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易错40题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

”这两句写梅,大意是:认作是桃花吧,却无桃树的绿叶;看成是杏花吧,却有青青的枝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①
君泛仙槎银海去。

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

草草杯盘深夜语。

冥冥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

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

待得政成民按堵。

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今四川简阳市人。

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回芜湖闲赋时所作。

姚主管是他的友人。

横州,今广西东南横州县。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仙槎”就是船,“泛”写出了友人赴任路上的悠然之情,“地角天涯路”则点出路途遥远,天南地北,二人相隔之远。

B.“草草杯盘深夜语”写在朋友要离开之时,与朋友深夜饮酒话别,因时间紧急,只能草草准备点酒菜。

C.“明珠”指光泽晶莹的珍珠,“翠羽”指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

“明珠翠羽”泛指珍贵的珠宝和饰物,也代指女子。

D.“朝天衣袂翩翩举”一句运用了想象手法,“朝天”朝拜天子,“衣袂翩翩举”,衣袂飘飘的样子,想象友人回朝向皇帝复命时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状态。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吴子似①过秋水
辛弃疾
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湲。

羡君人物东西晋②,分我诗名大小山③。

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

看君不了痴儿事④,又似巩流靖长官⑤。

注:①吴子似:时任铅山县尉。

有史才,并善诗,与稼轩交往颇密,常相互唱和。

辛弃疾罢官二十余年,隐居铅山瓢泉。

②东西晋:即东晋和西晋,两晋时代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

③大小山:汉淮南王刘安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赋,以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或小山。

④痴儿事:醉心官务政事。

⑤靖长官:传说为唐时学道成仙之人。

1)下列对词中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作者描写了自己居所周围的环境,长廊如带,水石间杂,泉鸣低徊,可惜平时死人同赏,略显清寂。

B.三、四两句,作者巧妙用典,称赞友人具有两晋文人雅士的风神,并请他为自己居所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峰命以富有诗意的名称。

C.五、六、七三句可以看作是作者回答友人的询问,以自嘲的方式叙写出了目前自己遭遇罢官后,多年隐居生活的状况、心境和态度。

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子似好像一方面放不下当前的仕途国事,另一方面又有着隐逸遁世的追求,处于十分矛盾的状态。

2)“人间路窄酒杯宽”一句堪称全词的点睛之笔,请联系作者的境况解说这句话的意思和此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建[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

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

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④,垂泪千行便濯缨。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三月,曾因“永贞革新”遭贬谪的柳宗元、刘禹锡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一起南下至衡阳,然后分别赴任,柳宗元赠诗给刘禹锡。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所作诗的回答。

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铜像或墓道石。

此指衡阳湘水西岸马援庙前石人,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

1)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的首联均将两人十几年来仕途起伏不定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

B.柳诗颔联突出“伏波故道”的“风烟”和“翁仲遗墟”的残破,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C.柳诗颈联强调自己因懒散粗疏招来非议,“休将”二字表现作者对自己博取“时名”的行为感到后悔。

D.刘诗颔联紧承首联,上句借西汉清名满天下的黄霸以自嘲,下句借柳下惠的故事表达自谦之意。

2)两首诗都表达了被贬时的心情,试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陈克:南宋词人。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
至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 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请分析词上阕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请分析“海棠红近绿阑干”的写景艺术。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

②蒲萄:即“葡
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 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就着山势。

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着力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

每当边草变白大雪飘飞的时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一封家信,或几件衣物。

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的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白搭。

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 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辛弃疾
谁向椒盘②簪彩胜③?整整④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

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

③彩胜:即幡胜。

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

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

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E. 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
吴淑姬①谢了荼蘼②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
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

父为秀才。

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

②荼蘼(túmí):—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首三句,写了茶蘼花谢,却仍有少数花朵点缀枝头之景,表现了春景将休未休之态。

B.“庭槐影碎被风揉”一句,写出了风雨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词人的芳心,创作构思颇为精妙。

C.下片“一川烟草浪”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愁思比作连天草浪,滚滚袭来,极为生动。

D.“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暗含对比之意,同时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事物“愁”具象化。

E. 本词中,词人首写庭院之景,再写登楼的远景和近景,可见词人写作观察点是移动变化的。

2)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时运①(其一)(并序)
陶渊明
序:时运,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注)①时运:指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序中的“春服既成”化用《论语•先进》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采用了用典的手法。

B.开头两句的“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使整首诗的节奏平缓。

“迈迈”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

C.五、六句主要通过对山峰、云雾、天宇和云霄这些意象的描绘,营造了虚无缥缈的意境。

D.这首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序首二字,诗前的小序,点明全篇的主旨。

2)清代的学者沈德潜认为“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翼”字写出了性情。

请结合诗句对“翼”字做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宋)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②。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E. 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助其实现霸业后,乘扁舟归隐五湖。

③鹓雏:传说中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庄子自比鹓鶵,将惠子比作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全诗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此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虽遭困顿,可依然有凌云之志,他希望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

2)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②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 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

②紫云: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

③霜栽: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第四句写秋菊敛香隐迹,甘于与暮秋寒蝉一样寂寞,令人不胜感叹。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令狐绚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E. 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用芭蕉与丁香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暮雨中送别诗。

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紧紧扣住了诗题中的“雨”“暮”二字。

B.首联对仗,“暮钟”对“微雨”,视听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渲染离别时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

C.颈联“深”“远”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离别之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洛城:洛阳。

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⑤司徒:指李光弱,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

“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韩琦:北宋政治家。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虽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但重阳佳节,诗人内心充满了与朋友相聚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