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间美术的多种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民间美术的多种艺术形式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是以农村劳动妇女为主体的中国农村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
它融于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爷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它是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中国本原文化的传承延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形式、地域、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门类繁多,不求全论述,下文只列举几项为例,以见整体。
在以中国劳动妇女为主体创造的剪纸、刺绣、面花等民间艺术中,以剪纸为例(刺绣的底样为剪纸,面花是剪纸平面造型的立体化),在以男性为主体的民间艺人创造的民间艺术中,以皮影、木版年画、傩文化与傩面具和风筝为例。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
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
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皮影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
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
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
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
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
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皮影人制品(简称影
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
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
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从,所以流传甚广。
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
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
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
只是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才陷于现状。
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
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
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
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
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
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
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
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傩文化与傩面具
傩神,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驱除瘟病的神。
20世纪80年代,当我到达长江
中游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湘赣边区江西萍乡时,那“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如火如荼、铺天盖地的群众性的傩仪傩舞傩文化,使我感觉到进入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和远古部落集团的文化中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指的就是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湘赣边区,这里正是以傩文化为代表的远古时代长江流域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部族文化的发源地。
从地域和时间来看,湖南出土的7500年前陶器上的獠牙虎面纹与陕西和甘肃出土的6000年前陶器与骨器的獠牙虎纹,以及江苏吴县出土的5000年前良渚文化的獠牙虎面玉琮,让我们看到一个由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的虎图腾文化带,它与后来商代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牛角虎牙的青铜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牛头面具,将中国傩文化面具的艺术渊源与发展排列出一个时代与地域序列。
它形成一个极具特色的作为镇宅辟邪保护神的中国“战神”形象。
宋、元、明、清以来,萍乡傩神庙传世木雕的艺术风格,方正浑圆,气势大方,神秘狰狞,简练古朴,在长江流域木雕傩面艺术中独具特色。
以萍乡湘东区七代传人陈团发为代表的当代民间艺术家的傩面木雕艺术,仍旧继承了这一古老的傩面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湘赣之间傩文化发祥地的文化特色。
有消灾纳福、驱邪逐疫功用的中国民间傩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活化石之一。
木版年画
中国是全世界木版雕版印刷的发源地。
中国木版年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版画发源地,在世界版画史上享有盛誉。
中国木版年画多为春节而作,在民间流传甚广。
它以镇宅降福,年丰人寿、平安富贵、吉祥喜庆的内容和构图丰满、色彩艳丽的艺术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
不仅由于它题材广博,手法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若论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
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巨型的财富。
木版年画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汉代驱邪的神荼和郁垒;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
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
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
在宋代,逢到岁时,以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已出现。
但是,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
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这五彩缤纷的风习以普及到九州广大的乡野。
就其本质而言,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艺术。
在民间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种风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与载体。
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年心理便注入其间。
年画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绘画了。
在数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同步。
年是大自然与生活旧的一轮的终结,又是新一轮的开始。
每逢年的来临,心中油然生发的是对未知的新的一年幸福的企盼,以及对灾难与不幸的回避与拒绝。
所以辟邪与企福是最基本的年心理。
辟邪的部分,最初是被桃符、门神和爆竹表达出来的。
由于灾难的威胁远比锦上天花的福分更为人们关切,所以首先进入年俗并成为一种雏形的木版年画是作为神灵崇拜的纸马。
已知宋代的纸马有“钟馗、财马、回头鹿马”等数种。
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自己心中的想象。
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想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画上。
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
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是挂满金钱的摇钱树。
山西临汾地区甚至有一种把金钱作为敬祀对象的纸马,更别提民间无处不在的财神了。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
年画的张贴时间(比如灶王、财神、门神、各种纸马等)、地点(大门、影壁、门房、仓房、炕围、钱柜、猪圈、牛棚等)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环境不同,年画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年画。
木版年画的功能与内涵是多样的。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的成分,也有教化、传播和装饰美化的意义。
木版年画往往是广大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木版年画所涉及的历史、宗教、神话、传说、小说、生产、建筑、风光、戏曲、自然、游戏、节庆和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
在农耕时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不小于今天的电影电视,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出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此外还有多少
小说与传说被搬到木版年画上?单说《白蛇传》和《天仙配》,就被各个产地、各个时期以各种形式——单幅、多幅、成套的条屏以及连环画一遍又一遍地描绘过。
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质,记录下大量的珍贵的人文信息,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都是农民独特的视角。
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
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
俄罗斯圣彼得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一幅杨柳青的木版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表达着农民对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种宽容的心态,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在民间人际的追求与美好。
还有一幅《猪羊一刀菜》描绘屠夫宰杀一头大猪后,小猪崽们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去告状。
玉皇大帝劝小猪崽们要宽心,因为“猪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给人们的‘一刀菜’罢了”。
农民正是用这种诙谐的方式来化解掉世间的弱肉强食带来的不平。
木版年画另一个巨大的价值是艺术价值。
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段纷繁,审美含量极高,自成一个十分独特的审美系统。
首先,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来自于年俗的特定要求。
为了满足殷实与丰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则是画面的饱满和内容的火红。
欢乐、祥瑞、红火、繁盛、饱满、和装饰性是年画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年画美。
渲染着这种年画特征的是木版年画的色彩。
年画大多是套版印刷。
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
所以颜色必须既简练又有表现力。
木版年画为了顺应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鲜明热烈;在各种颜色中以火热的大红为主,用得也最多。
因为大红是年文化的主色。
艺人采取相互交错的方式,使得整个画面花花绿绿、班驳响亮、简洁又丰富,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这正是木版年画独有的色彩语言。
木版年画的乡土性,是它价值之所在。
这种在田野中诞生、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纯朴真率,乐观诙谐。
艺人们在农忙时耕作,农闲时作画。
它们是农民的自娱自乐,嬉笑怒骂,一任自由。
于是画面上人情物态,都是充分的农民的性格形态。
虽然他们笔下的形象时而简率,时而稚拙,却有一种朴直的、天真的、及其生动和一任天然的乡土美感。
这种乡土美包含一种情感的自由与自然。
同时,这种农民的艺术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
最高超的表现手法便是谐音的图像。
在农耕时代,农民识字有限或者干脆是文盲,他们巧妙地利用与字同音的形象,将美好的词句可视的展现出来。
谐音的图像分两种:一种为一个图
像与一两个字的谐音(如鸡的形象与“吉”字,蝙蝠的形象与“福”字,打开外皮而露出许多子儿的石榴形象与“多子”等)。
另一种为两三个形象的组合与一句成语的谐音(如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的组合与成语“马上封侯”的谐音,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与成语“喜上眉梢”的谐音,莲花和金鱼的组合与成语“连年有余”的谐音等)。
谐音的文字与成语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词语,所以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图像又被称之为吉祥图案。
奇妙的是,组合在一起的谐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来是无关的,但在这里却意趣横生地组成并呈现出人们心中的向往。
农民真是聪明至极,他们巧妙地绕开不识字的缺憾,通过这些谐音的形象,让人去猜画中的寓意(成语)。
而这成语人人皆知,谁都能通过画中的图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语找到。
这样,一方面提高画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观赏者在猜解画中的题旨时获得了欣赏的快感。
同时,谐音形象本身的内涵也被奇妙地扩充了。
中国木版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在雕版方面。
如前所述,木版年画肇始与唐宋以来的雕版。
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经卷与图书,大规模制作年画的产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后。
刻印图书属于典籍文化,印制年画属于民间文化。
刻板的手法、技巧、审美,完全是两种语言。
许多年画产地的刻板刀法纯熟,刻技高超,称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
但线条追求简练流畅,刀随情走,极其生动,富于张力;印出画来,版味十足。
木版年画为中国雕版印刷史的贡献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
由于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多元而横向的地域背景,独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蕴,还有一代代才情并茂的艺人的创造,使年画发展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
峰顶之上,几近云天,灿烂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显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因此说: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
风筝
中国风筝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奇葩,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民间美术、民间体育、民间扎制于一体,是多种艺术交汇的集中反映。
它来自民间,且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之中,具有健康向上、明朗质朴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坦荡豪放的风尚习俗与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的再现,富于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
提起中国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战争频繁,古人就发明了以鸟为形,以木为料,用阔叶植物叶子扎制而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这就是现代风筝的雏形。
随着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丝织品的发展,后来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风筝多是以竹为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成。
有趣的是,今天老少皆宜的娱乐工具──风筝,在历史上,还曾用于战争之中。
当时人们将它用于军事上的勘测、侦察、通讯和宣传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风筝的用途有了新的变化,工艺也日臻完美,寓意也愈加丰富,开始作为一种饶有情趣的民间娱乐项目,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涵和色彩。
众所周知,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的风筝产生于民间,因此它的取材也离不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现实生活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无一不被能工巧匠们移植到风筝绘制上。
造形各异,图案逼真的风筝都寄托了人们深厚的思想感情,人们把自己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理想的追求以及纯朴的思想情感,寄托在风筝的一端。
借着融融的春意,凭着平稳的风力,放飞到空中,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无穷的享受。
中国风筝的造型也极其考究,它不只是注重自然形似,而且力求以形传神和形神兼备,讲究图案美、装饰美、色彩美和立体感强的效果。
具体而言,造型可分为硬翅、软翅、桶子、串式等。
硬翅是由两根竹条相互交错做成翅膀骨架,再按一定比例绑扎在一起,糊上纸或绢,形成三角风兜。
这样吃风大,临空飞高。
表现主题多为戏曲人物、民间故事等。
软翅是在硬翅的扎制基础上,去掉翅膀下部骨架,放飞空中,轻巧玲珑、形神兼备,表现主题多为飞燕、蝴蝶、蜻蜓等。
桶形一般采用的是可以折叠结构的骨架,装饰简单独特的宫灯风筝在民间很普遍,一般灯体用红绸,帷幔用翠绿绸,一红一绿,色彩对比强烈、鲜明、简练、装饰味浓。
串式是把形式相同的风筝几个甚至几十个串连起来,具有生动逼真、活龙活现的艺术特色。
中国风筝的色彩,注重大色块浓抹,给人以简练概括、热烈明快的艺术感觉,主要采用色彩艳丽夺目的民间传统绘画。
这些民间画大红大绿的特色,可以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和鲜明的构图布局,放飞于空中,形象格外逼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具有特殊的空间观赏效果。
有的风筝彩绘中选用内涵丰富的吉祥文锦,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