域的中心点,为区域居民提供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
重要知识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要求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现实农业区位现象。
理论前提:“孤立国”假定、匀质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周围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市场、农业企业化经营、马车运输,运费受农产品重量和市场距离的影响。
利润导向,运费为主要成本因子: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费。
市场距离↗,运费↗,利润↘,直至为02.☆工业区位论的三个区位因子: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集聚指向型三种布局指向的企业类型运输指向型产业:主要由运费高低决定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分原料地和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劳动力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最大时,产业区位选择首选劳动力因素集聚指向型产业: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4.2.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腹地是经济运动地域格局的一 种依托(“底盘”),其基本态势是经济运动的空间 聚集共同指向于同一经济中心(城市)。
◆所谓经济腹地,即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 范围。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 空间范围。
4.3.经济网络
▪
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
◆节点区域——由在功能上彼此紧密联系的异质单元所组成 的区域。其内部具有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等特点。研究节点区域很少考虑区域内部的一致性。
◆规划区域——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定目标而设定的 延续空间。规划区域的设定与行政调控或政治因素有关,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为解决特定空间范围的问题而实施一系 列特殊的政策与规划。
位”)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组织”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简称“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聚集与扩散” ◆“区域优势”
◆“区际经济差异”
◆“区际经济传递” ◆“区际经济分工” ◆“区际要素流动” ◆“区际产业转移” ◆“区际经济合作” ◆“区际经济冲突” ◆“区际经济竞争” ◆“区域竞争力” ◆“经济区划”、“功能区划” ◆“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治理”
◆区域经济中心的四大特征:
① 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能力
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
中心。
② 城市选择性。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城市,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
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章导论1、“区域”一般指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
2、“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4)经济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3、“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承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4.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
(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准。
(3)毗邻性标准。
(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
5、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
魏后凯等(2006)五要素说: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相比而言,三要素说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
1.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中心点,即城市。
区域经济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是由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缘故。
2.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
3. 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
6、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
(2)城市选择性。
(3)经济中心性。
(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物质构成内容为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信网络。
经济中心和腹地的沟通主要依托于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缺乏它经济区域就不能形成。
经济区域的扩大和经济强度的增加都取决于交通通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7、区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1)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成的有机体”。
(2)区域经济五大鲜明特征:中观性、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独立性。
(3)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区域经济学资料
区域经济学资料⼀、导论1、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2、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地理学、区位论。
3、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应⽤⼯具。
5、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区域的⾃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应⽤⼯具(为区域发展提供研究途径、规划⽅案和实施政策)。
⼆、区位与发展条件1、区域空间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节点(⼈⼝集中,城镇居民点)、轴线(连接节点,交通线、通信线、能源⽔运输线)、域⾯(经济活动的地盘)。
2、空间系统:城镇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区域⽹络系统,区域空间系统。
3、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杜能),⼯业区位论(韦伯)4、近代区位理论:中⼼地理论(克⾥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5、需求门槛:某中⼼地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和服务⽔平。
6、现代区位理论:运输区位论(胡佛)、市场学派(谢费尔)、成本-市场学派、⾏为学派、计量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到新经济区位论等。
7、盈利边界:企业配置在⼀定范围内才有利可图,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亏损。
8、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然条件(⾃然环境、⾃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劳动⼒、科技、制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临界最⼩努⼒理论,低⽔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推进理论,论述⼀个区域内各个地区普遍增长的可能性。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输出基础理论,说明⼀个区域内由于要素供给的不⾜和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只能在条件好的地⽅⾸先发展。
3、威廉姆斯倒U型轨迹4、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要素投⼊,包括劳动、资本、技术投⼊。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结构的数量特征。
区域系统结构:区域系统内部各子区域、各部门、各要素、各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有机联系。
(空间结构、中心地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比例。
区位商:Q=(N/A)/(N/A) 含义: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区位商11大于1,表明本区域的部门相对高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基尼系数:再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地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包括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的质量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
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积累结构)。
生产函数:假定在一个区域内,科技进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发生变化,则这个αβ 区域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为Y=A*K*Liiiii为第i个区域;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固定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A越大,i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β<1,规模报i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递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 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9.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距离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系统
(二)区域系统的控制
• 1. 区域系统控制模型
I
S
O
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系统的控制方式
• (1)反馈控制系统 • 基本特征:控制作用决定亍控制系统的状态,系统的输出 及系统的目标。 • a. 比例控制 • b. 积分控制 • c. 微分控制 • (2)开环控制系统 • (3)自适应控制系统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二)区域的特征
• 1.内在整体性 • 对均质区域而言,指的是形态特征的一致性; • 对结节区而言,则指中心不腹地经常的,稳定的联系。 • 2.穸间界线的客观性不模糊性 • 对区域本身是否独立亍人的意志之外而客观存在,有两种的主观派不 客观派。 • 主观派詹姆斯认为:“一切区域都是假定的。它们是为一定的目的划 分的,只要它们达到目的,就被判定是好的。区域斱法就是选取指标 来划分区域种类,验证这些指标,即从相关要素的综合整体中,选出 不特定的问题最相关的事物作指标。没有真正的区域。区域仅仅作为 一种理智概念而存在,它用亍特定的目的,只能按照所要考察的问题 的观点来评定它的得失”。 • 主观派认为,区域既丌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也丌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产物,而是由思维构成的精神上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一章 第一节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人类的经济活动不管处于
何种发展阶段,也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非物质的信息 生产,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区域空间。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
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经济区 域不是纯自然区域,一般也可能会打破行政区域,但 与行政区域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章 第二节
Ⅰ
Ⅱ
Ⅲ
中间需求 部分
毛附加价值 部分
最终需求 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
(1) 各产业总产出 = 该产业中间需求+该产业最终需求 (2) 各产业总投入 = 该产业中间投入+该产业毛附加价值 (3) 各产业的总产出 = 各产业的总投入 (4) 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 = 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合计 (5) 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 = 各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合计
第一章 第二节
基尼系数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公认为一种反映收入
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也被现代国际组织(如联合
国)作为衡量各国收入分配的一个尺度。
按国际上通用的标准: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基本合理;
0.4—0.5表示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积A+B就是“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
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
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设G为基尼系数,则
G=A/(A+B) (0≤G≤1)
A=0,G=0,收入分配绝对平等;
B=0,G=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第一章 第二节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将区域按其居民收入的大小由低到高排列。 然后分别计算出各区域居民收入占各区域居民收入 总和的比重。
区域经济学
讲授人:高志刚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第一章 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第一节 区域
第二节 区域系统
第三节 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
的客观基础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作业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
区域
区域的类型和特征
对区域概念的不同理解
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章 第二节
(二)地域构成
包括两种典型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 中心城市→城镇→农村。 第二种模式: 中心城市→近郊→远郊→农村。
第一章 第二节
三、区域系统的特征
(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 (三)空间性与区域性 (四)层次性 (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
第一章 第二节
农业:经济区域的基础部门。任何经济区域的发展 离不开农业,现代工业往往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工业:是工业社会的主要产业部门,也是经济区域 的主要物质部门和基本骨架。就是说,没有现代工 业就没有经济区域。 交通运输业:在实现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区的形成 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部门 分工和地域分工的保证和进行经济联系的桥梁。
第一章 第二节
(3)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 题。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它先将一国 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 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例如,收入最 低的20%人口、40%人口…等等所得到的收入比例分 别为3%,7.5%…等等,如表1-1,最后,将这样得 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 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参见图弧线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 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
性和层次性;
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
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各种表示区域的词,如流域、山区、高纬度区等;法
语区、伊斯兰区等;如盟军占领区、非军事区等;如省、 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如东北亚经济区、环太平洋经 济圈等。
第一章 第二节
一、系统和系统科学
(一)系统的涵义 现代系统科学奠基人贝塔朗菲: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
钱学森: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
成
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
第一章 第二节
一、系统和系统科学
(二)系统的特征 第一,系统必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元 素、环节)所组成。 第二,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 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整体联系,从而在系 统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第三,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分析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的相 互影响关系,正确规范地方政 府的经济行为
简化影响因素,把握区域 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自然、地理因 素
政府规划 主体经济的构 成
沿海区、内陆区、山区、平 分析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 影响,确定区域产业区位 原区、流域区
规划区、非规划区 综合经济区、单一经济区 (如工业、农业、商业区) 根据政府的实际能力,合 理确定资源要素配置区位 研究各产业间关系,合理 确定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
第一章 第二节
2、作用方式分析法(如系统动力学)
系统动力学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二节
3、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常用于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量
化的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即产业关联。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由里昂惕夫首先提出的,包
括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或区域经济 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 的数量分析方法。
第一章 第二节
五、区域系统的功能
(一)系统功能的含义
系统功能是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能力,是 系统结构的动态的外部表现。
1、要素比例分析法 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 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 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如三次产业的比例,农工比 例等。 通过百分比的计算分析,可以对区域系统的演化阶 段和发展方向做出初步的判断。
第一章 第二节
(2)区位商
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 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和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是用来 衡量某一产业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计算公式为: Q=(N1/A1)/(N /A) 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 A1研究 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N为背景区域某 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A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 值(或从业人员)。 含义:Q越大,该地区这个部门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区位商大于1,表明本区域的该部门相对高(强)于 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第一章 第二节
四、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
(一)区域系统结构分析的内容
区域系统是复杂的综合结构系统,系统内部的结构
也是复杂多样的,宏观结构内部包含微观结构,大
系统下又分成若干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交叉,复 合,连结成系统的结构网络。
第一章 第二节
从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来看,区域系统主要涉 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
第一章 第一节
经济区域的特征
经济区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
经济区域不能无限细分。
经济区域是开放的。
经济区域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区域的界限是模糊的。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 区域系统
一、系统和系统科学 二、区域系统的组成 三、区域系统的特征 四、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 五、区域系统的功能 六、区域系统的演化与控制
整体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最优化原则
第一章 第二节
二、区域系统的组成
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 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 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 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 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第一章 第二节
(一)产业构成 经济区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物质内 容的经济实体。 任何区域经济实体都是由农业,工业,建筑 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等组合而成地域单 元。 市场经济中注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 产业的关系(组成)问题。
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HL,也不是45o线OL,
而是像OHL那样向横轴凸出,尽管凸出的程度有所
不同。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就越是向横
轴凸出,从而它与完全平等线OL之间的面积越大。
第一章 第二节
因此,可以将洛伦兹曲线与45o线之间的部分A 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
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o线之间的面
OL为洛伦兹曲线。
第一章 第二节
表1-1
人口累积 0% 20% 40% 60%
收入分配资料
收入累积 0% 3% 7.5% 29%
80% 100%
49% 100%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二节
显而易见,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 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
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区域可以是一个国家,小
的可以是一个省、一个市、甚至一个县,只要它是一 个完整的地区,具有组织和协调内部的经济活动和区 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经济区域的概念理解
第一章 第一节
经济区域是人类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 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 综合体(白雪梅,1998)。 经济区域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是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和产品、产业相对密集 分布和联系的空间性经济活动总体(陈鸿宇,1998) 经济区域是人类活动、社会化大生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的 产物,是在考虑了行政区划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上 具有密切相关性、同类性和联系性并且不能无限细分的某 一空间范围或地域经济综合体,它必须具备市场主体、经 济核心区、非核心区和要素流通网络四个最基本单元以及 具有协调和组织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经济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