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1
诵读目标:
1、结合自然节气和历史背景诵读《月夜忆舍弟》,增加对于节气知识的了解和对于诗歌的热爱。
2、在熟读成诵中净化心灵。
诵读流程:
一、引入主题
1、诵读《二十四节气诗》开启黎明。
2、引出今天的主题“白露”。
孩子们,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太阳到达黄经165°。
二、了解节气特点。
1、回顾最近天气的变化。
了解昼夜温差大这个季节特征。
2、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三、诵读节气谚语
白露在仲秋,早晚凉悠悠。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
白露十天满山黄。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白露节气在农民伯伯的眼里满是收获的希望,但是在诗人的看来白露节气又有怎样的感想呢。
四、复习诗歌
1、走进最早的诗歌总集,齐诵《蒹葭》;
2、一位美丽的女子在玉阶生满白露的晚上,心中却满是抱怨和不满,这又是为何。
女孩子诵读李白《玉阶怨》;
五、学习新诗《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两遍。
2、抽读古诗。
(可抽二三人)
3、师生古今对译读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今夜露水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说说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把那句诗读给大家听。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借景抒情)
5、师生情境引导读:
A、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让我们怀着悲凉的心情来读———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B、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不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好,让我们带着杜甫对家乡百般深切思念的心情来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杜甫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让我们带着他的愁思一起来读———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D、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如今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真令人伤心折肠,真是———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回归本诗,齐诵《月夜忆舍弟》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让我们一起来诵———
7、配乐读
音乐会让情更深,意更浓。
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读出杜甫的家国情怀——
五、总结拓展
白露节气今天已经进入三候,接下来的节气便是秋分。
希望大家下去继续感受变化多彩的大自然,搜集相关秋分节气的知识。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2
1、阅读《弟子规》片断,学习弟子规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恪守规范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孝心和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3、展示诵读成果,增强学习经典信心。
1、全班学生成扇形分成三个方阵,领颂6名学生,每2人一组,两个组站在方阵之间,另一组站在中间方阵前面。
2、方阵学生手捧书有弟子规的文件夹,领颂学生不拿道具,根据具体情境做适当表演。
3、采取诵读、分组、领颂、呼告、唱读、男女、混合等多种诵读方式。
1、开场白
(6齐)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②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
③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
③我们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经受着民族文化的神圣洗礼。
④打开历史长卷,穿越千古尘埃,首先向我们走来的就是先贤至圣的儒家文化。
⑤儒家经典中,最为朗朗上口的《弟子规》,它是古代读书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操守。
⑥《弟子规》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无不给人以精神的滋养与启迪。
男:我们诵读《弟子规》,感悟《弟子规》,践行《弟子规》。
女:它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让我们孝敬父母。
女:“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让我们友爱兄弟姐妹。
合:让我们在学中做,:让我们在做中学,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①下面请欣赏八(十)班全体同学诵读《弟子规》。
2、诵读展示
(设计:略)
(6齐)“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
(齐)教我们谨慎。
(6齐)“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
(齐)教我们诚信。
(6齐)“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
(齐)教我们仁爱。
(6齐)“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
(齐)教我们亲仁。
(6齐)“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
(齐)教我们亲近仁德。
(6齐)“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
(齐)教我们努力学习
3、结束语
①②: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③④: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⑤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使我们充实,中华经典使我们明智。
(齐)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经典国学的乐园,颂中华千古诗文,扬圣贤之道。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谢谢大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弟子规》“总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等部分内容。
虽然只是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弟子规》的圣贤之道,《弟子规》可以说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
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去铭记,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把它看做修身立命的根本。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
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
教学设想
通过多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理解诗歌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屏幕展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品读诗歌
(一)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二)解题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三)逐句理解诗歌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
(四)再次品读诗歌,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配乐下自由朗读诗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看谁读的最有诗意。
2、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
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感受诗歌
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
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
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
)为什么“争暖树”。
(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
)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
)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
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写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
全诗情景交融。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第三课时《登飞来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
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怀,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六、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
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板书设计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杜甫白居易王安石
远望湖水
望近望早早莺早春美好景色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凝望春花、草对早春的喜爱之情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想象绿杨
诵读欣赏教案
编写人:竹西中学钮谞源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
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
教学设想
提点学生注重情景交融,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通过景色的描写来把握作者的感情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导入
运用图片展示法,电脑上展示东岳泰山的照片,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的感受。
或者是请到过泰山的学生谈谈自己旅游的感受。
由学生的感受引入课题杜甫的
《望岳》。
二、学生读诗歌,确定全诗的着眼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泰山的
2、请同学朗读诗歌,其他同学点评他的停顿有没有,有没有读出泰山的气势。
3、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确定诗歌的着眼点在哪里。
明确:着眼点是题目“望岳”中的望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泰山进行“望”,从而描写泰山的雄伟。
三、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诗句,了解诗意。
2、全班交流回答,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句意。
四、品读诗歌
1、诗人描写泰山雄伟的目的在哪?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认识。
杜甫是在科举不第游历时,见到泰山,并写下此诗。
全诗没有一点落第后的颓废消极,而是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再次齐读诗歌,不仅读出诗歌的气势,更要读出作者的旷达胸怀。
3、感受诗人的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除了气势外还有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4、学生课堂上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早春呈水部八十八员外》,这首描写早春景色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二、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读诗歌,明诗意
1、学生相互朗读诗歌,读出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教师分句,讲述诗歌的大体意思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
“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
“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
“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
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
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
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
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
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
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
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3、品味作者感情
整首诗虽然是写景,但却也融进了作者浓浓的感情在内,表现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与《早春》对比阅读,看看诗人的选意象的不同点,共同点,学生课上自由交流,课后与老师讨论。
第三课时登飞来峰
一、导入
我们祖国的名山是数不胜数的,每个省市几乎都有一座名山,前面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眼中的泰山,今天让我们再来领略另一座山的风采。
那就是黄山上的飞来峰。
二、读诗歌,解诗意
1、听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朗读诗歌,争取诗歌
3、请同学朗诵诗歌,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脑海中想象飞来峰的奇景
4、电脑上展示图片,看看与你感受到的景象是否相同
5、老师讲解诗歌大意。
三、品读诗歌的哲理
这首诗除了写景之外,更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尤其是诗歌最后两句,在议论中阐述哲理。
你从这里都读出了哪些哲理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后两句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
以“浮云”为喻,反衬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板书设计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景——雄伟写法:情景交融景充满生机
情——旷达议踌躇满志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
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