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作》随堂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率.尔(shuài)摄.乎(shè)莫.春者(mù)千乘.之国(shènɡ)
B.曾皙.(xī)饥馑.(jǐn)鼓瑟.希(sè)以俟.君子(sì)
C.小相.(xiānɡ)舞雩.(yù)端章甫.(fǔ)夫子哂.之(xì)
D.铿.尔(kēnɡ)喟.然(kuì)浴乎沂.(yí)孰.能为之大(shú)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C.唯赤则非邦也与?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下面各项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A.如或.知尔(有人)由也为.之(治理)且知方.也(做人的道理)
B.以俟.君子(等待)如会.同(诸侯间盟会)愿为小相.焉(帮助,辅佐)
C.何伤.乎(妨害)风.乎舞雩(吹风)吾与.点也(赞成)
D.曾皙后.(落在后面)其言不让.(谦逊)是故哂.之(略带讽刺的笑)
4.下面各项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摄乎.大国之间
风乎.舞雩
B.加之以.师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舍瑟而.作
咏而.归
D.因之.以饥馑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
A.加之以师旅
B.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不吾知也
6.下面对文中有关的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天子地方千里,有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有兵
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诸侯为千乘。

B.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

古代先贤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一
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代替法律约束百姓,维护社会秩序。

C.宗庙之事:就是举行祭祀祭拜等活动。

古人尊崇自己的祖先,为其亡灵建立寄居之所
并定期祭拜,即宗庙。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D.冠者:即成年人。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到一定年龄(一般是20岁)要举行冠礼,表示
该男性已成熟,可以婚娶,并从此作为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二、语句翻译
7.准确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
(3)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三、分析思考
8.认真阅读课文,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1)虽然都是孔子的学生,但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性格态度却完全不同。

子路的回答显得而,冉有的态度则显得而,比起前两位的态度,公西华显得更加。

三名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曾皙表面上是在弹瑟,其实他也在思考老师的问题,他以间接回答了孔子的问题。

孔子当场表示他的志向。

(2)四位同学的志向分别在不同的方面。

子路的志向侧重于和,冉有的志向侧重于,公西华侧重于和。

三位谈的都是比较的志向,而曾皙的志向则比较。

他描绘的其实是一幅。

9.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子路率先回答了孔子的问题,而孔子却“哂之”,这是为什么?在孔子看来,子路错在哪里了?
(2)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发表了怎样的看法?从孔子的表态看,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你认为孔子一生奋斗的理想是什么?
四、迁移训练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道②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③。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④,女有归⑤。

货恶⑥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①选自《礼记·礼运》。

②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⑤归:指女子出嫁。

⑥恶(wù):憎恨。

(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文中所说的“大同”世界的美好图景。

(2)这是儒家信徒们描绘的美好社会图景,在他们看来,实现这一图景的前提是什么?单靠这一前提能实现吗?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实现?
参考答案:
1.C(哂(shěn))
2.D(A项,“希”同“稀”;B项,“莫”通“暮”;C项,“与”通“欤”)
3.B(相: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4.A(各项的解释依次是: A项,在/在;B项,凭借/用来;C项,表顺接/表修饰;D 项,代词/的)
5.D(例句和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D项是宾前置)
6.B(“代替法律约束百姓”错。

礼乐制度可以用来教化百姓,不能代替法律约束百姓)
7.(1)如果让我仲由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2)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3)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8.(1)轻率匆忙谦虚谨慎谨慎一幅春游图赞同
(2)军事政治经济(民生)外交礼乐教化具体远大未来大同社会
9.(1)子路在谈志向的时候不谦虚,不符合以“礼”治国的要求。

在孔子看来,为人处事应该处处谦让,彬彬有礼,不应事事出风头;在治国方面,应该以礼乐教化为主,不应将好勇斗放在治国的首位,因而他认为子路的处事态度和治国理念都不太正确。

(2)孔子连用五个反问,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发言进行的肯定,认为他们谈的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实际上,是给过分谦虚、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师,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给予赞扬和鼓励。

(3)相对而言,其他三位同学所谈的都是手段或过程,而曾皙所谈的才是儒家弟子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世间没有战争,没有动乱,人们有极高的修养,安居乐业,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

这也正是孔子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10.(1)在上古所遵行的社会准则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德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终其天年,中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独自享用;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2)在他们看来,实现这一图景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就是“上古所遵行的社会准则施行”。

我认为单靠这一前提是无法实现大同世界的,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从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这一图景才有实现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