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一位台湾记者采访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时,问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你知道余先生的答案是吗?“苏东坡”。

说到苏轼,我想用两个“最”来形容他,他是中国文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也是中国文人中最倒霉的一个人,为什么这没说呢?稍后为大家揭秘。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从中寻找到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句。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题目文体:记:记录、记叙夜游:夜晚出游地点:承天寺
文体:游记,记叙文,也是短小的小品文
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的
代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迫离京,调任杭州任通判,之后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元丰二年(1079)因有人故意歪曲他的
诗句,以“诽谤朝政”罪名被捕入狱,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史,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迫于生计,他到城外的东坡开垦荒地种田,东
坡居士的称号由来于此。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黄州之时,文中的张怀民,
当时也被贬官黄州,寓居承天寺。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执掌相位,废除新法,生性耿直的苏轼,对旧党执政后
的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于是又遭陷害。

此时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容
于旧党,再次贬官,两个月内连贬三次,最远被贬到海南岛,据说在宋朝,贬
官到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遇大赦北归,卒于常州,他一生历
典八州,行程万里,最有才华,也是最倒霉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下面大家)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停顿提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同学们可以借助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念:想到遂:于是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
交横:交织纵横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译文: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像流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只有84个字,却把一件事记叙的清清楚楚。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和张怀民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结果: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自然美景,悟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

文中有记叙,有描写,也有抒情(即写夜游经过—绘院中景色—抒闲人情怀)。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作者去寻找张怀民,一方面是因为两人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另一方面也暗示两人的处境,同时贬谪之人,无人敢与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对应。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月光照在院中,像流水一样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摇曳多姿,可以推想月光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月光”、“松柏”均为高雅的象征,寄托作者高雅的人生乐趣。

4、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苏轼告诉我们: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苏轼是闲人吗?不是。

“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无所事事的人。

它包含复杂的意味,这里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既有闲置之悲,也有得闲之喜;一个闲字包含作者太多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各种复杂感情尽在其中。

(其实苏轼一点也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清闲;他数次被贬,行程万里,他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清闲)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容量丰富,文中有记叙,有描写,也有抒情,蕴含着作者太多的人生感慨: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乐观豁达的心态,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四、拓展延伸
苏轼告诉我们:“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只要留心生活,到处都有美。

做人,就应该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也要放射出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应当像苏轼那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精彩的人生。

布置作业:熟背课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记游
绘景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抒怀
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