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目标与体制(ppt 31页)(共30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金融风险的监管
目录
1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
2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3
金融风险监管体制
4
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合作
1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
1.1 金融风险监管的一般理论 1.2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根源 1.3 对金融风险监管有效性的争论
1.1 金融风险监管的一般理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一般会不同程度地对经济活动施加管制。对政府管制持肯定 意见的学者主要是从市场缺陷的角度来论证管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古典经济 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内在机 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在现实中,完全自由竞争 市场是不存在的。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会失去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降低经 济运行效率,就是存在市场失灵,相应的,就需要政府的管制来弥补或纠正 。
二是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2.2 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
⑴独立原则
金融监管机构或部门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职责明确的前提下,拥有制定监管条例和日常操 作上的自主权,以避免受到某些利益集团或地方政府的影响或干预。
⑵适度原则
金融监管应以保证金融市场内在调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为前提。监管不应干扰市场的激励 -约束机制:一方面,监管机构不能压制富有活力的、正当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 不应承诺将采取措施拯救竞争中的失败者。
④资产质量监管
银行的资产质量(主要指贷款质量),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将 银行贷款质量作为监管重点。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颁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试行)》,并开始在商业银行试行五级分类法。2002年起,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推 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三是妨碍金融创新。
1.3.2 监管俘虏论
监管俘虏论认为,金融监管机构并非始终代表公共利益,而是保护了一个或几个特殊利益 集团。
有的监管机构的产生本身就是某些利益集团活动的结果,使他们能够借助管制获得保护,逃避 市场竞争,这样,监管机构就被特殊利益集团所俘虏。
1.3 对金融风险监管有效性的争论
1.3.3 监管经济论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⑴ 谨慎监管规则
③贷款集中度监管
各国监管当局对银行贷款集中度加以限制,避免贷款风险过于集中,同时也对关 系人贷款予以限制。
我国要求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余额的比率不超过10%,对最大的十家 客户的贷款总额不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商业银行不得向其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由于其他贷款人。
现官僚注意。
目录
1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
2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3
金融风险监管体制
4
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合作
2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2.1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 2.2 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4 证券风险监管的内容
2.1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
金融风险监管的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 定和安全。
二是官方与银行业合办型。
三是银行同业合办型。
绝大多数国家都强制要求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必须参加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为银行体系设立了一道安全网,不过也有学者对存款保险制度提出 不同看法。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同时从事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可 能将受到鼓励。针对这些缺陷,学者们提出了实行差别保险费率、限制存款 保险范围等改革建议。
⑵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难以由市场机制消除
金融契约签订前的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借贷市场萎缩。金融契约签订后,道德风 险问题又威胁着资金安全。
金融机构并不能通过其客户鉴别体系和监督系统彻底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金融机构本身 也存在着道德风险。
⑶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1.3 对金融风险监管有效性的争论
监管当局在批准商业银行设立时,对其业务范围也做了规定。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⑴ 谨慎监管规则
谨慎原则源于会计处理,即采用尽可能不高估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会 计处理方法,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谨 慎监管的核心内容是督促银行谨慎经营,防范和控制风险,确保银 行稳健运行。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4 银行危机处理与退出管理 ⑴ 银行危机处理
①紧急救助
对面临暂时性流动性困难的银行可以采取紧急救助,当局既可以给予资金援助 ,也可以给予信誉支持。一是提供资金援助,如最后贷款人的援助。二是提 供担保。由央行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帮助问题银行度过难关。
②接管
财务困难、濒临破产的危机银行在继续经营状态下的价值一般大于立即破产清算时的价 值,为了保护银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因银行倒闭造成震荡,监管当局可以对其予 以接管。
监管当局对银行市场准入的控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保证新设立的银行具有良好的 品质,一是保证银行数量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促进银行业的有效竞争。
银行监管当局判断准入的标准中,量的标准主要是最低资本金要求。设立商业银行必 须达到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维持银行体系稳定运行。
银行监管当局判断准入的质的标准包括法人资格、组织章程、经营管理的方式与计划 、内控制度、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等。
金融机构并不能通过其客户鉴别体系和监督系统彻底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着道德风险。
⑥内部控制监管 金融风险监管客体是指金融监管的对象,包括金融活动及金融活动的参与者。
注册制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信息公开主义。
金融风险监监管管的当目标局、通原则常与内会容发布指导性原则,要求银行建立科学、严密、完备的内控制度。
4 证券风险监管的内容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公司法》,我国对违纪银行的处 ⑴金融风险的外部负效应较大
现场稽核的内容主要是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清偿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等。
理有接管、兼并等方法。危机银行如果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 各国监管机构对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方法、管理方式差别较大。
监管不是阻碍竞争的优胜劣汰,而是为公平、有序的竞争创造条件。
⑶法制原则
金融监管必须有法律依据,并依法实施。金融监管者也应该受到约束和监督,以防止 出现监管过度或监管松懈。
⑷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⑸效率原则 ⑹动态原则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1 银行准入管理
审批制,是指银行的设立除了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外,还需要报请监管机构批 准后,方可申请登记注册。审批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通行制度。
监管经济论使用了更加中性化的供求分析来诠释监管。
监管是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生产者集团能更好的为立法者提供政治支持,而消费者为数众多,组织成本较高 ,对监管的感觉较弱,因而监管可能有利于被监管产业。
1.3.4 监管失灵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同样也会失灵,其表现在:一是监管者也是经济人。 二是监管行为的非理想化。 三是监管的低效率,监管机构作为管制制度的供给者,缺乏竞争和约束,容易出
金融监管的效率损失来自以下几方面:
3 对金融2风00险2监年管9有月效性,的中争论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及有 420证02券年风9月险,监中管国关的人内业民容务银行内颁部布了控《制商业提银出行了内部明控确制指的引要》,求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及有关业务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⑶非现场检查
非现场检查是指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报送有关财务报表等资料,通过收集、 分析银行的各种数据来考察、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
1995年,我国人民银行颁布《非现场稽核监督暂行规定》,1997年,人行下发 《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报告书》、《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报表填报 说明》,对非现场监管报告制度作出规定。
⑴ 谨慎监管规则
⑤呆账准备金监管 美国三大联邦监管机构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估体系,俗称“骆驼评级体系”(CAMEL rating system),该体系从银行
的一资是本 提充供各足资国状金监况援、助管资,当产如质最局量后对、贷管款银理人行水的平援呆、助账收。准益状备况金和流的动计性五提个方方法面检、查计银行提的比经营率状、况。冲销方式一般也有规定。
①资本充足性监管
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巴塞尔协议》,形成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国际标准 。该协议规定,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比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比率不低 于4%。
②流动性监管
各国监管机构对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方法、管理方式差别较大。我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国 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都对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做了具 体规定,包括存贷款比例、中长期存贷款比例、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拆借资金比例等 。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⑴垄断
⑵外部效应
⑶公共物品
⑷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支持政府管制的理论主要是社会利益论和社会选择论。
1.2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根源
⑴金融风险的外部负效应较大
首先,金融机构负债率较高,且其债权人分布面很广,可能覆盖社会各个染性。 再次,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关键地位。
1.3.1 监管成本论
⑴直接的资源成本 一是行政成本,这是指监管机构执行监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 二是奉行成本,这是指被监管者为了遵守监管条例而耗费的资源。 ⑵间接的效率损失 间接的效率损失表现为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可能因为监管的实施而下降。 金融监管的效率损失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是引发道德风险。 二是削弱市场竞争。
③并购
监管当局可以组织其他健全银行兼并或收购危机银行,承担其部分或全部债 务。
并购分为援助性和非援助性两种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4 银行危机处理与退出管理
⑵银行市场退出管理
该协议规定如,银果行资监本与管加权当风险局资产对比率濒不得临低于破8%产,核的心资银本比行率不采低于取4%。挽救措施后成效不大或是没有 4 证券风险监管挽的内救容 希望,那么法院将依法宣告银行破产。
监金管融当 监局管我可机国以构组或商织部其门业他应银健保全持行银相行对2兼的0并独世或立纪收性购,8危在0机职年银责行明代,确末承的担前建其提部下立分,贷或拥全有款部制债定呆务监账。管条准例和备日金常操制作上度的自,主按权,照以避贷免款受到余某些额利的益集1团%或提地方 政府的影响或干取预。普通呆账准备金。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3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 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代为支付限定数额的保险金。
存款保险的组织形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官办型,由政府出资组建存款保险 机构。官办型存款保险机构同时也对投保银行进行监督管理。
2 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 银行的资产质量(主要指贷款质量),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 发行人的证券发行申请须经过监管机构审查批准方能生效。 针对这些缺陷,学者们提出了实行差别保险费率、限制存款保险范围等改革建议。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⑵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指监管机构派员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报表、账册、文件 等资料和咨询等方式,分析、检查、评价银行的经营管理质量及遵循法律和政 策的合规性。
按检查内容,现场检查可以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
全面检查是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全面和全过程的检查,专项检查是对银行某项业 务或者某一经营管理环节进行检查。
按检查频率,可分为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美国三大联邦监管机构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估体系,
俗称“骆驼评级体系”(CAMEL rating system),该体系从银行的资本充足 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收益状况和流动性五个方面检查银行的经营状 况。1997年1月,美联储又在该体系中加入了第6个元素,即敏感性。 我国的现场检查称为现场稽核。1998年开始,我国的现场稽核职能由银行监管部 门承担。现场稽核的内容主要是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清偿能 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等。
目录
1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
2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3
金融风险监管体制
4
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合作
1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
1.1 金融风险监管的一般理论 1.2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根源 1.3 对金融风险监管有效性的争论
1.1 金融风险监管的一般理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一般会不同程度地对经济活动施加管制。对政府管制持肯定 意见的学者主要是从市场缺陷的角度来论证管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古典经济 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内在机 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在现实中,完全自由竞争 市场是不存在的。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会失去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降低经 济运行效率,就是存在市场失灵,相应的,就需要政府的管制来弥补或纠正 。
二是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2.2 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
⑴独立原则
金融监管机构或部门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职责明确的前提下,拥有制定监管条例和日常操 作上的自主权,以避免受到某些利益集团或地方政府的影响或干预。
⑵适度原则
金融监管应以保证金融市场内在调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为前提。监管不应干扰市场的激励 -约束机制:一方面,监管机构不能压制富有活力的、正当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 不应承诺将采取措施拯救竞争中的失败者。
④资产质量监管
银行的资产质量(主要指贷款质量),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将 银行贷款质量作为监管重点。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颁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试行)》,并开始在商业银行试行五级分类法。2002年起,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推 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三是妨碍金融创新。
1.3.2 监管俘虏论
监管俘虏论认为,金融监管机构并非始终代表公共利益,而是保护了一个或几个特殊利益 集团。
有的监管机构的产生本身就是某些利益集团活动的结果,使他们能够借助管制获得保护,逃避 市场竞争,这样,监管机构就被特殊利益集团所俘虏。
1.3 对金融风险监管有效性的争论
1.3.3 监管经济论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⑴ 谨慎监管规则
③贷款集中度监管
各国监管当局对银行贷款集中度加以限制,避免贷款风险过于集中,同时也对关 系人贷款予以限制。
我国要求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余额的比率不超过10%,对最大的十家 客户的贷款总额不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商业银行不得向其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由于其他贷款人。
现官僚注意。
目录
1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
2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3
金融风险监管体制
4
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合作
2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2.1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 2.2 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4 证券风险监管的内容
2.1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
金融风险监管的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 定和安全。
二是官方与银行业合办型。
三是银行同业合办型。
绝大多数国家都强制要求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必须参加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为银行体系设立了一道安全网,不过也有学者对存款保险制度提出 不同看法。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同时从事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可 能将受到鼓励。针对这些缺陷,学者们提出了实行差别保险费率、限制存款 保险范围等改革建议。
⑵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难以由市场机制消除
金融契约签订前的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借贷市场萎缩。金融契约签订后,道德风 险问题又威胁着资金安全。
金融机构并不能通过其客户鉴别体系和监督系统彻底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金融机构本身 也存在着道德风险。
⑶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1.3 对金融风险监管有效性的争论
监管当局在批准商业银行设立时,对其业务范围也做了规定。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⑴ 谨慎监管规则
谨慎原则源于会计处理,即采用尽可能不高估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会 计处理方法,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谨 慎监管的核心内容是督促银行谨慎经营,防范和控制风险,确保银 行稳健运行。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4 银行危机处理与退出管理 ⑴ 银行危机处理
①紧急救助
对面临暂时性流动性困难的银行可以采取紧急救助,当局既可以给予资金援助 ,也可以给予信誉支持。一是提供资金援助,如最后贷款人的援助。二是提 供担保。由央行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帮助问题银行度过难关。
②接管
财务困难、濒临破产的危机银行在继续经营状态下的价值一般大于立即破产清算时的价 值,为了保护银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因银行倒闭造成震荡,监管当局可以对其予 以接管。
监管当局对银行市场准入的控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保证新设立的银行具有良好的 品质,一是保证银行数量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促进银行业的有效竞争。
银行监管当局判断准入的标准中,量的标准主要是最低资本金要求。设立商业银行必 须达到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维持银行体系稳定运行。
银行监管当局判断准入的质的标准包括法人资格、组织章程、经营管理的方式与计划 、内控制度、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等。
金融机构并不能通过其客户鉴别体系和监督系统彻底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着道德风险。
⑥内部控制监管 金融风险监管客体是指金融监管的对象,包括金融活动及金融活动的参与者。
注册制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信息公开主义。
金融风险监监管管的当目标局、通原则常与内会容发布指导性原则,要求银行建立科学、严密、完备的内控制度。
4 证券风险监管的内容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公司法》,我国对违纪银行的处 ⑴金融风险的外部负效应较大
现场稽核的内容主要是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清偿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等。
理有接管、兼并等方法。危机银行如果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 各国监管机构对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方法、管理方式差别较大。
监管不是阻碍竞争的优胜劣汰,而是为公平、有序的竞争创造条件。
⑶法制原则
金融监管必须有法律依据,并依法实施。金融监管者也应该受到约束和监督,以防止 出现监管过度或监管松懈。
⑷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⑸效率原则 ⑹动态原则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1 银行准入管理
审批制,是指银行的设立除了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外,还需要报请监管机构批 准后,方可申请登记注册。审批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通行制度。
监管经济论使用了更加中性化的供求分析来诠释监管。
监管是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生产者集团能更好的为立法者提供政治支持,而消费者为数众多,组织成本较高 ,对监管的感觉较弱,因而监管可能有利于被监管产业。
1.3.4 监管失灵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同样也会失灵,其表现在:一是监管者也是经济人。 二是监管行为的非理想化。 三是监管的低效率,监管机构作为管制制度的供给者,缺乏竞争和约束,容易出
金融监管的效率损失来自以下几方面:
3 对金融2风00险2监年管9有月效性,的中争论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及有 420证02券年风9月险,监中管国关的人内业民容务银行内颁部布了控《制商业提银出行了内部明控确制指的引要》,求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及有关业务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⑶非现场检查
非现场检查是指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报送有关财务报表等资料,通过收集、 分析银行的各种数据来考察、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
1995年,我国人民银行颁布《非现场稽核监督暂行规定》,1997年,人行下发 《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报告书》、《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报表填报 说明》,对非现场监管报告制度作出规定。
⑴ 谨慎监管规则
⑤呆账准备金监管 美国三大联邦监管机构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估体系,俗称“骆驼评级体系”(CAMEL rating system),该体系从银行
的一资是本 提充供各足资国状金监况援、助管资,当产如质最局量后对、贷管款银理人行水的平援呆、助账收。准益状备况金和流的动计性五提个方方法面检、查计银行提的比经营率状、况。冲销方式一般也有规定。
①资本充足性监管
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巴塞尔协议》,形成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国际标准 。该协议规定,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比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比率不低 于4%。
②流动性监管
各国监管机构对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方法、管理方式差别较大。我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国 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都对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做了具 体规定,包括存贷款比例、中长期存贷款比例、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拆借资金比例等 。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⑴垄断
⑵外部效应
⑶公共物品
⑷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支持政府管制的理论主要是社会利益论和社会选择论。
1.2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根源
⑴金融风险的外部负效应较大
首先,金融机构负债率较高,且其债权人分布面很广,可能覆盖社会各个染性。 再次,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关键地位。
1.3.1 监管成本论
⑴直接的资源成本 一是行政成本,这是指监管机构执行监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 二是奉行成本,这是指被监管者为了遵守监管条例而耗费的资源。 ⑵间接的效率损失 间接的效率损失表现为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可能因为监管的实施而下降。 金融监管的效率损失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是引发道德风险。 二是削弱市场竞争。
③并购
监管当局可以组织其他健全银行兼并或收购危机银行,承担其部分或全部债 务。
并购分为援助性和非援助性两种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4 银行危机处理与退出管理
⑵银行市场退出管理
该协议规定如,银果行资监本与管加权当风险局资产对比率濒不得临低于破8%产,核的心资银本比行率不采低于取4%。挽救措施后成效不大或是没有 4 证券风险监管挽的内救容 希望,那么法院将依法宣告银行破产。
监金管融当 监局管我可机国以构组或商织部其门业他应银健保全持行银相行对2兼的0并独世或立纪收性购,8危在0机职年银责行明代,确末承的担前建其提部下立分,贷或拥全有款部制债定呆务监账。管条准例和备日金常操制作上度的自,主按权,照以避贷免款受到余某些额利的益集1团%或提地方 政府的影响或干取预。普通呆账准备金。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3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 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代为支付限定数额的保险金。
存款保险的组织形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官办型,由政府出资组建存款保险 机构。官办型存款保险机构同时也对投保银行进行监督管理。
2 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 银行的资产质量(主要指贷款质量),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 发行人的证券发行申请须经过监管机构审查批准方能生效。 针对这些缺陷,学者们提出了实行差别保险费率、限制存款保险范围等改革建议。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⑵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指监管机构派员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报表、账册、文件 等资料和咨询等方式,分析、检查、评价银行的经营管理质量及遵循法律和政 策的合规性。
按检查内容,现场检查可以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
全面检查是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全面和全过程的检查,专项检查是对银行某项业 务或者某一经营管理环节进行检查。
按检查频率,可分为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美国三大联邦监管机构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估体系,
俗称“骆驼评级体系”(CAMEL rating system),该体系从银行的资本充足 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收益状况和流动性五个方面检查银行的经营状 况。1997年1月,美联储又在该体系中加入了第6个元素,即敏感性。 我国的现场检查称为现场稽核。1998年开始,我国的现场稽核职能由银行监管部 门承担。现场稽核的内容主要是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清偿能 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