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别,何以定论——《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夏的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
诀别,何以定论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夏的选择
胡超逸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
的。

”平缓反复悠长的叙述中,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展现在
读者的眼前。

她在咖啡厅等男友夏的到来,她要向夏揭示她遗容化妆师的职业,她知道这个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她想她已经看到夏踏进这个地方时魂飞魄散的样子了。

一个特殊的职业,世俗偏见的眼光,朋友的疏离,姑母的沉默,一切预兆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指向最后的结局。

第一人称自白中,读者淹没在女主人公的思绪中。

她是沉郁的,“我的心中充满隐忧”;她是自卑的,“我必定不能和别的女子竞争的”;她是消极的,“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她是自责的,“我想一切的过失皆自我起”……她周围的人都是“极端懦弱”的,她的怡芬姑母是“沉默寡言”的, 她的命运已经和怡芬姑母的命运重叠为一了,她的夏也会“拔脚而逃”。

读者沉溺在女主人公的叙述中,感喟于这个爱情悲剧。

然而女主人公并不能代表夏,也不能代表作者。

因而她对于“失恋”的想象不可尽信,夏是否会选择诀别恋人,也尚未定论。

由于一切叙事都是在她的内心进行的,事件在连接上也是错杂跳跃的,许多事件我们得知的只有那冰山一角[1]。

从女主人公与自身内心的矛盾、他人的对照以及在夏的情感空白中,读者可以发掘作者对于夏的选
择潜藏希望,从而窥探结局的走向。

一、宿命中的抗争--内心的矛盾
“命运”是文中最常出现的字眼,女主人公认为夏最
终之所以会离去就是因为命运无情的安排。

读者看到了她
对命运的妥协屈服顺从,也同样认为夏会按照她设想的命
运那样诀别恋人。

“我想,我所以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
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作了残酷的摆布”“我知道命
运已经把我带向起步的白线前面,而这注定是会发生的事
情”。

她像等待命运的宣判一样等待夏的到来,等待他选
择离去的那一刻。

然而如果跳出主人公的想象,读者就会发现其矛盾的内心中潜藏着对宿命的抗争。

对于她年轻的兄弟,她疑惑“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对于自杀的情侣,她觉得“这是一种极端懦弱的行为”,“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该是她不屑一顾。

对于夏,这个阳光积极的夏,更是照进她幽暗生活里的一束光,是她对打破死寂命运的一种试探。

小说的最后说道,“我看着夏从咖啡室的门口进来,发现我坐在这边幽暗的角落里。

外面的阳光非常灿烂,他把阳光带进来了,因为他的白色的衬衫反映了那种光亮。

他像他的名字,永远是夏天。

” 夏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夏是勇气力量的象征。

夏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名字以及这段富于象征性的描写或许更明确地暗示了作者对于不会诀别的倾向性[2]。

宿命论的氛围在紧紧笼罩着这个庸俗不堪的现实世
界,女主人公看似深陷其中,忧郁哀伤。

然而在她与自身内心的矛盾中,读者还可看到她对夏的考验中充满期待,她的抗争中饱含希望。

夏不会遵照她设想的宿命安排,便是作者寄予的期待与希望。

二、懦弱中的勇敢--他人的对照此间男子,大多是懦弱胆怯的;此间爱情,大多是脆弱柔萎的。

怡芬姑母传授技艺选择了女主人公而非她年轻的兄弟,是以女主人公并不胆怯反而她年轻的兄弟是胆怯的。

她年轻的兄弟与女友分手向命运低头,姑母曾经的男
友“拔脚而逃,失魂落魄”。

从而以惯常的思维、固有的想法来看,读者和女主人公达成了一致,夏也会是其中一员,吓得魂飞魄散,弃她而去。

然而何为懦弱,何为勇敢?那对殉情的情侣,岂非没有“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3]的反抗勇气?但女主人公却认为他们是愚蠢认命的;女主人公的父母亲,又岂非不是“因为爱,所以不害怕”?而她却认为只因为他们是她的父母亲。

怡芬姑母曾问,“为什么恋爱中的人对爱那
么没信心,在爱里竟没有勇气呢”。

是的,在爱情面前胆怯自卑的是女主人公自己,她并没有怡芬姑母对爱情的乐观坚定。

当她想象夏会害怕而掉转脸去时,怡芬姑母安慰“如果是由于爱,那还有什么畏惧的呢”“也许夏不是一个
胆怯的人”;当她在咖啡厅等待夏的到来时时,怡芬姑母
的声音又响起“也许在这个世界上,仍有真正具备勇气而不畏惧的人”。

怡芬姑母虽有失败的爱情经历,虽变得沉默寡言隔绝幽闭,却依然坚守着对爱的信念,与女主人公的悲观质疑形成了对比,因而读者对夏的选择的判断不能只基于女主人公哀愁的自白中。

在他人的对照中,他们中有懦弱的人却也不乏勇敢者。

女主人公对夏所持的悲观态度,更多的出自于她自身对爱情患得患失的自卑胆怯,而“永生”的母亲与乐观的怡芬姑母则给了读者相信夏不会与其诀别的理由,世间有勇者就会有希望。

三、有限中的空白--夏的情感缺失
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中,读者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读者只能得知女主人公的内心而无法透视别人的感情活动,一切事件都是经过女主人公自己的理解过滤的[1]。

那么,你的工作是什么呢。

他问。

替人化妆。

我说。

没有引号,言语简洁;没有温度,每个人的话语独立成行。

读者只能看到对话的内容,却无法探至人物的内心。

在有限的叙述中,作者留有大量的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在他的想象中,我的工作是一种为了美化一般女子
的容貌的工作”这里所谓的“他的想象”还不如说是女主
人公自己的想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她自己的“逻辑预设”。

[4]。

“夏就像我曾经有过其他的每一个朋友一般直接
地误解了我的意思”,女主人公曾经的经历、自卑的心理
品读
平,但却是一名出色的将领,并且晚年虽穷困,却有一颗感恩之心、体谅他人之心。

而在吐温眼中,罗杰斯简直是一位完美的人—商业精英,而且尽心尽力地帮助吐温。

格兰特遇见吐温同吐温遇见罗杰斯一样幸运。

因此,每个平凡的人都可能因为某个特征而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

所以要善于发现自己的英雄特征,并从他人处汲取从而使自己成为英雄,而不只是崇拜他们。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 Mark Twain’s Autobiography.[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马克•吐温著,吴倩译.马克•吐温自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1.
[3]翟士钊.美国文学选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安.马克•吐温风尘百年的自传[J].书城,2012 (12):110.
[5]但红光.论池莉小说的英雄观[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7(3):42.
使她用惯常思维推测了夏的误解。

“到了那个地方,一切就会明白了。

夏就会知道他一直以为是我为他而洒的香水,其实不过是附在我身上的防腐剂的气味罢了;他也会知道,我常常穿素白的衣服,并不是因为我特意追求纯洁的表征,而是为了方便出入我工作的那个地方。

”这是来自女主人公自己的主观意识的灌输,甚至可能纯粹的臆造,夏的真实想法究竟如何读者无从得知。

那如若夏已然从她素白的衣着、朴素的容颜中推测出她的真实职业了呢?“奇特的香水味”可以是夏在引导恋人谈论自己的职业,“参观你的工作”可以是夏在告诉恋人自己不害怕。

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讲述是主观的片面的,大量的信息空白使读者不能仅从女主人公的视角就对夏的选择妄下定论。

在特意营造的女主人公与夏的对话空白中,读者还可窥见作者的双关之意。

“鲜花”与“诀别”,是指夏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俗的观念与胆怯诀别,还是与恋人的爱情诀别[5]?他带着鲜花、阳光、勇气而来,留白的结尾,蕴藏着希望,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西西认为“叙述只提供说者个人选择的角度”[6]。

本文的叙说者以其敏感细腻忧伤复杂的内心,平淡压抑地讲述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

读者可以选择跟从她的思绪,喟叹世俗的不公、人性的懦弱、命运的无情与死亡的恐惧;但读者更可以跟随作者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幽暗处看到阳光,有抗争有胆量。

与其把结局如她料想的那般定论为诀别,不如相信作者隐含的希冀,就像张爱玲所说的那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参考文献:
[1] 曾沁雅.《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5.
[2] 肖媛.《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动静相生之美[J].文学教育(上),2010.
[3] 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
[4] 谢建娘.试论小说中的话语信息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
[5] 孔岩.倾听另一种声音[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
[6] 西西.传声筒序[A],西西.传声筒——阅读笔记之二[M].1995.
先生的文章和风范给了她思想上的震动;在同革命人士的交往中,她看清了实现光明的理想和正义的方向所在;通过反动势力对早期共产党人的通缉、屠杀,她更加看到了实现理想之不易。

高君宇离去了,可他的精神激励了石评梅;师长李大钊、好友刘和珍的牺牲让石评梅从哀愁苦痛中挣扎出来,走出个人的小天地,进而迈向关心社会革命、关注民众命运的精神境界。

石评梅后期的作品大多倾向于悲壮格调,揭示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反映穷愁动荡的时代,暴露革命内部的分裂行为和背叛行径,为我们展示了较为广阔的题材视野。

她在《偶然草》中写道,“我们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

‘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的悲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背后的人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

”[1]p222这些都体现了她积极的战斗精神和爱国精神。

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后,好友刘和珍惨死、陆晶清负伤,石评梅满怀悲愤,更是以战斗者的姿态现于文坛。

我们都熟读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却很少有人知道石评梅笔下也有同样绝好的散文——《痛哭和珍》:“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她发出了泣血的呼喊:“我要最后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到的报酬,由许多人抚养培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牲在人不知觉的撒手中?”(《血尸》)陶然亭畔的春风青冢,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和惋惜,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他们对家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对历史责任的勇敢承担。

新时期以来对石评梅的研究趋向多元化、深入化,但专著较少,多散见于论文,应该说对石评梅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石评梅的散文,让我们重温了五四时代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进一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悲观和失望、痛苦和迷惘中的探索和心声。

参考文献:
[1] 杨扬.石评梅作品集·散文[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2] 刘智民.论石评梅散文的死亡意识[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3]农迎春.理想的升华:在爱与悔恨中——试论精英思想对石评梅的导引[J].河池学院学报,2008(8).
上接(第122页) 
上接(第131页) 
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