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文学是艺术的一个分支,用语言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又称为“语言艺术”。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解释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组成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理论的任务:1、研究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研究文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不同,在性质上必然具有独立性3、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研究作品的过程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5、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文学理论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为文学活动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明确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石):1、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文学反映生活,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进入现代商品生产,一切艺术生产都是为资本主义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文学的审美特征这一特殊性。

5、艺术交往论: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这样,文学就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注意点:1、坚持以马克思主意作为理论指南2、坚持中国特色3、坚持当代性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概论(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一)、(二)》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任务:本课程是文学理论的概述,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的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努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提高分析、鉴赏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文艺理论和其它课程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第一编导论,重点掌握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建设当代文艺理论问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掌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同人类的其它活动的共同性和差异,认识文学活动区别与其它人类活动的特殊性质,理解文学的本质。

第三编文学生产,熟悉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把作家的创作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掌握文学创作的过程与规律。

第四编文学作品,掌握每一种类型文学作品的定义、特点和创作、欣赏规律。

第五编文学的接受与消费,掌握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认识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以及文学接受的过程。

总之,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分配(一)教学内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二)文学理论的形态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发展(二)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文学活动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态(二)文学活动的构成(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第四章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概念辨析(二)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四)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方向和道路(三)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第三编文学生产第六章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二)文学生产的主客体第七章文学生产过程(一)文学生产的发生阶段(二)文学生产的构思阶段(三)文学生产的物化阶段第八章文学生产原则(一)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二)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类型(一)现实型文学(二)理想型文学(三)象征型文学(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样式(一)小说的基本特征(二)诗歌的基本特征(三)散文的基本特征(四)剧本的基本特征第十一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二)文学典型(三)文学意象(四)文学意境第十二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二)叙事内容(三)叙述话语(四)叙述动作第十三章抒情性作品(一)抒情界定(二)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三)抒情方式第十四章文学风格(一)风格概念(二)风格的形态(三)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第十五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一)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二)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第十六章文学接受过程(一)文学接受的发生(二)文学接受的发展(三)文学接受的高潮第十七章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界定(二)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标准(四)文学批评家三、相关说明(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由考查与考试课综合,第一学期考查,方式为开卷,平时成绩占 60%,期末考试成绩占 40%;第二学期考试,方式为闭卷,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第三章文学语言(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三章文学语言(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11章
+ (三)文学文本层面
文学文本三个层次:
第一、文学语言组织: 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这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
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第二、文学形象系统: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 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第三、文学意蕴世界:
第11章
4.叠字
叠字是单音节词重叠造成的,从语音情况来说,叠字也属于 叠音现象。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天净沙·即事四曲》 (乔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一、二句的怀与蔡、发与下、向与阳,三四句的为 与耻、雉与鸡,或连贯或间隔,都是叠韵。
第11章
+ 3.叠音
是由两音相叠的单纯词造成的语音状况,古典诗往往喜欢 使用叠音词。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张仲素《春闺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 专用概念层次: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 阅读的语言系统。
+ 文学作品则是指读者已经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 一般术语上无差别:“这篇作品写得不错”。
第11章
+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 1.言意两层面说
——《周易·系辞》 ——《庄子·外物》 + “言”的目的是要表达“意”,如果拘泥于“言”,就无法“得 意”。“言”在这里只起到暗示的作用。
第11章
第11章
+ 文学作为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总要通 过对具体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如诗、小说或散文等) 的创作、阅读及批评等过程进行。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13
• 文学不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活动; • 文学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话语实践。
14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 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 具体表现即为“话语蕴藉”。
蕴藉:“蕴”-------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
26
江汉----杜甫
• • •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病欲苏 一作: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其一,我的心已如落日,但它仍然强壮。 其二,我的心不像落日,它仍然强壮。 其三,在落日中,心仍然强壮。 其一,虽然我的病已如秋风,但它会很快痊愈的。 其二,我的病不像秋风,它会很快痊愈的。 其三,在秋风中,病将要痊愈。 27


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 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生多。不过,两者 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 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属性。
28
四、话语蕴藉的意义
1、能使作品寓意深刻,避免浅露 2、回味无穷,使文学作品充满意境之美 3、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能力,扩大作 品的审美空间。
19
庖丁解牛
• 管子-----用它阐明用兵之道。 • 庄子-----用它阐明养生之道。 • 吕氏春秋----用它阐明人们专注到一点, 才能把事情做好。 • 淮南子-------用它阐明工具和技巧之间 的关系。 •
20
2.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 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 殊组合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 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话语蕴藉由作者来创造,让读者去体味。文学话 语不同于日常话语、新闻话语、科技话语、政治话语, 因为文学话语具有话语蕴藉性。在特定的文本里,话语 蕴藉可以通过一个篇章段落来体现,有时还可以是一个 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可以是人名和地名。

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与人的关系是多元的。 文学活动中,人与自然发生的是诗意的情感 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过程)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合目的性”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 有计划、有目的活动。“合规律性”就是 符合自然的规律和人的规律,即“人的尺 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 人的生活活动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文学 活动就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自觉能动的 创造,是全面性的生产,是感性与理性的 共同作用,是先天与后天的共同结果全面 表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 文学活动论




运动 维持生命本能 自由自觉 物质性生活活动 活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 精神性生活活动 审美 质 生物 人类 其他艺术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的人。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活动



第二节,反映是能动的创造,创造是文学的 生命。 中国古代文论都重视作者的作用。作品是作者创造的 产物,既是情感的产物,又是认识的结果。“诗言 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乐也,人之情所 不免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朝 卢延让)。 西方文学理论中,古典文艺理论强调模仿与再现,浪 漫主义思潮中,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认为文学是作 者心灵的表现,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生成的作用,文 学创造能力来于作者的“天才”。华兹华斯认为:诗 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福科关注作者在文本中的“出现”与“消失”,不是 “出席”而是“缺席”,是表示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 在、传播的运作的特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意象”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

4.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升华意识”说荣格“原型”说5.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

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6.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1)艺术活动论(2)艺术交往论(3)艺术生产论(4)艺术反映论(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6)人民文学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恩格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2.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3.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就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文论家对世界的强调。

4.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5.《尚书·尧典》:“诗言志”6.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拓展阅读书目“绪论”思考题:1、有人说,文学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世界,是一种精神鸦片,应该唾弃。

你认为呢?2、学习文学理论有何意义?3、为什么说学习文学理论要具有问题意识?“绪论”拓展阅读书目: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2、【美】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4、【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5、【美】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6、【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第一章“文学作为活动”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活动?其理论依据何在?2、你认为文学有没有本质?为什么?3、你如何看待反本质主义思潮?第一章拓展阅读书目:1、【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92、【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思考题:1、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文学概念?为什么?2、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你觉得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吗?为什么?3、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判断其是否为文学时可以用文学的定义去套吗?为什么?第二章拓展阅读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德】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 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汪增祺:《汪增祺文集·文论卷》(《“揉面”——谈语言》;《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8、【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9、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英】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三章“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思考题:1、你认为考察文学艺术的起源除了从考古发现入手外,还有哪些手段?为什么?2、你认为哪一种关于文学活动原始发生的说法更有道理?为什么?3、为什么神话只能产生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4、如何理解经济在文学艺术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拓展阅读书目:1、【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或北京:中国靑年出版社,1999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4、【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曹葆华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钱中文:《文学发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吴持哲编:《弗莱文论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8、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思考题1、文学创作、文学创造、文学生产三个概念有何不同?2、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3、你认为破解文学创造“黑箱之谜”的钥匙在哪?为什么?4、既然灵感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那它就是神秘不可解的,我们对它当然只能是坐等。

文学概论(童版)笔记

文学概论(童版)笔记

文学概论(童)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

概念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4、文学史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

后来列宁、毛泽东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命题,有了新的发展。

文学概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教程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活动: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从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 文学理论的性质【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对象和任务】 任务: 世界 (文学四要素) 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发展的根由、规律。

M 。

H 。

艾布拉姆斯 2.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作品 《镜与灯》 3。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读者 作家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应有品格】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其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也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价值取向:民主的: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归依;科学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现代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文学理论的形态【形态多样化依据】文学活动过程分类两种文学哲学: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反映论视角(马克思主义) / 表现论文学心理学:创作—作品-接受是一个心里转换过程,带有特殊的心理行为.(比兴、虚静、神思、滋味、物感、象外、妙悟、童心、性灵、神韵、意境、出入;移情、心理距离、直觉、审美态度、无意识升华、投射)文学符号学:创作—作品—接受是个符号化的过程。

第三章文学语言(文学概论)

第三章文学语言(文学概论)
反复、倒装和反讽(用书)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的美的具体 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 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第三、文学意蕴世界:
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 间,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集灵台(其二 )
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 ,
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
1.文学意蕴层面
第三章 文学语言
• 文学作为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总要通 过对具体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如诗、小说或散文等) 的创作、阅读及批评等过程进行。
• 文学文本首先是特定的语言组织构成的。 •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美的具体表现及其相应
的构成法则。这种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 内指性 蕴藉性 陌生性 音乐性
双声叠韵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凄凄。
对偶押韵 如李白《静夜思》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一)节奏
•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 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节 奏的三种类型:
长短型 高低型 轻重型
• 杜甫 秋兴八首(一)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 法则。诗歌类型: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四言诗,为四字句。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五言诗的基本句型为上二下三: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 七言诗的基本句型为上四下三: 绝句 (杜甫)

文学概论-本质论

文学概论-本质论

⽂学概论-本质论本质论第三章⽂学作为活动第⼀节活动与⽂学活动⼀、⼈类活动的性质⼈的⽣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命活动、以⽣产活动为基础的⼈类⽣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活活动导致⼈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它不但可以和对象发⽣功利的、伦理的关系,⽽且还可以发展成为⼀种诗意情感关系——⽂学艺术。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活活动导致⼈的⾃觉能动的艺术创造⼈的感觉是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

在艺术中,⼈可以通过形象的创造,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

(三)⽣活活动使⽂学成为⼈的本质⼒量的确证⼈的本质⼒量是蕴涵在⼈的本性中,通过⼀系列的⾔⾏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的本质⼒量的确证,即⼈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的本质的过程。

三、⽂学活动的地位是审美精神活动,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

第⼆节⽂学活动的构成⼀、世界和作者⼈类的⽣活世界是⽂学活动产⽣、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对话的基础。

作者是⽂学⽣产的主体,他不但是写作作品的⼈,更是创造⽂学规范并把⾃⼰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作品作品作为映现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的“灯”,是作者的创造对象也是读者的阅读对象。

它既是作者本质⼒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量对象化的显现。

镜→叙事性⽂学→写实→再现→⼩说→典型→现实主义→西⽅灯→抒情性⽂学→表意→表现→诗歌→意境→浪漫主义→东⽅(⼀)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形式主义⽂论三、读者读者是⽂学接受的主体,既是阅读⽂学作品的⼈,也是与作者⽣活于同⼀世界的主体,双⽅通过作品进⾏潜在的精神沟通。

接受美学例⼀:《鸭兔同形图》例⼆:指头与拳头在⽇本,游僧借宿寺院,须以法战(辩论)赢了寺院代表⽅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兹华斯
福柯:写作是开局后作
者不断从文本中消失。 作者在作品中的不断缺 席。
米歇尔· 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5
2018/9/25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
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生活、文化生活、学习生活、爱情生活等。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5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 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可以根据条件自由选取对事物感觉的角度。 人的感觉与对象是自由而多样的关系: 功利、 伦理、道德、诗意。
/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6

贺晓武
7
诗意情感的关系是 一种审美创造。
“没有结果的爱情, 只要开了花,颜色 就是灿烂的。见识
了那道灿烂,我的
青春,再也无悔。”
因此,“人诗意地栖居 在大地上”,这是人 类最美好的状态。
2018/9/25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8
8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 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巨蟒出山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学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3、文学本体论 4、文学的“宗教发生说”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三、文学活动发生的各种说法 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3
第一节 活动与 文学活动
浪漫主义、福柯:作者缺席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3
《尚书· 尧典》中的“诗言志”
《荀子· 乐论》中的“夫乐者,乐
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 政”,“泄导人情”
荀子
白居易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4
浪漫主义:“诗是强烈情感
的自然流露。”
我应如是 。 ” 《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绦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018/9/25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3
13
雨果《悲惨 世界》,揭 示社会真相。 卡夫卡《变 形记》,批 判人类异化 现象,寻找 美好的精神 家园。
2018/9/25
2018/9/25
2018/9/25
动物“按 照规律”, 而人类 “懂得按 照规律”。 如人按野 兽足迹下 套。 人类精神 创造的完 整性。
贺晓武
东方女神
9
温州大学
文本赏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文学创造是自觉能动的创造,是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达到了全面 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0

张翎的小说《余震》对地震的灾难集中到 女孩心理创伤上,表达作家对人类心灵的 独特理解和创造。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1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证

1 、主体的能动参与,“人化的自然” 既使对 象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其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
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 的总称。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 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 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4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1、人类活动是生命活动。指肉体活着。 2、人类活动是生产活动。指生计、劳动。 3、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如政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老鼠有时是喊打的对象,有 时是可爱的小生灵,这都源 于我们感觉的角度。

2018/9/25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相应学科
哲学、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等 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 念、迷信观念等 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 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文 学等
贺晓武 16
实践—精神 方式 艺术方式
2018/9/25
按照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看
宗教、哲学、 文学艺术等 意识形态性 的精神活动 政治、法律、 道德等
精神活动
如大禹治水、普罗米修斯盗火。


2、人通过“自然的人化”,使自然成为具有人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如孔雀开屏、蝴蝶恋花。 3、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尽情展 现。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存 在价值。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2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
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与 再现。
中西模仿论传统
观物取象、司空图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0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 347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
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
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人的职责在于描述可能发 生的事 ——《诗学》
非意识形态性 的精神活动
2018/9/25
自然科学
17
温州大学
贺晓武
第二节 文学 活动的构成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8
一、世界
世界的含义
1、客观世界:自然万物
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2、主观世界:人的思想
感情和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 验世界。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9
模仿论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4
14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1、文学活动是审美的精神活动。 2、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
于重要地位,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5
按照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看
掌握方式
理论方式 宗教方式
精神活动 性质
理论性或认 识性 宗教性或幻 象性 伦理性或意 志性 审美性或情 感性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1
再现论
对客观世界的魔幻、科幻反映。 如《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 如《海底两万里》的科学幻想。
2018/9/25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2
二、作者
表现论:文学活动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
的感受。
中西传统对作者的观念
“诗言志”说、荀子、白居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