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
客家人的来源和历史发展
![客家人的来源和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1e17e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7.png)
客家人的来源和历史发展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其后代子孙遍布世界各地,而在这个族内,还有着各种分支,不同的民系,比如居长江以北除山西以外的北方民系,居江浙沪皖的吴越民系,居陕西中部的关中民系等等,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很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它是八大民系中唯独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同样也是最先被冠以“民系”称呼的汉族分支。
说到“客”一词,不免想到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客”一词,在汉语中最早是对来访者的敬称,后来也被用于称呼旅居他乡的人。
在魏晋时期,官府为了保证士族地主的利益,曾颁布一种给客制度,将那些依附在地主豪绅门下充当佃农的流民称之为“衣食客”“佃客”,这些衣食客、佃客没有自己独立的户籍,统一标注在地主家,史称“注家籍”。
到唐宋朝时期,官府录入户籍时会依据有无田产将人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则是那些无田产的。
而在明清时期,为了和土著居民加以区分,那些寄居本地的外地人都被称为“客籍”,就像如今那些去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的人一样,只有个暂住的身份。
与“主”相对的“客”总是有种外来的感觉,像是一个四处漂泊,不断找寻自己的避风港的旅人,而客家这个种群就是这般,千百年来不断迁徙,只为找寻最终的安身所。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客家源于生活在广东潮州一带闽南人对来自闽粤赣边大本营地区迁至广东东南沿海一带那一部分人的总称,由于闽南人来的早,相应的把外来者和后来者称之为“客人”,在明朝中后期,我国自北而南的人口迁移高潮已经结束,闽海人,广府人等基本定居下来,但是客家人还处在动荡不安的迁移中,所以这个族群在当时人的眼中一直是“客”,时时为客,处处为客。
那么客家人起源于哪儿呢?对于客家人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的主体构成主要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
中国客家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客家文化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7690a7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3.png)
中国客家文化传统节日中国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更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客家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农历三月三的“客家姓氏节”。
在这一天,客家人会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祭祖活动通常包括祭拜祖先牌位、献上鲜花、点燃香烛等仪式,以及举行祭祖文化展览、客家传统民俗表演等活动。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灯笼,门前摆上鲜花,整个村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另外,客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在这一天,客家人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搭起花灯、赏花灯、赏月、祈福等。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抢花灯”,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游戏,参与者要在树上悬挂的花灯上抢夺,抢到花灯的人将会获得好运和幸福。
此外,七夕节还是一天重要的祈福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求美满姻缘,祈福家庭幸福。
除了以上两个节日外,客家人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客家人的生活,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客家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客家人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让这些传统节日永远绚丽多彩。
客家人结婚礼仪
![客家人结婚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a24e4c6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3.png)
客家人结婚礼仪
客家人的婚礼仪式通常非常庄重和热闹,以下是客家人结婚的一般礼仪流程:
1. 准备阶段:
- 安排婚期:通常由男方家长与女方家长商量决定。
- 婚礼筹备:包括婚纱、喜字、喜糖、婚车、酒席等准备工作。
2. 订婚仪式:
- 由男方家长带上一份女方聘礼,正式向女方家长送聘礼,表示结婚的意愿。
- 女方家长接受聘礼后,分配一些喜糖、羊肉之类的礼品给男方家人。
3. 迎亲仪式:
- 男方在婚礼当天派出队伍前往女方家接新娘。
- 队伍通常由招鼓队、仪仗队、车队等组成,一路上热闹庆祝。
- 到达女方家后,女方家人会用红绸将新娘遮盖起来,让新郎解谜,以示新郎对新娘的爱和承诺。
4. 宴席仪式:
- 新娘在抵达新家后会穿上新衣,向祖先行拜祭。
- 举行喜宴,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
- 宴席中,有舞狮、喜酒敬酒等热闹的节目。
5. 结束仪式:
- 婚礼当晚或第二天结束后,女方家人会送些礼品给男方家庭,表示谢意和祝福。
总体来说,客家人结婚礼仪重视亲友团聚和传承文化,注重宴席的热闹氛围,以及以新娘为中心的仪式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现代元素也被加入其中,但基本的传统仪式和习俗仍然得到保留和尊重。
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迁徙溯源
![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迁徙溯源](https://img.taocdn.com/s3/m/59db9565b307e87100f6961f.png)
11级历史4班 张越
110710106
目录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历史 客家人形成的四个发展阶段 1、起源阶段 2、异变阶段 3、形成阶段 4、外迁阶段 客家人的包含系统及其人口分布 中外客家人的相互比较 客家文化主要体现(精神、围屋、民俗等)
一、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 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 历史悠久,人数众多。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长 期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文 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二、客家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 ,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 、福建、广东、广西、四川、 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 个国家和地区。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 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第三次大迁徙。 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汀州宁化石壁寨是 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 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时,“散居于 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中国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 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 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 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难, 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风血雨,遍于国中。清兵入闽, 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 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 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张献忠 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 人稀。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 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174d401b52acfc789ebc9b0.png)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的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2774731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4.png)
客家人的习俗客家人自古以来重礼,以讲礼著称。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著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
这种礼节人人都很遵守,没有遵守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会被骂“早死爷哀少教导。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客家人的礼仪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客家人的礼仪习俗侍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坐,敬烟、敬火,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膀”、“穿短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驾二郎腿,抠鼻子、玩脚丫。
奉茶也有讲究,如人有一两位客人用手端茶,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
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
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起身。
”主人回答:“不用客气。
”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
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共餐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让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筛酒要按坐席的大小顺序。
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方桌坐第8号位,圆桌坐第10号位,筛酒则按坐位的大小顺序,方桌按照12345678的顺序,圆桌按12345678910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有讲究,尤其广大农村。
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卓腿俗唬荒芙盘け鹑说首雍崮荆胁耸敝荒芗凶约阂环降牟耍荒苣恐形奕寺姨簟筷子是用餐必不可少的餐具。
用它夹取食物和菜肴。
不品尝筷子,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食物,都不要去舔它,更不可以长时间把筷子含在嘴。
不跨放筷子。
当暂时不用筷子时,可将它放在筷子座上,或支放自己用的碗碟的边缘,不要把它直接放在桌子上,更不要把它横放在碗盘上,尤其是公用碗盘上,掉在地上的筷子不要再用。
不插放筷子,根据民俗,只有祭祀祖先才这样做。
不要舞动筷子,与人交谈时,就时放下筷子,切不可以敲击碗盘,不能把筷子停在空中,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去夹菜肴,不能用筷子代劳他事,比如剔牙、挠痒、梳头。
同一席的人吃饭的时候,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在自己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搁在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等意)或说一声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
客家风俗习惯
![客家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ed397f677e21af45b307a888.png)
客家人过清明必门插柳,头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树稀少,即使改用插草 也不能无此内容.清明节用艾草做成的艾粄,翠绿的颜色,嚼起来有滋有味.客家话扫墓叫 做“挂纸”,客家人都会在扫墓时将黄色纸压在坟头上,因此扫墓又叫挂纸,表示子 孙已回来祭拜过祖先。
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在过端午节时,即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也融入了赣 南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 端午节习俗。 阴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 赣南客家人则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按照客家惯例,出阁 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始于战国时期,盛于汉代中原,后传至全国各地。 客家人因战乱及其他一些原因,自古南迁至岭南山多林密荒蛮之地,并将此民俗节日带 到新迁之地,常称之为“九月节”,又名“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且 素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 如此良秋佳节,客家人一般都要制作各种糕点,户户包饧,包灯盏糕,很是隆重,出门在外 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 客家人比邻而居,屋围成圈,宛若长龙卷腰,忙时各顾生活,闲时相互串门,在重阳佳 节之际,恰逢秋收农闲,更是探亲访友的良好时机,亲人团聚,族人联谊,互赠佳品,可以 交流谋生心得,亦可谈团结御敌之盛事。 所以,客家人过九月节特别隆重。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习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 ☆立春 ☆元宵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阳节 ☆冬至
除夕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分别办几付三牲果品,除 了用来祭祖之外,像土地伯公等神庙都要去拜祭。早上起来 还贴春联,而最隆重的是除夕下午敬祖公,男女老少都集中 在伙房屋、祖公神位前捻香祭拜,这时候可说是到处鞭炮连 天。除夕敬过祖公后,全家就欢庆团圆吃年夜饭了,饭后家 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家长的红包,也叫做压年(岁)钱。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 、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 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 素斋”。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 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 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开始就走亲串 戚啦。初七的时候要吃七样菜。
客家是指哪几个城市
![客家是指哪几个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5461d26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3.png)
客家是指哪几个城市
客家人是中国汉族的分支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
安徽、江苏等省份。
客家人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饮食风味而闻名,而“客家”一词
则首次见于南北朝时期,后演变为代表特定地域及族群的称谓。
1. 广东
客家人最为聚集的地区之一是广东省。
广东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尤其
在深圳、河源、梅州等地,客家人占据了相当比例。
梅州更是被誉为客家人的“圣地”,各种传统文化和饮食习俗在这里得以传承。
广东省内还有很多其他城市也有
客家人聚集,例如汕头、揭阳等。
2. 福建
除了广东,福建省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
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客
家人也有着重要的人口基础。
客家人在福建传承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通过世代相传而保留至今。
3. 江西
江西省也有不少客家人聚居的城市和地区,其中以上饶、抚州等地最为典型。
客家人在江西的聚居地也是传承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如客家笛子、客家土楼等。
4. 湖南
湖南省的娄底、岳阳等地亦有着客家人的聚集,客家人在湖南地区也有独特的
文化体现,例如客家人在湖南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传统民俗习惯和节日庆典。
客家人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族群,其文化传统之丰富、风土人情之独特,为
中国多元文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每一个被客家人聚居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貌,值得更多人去了解和探索。
客家人捡骨的规矩
![客家人捡骨的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76a4c85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b.png)
客家人捡骨的规矩一、背景介绍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主要民系,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台湾等地。
他们擅长捡骨,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捡骨是指在祖坟中将已经腐烂的骨骼挑选出来,然后进行整理和安葬的仪式。
这一习俗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也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二、捡骨的意义捡骨在客家人的传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捡骨是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族的传统和血脉,他们认为祖先是家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因此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捡骨仪式可以让客家人更加接近祖先,感受到祖先的存在和祝福。
捡骨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捡骨仪式,客家人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
同时,捡骨也是一种家族活动,可以让亲人们聚在一起,共同感受家族的温暖和凝聚力。
在这个过程中,亲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增进感情,共同守护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三、捡骨的流程和规矩捡骨仪式通常在农历的清明节或中元节进行。
首先,家族的长辈会带领亲人们到祖坟前,向祖先行礼,表达敬意。
然后,亲人们会一起挖掘祖坟,将已经腐烂的骨骼挑选出来。
在挑选过程中,客家人非常谨慎和细致,他们会将每一块骨头都仔细清洗和整理,然后放入专门准备的骨盒中。
挑选出的骨骼会在仪式结束后重新安葬。
家族的长辈会带领亲人们到新的墓地,进行隆重的安葬仪式。
在安葬仪式中,客家人会向祖先行礼,向他们表达感谢和祝福。
同时,他们会在新的墓地上立碑,以纪念祖先的名字和事迹。
这样,祖先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家族的记忆中。
四、捡骨的意义和影响捡骨是客家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弘扬了客家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同时,捡骨也是一种家族活动,可以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通过捡骨仪式,客家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名词解释
![客家人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8c7f6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2.png)
客家人的名词解释客家人,是指具有客家族群血统背景以及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等地区,以及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客家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都为客家人群体带来了独特的特征。
一、客家人的起源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3世纪,客家人就已经形成。
大约在那个时候,由于中原的动荡战乱,很多汉族人便迁居到岭南地区,并定居在山区。
而这些汉族人就是客家人的先祖。
由于居住在山区,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外界形成了一定的隔离。
二、客家人的文化特征1. 语言:客家话,即广义的客家语系,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分支。
客家话拥有浓郁的方言特点,其发音和词汇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客家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通过使用客家话,使他们能够互相识别和交流。
2. 客家饮食:客家菜以清淡、鲜美而闻名。
受到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客家菜以烧、煮、炒的烹饪方式为主,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味。
蒸、炖、烘焙等独特的烹饪方法也是客家菜的一大特色。
3. 建筑:客家人的建筑多以土楼为代表。
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型建筑,它巍峨壮观,拥有防御功能和多层楼共同居住的特点。
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景点之一。
4. 传统习俗:客家人重视家族观念和族群意识。
传统的客家婚嫁习俗、祭祀仪式和节日庆典等,都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三、客家人的历史发展客家人的形成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客家人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然而,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族群。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客家人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尤其以经商为主,逐渐形成了客家人的商业文化。
当前,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客家人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客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束独特的光芒。
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一客家人及其分布
![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一客家人及其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8f6cecfac8d376eeaeaa3165.png)
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一客家人及其分布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稳定而叉独特的民系。
他们主要是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韧(南朱未年),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他们都操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日莳,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汀两、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海南等省、自治)。
其巾,义集中壤肼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扛西南部,即人们常说的闽粤赣交界地区。
由于客家人分泛,但义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区,为此贴片钽电容,学术界将客家居住地分为“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前者指该县的客家人超过90%;后者的客家人数多少小,但必须足形成客家人聚墉的乡镇、利落或独立定化区的。
伞围究蔚有多少“律忙县”前,于缺乏权威的闻家统}f数亨而翅衷一是,950年,著名客家学々家罗香林教授发表《窖家源流考》时,公布其摘查结果是全同9个省区,共有客住县1 84个,其中“纯客仟县”33个,“非纯样作址”I51个、近年,有此客家’青埘过器种途径进行渊杏,提…其统计结果。
兑小,房学嘉在《客家源流探盟》,伞旧9个省共打字T 县”220个(未《分样停且与非纯客住县)。
KEMET钽电容台湾学者陈运栋在《客家人》中称,包括台湾、香港在内,全国16省228县有客家人聚居。
林嘉书在《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在全国19个省区中,共有286个客住县、市。
刘正刚在《闺粤客家人在四川》中,援引崔荣昌先生的调查研究,介绍了四川客家话的分布状况。
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客家方青专家黄雪贞编绘的中国客家话分布图,则比较准确地标示了客家人的分布。
参照上述各种调查、客家话分布圈以及有关统计资料客家人的分布区域,计有:江西省纯客住县:宁都、兴目、石城、瑞金市、会吕、信丰、安远、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于都、赣县、南康、大余、崇义、铜鼓、犹(18个县、市)。
非纯客住县赣州、厂吕、宁冈、井冈山市、水新1.安、遂川、万安、泰千、占水、修水、武宁、靖安、奉新、宜丰、万载、萍乡、爪牛、横峰、婪源(20个县、市)。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f37b2adb0717fd5360cdcd3.png)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独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宝。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而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尽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却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文化影响••客家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学科门类多、时间跨度长、实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
如何将辛亥革命与客家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11年爆发的广州“三·二九”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所以说,辛亥革命的号角催生了“岭南画派”,而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又推动了岭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客家精神•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广东、台湾客家联谊会•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客家人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客家人](https://img.taocdn.com/s3/m/e83315e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2.png)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一种特殊的族群,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以及衣食住行方式,这使得许多人很想知道自己是否属于客家人。
事实上,不管你身在何处,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你都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自己是不是客家人。
第二段:
如果你很肯定自己就是客家人,不妨试着考一考自己的家谱,因为客家人的家谱一般都是以“客”开头的,而且还有客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语言。
而且,客家人的家谱往往都很长,而且涉及到祖先的英勇抗日和贡献等历史内容。
第三段:
此外,你也可以通过考察家庭文化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客家人。
考察家庭文化可以从自己的家族传说、家长讲述的故事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来进行。
比如,我们家有“禹贡节”一类的节日,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节日,其中包含着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此外,客家人在饮食方面以“清淡可口”为原则,而且还有很多大蒜和豆豉等口味特殊的食物,这都是客家文化的独特体现。
第四段:
最后,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名字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客家人。
客家人的名字一般都是两个字或者以上,并且以“客”、“芝”、“彩”或者“多”开头。
另外,客家人在命名时也有一些特殊的原则,比如女孩子不能取异性的名字。
第五段:
综上所述,判断自己是不是客家人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参考一些简单的小方法,比如检查自己的家谱、考察家庭文化以及查看自己的名字等就可以轻松地得到结果。
把握客家文化的一虎九珍玩意,如果你真的是客家人,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文化渊源,找到根源,以客家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追求自我,让客家文脉永续发扬。
客家人文化研究
![客家人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ca340652d380eb62946db1.png)
请欣赏三个个视频小短片
客家童谣朗诵-------广东一大学女生朗诵
宋祖英之客天下-----可以有对客家的大体认识
《我爱阿婆》--------特别推荐
+ 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
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 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 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 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 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 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 家人。 +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 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 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 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 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 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 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 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 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 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⒌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蒸粄磨豆腐,这些都离不开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臵而成的粮食碾磨 工具,外形原理与砻相似,主要用于磨浆,著名的客家豆腐和发粄、味窖粄就是这样磨出 来的。与砻一样,使用时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则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浆或米浆才细嫩 滑腻。 ⒍踏粄 碓是客家传统的一种舂米工具,木质结架,末端有一石臼,装盛粮食,碓头包铁,另一端 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时可扶手,配合脚用力踩踏,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成粉,客 家人过年必备的甜粄(年糕)就是这样打臵出来的。 ⒎对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娱乐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几种基本因定的内典调腔版,但内 容极丰富,有叙事或对话式,更多的是情歌对唱,当然也有俏皮逗乐,男女刁搔的歌,任 由发挥,即兴而创,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间劳作时,为放松情绪、排除疲劳时才 唱的,故称山歌。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见人影,但闻歌声,男腔女调,尽情放歌, 山风飘送,山高水远,无边无际,十分引人。 ⒏捡等路 客家人走亲访友、特别妇女回娘家,都会准备些礼物,一般都自产的瓜果或自制米粄、发 糕、鸡蛋之类的东西,方言称‚等路‛,谁家有人客来,左邻右舍,特别是孩子,都会跑 过捡‚等路‛,那热闹的场面洋溢着暖暖的情意。 ⒐上学堂 上学路上,山雨袭来,阿哥连忙扯下蕉叶,小弟拿书包挡雨,二妹没忘带斗笠,她却用来 护书包。
古时赣州客家人的故事
![古时赣州客家人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744f7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8.png)
赣州是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
在古代,赣州客家人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以下是一些关于赣州客家人的故事。
1. 南迁的历史:赣州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许多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开始南迁,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赣州地区。
这些南迁的汉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2.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是赣州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它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民居建筑,通常由围墙、房屋和祠堂等组成。
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客家美食:赣州客家人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客家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是一道将豆腐和肉馅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传统美食,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4. 客家传统文化:赣州客家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客家戏曲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赣州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5. 客家精神:赣州客家人有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如团结、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等。
这些精神文化不仅是赣州客家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习俗1
![客家习俗1](https://img.taocdn.com/s3/m/4e6f7bd02cc58bd63186bd19.png)
客家小伙伴
• 您是客家人的孩子吗?
说说你知道的客家故事。
注意客家人的特征
客家凉帽
• 客家凉帽是一种汉族特色民俗文化。300多 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妇女要和男人一样 下田种地,那时的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 戴上有帽帘的凉帽外出就可避免违俗。此 帽经过不断改良,慢慢发展成今天的客家 女性专用的凉帽。
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这一 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 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 腐为主 。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这一天 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 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 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 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 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 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 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 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 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 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月十 。 五日的“游大龙
“游大龙”是起于明朝一种深受客家人喜爱的民俗活动。按当地习俗,每年农 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大龙出游的日子。这天,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进行舞 龙活动。每年“游大龙”者都由同一姓氏家族人联袂进行,一年一姓氏轮流 举办。被选中“游大龙”的姓氏家族,先抽签决定由谁家来制作龙头,抽到户 是荣耀的象征,这家人必须制作出高2米,长7米,直径80公分的龙头,龙 口大张,含一直径70公分的大红龙珠,以显示大龙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 其余同族每家至少须制作一节竹编纸糊龙身,龙身一般高2.4米,长四米, 游龙则是由一节节龙身相结组成,姓氏大,龙则长,姓氏小,龙则相对短。
客家是指哪里
![客家是指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23c99f1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a.png)
客家是指哪里
客家人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客家
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台湾等地区。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平埔话”,是一个口头语言,广泛传播于客家区域。
客家的定位
客家是中国汉族人口中的一个重要支系,客家人以固守传统、勤劳实干、重视
家庭为特点。
客家人自称“客家”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南迁到南方地区定
居的,经过了长期的适应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客家人的文化特色
客家文化以“重情重义、勤俭持家、重孝悌”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家族观念和传
统礼俗。
客家人崇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注重人情味和乡土气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饮食以“重油重咸”著称,讲究饮食节俭、清淡不油腻。
客家人喜欢吃芋头、腌肉、酿豆腐等独具特色的美食,追求“滋润入味、恰到好处”的口感体验。
客家建筑风格
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形成了独特的“围
龙屋”、“围屋”等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客家人勤劳朴实、顽强不拔的精神品质。
客家传统节日
客家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中秋赏月等,这些节日是客家人团聚、共享乐趣的时刻,也是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重要方式。
总的来说,客家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
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e4bc81c79ec3d5bbfd0a74bf.png)
三、“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居汉族,对宋来汉族的专称。闽语汉族,为晋朝南迁,其语言为晋朝贵族语言。粤语汉族,为唐朝南迁,其语言常称“唐语”。但事实上论血统,粤语、闽语、客家早已互相渗透,没有绝对。所以我们谈方言,应该单纯谈他们的语音。也就是说,客家宋音、粤语唐音、闽语晋音。
四、可惜清末以来,有一些学者以为,凡是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都属于“客家”人,于是就有了“泛客家”学说。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福建
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纯客家县市有: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诏安等10个。
广东
纯客家县市有:梅州的梅县、梅江区、梅州、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 河源全境(源城区、东源、龙川、连平、和平、紫金); 惠州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龙门; 汕尾的陆河; 韶关的新丰、南雄、翁源、乐昌、乳源、始兴。 清远的英德; 非纯客家县市有:深圳、东莞、乐昌、丰顺、连南、揭西、惠来、普宁、陆丰、海丰、连山、阳山、连州、佛冈、仁化、曲江区、龙门、增城等,还有广东西部茂名的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阳江的阳西、阳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县区。
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
![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https://img.taocdn.com/s3/m/d6b1784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9.png)
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客家文化,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元素。
那么客家是什么,客家人又为什么叫客家人呢?客家人由来。
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
1270年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
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本地人。
因为他们是后迁入的居民,相对与前期迁入的居民和本地土著人来说,他们是客,所以称客家人。
客家人为什么要叫客家人?客家称谓的由来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
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么,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
“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
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
”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
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
“人禀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
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
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
客家人好客的句子
![客家人好客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2b34e1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e.png)
客家人好客的句子一、客家人好客的传统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以好客著称。
客家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之一就是好客待人。
客家人认为待客是一种美德,是展现自己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客家人的待客之道1. 客家人待客热情好客,常常以酒宴招待客人。
无论是亲友还是陌生人,客家人都会竭尽全力款待他们,尽可能满足客人的需求。
2. 客家人注重细节,他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食物和饮品,确保客人在他们家中能够享受到丰盛的美食和热情的款待。
3. 客家人擅长烹饪技艺,他们会用心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为客人提供美味的佳肴。
无论客人的口味偏好如何,客家人都能根据客人的需求调整菜肴的口味和风味。
4. 客家人注重传统礼仪,在招待客人时会尽量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
他们会热情地迎接客人,并主动为客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5. 客家人注重与客人的交流和沟通,他们会主动与客人交谈,关心客人的生活和工作。
客家人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与客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6. 客家人对待客人非常尊重,他们会尽量满足客人的需求和要求。
客家人会尽量避免给客人带来任何不便,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
7. 客家人乐于助人,他们不仅对待自己的客人好,也乐于帮助陌生人。
客家人经常参与社区和公益活动,积极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8. 客家人乐于分享,他们会将自己的喜悦和幸福与他人分享。
客家人相信分享的喜悦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他们乐于与他人一起分享快乐和成功。
9. 客家人注重家庭和团结,他们会邀请亲友到家中聚餐,共享天伦之乐。
客家人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他们会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10. 客家人注重感恩和回报,他们会对待客人充满感激之情,并在适当的时候回报对方的好意和善意。
三、客家人好客的背后原因客家人好客的传统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客家人的好客精神与他们的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客家人注重家族的荣誉和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而形成一个汉族民系。
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美洲及世界各地。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闽先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唐音,至今梅县人仍称客家话为唐音)。
粤方言则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秦音);闽方言则是晋朝正音,融合瓯闽古音而成(晋音);赣方言则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淮音)。
当然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
闽、粤、客等民系经过历代相互通婚,事实上已经无法完全根据血统来区分。
目前大陆地区的民系常以方言作区别标志,海外则以其父系血统的来源为根据。
马《元和姓纂》云:“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
奢孙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
”据考,嬴姓之后十三代孙,名为造殳,周穆王赐以赵城,于是为赵氏。
赵氏后来居于晋,晋亡后赵氏为诸侯,后来不断发展,与齐、楚、韩、魏、燕同为六国并称王。
其子孙赵奢大破秦军有功,被封为马服君。
马姓即是从赵奢封马服君后,改“马服”为单姓“马”而来。
赵奢五世孙马通,在汉时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后,人丁蕃盛。
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所以后世姓马的中国人皆以陕西为其早的发源地,郡望也就是扶风郡。
在历史长河中,马氏传承七十余世,经历二千四百余年。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主要在北方发展。
唐朝末年,中原许多马姓人口南迁,其中马殷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逐步扩展势力,至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
马殷有子数十人,分布于闽、粤的许多地方。
明清以后,许多马姓移居海外。
马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著名姓氏,在中华多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尤其是回族之中,马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回族马姓则因信仰穆斯林教,由“穆斯林”或“穆罕默德”的“穆”转音而来。
马姓历史上涌现出无数名人,如东汉时的大将军马援、经学大家马融,三国时的机械制造家马钧、名将马超,唐代名臣马燧、马植,元代的史学家马端临、剧作家马致远、文学家马守常,明代的航海家马欢,近、现代的考古学家马衡、作曲家马可等等。
马姓和其他客家先民一样,在从中原向南迁徙过程中,颠沛流离,经历了千辛万苦。
据江西省修水和连城四堡《马氏宗谱》记载:唐昭宗大顺二年(891),马氏入闽至宁化安乐乡,有兄弟三人:一郎迁入汀州府四堡赖家坊,其后代七郎君至南宋时迁移到四堡折桂;二郎迁到永定西洋(江西修水马氏始祖据说由此地移居);三郎移居粤东。
而上杭马氏则是由在汀州府的一郎播迁至四堡而来的。
连城四堡开基始祖为马念一郎,生三子。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forum/thread-23558-1-1.html黄姓名人(三)●黄兴,辛亥革命史上最杰出的军事领导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
1904年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他任会长。
1905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成立后,黄兴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武装起义上,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多次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后,他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指挥军民同清军作战。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
1913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1916年在上海病逝。
●黄宗羲,明清之际最杰出的思想家。
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首领之一,被魏忠贤陷害而死。
他19岁时到京都诉冤,用铁锤刺伤仇人。
明亡时,他起兵抗清。
抗清失败后,屡次拒绝清政府请他出来做官,隐居著述。
他在著述中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批判,充分体现了民主主义思想。
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宾虹,黄姓名人中寿命最长的人。
现代著名画家。
曾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授。
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生于1865年,卒于1955年,享年90岁。
●黄庭坚,黄姓名人中最出名诗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出生于客家聚居地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
小时候天资聪明,舅父李常称赞他是“一日千里之才”。
学识广博,受到苏轼的称赞。
1069年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官。
在当时新派和旧派的斗争中受到诬陷被贬到四川,病死在宜川。
他开创了江西诗派。
书法自成一家,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黄潜善,最为人痛恨的奸臣。
宋徽宗时进士。
宋高宗即位后,他升任宰相。
在任期奉行对金妥协的政策,他驱逐名臣李纲,害死太学生陈东。
因循苟安,不作战备,为南宋军民所痛恨。
●黄道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纺织家。
元代棉纺织革新家。
出身贫苦,被卖做童养媳,因不堪封建家庭的折磨,搭海船漂流到海南岛的崖州。
在那里住了近30年,跟黎族妇女学会了纺纱织布,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纺织能手。
年老后返回故乡,向家乡人民传授并改革棉纺织技术,推进了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人们为纪念她,在上海建立黄母祠、墓园并立纪念碑。
●黄公略,中央苏区时期牺牲在战场上的红军最高指挥员之一。
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加入中共。
1928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
起义后任红五军十四师二团党代表、军部特纵队队长。
同年冬,红五军主力开赴井冈山,他留在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1930年春任红三军军长。
1931年10月在江西吉安东固地区作战中牺牲。
●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最早创办人。
清末举人。
同盟会员。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教育会副会长、议会议员。
1917年赴美考察,回国后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
1940年底,参与发起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访问延安,著有《延安归来》,同年底发起筹组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解放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
●黄继光,黄姓最著名的战斗英雄。
1951年参加志愿军。
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担负爆破任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剧痛,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攻克高地,壮烈牺牲。
根据他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
他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飞鸿,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
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
5岁从父习武。
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
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
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
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
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
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去世,终年77岁。
客家精神“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
见智见仁,何词恰切,姑且不论,权以“精神”解说。
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
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
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
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
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
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客家人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血统,不要误认为就是汉族血统。
因为客家民系虽然是汉族的一支,但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容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
也就是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所以,客家血统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员血统的总称,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客家认同意识,即是自我承认是不是客家人,鉴别是否客家人的三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质和自我认同意识,而不是血统。
客家后裔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如果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因为客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之所以称其“先民”,是因为他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
如此推论,客家后辈,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
比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不会讲客家话,自己也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儿孙。
客家后裔应是现已不是客家人的客家后辈。
若不这样区分,何谓客家人、何谓客家后裔?总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后裔,如果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又为什么称“后裔”?因为客家民系至今并未终止,如果有一天客家民系消失了,那么到达其消失之后,客家人的后辈则可称为客家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