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ⅲ新课标人教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发展学案解析
高中地理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86f30d153968011ca30091ec.png)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一)开发早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二)农业社会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三)农业社会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有影响【合作探究】探究一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课堂检测】1.有关区域的正确叙述是A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 .区域是主观随意划分的C .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D .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图21),完成3-5题。
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A .aB .bC .cD .d4.制约四大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 .a ——洪涝灾害B .b ——热量条件C .c ——土壤肥力D .d ——灌溉水源5.c 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A .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B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 .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D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图22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ae8187ea58da0116d17496e.png)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 4 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 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共6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共6页)](https://img.taocdn.com/s3/m/a6d91f6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6.png)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将引入一些真实的区域发展实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治理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实例中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结合学生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环境要素出发,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2.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地理环境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认识。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反思与评价提高素养:案例中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01096146783e0912a2162a47.png)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说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材内容及分析】学习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地理问题。
尽管不少的地理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所以“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也就成为地理3(必修)的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要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应理解“区域”的含义。
“区域”在地理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并非要求死记硬背“区域”的概念。
因此,教材主要使学生理解区域的几种划分方法和特性。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教学中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去了解“区域”的含义。
接着,教材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第一方面,介绍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书本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不同的区域为例,比较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二方面,介绍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书本主要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这两个方面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环境的异同,归纳分析对其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品优秀教案(重点资料)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品优秀教案(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5de070cc17552706220812.png)
1.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
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章施必修 3 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的旱作农业为主。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 。
(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
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
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
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承转)通过刚才的读图思考题,我们认识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气温差异、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河网密度的差异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归纳、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看看其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 P2-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读P2 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P3 图 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完成下表: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①都是平原地区;相同点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6e30958bd63186bcebbcfe.png)
教师活动 设 1.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征是什么? 置 2.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活动设计思路1.学生进行回顾思考,举 1.让学生对地理学手说出所知道的问题,并 进行回顾和反思,明进行简单了解。
确地理学的特征。
情 大家知道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属于北方方言境 区,各地语言虽有区别,但对话、交流并没 2.让学生各自讲一讲自己 2.激发学生学习的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 家乡的“土话”,分析南方 欲望和好奇心,培养 如粤方言区内,分为广州话、客家话、潮州 语言差异产生的原因,调 热 爱 家 乡 思 想 感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 情。
引 话、黎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发探究的兴趣。
可见北方方言的流行范围广,而南方方言的入流行范围窄。
我国南、北方的这种语言差异新 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课归 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纳 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以生活中学生熟悉 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 学生边听边悟,理解环境 的材料入手,使学生融洽,因而语言差异不大;南方多丘陵、山 对文化的影响。
获得感性的知识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可见语言流行的范围同地形是否开阔、交往是否方便有关。
引 一、区域的概念及特点导学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生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分 方法划分出来的。
析得出 2.特点:①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区 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 学生从各种方言的空间分 借助地图与资料,引 布特征进行归纳、分析, 导学生分析方言分域 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 得出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 布的地域性,从而得概 质,如干湿地区。
③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 的特点出区域的概念。
念 对一致。
④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及特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abd717770bf78a6429547e.png)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认识地区的含义。
2.经过读图剖析,初步掌握剖析两个不一样地区自然环境差别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地区的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地区剖析方法。
【自学研究】一、什么是地区:1、地区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必定的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2、地区拥有必定的和界限。
特色,以及必定的面积、3、不一样地区因为的差别,人们的生活特色有很多的不一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别。
二、地理环境的差别对地区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域,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地点、、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显然差别。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域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天气,松嫩平原是天气;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种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别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地点差别天气条件差别土地条件差别矿产资源差别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生产活动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交通运输三、地区的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初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隔断,土壤令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期间长江中下游平原耕种农业。
2、跟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域的农业生产获得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跟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域因为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降落。
【能力提高】剖析地区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下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参照答案;第一章第一节【答案】一、什么是地区:1、空间、地理差别、指标。
人教版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f88bfb844769eae109ed26.png)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解读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教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分析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出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通过必修1、2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自然和人文地理,基本掌握案例学习方法和地理图表等载体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于是借班上课,所以对学生个体的地理素养差异以及课前预学情况没有了解。
【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江阴市及其对口支援的霍城县等乡土地理资源为载体,结合教材典型实例,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过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揭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推动学生知能体系的自主构建,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与交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比较江阴市与霍城县地理环境,说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长江中下游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等材料,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江阴市与霍城县的异同,并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不同。
2.培养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1.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基础版)学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1.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基础版)学案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362e2679563c1ec5da71bf.png)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分解】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网络】【核心突破】核心要点一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归纳总结】1.区域的内涵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1)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
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考探究】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不一定。
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
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活动探究】下图为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
探讨1:我国四大综合区域图体现了区域的哪些特点?【提示】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层次性;④可变性。
探讨2:我国四大综合区的边界是明确边界还是过渡性边界?【提示】过渡性边界。
探讨3:我国四大综合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什么?【提示】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78bde6a410661ed9ac51f323.png)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
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章施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诧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2、以长江三角洲和送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引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
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
2、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2234c86bec0975f465e2bb.png)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①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②,其内部的特定性质③。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④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地理环境差异(2)生产活动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重点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与的影响,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关着的残破房屋、人烟稀少的马路、几无船只的冷清码头……一派萧条的景象,2013年3月以来,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底特律,已经走到破产的边缘。
底特律兴起的18世纪,内河水运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由亨利·福特首创的流水线作业,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更使底特律因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齐聚于此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
但是,随着本土普通轿车市场渐趋饱和,日、德车系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雪上加霜的金融危机……下图示意美国部分地区。
(1)简述18世纪底特律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2)说出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城”的主要原因。
(3)分析目前底特律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地形平坦(或:水源充足);丰富的煤炭、铁矿;廉价水运;广阔市场。
(2)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钢铁基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集聚。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教学设计_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a45e026aed630b1c59eeb5f9.png)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解: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有何不同?表格展示。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经济发展。
表格展示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发展差异。
表格展示。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开发早期发展时期工商业发展阶段----受一些因素影响,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让位于东北和华北平原----棉花生产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四、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区域的分类,区域的一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比较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南方和北方地区,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3.通过案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区等),了解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面临的问题、进而总结出人地之间关系的演变。
【知识网络】考点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即区域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和地理位置,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区域界限明确,如行政区域界线;有的区域界限模糊,如自然区域界线。
2.区域的特征(1)层次性。
区域具有级别差异。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3)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存在差异性。
(4)开放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即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考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活动也不同。
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如下:考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面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进行分析。
[例1]结合甲、乙两区域图(图9),回答问题。
图9(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2)a城是历史文化名城。
甲区域铁路的修通,加快了该城业、业的发展,这将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为了保护优美的环境,a城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等新能源。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
请你归纳出三点。
(4)甲、乙两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不同,主要取决于两区域资源的差异。
为了证明两区域耕地、淡水资源存在着差异,你应重点阅读图中哪几个方面的信息?请归纳:、、、。
(5)乙区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丰富,而世界著名的水电站b却建在南部,其原因有哪些?(6)保护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对全球生态环境有何重大意义?解析:本题综合性强,对学生地图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区域的比较方法等地理学科素质能做一个很好的考查,难度中等偏难。
答案:(1)多活动断层(近板块交界处)山高坡陡。
(2)旅游商(服务、手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3)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4)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的比重);地势(海拔高度);河流密度(不同河段的径流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答出4个方面即可)(5)南部水电站靠近大城市、工业区。
(或靠近能源消费地)(6)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持生物多样性。
[例2]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①图②中和两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是。
(2)③地形区的两侧属均质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3)④和⑤两地形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4)⑥和⑦两地形区,农业生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解析本题意图的形式考察我国的区域特征。
明确第一幅图表示华北地区,第二幅图表示东南地区,第三幅图表示西北及青藏地区,第四幅图表示东北地区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1)①以平原为主,②以高原为主(2)同属于低山丘陵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3)干旱④为盆地,⑤高原(4)⑥为牧业,⑦为种植业【能力提升】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最后总结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具体影响下形成的区域人类活动特点。
[例]新疆和西藏比较,区域特征的不同点是()A.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但人口比西藏少B.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西藏位于第一级阶梯C.新疆和西藏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D.新疆农业主要为绿洲农业,西藏农业主要为河谷农业答案:B解析新疆的人口比西藏多,西藏大部分属高寒气候,两地区的农业主要为畜牧业。
【强化训练】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9题为单选,10~13题为双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3.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田晓同学在《我的家乡》作文中这样写道:“四月的早晨,一望无尽的田野,绿油油的稻苗在清风中起舞,桑林丛中不时传来姑娘们的笑语歌声。
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穿梭摇过,鱼儿在水面上跳跃。
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据此完成5~6题。
5.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A.黄淮海平原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渭河平原6.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7.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社会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连片的水稻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8.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9.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冬季漫长,降水较多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冬春寒冷干旱11.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B.乙地改造盐碱地,提高粮食产量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D.丁地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生产12.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松花江、黑龙江、嫩江冲积而成B.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C.年降水量小于800mm,但属于湿润地区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13.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早区再到青藏高寒区()A.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B.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C.人类活动渐次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D.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二、综合题14.读“30°N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在位置上的共同之处是,在形成原因上的共同之处是,在人地比例上的相似之处是。
(2)乙、丙两三角洲与甲三角洲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是,原因是。
(3)当北京敲响2005 年元旦钟声时,甲三角洲地区的区时为(要求写出年、月、日、时,下同),乙三角洲地区的区时为,丙三角洲地区的区时为。
(4)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均是本国重要的农业区,试列表分析说明它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条件和主要不同特点。
15.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比较两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两区域都吸引了大量人口流人,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上的差异。
(3)甲、乙两区域内都有我国的著名河流,但它们对各自区域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试说明之。
(4)从两区域的合作基础来看,两区域最适合合作的工业部门应当是工业和工业,与之相关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工程。
(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分析两区域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拓展创新1.右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局部图,a、b、c是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读图完成(1)~(3)题。
(1)a 、b 、c 三条界线交会点所在省份A.主要生长春小麦B.有长江流过C.煤炭资源丰富D.降水多在50 毫米以上(2)图中四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中,城市地域形态呈条带状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关于图中地区所跨范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B.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C.跨亚热带和暖温带D.跨内流区和外流区2.2004 年6月1日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开幕,这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是基于与珠江流域相连、与大珠三角相邻、经贸关系密切而由下图中11个省级行政区组成的,因而简称“9 + 2 ”,九省区面积为200.5万平方千米,人口4.5亿,GDP 占全国的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