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家
中国现代科学家简介 2
![中国现代科学家简介 2](https://img.taocdn.com/s3/m/a34659257375a417866f8f7c.png)
中国现代科学家简介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
福建厦门人。
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
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
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
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2、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
福建闽候人。
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
1923年赴美留学。
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天文研究所所长。
1946年再次赴美,从事天文研究活动。
1948年回国。
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
福建闽候人。
1913年赴美留学。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
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
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
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4、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
广东茂名人。
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
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
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
5、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
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
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农业科学专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科研专家
![农业科学专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科研专家](https://img.taocdn.com/s3/m/ab3e2f9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3.png)
农业科学专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科研专家农业科学专业涉及到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村发展等多个领域,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科研专家,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持续学习的精神。
本文将介绍农业科学专业成为一名优秀农业科研专家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农业科研专家,首先需要具备坚实的农业科学专业基础知识。
这包括对农作物、畜禽养殖、农村经济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掌握农业科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科研能力的培养1. 培养科研思维和方法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专家,要具备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善于提出问题、构建科学的研究方案,并能够独立完成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从而为农业科研的发展做出贡献。
2.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深入实践,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可以申请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与其他科研专家合作,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三、注重学术研究与创新1.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了解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研究方法。
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开展合作研究,提高农业科研的创新水平。
2.发表学术论文优秀的农业科研专家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成果,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并与其他研究者进行合作和交流。
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农业科学专业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农业科研专家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好地发展和应用农业科学,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五、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作为农业科研专家,需要经常与团队成员、研究合作伙伴、政府部门以及农民进行沟通和合作。
因此,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情寄何处 稻花香里——记我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蒋志农
![情寄何处 稻花香里——记我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蒋志农](https://img.taocdn.com/s3/m/46e57b0b02020740be1e9bd4.png)
云 堡 28 攀 誊 敲部 话。. o2 鬟 j
州工作
德 宏州突出边疆 少数 民族地 区特点 , 切实加强人 才工作 ,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加大培训教育力度 , 做优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以 开展“ 三力建设 ” 主题实践 活动为契机 , 加强各级领导 班子和领导干部 的思想政 治建设 和能力 、作 风建设 , 把各级领 导班子建设成 为执行有力 、 创新 有为 、 团结 干事谋 发展 的坚强领 导集体 。落实 培养措施 , 每年都 制定干部 教育培训计划 , 从党政干部 、 企业管 理干部 、 专业技术 干部 队伍 中遴选一批骨 干到 内地挂 职锻炼 或跟班学习 ; 选送一批具有本科 以上学 历的优秀青年 干部到内地高校进修培训。 以项目和产 业发展为 牵引 。 做大紧缺人才引进工 程 根据 全州经 济社会发 展的开发项 目, 采取“ 出 走 去, 请进来” 的办法 , 依托 到省内外举 办招聘洽谈会 、 招商引 资 、 大项 目招投标 等形式 , 重 引进各类 紧缺人 才。 目前 , 随着德宏州大瑞铁路 、 龙瑞高速公路 、 中缅 输油管道 和芒市机场 改扩建等重大项 目,以及 电站 、 水泥厂 、 厂 、 浆厂和芒市工 业园区相 继开工建设 , 硅 纸 大批高技 能的直用型人才被 引入 参与建设 , 发挥其 作用。 立足实际 , 找准特 色 。 强边疆 少数 民族地 区人 做 才振兴工程 一是强 化义务教育 。通过积极 推进 “ 三 免” 两免一补 ” 和“ 义务教育工作 , 决就 学难 等问题 . 解
悔 。待 到众生欣然地享受 他们 的劳动成 果时 , 他们 只 剩下两鬓斑 自 、 沧桑 、 满身 一脸恬 静。 蒋志农无疑就是这样的人。深秋时节, 正是稻谷飘 香之时, 记者见到 _ r 这位令人尊敬的水稻育种专家。 ’ 他是一 位已近古稀之年 的老者 ,但神情 矍铄 、 身 体健 朗 , 实得 就像 一位普通 的农 民 。他刚从 田野 间 朴 回来 , 今年 我省 的粳稻又喜获丰收 , 显得很高兴 。 他 “ 但是 , 云南 省的粮食安 全还不能高枕无忧 ” 。谈 到我省粮食 自给问题 , 他神情凝重起来。 云南粮食 自给率仅为8 %, 8 稻谷 、 质小麦 及油脂 优 等 主食 品种 都还有一 定缺 口,市场上很 多是 东北 大 米 。据粮食部 门统计 .0 7 , 2 0 年 云南调入粮 食2 1 2 万吨 , 2 0 年需调入粮食20 08 5 万吨左右。预计 ̄2 2 年 。 0 0 云南 省粮 食总产 量将 达1 0 多万 吨 ,粮 食供 需缺 口将 达 70
培育“科技菌” 做菇农的引路人——记辽宁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张季军
![培育“科技菌” 做菇农的引路人——记辽宁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张季军](https://img.taocdn.com/s3/m/fb16f71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e.png)
科特派风采TECHNICAL TASK FORCE岫岩县提出食用菌“一条线、三大片”的产业区域化布局。
“一条线”即以张庄公路两侧为主线,建成年生产能力 500 吨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00个;“三大片”即“南草腐菌”“中滑菇”“北香菇”的生产布局。
为地方政府做好参谋加强基地示范引领2018年,针对“菌林矛盾”日益突出,张季军撰写了“岫岩食用菌转型的几点建议”的报告,得到岫岩县政府的认可,同时被鞍山市人大代表作为人大议案提交;2020年,鞍山市委、县政府要加大力度发展草腐菌,张季军先后参加四次市县两级政府的产业调研,从科技角度提出了岫岩县草腐菌发展规划。
张季军积极配合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区域化布局,通过科技特派团项目带动,分别在牧牛镇、大房身镇建立香菇示范基地;在石灰窑镇、雅河街道办事处建立滑菇示范基地;在杨家堡、雅河街道办事处建立大球盖菇等草腐菌示范基地;在新甸镇建立羊肚菌示范基地。
食用菌示范基地的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提高了效益,同时在周边地区以每年30%的栽培量推广。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三年时间,张季军协助食用菌主产区引进了滑菇辽滑1号、改良C3-1新品种2个;引进了中低温香菇品种F2、香菇0912等新品种4个;引进了示范羊肚菌品种2个;引进大球盖菇品种2个;2018年羊肚菌和大球盖菇被列为岫岩县推广栽培品种。
示范与推广了“菌种标准化生产”“香菇双层出菇棚”“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日光温室羊肚菌栽培标准化栽培”“大球盖菇生料栽培”等新技术。
推广滑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20万袋,推广2000万袋,单产平均增加10%,纯效益增加600万元;香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100万袋,推广12000万袋,单产平均增加10%,纯效益同比增加3000万元;羊肚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20亩,平均亩产400斤,产值60万元;大球盖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80亩,平均亩产1万斤,产值300万元。
培育“科技菌” 做菇农的引路人记辽宁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张季军22 中国农村科技 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TECHNICAL TASK FORCE科特派风采在岫岩德圣菌业推广了双层出菇棚香菇栽培,为让技术顺利推广和拿到第一手数据,张季军经常吃住在企业。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高级农艺师赵占周谈-缓控释农药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高级农艺师赵占周谈-缓控释农药](https://img.taocdn.com/s3/m/bfc7880614791711cc7917e0.png)
02/746科技与产品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高级农艺师赵占周谈——缓控释农药 给农药穿上一层保护衣 何为缓控释农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高级农艺师赵占周告诉记者,缓控释农药顾名思义就是能逐步释放有效成分、有效延长持效期的农药新剂型,包括微囊悬浮剂、颗粒剂、种子包衣剂、片剂、丸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目前种子包衣剂、微囊悬浮剂和颗粒剂是市场上主要的类型,尤以微囊悬浮剂优势明显、发展较快,也是目前农药剂型研究的热点,目前在山东、河南等花生种植区除治地下害虫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农药能实现缓控释的关键在哪儿?对缓控释技术研究多年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树文介绍说,缓控释农药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分子囊壁材料,把农药的有效成分包裹起来,以控制农药有效成分的缓慢释放,犹如给农药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这样就避免了农药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减少农药在环境中的散失,从而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减少了农药用量,减低了农药的累积残留毒性。
该类农药根据防治害虫的需要,通过渗透作用和高分子的降解缓慢释放出来,能合理有效地防治害虫,与常规农药相比具有低毒、高效、长效等特点。
长效省工为农解难题 据了解,目前获得缓控释农药登记的生产企业不过几十家,虽然其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但因其省工、安全的显著优势,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推崇。
胡树文表示,缓释型对于农业生产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就是省工节本、长效增产。
颗粒剂农药可实现种、肥、药同播,微胶囊农药具有持效期长、毒性低、安全方便等特点。
“缓控释农药能有效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在环境中的流失、损耗,种一季水稻通常要打5~6次药,而使用缓控释农药只需打2~3次药就行了,而且安全性好,很多高毒农药做成缓释剂型之后其毒性就大大降低了,变成低毒的了。
” “缓控释农药能为农民解决很多问题,一是高工效减少用工,二是安全性好能解决药害问题。
”赵占周给记者做了个对比,花生地下害虫较重、防治难度大,常用毒死蜱进行种子处理,如果使用毒死蜱乳油,持效期短,只有十天半个月,并且在花生萌发期容易伤害到幼芽,而如果使用毒死蜱微囊悬浮剂,药效可以延长一倍以上,而且对作物安全得多。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c4a07db172ded630b1cb6bb.png)
“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
1973年与课题组成员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1979年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并带领课题组于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
主持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20个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
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甘蓝面积的50%,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主编或参编着作15本,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名。
邱式邦(1911年- ),浙江吴兴人。
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着名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
曾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
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研究。
70年代以来,积极倡导和研究害虫综合防治,开展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国外天敌资源的引入工作,建立我国生物防治的专业研究机构,创办和主编《中国生物防治》刊物,对发展我国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贡献。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等项奖励。
发表论文106篇。
培养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硕士生3名张子仪 Zhang Ziyi (1925.3.4 -),畜牧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5年毕业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类预科。
1952年回国。
前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一级技术员、饲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员。
1980-2001先后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现兼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197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保学部院士。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37d9319581b6bd97f19eaad.png)
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
李剑豪,男,广东江门人,研究员。现任省农科院畜牧所养猪技术研究室主任。1986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同年分配到广东省农科院畜牧所主要从事良种猪的育种与推广工作。在猪的繁殖、育种、实用养猪技术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能熟练解决养猪生产中的难题,担任省各地多个大型猪场的顾问。
张辉华
广东省佛山科技学院
张辉华,男,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技术专长为动物营养与免疫。1995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至今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任教。2001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学位,在动物营养与免疫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专家
姓名
工作
单位
基本介绍
专家风采
张业光
深圳市果菜贸易公司
张业光,男,农学博士、高级农艺师,是广东卫视珠江频道《摇钱树》栏目特邀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农民最喜爱的著名资深农业专家。现任深圳市果菜贸易公司总农艺师。
张博士17岁开始务农,文革后第一届(77级)考入农业大学,接受过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生的系统教育。从事大学教育与科研工作1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赫。在昆虫毒理学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蔬菜无土栽培(工厂化农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做出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非洲山毛豆杀虫成分研究及应用”、“深圳无公害蔬菜系统工程技术推广应用”等多项科技成果。
马培恰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
马培恰,男,研究员,现任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柑桔室主任,中国柑桔学会理事。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园艺系后,一直在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从事果树选育种、引种及栽培技术,尤其擅长柑桔选育种、栽培技术及无病毒苗的培育,能熟练解决柑桔生产中的难题;也熟悉其他南方优稀水果的生产技术。
全国农药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奖名单(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全国农药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奖名单(按姓氏首字母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911a5178a58da0116c1749dd.png)
李钟华秘书长对建国70周年农药创新成果进行了回顾,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药工业经历的初创、调整、发展三个阶段,创新体系和创新成果,表示在建设农药强国的征程上,农药创新成果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想新农药创制做得好,筛选体系离不了。
"刘长令教授介绍了中间体衍生化法的形成过程,指出新农药创制应以市场为导向,从研究开始就考虑开发过程以降低失败几率。
杨光富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农药分子设计技术,据称,通过该技术可以预测对除草剂的抗性位点,培育抗除草剂品种。
张立新副校长在报告中指出GABA 受体是杀虫剂的一个重要靶标,并对GABA受体新药研发进展进行了介绍。
徐汉虹教授介绍了导向农药发展的三个阶段——糖基导向农药阶段、氨基酸导向农药阶段和导向农药创制阶段,并分享了毗哩并哇哩咻类新型杀虫剂輕虫酯的创制过程。
李磊副教授对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表示该技术用于农药制造,可以成倍地提高化学合成效率,提升产品竞争力。
7月5日,泰禾论坛、密友论坛和丰乐论坛分别同时进行。
在泰禾论坛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负责人及相关研究人员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植物丙酮酸脱氢酶抑制剂类除草剂、脱落酸类植物艇等新产品和近年来专利到期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分子设计平台、生物活性筛选等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密友论坛围绕精准施药技术、植保飞防、农药制剂和助剂等进行了分享。
丰乐论坛以农药生产工艺为主,专家们就绿色杀菌剂创制、工业结晶技术、微化工技术等作了精彩报告。
在"供给侧改革"和"农药使用零增长"等政策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农药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推进我国农药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农药行业整体创新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本次会议的主题大会上,举行了全国农药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典礼,宋宝安院士、钱旭红院士、周普国所长、孙叔宝会长、李建军书记和刘长令教授为36位获奖者颁奖。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be1c162458fb770bf78a5557.png)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专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项目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
江泽民、温家宝、李鹏、乔石、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
30多个国家的总统、国王或部长会见了袁隆平院士。
江泽民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赞扬说:“袁隆平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人物小传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祖籍江西德安。
1949年~1953年就读重庆相辉学院(今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
1980年至今,多次赴美国、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作技术指导。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
十位优秀农业科技专家事迹简介
![十位优秀农业科技专家事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89c7c252f60ddccda38a0d6.png)
十位优秀农业科技专家事迹简介王庆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63年11月出生。
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华农业英才奖、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CCTV2008年度十大三农人物。
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11项。
王庆煌和他的科研团队身上有一种魅力,那就是他们始终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泥腿子”精神,就是他们勇于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服务农业农村经济主战场的奉献精神。
多年来,他们为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和热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突出贡献。
徐一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学委会副主任,研究员。
1924年出生,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
经过60余年的潜心科学研究,他最终攻克了寒地水稻栽培领域诸多技术难题,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被誉为“中国寒地水稻之父”;长年坚持深入基层、农户、田间推广种稻技术,年近九旬,仍坚持为基层服务;谦虚勤奋、无私奉献、品格高尚,对基层和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2008年,他捐出自己一生的积蓄100万元,设立一戎水稻科研奖励基金。
胡承霖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副组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1929年出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
1986年以后曾受聘为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安徽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担任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会小麦组成员、小麦栽培研究会理事。
他主持的项目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省星火奖、省农村科技进步奖等。
他建议并参与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已经成为安徽小麦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
他是安徽农业大学“走大别山道路服务‘三农’事业”的典型代表。
安徽省委张宝顺书记曾批示:对胡承霖教授不仅要表彰,而且要宣传,他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榜样。
郭进考河北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农业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十位优秀农业科技专家事迹简介
![十位优秀农业科技专家事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89c7c252f60ddccda38a0d6.png)
十位优秀农业科技专家事迹简介王庆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63年11月出生。
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华农业英才奖、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CCTV2008年度十大三农人物。
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11项。
王庆煌和他的科研团队身上有一种魅力,那就是他们始终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泥腿子”精神,就是他们勇于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服务农业农村经济主战场的奉献精神。
多年来,他们为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和热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突出贡献。
徐一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学委会副主任,研究员。
1924年出生,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
经过60余年的潜心科学研究,他最终攻克了寒地水稻栽培领域诸多技术难题,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被誉为“中国寒地水稻之父”;长年坚持深入基层、农户、田间推广种稻技术,年近九旬,仍坚持为基层服务;谦虚勤奋、无私奉献、品格高尚,对基层和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2008年,他捐出自己一生的积蓄100万元,设立一戎水稻科研奖励基金。
胡承霖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副组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1929年出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
1986年以后曾受聘为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安徽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担任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会小麦组成员、小麦栽培研究会理事。
他主持的项目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省星火奖、省农村科技进步奖等。
他建议并参与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已经成为安徽小麦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
他是安徽农业大学“走大别山道路服务‘三农’事业”的典型代表。
安徽省委张宝顺书记曾批示:对胡承霖教授不仅要表彰,而且要宣传,他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榜样。
郭进考河北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农业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农业技术专家岗位职责
![农业技术专家岗位职责](https://img.taocdn.com/s3/m/ad42b1f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6.png)
农业技术专家岗位职责
农业技术专家是农业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负责农业生产中的
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推广应用。
以下是农业技术专家岗位的职责。
1. 技术研究:负责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科学
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2. 技术开发:依据研究成果,设计和开发出新的农业机械、设备、药剂、肥料等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技术测试:对新研发的产品,进行测试、分析、评估,确保
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4. 技术推广:将研发完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向农村
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推广,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
5. 技术咨询: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答技术难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6. 技术培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组织和实施相关技术
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和企业的技术素质。
7. 技术管理:对农业科技领域的农业技术产业化、规模化、专
业化进行管理和推动。
8. 技术合作:与各类机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的交流和合作,
形成良好的合作网络,共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专家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需要具备专业知识、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研究眼光,为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吉林农科院刘冠章简历
![吉林农科院刘冠章简历](https://img.taocdn.com/s3/m/a6429c5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d.png)
吉林农科院刘冠章简历
摘要:
一、个人基本信息
二、教育背景
三、工作经历
四、研究领域与成果
五、社会兼职与荣誉
正文:
吉林农科院刘冠章简历
刘冠章,男,汉族,1965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他曾在吉林农业大学就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进入吉林农科院工作,现任该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教育背景方面,刘冠章研究员具备完整的农业科学教育体系训练。
他在吉林农业大学取得了农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同一所大学继续深造,获得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方面,刘冠章研究员在吉林农科院从事科研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工程与技术、作物科学等方面。
在这些领域,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刘冠章研究员在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专利和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业界同行保持密切联系。
在社会兼职与荣誉方面,刘冠章研究员担任了多个学术组织和期刊的编委、审稿人。
此外,他还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
总之,刘冠章研究员是一位在农业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
他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研究领域和成果均体现出他在这一行业的卓越地位。
科研专家袁隆平事迹(五篇)1秘书
![科研专家袁隆平事迹(五篇)1秘书](https://img.taocdn.com/s3/m/c5aaef1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0.png)
科研专家袁隆平事迹(五篇)科研专家袁隆平事迹(五篇)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研专家袁隆平事迹五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科研专家袁隆平事迹篇1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
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习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
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习他什么呢?泛泛的说学习袁隆平似乎各个方面都都可以学习,那把目标就设定成一个完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认为能够袁隆平身上突出的精神实质就是他的事业心。
他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造福全人类,而这一切的贡献都建立在他的事业心的基础上。
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个人如何爱国,爱社会,这是促成他有事业心的基础。
我们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怀有同样的情怀。
但是这种背景并不能影响我也有一个同样的事业心。
每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那样的造福全人类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对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这个人的事业。
这个事业的初级阶段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而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投入到了共产主义事业中,是否应该有一些社会理想呢?我想这是作为我,一个普通人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我们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杂交水稻这样宏伟的命题,但是我们做得一点点小事,如果能够当成事业来做,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业。
我现在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
农业行业分析人物形象
![农业行业分析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5cc130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5.png)
农业行业分析人物形象农业行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下是对农业行业进行分析的两个人物形象。
第一个人物形象是老农民。
老农民是农业行业的重要代表,他们在农田中劳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他们勤奋努力,对农田的管理非常熟悉,能够准确判断并处理各种农业问题。
老农民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从耕种、施肥到收割,都能够做到有条不紊。
老农民的形象代表着农业行业中那种对土地和作物的深厚感情,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保证了粮食等农产品的丰收。
第二个人物形象是农业科技专家。
农业科技专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他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型农业技术,为农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农业科技专家熟悉农业生产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他们通过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品质,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收益。
农业科技专家的形象标志着农业行业走向现代化和科技化的趋势。
这两个人物形象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他们都在农业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都热爱和关心着农业事业的发展。
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业行业的繁荣和农民的收入提供更好的保障。
然而,老农民在农业行业中更注重经验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他们代表着农业行业的稳定和坚守。
而农业科技专家则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应用,他们代表着农业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正是在老农民和农业科技专家的努力下,农业行业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
老农民的经验和技巧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农民提供了丰收的保障。
农业科技专家的创新和科技应用则为农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两者的合作与互补促进了农业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
因此,农业行业的发展需要老农民和农业科技专家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共同努力。
老农民的经验与农业科技专家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将为农业行业带来更多的前景和机遇。
我们应该学习和尊重这些人物形象的努力与贡献,共同支持和推动农业行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繁荣。
农业科学家事迹简介
![农业科学家事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e3bc37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5.png)
农业科学家事迹简介
农业科学家是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农业领域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农作物、畜牧业、渔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科学家的事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品种培育:农业科学家通过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研发出抗病虫害、适应环境条件和提高产量的新品种。
例如,中国农科院首席科学家袁隆平通过长期努力,成功培育出高产、矮秆、抗倒伏的杂交水稻品种“超级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科学家通过研究和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例如,美国农业科学家诺曼·博罗格研发出了定向喷精细化农药技术,有效减
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3. 生态农业研究:农业科学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生态农业研究,提倡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例如,法国农业科学家皮埃尔·拉巴斯通过研究发现,蜜蜂群落对于
作物传粉和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保护蜜蜂的生态农业方法,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
4. 农业政策指导:农业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农
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有深入了解,能够提供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总之,农业科学家通过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品种培育、农业技术创新、生态农业研究和农业政策指导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科专家“西瓜争霸赛”上说门道——
“相貌丑陋”的西瓜往往更甜
本报讯(通讯员 叶强 毛文轩 记者 陈忠胜) 西瓜长得好看就一定好吃吗?“歪瓜裂枣”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昨天上午,江宁区横溪街道举办了一场“西瓜争霸赛”,大赛邀请了不少农科专家,如何挑瓜,成了现场观众最关心的问题。
专家告诉记者,民间流传的“歪瓜裂枣”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记者看到,西瓜比赛不但要比外形,还要比西瓜的甜度,而一些“相貌丑陋”的西瓜往往吃起来更甜。
一位老瓜农告诉记者,这就是俗语说的“歪瓜裂枣”,只要是熟瓜,长相丑陋的瓜一般很甜。
现场的一位农科院专家告诉记者,“歪瓜裂枣”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这也是农民长期总结出的经验。
这位专家介绍,在适当的逆境下生长的果实,生长期会更长一些,接受的光照也就会更多。
而且,如果果实面不平,对阳光的反射率更低,接受的阳光也就多,因此更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当然,由于这些果实更甜更芳香,也会更多地招惹虫子,虫子咬了之后,也会更加影响果实外形的美观。
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民间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