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评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评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结合新乐府诗歌,评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它体现了白居易的诗论核心。

即:强调诗歌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

具体而言,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两个基本内容: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通过刻画卖炭翁的衣着细节、心理活动,与宫内使者行程鲜明对比,作者虽未直言,但对卖炭老翁的同情与对朝廷施政不力的不满却尽在不言之中。

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如《伤唐衢二首》“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

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

”就直言不讳地展示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1 . 叙 议 结 合 类 热 点 材 料— — 从 议 论 句 入 手
确 立 主题
议论句中往往蕴含着某种观点 、 看法 , 考生借此立
意, 既方便又保险 , 是作文立意的首选方法。 这里所说 的议论句 , 可能是材料原作者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 也
可能是原材料 中人物对某一 问题 的看法 ,还可能是命 题人续写 的文字 , 代表着命题人的观点。 例如 2 0 1 3 年高考大纲卷作文材料当中, 那位捡拾 手机的年轻人告诉记者 : “ ……我不能见利忘义 ,不能 用贪心对待爱心 ;我也要像 尚先生那样多一些 真诚和 友善。 ”这两个议论句 ,集中地表现 了这则材料 的主
每次随堂作文课 , 学生大都是 满脸愁容 , 不 知从 杂乱 , 感情虚假 , 说理无力 。 那么这种现象反映了哪些
首先是学生缺乏一定量的阅读积累。 作为高中生 ,

许多学生写 写停停 。 停 下来 的原 因有二 : 一是思维 中
结尾收篇 , 字数未到就赶紧凑字数 。 在他们 眼中 , 只要 字数到了 , 就意味着一篇文章写好 了, 然后如释重负 。 但是 , 像这样强扭 出来 的“ 瓜” 还会 甜吗? 而每次面对
的, 都有道理 , 但似乎都有些绝对。 因此 , 对“ 书信” 在现
实生活的意义 、 作用进行辩证 的思考分析 , 就显得很有
虚假 、 自私 、 忌妒等人格缺陷。 考生作文立意, 表达对某
种人格 的看法 , 主 旨就是符合题意的。 文嚼字》 “ 挑错” , 铁凝 “ 诚恳地感谢” , 莫言“ 表达 了自己
事件 材料 的立 意方 法 。
则改 ,善莫大焉》 《 腹有雅量气 自华》 《 让 虚心之花盛 开》 , 都是 由此立意而成的佳作 。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解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解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解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是一句古语,意味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必须与时俱进,而歌诗则应该紧扣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在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的作文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古语的体现。

本次作文题目为“时代的印记”,题目中的“时代”二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作文要与时代有关,要把握时代的特点和印记。

首先,我们来看看时代的特点。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也在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紧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愈发频繁。

因此,我们可以说,时代的印记就是变化和多元。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如何创作出与时代相符的文学作品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紧扣时事,关注社会热点。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人们的关注焦点,从而创作出与时俱进的文学作品。

二、发掘时代的内在特征。

时代的内在特征是指那些与时代紧密关联的、人们共同经历的、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例如,当前的信息爆炸和人们的焦虑、社交媒体的影响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等等,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素材。

三、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将不同文化融合到我们的作品中。

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时代的多元性,也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学创作。

在创作歌诗时,我们也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时代的印记,从而创作出有深度、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

例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

歌诗应该是人民的歌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我们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入手,创作出有温度的歌诗作品。

二、注重时代的内在特征。

歌诗要紧密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印记,从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时 而著
三 年 级 下 册 验 小学 李 星煜
歌诗 合 为事 而作
“习 作 8” 教 学 设 计 ,
庶 丽


教学 目标
有 了特 定 的 读 者 , 帮 助 学 生 明 确 创 作 动 机 . 产 生 一 种 责 任 感 和 荣 誉 感 。 ]
带 着 帮 助 别 人 的 目的 编 一 个 有 趣 的 童 话 故 事 ;
导 我 们 爱 科 学 , 《 鹰 学 飞》 《 蛙 看 海》 等 ,告 小 青
诉 我 们 要 不 断 努 力 ; 《 兔 赛 跑 》 《 牛 的 奖 杯》 龟 蜗
等 ,告 诫 我 们 不 能骄 傲 ……
() 师 :如 果 这个 故 事 不 是 写 小 花 猫 不 讲 卫 生 , 2
学 习例 文 写 法 ,争 取 将 故 事 写 得 清 楚 、 有 趣 ,能 说 服 别 人 ;认 识 童话 的 作 用 , 喜 欢 写 童 话 并 产 生 继 续 学 习 的愿 望 ;认 识 养 成 良好 习惯 的 重 要性 。
( ) 学 习 范文 写 法 。 交流 心得 二 1导 入 范 文 。 .
2读 、议 范 文 。 .
师 :同 学 们 学 过 、 听过 很 多 童 话 故 事 ,你 最 喜
欢 哪 个 ,为 什 么 ?说 说 这 个 童话 告诉 你 什 么道 理 。
学 生 回 忆 学 过 或 听 过 的 童 话 故 事 ,说 喜欢 这 个 童 话 的理 由 ,教 师参 与 讨 论并 相 机 按 类 别 归 纳 。 如 ,
[ 文 的 作 用 是 提 供 习 作 范 例 , 打 开 学 生 的 思 范
路 , 但 是 如 果 使 用 不 当 则 可 能 限 制 学 生 的 思 维 这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训练要强化“生活意识”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训练要强化“生活意识”

说 纷 纭。 第一场 考 下来 , 少考生 不 哭 了。考生之 间在相 互议 论 :作 “
文 题 太 难 了 。 “ 怪 了 , 知 道 怎 ”太 不
其 实 , 观 20 综 0 9年 各 省 市 的
高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题 , 关 注现 实生 活 ” “ 既
个地球 村 ,网住 了这 个偌 大 的城
痛定 思痛 ,去 年 的作 文题 为 什 么会 让很 多人无 语 ,究其 原 因 有 三 :. 1 以往 江 苏作 文命 题 的 原
社 社 长的 王旭 明先 生在他 的博 客
里 大声呼 吁 :命题 者 能不 能站 得 “
味” 时尚品 出的 苦 涩 , 意 地表 述 诗 为 “ 我们 日渐空 虚的 心灵在 未来
了一 份拥挤 的温 馨… … 当人 们在 电视 前 津 津 有 味 地 观 看 着 ‘ 快
的作 文 , 均只 有 4 分 。据 权威 平 2 人 士透 露 , 的 作文 , 高不超 偏题 最 过2 6分 ; 审题 错 误 的作 文 , 高 最
不超过 1 。 因为作 文平 均分 6分 正 偏低 ,从 而 直接 导致 1 0分 的语 6
上 的不 重视 、 活上 的不 关心 , 生 再

比 如 江 苏 高 考 满 分 服 穿薄 , 甚 至 ‘ 不 蔽 衣 体 ’ 奇 形 怪 状 时 , 乎 、 似
特 立 独 行 成 了 时 代 的 标 签 … … 当人 们 以车代 步 ,
进 入 了 电 动 马 达 四 轮 的
F 作文: 当人们开始将衣 “
目: 说 九零后 。 民教 育 家陶行 我 人 知 先 生早就 指 出 :教 育的根 本 意 “
义是 生活之 变化 。 活无 时不 变 , 生

问题解决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答案2022综合运用

问题解决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答案2022综合运用

问题解决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答案2022综合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撰文(zhuàn)炫耀(xuàn)嗔怪(zhēn)伺候(sì)B、捧场(pěng)贮藏(zhù )锲而不舍(qiè)瑰丽(guī)(正确答案)C、瓜葛(gé)勾当(gōu)皈依(guī)山冈(gáng)D、深奥(ào)陨石(yǔn)角斗(jiáo)收敛(liǎn)2、1“念奴娇”“雨霖铃”是词牌名。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绰号(chuò)亘古(gèng)粗犷(guǎng)藏污纳垢(gòu)B.坍塌(tān)蛮横(hèng)荣膺(yīng)自惭形秽(huì)(正确答案)C.柠檬(ling)滞留(zhi)驰骋(chéng)怒不可遏(é)D.虬枝(qiú)簇新(chù)倜傥(tǎng)悲天悯人(mǐn)4、泰山岩岩出自() [单选题] *孟子论语诗经(正确答案)荀子5、下列加括号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王立同学对这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盛夏又至,万物蓬勃,(油然而生)的秧苗已然开花抽穗。

C.喜剧演员贾玲言语幽默,动作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正确答案)D.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陶醉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真是(哗众取宠)啊!6、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埋怨(mán)目睹(dǔ)对峙(zhì)B、弊病(bì)栖息(qī)烘托(hōng)C、绷带(bēng)骤然(zhòu)哽咽(yè)D、吹嘘(xū)浮躁(cào)停滞(dài)(正确答案)7、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稀疏(shū) 旋律(lǜ)羞涩(sè)B、酣睡(hāng)波痕(héng)宛然(wǎng)(正确答案)C、明珠(zhū) 薄雾(wù)蝉鸣(míng)D、脉脉(mò)牵涉(shè) 逾越(yuè)8、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提防(tí)称职(chèn)狡黠(xiá)振聋发聩(kuì)B.氛围(fēn)憎恶(zēng)阴翳(yì)矫揉造作(jiāo)C.字帖(tiè)倔强(jué)叱咄(duō)吹毛求疵(cī)(正确答案)D.诡谲(jué)两栖(xī)愧怍(zuò)悲天悯人(mǐn)9、修辞手法选择: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个没事人一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陈婕来源:《教师·下》2013年第04期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作为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历史与承载着延续民族历史文化精髓使命的文学,两者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古人喜欢以诗咏史,从诗歌中可以看到历史的演化,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

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并运用了这个资源,利用诗歌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途径和新空间。

这给我们的历史学科运用古诗进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古诗歌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有助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有助于改进历史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增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诗词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发掘中国传统诗歌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只有恰当地选择诗歌并合理地引用,才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有助于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最终落实。

诗歌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组织排列极简单、鲜明的事实,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时不可乱用,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①写实原则;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所引诗歌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体现历史的真实。

②思想原则;引入教学的古诗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性,要对古诗进行精心选择,扬长避短。

③简明原则;所引诗歌要顾及到中学生的现有知识层次,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能够很快激起学生兴趣的诗歌,避免深奥晦涩难以理解的古诗。

本文试图对诗歌运用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选择了人教版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一课。

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王安石变法”一课的要求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一、课题:《兰亭集序》(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19课)二、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积累文中的名句。

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内容导读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以书法闻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盖,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文章写得清新简朴,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风格。

篇首的叙事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下文引出感慨和议论,低回曲折,寄托深远,表达得显而不露,深而不晦。

文笔流畅、洒脱,运用了较多的骈句,却并不拘谨板滞。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篇关于宴游的名作。

(二)、资料助读1.知人论世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3.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08年全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写作试题评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08年全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写作试题评析

2 .写汶川地震破 坏力成 因的说明文字 ( 湖北省 为什 么地 震 ,专家 尚且 众说 纷纭 ,更别说 准确说 明
宜 昌市试 题 )
为什 么会 产生 如此 巨大 的破 坏 力了 ,而 且材料 所提 生破 坏力的原因 ,对 写作 而言是 无效信 息。
二 、语意含蓄 ,开放写作的空 间
一 一

直 击大事 ,关注社会焦点 问题
( J 一 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典型示例 1. 激情 ,在心 中点燃 》( 《 江苏省泰州 市试题 ) 2 《幸福的颜色 》( . 广东省深圳市试题 ) 3 《战胜 自己,坚强起来 》( 冻灾害 、圣火传 . 冰 4. 《当地震发生后…… 》( 四川省 乐山市试题 ) ( )材料及话 题作文典 型示例 二
场 景、主题 、人物 、情节 、结构 、情 感 和虚构 等八 个基本元 素。曹文轩认 为 ,虚构是小说 的生命 ,“ 呈
现事 实不是 小说 的 目的,心 灵 的真 实 才是最 重要 的 真实 ” 小说 忌讳 主题鲜 明 ,主题 鲜 明对于小说 很 ,“ 难说 是一个优 点” z 。( 高 考反 映新 的学 术成 果是很 有必 要的。例 如下
维普资讯
“ 文章 合 为 时而 著 ,歌 诗 合 为事 而 作” 是唐 代 写作试题命 制时是无 法回避的 ,也是不应 该回避 的。
大诗人 白居易在其 《 乐府序 》中提 出的创作理论 , 因此 ,今 年 的 写作 背景 既 是写 作试 题命 制 的背 景 , 新 至今 虽 已历 千年 ,但 读来 仍 觉鲜 活 ,富 有生 命 力。 也成 为评析 写作 试题 的一个 重要视 角。从 写作背 景
面 两 道题 :
( 《堂 ・吉诃德 》中作者是 怎样使 一桩桩 明 1) 显荒诞 的事件变得像是 真实可信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摘要〕教会学生联系时事与生活实际选择材料,增强文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让写作具有时代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章写作方法探讨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联系时事与生活实际选择材料,增强文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让写作具有时代性。

课时:一课时课型:作文讲评指导课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周测的微作文材料吴起,战国军事家、政治家,与孙武齐名。

《吴子》一书反映了吴起的军事思想。

书中道:简募良材,以备不虞;还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又云,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在这寥寥数语里,他指出军事中人才的重要作用;讲求将领带军需要文武兼备、刚柔相济;强调“慎战”,反对穷兵黩武。

这些思想观点都是宝贵的,对于现代人仍有重要启示。

读后,请就吴起观点中你最有体会的一点,写一段小文字,谈谈你的认识领悟,300字左右。

请学生审读,明确写作的方向。

明确:观点已给,3 个,分别是:①军事中人才的重要作用;②将领带军需要文武兼备、刚柔相济;③强调”慎战“,反对穷兵黩武。

只要围绕观点选材说理即可。

2 展示学生的三篇考场微作文,学生阅读评价刚之柔之,人生之道高三19 班崔浩洋山有山的挺拔,坚韧,刚毅;水有水的灵动,秀丽,柔美。

山水拥抱,契合出自然之美。

人生亦如此,刚与柔相拥,亦是军事家的人生大道。

吴起讲究治军者,刚柔相济。

诸葛亮曾有七擒孟获之举,亦有挥泪斩马谡之事。

两件事一柔一刚,展现的是诸葛孔明的军事才能和治军严明。

以柔待敌将孟获,擒而放之,宽柔待之,终使其心悦诚服;以刚待部下马谡,挥泪斩杀,严厉之至,终使蜀军军纪严明。

以柔待之,收获的是诚服,体现智慧的汩汩流水;以刚治之,严明的是军法,彰显了军纪的座座高山;刚柔并济,山环水绕,方可收获人心,依法治蜀。

失柔而用刚,则人心慌乱,被刚正之气所胆怯,不会成就真正的忠诚;失刚而至柔,则人心溃散,容易失去原则,人生之路布满荆棘。

刚在左,柔在右,刚柔并济,走人生康庄大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含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含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含义一、引言在古代我国文学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传达了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重要原则:时间和事理。

文章的撰写应该符合时代的需要,而歌诗则应该传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事理。

在本文中,我将会对这句名言进行深入的解读,并探讨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二、文章合为时而著1. 文章的时代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意味着文学作品应该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和特点。

在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与政治、社会等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如《红楼梦》中对官场生活的描绘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文章的时代性更加重要。

优秀的文章应该能够折射当下社会的热点和新鲜事物,引领时代潮流。

2. 文章的价值观时代不仅仅是科技和社会形态的体现,也是价值观念的传递和演变。

文章合为时而著也意味着作品应该符合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灵需求。

在撰写文章时,作家应该关注当代社会的思想变革和精神焦虑,从而为读者带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精神抚慰。

三、歌诗合为事而作1. 歌诗的真实性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作品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情感和事理。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诗人们往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百态来表达真挚的情感,与读者共鸣。

而在现代,歌诗依然应该保持真实和真挚的品质。

作家在创作歌诗时,应该追求真实情感,主题也应该与当代社会、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相关,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触动读者的内心。

2. 歌诗的反思和寓意歌诗合为事而作也代表了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寓意。

歌诗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应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和道理。

在歌诗创作中,作家需要不断地去反思人生、社会、历史和世界,从而为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我深表认同。

在我看来,这句名言不仅仅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准则,更是一种智慧和哲理的传承。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白居易,唐代豪放派诗人之一,以清新细腻的诗风,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大量涉及现实社会,反映了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和对个人处境的思考。

而在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倡导的一种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创作风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首先,白居易提倡诗歌的功利主义主张。

他认为诗歌应当与社会和现实相结合,服务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在他看来,诗歌如果远离现实,追求某种高远的理想,那就是一种浪费。

他曾在《诗品》中写道:“创作诗歌要结合实际,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

诗人要传达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引导社会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白居易倡导的这种诗歌主张与当时的文学创作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当时的文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白居易的创作风格自然质朴、感慨万千。

他善于利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的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质朴、简洁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格正是他对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的诠释。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功利主义理念的呼唤。

例如,在《浣溪沙·游蕲元池》中,他以淡雅的语言描绘出蕲元池的美景,同时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样的作品既能满足读者对美的追求,又能在感叹世事无常之余,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直击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真实感和冷静的思考方式对那个动荡的年代来说尤为重要。

白居易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审视个人命运,思考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

他的作品中浸透着关怀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可以说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文章合为时而著——《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文章合为时而著——《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文体、行文结构、论证方法、作者的观点及意图等对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2.通过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特征,感受“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点,培养责任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二、教学过程导入:编委把这两篇文章放到了一起,并设为了一课,那我们势必要思考:编委为什么要把这两篇文本放在一起呢?它们有着怎样的相同之处呢?就让我们通过对比阅读一起来探究以下。

(一)1.比较阅读——存异2.比较阅读——存异(二)比较阅读——求同1.论证/艺术手法的共同选择——对比提示:对比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2.比较阅读——求同史实: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

议论:总结教训,提出建议、警示当朝这种手法叫什么?明确:借古讽今,借古讽今。

通过针砭时弊、反思历史,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也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天下情怀。

正如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预设:“为时而著”相对于作者而言,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要使文章“意深义高”,要求作者必须对社会生活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超强的透视能力,能够对写作素材进行分析综合,关注现实,针砭时弊。

(三)求同——责任与担当杜牧总结秦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灭亡缘由,旨在警示当朝。

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

因此有人认为《六国论》这篇史论文,不仅议论严谨、充满理性,而是情理并重,情深意浓。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六国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情感倾向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预设明确:(1)第二段先进行数量对比,韩魏楚因为战败丧失的土地与丧失的全部土地相比,微乎其微。

这个层次虽然含有忧患感,却写得不动声色。

以下的文字,叙述先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有敬佩之情。

而子孙毫不珍惜祖先基业,轻易地拱手相送,作者对不肖子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和诗歌。

音乐和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

音乐和诗歌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时而是时代的见证者,时而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音乐和诗歌在不同时代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时代相融合,成为时代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音乐和诗歌是如何与时代相融合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貌,而音乐和诗歌正是这一时代的写照。

例如,在古代,古人们用诗歌来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的物产,表达对家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而在现代,音乐则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爱情和友情的追求。

音乐和诗歌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时代的特点,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

其次,音乐和诗歌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古代,诗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古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古代的诗歌多以古典的形式表现,如五言、七言等,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古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现代,音乐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通过流行的曲调和简洁的歌词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音乐和诗歌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来看音乐和诗歌是如何与时代的事相结合的。

音乐和诗歌不仅仅是记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它们还可以成为时代的见证者。

例如,在古代,古人们用诗歌来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的物产,表达对家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而在现代,音乐则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爱情和友情的追求。

音乐和诗歌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时代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音乐和诗歌是与时代相融合的,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音乐和诗歌,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
作8”教学设计
李星煜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小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一、教学目标带着帮助别人的目的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学习例文写法,争取将故事写得清楚、有趣,能说服别人;认识童话的作用,喜欢写童话并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认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李星煜
【作者单位】福安市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52.83
【相关文献】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谈作文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J], 赵菊兰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 陈婕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J], 谢长法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到《计算词
典学》 [J], 孙文龙;邹晓玲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J], 焦文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学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学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观点。

它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应当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根据这一观点,文章的创作应当关注当时的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风貌。

作家应当关注社会动态,关注民生百态,并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评论。

这样的文章在时代背景下会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对于歌诗的创作来说,它的重点在于真实的表达人生的各种情感和经历,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自然景观等。

歌诗一般以诗歌形式出现,通过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来呈现作者的感受和表达。

然而,这些感受和表达必须与作者所处的具体事件和情境相联系,反映作者对于具体事物的观察和领悟。

总的来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文学作品与时代和现实的紧密联系。

只有关注时事和社会问题,以及真实的情感和经历,作品才能更加有血有肉,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这一观点也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则之一。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张宗明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第12期真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高考全国Ⅲ卷的作文题,2019年为“画里话外”,2020年为“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都是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高考综合改革的平稳实施。

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综合运用审慎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首先,需要对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

其次,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

最后,回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进行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认识,“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

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让人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这句话引发的是“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自我审视,冷静思考,在不断思索、进取、提升中完善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只是应用文体的外壳呈现。

作文不容易脱题,但要写好就得精心构思了。

如果喜欢大师、大家,那就可以用科学、艺术、文学、体育等方面的巨擘,如钱学森、南仁东等;如果喜欢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就可以用廖俊波、黄文秀等;如果喜欢抗疫英雄,就可以用李兰娟、钟南山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而创新思维又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

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天眼”成果中,一段来自宇宙深处的“声波”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考,科学与人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事实上,从发现引力波到“看到”黑洞,从古生物探秘到现代基因突破,剖开层层专业术语就会发现,科学研究在增进人们知识的同时,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桥梁,科学的琴键也演绎着人文的旋律。

科学有大美。

科学以客观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人文意蕴的一个方面,在于它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

如果说以文学、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打开的是感性审美世界,科学活动则将美延伸到理性世界,给人以智慧启迪。

数学是科学描绘世界的主要语言,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大到宇宙星云,小到基本粒子,长如百亿年,短到一瞬间,都能用方程式呈现。

这些方程就像美妙的诗篇,用最浓缩的“语言”,表达了无边无际的时空存在。

正如有人赞叹的,黎曼几何与钢琴协奏曲一样优美。

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与人文相通。

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揭开表面的纷繁杂乱,发现现象背后的一致性规律。

它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

这份体验是非世俗、超功利的,由于契合了人对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因而是迷人的、永恒的。

从这点来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

如今,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

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钱学森曾把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的原因,归功于夫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蒋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村一中语文导学案
课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备人魏晓芳使用人时间
学习目标(重△难※)1、掌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歌主旨。


2、感悟白居易同情底层劳动者的悲悯情怀。


学习内容:
课内:《卖炭翁》课外:《观刈麦》
学习过程:
一、初识《卖炭翁》
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意。

2、诗中写到了卖炭翁和官吏两个形象,你能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作
者对他们的态度吗?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细品《观刈麦》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本诗,感悟主旨,体会情感。

三、学以致用。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常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白居易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具备的!请把你平时关注的人和事用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出来!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yì):割。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观刈麦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暑土,灼热的土地。

灼,炙烤。

炎天光,炎热的太阳光。

(11)但:只。

(12)惜:爱惜。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15)悬:挎着。

(16)敝筐:破篮子。

(17)相顾言:相互诉说。

顾:视,看。

(18)输税:缴纳租税。

(19)曾(zē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曾:一直、从来。

事:从事。

(20)吏禄三百石(d 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21)岁晏(yàn):年底。

晏,晚,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