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3.1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苏教版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教案】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cb1f609e31433238689355.png)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一切都在运动中》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论也不相同。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定性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会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运动、辩证的看待静与动。
三、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系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物体位置变了就发生了运动。
通过本课希望学生能掌握准确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了解运动的相对性,以及辩证的看待动与静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能合理的选择参照物判断运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串有细线的小球、铁架台、车窗演示道具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好,这节课跟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
同学们都很爱做游戏,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请后面的一名同学到前边来,大家注意观察他在走动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生回答:挪地方了,对。
也就是位置发生了移动。
板书(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运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运动)(二)、探究新知1..理解“参照物”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举几个运动的例子吗?生回答:“我们每天上学下学走路都是运动。
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下课我们在操场上打球都是运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课《3.1一切都在运动中》(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课《3.1一切都在运动中》(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4bd34c195f312b3169a5f4.png)
良好
反 思
本课是学生了解物体静止与运动的重要一课,全课采用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并体验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绝对运动的概念。
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系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物体位置变了就发生了运动。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了解运动的相对性,以及辩证的看待动与静的关系。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9.补充说明: 选择 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三:(知道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判断地面上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学以致用
课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选择同一参照物去判断不同物体的运动,并做好记录。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
教学难点
能合理的选择参照物判断运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串有细线的小球、铁架台、车窗演示道具等
教 学 过 程
1,观看教学录课
2,借助教学课件和学生一起梳理本节课知识
3,打开本课的26-27页分析指导课本作业:
1.活动一:(判断物体是否在动)
2.P26描述图片中有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图片中可以作为参照物的物体有哪些呢?
3.补充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知识
活动二:(寻找参照物)
4.P27 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5.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
6.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7.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
8.你能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吗?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4cb60d2af90242a895e566.png)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来源:学_科_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1、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1、知道什么是参照物,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准备]有关资料、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提问:你们观察这2副图,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观察汇报,揭示课题(板书:在运动)[来源:]二、学习新课㈠、指导学生认识参照物1、出示一、二图片,提问:汽车在行走吗?你是怎么想的?[活动要求] 这里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进一步回顾什么是运动,了解学生心中运动的概念是什么?同时要让学生说出他们心里的运动判断标准。
把学生认知上关于“参照物”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概念挖掘出来,刺激兴奋点,把平时已经习惯运用但尚未明白道理的判断运动的方法重新建构,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打下基础。
2、出示三图片,我们观察一下汽车的运动过程。
3、观察课本P26图。
观察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组讨论,填写记录表。
第小组科学记录表运动的物体我的理由4、通过讨论,你知道怎样才能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5、小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6、举例:拔河、轮船等。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活动要求] 引导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3.1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3.1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d5a6f3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2.png)
3.1 一切都在运动中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论也不相同。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定性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会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课件一、导入大家好,这节课跟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
同学们都很爱做游戏,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请后面的一名同学到前边来,大家注意观察他在走动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生回答:挪地方了,对。
也就是位置发生了移动。
板书(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运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运动)二.探究新知1.理解“参照物”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举几个运动的例子吗?生回答:“我们每天上学下学走路都是运动。
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下课我们在操场上打球都是运动。
”大家说的非常好,关于运动的例子很多,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这些图片。
课件出示:人的运动、物体的运动、星球的运动。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它是否在运动呢?生回答:看位置有没有移动,对。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这两幅图片:课件出示: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图中的运动:鸭子————湖中心——湖边汽车————湖的前方——小孩的下方老鹰————小孩的上方——湖的上方乌龟————路的拐角————路边物体《参照物》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这里要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其实是位置发生了改变,而且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位置的改变。
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板书: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这另一个用来做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
(课件出示参照物定义)2.练习: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描述图片上的物体运动吗?以树木为参照物,汽车在向前运动以天空为参照物,老鹰在运动以湖面为参照物,鸭子在向前运动看来大家已经能借用“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了,刚才大家所选择的参照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不动(静止的)板书:静止是不是所有的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呢?3.课件出示:书中的汽车图片。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eabfffbceb19e8b8f6bab3.png)
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第1课。
1、本课教材从学生熟知充满运动物体的的场景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2、在该课中,参照物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显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指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概念的实用价值。
在此课文还提供了用滑板车代替汽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有更加直接的感受。
接着,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列举了乘电梯、拔河和江中竹排三个事例,引发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3、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使学生懂得由于地球在转,地面上的物体每天都随地球的转动而行进,从而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出“运动”的话题。
1、谈话:大家都听过《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吗?那你们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到水里的剑了呢?怎样才能找到剑呢?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讲解:船是运动的,对于剑来说它是不动的,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了。
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切都在运动中”。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8b381eb4daa58da0114adc.png)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目标: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根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都听过吗?师问:那个人能捞到剑吗?2、看来这个人对物体的运动太不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运动有关的知识——《一切都在运动》。
(板书课题)3、师: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课件播放图片)二、科学探究(一)、认识参照物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师: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怎么知道它在运动的?(课件出示)1、学生观察。
2、相互交流。
3、讲解(揭示参照物)(二)、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一样1、出示课件,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2、汇报交流。
3、出示课件,讨论: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旅客从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的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4、讨论并交流。
5、提问: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为什么?6、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必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7、拓展: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出示课件)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2)、学生讨论。
(3)、交流:你们在判断时选择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什么?(4)、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
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则人在运动。
(5)、提问:(出示课件)“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明明是竹排在运动,人为什么会有山在移动的感觉呢?(6)、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切都在运动中3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切都在运动中3](https://img.taocdn.com/s3/m/9aa7d4affe4733687f21aa9d.png)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明白得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关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信。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刻的关系。
3 明白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进程与方式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明白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2.明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定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目光看问题。
学习功效:估量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目光看问题。
明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定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明白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功效评判:概念进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明白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不明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定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白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不明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定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白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明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定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讨能力:层次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一、引入交流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看这副图,你感觉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明白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那个地址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辞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二、探讨教师:大伙儿适才说得都超级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像。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明白汽车是不是在前进。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切都在运动中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切都在运动中](https://img.taocdn.com/s3/m/bf19737225c52cc58bd6be85.png)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物体的运动”单元《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从一幅充满运动物体的图片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在该课中,参照物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显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为求更加形象地进行体验和解释,我在上课时通过课件的设计、问题的递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加明确利用参照物的价值。
然后,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课程标准]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4、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1、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630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630](https://img.taocdn.com/s3/m/19618af0bed5b9f3f80f1c6e.png)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很容易让学生实验结论中总结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结全本课课文,汇总天文地理知识,知道世界万物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外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当他抓到手里仔细看时,却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颗射向他的子弹。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飞机以一定的速度飞行,从背后射向来的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同的子弹在空气中飞行一段距离之后,速度减小了。当子弹的速度和飞机的速度相近时,对飞行员来说,子弹几乎是静止的,顺手就可以抓住。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发挥课外连接的作用,了解更多的知识。
课堂练习
我知道:
观察图片,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运动的特点——位置变化。总结判断运动的方法,认识参照物。
学生自主发言,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假定不动或静止的。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是不同的。
讨论合作,能够独立找出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通过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向,对问题更好地理解,。
12、用刚才的方法说说,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
(出示轮船图片)
学生反馈: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以轮船上的任何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行驶中的轮船上乘客以两岸的树木和建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13、出示问题:怎么同一个人,我们一会说他是运动的,一会又说他是静止的,还都有道理,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我们两次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9)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9)](https://img.taocdn.com/s3/m/a8ec711cf5335a8103d22038.png)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程标准:1.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二、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2.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4.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四、学习成果评价:(一)概念发展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二)探究能力: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五、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一、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二、探索和调查1.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2.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3.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设计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079ba2b90d6c85ec3ac6af.png)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课件1:同学们:昨天老师被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的问题给难住了,我也来考考你们。
一个小朋友坐在客车上,当他看车窗外时,他兴奋的叫到,爸爸爸爸,那棵树在动。
你能帮我判断一下小男孩说的话是对还是错?面对小朋友的质疑,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希望你能判断。
出示课件2 今天我们的所要学习的课题就是和这幅图一样:一切都在运动中。
(板书课题)二、认识参照物生活中你观察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怎样观察到的?什么是运动?(教师走动)老师现在是运动还是不运动?老师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引导出:位置变化(板书:运动:位置变化)出示课件4 4、请同学们看书上26页的图,图上有什么?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上下两幅图,哪些物体位置变化了?你是怎样知道的?(相对于小朋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它运动了)5、刚才同学们说的小朋友、小路是没有动的,他是我们在判断物体运动时用来做比较(或做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参照物。
(板书:参照物)出示课件5小组填写实验记录单一三、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1、那么都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做参照物呢?2、请同学们把橡皮放在你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用手把它推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运动了吗?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3、桌子、树等等,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可以做为参照物,那么正在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做参照物呢?4、请同学们把科学书放到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把橡皮放到科学书上“科”字的上面,用手推动书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小组填写实验记录单二5、看来,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做为参照物,并且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苏教版科学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6cbb3827284b73f242508e.png)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课件1:同学们:昨天老师被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的问题给难住了,我也来考考你们。
一个小朋友坐在客车上,当他看车窗外时,他兴奋的叫到,爸爸爸爸,那棵树在动。
你能帮我判断一下小男孩说的话是对还是错?面对小朋友的质疑,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希望你能判断。
出示课件2 今天我们的所要学习的课题就是和这幅图一样:一切都在运动中。
(板书课题)二、认识参照物生活中你观察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怎样观察到的?什么是运动?(教师走动)老师现在是运动还是不运动?老师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引导出:位置变化(板书:运动:位置变化)出示课件4 4、请同学们看书上26页的图,图上有什么?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上下两幅图,哪些物体位置变化了?你是怎样知道的?(相对于小朋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它运动了)5、刚才同学们说的小朋友、小路是没有动的,他是我们在判断物体运动时用来做比较(或做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参照物。
(板书:参照物)出示课件5小组填写实验记录单一三、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1、那么都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做参照物呢?2、请同学们把橡皮放在你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用手把它推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运动了吗?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3、桌子、树等等,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可以做为参照物,那么正在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做参照物呢?4、请同学们把科学书放到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把橡皮放到科学书上“科”字的上面,用手推动书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小组填写实验记录单二5、看来,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做为参照物,并且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3)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1feb3a09f242336c1fb95e38.png)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00f26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5.png)
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中,“一切都在运动中”是第三个学习单元,共占据了一个单元的内容。
此单元主要讲解了不同的物体和事物运动的形式、轨迹,对生活中运动的应用和物理现象的认识等进行了简单而全面的介绍。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为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内涵、形式和应用,并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物理规律。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哪些,以及运动的轨迹是如何掌握的;2.让学生了解力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体验运动的过程和意义;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为今后学习电磁学等其他物理学科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对运动的内涵和形式有充分的理解,如何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难点:学生对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合作和觉悟。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1. 自然现象:运动内容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内涵和类别,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步骤1.导入环节: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2.理论知识: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运动原理和种类;3.动手操作: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运动的意义,以及运动会对物体产生的影响;4.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不同运动形式、性质和轨迹。
2. 力和重力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力和重力概念和规律,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1.导入环节:实验力和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关系;2.理论知识:讲授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力、重力的关系;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力的应用;4.归纳总结:总结力的类型与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磁和电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现象,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1.导入环节:了解电和磁的常见现象和应用;2.理论知识:讲授电和磁场、电和磁的相互作用规律;3.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电和磁场的现象,了解电和磁的特性和应用;4.归纳总结:总结电和磁的应用场景和规律。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3)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0f077182e87101f69e3195cd.png)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详细教案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详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c6544a4b73f242326c5f18.png)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详细教案设计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一、引入交流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究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b36447f5335a8102d220b8.png)
3-1一切都在运动中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
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在运动呢?二、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1、观察课文中的图片,图片中的这些物体在运动吗?2、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3、你是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让学生不断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借助参照物)4、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参照物的概念。
①看看你们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②到电影院看电影你是怎样有快有准找到自己的座位的?③小结:看来有了统一的标准确实能为我们准确地确定位置提供便利。
7、谈话:现在在教室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清楚的描述一下自己的位置?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代表发言:我把某某某同学的座位号定为一组一号,我的位置就是某排某号。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统一的标准来确定位置了。
三、认识改变参照物就会改变对运动的判断。
1、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确定参照物。
①坐在缓慢行使的汽车上,怎样发现汽车在前进?你只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②为什么会有附近的树倒退的感觉?此时你又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呢?2、乘坐交通工具人动了没有?3、从这些判断中你明白了什么?4、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四、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①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②为什么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五、认识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1、小组讨论:①如果你坐在一列飞速行使的火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②那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2、根据汇报得出结论: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也是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所不可缺少的。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8)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8)](https://img.taocdn.com/s3/m/0cc172a2ce2f0066f4332238.png)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从一幅充满运动物体的图片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在该课中,参照物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显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为求更加形象地进行体验和解释,我在上课时通过课件的设计、问题的递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加明确利用参照物的价值。
然后,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1、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4、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1、知道什么是参照物,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提问:你们观察这2副图,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观察汇报,揭示课题(板书:在运动)
二、学习新课
㈠、指导学生认识参照物
1、出示一、二图片,提问:汽车在行走吗?你是怎么想的?
[活动要求] 这里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进一步回顾什么是运动,了解学生心中运动的概念是什么?同时要让学生说出他们心里的运动判断标准。
把学生认知上关于“参照物”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概念挖掘
出来,刺激兴奋点,把平时已经习惯运用但尚未明白道理的判断运动的方法重新建构,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打下基础。
2、出示三图片,我们观察一下汽车的运动过程。
3、观察课本P26图。
观察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组讨论,填写记录表。
4、通过讨论,你知道怎样才能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5、小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6、举例:拔河、轮船等。
[活动要求] 引导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明确判断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揭示出不同标准下的运动判断结果是不同的。
㈡、引导学生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出示“行驶的汽车”图片,这是一辆行驶的汽车。
提问:
①车上乘客在行走(运动)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②汽车在行走(运动)吗?
③路上的行人在行走(运动)吗?汽车在行走吗?车上乘客在行走吗?
④你们在判断时选用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2、讨论交流: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3、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
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人为参照物,则车内的乘客在运动;如果选择车为参照物,车外的人就在运动。
4、举例(录像巩固)
5、观察“电梯上的人”图片。
乘坐电梯的人动了吗?
6、出示“江中竹排”(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
你能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句话吗?
(三)引导学生认识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1、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2、提问:为什么两个人会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什么?
3、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必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活动要求]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来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状态。
揭示参照物在判断运动以及速度方面的重要性。
㈢、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
①“我们的教学楼”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②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我们的教学楼”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③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2、讨论交流:你有什么想法?(课件)
3、小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活动要求]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
课后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
[板书设计]
一切都在运动中
借助其他物体
位置发生变化参照物
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物体的运动”单元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展开,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给孩子造成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和活动,从而产生问题情景,激发孩子思考,引入探究佳境,“逼迫”孩子在活动中养成主动动脑,习惯动脑的状态。
通过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和应用中总结知识方法,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组块,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