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答案】D
【解析】A项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B项的说法正确;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也会加剧,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C项说法也是正确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升高,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降低。

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为有效防治蝗灾,应越早越好,在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正确。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是下降的,而种群密度是上升的,它们之间呈负相关,故B错误。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以降低出生率可以防止c点出现,故C正确。

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解析】甲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故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乙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故为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很少时,数量都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一种生物数量继续增加,另一种生物的数量迅速减少,最后灭绝,说明种间关系为竞争。

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同种生物个体的数量,而不是新增的个体数,故A错误。

杂草有多种,不是同一个种群,故B错误。

湖泊中的鲤鱼是同一个种群,故C正确。

种群密度是
个体数,不是产量,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取样调查法可获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B.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
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使用取样调查法可知种群密度和物种种类,故A正确;调查同一地点的各种种群的数量
变化规律可以揭示生物的种间关系,故B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的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是指某种生物个体的水平方向的分布,故C错误;群落中各种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
成垂直结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的能力。

6.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A.水源和土壤B.细菌和真菌
C.各种动植物D.有害的生物
【答案】A
【解析】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而A项是指无机环境。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下图甲表示某湖泊中一种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
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

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获得持续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图甲中的点。

若测得图甲中B点时的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K值为条,D点时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型。

(2)图乙表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百万千焦,能量流动特点是,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粪便中的能量去向应该为图中数据中的一部分(方框内数据除外)。

(3)如果该湖泊长期污染将会导致下降,从而减弱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破坏。

【答案】(1)B 2000 稳定
(2)119.5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少答不得分) 20% 3.5
(3)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解析】
(1)为获得持续较高的经济效益,应该维持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根据甲图分析,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B、C、D四点中增长率最大的点是B点;由于种群增长率最大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K/2,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0条;D点时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2)分析图乙,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3.5+20+43.5+52.5=119.5(百万千焦);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0百万千焦,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4百万千焦,故传递效率为(4÷20)
×100%=20%;B粪便中的能量来自草的同化量,被分解者利用应该为图中3.5百万千焦中的一部分。

(3)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故长期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稳定性的综合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8.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依据曲线a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越大,生存斗争越剧烈
C.根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为d时最好
D.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因素有关
【答案】B
【解析】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A正确;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在最大时,存活率低,生存斗争剧烈,但在种群密度较低时,存活率也低,说明生存斗争也剧烈,B错误;根据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为d时,存活率最高,人工养蜂最好,C正确;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因素有关,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9.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光照、温度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答案】D
【解析】植物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故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和食物,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10.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C
【解析】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采用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故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相关知识的能力。

1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a种群与b种群为寄生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增长率先增后减;b种群也受自身密度的限制。

故C正确。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不同生物的种间关系,共有四种,分别是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同时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错误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C.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D
【解析】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A正确;幼小的个体逃脱后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B正确;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正确;此过程中没有有
选择的对某种性别进行捕捞,D错误。

【考点】考查了种群增长曲线在实践中的应,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

下列关于“S”型曲线
中K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A.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B.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
C.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
D.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A错误。

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故B正确。

K值与各种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故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4.2006年夏天,我国部分居民因生食福寿螺而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

从生态学角度看,广州管圆线虫与上述患者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共生D.寄生
【答案】D
【解析】人因食用生或未熟的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螺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偶或成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而使人致病。

广州管圆线虫与这些患者的关系是寄生。

【考点】本题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实例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无菌培养基上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C.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答案】D
【解析】热带雨林和红松林中都有多种生物,彼此依存构成群落;共生菌落也由不同的细菌组成的也是一个小群落;纯的大肠杆菌是同种生物只能构成一个种群。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6.在如图所示的4个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A B C D
【答案】D
【解析】D正确,因为种群的年龄分布(或年龄结构)与种群的数量动态密切相关,当种群中的幼年个体(即生殖前期个体)占多数,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次之,而老年个体(或生殖后期个体)最少的时候,预示着种群数量将会有很大发展(又称增长型的年龄分布,如A),因为在这种年龄结构中,进入生育期的个体数总是多于退出生育期的个体数,所以种群中参与生殖的个体数呈净增长趋势。

D的情况则刚好相反,老年组个体数最多,生殖年龄组次之,而幼年组最少(又称衰退型年龄结构),在这样的年龄结构中,进入生育期个体数总是少于退出生育期的个体数,这
使种群中参与生殖的个体数会越来越少,因此造成种群绝灭的可能性最大。

B中的三个年龄组的
个体数相等,这将使种群中参与生育的个体数保持不变,从而使种群数量保持稳定,这种年龄结
构又称稳定型的年龄结构。

C是一种先增长后衰退最终稳定的年龄结构类型,即近期内种群数量
呈增长趋势,然后便转向衰退,最后种群会在少于原来数量的基础上趋于稳定,由于这种年龄结
构总会保持一定的生殖个体基数,所以种群绝灭的可能性不大。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不可能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自然群落演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常表现为群落内有机物质总量增加,营养结构
更复杂,物种更丰富,稳定性更强。

人为因素群落演替往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同自
然群落演替相比,时间上要短,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8.下列各图分别表示不同种群的三个年龄期个体数量,其中种群密度将会增大的是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分别相当于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
而A选项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
结构的能力。

1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J”型曲线只在理想状态下才会出现
B.“S”型增长中,到达K之前属于“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到达600只时,种群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种群数量的K值也会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J”型曲线的前提条件: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A正确。

“J”型增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S”型增长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降低;B错误。

种群数量到达600只(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C正确。

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种群数量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改变;D正确。

【考点】“J”型曲线和“S”型曲线。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2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在S型曲线的K/2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低于K/2值,种群的增长率将会降低。

因此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鱼群在短期内数量又可回升,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故答案选B。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的应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简单题。

22.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吞食到细胞质内以后,能避免被消化,并进而生活在草履虫的大核内。

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

它们的生物学关系为()
A.种内互助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D
【解析】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两者彼此有利,是互利共生关系,故本题选D,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看懂题意。

23.学校花园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
【答案】C
【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焦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故答案选C。

【考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只要把基本概念弄清了,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24.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识别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是测定物种丰度的最简单方法
②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④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
A.只有一项B.只有两项C.只有三项D.全部正确
【答案】D
【解析】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最简单的测定方法是列出各物种的名录;①对;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②对;优势种在争夺空间和资源上处优势地位,同时对群落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③对;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参与自然选择的生物因素,对生物进化起重要作用,④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特征。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群落的特征。

25.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B.寄生C.互利共生D.捕食
【答案】C
【解析】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寄生、互利共生、捕食
竞争:指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资源等的限制,互相斗争的关系,比如牛和羊都吃草。

寄生:指一种生物依赖于另一种生物存活,这对宿主往往是有害的。

比如病毒寄生在细菌体内。

互利共生: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提供所需物质,另外一种生物也能为其提供所需物质,它们之间是互利的;比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捕食:吃与被吃的关系,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由题意可知,应该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种间关系,学会判断。

26.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并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中左图所示。

下图中右图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答案】C
【解析】就S型曲线而言,随时间延长,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27.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一组是
A.虎和野猪B.草鱼和鲤鱼C.长颈鹿和鸵鸟D.水稻和稗草
【答案】D
【解析】竞争是指不同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等生活的必需资源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就称为竞争。

水稻和稗草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它们之间争夺空间、光照、资源,所以竞争最激烈。

2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A
【解析】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所以A选项正确。

29.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答案】B
【解析】A选项鱼类是总称,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全部绿色植物是总称,B选项中蒲公英是一种生物的总和,所以B选项正确。

30.下表显示两种微生物各自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的物质,如果将它们混合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答案】C
【解析】红色酵母菌为毛霉提供噻唑,毛霉为红色酵母菌提供嘧啶,二者表现为共生关系。

3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答案】C
【解析】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的争夺是种间斗争中的竞争。

32.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

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

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

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约为A.60只B.100只C.80只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可知,鼠妇的种群数量约为100只。

33.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C.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答案】D
【解析】我国人口增长不是J型曲线,所以D错。

34.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块农田中的所有杂草形成了一个种群
B.小麦田中高矮不一的小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包含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D.生态农业使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能量的良性循环
【答案】C
【解析】略
35.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B.种群死亡率过高
C.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D.群落结构太复杂
【答案】A
【解析】略
36.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答案】B
【解析】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