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蒹葭》之美

合集下载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赏析4篇诗经秦风《蒹葭》赏析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作者:赵春晓来源:《语文建设·下旬》2018年第05期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追溯诗歌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诗经》的身影。

《诗经·蒹葭》是古典诗歌中的名作,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入的课文就包含此篇。

本文试以这首诗为例,从四个方面解析诗歌表现的意境,这对探究诗歌的美学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解读古代其他诗词也有一定的借鉴。

一、“意境”一词解析中国古代诗歌一向力求创设境界,《诗格》把意境、物境以及情境并称为“三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三种境界进行了总结。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诗经》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但大多都是简单的类比,将景和情融合在一起。

《蒹葭》的语言非常简洁,但用简单的词呈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比如里面深秋的清晨,重重浓雾,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就像一幅水墨画。

这里面的芦苇、清霜、白露给人创设出了一种孤寂、清冷、迷离的气氛,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情结,所以被称之为“千古伤心之祖”。

在秋色的映衬下,孤独、惆怅、寂寞之情漫溢在诗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增添了无奈、执着的情感。

随着诗歌形式不断增多,诗歌理论也逐渐丰富和成熟,诗人们更为重视情景交融,重视意境的创设。

到唐宋时期,意境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诗词理论的核心。

二、《诗经·蒹葭》意境的呈现1.悲情之美中国人历来钟爱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中国的悲剧往往呈现得不够悲壮,这与西方的悲剧有着显著的区别。

因此,在很多评论家眼里,中国是没有悲剧的。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却表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古代文人悲剧心态的体现,所以悲情之美也成为诗词美学形态之一。

从最早的《诗经》所表现出来的“哀而不伤”发展到唐诗宋词中的典型悲剧,虽然中国的悲剧没有表现出西方悲剧中的惊心动魄,但更强调的是心灵悲剧,表现出了文人们的悲剧意识。

《诗经·蒹葭》所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悲情美,这种美就是藏在人们心底的“蒹葭之情”。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蒹葭作为诗经中的第一首诗,相当具有代表性。

它写的是奔走在农田中的繁荣景象,集中描写了农耕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色。

《诗经蒹葭》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个特色:
一是蒹葭诗歌采用典型的古代四字体,结构严谨,押韵合度,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格律的完善。

二是蒹葭诗歌在语言表述上简洁而又生动,抒情把握的到位,把人物心理的变化、生活的繁荣景象融为一体,体现了典型的古典诗文最高佳境。

三是蒹葭诗歌采用题材新颖,重点描写农耕活动,塑造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农耕生活场景,把农耕生活的景象表现得生动而又细腻,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四是蒹葭诗歌把对人的脉络推广到自然界,写出了以自然界的景物为背景的人世间的繁荣活动,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中“和为贵”的思想,即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五是蒹葭诗歌醒目的表达了个人的自然情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自然的情感表达把握。

《诗经蒹葭》这首诗歌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重视形式上的美感,而且强调艺术作品中暗示的情趣,把文学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

它既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蒹葭》赏析(转载)

《蒹葭》赏析(转载)

《蒹葭》赏析(转载)《蒹葭》赏析(转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含蓄蕴藉言尽旨远——《蒹葭》赏析(转载)《诗经·秦风》共十首,包括《车邻》《驷》《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大都是东周时代秦地的民歌。

其中的《蒹葭》《无衣》是《诗经》中最著名的代表诗作,而《蒹葭》被誉为诗人之诗。

初读《蒹葭》,在对其思想艺术不甚理解的时候,感受最强的便是其音乐美。

那优美和谐的旋律,带来的是莫名的感动与伤感。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云:“三章只一章,特换韵耳。

其实首章已成绝唱。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声音是表达情感的本源,文字,是人类表达情感以代声音的工具,因此诗歌与声音的密不可分。

”①《乐记》上有一段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宗白华先生解释,“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

“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嗟叹之”(入腔和行腔),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

②《诗经》集歌乐舞三位一体。

《子罕》篇载孔子晚年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他的正乐,大概就是将三百篇的诗整理得能上管弦,而且合于韶武雅颂之音。

《蒹葭》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单一而鲜明的节奏上。

《蒹葭》共三章,基本为四言句,每句四字。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

凡四字句,每两句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一句共两个节奏单位,吟诵时每句均作两顿。

美在《蒹葭》

美在《蒹葭》

美在《蒹葭》——浅谈《诗经·秦风·蒹葭》秦风是最早的西部诗,秦风中一部分激荡着西北边塞的慷慨悲壮的音情,一方面飘渺着男女之间绵长不尽的情思。

《诗经·秦风·蒹葭》即脱尽黄土高原粗犷沉雄的气息,将人们带到散发着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而又缠绵的境界。

对于《诗经·秦风·蒹葭》的主题有两种说法,其一正如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所说,“蒹葭,诗人自道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之诗。

”这是一首思盼恋人又求之不得的情诗。

另一种说法则是,招隐之诗,好贤之诗。

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征西戎而领有其地,封为诸侯,主要以武力获得成功因而尝到了甜头,故在平时重武治,轻教化。

而原来那些受周礼熏陶的贤人君子,有感于此,隐而不出。

正如庄有可所说“政暴而贤隐”。

因而,正如《中国史诗》中说:“秦风中的杰作却是《蒹葭》,这是一首‘诗人之诗’。

……它的意义是招隐或是怀春,我们不能确定。

”《诗经·秦风·蒹葭》不仅在主旨意蕴上具有其多重性,在艺术特色上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多重美感。

朱光潜认为“意境”是……刘勰认为:“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写心而徘徊。

”1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情意美、形象美,并且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蒹葭》正具有这样一种成就其艺术性的独特的意境美。

与国风中多抒情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不同,这首诗意境空灵,没有具体的人物事件地理方位。

《诗经·秦风·蒹葭》各章前二句乃赋景起兴,用秋江冷寂景象烘托失恋者寂寞的情绪,“白露为霜”……三句时间上递进,易辞申意,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全片着意渲染一种对于幸福的憧憬和期待,一种飘渺迷人的意境,一种缠绵而略带伤感的情调,一种执着而不免失落的情绪。

它表现的不是具体的人生故事,而是一种期盼的心境。

它超越写实,而进入了象征领域,故诗意难于指实。

读者固然可以从诗中所描绘的象征性境界产生更丰富深远的联想,唤起某种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诗经《蒹葭》赏析:追寻不可及的恋人与人生哲理

诗经《蒹葭》赏析:追寻不可及的恋人与人生哲理

诗经《蒹葭》赏析:追寻不可及的恋人与人生哲理《诗经·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充满怀人情感的古体诗。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沙滩。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三、创作背景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导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经》中描写爱情和婚姻的篇幅占了很大的比重,大约有60篇,将近占全部的五分之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真挚,纯朴而自然,描绘了古人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而《诗经》中最被人熟知、也最为人称道的爱情篇章,除了首篇的《关雎》,便是这首《蒹葭》了。

一、【创作主旨】《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主旨,由于“伊人”的身份不明,历来意见不一,目前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证据有二,分别来自《毛诗序》和今人苏东天的《诗经辨义》。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经辨义》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认为“伊人”即“贤才”。

《诗经通论》云:“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诗经原始》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支持此说的人最多,有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都认定“伊人”为恋人、情人、心上人。

如吕恢文说:“这(《蒹葭》)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二、【诗文简析】开篇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从蒹葭和白露的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展现了一种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的色彩,因而对下面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烘托作用。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导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

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貌。

《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

”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

伊:是、这人、那个彼。

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

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

从:就。

阻:难。

4、游:水游。

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

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

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文学集结。

在《诗经》中,最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蒹葭》。

这首诗歌以蕴含着深刻诗意的形式,道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挣扎,寄寓着人们对于自然的美好追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蒹葭》的艺术特色。

首先,《蒹葭》的文字表现力极强。

这首诗的文字表现的概念清晰,意象鲜明,比喻、拟人、反问、叠句等表达手法施展得恰到好处,使得文字表达更加有力和生动。

其中,十三句有名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其简练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苦难与希望,提示人们不要轻言放弃,无论现实生活中多么艰难,也要勇敢坚守。

此外,《蒹葭》的内容形象十分丰富,深刻地展现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理念。

这首诗描绘的是蒹葭苍苍的荒原上,露水银河般的大江,可以深刻地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很多农民苦于旱涝和河水泛滥的状况,而反复出现的“我”的口吻也能表达出古代人民挣扎的状态和民族复兴的渴望,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意涵。

最后,《蒹葭》的艺术美学也是十分突出的。

这首诗抓住了自然生态中最实用的主题,以巧妙的比喻、拟人和抒情手法,把荒野和江河、天地和人生放在一起,叙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的比喻和抒发的情感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这首诗的形象更加立体,充满生命力。

总之,《蒹葭》是诗经中一首具有独特艺术特色和高超艺术美学的经典诗歌。

它用深刻的文字表达描绘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
理念,抒发出人们对自然的美好追求,激发读者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达到了艺术的高度和精神境界。

《诗经·蒹葭》赏析「精编」

《诗经·蒹葭》赏析「精编」

《诗经·蒹葭》赏析「精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

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貌。

《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

”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

伊:是、这人、那个彼。

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

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

从:就。

阻:难。

4、游:水游。

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

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

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浅析《蒹葭》一文的三美

浅析《蒹葭》一文的三美

景美 , 主要体现在作者 虽对景 物没有作 大量细致 的描写 , 但处处 以景为衬托。用几个 字反复更替 , 即为
“ 苍 ”“ 凄 ” “ 采 ” 苍 、凄 、采 ,就 绘 出 了蒹 葭 茂 盛苍 青 ; 用
“ 霜 ” “ 唏 ” “ 已” 之 变 化 写 出 了霜 之 变 化 ; 为 、未 、未 用 “ 、游 ” “ ” “ “ ” 之 变化 写 出 了水 的 变 化 , 洄” “ 、长 、 跻” 右
5 .郭预衡
l 9 99
《 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 海古籍 出版社
6夏晓虹 《 . 晚清女性 与近代 中国》北京大学 出版
社 20 04
此高的卓识远 见, 真令 人可敬 , 她身上 所具有 的民族
气 节 , 应 受 到 人 们 的敬 仰 , 正 因如 此 , 香君 深 明 更 也 李
7吴淑 钿 超 越 与 异 化— — ( 花 扇 ) . 桃 中李 香 君 的
永创不衰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的三美上 , 景美 、 即: 情 美、 意境美 。
在追寻“ 人 ” 伊 的过 程 中所 遇 到 的 艰 难 险 阻 和 重 重 困
关键词: 蒹葭
景美
情美
意境美
难, 也暗示 了主人 公面对 险阻却痴情不 改 , 忘我追求 的真挚情感 。尽 管道路艰难 , 主人公为 了“ 人” 伊 却不
河 边 , 着 满地 霜 露 去 追 寻 梦 中 的“ 人 ” 望 伊 。感 情 真 挚 、 缠 绵 , 年 来使 读 者 为 之倾 倒 。我 认 为 , 之 所 以永 创 千 其 不 衰 的 艺术 魅 力 就在 于 它 的 三美 上 , : 美 、 美 、 即 景 情 意境 美 。
意 境 美 主要 体 现 在 意境 丰 富灵 幻 。诗 人 用 缥 缈 空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2018.05《诗经·蒹葭》意境解读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赵春晓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追溯诗歌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诗经》的身影。

《诗经·蒹葭》是古典诗歌中的名作,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入的课文就包含此篇。

本文试以这首诗为例,从四个方面解析诗歌表现的意境,这对探究诗歌的美学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解读古代其他诗词也有一定的借鉴。

一、“意境”一词解析中国古代诗歌一向力求创设境界,《诗格》把意境、物境以及情境并称为“三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三种境界进行了总结。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诗经》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但大多都是简单的类比,将景和情融合在一起。

《蒹葭》的语言非常简洁,但用简单的词呈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比如里面深秋的清晨,重重浓雾,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就像一幅水墨画。

这里面的芦苇、清霜、白露给人创设出了一种孤寂、清冷、迷离的气氛,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情结,所以被称之为“千古伤心之祖”。

在秋色的映衬下,孤独、惆怅、寂寞之情漫溢在诗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增添了无奈、执着的情感。

随着诗歌形式不断增多,诗歌理论也逐渐丰富和成熟,诗人们更为重视情景交融,重视意境的创设。

到唐宋时期,意境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诗词理论的核心。

二、《诗经·蒹葭》意境的呈现1.悲情之美中国人历来钟爱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中国的悲剧往往呈现得不够悲壮,这与西方的悲剧有着显著的区别。

因此,在很多评论家眼里,中国是没有悲剧的。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却表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古代文人悲剧心态的体现,所以悲情之美也成为诗词美学形态之一。

从最早的《诗经》所表现出来的“哀而不伤”发展到唐诗宋词中的典型悲剧,虽然中国的悲剧没有表现出西方悲剧中的惊心动魄,但更强调的是心灵悲剧,表现出了文人们的悲剧意识。

《诗经·蒹葭》所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悲情美,这种美就是藏在人们心底的“蒹葭之情”。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最为经典的一首诗,它展现出梦幻般、迷离而
又美妙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一片无尽的荒漠,尽情漫步于柔软的草
地之上,沐浴在旖旎的风光里。

诗中先是描写了湿润繁茂的蒹葭沼泽,“蒹葭采薇,薇采葑菲;葑菲
衝菁,菁衝绿苹;绿苹飴苣,苣飴茈蒉;茈蒉揽穗,萓穗繁花”。


段话描绘出一番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彩色极象的花朵,缓缓拂过金
黄的蒹葭,犹如一个个黄金花团。

随后,诗人把景物视角放高,把蒹葭描绘得犹如一派恬静的江南景色:“黄鹂飞上青天,白鹭洗浴碧波;蒹葭之苞苴,桃李之芳蔼”。

可以
想象,此刻此景中央延伸出三分之一的蒹葭,而周围环绕的则是一片
壮丽的蓝白景色,鸟儿悠悠地在湛蓝的天空中掠过,令人不由得仰头
望天,神怡一笑。

最后,诗人将视线将视线投向远处,写出这洁白的山水田园:“碧草
蒹葭,丹青夔龙;雪窦新星,玉宇晶英”。

诗人令人惊叹的景象描述,使人仿佛进入一片梦幻的世界,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宽慰之美。

《蒹葭》这首诗,充满着梦幻般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沉醉在一片
无尽的旖旎风光中。

诗经之美:《蒹葭》与古代人生哲理的诗意写照

诗经之美:《蒹葭》与古代人生哲理的诗意写照

诗经之美:《蒹葭》与古代人生哲理的诗意写照引言《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诸多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蒹葭》为例,探索其所表达的古代人生哲理。

背景介绍《蒹葭》是《诗经》中一首描述草木之美、生命之悲苦的篇章。

它描绘了一片茂盛的蒹葭沼泽地,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凸显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诗意描写1.开头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给予读者强烈直观地视觉感知,表达出茂密而新鲜的草木形象。

2.第三、四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伊人”这一隐晦含深但并不明确具体指向某个人物、某种关系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

3.后续描写中,用“蒹葭”形容自身的姿态和状态:“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等等。

呼应之前,并通过对“伊人”的引申,进一步加深了对生命、命运、情感的沉思。

古代人生哲理1.对待命运:《蒹葭》以草木的生长和泥泞沼泽为象征,传达出一种积极应对命运的态度。

即使身处漫长而困苦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可以像草木一样坚韧顽强地成长,并与水共存。

2.对于爱情与失去:通过“伊人”的形象,在描写中折射出古代人们对待爱情和失去的真挚情感。

在这个诗歌中,伊人代表着纵贯全篇的主题,她既有存在感又是无处觅寻和捕捉不到的远方,增加了诗歌中那份渴望之余也包含了对缘分起源和唯美氛围构建。

结论《蒹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珍贵遗产,以其诗意的描写和古代人生哲理的反映,深深吸引并感染着读者。

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也给我们带来对生命、命运和爱情等话题的深思和启发。

通过欣赏《蒹葭》这样的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能够找到自己在当下复杂社会中生活与面对困境时应有的心态。

《蒹葭》 名家点评

《蒹葭》 名家点评

《蒹葭》名家点评《蒹葭》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

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意境更加深远。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象征着忠贞不渝的品质,而“白露为霜”则暗示了岁月的无情。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从思想内涵上看,《蒹葭》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提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伊人”可以理解为理想的社会,也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人生伴侣。

作者通过对“伊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里的“道阻且长”意味着实现理想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而“宛在水中央”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这种对命运的感慨,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蒹葭》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

诗中所表现出的忠诚、执着、坚韧等品质,正是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美德。

因此,《蒹葭》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传承的典范。

《蒹葭》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诗歌。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原词《诗经·蒹葭》欣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一首朦胧而又十分醉人的诗。

这首诗所描绘出
来的旖旎风光令人置身于其中,重温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之美。

诗歌以蒹葭声音作开头,犹如以幽静天籁欢庆自然之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伊人乃喻指人间男女两性之爱,
描述一个空灵的美意,隐含着浩大的心血与情愫。

继之而来的是男子的思念:“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央。

”男子若立于此,只见云雾缭绕,白鹭翔舞,芳草氤氲,河
清布宜:“蒹葭采采,罗绮丝丝。

几处早莺争暄。

”依稀可听见彼此
相投的莺歌,传情达意。

这里满是淡淡的恋意与抒情色彩,令人着迷
不已。

而之后尚有:“上方无鸟,下蔓有花。

蒹葭叶叶,结绮丝丝。

”在流
转的白沙滩,芳草团团,无尽眸、碧草茵覆,在吹动蒹葭绿叶之中,
花坠落而出,新一轮的嬉戏开始:“无花无果,夜静春展。

蒹葭之花,犹得其开。


这里的旖旎风光,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淳朴与宁静,好似身处童话故
事里一般,令人着迷不已。

诗经蒹葭的鉴赏

诗经蒹葭的鉴赏

诗经蒹葭的鉴赏诗经蒹葭的鉴赏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诗经蒹葭的鉴赏,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诗经蒹葭的鉴赏一一。

美——最普遍的价值所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④美对人的吸引力往往超过善。

也正因如此,孔子借助美的力量来帮助人们实现道德的完善。

因而当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时,他是指望诗书礼乐能成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

在反思诗书礼乐何以能普遍地服务于道德目的的问题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识到,不仅是因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他们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诗书礼乐的形式与道德理念的存在样态有着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审美与道德在其根部位上是相通的。

这种“相通”主要表现在,颂诗作乐,可以将人还原到他的本然状态。

而所谓的伦理规范、道德要求只有建立在这种本然状态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人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的道德。

审美在道德伦理活动中的意义,即是给出抽象的伦理规范以真实的情感基础。

甚至可以说,孔子希望把所有的道德原则都能还原到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诗经》时代中国古人的审美存在,即美是道德的象征,真和善本身并不一定惹人喜爱,人们对真善的喜爱是当时的教育结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到今天,“伊人”这个含蓄、朦胧集真善为一体的形象成为中国典型的造型,留在人们心中。

其实,这个“伊人”只是心中的影像,美丽但飘渺,我们从哪里望她,她只在我们心中隐现,在我们心灵的彼岸,我们不曾拥有她,却对她无比熟悉,如此爱她,我们追寻她,然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漫长坎坷而曲折。

要说明的是此“道”不是道,而是我们追寻的过程,接近的方式。

中国人是个含蓄不外露的民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伊人的影子。

然而永恒的美,人们总是惦记着的。

在《蒹葭》里我们看到了,有一种爱情,如陈酒在心灵的地窖里越久越醇,越久越美。

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地保持一种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想象。

诗经蒹葭的赏析

诗经蒹葭的赏析

诗经蒹葭的赏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蒹葭》一篇被誉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本篇诗歌以蒹葭为题,描绘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歌开头,诗人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比喻,描绘了天空的阴晴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凄清寒冷。

接着,诗人引出了主人公,通过“伊人”这一代词,赋予了主人公神秘的色彩。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主人公在蒹葭中游泳的场景,并借此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整篇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通过对蒹葭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自然与人生进行了深刻的联系。

同时,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整篇诗歌流畅优美,语言简洁明快,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除了诗歌本身,《蒹葭》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蒹葭被视为爱情的象征,代表着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此外,蒹葭还被视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深邃内涵。

因此,本篇诗歌不仅是一部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诗歌经典。

拓展:
除了《蒹葭》之外,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如《离骚》、《楚辞》、《论语》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学术探讨
392
摘要:《蒹葭》是产生在我国陕西境内的一首民歌,后收集在《诗经・国风・秦风》中。

文章从距离之美、结构之美、虚缈之美三个层面探究了诗中蕴含的美。

关键词:浅析;蒹葭;之美
《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

在多尚武、慷慨悲壮的《秦风》中,唯独只有该篇悱恻缠绵,别具风格,另成格调,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充满无限遐想和情思的画面,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其中的美,去探究其中蕴含的美。

笔者拟从距离之美、结构之美、虚缈之美意境之美四个层面探究诗中蕴含的美。

一、距离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令主
人翁日思夜念的人儿就站在水的那一边,看得见而够不着,再加上初秋的早晨,白雾蒙蒙,想找到那人,就显得更加缥缈了。

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宛”字是“依稀和仿佛”的意思,伊人是否在对岸或在对岸的什么地方,其实诗人自己也不能确定。

伊人与诗人因水而隔开,产生了距离,这种又像在又像不在的状态,让诗人无法自持,想要去追寻,却又无法确定;就此放弃,却又实在不甘心,这真是让人难以抉择。

能否追寻是一回事,但主人翁心中的伊人,却因为距离,因为若有若无的烟岚,让此诗意境显得更加完美。

因为距离,不能靠近仔细观察伊人,所以模糊了许许多多的缺陷,却增加了主人翁许多的臆想。

其实“距离”本身并不美,但却提供了让人遐想的空间,诗中的主人翁放开想象,用他的满腔深情去填充这个想象的空间,因此,眼前的这个伊人就更美了。

俗话说,情到深处人孤独。

主人翁是一位情感细腻而敏感的人,他站在西风之下、蒹葭之侧,眼睛紧紧地盯着水汽蒙蒙的对岸,嘴中轻轻地呢喃,脸上充满温暖的笑意,让他欲罢不能。

二、结构之美
《诗经》常常运用叠章的结构表现同一主题,反复描写一种情感。

重叠章句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已经成为《诗经》的一大艺术特色。

《蒹葭》就具备了《诗经》这种典型的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反复摹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仰慕之情。

例如,
第一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第二、三段则是在此基础上变换了个别词语:把“苍苍”换成“凄凄”和“采采”,把“为霜”换成“未晞”和“未已”,把“央”换成“坻”和“沚”,等等。

本来第一章已经把诗歌的主旨基本表达清楚了,现在采用叠章结构,一意而三叠三叹。

这种无法停止和反复思念的情怀,在迂回往复之下产生了余音袅袅的抒情效果。

因此,闻一多先生认为《蒹葭》是“最富于抒情味之诗”。

《蒹葭》中的重章叠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意义上层层递进和深化。

例如,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

地点也发生了变化,如道阻“且长”到“且跻”再到“且右”;宛在“水中央”到“水中坻”再到“水中沚”等等。

虽然只换了几个字,却将诗意层层推进,表达了主人翁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蒹葭》以“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形式,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特点,让读者在品读时深深体会到其精深华妙的抒情之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三、虚缈之美
《诗经.蒹葭》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浑然天成。

开篇用“蒹葭”句描绘了一幅蒹瑟、冷落的清秋景象,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白雾蒙蒙,点点露珠点缀着摇曳的苍苍芦苇,澄净碧蓝的河水上晓雾将歇,一位英俊的男子徘徊在蜿蜒的河水畔,时而叹息,时而翘首期盼,他透过芦花森森、烟波迷蒙的对岸,思念对岸的“伊人”。

这种由实景入虚景的特色,给人一种神秘的意象。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主人翁决心克服重重险阻,驾着小船忽儿逆流而上,忽儿顺流而下,追求“伊人”,实写主人翁不畏艰辛、情真意切,其形象神采飞动,其情感揪人愁肠。

诗中三个“在水”和三个“宛在”虚实相间,把“伊人”写得不可捉摸。

“蒹葭苍苍”句写失时,“所谓伊人”写失人,“溯回从之”写失所,使人感到意象变幻不定,神秘莫测。

又因“所谓伊人”乃虚活之笔,故“伊人”在飘渺的环境,虽风姿卓越,神韵飘逸,但却可望不可即,让人神往、遐思。

四、意境之美
优秀的诗词对于读者的感染力是相当深刻相
当震撼的,因为作品本身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意境美、语言美、情境美等。

诗词的意境美一般都是由简短精炼的诗词句来表现出来的。

古诗词的水平怎么样,最主要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看它的语句和语言是不是很精致简洁、是不是非常恰当地表达出了当时真实的意境。

《诗经.蒹葭》的意境之美在诗词里表达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进入其中,感受颇深。

《诗经.蒹葭》全诗开头用景物起兴手法营造了晚秋清晨、白露蒙蒙、芦苇苍苍的凄凉、清冷的环境,蕴含了主人翁失意悲凉的情怀,此时的景物不仅仅是客观环境和客观景现的存在,正是主人翁眼中、意中的景物和内心的写照,此时一切的景语皆为情语,把凄凉景化悲凉意,此时此地的情与彼时彼刻的意,情景交融合在同一境中。

从“蒹葭苍苍”到“白露为霜”、“白露为唏”,再到“白露骨未已”,主人翁的思绪也伴随着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俟”,伊人为水所隔,人可靠近,令人懊恼、焦虑。

故而“溯洄”“溯游”上下求之,然而伊人的行踪却飘忽不定,无处不在,可望而不可近。

此时由万物生发的万般无奈、无望和惆怅。

这正是意是境中意,境是意中境,让读者不得不被诗中的意境深深吸引。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魏俊桃(1976~),女,文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高等职业教育及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熊博文、刘国刚.蒹葭赏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2]林星煌.复沓与犯复.[J]中华诗词,2009(3)[3]王习波.诗・秦风・蒹葭>“苍苍、凄凄、采采”辨释[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浅析《诗经·蒹葭》之美
魏俊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