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下册知识要点归纳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归类(知识点、重点、典型例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归类(知识点、重点、典型例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归类整理第一部分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要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差【典型例题】根据864+325=1189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189-864= 1189-325=【知识要点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得的数叫做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减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典型例题】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知识要点3】有关0的运算【重点内容】★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作除数,0可以作被除数。

【典型例题】计算0÷27+5×0+4【知识要点4】四则运算顺序【重点内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可以归纳如下:
1. 分数的引入:理解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命名和读法,掌握简单的分数的比较大小。

2.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分数的乘法:学习分数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数的除法:学习分数的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 非加减的算法:学习乘法口诀表,掌握乘法口诀的应用。

6. 规律的探究:通过观察和总结,找出数的规律,形成数学概念。

7. 图形的认识: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8. 长度的估算:学习使用尺子和标尺测量线段的长度,掌握估算长度的方法。

9. 重量的估算: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估算质量的方法。

10. 弧线和扇形:认识圆的中心角、半径、直径等概念,学习计算扇形的面积。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会有相应的练习和题目可以进行巩固和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一、四则运算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运算顺序: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 0不能做除数。

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5、混合运算中有中括号的,一定要把中括号里面的算式全部算完,才能去掉中括号。

6、列综合算式时,代换前后,算式的运算顺序要相同,如果运算顺序不同,要用加括号的方法来调整。

7、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最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这种船没有坐满,再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8、探究最省钱的租船策略,一是要租单价低的,二是要保证空位最少。

二、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第一单元四那么运算1、力口、减的意义和各局部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3)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叫做减法(4)在减法中,的和叫做被就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5)加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二和一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局部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3)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4)在除法中,的积叫做被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5)乘法各局部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x商被除数=商>< 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 除数十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那么运算3、四那么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x 0 = 0 ; 0 x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0不能做除数:a+0 =〔无意义〕5、租船问题.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正确识别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熟悉一个物体.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 b= b+ a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 + b) + c= a+ (b + c)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 = 93+ ( 165+ 35)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 b — c= a— (b + c)3、乘法运算定律: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x b= bx a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 x b) x c=ax (b x 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X78X8的简算.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 Xc=aXc+bXc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 b+ c=a+ (b x c)5、有关简算的拓展:102X 38—38X2125X 25X 3237X 96+37X 3+37125X 883.25 +1.9810.32 — 1.98易错的情况:0.6+0.4-0.6+0.438X99+99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所以,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如:0.5表示〔十分之五〕,0.05表示〔百分之五〕,0.25表示〔百分之二十五〕,0.005 表示〔千分之五〕,0.025表示千分之二十五〕.2、小数点前面的数叫小数的〔整数〕局部,小数点后面的数叫小数的〔小数〕局部,3、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1 ;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1 ;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千〕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 001……如:20.375 ,十分位上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百分位上的7,表示7个〔百分之一〕;千分位上的5,表示5个〔千分之一〕.4、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10个千分之一是1个百分之一,10个百分之一是1个十分之一,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或10个0.001 是1个0.01 ,10 个0.01 是1个0.1, 10 个0.1 是整数1…… 5、读小数时,整数局部根据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如:31.031 读作:三H-一点零三一6、写小数时,整数局部根据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 小数局部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如:一百二十点零零九八写作:120.0098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性质.如:0.2= 0.20 = 0.200 = 0.2000 = ……1.05=1.050 =0.0500 =0.0500= ……1.080=1.0810.0800=10.08100.080000= 100.088、小数大小的比拟:先比拟整数局部,整数局部大,那个小数就大;整数局部相同,就比拟小数局部,十分位相同,就比拟百分位,百分位也相同,就比拟千分位……9、小数点的移动:(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 ;移动三位, 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 10、不同数量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改写: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x当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来换算.11、求近似数时:保存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保存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保存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12、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非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或“亿〞字第五单元三角形1、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4、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5、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类;6、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这三类.7、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0.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法1、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2)从末位算起,算加法时,哪一位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3)得数末尾有0, 一般要把0去掉.(4)不要忘记了小数点.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1)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2)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在小数四那么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连减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4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 一般要去掉.5 . 一个整数与一个小数相加减时:①先在整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② 再添上与另一个小数局部同样多个数的0;③然后再根据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6.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 一般要去掉.7、验算:加法验算: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与原来是否相同;②用减法,把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差是否与另一个加数相同.减法验算:① 用加法,把减数与差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②用减法,把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应用整数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在小数四那么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8、简便运算方法:⑴ 几个小数连加时,如果其中的两个小数的尾数相加能凑整,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可使计算简便;如:0.36+18.09+2.64+4.91⑵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小数时,如果这两个小数相加的和能凑整,可以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比拟简便;如:13.2-5.73-4.27⑶一个数减去两个小数的和,当这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的小数局部与被减数的小数局部相同时,可以先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个数,然后再减去另一个数, 计算比拟简便.如:18.63- 〔4.75+3.63 〕⑷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如:3.65 X 42.6+3.65 X 57.4⑸ 在小数运算中,可以利用〔添括号〕或〔去括号〕使计算简便:一无论是去括号或添括号① 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如:6.59-4.86+2.86②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全变号〔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如:6.47-〔1.5-0.53〕⑹在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中,交换数据的位置,一定要带着它前面的符号如:4.95-2.67+1.05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旁的局部能够完全重合, 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2、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3、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对称轴时,要画到图形外面,且要用虚线.4、正方形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可以有一条或几条对称轴.5、画对称轴时,先找到与相反方向距离对称轴相同的对应点,最后连线.6、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线段、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线段有1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圆环有无数条,半圆环有一条.7、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长方形和正方形除外)8、梯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9、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比方:中国的赵州桥,印度泰姬陵,英国塔桥,法国埃菲尔铁塔.10、平移先找图形点,平移完点连起来,注意数点数要数十字.1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12、利用平移,可以求出不规那么图形的面积.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1,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2)常用方法:先合后分计算:总数一份数=平均数2 .平均数能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条形统计图: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个单位长度表示一个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怎样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 .准备尺子,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2 .注意写单位,画中坐标和横坐标还有日期名字还有横坐标上的“0〞.3 .假设位置有限,例如说0到10,到20,假设你写到200,位置绝对有限, 你可以在0的上面画波浪线,然后写100 〔当然其他数也可以,但最标准的还是画闪电线〕.4 .例如上图两者要有不同的颜色,假设没有色笔,第一个可以画斜线,第二个可以涂得严严实实.5 .在每个图的下方都要写标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优点】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拟两组数据的多少.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两者数量的多少.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假设法:①假设都是兔②假设都是鸡③古人“抬脚法〞:解答思路:假设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那么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3、公式:鸡兔总脚数+ 2—鸡兔总数=兔的只数;鸡兔总数一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数学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数学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数学一、数的认识数的概念——数的大小和排列二、加减法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三、乘除法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乘法口诀表及其应用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除整十整百数及其应用四、分数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表示分数加减法及应用五、小数小数的概念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小数的基本运算六、有关长度和面积长度的认识长度的单位——米、分米、厘米面积的认识面积的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七、有关时间和温度时间的认识时间的单位——秒、分、时温度的认识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以上就是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知识点的总结。

通常来说,在这一学期里,学生们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小数、有关长度和面积以及有关时间和温度的知识点。

其中,加减法为数学基础,乘除法为数学进阶,而分数和小数则为数学拓展。

对于数的认识,学生们需要了解数的大小和排列,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加减法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而在乘除法的学习中,需要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乘法口诀表及其应用、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除整十整百数及其应用。

此外,学生们需要了解分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

在分数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表示、分数加减法及应用。

在小数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小数的概念、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小数的基本运算。

有关长度和面积的学习中,需要了解长度的认识、长度的单位——米、分米、厘米、面积的认识、面积的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在有关时间和温度的学习中,需要了解时间的认识、时间的单位——秒、分、时、温度的认识、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等内容。

总之,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涵盖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可以为日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四则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5.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提前算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无意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 (a-b)×c=a×c-b×c乘法分配律的应用:①类型一:(a+b)×c (a-b)×c= a×c+b×c = a×c-b×c②类型二:a×c+b×c a×c-b×c=(a+b)×c =(a-b)×c②类型三:a×99+a a×b-a= a×(99+1) = a×(b-1)③类型四:a×99 a×102= a×(100-1) = a×(100+2)= a×100-a×1 = a×100+a×2简便计算1.连加的简便计算: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结合在一起)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2.连减的简便计算: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 106-(26+74)=106-26-74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4.连乘的简便计算: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 25与4; 125与8 ;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5.连除的简便计算: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四.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 = a÷(b×c)1.常见乘法计算:25×4=100 125×8=1000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50+50+98 =488+(40+60)=100+98 =488+100=198 =588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 99×125×8=25×4×56 =99×(125×8)=100×56 =99×1000=5600 =990006.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65+28+35+72=(65+35)+(28+72)=100+100=2007.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25×125×4×8=(25×4)×(125×8)=100×1000=100000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1.分解式2.合并式25×(40+4) 135×12—135×2=25×40+25×4 =135×(12—2)=1000+100 =135×10=1100 =13503.特殊14.特殊299×256+256 45×102 =99×256+256×1 =45×(100+2)=256×(99+1)=45×100+45×2=256×100 =4500+90=25600 =45905.特殊36.特殊499×26 35×8+35×6—4×35 =(100—1)×26 =35×(8+6—4)=100×26—1×26 =35×10=2600—26 =350=2574一.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二.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3200÷25÷4=3200÷(25×4)=3200÷100=32三.其它简便运算例子:256—58+44 250÷8×4=256+44—58 =250×4÷8=300—58 =1000÷8=242 =125五.有关简算的拓展:102×38-38×2125×25×32125×8837×96+37×3+37易错的情况: 38×99+99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3.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4.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2)6.378中有6个一.3个十分之一(0.1).7个百分之一(0.01).8个千分之一(0.001)·(3)6.378中有(6378)个千分之一(0.001)·(4)9.426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0.1)[4在十分位]8.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读法).再读小数点.再读小数部分·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9.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写法).再写小数点.再小数部分: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10.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单位换算:(1)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2)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14.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是要把小数部分省略.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小于五则舍·(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把第一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 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二位.如果第二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就要把第二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三位.如果第三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4)为了读写的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注意:带上单位·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即可·(5)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小数的加减法:1.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小数的要依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2.竖式计算以及验算·注意横式上要写上答案.不要写成验算的结果·3.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简算)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求平均数公式:总数量=每份数相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2.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比赛时.计算平均得分时.一般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不能代表其中某个个体的情况·4.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组数据不同的地方·5.复式条形统计图可分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必须要有图例·单位长度需统一·鸡兔问题公式(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例如.“有鸡.兔共36只.它们共有脚100只.鸡.兔各是多少只?”解一(100-2×36)÷(4-2)=14(只)………兔;36-14=22(只)……………………………鸡·解二(4×36-100)÷(4-2)=22(只)………鸡;36-22=14(只)…………………………兔·(答略)(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免的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3)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4)得失问题(鸡兔问题的推广题)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例如.“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解一(4×1000-3525)÷(4+15)=475÷19=25(个)解二 1000-(15×1000+3525)÷(4+15)=1000-18525÷19=1000-975=25(个)(答略)(“得失问题”也称“运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它的解法显然可套用上述公式·)(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可用下面的公式:〔(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兔数·例如.“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解〔(52+44)÷(4+2)+(52-44)÷(4-2)〕÷2=20÷2=10(只)……………………………鸡〔(52+44)÷(4+2)-(52-44)÷(4-2)〕÷2=12÷2=6(只)…………………………兔(答略)鸡兔同笼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假设法:①假如都是兔②假如都是鸡③古人“抬脚法”:解答思路: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3.公式: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 = 兔的只数;鸡兔总数-兔的只数 = 鸡的只数·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图形的运动(二)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2.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3.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对称轴时.要画到图形外面.且要用虚线·4.正方形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可以有一条或几条对称轴·5.画对称轴时.先找到与相反方向距离对称轴相同的对应点.最后连线·6.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线段.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线段有1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圆环有无数条.半圆环有一条·7.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长方形和正方形除外)8.梯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9.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比如:中国的赵州桥.印度泰姬陵.英国塔桥.法国埃菲尔铁塔·10.平移先找图形点.平移完点连起来.注意数点数要数十字·1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12.利用平移.可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只有3条高·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3.三角形的特性:1.物理特性: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4.边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5.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6.三角形的分类:按照角大小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照边长短来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7.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8.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9.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10.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直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钝角·1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1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1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1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有关度数的计算以及格式·15.图形的拼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16.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17.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18.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19.密铺:可以进行密铺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正六边形等·20.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n-2)×180°=多边形内角和(其中n表示多边形边数.n-2表示多边形可以分为对少个三角形)11 / 11。

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复习资料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全册名校精编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0=a0+a=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0=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a=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0=0;0×a=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a=0;⑥0不能做除数:a÷0=(无意义)5、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一、四则运算1. 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 加数+加数;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2. 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 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 - 减数;减数 = 被减数 - 差;被减数 = 差+减数。

-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 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 各部分间的关系:积 = 因数×因数;因数 = 积÷另一个因数。

4.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 各部分间的关系:商 = 被除数÷除数;除数 = 被除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二、观察物体(二)1.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 根据视图摆物体-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 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一般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运算定律1.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b=b + a。

-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和归纳(精选带答案)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和归纳(精选带答案)

2023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和归纳1四则运算一、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求得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4.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三、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乘法各部分间的名称。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四、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商。

3.没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4.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3+3+3+3+3=3×5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5.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来验算乘、除法算式。

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五、有关0的运算1.0在运算中的特点。

(1)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知识点一四则运算(默写)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X除数5、有余数的除数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知识点二四则运算(背诵)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2、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5、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7、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8、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注意:把分部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时,数所在的位置不能改变。

如:54÷6=9 23-9=14 7+14=21综合算式:7+(23-54÷6)(23-54÷6)+7错误知识点三0或1的运算(默写)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 0(a≠0)6、1乘任何数都得任何数;1×a=a 7、被除数和除数相等时(0除外),商是1;a÷a=1(a≠0)8、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数与代数部分)一单元:四则运算重点: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数量关系)运算顺序:1.同级运算:由左至右依次计算。

2.不是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3.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的运算:a+0= a、a-0= a、a×0=0、÷a=0(不能做除数)。

解决问题:根据教材的编排,以两、三步为主。

重点:加法2个+乘法3个+减法1个+除法1个,重在运用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

注意: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进行实际的运用的时候会结合起来使用,比如25×8×4=8×(25×4)。

5.乘法分配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a+b)×c=a×c+b×c。

注意:这是小学阶段孩子们所学最难的一个运算定律,在运用的过程中变化最多,也最容易出现问题,主要是“分别相乘”错误多。

6.减法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a-b-c=a-(b+c)。

7.除法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连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a÷b÷c=a÷(b×c)。

本单元概念多,重在理解。

1.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是10.注意:小学阶段对数位顺序表的拓展。

(必考)数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人教版

(必考)数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0 = 0 ; 0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a = 0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6、租船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如下:
1. 三位数的认识:了解三位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2. 除法口诀:学习除法口诀,并通过口算计算除法。

3. 加减法混合运算:学习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数的认识:了解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阅读和比较。

5. 分数的加减法:学习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6. 顺时针和逆时针: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并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向。

7. 时钟的阅读:学习时钟的读法,并解决时钟相关问题。

8. 温度的认识:了解温度的概念,学习摄氏度的读法和比较。

9. 温度的加减法:学习温度的加减运算,并解决温度相关问题。

10. 长度的认识:了解长度的概念,学习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11. 重量的认识:了解重量的概念,学习千克、克的换算。

12. 容量的认识:了解容量的概念,学习升、毫升的换算。

13. 数轴:认识数轴,学习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14. 角的认识:了解角的概念,学习角的读法和比较。

15. 平行线和垂直线: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并学习判断平行线和垂直线。

16. 扇形的认识:了解扇形的概念,学习扇形的读法和比较。

1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18.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19. 三角形的面积: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

20.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习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 重点知识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加法中,和=加数+ 加数,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乘法中,积= 因数×因数,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含义,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中运用这种关系。

-正确处理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特别是多层括号的情况,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误。

3. 考点-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或解决简单问题,如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常以脱式计算的形式考查,要求准确遵循运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 重点知识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例如,通过观察一个由多个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描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根据视图还原物体: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想象和还原出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观念。

2. 难点-从斜方向观察物体的视图判断,以及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视图准确还原立体图形,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复杂的组合几何体,准确分析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尤其是有遮挡情况的判断。

3. 考点-给出立体图形,选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视图,以选择题或判断题形式出现。

-根据给定的几个方向视图,画出或选择正确的立体图形,多为操作题或选择题。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 重点知识点-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和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b + c)),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如计算25 + 36 + 75,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得到(25 + 75)+ 36 = 136。

人教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

人教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四则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位置与方向: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

(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注意:1、比例尺2、正北方向3、角的画法2、位置间的相对性。

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观测点的确定)3、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

4.描述路线和绘路线图时:只有一条线,所作的线是首尾相连的。

5.常用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三、简便计算1.连加的简便计算: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结合在一起)2.连减的简便计算: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0 = 0 ; 0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a = 0 ;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3、乘法运算定律: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5、有关简算的拓展:102×38-38×2125×25×3237×96+37×3+37125×883.25+1.9810.32-1.98易错的情况:0.6+0.4-0.6+0.438×99+99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所以,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如:0.5表示(十分之五),0.05表示(百分之五),0.25表示(百分之二十五),0.005表示(千分之五),0.025表示千分之二十五)。

2、小数点前面的数叫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数叫小数的(小数)部分,3、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1;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1;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千)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01……如:20.375,十分位上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百分位上的7,表示7个(百分之一);千分位上的5,表示5个(千分之一)。

4、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10个千分之一是1个百分之一,10个百分之一是1个十分之一,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或10个0.001是1个0.01 ,10个0.01是1个0.1, 10个0.1是整数1……5、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如:31.031读作:三十一点零三一6、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如:一百二十点零零九八写作:120.0098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性质。

如:0.2= 0.20 = 0.200 =0.2000 =……1.05=1.050 =0.0500 =0.0500=……1.080=1.0810.0800=10.08100.080000= 100.088、小数大小的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也相同,就比较千分位……9、小数点的移动:(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10、不同数量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改写: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当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来换算。

11、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12、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非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第五单元三角形1、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

如: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如: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类;如:6、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这三类。

如:7、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º。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法1、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2)从末位算起,算加法时,哪一位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

(3)得数末尾有 0,一般要把0去掉。

(4)不要忘记了小数点。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1)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2)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连减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4.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5. 一个整数与一个小数相加减时:①先在整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②再添上与另一个小数部分同样多个数的0;③然后再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6.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7、验算:加法验算: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与原来是否相同;②用减法,把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差是否与另一个加数相同。

减法验算:①用加法,把减数与差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②用减法,把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应用整数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8、简便运算方法:⑴几个小数连加时,如果其中的两个小数的尾数相加能凑整,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可使计算简便;如:0.36+18.09+2.64+4.91⑵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小数时,如果这两个小数相加的和能凑整,可以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比较简便;如: 13.2-5.73-4.27⑶一个数减去两个小数的和,当这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被减数的小数部分相同时,可以先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个数,然后再减去另一个数,计算比较简便。

如: 18.63-(4.75+3.63)⑷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如: 3.65×42.6+3.65×57.4⑸在小数运算中,可以利用(添括号)或(去括号)使计算简便:→无论是去括号或添括号①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如: 6.59-4.86+2.86②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全变号(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如: 6.47-(1.5-0.53)⑹在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中,交换数据的位置,一定要带着它前面的符号。

如: 4.95-2.67+1.05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