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作业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PPT课件 (2)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PPT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1acdd409a76e58fafab00349.png)
散步 (s à n) 散漫 (s ǎ n)
词义
信服:
分歧: 水波粼粼:
相信并佩服。
(思想、意思、记载等等)不一致,有差别; 形容水波十分明净; 每一个人或者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忍受,艰苦支持。文中指母亲又挺过了一个冬天。
金 文
《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 子。子承老也。
看完以上的图片, 请问你有何感想?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 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 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 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 《透支时代》。
体裁:散文
时间: 初春 地点: 田野 人物: “我”、母亲、妻子、儿子
事件: 散步
2、阅读6、7自然段,思考“我”是 如何对待这个矛盾的?“我”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决定?
“我”选择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 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 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 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 •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 她的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 • “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 走小路吧!”
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 儿子”; •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 闹,对此表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各得其所:
熬:
文学体裁: 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 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 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部编人教版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的:6《散步》同步学习练习
![部编人教版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的:6《散步》同步学习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bd84e335022aaea988f0f52.png)
6 散步1.依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分qí( ) xìn()服chāi()散dūn()下瞬时( ) 水波粼粼( ) 嫩芽( ) 熬过( )....2.找出并更正以下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 )(2)我想折散一家人,分红两路,各得其所,终不肯意。
( )(3)儿子固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 )(4)可是,全部都取绝于我。
( )3.请联合语境,采用本文中的词语达成下边的填空。
期望着,期望着,春季终于到了。
已经70岁的奶奶又________了一个________。
周日,我们一家人为去公园还是动物园产生了________。
我说,我要去动物园里喂天鹅,还能够欣赏________的湖面,多美呀;奶奶却想去公园看老年人打太极拳,能够一边看,一边学。
爸爸说,我们分红两伙,我和你奶奶去公园,你和妈妈去动物园,这样________。
我和奶奶都________地址了点头。
4.以下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方也是妈妈和儿子,后边也是妈妈和儿子!”B.我想找一个两全的方法,找不出;我想拆开一家人,分红两路,各得其所,终不肯意。
C.可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想法,“还是走小道吧!”D.“我走可是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5.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全部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小孩,利用全部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育他们自强自立。
B.我们要学习并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觉父辈的使命感、责任感。
C.为了创造优秀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确实增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市第一小学采纳了各样预防举措,防范师生不患春季流感,保证全校师生健康安全。
6.以下选项中排序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祖先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辈传达出正能量。
②先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遵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导入语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导入语](https://img.taocdn.com/s3/m/aa0146ff7f1922791688e844.png)
6. 《散步》第一课时教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旨。
3.感悟一家人深深的亲情,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重点:1.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旨。
2.感悟一家人深深的亲情,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新的学校、新的教材感觉都是那么的新鲜。
作为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整个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家庭生活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因此这些文章读起来特别亲切。
《散步》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二课,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从中可以领悟,怎么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散步这件生活中的小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倒不难,难在最后的主旨句,需要老师的引领。
这篇课文准备用两个课时,今天讲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
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出示课题、学习目标:(同上)三、预习检测:1、给加线字注音:嫩芽 ( ) 熬()霎时()分歧()拆散()水波粼粼()2、解释词语:各得其所:分歧: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注意: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读后展示)问题抢答:散步的时间: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谁来解决分歧:为什么由我来解决:我要如何解决:最后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选择了小路:五、赏析人物,理解亲情: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花,你准备把它送给文中的哪个人物?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的理由。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课后习题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879d65ba26925c52cc5bfe9.png)
4、《散文诗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金色花》泰戈尔【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自主预习案】1、了解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____圣树,开____碎花,神圣而又美丽泰戈尔:____诗人、作家,被称为______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_____、等,长篇小说有_______、_______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_______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2、给加点字注音:嗅闻()衍那()花瓣()膝上()笑嘻嘻()匿笑()祷告()沐浴( )3、解释下列词语:祷告:沐浴:匿笑:嗅:4、这首诗写_____________从而构成一组组甜美动人的画面,营造了一种______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全文,选出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课内探究案】※检查预习效果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一)听读诗文感母爱教师范读(播放音乐配音)学生整体感知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2、指出下列诗句朗读的情感语气(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二)、品读诗文知母爱3、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4、《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5、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三)赏读诗文悟母爱6、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7、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8、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9、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拓展检测案】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1、《金色花》的作者是(国家)作家、诗人(姓名),他曾在1913年获奖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B、文中所写的孩子已经变成了金色花C、赞美孩子的可爱D、花儿的色彩,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o:p>1.文中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他(她)做了哪些事?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不少于三个方面⑴⑵⑶第二课时《荷叶母亲》冰心【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3、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自主预习案】1、了解作者经历及其创作: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笔名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有散文集,、,诗集、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以宣扬“”著称,而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2、给加点字注音:并蒂()菡萏()攲斜()荫蔽()姊妹()3、解释词语:并蒂:花瑞:慈怜:菡萏:攲斜:荫蔽:4、这是一篇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荷叶是为了,文中将我比作,将母亲比作,歌颂了5、本文重点描写了的情景,采用的手法表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效果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一)听读诗文1、圈出你自己读不准的字或你认为应该积累掌握的美词2、文中的荷叶、红莲、风雨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是写法3、作者四次看红莲时环境不同红莲状态不同我的心情也不同,写出了层次美,完成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环境红莲心情(二)、品读诗文4、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园里莲花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三)赏读诗文6、“母亲啊!你是荷叶,我们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7、用“母亲是我是”写一句话,赞颂母爱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冰心的文章就是这样,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具体形象的表现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表现人间的真善美,歌颂自然、童真和母爱在抒情的章法上,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的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这篇文章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拓展检测案】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1、本文的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爱,全文的点睛之笔是2、课文第2、3段交待了八九年前的事的作用是()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B、抒发自己对故乡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埋下伏笔第一课时《金色花》泰戈尔【自主预习案】二、印度金黄色印度“诗圣”《新月集》、《飞鸟集》《小沙子》、《沉船》《吉檀迦利》2.xiùyán bàn xīxīnìdǎo mù(1)向神祈求保佑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闻气味4.孩子突发奇想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温馨和谐真挚的母子之爱5.D【课内探究案】1.舒缓温馨2.(1)孩子的调皮、快乐(2)母亲的焦急惦念(3)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4)(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3.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4.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1、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凋、有虔诚的信仰6.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7.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8.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9.喜爱、赞美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写母爱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3、假如我变成了一盏灯,我要为妈妈照亮夜行的路……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当雨……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让妈妈下班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劳……4、假如我变成了一株绿色植物,我要在妈妈工作时深情地望着妈妈,就像我小时侯妈妈望着我一样,眼神里充满了爱的信息,我还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氧气,让整个房间空气温馨,让妈妈更加轻松快乐5、假如我变成了一辆自行车,我要让妈妈骑在我的身上,让我护送着妈妈去上班,让妈妈既省力又平安……, )【拓展检测案】1、印度泰戈尔诺贝尔文学奖2、D3、B4、⑴看着妈妈工作⑵让妈妈嗅到花香⑶将影子投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5、快乐、天真、活泼、可爱;想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回报母爱)6、因为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z着急担心,所以一见到孩子,自然是又惊又喜,说他(她)是“坏孩子”是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让妈妈恨着急,实际是爱孩子的表现7、第一节:“我”立志做船夫开拓新的世界第二节:“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第三节:“我”立志做船夫为村民服务,报答祖国母亲养育之恩8、本诗表现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务,报答养育自己的母亲、祖国的深恩的思想感情9、不能“对岸”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理想的对岸,诗人立志从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甘愿把追求理想对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时也实现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如果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过于直白,缺乏深意和内涵10、B第二课时《荷叶母亲》冰心【自主预习案】1、谢婉莹冰心《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爱的哲学”,母爱2、dì hándàn qīyìnbì zǐ3、并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花瑞:花开的吉兆慈怜:慈爱怜惜菡萏:荷花欹斜:倾斜,歪斜荫蔽:遮蔽4.借景写人托荷赞母,写“我”,写母亲,风吹雨打的荷花,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母亲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5.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触景生情、以花喻人母亲啊!你是荷叶,我们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课内探究案】1.(略)2.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风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借物喻人3.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雨肆意地下着,大荷叶慢慢倾侧了下来雨势并不减退,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水珠红莲开满亭亭左右攲斜被大荷叶覆盖不动摇心情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深深受感动红莲开满亭亭左右攲斜被大荷叶覆盖不动摇心情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深深受感动4、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埋下伏笔5.园里莲花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庇荫下的幸福6.“母亲啊!你是荷叶,我们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合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7.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拓展检测案】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们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2.D3.不肯舍弃一张纸,是因为作者把纸折成了小船4.渴望它带着自己的思念,飘到母亲那里.5.因为女儿远离故乡,"含着泪"一词写出了作者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6.思乡之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赏析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5554180912a21614792952.png)
《散步》赏析引言: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烦恼和困惑,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以形成健康的心灵。
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挖掘现有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激活原本就蕴藏在学科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散步》是中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
一曲生命的颂歌。
——《散步》赏析余红林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欣赏着自然的美景,享受着浓浓的亲情。
一个三代同堂的四口之家漫步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该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啊!莫怀戚的《散步》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部精美的画卷。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其构思之精巧,遣词之独特,内涵之丰富,令人叹服。
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浑然一体,看似情醉人,其实,不知不觉中,人已为作者蕴含其间的意境和哲理所深深的感动。
它像一曲感人肺腑的歌,尽情颂扬了生命的美。
可以说,阅读这篇文章,让人在对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了一次洗礼。
一、认识生命第一处描写的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
”这里文章表露的是春的气息,但隐含的是对生命的感悟,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放歌。
第二处描写的是:“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天真稚嫩的话语,不仅表现了小家伙的聪颖、机灵,更表达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对生命的直观认识。
读来让人惊羡生命之美好,体会生命之传承,其代代相因,而生生不息。
二、珍爱生命“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这里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情,凸显的是对他人生命的关爱特别是对年老生命的关爱。
温馨之情,溢于言表。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课件 (3)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课件 (3)](https://img.taocdn.com/s3/m/7743c5fed15abe23482f4dec.png)
学习写法:
——写法美
• 以小见大,意蕴深厚 •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结构美
以小喻大
小 事
散 步
中 心
尊老爱幼
拓展讨论: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 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 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 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 么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 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 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 语言美,美在真情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承担着培养教 育子女的责任。所以,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和责 任。
——孟子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 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 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 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
——培根
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 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 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 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读一读
听朗读
注意感情基调、语速、停顿、 重音。诗歌朗诵 - 莫怀威《散 步》.mp3
感知内容:
•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感知内容:
•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 初春 地点: 田野 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 事件的起因: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经过: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 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结果: 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6《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6《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dab15243323968011c928a.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6 《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一、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1.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pū()着。
2.后来发生了分歧()。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拆()折().幼()幻().熬()遨().芽()讶()⎧⎨⎩⎧⎨⎩⎧⎨⎩⎧⎨⎩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四、阅读。
(一)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02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02](https://img.taocdn.com/s3/m/fdce48c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b.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一、字词书写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分qí(____)xìn(____)服chāi(____)散dūn(____)下霎.时(____)水波粼.粼(____)嫩.芽(____)熬.过(____)二、选择题2.下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分歧.(zhī)委屈.(qū)鱼塘.(tánɡ)熬.过(áo)B.拆.散(chāi)散.步(sǎn)温馨.(xīn)嫩.芽(nèn)C.粼.粼(lín)毕竟.(jìnɡ)水波.(bō)蹲.下(dūn)D.铺.着(pū)和谐.(xie)憧.憬(chóng)盎.然(àng)3.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信服挺住铺着水泡B.分岐取决强壮拆散C.委屈桑树蹲下鱼搪D.幼小毕竞嫩芽温馨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熬无奈随意B.度无奈随便C.熬信服随意D.度信服随便5.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艰苦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形容水的明净。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意见不一致。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C.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6课散步(分层作业原卷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6课散步(分层作业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acdd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6.png)
第6课《散步》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后来发生了分①: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②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③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shàsǎnB.chàsànC.chàsǎnD.shàsàn(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歧②决③屈B.①岐②诀③曲C.①歧②诀③曲D.①岐②决③屈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C.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D.“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1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讲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4.将下列五个句子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课文《散步》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
①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②内容好像比较浅③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④但仔细品味⑤滋润着家人的心灵A.①②③④⑤B.④②①③⑤C.②④①⑤③D.①③⑤④②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煎熬()波光粼粼()一霎()时分歧(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粼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信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分歧:
3、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①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
②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
③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④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二、课文内容理解: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有的浓,有的淡”中“浓”的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2、加点的“这”是指代:()
A.树上的嫩芽B.大块小块的新绿
C.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D.以上三项都是
3、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解释说明B.声音延长
C.意思递进D.意思转折
4、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初春的景物特征?
5、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语段(二)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看见孙子要走小路。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3、“母亲”改变主意,说明了这个家庭的关系是:()
老人总爱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B.老人本来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是:()A.世界就是由“母亲”和“儿子”构成的。
B.“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责任极其重大。
C.在家庭生活里,“母亲”和“儿子”是最重要的两代人。
D.“母亲”是老一代,“儿子”是新一代,他们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5、选文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B.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
6、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7、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太迟太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句话中“熬”能否换成“度”,为什么?
8、对选文第④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9、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10、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品质,体现了________的家庭关系。
11、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词语?
三、课外拓展阅读
送小龟回家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
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的。
街上,________(闪动、流动、跳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
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
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
”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________(要求、请求、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
我们站在河岸。
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
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
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________(闪动、流动、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
他们在喝酒哩。
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
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
儿子这才小心翼冀地把小龟放在河里,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
我们耐心地等着。
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
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
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儿子关心、爱护小龟的句子。
3、文章结尾写“我”“要流泪”、“妻,真的流泪”,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5、《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________ ,流露出对生命的______ ,强调的是一种________ 的精神。
《送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________ 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