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讲 图形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认识图形(一)》教案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认识图形(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72a74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e.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和认识图形。
2.能够区分不同图形,了解图形的特点。
3.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认识图形。
二、教学重点1.认识各种图形。
2.区分不同的图形。
三、教学难点1.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分。
2.圆形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物品: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片或实物。
2.教学课件: 包含各种图形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2.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图形的特点。
二、讲解1.通过实物展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两者。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
三、练习1.让学生分组,用卡片组成各种图形,并用语言描述所组成的图形。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回顾前一次课学习的内容,并就图形的特点展开讨论。
二、讲解1.介绍三角形和圆形,让学生认识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通过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圆形的形状特点。
三、练习1.让学生观察物体,描述物体的形状,并说出其属于哪种图形。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各种图形的特点。
在实物展示和讨论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图形。
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图形的练习。
2.家长陪同时,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这份教案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图形。
通过实物展示和讨论,在积极互动中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概念。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二次备课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二次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a53a9016c5da50e2524d7f70.png)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材第34页――第38页)【单元教材分析】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
一年级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这一单元中,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2.因为立体图形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材编排注意突出以下特点。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特点:教科书第34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纸抽、肥皂、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漏斗等。
先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然后再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教科书第35-36页,安排了四个做一做,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并能进行表述(如: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3.这一部分内容共同的编排特点。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教材设计了若干活动,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
这也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
(3)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立体图形;2、通过拼、摆各种立体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和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发展性目标: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9efc85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7.png)
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计划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介绍了多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其中,点、线、角等是最基本的图形。
通过自主探究和实例,我们可以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度量、画法、比较、余角和补角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线段中点。
这些概念都是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章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分类讨论思想、方程的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可以解决直线上的点点位置不确定的问题,或者从公共端点出发的一条射线在角内或角外的不确定问题。
方程的思想则可以用于涉及线段和角度的计算中,通过列方程求解,可以清楚简捷地表示出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依靠图形寻找规律的题中。
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角的比较与度量、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则在于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的几何语言,以及建立空间观念。
本章的教学目标包括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我们还可以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
通过丰富的实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四、主要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教学媒体本章教学采用小组合作、讲授法和练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使用小黑板和班班通等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为1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4.1几何图形约4课时,主要介绍基本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及分类。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da9e5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1.png)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单元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认识图形,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将能够认识各种基本图形的形状、名字,了解图形的属性及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几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的形状与特点;–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性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应用基本图形。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出不同的图形,并进行简单的分类;–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勤奋与坚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的形状、名称和特点。
2.教学难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属性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示例引导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图形。
2.激发兴趣法:利用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图形认识的兴趣。
3.学生参与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自己动手画图形或分析问题。
4.课外拓展法:引导学生在课外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进行拓展探究。
五、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认识正方形•引言: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正方形物体,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特点。
•学习内容: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周长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测量课桌等具体物体的周长,并计算。
第二课:认识长方形•引言:通过长方形图片引入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形状。
•学习内容:长方形的特点、对角线长度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册上画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并计算其对角线长。
第三课:认识三角形•引言:利用实物展示三角形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形状。
•学习内容:三角形的类型、角度之和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家中地毯的三角形边长,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第四课:认识圆•引言:通过图形展示引入圆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圆形。
•学习内容:圆的属性、直径、半径及周长计算。
202年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认识02 图形的认识(2)点、线、面、体含答案
![202年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认识02 图形的认识(2)点、线、面、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e94bb30975f46527d3e1d9.png)
一、点线面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包围绕着体的是面。
夜晚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节日的焰火画出的曲线组成优美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线的形象。
天上的星星、世界地图上的城市等都给我们以点的形象,线和线相交的地点是点。
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一.填空题:1.在乒乓球、橄榄球、足球、羽毛球、冰球中,是球体的有;2.将下列几何体分类,柱体有:,锥体有(填序号);3.圆柱的底面是,侧面展开后是;4.圆锥的底面是,侧面展开后是;5.棱柱的侧面是,分为棱柱和棱柱;6.如图1-1中的几何体有个面,面面相交成线;7.把一块学生使用的三角板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成的形状是体形状;8.六棱柱有个顶点,个面;9.如右图,长方形围绕着虚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是10.正方形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由________个面,_______条棱,________个顶点组成的;11.如图,观察图形,填空:包围着体的是____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______;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_______.1-112.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_________ ;车轮旋转时,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_________;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一圆锥体,这说明了__________。
13.如图,三棱锥有______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______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______个点。
14.如图,各图中的阴影图形绕着直线I旋转360°,各能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15. 图1-1是由( )图形饶虚线旋转一周形成的A B C D 图1-116.图1-2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 )A B C D 图1-217.请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下列几何体类似?(1) 圆柱:(2) 圆锥:(3) 棱锥:18.如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接;19.请写出下列几何体的名称( ) ( ) ( ) ( ) ( ) ( ) 快乐晋级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胶滚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滚涂到墙上,下列给出的4个图案中,符合图示滚涂出的图案是( )2.生活中经常看到由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的优美图案, 你能说出下面图中的神秘图案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吗?3.将如图左边的图形折成一个立方体, 判断右边的四个立方体哪个是由左边的图形折成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60bf7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2.png)
(4)周长和面积计算的灵活应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忽略单位转换和实际情境中的细节;
(5)平行线和垂线的判定:学生对于平行线和垂线的性质理解不深,难以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
举例:针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难点,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角的度量,可以通过制作角模型和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度量方法;对于三角形类型判断,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规律;在周长和面积计算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对于平行线和垂线的判定,可以结合实际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掌握判定方法。
其次,关于三角形类型判断,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对等腰、等边等特殊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提供足够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应用这些性质。因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设计更多形式多样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此外,在教学流程中,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张。有些小组在讨论问题时显得有些匆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探讨。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我考虑在下次课程中适当延长这两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和操作中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表示方法;
3.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4.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5.平行线和垂线的性质及判定。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等,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58a8147e45c3b3567ec8bf7.png)
第四章 图形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图形初步认识一、知识归纳1、几何图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如: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如:[1]下列物体与哪种立体图形相类似?请用直线连接起来。
2、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三视图) 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立体图形 俯视图 左视图 正视图长方体圆柱体圆锥 棱锥 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圆六边形篮球 粉笔盒 金字塔易拉罐3、常见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4、点、线、面、体的关系(1)几何体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面和曲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第二行的图形围绕红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二、典型题型(1)下列图形中,棱锥是 ( )(2)如图这个物体的俯视图是 ( )C(A ) (B )(C )(D )(A )(B ) (C )第二课时 线1、直线、射线、线段性质:(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叫做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的中点及等分点:(1)若点C 把线段AB 分为相等的两条线段AC 和BC ,则点C 叫做线段的中点。
(2)若点B 、C 是线段AD 上的两点,且AB=BC=CD=31AD,我们称B 、C 为线段AD的三等分点。
如图: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1)叠合法;(2)度量法:①直尺度量;②圆规度量。
名 称 直 线射 线 线 段 图 形表示方法 直线AB 或直线l 射线AB 或射线l线段AB 或线段a概 念 直线是一个点在平面或者空间内沿着一定方向和其反方向运动的轨迹,不弯曲的线。
直线上的点和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直线上的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端点 没有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延伸性向两方向延伸向一个方向延伸不能延伸作图语言过A 、B 两点作直线AB以A 为端点作射线AB连接ABABlABlA B a · AB C A B D· C ·典型题型: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B.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C.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D.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面上的三条直线最多可将平面分成()部分A .3 B.6 C . 7 D.93.如果A 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线段AB=4CM,BC=2CM,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 .2CM B. 6CM C .2 或6CM D .无法确定 4.下列4.说法正确的是()A.延长直线AB到C; B.延长射线OA到C;C.平角是一条直线; D.延长线段AB到C5.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无数个6.点P在线段EF上,现有四个等式①PE=PF;②PE=12EF;③12EF=2PE;④2PE=EF;其中能表示点P是EF中点的有()A.4个 B.3个 C.2个 D.1个7.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5㎝,BC=3㎝,如果O是线段AC 的中点,那么线段OB的长度是()A.2㎝ B.0.5㎝ C.1.5㎝ D.1㎝10.如果AB=8,AC=5,BC=3,则()A.点C在线段AB上 B.点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C.点C在直线AB外 D .点C可能在直线AB上,也可能在直线AB外二、填空题1.若线段AB=a,C是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M、N分别是AC和CB的中点,则MN=_______.2.经过一点可作________条直线;如果有3个点,经过其中任意两点作直线,可以作______条直线;经过四点最多能确定条直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https://img.taocdn.com/s3/m/f5295ee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1.png)
1.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正确识别。
2.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1.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立体图形有1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育教学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1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1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让学生通过滚1滚、推1推、搭1搭和拼1拼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教学中老师或班主任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老师或班主任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1课时2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第34、第35页“做1做”的内容及练习8的第1~3题。
1.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每组1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投影片等。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1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呢?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1看。
智慧爷爷还提了1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1起。
1.分1分,揭示概念。
《认识图形》说课稿(通用5篇)
![《认识图形》说课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63b14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0.png)
《认识图形》说课稿(通用5篇)《认识图形》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图形》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图形》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起始课。
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运用了课件演示与实物感知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
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
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活动,如摸一摸、认一认、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cc01c0783e0912a3162a8c.png)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1 准备课2 位置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4 认识图形(一)5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 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字乐园7 认识钟表8 20以内的进位加法9 总复习第1课时认识图形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及第37、38页练习八的第1、2、3小题。
内容简析通过实物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知道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会识别。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活动,如:摸一摸。
让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再如:说一说。
在感知物体特点的基础上,把物体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说出它的名称,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特征的掌握。
提前准备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并通过找出身边与之相同的物体,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多媒体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画面出现机器人:同学们,你们好!我叫特特,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我身上有好多东西,与大家今天学的知识相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大家快在我身上找一找吧!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利用课件展示机器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 组织活动,激趣导入:教师布置摆图形活动,每4人为一组,每个小组把准备的物体如:小水杯、牙膏盒、乒乓球等,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以拼成机器人、小桌子、小火车等。
让每一组学生展示拼成的图形,教师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提出问题:你们拼成的图形里都有哪些物体?都是什么样的?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通过组织拼图形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并感知它们不同的特征。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培优习题2:点和线问题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培优习题2:点和线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80b8961f12d2af90342e660.png)
ABCDABCD(4)(3)(2)(1)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培优习题2:点和线问题考点1:线段与射线、直线的延伸例1、直线AB ,线段CD ,射线EF 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图中不可能相交的是( )【同步练习】1、下列图形中的线段和射线,能够相交的是( )2、如图,已知四点A 、B 、C 、D ,请用尺规作图完成、(保留画图痕迹) (1)画直线AB ; (2)画射线AC ;(3)连接BC 并延长BC 到E ,使得BC AB CE +=; (4)在线段BD 上取点P ,使PC PA +的值最小。
考点2:涉及线的规律探究问题例2、直线a 上有5个不同的点A 、B 、C 、D 、E ,则该直线上共有( )条线段。
A 、8B 、9C 、12D 、10【同步练习】1、由郑州到北京的某一班次列车,运行途中停靠的车站依次是: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那么要为这次列车制作的火车票( )A 、9种B 、18种C 、36种D 、72种 2、往返于A ,B 两地的火车,中途经过三个站点。
问:(1)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2)有多少种不同的车票?(要求自己画线段图分析)例3、下列图形中,第(1)个图形由4条线段组成,第(2)个图形由10条线段组成,第(3)个图形由18条线段组成,…,第(6)个图形由( )条线段组成。
A 、24B 、34C 、44D 、54B【同步练习】1、如图,2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3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3个交点,4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6个交点,5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10个交点,…,n (2≥n )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能有交点( )A 、(32-n )个B 、(63-n )C 、(104-n )个D 、()121-n n 个 2、如上图,2条直线相交有1个交点,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按这样的规律若n 条直线相交交点最多有28个,则此时n 的值为( )A 、18B 、10C 、8D 、7例4、阅读理解:我们知道: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AB 和线段BA 表示同一条线段、若在直线l 上取了三个不同的点,则以它们为端点的线段共有 条,若取了四个不同的点,则共有线段 条,…,依此类推,取了n 个不同的点,共有线段 条(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集体备课主讲稿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集体备课主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1683f1c2ee06eff9aff8073f.png)
送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认识图形(一)》备课文稿第四实验小学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内容:①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
②用立体图形进行拼组。
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立体整合及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小学阶段初次接触图形的知识,接下来小学阶段涉及到的图形与几何知识有:平面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知识的编排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其中五年级下册出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六年级下册出现的圆柱的表面积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图形知识的难点。
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在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时,对立体图形的各个面的形状不够熟悉、清楚。
在遇到相关题目时,心中不能清晰地映像出立体图形及其各个面。
所以,本节课既是“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也是“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根基。
本单元内容学好、学扎实将为学生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编排特点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的编排注重操作活动与语言表达的结合。
在拼搭的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选取的题材生动有趣,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编排体例这单元是从情景图、例题、做一做、练习(整理与复习)四个方面进行编排。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https://img.taocdn.com/s3/m/1e76518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9.png)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直线、尖角、钝角、直角等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和绘制平行线、垂直线等基本图形;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概念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尖角、钝角、直角的概念;
2.认识和绘制平行线、垂直线。
教学难点:
1.理解垂直线的概念;
2.灵活应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用具,教案等;
2.学生:准备笔、纸等学习用具;
3.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几个图形让学生描述,引出尖角、钝角、直角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5分钟)
1.介绍尖角、钝角、直角的概念,通过实物或PPT展示示例让学生理
解;
2.引入平行线、垂直线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这些图形。
3. 实践操作(20分钟)
让学生在纸上练习绘制尖角、钝角、直角、平行线、垂直线等图形,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4. 拓展练习(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让他们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
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复习。
六、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上相关练习题;
2.自行寻找身边的图形,并描述其尖角、钝角、直角等概念。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案2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5c30a9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f.png)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正方形和圆形;
2.能够辨认周围环境中的正方形和圆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辨认正方形和圆形。
•难点: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1.教材: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教具:图片卡片、彩色笔;
3.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导入(5分钟)
1.让学生展示之前学过的图形,如三角形和矩形;
2.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图形的特点。
第二步:新知呈现(10分钟)
1.准备好正方形和圆形的图片卡片,分发给学生;
2.让学生辨认并说出正方形和圆形的特点;
3.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正方形和圆形。
第三步:课堂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在课桌上用彩色笔画出正方形和圆形;
2.师生共同讨论画出来的图形是否正确。
第四步: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正方形和圆形的特点;
2.确保学生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区别。
五、课堂延伸
1.让学生回到家中,找出家里有哪些正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2.下节课带来分享。
六、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到家中找正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并记录。
七、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区分正方形和圆形。
第4章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解读课件)-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4章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解读课件)-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79cf73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c.png)
教学建议
(一)注意与小学知识内容的衔接 了解学生现有的对图形的认知水平,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较高的层面来 看待几何图形,并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正在学习的内容做一个信息的整合, 避免不适当的重复.
教学建议
(二)注意利用实物和几何模型进行教学 在本章,要注意多从实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引起 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想象、思考, 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 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质等,也要从实际事例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入,让学 生在探索中真正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教学时还可以向学生展现更多他们熟 悉的生活中的物体和图形,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空间与图形知 识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认识图形,了解图形的性质.
建议课时 4课时 3课时 5课时 2课时
2课时
编写意图
(一)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 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章中,设置了许多“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如从一些图案 中发现平面图形,P119画出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得 到的平面图形;P120探索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P130、P131通过观察思 考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关于直线、线段的性质,P140探索用折纸作角平分线, 等等.
课标解读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掌握关于直 线和线段的基本事实;了解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理解两点之间距离 的定义;了解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比较线段的 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 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了解角平分线、余角、补角的概念, 知道余角和余角的性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图形》.doc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图形》.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5968379f524ccbff021846b.png)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一)单元教材分析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由于在现实屮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一一知识的教学一一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一一表象一一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 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一一抽象为一般模型一一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牛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牛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而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而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枳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二)单元教学目标1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牛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课时安排2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立体图形教案
![立体图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4633e3bb4cf7ec4afed098.png)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课题一认识立体图形(A)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的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第33页的有关内容,练习五的第2题。
教具、学具准备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
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
教学设计感知物体的形状(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
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一只篮子,每只篮子里都放了各种形状的物品。
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
各个小组物品相同。
老师事先用布把得篮子盖起来。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只篮子,这是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的。
大家现在心里一定在想:篮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呀?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呢?1.看一看(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将篮子中的物品倒在桌子上,然后认真地观察桌子上的物品。
)2.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同学们看过这些物品后,请你在自己的小组中向其他同学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
)3.分一分(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和操作。
)桌子上的所有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老师现在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
(各小组的学生将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将外形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这样,每个小组的桌子上出现几堆不同形态的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演练】
A. B.
1.下列图形中,能够相交的是( D ) C. D.
2. (2012•北京)右图是某个几何体的 三视图,该几何体是( D ) A.长方体 B.正方体 C.圆柱 D.三棱
主视图 左视图 第2题图 俯视图
3.已知:在△ABC中,∠C=90°.求证: ∠B一定是锐角. 该命题用 “反证法”证明,第一步应假设( ) A A.∠B是钝角或直角 B.∠B是钝角 C.∠B是直角 D.∠B一定是锐角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知识回顾】
4.相交线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四个角中,有一 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 邻补角 .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 相等 . (3)余角、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 角 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 相等 . (4)垂线 ①垂线的概念:两条直线互相 垂直 ,其中的一条直 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②性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 中, 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 ③过一点 有且只有 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 垂直 .
第四单元
图形的认识
第1讲 图形的初步认识
汕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备考课题组
【知识回顾】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圆锥等是立体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 形、圆等是 平面图形 . 2.线、射线、线段: (1)直线 没有端点;射线有 1个 端点;线段有 2个 端点 (2)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一 条直线,并且只有 一条直线.简单说成:两点 确定 一条直线. (3)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 线段最短 . 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4)把一条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这个点叫做线段 的 中点 .
13. (2012•深圳)如图所示,一个60º 角的三角形纸片,剪去这个60º 角后, 得到一个四边形,则么∠1+∠2的度 240 数为 º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60º 2 1
小
结
【课堂演练】
14.如图:EF∥AD ,∠1=∠2, ∠BAC=70°, 将求∠AGD的过程填写完整: ∵EF∥AD ∴∠2=____________ ∠3 又∵∠1=∠2 ∴∠1=∠3 ∴AB∥________ DG ∴∠BAC+___________=180° ∠DGA ∵∠BAC=70°, 110º ∴∠AGD=___________.
∴∠MON=∠MOC-∠NOC
1 2 AOC 1 2 BOC 1 2 AOB
∵∠AOB=90° ∴∠MON=45°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课后训练 】
4. (2)如果已知中∠AOB=80º ,其他条件不变, 求∠MON的度数; (3)如果已知中∠BOC=60º ,其他条件不变, 求∠MON的度数; (4)从(1)、(2)、(3)中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 (2)当∠AOB=80º,其他条件不变时,
确.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典例精析 】
A
B
例1 已知:如图,AB∥CD, 求证:∠B+∠D=∠BED. 1 F 证明:过点E作EF∥AB E 2 则∠B=∠1. D C ∵AB∥CD 又∵EF∥AB ∴EF∥CD ∴∠D=∠2 又∵∠BED=∠1+∠2 ∴∠BED=∠B+∠D. 感悟:这道题是角的和差问题,就是证一个角等于两 个角的和或差,如证∠1+∠2=∠3, 可将∠3分成两个角,使其中的一个角等于∠1,再证另 一个角等于∠2即可
9.李欢的一本书一共有109页,在这109页的页码中有 一些是两个数码的,并且这两个数码经过平移,其中 一个能得到另一个,则这样的页共有 150 页.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课堂演练】
轻
10. 如图,该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正 松 对 挑 战 战 面 方体,折好以后,与“对”字相对的字是 . 11. M是长度为12 cm的线段AB的中点,C点将线段MB 分成MC : CB=1 : 2, 则线段AC的长度为 8 cm. 12.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写成“如 果……,那么…….”的形式为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也相等 .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C
D
F B
1
G
2
E
3
A
课后训练
小
结
【课堂演练】
A
B
15.已知:如图,AB∥CD F 求证:∠BED=360º–(∠B+∠D) 证明:过点E作EF∥AB C 则∠B+∠1=180º ∵AB∥CD 又∵EF∥AB ∴EF∥CD ∴∠D+∠2=180 º ∴∠B+∠1+∠D+∠2=180º+180 º 又∵∠BED=∠1+∠2 ∴∠B+∠D+∠BED=360 º ∴∠BED==360 º– (∠B+∠D)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1 2
D
E
结
【课堂演练】
16.已知:如图∠1=∠2,∠C=∠D,问∠A与∠F相等 吗?试说明理由.
D E F
解:∠A=∠F 理由:∵∠1=∠2,∠1=∠DGF ∴∠2=∠DGF ∴BD∥CE ∴∠DBA=∠C ∵∠C=∠D ∴∠D=∠DBA ∴AC∥DF ∴∠A=∠F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 两条直线也 互相平行 .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知识回顾】
(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①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性质: 同位角相等 . ①两直线平行, ②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 ③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 (4)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 且夹在这两平行线间的 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 行线的距离.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典例精析 】
例2.已知:如图,AB=40, C是AB的中点, D为CB上一点, E 是DB的中点,EB=6,求CD的长. A C D E B
解:∵点C是AB的中点,点E是DB的中点
BC 1 2 AB 1 2 40 20
BD=2 EB=2×6=12 ∴CD=BC–BD=20–12=8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课后训练 】
3.观察如图所示中的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
E A O C 图a B D A C 图b O F D B G A C E D O H B
2 (1)如图a,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 (2)如图b,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 6 12 (3)如图c,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 (4)研究(1)~(3)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 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 成多少对对顶角? n(n–1)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F 图c
【课后训练 】
4. 如图,已知∠AOB=90º,∠BOC=30º , OM平分∠AOC,ON平分∠BOC. (1)求∠MON的度数; 解:(1)∵OM平分∠AOC
MOC 1 2 AOC
又ON平分∠BOC
NOC 1 2 BOC
0 0
0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课后训练 】
2.如图,已知:∠1=∠2, ∠3=150º ,∠4=100º 求证:∠D的度数.
A
4
N
3 2
B
D 证明:∵∠3=150º ,∠2+∠3=180º
1
M
C
E
∴∠2=30º ∵∠1=∠2 ∴∠1=30º ∵∠4=100º
∴∠D=180º −∠4−∠1=50º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课堂演练】
4.若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线段AB=6cm,
AC=3cm,则线段BC的长为( C ) A.3cm B.9cm C.3cm或9cm D.不能确定
5.经过任意三点中的两点共可以画出( B ) A.一条直线 B.一条或三条直线 C.两条直线 D.三条直线 6.如图,AB∥EF∥DC,EG∥BD, 则 图中与∠1相等的角共有( B )个 E A.6个 B.5个 C.4个 D.2个
MON 1 2 80 40
(3)当∠BOC=60º ,其他条件不变时, ∠MON=45º . (4)分析(1) 、(2) 、(3)的结果和(1)的解答过程可知: ∠MON的大小总等于∠AOB的一半,而与锐角 ∠BOC的大小变化无关.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小结 】
A D H
1
C F B
G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课堂演练】
7. (2012•白银)如图,直线l1∥l2,则 ∠α为( D ) A.150° B.140° C.130° D.120°
70° 130°
l1
l2
*8.已知直线AB上有两点M,N,且MN=8cm,再找 一点P,使MP+PN=10cm,则P点的位置( C ) A.只在直线AB上 B.只在直线AB外 C.在直线AB上或在直线AB外 D.不存在
知识回顾 典例精析 课堂演练 课后训练 小 结
【知识回顾】
④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 做 点到直线的距离 . ⑤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距离相等 . 逆定理:和线段的两个端点 距离相等 的点在这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