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中职语文文化普测考试复习 常见的修辞手法 教学PPT模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18.下列各句中,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的 一项是 ( ) A.科学怎么不是美丽的呢? B.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 学家。 C.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 D.一字不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
B(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
20.“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B(不是比喻句。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的技巧:“像”
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且这两个事物之间要有相似点)
1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排比
C(比喻词,“如”)
13.“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夸张
2)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 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用原话的大意。 【例】平日里,我们要实行空盘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通感
是指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 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连接起来,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 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
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例】①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 ②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例】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她终于闭上眼,在病床上枯萎了。
【提示】比拟句中,必须要有相应动作、行为状态的 词语。
A(对偶。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
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
在一起)
10.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 一项是( ) A.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 B.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 竟如同临阵逃脱的懦弱者,都躲藏起来,无 影无踪了。 C.中南大学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D.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D
1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是( ) A.月亮总是那么忧伤,又那么富有诗意。 B.她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C.这个春天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 能怪牡丹不按时开花? D.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 能够胜任,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
D(A项,比拟。B项,比喻。C项,反问)
C(雁——山,引——衔,愁心——好月, 去——来)
7.“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 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诗句使用的修辞 手法是 ( ) A.对偶 B.夸张 C.排比 D.比喻
D(暗喻)
8.“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
更具朦胧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 ‘绿色秘密’更具神秘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 梯’DNA回旋曲折的双螺旋更具活力美?还有什么 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精
湖北中职语文普测题库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辨析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排比、对偶、 借代、设问、反问、引用、通感、反复。
重点考查: 1.判断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2.判断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合适。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衔接 本体、喻体的标志性词语)。
D(①“玲珑地立于”,拟人,就是
A.拟物 B.拟人
设问 反问
排比 排比
比喻 比喻
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
C.拟人 设问 对偶 比拟 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
D.拟人 设问 排比 比喻 和感情的样子。②设问,明知故问,
自问自答。③排比,“一片微光,一
片柔静,一片宁谧”。④比喻,本体
“云或霞”,喻体“牡丹或芍药”)
B.反复 排比 D.比喻 拟人
D(犹如,像,比喻词)
3.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的一 项是 ( ) A.我还没迈岀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 欢笑着向我奔来。 B.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C.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 曲。 D.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 巨大的灯塔。
引用
在文章或对话中引用别人的话或众所周知的成语、典故、 俗语等表达自己的情感,说明问题,发表见解的一种修 辞方法。 1)直接引用。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 引号的,明确告诉读者是引用。 【例】毕业临别之际,平日里在一起的朋友不忍分离, 只能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来安慰彼此。
A(飞出了房门)
4.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 庄稼。(拟人)
B.远处村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 心潮激荡。(比喻)
C.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比喻)
D.胆小而贪婪的人选择腐烂,勇敢而博大的人选择 燃烧。(对偶)
反问
即反诘、诘问,用疑问的形式阐述已确定观点的一种 修辞方法。有加强观点之意,寓答于问。 【例】①难道他不是这样的人吗? ②你不觉得这样做会更适合吗?
设问
无疑而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方法。 可出现一问一答,一问两答、数答或两问或数问一答 等情况。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致美?”语段中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反问 排比 B.设问 排比 C.对偶 排比 D.比喻 对比
A(“还有什么比……”四句)
9.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 确的一项是 A.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排比)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C.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拟人) D.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 淀的哨兵吧!(比喻)
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 自答)
19.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
和的角度上。
②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③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
柔静,一片宁谧。
④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1.下列与“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所用 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B.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 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C.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 自己的狠心贼。
D.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 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夸张
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人、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方面进行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1)缩小夸张。重在“小”字,指把事物往“少、弱、低”的
方面描述。 【例】他的心眼比针眼还小。
2)扩大夸张。重在“大”字,指把事物往“大、强、高”的
方面描述。 【例】福建馄饨,七里香,香七里。
3)超前夸张。重在“超前”二字。指两件事中,把后出现的
A
1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 新的。”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对偶 C.比喻 D.排比
C(比喻词,“像”)
15.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 量这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的时光?(反问) B.壳如红増,膜如紫绡。(比喻) C.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夸张) D.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 和“挂绿”等。(比喻)
对偶
对偶有对称之意,也叫对仗。指用结构形式相同、字 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关、相对、相近意思的 一种修辞方法。
【例】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 加疾也,而闻者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17.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 远方游子的心。(比喻) B.运动员的两条腿飞快得像急速滚动的车轮 一般。(夸张)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D.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比喻)
D(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
反复
为突出思想,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的一种 修辞方法。(2次或2次以上)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无间隔。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间隔。 【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 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A(B项,如同临阵逃脱的懦弱者。C项,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D项,Fra bibliotek筑是凝固的音乐)
11.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 (排比) B.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 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 姓地被人埋葬了。(比喻) C.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 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 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拟人) D.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 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拟人)
D
(A项,借喻。B项,比喻。C项,反语。D 项,比拟)
2.下列对语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 项是 ( ) 汉字,犹如一支支闪光的画笔,用篆、隶、楷、草、 行不同的书法,在写生、作画;标点,就像一个个 七彩的音符,用赤、橙、黄、绿、蓝不同的颜色, 在叙事、抒情。
A.夸张 对偶 C.排比 比喻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借体来替代要表达的本体,而不直接把 人、事、物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1)特征代本体。用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标志性的特征代替本体事 物的名称。【例】那群红领巾有说有笑地走出了学校大门。 2)具体代抽象。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枪杆子 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 本体事物的名称。【例】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4)人名代著作。用名人的名字代替本体事物。【例】我们要多读 点鲁迅。 5)局部代整体。用事物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例】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6)以色代人或物。用人或物的颜色代替本体事物。【例】回眸一 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7)以结果代原因。用发生的结果代替原因。【例】谁让咱们国家 经济困难呢,都勒紧裤腰带吧。
4.C(夸张)
5.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 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 写楼之高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夸张 B.对偶 C.对比 D.拟人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6.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句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对比 B.排比 比喻 C.对偶 拟人 D.比喻 拟人
对比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从一个事物的两个不 同方面列举并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旨在使好的 更好,坏的更坏。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 相关或相近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①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 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事物故意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看到这一片片鲜绿的麦苗,都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
对偶
对偶有对称之意,也叫对仗。指用结构形式相同、字 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关、相对、相近意思的 一种修辞方法。
【例】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 加疾也,而闻者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18.下列各句中,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的 一项是 ( ) A.科学怎么不是美丽的呢? B.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 学家。 C.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 D.一字不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
B(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
20.“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B(不是比喻句。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的技巧:“像”
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且这两个事物之间要有相似点)
1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排比
C(比喻词,“如”)
13.“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夸张
2)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 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用原话的大意。 【例】平日里,我们要实行空盘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通感
是指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 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连接起来,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 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
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例】①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 ②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例】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她终于闭上眼,在病床上枯萎了。
【提示】比拟句中,必须要有相应动作、行为状态的 词语。
A(对偶。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
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
在一起)
10.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 一项是( ) A.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 B.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 竟如同临阵逃脱的懦弱者,都躲藏起来,无 影无踪了。 C.中南大学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D.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D
1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是( ) A.月亮总是那么忧伤,又那么富有诗意。 B.她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C.这个春天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 能怪牡丹不按时开花? D.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 能够胜任,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
D(A项,比拟。B项,比喻。C项,反问)
C(雁——山,引——衔,愁心——好月, 去——来)
7.“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 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诗句使用的修辞 手法是 ( ) A.对偶 B.夸张 C.排比 D.比喻
D(暗喻)
8.“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
更具朦胧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 ‘绿色秘密’更具神秘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 梯’DNA回旋曲折的双螺旋更具活力美?还有什么 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精
湖北中职语文普测题库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辨析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排比、对偶、 借代、设问、反问、引用、通感、反复。
重点考查: 1.判断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2.判断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合适。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衔接 本体、喻体的标志性词语)。
D(①“玲珑地立于”,拟人,就是
A.拟物 B.拟人
设问 反问
排比 排比
比喻 比喻
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
C.拟人 设问 对偶 比拟 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
D.拟人 设问 排比 比喻 和感情的样子。②设问,明知故问,
自问自答。③排比,“一片微光,一
片柔静,一片宁谧”。④比喻,本体
“云或霞”,喻体“牡丹或芍药”)
B.反复 排比 D.比喻 拟人
D(犹如,像,比喻词)
3.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的一 项是 ( ) A.我还没迈岀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 欢笑着向我奔来。 B.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C.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 曲。 D.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 巨大的灯塔。
引用
在文章或对话中引用别人的话或众所周知的成语、典故、 俗语等表达自己的情感,说明问题,发表见解的一种修 辞方法。 1)直接引用。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 引号的,明确告诉读者是引用。 【例】毕业临别之际,平日里在一起的朋友不忍分离, 只能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来安慰彼此。
A(飞出了房门)
4.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 庄稼。(拟人)
B.远处村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 心潮激荡。(比喻)
C.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比喻)
D.胆小而贪婪的人选择腐烂,勇敢而博大的人选择 燃烧。(对偶)
反问
即反诘、诘问,用疑问的形式阐述已确定观点的一种 修辞方法。有加强观点之意,寓答于问。 【例】①难道他不是这样的人吗? ②你不觉得这样做会更适合吗?
设问
无疑而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方法。 可出现一问一答,一问两答、数答或两问或数问一答 等情况。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致美?”语段中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反问 排比 B.设问 排比 C.对偶 排比 D.比喻 对比
A(“还有什么比……”四句)
9.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 确的一项是 A.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排比)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C.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拟人) D.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 淀的哨兵吧!(比喻)
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 自答)
19.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
和的角度上。
②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③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
柔静,一片宁谧。
④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1.下列与“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所用 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B.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 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C.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 自己的狠心贼。
D.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 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夸张
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人、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方面进行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1)缩小夸张。重在“小”字,指把事物往“少、弱、低”的
方面描述。 【例】他的心眼比针眼还小。
2)扩大夸张。重在“大”字,指把事物往“大、强、高”的
方面描述。 【例】福建馄饨,七里香,香七里。
3)超前夸张。重在“超前”二字。指两件事中,把后出现的
A
1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 新的。”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对偶 C.比喻 D.排比
C(比喻词,“像”)
15.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 量这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的时光?(反问) B.壳如红増,膜如紫绡。(比喻) C.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夸张) D.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 和“挂绿”等。(比喻)
对偶
对偶有对称之意,也叫对仗。指用结构形式相同、字 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关、相对、相近意思的 一种修辞方法。
【例】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 加疾也,而闻者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17.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 远方游子的心。(比喻) B.运动员的两条腿飞快得像急速滚动的车轮 一般。(夸张)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D.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比喻)
D(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
反复
为突出思想,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的一种 修辞方法。(2次或2次以上)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无间隔。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间隔。 【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 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A(B项,如同临阵逃脱的懦弱者。C项,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D项,Fra bibliotek筑是凝固的音乐)
11.下列对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 (排比) B.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 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 姓地被人埋葬了。(比喻) C.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 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 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拟人) D.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 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拟人)
D
(A项,借喻。B项,比喻。C项,反语。D 项,比拟)
2.下列对语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 项是 ( ) 汉字,犹如一支支闪光的画笔,用篆、隶、楷、草、 行不同的书法,在写生、作画;标点,就像一个个 七彩的音符,用赤、橙、黄、绿、蓝不同的颜色, 在叙事、抒情。
A.夸张 对偶 C.排比 比喻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借体来替代要表达的本体,而不直接把 人、事、物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1)特征代本体。用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标志性的特征代替本体事 物的名称。【例】那群红领巾有说有笑地走出了学校大门。 2)具体代抽象。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枪杆子 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 本体事物的名称。【例】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4)人名代著作。用名人的名字代替本体事物。【例】我们要多读 点鲁迅。 5)局部代整体。用事物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例】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6)以色代人或物。用人或物的颜色代替本体事物。【例】回眸一 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7)以结果代原因。用发生的结果代替原因。【例】谁让咱们国家 经济困难呢,都勒紧裤腰带吧。
4.C(夸张)
5.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 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 写楼之高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夸张 B.对偶 C.对比 D.拟人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6.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句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对比 B.排比 比喻 C.对偶 拟人 D.比喻 拟人
对比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从一个事物的两个不 同方面列举并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旨在使好的 更好,坏的更坏。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 相关或相近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①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 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事物故意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看到这一片片鲜绿的麦苗,都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
对偶
对偶有对称之意,也叫对仗。指用结构形式相同、字 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关、相对、相近意思的 一种修辞方法。
【例】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 加疾也,而闻者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