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修:以研究的姿态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研修:以研究的姿态行走在成长的路上作者:李雪梅马春梅
来源:《今日教育》2017年第05期
一堂课,只有经过不断打磨,才能化粗糙为精致,化粗浅为深厚,化平淡为精彩。
一名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例研修,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才能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自信!
每一位教师都渴望成长,但漫无目的的努力往往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厢情愿地“单相思”,不了解学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有的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背得相当熟悉,却不能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顾此失彼。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通过查阅众多名家的成长之路,我们还可以补充很多: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公开课+专家指导+同伴互助……教师的成长路径很多,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我们在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课例研修是一线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课例研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不是新鲜事,但怎样才能让教师在其中收获最大?我们总结出几条经验。
一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基于教材文本的准确解读,寻找最有价值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生“学过”不是学习结果,“学会”才是我们需要的结果。
三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
“学会”也不是终极结果,最好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现以一堂识字课的研修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磨”出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磨:给两类生字正确定位
《夏夜多美》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要求认识的生字有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6个。
第一次试教,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逐个识字。
学生在学前几个生字时学得颇有兴趣,但很快,学生就开始开小差,后半部分基本上是老师在唱独角戏。
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非常不好,不少学生没有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我们磨课团队的教师反思,得出结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问题——识字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于是,我们重新集体备课,梳理“对策”。
【对策】明确两类字的不同要求
克服识字方法单一的有效策略肯定不是“耍花枪”般的教学方法的堆砌。
那么,采取怎样的策略才会有效呢?这不取决于教师方法的多寡,而是取决于方法的适用性。
要求会认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本身就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我们从这里开刀。
教材以“多认少写”为原则进行编排,我们决定遵循多识字、少写字、“识写分开”的指导思想进行备课。
《夏夜多美》这课要求学生认识“莲、哭、睁、腰”等13个生字,评价时就只要求学生能认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而对要求会写的“她、他”等6个生字,则全面评价学生是否会读、会写,是否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教师首先区分两类字的要求,不在教学中平均用力,开展不同要求的指导,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呵护了学生的识字热情。
二磨:识字教学指导要有侧重
有区别地识字,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但是,从语用检测中我们又发现,本课生字中有两组字学生没弄清,一组是“她”和“他”,另一组是“爬”和“趴”。
通过研讨,我们认识到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于是,我们重新把这两组字的教学作为重难点,进行再一次教学实践。
【对策】侧重指导生难字
这一次,我们的教学操作是这样的:
1.抽读第1-4自然段。
用“给拼音帽子找朋友”的游戏读准生字字音,把生字送回词语,读词语卡。
2.再把词语送回句子,学生自由练习读1-4自然段。
3.随文区别“趴”和“爬”、“她”和“他”的字义。
(1)师引导学生先看图片的方法理解“趴”和“爬”的不同意思,再用动作表演,加深和检测理解。
(2)师提示学生从形猜字义,理解“她”和“他”的不同指代。
4.拓展练习,迁移运用。
(出示生活情意图,让学生选字说话,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这两个字)
这一次,我们发现学生渐入佳境了: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尾学生也基本上都会认(或会写)、会用本课生字了。
但是,在后来的写话作业中,我们又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运用“她”和“他”,一是不分男女都用“他”,二是“她们”和“他们”混用。
看来,教学还是有问题——我们没关注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
于是,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研课。
三磨:重难点字的处理宜“发现式研究”
这一次,我们集中火力处理难点:“她”和“他”。
我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这两个字是典型的形声字,望形生义,讲懂字义并不难。
于是我们做了这样的教学假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发现其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能准确地运用于复数情境中,即对象全为女性时用“她们”,对象全为男性时用“他们”,而男女都有或性别不详时用“他们”。
【对策】在语言环境中发现字义
任何生字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
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有利于识字、阅读和作文的有机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课文《夏夜多美》中,对“他、她”这两个生字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链接课外阅读知识来解决。
于是,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师:为什么写睡莲要用“她”而不用“他”呢?
生:可能睡莲是女的。
生:因为睡莲长得漂亮!
师:猜测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但我们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得到证明。
生:我找到了!书里说她是“睡莲姑姑”,姑姑都是女的,所以要用“女字旁”的“她”。
师:那你明白什么时候用女字旁的“她”了吗?
生:女的都用女字旁的“她”。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来,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小蚂蚁为什么要用“他”呢?
(生讨论,有点拿不定主意)
师:在蚂蚁王国里只有一个女性,那就是蚁后,蚁后是负责在蚂蚁王国里坐镇指挥,繁衍后代的,凡是出来寻找食物的都是男性的工蚁。
生(恍然大悟状):哦,我明白了,原来小蚂蚁是男生!
师:你现在知道什么时候用“单立人”的“他”了吗?
生:应该是所有的男人都用“单立人”的“他”。
(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用“选字填句”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这两个字。
)
一堂课,只有经过不断打磨,才能化粗糙为精致,化粗浅为深厚,化平淡为精彩。
一名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例研修,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才能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自信!
回首一次次磨课,我们就这样在“边教学边反思,边反思边修改”中对识字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有了更多更丰富的认知,有了更好更有用的策略。
我们深刻感悟到:课例研修,真的是一线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它“逼”着教师不断以研究的姿态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永川区上游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