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赏析白居易《长恨歌》

【高中语文】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赏析白居易《长恨歌》

【高中语文】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赏析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恨”作遗憾解。

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

“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

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

“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

“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

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

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

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石壕村出自杜甫的《石壕吏》,有多少老百姓因安史之乱而生离死别,比唐玄宗想念杨贵妃的眼泪不知多多少!袁枚生活的年代就有一个叫吴三桂的将军,“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清兵入关,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和诗歌。

音乐和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

音乐和诗歌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时而是时代的见证者,时而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音乐和诗歌在不同时代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时代相融合,成为时代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音乐和诗歌是如何与时代相融合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貌,而音乐和诗歌正是这一时代的写照。

例如,在古代,古人们用诗歌来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的物产,表达对家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而在现代,音乐则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爱情和友情的追求。

音乐和诗歌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时代的特点,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

其次,音乐和诗歌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古代,诗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古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古代的诗歌多以古典的形式表现,如五言、七言等,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古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现代,音乐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通过流行的曲调和简洁的歌词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音乐和诗歌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来看音乐和诗歌是如何与时代的事相结合的。

音乐和诗歌不仅仅是记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它们还可以成为时代的见证者。

例如,在古代,古人们用诗歌来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的物产,表达对家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而在现代,音乐则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爱情和友情的追求。

音乐和诗歌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时代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音乐和诗歌是与时代相融合的,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音乐和诗歌,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含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含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含义一、引言在古代我国文学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传达了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重要原则:时间和事理。

文章的撰写应该符合时代的需要,而歌诗则应该传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事理。

在本文中,我将会对这句名言进行深入的解读,并探讨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二、文章合为时而著1. 文章的时代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意味着文学作品应该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和特点。

在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与政治、社会等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如《红楼梦》中对官场生活的描绘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文章的时代性更加重要。

优秀的文章应该能够折射当下社会的热点和新鲜事物,引领时代潮流。

2. 文章的价值观时代不仅仅是科技和社会形态的体现,也是价值观念的传递和演变。

文章合为时而著也意味着作品应该符合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灵需求。

在撰写文章时,作家应该关注当代社会的思想变革和精神焦虑,从而为读者带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精神抚慰。

三、歌诗合为事而作1. 歌诗的真实性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作品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情感和事理。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诗人们往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百态来表达真挚的情感,与读者共鸣。

而在现代,歌诗依然应该保持真实和真挚的品质。

作家在创作歌诗时,应该追求真实情感,主题也应该与当代社会、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相关,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触动读者的内心。

2. 歌诗的反思和寓意歌诗合为事而作也代表了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寓意。

歌诗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应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和道理。

在歌诗创作中,作家需要不断地去反思人生、社会、历史和世界,从而为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我深表认同。

在我看来,这句名言不仅仅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准则,更是一种智慧和哲理的传承。

白居易诗歌主张

白居易诗歌主张

白居易诗歌主张每个诗人写诗的主张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主张,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

主要体现于他的《新乐府序》和《与元九书》中,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全面、最系统。

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也即《新乐府序》中所说“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的核心。

重为实:再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尚通俗: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

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老妪能解”。

如《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伦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专信也;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强调讽论:认为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论。

如《策林》:”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補察之义废矣。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从事形式。

《新乐府序》云:“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藏也。

……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也。

”所以,他“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齐”,力求做到平易通俗,音节和谐婉转影响:一方面有积极意义:白居易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以其突出。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白居易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作的说明,是其诗歌主张的精华。

他认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

《策林》六十九“采诗”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这就是说诗歌的基础是“事”,即客观的社会现实。

岁末回首之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的个人写作观

岁末回首之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的个人写作观

岁末回首之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的个人写作观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不朽的盛大事业。

人的年龄寿命有限且会耗尽,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有一定局限,绝不能像文章那样无穷无尽,永世流传。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著述事业,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在文章典籍中,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传于后世。

在曹丕看来,文章是一个人扬名于世、流芳百代的必要手段。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我赞同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

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笔者的处世哲学是“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抑恶扬善,宁折不弯!”在我看来,能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匡扶正义,是自己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的最大价值。

多年以来,因为业余时间爬格子,舞文弄墨,帮到了一些父老乡亲,为他们鼓与呼,解了他们一些燃眉之急。

但也因此得罪了他们的对立面,甚至惹恼了一些人!可有什么办法呢?本人心软心善,最见不得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

当看到一些父老乡亲因了这样那样的麻烦事,不得不披星戴月,奔走求告,摸门不着,欲哭无泪的时候,常常也是自己冲冠一怒,义愤填膺,铁肩道义,秉笔直书的时候!记得前10来年的时候,同村一位和我并不算熟识的长辈,突然摸黑直接找到学校,摸到办公室,要我给他写一份上诉状。

因为接他班在银行系统工作的儿子遭遇了借贷纠纷,已被勒令停职。

面对此情此景,我难以拒绝,只好从命!2016年前后,邻村一位退伍军人老大哥因当年半路下放回乡的工作经历,最终没能落实相关待遇,找到我,要求写份说明材料。

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

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

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作者:陈鑫来源:《活力》2012年第08期[关键词]白居易;诗歌创作理论;体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以元和九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后期诗作表现出“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综观其所作诗作,不难看出,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迥异,但都是受明确的诗歌理论的指导。

本文就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包括的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前后期不同诗风的诗作中的体现。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反映现实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艺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写出了“离乱失故乡,骨肉多分散”,“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

忆归复愁狂,归无一囊钱。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的南北奔走,愁于衣食的早期状态。

这些诗句蕴藏诗人无限辛酸,也表现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

这“时”指社会现实,这“事”指社会生活,这句话是说:文章歌诗应为政治时事而作,也就是说:诗歌应该负起“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实现“兼济之志”的任务,这与白居易前期诗风是一致的。

在前期,他刚从民间登上政治舞台,政治热情很高,“有翎必规,有违必谏”。

屡次上书,为民请命,指陈时政,奋不顾身地实现他的“兼济之志”。

元和二年,因宪宗喜欢他的诗,授官翰林学士;同年四月,任左拾遗,这段经历使他感到了改革现实的希望和“为民请命”的可能,“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写了《秦中吟》、《新乐府》和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讽喻诗。

如《重赋》揭露“羡余”制度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轻肥》痛骂那些吃的脑满肠肥的达官显贵,不顾江南奇旱。

还有《议婚》、《伤友》、《不致仕》、《立碑》、《歌舞》、《五弦》,都是贴近社会生活,针砭时弊之作,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以达到诗歌为实现“仁政”服务的目的,使“上之诚明,何忧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实现“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境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而创新思维又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

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天眼”成果中,一段来自宇宙深处的“声波”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考,科学与人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事实上,从发现引力波到“看到”黑洞,从古生物探秘到现代基因突破,剖开层层专业术语就会发现,科学研究在增进人们知识的同时,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桥梁,科学的琴键也演绎着人文的旋律。

科学有大美。

科学以客观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人文意蕴的一个方面,在于它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

如果说以文学、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打开的是感性审美世界,科学活动则将美延伸到理性世界,给人以智慧启迪。

数学是科学描绘世界的主要语言,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大到宇宙星云,小到基本粒子,长如百亿年,短到一瞬间,都能用方程式呈现。

这些方程就像美妙的诗篇,用最浓缩的“语言”,表达了无边无际的时空存在。

正如有人赞叹的,黎曼几何与钢琴协奏曲一样优美。

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与人文相通。

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揭开表面的纷繁杂乱,发现现象背后的一致性规律。

它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

这份体验是非世俗、超功利的,由于契合了人对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因而是迷人的、永恒的。

从这点来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

如今,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

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钱学森曾把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的原因,归功于夫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蒋英。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所谓为时为事者,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

晚唐张为著有《诗人主客图》,将中晚唐诗人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分为六类,其中白居易被列为第一类诗人之首,号为“广大教化主”。

他对白居易的这一评判无疑是非常有道理的。

白氏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回应了当时文艺创作遇到的挑战,因其注重发挥文艺的基本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获得后世广泛的共鸣,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国在魏晋时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对文体、内容、语言等的反省与研究使文艺渐渐开拓出新的天地,为进一步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过犹不及,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一直存在,如六朝以来骈文讲求对偶、声律、用典、藻饰的特点,使其脱离生活,丧失了实用功能;诗歌在中唐出现了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创作倾向,他们追求丽辞、精于雕琢,反映的生活较为狭隘,“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

而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已进入藩镇割据、朝局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阶段,罔顾现实而空玩文字,自是背离了士人的责任,也扭曲了文艺的主要功用。

于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务求恢复文章质朴自由、言之有物的传统;白居易、元稹等发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承续《诗经》和汉魏乐府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

白居易论诗文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与元九书》中,除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还以自身创作实践为依据,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主张,如认为诗歌应“经之以六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文学大师谈写作汇总,浓缩的都是精华

文学大师谈写作汇总,浓缩的都是精华

文学大师谈写作汇总,浓缩的都是精华写作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反映,从古至今,有不少名家、大师从自己创作的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了各自写作的技巧,这些技巧,各有侧重,但都有实用,本文将这些名言进行汇总,并分析。

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写作要“为时而著”,这要求我们就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获得写作的源泉。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复杂的,社会生活总在不断演变,不断向前发展。

学习写作,要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跟踪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捕捉生活的热点,才能保持新鲜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同时,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特有的生活领地,培养一种“穿透”生活、“钻探”生活的本领,去发现生活的真谛、生活的美。

正如老舍所指出的:“深入生活好比挖井,虽然直径不大,可是能穿透许多土壤。

”别林斯基也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写作者只有熟悉生活、跟踪生活、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所以我们一定要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

二、李渔说道:“开卷之处,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收场一局,即以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后数月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契科夫说:“请你尽量多的写,请你写、写、写——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

”以上这两位名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要坚持多读勤写。

1.坚持多读阅读是继承前人精神遗产,增长学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全诗赏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全诗赏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全诗赏析月日,居易白。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

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

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浊,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

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

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

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

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

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

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

于时六义始剚矣。

《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

《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

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

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

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

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

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

挑灯常拾新鲜句——何永康七绝评论

挑灯常拾新鲜句——何永康七绝评论

创作 理念 , 是对儒 家诗教传 统 的直接 继承 。 也是 杜甫叙 写时 事精 神 的进 一步发 展 , 心 民生疾苦 , 写实 、 关 重 尚通 俗 、 强调
讽喻 。白居易在文学上 积极倡导新 乐府运动 , 与元 九书》 其《
中系统地表 述 了他 的人生哲 学和 诗歌 主张 :仆 尝痛诗 道崩 “ 坏 。“ ” 上不 以诗 补察时政 , 下不 以歌泄导 人情 。“ 仆所谓嘲 ”故 风雪 、 弄花草 而 已。 于时六义尽去 矣。” 因此他 认为 :文章合 “ 为 时而著 。 歌诗合 为事 而作 。” 这才 是诗歌 创作 的宗 旨与 旨 归, 诗歌要 表现一种 “ 济人病 , 补时 阙” 救 裨 的战斗精神 , 担负

挑 灯


— —

新 鲜 句

何 永 康 七 绝 评 论
王 志清
( 南通 大学 文学 院 , 江苏 南通 2 6 1 ) 2 0 9 何永康 先生特 快专递 寄来他 的新 著《 咏慷集 )2 1年6 ) 02 ( 月版 ) 读来 如 晤 旧友 , , 因为 其 中多 数作 品我 早 在手 机信 息 中读过 。他 常常是深夜来 诗 , 凌晨 又来 诗 , 天两头 的, 三 每有 新作 出 , 即使还在修 改 , 也用手 机先发给 我。“ 挑灯拾得新 鲜
动 于情 , 然后 兴于嗟 叹 , 发于 吟咏 , 而形 于歌诗矣 。” 因此 , 他 特 别强调 “ 事核 而实 ” 其 的诗发有 据 , 于现实 。在诗歌与 现 源 实 的关 系上 。 永康 与 自居易 也是 一脉相 承 的 , 何 从诗 歌发 生 的特性 出发 。 是唯物 反 映论 的思 维 , 歌根 植 于现 实生 活 , 诗

初三作文文章合为时而著

初三作文文章合为时而著

初三作文文章合为时而著初三作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这样一段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著。

意思是说,无论写诗作文,都是有感而发,反映现实生活的。

诗歌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缔造的。

比如说《诗经》中就存有很多颂扬劳动场面的诗句,例如《南征檀》就是充分反映了他们砍树运木头的生活现状。

李白说道过清水出来芙蓉,天然回去雕饰表明充分反映生活的真实,才就是作文崇尚的最低境界。

生活是作文之源。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数不胜数的歌咏山水风光的名诗。

仅在我们安徽境内,他就写了《独坐敬亭山》、《铜官山醉后绝句》和《望天门山》等三首山诗。

一天,他乘船从长江顺流而下,在安徽当涂境内,有两座陡峭的山峰临江而立,像两扇大门。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李白产生了灵感,他一边饮酒,一边吟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苏轼就是宋代豪放派诗人的代表。

中秋佳节,在皎洁的月光下与朋友饮酒,走跌俯视那深蓝的天空被一轮金黄的圆月点亮,不禁诗情大发,泼墨写到明月几时存有,五更问青天这样豪情万丈的诗句。

如果不是他从赏月中获得体悟,就不能存有这首《水调歌头》了。

两位诗人的实践告诉我们,写作是离不开生活的,只有扎根在生活土壤里,诗歌这棵大树才会根深叶茂。

不仅诗人的作品有赖于生活,就是我们学生的作文也就是这样,沉在上面,脱离生活,作文这朵小花就可以干枯。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校园秋景的周记作文。

我们天天在学校,熟视无睹,就凭空相象,写了一篇作文糊差事。

待作文本发下来时,我们才发现上面只有日期,没有分数。

正当我们疑惑不解时,老师将拍的一组校园照片上传到ppt上放给我们看,铺满金黄银杏树叶的小路;黄绿参半蓬松的草坪;院中盛开的菊花;树枝上红如火焰的枫叶;水中枝枯叶卷的残荷老师问:这些景物,大家观测至了吗?同学们一个个低下头,默不作声。

原来,秋天的校园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只是我们没有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

古人对写文章的论断

古人对写文章的论断

古人对写文章的论断
古人对写文章的论断非常丰富,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观点:
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
这句话强调了文章和诗歌应该与时代和社会相结合,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2. 文以明道。

——唐代韩愈《原道》
这句话强调了文章的作用是传达真理和道德观念,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正确的道路。

3.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这句话强调了文章的语言表达和形式美感对于文章的传播和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写作的水平和能力。

5.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代杜甫《偶题》
这句话强调了写作是一件千古大事,其中的得失只有作者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

6.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代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这句话强调了文章要删繁就简,简明扼要,同时要有创新和独特性,像二月的花朵一样鲜艳夺目。

7.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代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这句话强调了文章要自然清新,不加雕琢,像清水芙蓉一样自然美丽。

这些观点反映了古人对于写文章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
的运用
陈婕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诗歌引进历史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同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以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浅谈文史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陈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谈作文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J], 赵菊兰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J], 谢长法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到《计算词典学》 [J], 孙文龙;邹晓玲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J], 焦文林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J], 李星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谢长法
【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15)3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的经验越来越受到世人
的重视。

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学习、借鉴近代中国大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优秀经验,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总页数】2页(P127-128)
【作者】谢长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 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教育家办学的典范——兼评张亚群教授新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
校长林文庆》 [J], 耿有权
2.披星半百隔古今,载月吹风觅文庆——简评张亚群教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J], 程伟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到《计算词
典学》 [J], 孙文龙;邹晓玲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J], 焦文林
5.大学史研究的新视角——评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J], 田建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评论》
【年(卷),期】2022()1
【摘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者歌其情",《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

中国历代进步文人在文艺创作中主动自觉地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强调文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上"以诗补察时政",下"以歌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被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应当和政治相联系,并积极干预生活。

【总页数】1页(P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到《计算词典学》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合为时而教,歌诗合为事而议——语文教学时代差异讲解浅议

文章合为时而教,歌诗合为事而议——语文教学时代差异讲解浅议

文章合为时而教,歌诗合为事而议——语文教学时代差异讲解
浅议
张维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8(000)017
【摘要】本文以具体的教学活动收获为切入点,探讨了在新时代新情况下,如何在立足文本,结合时代特质的基础上,以人文主义关怀的思想为指导,更好地在文本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共鸣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完善发展.
【总页数】2页(P120,122)
【作者】张维
【作者单位】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到《计算词典学》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三四十年代周扬的文艺本质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三四十年代周扬的文艺本质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三四十年代周扬的文艺本质

黄金亮
【期刊名称】《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周扬的政治文艺本质观,以及这种本质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局限性.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参照.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黄金亮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 陈婕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J], 谢长法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到《计算词
典学》 [J], 孙文龙;邹晓玲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J], 焦文林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J], 李星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新乐府诗歌,评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它体现了白居易的诗论核心。

即:强调诗歌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

具体而言,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两个基本内容: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通过刻画卖炭翁的衣着细节、心理活动,与宫内使者行程鲜明对比,作者虽未直言,但对卖炭老翁的同情与对朝廷施政不力的不满却尽在不言之中。

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如《伤唐衢二首》“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

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

”就直言不讳地展示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