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外资六成来自港澳制造业利用外资约占四成
外资经济
3、外资享受的优惠政策过多,享受超国民待 遇
措施:2006 年10 月,商务部发布 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指出“十一五”期间,将逐 渐形成内外资政策一致、公平竞争 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意味着,多年 实施的外资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 将走向终结。
Colonel Sanders' March on China
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试探阶段(1979-1984); 第二阶段:初步投资阶段(1985-1991);
外资来源以港澳台为主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
以列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
第四阶段: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 系更加紧密
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状况
特点:
来源广泛: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半来自港澳台,四分之一来自欧美日
企业数量多 投资方式多样: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各占40%左右,中外合作企业占17% 投资领域覆盖面宽:第一产业占2%;第二产业比重接近70%,第三产业达30%左右 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地区分布集中:86%左右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引进来 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扭转,因此我国企业要想迎合国际经济市场就 必须采取“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引进来”并不是一味的照搬,而 是要根据国内产业的发展情况科学的引进,同时要把握好引进技术与 自主创新的关系,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力度,最终使其转化为我国 的核心竞争力。“走出去”的战略要求实质上就对外开放,并且随着 我国入世,“走出去”这一发展理念的落实有了更好的条件,首先要 以“引进来”为基础,提高引入的质量和规模,然后在此基础上在开 展“走出去”,这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政治上能 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在经济 上则能够利用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为建立我国 自主的跨国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 力。
粤港澳合作,知易行难
截至 2007 年 6 月底 ,
广 东经 批 准 的 港 资企 业 累计 达 8 9 7 0 0 家 , 吸 收 香 港 实 际 直接
投 资 10 8 8 亿 美元 , 占广 东省 吸 收 外 资总额 的 六 成 以 上 ; 广
东进 出 贸 iz/' 易的 七 成 通 过 香 港 进 出 口 或 转 口 。 而 对 香 港 而
化 ,
增 长方 式仍 旧 粗放 ,
在x
.
-
:lk 合 作上 ,
依 旧 停 留在 传 统 的
低 附 加 值 制 造 业 上 ; 在 第三 产 业 上 , 港 商投 资也 主 要 集 中在
传 统 的 批 发 零 售和 贸 易、 餐饮 和 房地 产 , 现 代 服 务 业 比 重 很
低 。 而 这 种 合 作 方 式 , 在广 东的 成 本和 资源 制 约 不 断 加 强 的
言 , 大 量 的 制 作 企 业 重 获 生 机 , 海 量 的 人 口 自由 行 到 香 港 ,
对其经 济的促 进 不 言 而 喻。
但 3 0 年 后 , 粤港 仍 停 留在 生 产要 素 的 简单组 合 和 互 补
阶段 , 北 移 到 广 东的 港 资企 业 与 在 港 时 期 没 有发 生 质 的 变
珠 大 “
角”
三
建设 成 为世 界 上 最繁 荣 、
最 具 活 力 的 经 济 中心
之 一 , 是 该 区 域 的 发 展 目标 。 而 此 目标 的 实现 , 不 能 靠压 制
某一 方 的利 益 来满足 另 一 方 。 从 各 国 区 域 一 体 化 的 经 验 来
看 , 只 有兼顾 各 方 利 益 , 靠谈 判 一 点 点 推 进 的 一 体 化 , 才 有
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试题
最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试题1、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
答案:AA.江门市肇庆市B.江门市云浮市C.肇庆市韶关市D.肇庆市河源市2、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
答案:BA.重要发展地位B.重要战略地位C.主要发展地位D.主要战略地位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
答案:AA.新尝试B.新实践C.新实验D.新挑战4、《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
答案:C年年年年5、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 )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AA.“一带一路”+2城市群 C.“一核一带一区” D.粤港澳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示范区加快建设。
答案:CA.粤港澳B.创新园区C.自主创新D.自主研发7、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
答案:DA.同宗同源B.地缘相近C.合作共赢D.优势互补8、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
答案:AA.合作B.发展C.创新D.稳定9、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和资源错配现象。
答案:BA.恶性竞争B.同质化竞争C.地方保护D.抢占资源1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区域。
答案:AA.创新B.改革C.开放D.包容1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
珠 角 市 三 城 群 空 结 演 探 间 构 变 析
■ 贺建风 ’ 舒晓惠 。 张小小 (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 1
改变了过去广州在珠三角单 中心发展模式 。
而代之 以广州 、澳 门双 中心发 展模式 ,在
广州 5 { 3 16 2 )
空间布局上呈 “ ” T 字型结构。 片战争后 , 鸦 由于香港的崛起 和澳 门的衰落使原来的双 中心格局发 生了变化 ,由 以穗~ 澳 为中心 转化为 以穗一港 为中心 。这一时期 ,广州 的城市功能发生 了重 大变化 ,逐渐 向现代 工商业 、贸易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 的方 向 转 变,成 为多功 能综 合性的经 济中心 。
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 岭南文化亳不 排斥 的接受来 自五湖 四海的投资者、 企业家 和各方面的人才 , 也填补 了本土很多资源的
不足 。 观 珠三 角的 发展 历 程 , 综 外来 人 员所
年 的 1 6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 62 %, 港澳 与 珠 三角之间的经济联 系也 出现 明显 的边 界 分割 ;珠三 角内部 的城镇 空间格局仍 以广 州 为中心 ,但功能衰退 ,关系松弛 。
角能够更好 的在统 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
冉 謇 ■■ :本 文首先分析 了珠 三 角城 市噼 形 成 的推 动 因 素 ,然 后 按 照 不 同
的 历 史 阶 段 ,对 珠 三 角城 市 群 空 间 结 构 的 演 变进 行 探 析 ,最 后 关 于其 未 来
的发 展 提 出 了具 体 的 政 策 意 见 。
笔者 按 照 不 同 的历 史时 期 , 珠 三 角城 将
中山 、东莞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列 ,城市
群体 功能呈多样化 ,交流更加 密切 ,发展 为城 乡一体 、 类型完备 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 双核模式逐渐 向网络化 、 多中心模式演化 。 目前 已经形成东 中西三 大城 市群体。东翼 地区包括深圳 、东 莞和惠 州三个城 市 ,中 部 以广州 为 中心 ,包括 佛 山市( 顺德 、南 海) ,西翼地区指珠 江 口以西 、 湖以东地 银 区。 包括珠 海 、 中山 、 江门。 这三 大城市群 在空间布局上呈 “ ”字 型结构。香港和 人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摘要:自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7%, 毋庸置疑,外商直接投资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止2011 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11 亿美元,连续21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巨大的市场潜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令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然后分别从外资国别结构、行业结构、投资方式结构、地区分布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外所使用献。
1的企业)包括外商[1]。
2010 年,我国新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27406 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1057.35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16% ,占世界的4.4%。
截止2011 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11 亿美元,同比增长9.72%;全球最大的500 家跨国公司均已来华进行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已超过1200 家[2]。
我国连续21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
表1.1 1979——201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接投资的热潮,外资开始大规模地进入我国。
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据上图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3]。
2.1 萌芽与开始阶段 (1979—1986年)1979 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允许外国投资者与国内企业组建合资企业。
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帷幕。
随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外商独资企业法》的颁布取消了对外资所有权的控制。
这些探索性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我国利用外资初级阶段的政策基础,也标志着我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探索和试验性阶段。
此时,外资来源主要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偏小,增长速度较慢。
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以经济特区为中心的加工工业区。
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珠江模式”是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另一个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就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
我国外向型经济起源于珠江模式”。
所谓珠江模式就是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和多方筹集资金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逐渐从农村经济模式不断向更广泛市场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拓展,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在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中,“三来一补”企业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特色,也是“珠江模式”的突出表现之一。
珠江模式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是: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乡村集体经济繁荣。
政府鼓励发展乡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组办、联户办和个体“五个轮子”一起转,坚持多种经营成分共同发展。
现在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珠江三角洲已经走出了一个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成为闻名全国农村三大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而珠江三角洲更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名扬五大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珠江模式发展背景及特点珠江三角洲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单元,而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又称为“小三角”。
它的范围包括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深圳市、东莞市、珠海市、佛山市等区域。
土地面积2.2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
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宏观来看,首先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但集体经济比重较大,发展较快,容易使政府易于贯彻发展,所以实施发展外向型经济外战略能够实施成功;二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为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机会和挑战;三是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①毗邻港澳,华侨众多。
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珠江模式”是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另一个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就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
我国外向型经济起源于珠江模式”。
所谓珠江模式就是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和多方筹集资金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逐渐从农村经济模式不断向更广泛市场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拓展,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在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中,“三来一补”企业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特色,也是“珠江模式”的突出表现之一。
珠江模式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是: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乡村集体经济繁荣。
政府鼓励发展乡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组办、联户办和个体“五个轮子”一起转,坚持多种经营成分共同发展。
现在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珠江三角洲已经走出了一个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成为闻名全国农村三大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而珠江三角洲更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名扬五大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珠江模式发展背景及特点珠江三角洲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单元,而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又称为“小三角”。
它的范围包括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深圳市、东莞市、珠海市、佛山市等区域。
土地面积2.2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
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宏观来看,首先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但集体经济比重较大,发展较快,容易使政府易于贯彻发展,所以实施发展外向型经济外战略能够实施成功;二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为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机会和挑战;三是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①毗邻港澳,华侨众多。
珠江三角洲
对 外 开 放 的 有 利 条 件
区位 因素 人文 因素
政策 因素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望, 海陆交通 便利;平原广阔,水网密布,自然条 件优越。
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著名的 侨乡,便于引资。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城市、经济开放区,政策优惠
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辽中南地区经 济特色和条件差异。 产业部门 珠江三 角洲 地理条件
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
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基地
广州拥有全国最大的鲜 花批发市场
花卉种植业 发达
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农产品
水 稻
甘 蔗
荔 枝
芒 果
龙 眼
淡水鱼
说说珠三角农业发达的原因?
1.自然条件 地 平原为主,地形 平坦,土壤肥沃 形: 气 热带、亚热带季 风气候,降水丰 候: 富,热量充足, 一年三熟。 河
港澳地区
承接海外订单、样品 设计、产品销售等。
售
店
港澳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
珠江三角洲优势:土地、劳动力等 港澳地区优势: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合作形成 “前店后厂”的模 式 港澳地区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扮演“厂” 的角色
店
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
港、澳
应对的举措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技术和科研投入,实现 企业的转型升级,与港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成员
讨论: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对 本区和周边地区起到什么作用。
港澳与内地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珠江三角洲
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 配。
产
厂
前 店 后 厂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杨俊涛摘要:近年来,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对他们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比较他们的差异之处。
本文简单介绍一下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就FDI投资环境,产业结构,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力,服务业发展,人才,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对三大经济圈进行分析关键词:发展经济圈比较一.三大经济圈的简单介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大城市经济圈是指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具有紧密经济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覆盖的区域所组成的,经济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能够达到并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一般来说,大城市经济圈内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①。
众所周知,中国有三大经济圈,首先简述一下三大经济圈的范围,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指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徐州、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城市。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县,四会县等14个市县。
京津唐地区:一般指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双翼,包括北京,,天津以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两个直辖市,三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②。
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征1.长三角经济圈—投资拉动型,民资主导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正在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模式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
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超越中高收入国家
1979年,中央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 政策,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 经济特区,经济飞速发展。人均GDP超过 中高收入国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逐步向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结构 演进 产业结构逐步向重工业化演进 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
2005年苏南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三大社会保 障和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最低生活保障 覆盖率达到100%;各地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 公共服务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7年,卫生 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75%, 村村开通了公交车;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人居,生态环境更加适 宜人居,在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4个 ;
制度变迁 与体制转 轨的路径 依赖 政府的定 位和作用
苏南、温州和珠江三种模式问题、变化和趋势分析
条件变化和模式局限 苏 南 模 式
经济体制与政策变化; 市场竞争加剧,外部环境恶化; 资源约束不断强化; “模糊产权”问题显现; 利益和权力条块分割,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 过度竞争 松散合作和分散经营阻碍企业扩张; 家族式经营管理对企业成长的不适应性;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激烈竞争 对外开放政策优势不再明显; 资源约束矛盾尖锐; 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明显; 加工贸易下游企业竞争剧烈,企业利润下降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区域和村落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
区域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 珠江模式 华西模式
村落发展模式
南街模式 大邱庄模式
区域和村落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考:农—工—市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比较:
珠江三角洲吸引外资的优势有哪些
珠江三角洲吸引外资的优势有哪些?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居首要地位。
珠江三角洲吸引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速速上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①珠江三角地理位置优越,临近港澳,交通便利。
②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三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现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③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衡点。以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时仅考...
用外资、融入世界的序幕。
在早期,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较少,占流入外资的比重也较低(当时使用外资的主要形式还是对外借款),并被限制在四个经济特区,形式主要是中外合资,大部分投向酒店建设和能源开采方面。
1984年,新的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颁布实施,中央和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FD !流入开始增加。
而FD I真正开始加速流入中国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重新确认了对外开放、对内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政策。
从图3一1可以看出,1985年中国实际使用FDI 不到20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41%;但是到了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Dl 约为750亿美元,是1985年的37.5倍,占实际使用外资的95%。
从1985年到1991年,「Dl 年均增长率为14%,合计流入约45亿美元;而1992年之后,FD 一加速流入,1992年和1993年的增速均超过15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流入量虽然有所减少,但2。
1年中国加入W T O 之后再次迅速增加,年均增速超过10%,并且占到实际使用外资的绝大部分。
从2001年到2003年的三年中,全世界的FDI 分别下降41%、13%、12%,但流入中国的「DI 却分别上升了巧%、13%、1.4%;2004年,全世界实际使用的「o 一增加了2%,流入中国的「01却增加了13%(u N C 认。
,2005)。
当前,中国是使用「DI 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吸收了约1/3流向新兴经济体的「DI,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FD !流入国,仅次于美国。
作为对比,同样是发展中大国的印度2004年吸引的「o 一仅仅为50亿美元。
翩麒!乡 -{!颤渊 {一一t -----一川_}}嗜一 {{攀……】}】愧酬礁耀l l ll l l 创创氰l l 嗜I I l !!氰氰l 蛤蛤}}i}}}爵一11l l 耀l l 33酬酬l!!!!耀灌灌{l l 黔{l l ll l ..}}i --犷滚{l !!}l l i i ))溉!!}l l }}墓墓奎奎以以L 【t 计}}}势势轰轰象象 11︸日甘0︵U C ︼n 一n 甘八一U 0C 八六乙7J 户b l ‘J 4 工J 气乙1一8587899193959799010305 07图3一1:实际使用外资情况(单位:十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惠州概况
惠州概况惠州市于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为地级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以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常住人口400万人。
全市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网络、优美的城市环境、突出的创新能力、和谐的社会环境及优质的政府服务,先后吸引了来自荷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客商在惠投资兴业,累计办起了8325家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86亿美元。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28家落户惠州,投资兴办了50家外资企业(或办事机构)。
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202.3亿美元,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8%;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38亿美元,同比增长3.07%。
惠州还积极推动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培育,TCL、德赛、华阳、侨兴等大企业集团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企业500强、广东制造业50强。
全市已逐步形成了以石化、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 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及制鞋、水泥建材、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2+8”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本立市、工业富市、文化兴市、创新强市、生态旺市、依法治市”六大战略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惠州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惠州实现生产总值1730亿元,同比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亿元,同比增长29.2%,惠州财政实力与经济总量同居全省第6位。
今日惠州,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惠州跻身全球经济增速最快城市第八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惠州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惠州以建设更高标准“惠民之州”为核心,坚持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投入民生事业建设,努力使惠民举措覆盖城乡、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珠三角外资六成来自港澳制造业利用外资约占四成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对外贸易
页码: 21-2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实际利用外资 珠三角区域 港澳台 制造业 发展报告 中山大学 外资来源 澳大利亚
摘要:由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持撰写的《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此前发布。
报告显示,珠三角外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港澳台、以及日本、新加坡、美国、韩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地区一直稳居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地的第一位,且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占了约六成。
2021陕西公务员政治热点-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
2021陕西公务员政治热点: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自己整理的2021陕西公务员政治热点: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a)法院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事业的大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有利于内地与港澳进一步密切交流合作,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通过湾区的联合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港澳可以更深入地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焕发新的强大经济活力。
在民生福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增进人民幸福。
在平民化的层面上,三地人民将在共同建设大湾区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建设品质生活圈和文化湾区的过程中,极大地增加包容性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期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新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全球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加强三地在开放和发展中的互补作用,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协调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形成双向开放、内外联动的生动局面。
在丰富开放内容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重满足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规则,探索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战略互信、人文交流等。
大大提高了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
在促进开放共赢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字路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融合的重要支撑区域,有利于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