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18ac5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c.png)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创造探究环境: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探索和发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愿意冒险尝试,不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
设计有趣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设计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提供必要的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如教材、网络、实验器材等,以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鼓励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独自完成所有任务。
相反,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教授探究方法: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外,教师还应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加有效和高效。
及时反馈和评价: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他们的表现如何,以及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教师的反馈和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自主探究。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源,鼓励合作学习,教授探究方法,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通过这些努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自主探究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自主探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35d26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9.png)
高中物理实验自主探究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材料:
1. 一台具有计时功能的手机或计时器
2. 一支笔和纸
3. 一块平滑的地面
4. 一枚小球(如网球或乒乓球)
实验步骤:
1. 在纸上绘制一个平滑的竖直直线,作为小球滚动的轨迹。
2. 将小球放在绘制的直线上,以适当的角度拉动小球,让它沿直线滚动。
3. 使用手机或计时器记录小球滚动的时间。
4. 重复以上操作多次,记录每次滚动的时间。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1.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纸上。
2. 计算每次小球滚动的平均时间。
3. 分析实验数据,观察小球滚动的时间与初始速度、滚动距离的关系。
实验结论:
1. 小球的滚动时间与初始速度成正比。
2. 小球的滚动时间与滚动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平抛运动的规律,并深入理解了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深入探究其他运动规律,提高物理实验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https://img.taocdn.com/s3/m/7c146e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8.png)
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而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
精心设计的实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实验内容要丰富多样,不仅要包括基础实验,还要有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针对性的实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实验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实验的吸引力。
注重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增加互动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验室里设置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实验活动,如化学实验表演、物理实验竞赛等,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和实践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实验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鼓励他们发挥主体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总结,从而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结合。
实验教学是学生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相结合。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169c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c.png)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科学探究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提供一份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方案,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能力。
一、实践探究活动的目标与意义通过科学实验与观察,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学科的学习效果。
同时,实践探究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家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践探究活动的安排与步骤1. 确定主题:根据小学生的年级和学习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一个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主题,可以是与日常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2. 材料准备:根据实验或观察主题,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安全和实用性。
3. 实施过程:引导学生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实验或观察。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解释。
4. 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对实验或观察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展示:鼓励学生总结实验或观察的过程和结论,可以通过展示板、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与方法1. 教师的角色:教师应充当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教师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家长的角色:家长应与教师密切合作,为孩子提供家庭实践探究的机会和支持。
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
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孩子讨论实验或观察的结果,并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注意事项与评估方式1. 安全第一:教师和家长要确保实践探究活动的安全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材料,遵循实验安全规则。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经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d61d5d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9.png)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经验篇一: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的目标。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呢?一、精心准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上每一节课前,有些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前去收集。
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再由教师收集。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且有实用价值的教具。
二、组建小组,科学搭配探究的伙伴。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不同的合作伙伴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在科学探究前先组建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ae34f28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9.png)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
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是根据对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一、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必要性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不是指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习,它包括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等几方面,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着重起到领导、协调和指向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目的。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是教师教学中逆向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再现,是质疑、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的结果,是探索与研究的必然,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自主创新的最终体现。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当前,国家正在着手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指出:改革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对物理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自主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和情感因素,提倡学习者要有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空间。
其根本目的是要调动人的主观因素,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实验
![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e70e2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8.png)
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实验
介绍
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有力工具。
通过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实验,以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实验目的
本小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一个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
•清澈水
•锥形纸杯
•水枪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里倒入清澈水,使其装满。
2.将锥形纸杯浸入水中,使其充分浸湿。
3.用水枪从纸杯的顶部喷水,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重复实验,尝试不同的喷水方式和角度,观察变化。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当用水枪从纸杯的顶部喷水时,水会从纸杯的底部溢出。
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在纸杯的表面形成密密麻麻的水分子链,当喷水的压力足够大时,这些链条会被破坏,导致水可以从纸杯的底部溢出。
结论
通过设计并实施这个小实验,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可以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这样的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能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乐趣和启发,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创新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bf6e852e4b35eefdc8d333cf.png)
创新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一、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备课中深入钻研教材,多动脑筋,多方涉猎,精心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学程序,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营造出探究研究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通过探究得以发现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驱动内在动机,使学生感到探究是自己的需求,是一种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新版教材“植物茎的输导功能”一节时,我是用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入境的:“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老槐树,树干里面大部分都空了,可是枝叶依旧很茂盛,而剥了树皮的树却难以正常的活着,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就得先做好本节课的实验,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的投身于探究中去。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在做好每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加倍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新颖独特的实验设计,鼓励学生探讨实验测定、观察和条件控制等方面的新方法,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基本保证。
因此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教材,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善于从教材和社会中挖掘真正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又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从而自动地参与探究,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根据鱼鳍的种类,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最想知道的某些鱼鳍的作用,选择好探究的问题后,由学生自己作出假设并根据假设去设计实验方案,作出预测,解释实验事实等,所有这一切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单单在做实验,也不单单在学习理论,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强,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到了科学知识,又经历了对科学过程的了解,进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面试化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面试化学试题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c73f8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5.png)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化学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内容:你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第二题请以“化学反应的速率”为主题,设计一堂针对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的40分钟课堂教学。
在设计中,请包含以下要素:1.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2.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描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活动安排。
5.教学评价:说明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四题题目描述:你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发现班级中有些学生对于化学实验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感到害怕和抗拒。
请你谈谈如何处理这种课堂现象,如何激发全体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法的理解,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你是如何将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六题题目:请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在中考复习阶段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第七题题目描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你如何设计一堂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化学概念?第八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化学课程的特点,谈谈如何有效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谈谈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十题题目: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请谈谈您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行为?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设计一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主题为“物质的溶解性”。
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2.教学过程完整,包括导入、新课教授、巩固练习、小结等环节;3.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操作;4.教学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思考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64777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5.png)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思考导学案是一种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指导材料,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它通常包括预习、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等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和实践的学习活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导学案通常包括了学习任务和问题,学生需要自主查找资料、思考解决方案,并且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学习效果。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导学案通常包括实验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学生不仅可以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索,还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激发其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化模式。
导学案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探究者,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共建和共享,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模式,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势和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师生互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导学案并非万能之策,它的应用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实际进行巧妙安排。
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43d62f3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e.png)
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科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要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
一、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内容是科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首先,实验内容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相适应。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观察性实验入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逐渐引入更复杂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其次,实验内容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有趣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例如,通过“自制水果电池”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电能的产生原理,同时感受科学的神奇。
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此外,实验内容还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比如,通过“比较不同品牌洗衣粉的去污效果”的实验,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应用能力。
二、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良好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物质保障。
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配备齐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实验。
同时,要及时更新和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其性能稳定和安全可靠。
在实验材料的准备方面,要注重多样性和实用性。
除了常规的实验材料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和准备一些材料,如废旧物品、生活用品等,用于实验的创新和改进。
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实验成本,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技能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关键,包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技能、数据处理技能等。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小学开展自然科学实验活动方案
![小学开展自然科学实验活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b41b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f.png)
小学开展自然科学实验活动方案自然科学实验活动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态度。
下面将提出一种小学开展自然科学实验活动的方案,以帮助学生进行有益的科学实践。
一、实验活动的目的与重要性自然科学实验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活动的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学生佩戴必要的安全用具,并阐述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 引导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引导他们自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践和理论结合:在实验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实验结果,形成理论知识。
三、实验活动的内容选择根据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选择以下几个重要的实验活动内容进行开展:1. 物体的浮沉性质: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密度,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2. 气体的性质:通过收集和观察气体的变化,了解气体的特性和气体的成分。
3. 温度的影响: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物体的性质变化,如水的沸腾、融化等现象。
4. 光的传播和反射: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现象。
5. 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方式,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6. 植物的生长条件:通过培养植物,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了解植物的生长因素。
四、实验活动的具体步骤与教学方法1.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并进行一定数量的重复实验,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假设。
3. 学生根据问题和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4.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并形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在实验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化学探究性试验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化学探究性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d6419a6225c52cc58bd6be42.png)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化学探究性试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如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化学基本技能以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是很多中学化学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我通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逐步探索出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精心设计探究性试验的内容,引导学生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呢?一、巧妙设计探究性实验内容1.变演示实验为“讲解”和“试验”相结合“讲解”和“试验”相结合,与以往的演示实验相比,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动手实验,与思维同步发展。
例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大多数学生往往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而只注意火星四射。
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讲解并提醒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强调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的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和极端性。
2.用探索性实验替代验证性实验为增加实验的探索性,教师一改过去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来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
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一些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实现由表象及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化学的第三单元第一课题“水的组成”,做如何“电解水的实验”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该试验:(1)从物理角度考虑水的导电性能如何?什么溶液才能做导体?如何使水的导电性能增强?(2)实验过程中你能观察到,两极有何现象出现?怎样计算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3)两种气体分别为什么气体?怎样检测?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对这一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已经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立刻得出答案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注意力更加集中,老师通过实验给学生得出结论。
创新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学习
![创新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29f56f56be23482fb4da4c3f.png)
创新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作者:孙燕红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新课改提出新要求,全面落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尝试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实施创新课堂教学的前提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执教了一节市级公开课《铝的重要化合物》。
我在准备氧化铝的性质实验中发现:实验室中的氧化铝(白色晶体)很难与强酸、强碱反应。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寻找原因:氧化铝是白色晶体,表层非常致密,与强酸、强碱不反应。
新制备的蓬松的氧化铝与强酸、强碱能发生反应。
用什么方法能制备蓬松的氧化铝呢?利用“毛刷”实验。
将铝片在盐酸中浸泡一会儿除去表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然后把铝片浸入氯化汞溶液,一分钟后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溶液,放在白纸上静置;片刻后在铝片的表面慢慢长出白色的毛,白毛越长越长形成“毛刷”,得到的白毛就是氧化铝。
这是因为除去氧化膜的铝片浸入氯化汞一分钟后,铝片表面的氧化膜遭到完全的破坏,铝片在空气中被氧化成氧化铝,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铝原子不断从合金内部向表面扩散,同时铝片不断被腐蚀,然后取下白毛,向白毛上滴加2mol/L盐酸,固体消失;向白毛上滴加2mol/LNaOH溶液,固体消失。
这些反应速率快,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我找了很多废铝片制备足够的氧化铝,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会氧化铝的两性。
针对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本着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坚决贯彻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的亲历性。
作为教师就要克服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实现过程体验。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是实施创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针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调整,大胆创新,不能被课本束缚住,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精心运用实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运用实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https://img.taocdn.com/s3/m/c253e3335727a5e9856a6129.png)
精心运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认为“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
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是否能精心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效,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九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化学学习时,充满了好奇和了解真相的期待,因此在实验教学时要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满足感和成就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笔者在序言课的教学中,就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观察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
在引入新课时先播放一段“道士捉鬼”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后都说是假的,世上根本就没有鬼,但对画面中鲜血淋漓的场景却不知道原因,充满了好奇,期待着揭开内幕。
随之就告诉学生老师也会这一手,当场用氢氧化钠和酚酞完成相似的场面,使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因此,笔者认为从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入手,从而激发学生化学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以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时往往以为做化学实验必须有科学的仪器和药品才能完成化学实验,不了解身边的东西也可以完成化学实验。
在讲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时,笔者随手利用一张白纸,一半撕碎,一半点燃,以此启发学生认识物质发生的变化,建立起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
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1f5dae4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5.png)
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科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要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并非易事。
以下将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以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精心设计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设计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
实验内容应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选择“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观察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从而深入理解光学原理。
同时,实验设计要注重难度的梯度,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简单的观察实验开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实验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
此外,实验课程的设计还应考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并非仅仅存在于课堂和实验室,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通过“探究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搭配饮食,保持健康。
二、提供充足的实验资源要保证科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充足的实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和实验场地等。
学校应加大对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投入,配备先进、齐全的实验设备。
如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先进的实验装置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同时,要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性能良好,能满足教学需求。
实验材料的准备也至关重要。
教师应提前准备充足、优质的实验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
对于一些不易获取或昂贵的材料,可以寻找替代品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学校共享资源。
此外,合理规划实验场地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实验室的布局应合理,方便学生操作和交流,同时要保证安全和卫生。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注重探究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为例
![注重探究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e96cfa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3.png)
2021年1月Vol.39 No.02 中学物理注重採堯卖验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为例黄洋(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 M000)摘要:本文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对初中阶段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作了阐述,并且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为例,寻找破解实验重难点的方法.笔者以变异对照图示和问题链作为桥梁来设计探究实验,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 生深度学习的目的.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探究实验;变异对照图示;问题链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 - 4134(2021)02 - 0042 - 04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以如何让学 生获得更高的分数为目标,着重讲授物理知识,而弱 化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尤其在一些重难点知识 的教学上,教师往往通过刷题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解 题方法,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这种教学方 式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不匹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 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 品格、价值观念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 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征的品质[1].物理学科是一门 来源于生活并且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于学科特点 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只注重刷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 生所掌握的知识脱离生活、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思 维品质的发展.探究实验是物理知识和规律的来源,物理观念和 方法的掌握也渗透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学 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探究实验的设计放在首要地 位,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 的思考.本文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为例,旨在通 过设计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优化学生 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1基于课标,分析实验难点物理课程标准,对于大气压的要求是:知道大气 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进一步解读课标的相 关要求,我们要结合教材进行深度剖析.教材是教师 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因此,在准备实验的过程 中,第一步应深人分析教材.“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 位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章第3节.从形式上看,课本中对实验的处理是以活动形式开展的,也就 是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或讨论等模式进 行教学.从内容上看,课本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以及 实验数据记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教师或学生只需按 部就班地重演实验便可以完成.但是,在现实的教学 中,当教师仅仅按照书本上的要求进行讲授时,学生 反馈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每当试题中出现本实验 的相关内容,错误率总是居高不下,归根到底,是由于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其问题主要在于:(1)无法 理解大气压的存在;(2)无法判断气体压强的方向;(3)无法进行误差分析.大气压的存在及其方向是本节的重难点,也是测 大气压值实验所需要的前概念.因此,在进行本实验 前,应该重点先解决前两个问题.大气压之所以成为 难点,是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和知识本身的抽 象性,大气压是存在的,但却是看不见摸不着,力的作 用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让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 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呢?这里便 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让学生去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并 且归纳总结出大气压的方向.2注重体验,促进教学生成大气压属于抽象概念,如果只靠讲述的话,便会 显得空洞无趣,学生也会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精心 设计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注重学生的实验体验,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借助学生的前概念搭建知 识阶梯,进一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 是固体和液体压强,从现象上来看都能使受力物体发 生明显形变,因此可以从直观的实验现象去引导学生 理解.作者简介:黄洋(1991 -),女,江苏无锡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和探究实验教学.42 •中学物理V〇1.39 No.022021年1月探究实验设计如下.体验实验1 :把一个塑料瓶捏扁,让学生不用手让 瓶子变得鼓起来.学生大多会使用嘴吹气的方式.通 过这个实验,提问学生是什么使瓶子发生了形变?方 向如何呢?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体验认识到气体能对 容器壁产生压强,瓶内的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向外,为后续学习大气压强埋下伏笔.体验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再利用课本实验: 用酒精灯对装有少量水的易拉罐进行加热,堵住罐口 并且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实验现象:易拉罐向 内瘪了.提问学生又是什么力使罐子发生了形变呢? 方向如何呢?在实验1的基础上,学生会联想到罐外 也有气体,罐外的气体压着罐壁向内凹,方向是向内 的.根据两次实验体会可以让学生构建气体压强的概 念,教师再介绍大气压的概念.关于大气压的概念,学生容易将“大气压”与“气 体的压强”这两个概念混淆,以至于在后续分析注射 器内部由于存在气体导致测量大气压产生误差时,辨 别不清内部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强•教材上给出的 定义是:“大气对处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这种压强称 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教师应该紧抓关键字 “大气”,解释“大气”的定义,所谓大气是指包围地球 的厚厚的空气,大气与外界环境相联通,而某一封闭 空间内的气体不能称之为大气.通过概念剖析,可以 帮助学生掌握区分内部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概念的抽象性,只用一个对照实验是 不够的,此时应该趁热打铁,在认识了大气压强基本 概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瓶子吞鸡 蛋和吸盘挂重物等实验.通过丰富的实验体验,不仅 让学生对大气压的应用产生兴趣,而且更加肯定大气 压的存在.这样一来学生对大气压便不再陌生,可以 顺利进入大气压方向的教学.3利用变易,完成科学探究变易理论认为:“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 住事物关键方面的关键特征,对事物对结构和学习意 义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使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转化 为学生体验到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 果.”W在利用注射器测大气压时,学生对于活塞受到 的大气压方向的判断存在困难.根据变异理论,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抓住大气压方向的关键特 征,从而总结出判断大气压方向的方法.在研究大气压方向时,可以设计对照实验来提高 学生抓住问题本质特征的能力.实验设计如下.对照实验1:教师演示如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的 覆杯实验,提问学生为什么纸片不掉下并且能够托住水呢? 一部分学生由于初学大气压,给出的猜想是“由于水把纸片粘住了”.为了引导学生深人分析,此 处教师可以继续演示如图2所示的抽气实验进行对 照,通过抽气,学生观察到抽气后纸片无法托住水而 下落.两个实验的对比,相同点是水都接触着纸片,显 著变化是由于纸片下方没有大气了,因此学生自己可 以很自然地联想到纸片之所以能托水不是由于水粘 着纸片,而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此时,教师进一步提 问,大气压的方向如何?学生根据本次实验的现象会 回答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显然这个结论具有片面性.改变对照实验2:覆杯实验,将杯子如图3所示向不同 方向放置,观察纸片是否依旧能托住水.基于对照实 验1,如果学生认为大气压的方向只是竖直向上的话,那么,图3中的各个方向纸片都能托水的现象会让学 生形成思维冲突,重新审视大气压的方向,激发学生 的深度学习.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 以纸片为研究对象画出纸片所受的大气压力,通过受 力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大气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 受力物体表面并且指向受力物体.通过两组对照实验,我们可以破解关于大气压的 方向这个难点.此外,也可以从微观上大气压的形成 进行补充解释.微观上,气体的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 杂乱无章地撞击物体的表面而产生的,当气体分子撞 击物体时会产生压力,由于气体分子的运动是朝向受 力物体的,所以大气压的方向也可以认为是垂直于受 力物体表面并且指向受力物体.4设问题链,引导实验设计在学生初步形成大气压的概念以及会判断大气 压方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估测大气 压强值”的实验.由于学生对于大气压强值是完全陌 生的,因此,应先设计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大气压 的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处建议设置两个演示 实验:实验一,教师可以演示水平方向的马德堡半球 实验(如图4所示),让班里两个力气最大的同学尝试 拉开;实验二,竖直方向上吸盘挂钩码实验(如图5所 示),让学生尝试最多可以挂多少个钩码吸盘才能被 拉开•通过这两个实验,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去 设计探究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教材上估测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利用注射器,从• 43•2021年1月Vol.39 No.02 中学物理图4 图5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前两个演示实验毫无关联,并未 搭建一个可供攀登的台阶,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有逻辑地从两个演示实验过渡到注射器实验显得尤 为重要,这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问题 链”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发展的途径,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上时,教师的拔 高追问会使学生的思维上升一个台阶,攀向思维的新 高.因此,教师应该以“问题链”为台阶,引导学生设计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进 问题的纵深.在吸盘挂钩码的实验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 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计出注射器实验.问题链 如下:(1)吸盘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多钩码的重量?请画 出吸盘受力的示意图.(2)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原理是 什么?你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3)何时能测出大 气压强值?理论依据是什么?(4)实验中用“钩码”作为实验器材准确吗?如何改良?(5)考虑到吸盘的 自重,你认为如何改进实验使测量值更准确?(6)利 用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能否完成这个实验?为什么?问题1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力的示意图,认识到大气压的方向,以及大气压力是“对抗”钩码对 吸盘的拉力以及吸盘重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之后 的误差分析做铺垫.问题2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固体压强的前概念 下迁移得出测量气体压强的原理,并且顺理成章地直 接得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对应的测量工具.问题3是一个难点,因为在挂到最多钩码前,吸 盘每次都是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到底以哪次为准呢? 这里需要向学生介绍说明,应该以最多的那一刻(再 挂最小钩码就会掉下去以前)的钩码重力的大小作为 拉力大小,利用平衡力的知识求出对应的大气压力,由于塑料吸盘相对于钩码而言非常轻,在忽略吸盘自 重情况下,大气压力可以近似于钩码重力.问题4是实验的改良,由于钩码变化是不连续 的,因此实验结果是不准确的,从而引导学生改进实 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得到将钩码改为烧杯和水或者是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拉吸盘等让拉力连续变化的 实验方案.问题5则是误差分析和改良,当考虑到吸盘自重 时,通过受力分析可知测量的大气压力会比实际值 小,那么如何减小误差,甚至是可以真正地不计吸盘 重力呢?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会给出答案,将 整个装置旋转90度,也就是沿水平方向拉就可以了,此时该实验装置与注射器实验就相同了.问题6则是更进一步地将此实验引向注射器实 验,由于吸盘面积较大,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方向拉,拉 力的大小需要几十牛甚至几百牛,这远远超过了实验 室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因此,为了测出大气压力应该 选用面积更小的实验器材,由老师介绍教材中的实验 器材即细的注射器.通过6个问题构成的问题链,可以从吸盘挂钩码 实验有梯度且有逻辑地过渡到注射器实验,让学生明 白教材上实验设计的初衷.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充分 思考,也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误差以及改良 实验的能力.5后测评价,形成物理观念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原理,设计出 了利用吸盘测大气压强值的实验,并且通过分析,了解了实验的优缺点.也通过实验改进过渡到教材中利 用注射器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实验.在此基础上,我们 可以对学生进行后测,通过后测,判断学生是否形成 物理观念,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测量大气压强值的方法•注射器估测大气压值实验(如图6所示)存在三 个难点:(1)研究对象的确定;(2)大气压力和内部压 力方向的判断;(3)实验的误差分析.为解决这三个难 点,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只有研究对象明晰,才可以 设计问题链,并且利用前文中的大气压方向判断以及 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后面的两个难点.由于注射器由活塞和针筒两部分构成,且在实验 过程中细绳拉着活塞的颈部,而手拉着针桶的外壁. 学生往往在受力分析时会画出两个拉力,这个错误是 由于研究对象混淆而导致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这 个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活塞,拉力也只需要考虑作用在 活塞上的拉力即可.为了进一步破解实验的难点,问题链设计如下:(1)活塞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大的拉力?请画出活 塞受力的示意图.(2)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原理是什么?你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3)何时能测出大气压强 值?理论依据是什么?(4)如果考虑到活塞受到摩擦 力,测量值准确吗?如果不准确,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 44•中学物理Vol.39 No.022021年1月新课堂与实践從迷物理观念养成的教学设计軒范式—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为例王雄(嘉兴市经开区教研中心浙江嘉兴3M005)摘要:物理观念的养成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核心,结合形成物理观念养成的常见架构,创生新范式.以“功是 能量转化的量度”为例,通过“三向迁移”,对具体案例进行条分缕析,体现新范式的真正价值.关键词:物理观念;教学设计;新范式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134(2021 )02 - 0045 - 03“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是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但由于缺乏对物理观念的深人思考,使得物理观念教育常常处于较“虚”的状态.那么,如何通过范式这座“桥梁”,让 观念教育之“虚”与课堂知识教育之“实”有机结合在 一起呢?1促进物理观念养成的新范式浙江师范大学蔡铁权教授及其团队通过研究,建 构了物理观念养成的一般架构[2](如图1所示).这一架构可为教学设计提供基本参考,但在复杂 的教学中,学生的特点、教师的风格以及教学的内容 都不同,需要寻求更具有统一性的范式.为此,通过对 以上架构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促进物理观念养成的 教学设计新范式(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图2中三个 阶段.作者简介:王雄(1977 -),男,浙江嘉兴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学科理性思维培养.小?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5)如果考虑大针筒内无法彻底排尽空气,测量值准确吗?如果不准确,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如何消除空气无法彻底排尽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受力分析,按照前文中“气体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且指向受力物体”这个结论去判断大气和内部气体压力的方向(如图7所示),以及用摩擦力的定义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从而进行误差分析(如图8所示).(«>苯注射器内还有部分空气网:1s n f■外丨还有部分空气00若考*到f f i塞与注射器項旮摩擦力图86结束语探究实验是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和提升物理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课前对探究实验的设计,从而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探究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当遇到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可以设计变异对照图示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关键特征;最后,当遇到难点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链作为台阶,引导学生攀向思维的新高.参考文献:[1] 张民军.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 养[J].中学物理,2020,38(02) :20 -23.[2] 刘炳升,李容.义务教育教学书物理(八年级下册) [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3] 植佩敏,马飞龙,郭建鹏.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 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2009(08) :33 -37.(收稿日期:2020-10-14) ,---概念规律.---S核心概念物理观念1—N应用实践1—L~~v>1----^事实经验迁移创新• 45•。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7c6f9b61844769eae109ed2f.png)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者:孙晓平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25期摘要: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设计,自己提出问题,合理猜测,激发学生设计兴趣;以问题引领,适时点拨,为学生自主设计指引方向;材料助推,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自主设计走向深入;自主评价,质疑反思,促进学生实验设计不断完善。
关键词:自主设计探究创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須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实验,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一、提出问题,合理猜测,激发学生自主设计的兴趣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自主设计实验的兴趣。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柱和梁后,老师提出问题:当柱或梁承受重力后,谁更容易弯曲或断裂呢?很多学生都认为柱更容易断裂,这些学生的前概念是有错的。
这时,我出示了一组桥梁或房屋断裂倒塌的图片,学生发现图片中断裂倒塌的部分居然都是横梁。
学生的前概念与眼前的事实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也激起了他们探究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强烈欲望。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避免学生盲目猜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猜测原因”。
有学生说可能与材料有关,用钢筋水泥或石头做的桥比木桥坚固,也有的认为可能与梁的厚度有关,梁厚些承受的重量更大些,还有的认为与梁的长度有关,太长了容易断裂,还有的说可能与宽度也有关系,可能宽一些的桥不容易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猜想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学生的猜测也激起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愿望,为后面进一步确定研究主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埋下伏笔。
二、问题引领,适时点拨,为学生自主设计指引方向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方向,教师设计有结构性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支架,促进学生理性思考,可以有效把握科学探究的方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实验探秘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实验探秘](https://img.taocdn.com/s3/m/040b68f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d.png)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实验探秘在这个充满奇妙和奥秘的化学世界里,我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正精心制定我的工作计划。
我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带领学生们探索这个奇妙的化学世界,让他们领略化学的无穷魅力。
首先,我计划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是学生们接触实验的初步阶段,因此,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至关重要。
我将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规程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和指导。
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为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将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变化。
通过观察和记录,鼓励他们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探究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我将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我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的工作计划,我还将不断自我提升和参加培训。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不断学习和提升的重要性。
我将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了解最新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与其他化学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吸取他们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实验教学中,我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
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将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见解。
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个人成长,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我将积极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
课外拓展活动是化学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万能评课稿
![化学万能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3dd4a5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3.png)
化学万能评课稿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研究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研究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研究,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
***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研究,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研究,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研究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作者:田蓓莉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06期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程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验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过去验证结论的层面,而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够仅仅教教材,或者是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教。
而应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整理数据、分析和解释”等方面的能力。
其中,对于“设计实验方案”这点,许多教师总是会忽略或者轻视,把“设计实验方案”等同于“给予实验规定”。
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出示材料、注意点、变量等一系列条条框框,告诉学生要照着做。
有的教师虽然在思想上也认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很难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所以设计实验方案也就成了几个好学生的“专利品”,成为实验教学中的“过场戏”。
这与现今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中“设计实验方案”这个环节。
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与方法,以供参考。
一、创设自主探究氛围
所谓自主探究氛围,它没有一个特别的界定。
但是它要求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有双重保证。
首先物质上要保证学生能有自主探究的条件,比如专门的探究场所,合理分配的小组,相关的仪器设备等等;而在精神上,自主探究氛围主要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学生自个人的探究欲望。
现今提倡探究学习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场所,探究学习应该是小组合作方式的学习,学校应该为师生的探究教学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此外,师生关系不应该是顺从、畏惧,而应该是平等、和谐。
学生之间应该是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个人应该是充满探究欲望,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状态。
只有形成这种探究氛围,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也不会成为几个优秀学生的“专利品”。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起始课《时间在流逝》的教学重点目标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通过实践分析出科学估计时间的方法应该具有“等时性”。
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确定了许多方法来估算一分钟的时间,比如数数、测脉搏、跳绳、看水滴、用沙漏、打节拍……教师将准备好的沙漏、节拍器、绳子、滴漏等工具提供给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于是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怎样估算出一分钟的时间长短。
一位用节拍器的同学率先回答:“我先看着一分钟这个节拍器摆动多少次,然后我就能通过它摆动的次数来估计一分钟了!”选择跳绳方法的同学在听完了同伴们的方案之后,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于是他轻声和同伴交流:“万一等一下我跳的速度和第一次不一样,不就不准了吗?”于是他立刻举手提问:“能不能更换实验方案?我发现我的方法不太科学!”在一系列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学生充分开展了自主探究活动,设计出了属于自己的实验方案。
二、提供实验方案支架
提供实验方案支架,即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方案的示范、模板、帮助。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案支架往往是在教师的示范、帮助下,采用实验报告单的形式(多为表格式样、问题式样),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设计方案其主要内容包含五个方面:探究的问题、猜想、材料、方法、结论。
另外在对比实验中,还会涉及变量问题。
围绕着这些方面,学生容易找到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从而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上,有的教师会存在误区,他们往往认为“自主”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去指导或干涉。
而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还不高,很多方面都还需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
所以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前,一定要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有方向地前进。
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教师一定要有边扶边放的思想,提供实验方案设计单,在做好示范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不会不知所措。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涉及到小学科学课中重要的对比实验教学。
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对比实验、得出总结的一系列探究活动。
前后要完成三次探究,即搅拌、加热、碾碎会不会加快溶解。
第一次正式设计实验方法,如果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是不可能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
于是教师选择“搅拌”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实验方案设计时的注意点,即注意变量(搅拌)和不变量(盐的多少、放入时间、水量、水温等),接下来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汇报总结。
在经历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对于接下来的两个实验方案设计就能很好的完成。
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和巡视辅导即可。
三、评价方案设计结果
在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要起到评价的作用。
这里的评价不应该是给予学生的方案设计结果的对与错,而应该找出方案设计中的亮点,予以肯定,同时针对不足和问题给予指正和建议。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有了及时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就会更加科学,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且能说出方案设计与修改的原因。
古语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是从古至今提倡每一位教师所应该实现的教育目标。
实验教学亦如此,教师总是把实验方案设计好,让学生照着做,不如教会他们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正所谓“厚积薄发”,长期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定能获得较高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苏州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