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溶解度
1.根据如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80
B.20℃时,B 的溶解度大于 A 的溶解度
C.升温可使 C 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将 50℃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20℃时,A 析出固体最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
A、5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80g,此选项错误;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此选项正确;.
C、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可使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D、将 50℃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此选项错误。
故选B。
2.KCl和KNO3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20304050
KCl34.037.040.042.6
溶解度S/g
KNO331.645.863.985.5
A.甲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
B.温度t1℃应在20~30℃之间
C.40℃时,10gKC1加入20g水中,可得到33.3%的溶液
D.50℃时,30gKNO3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20~30℃,氯化钾的溶解度从34g增大到37g,硝酸钾的溶解度从31.6g增大到45.8g,所以温度t1℃应在20~30℃之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0g,所以10gKCl加入20g水中,有固体剩余,形成的是
该温度下的氯化钾饱和溶液,故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40.0g
100%28.6% 100g+40.0g
⨯≈,故
C错误,符合题意。
D、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所以50℃时,30g KNO3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是解题关键。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在两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
B.t1℃时,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等于乙
C.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2℃时,甲的溶解度=50g,而乙的溶解度<50g,故在
两个各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甲能全部溶解,而乙有剩余,故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正确,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不一定等于乙,错误, C、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较小,故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错误,D、没有指明高温时的溶液是否是等质量,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错误,故选A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C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得到100g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
A、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但并没有指出它们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二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A项错误;
B、t2C时,A的溶解度为50g,也就是100g水最多能溶解A的质量为50g。
所以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得,只能溶解25gA,故得到75g饱和溶液故,B项错误;
C、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和B的溶解度下降,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下降,且降温后仍是饱和的,此时A的溶解度小于B,所以溶液A的质量分数小于B,C的溶解度增大,降温后溶质的质量仍是t2℃时溶质的质量,所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三者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故C项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故D项正确。
5.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A。
6.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t1℃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的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乙>甲>丙
B.在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要从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较多的乙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溶解度曲线图看,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物质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详解】
A、从溶解度曲线图看,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乙>甲>丙,物质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温,它们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的
溶质和溶剂质量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这样溶质析出,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
B、在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等质量甲、乙两饱和溶液中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故B不正确;
C、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仍然饱和,故C不正确;
D、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所以要从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较多的乙晶体,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从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较多的乙晶体,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都是混合物
C.饱和溶液都是浓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错误;
B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
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
D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错误。
故选B。
8.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一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B.石油气加压后可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C.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和大小体积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可以随温度高低而改变,引起物质的体积改变。
考点: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 .在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c 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 .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1℃升高到t 2℃时,所得物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a >b
C .t 1℃时,100g a 、c 两物质的溶液中,含a 、c 的质量相等
D .t 2℃时,等质量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0℃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c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A 、在t 2℃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所以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c 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A 不正确;
B 、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1℃升高到t 2℃时,溶解度不变,溶质不变,溶剂不变,所以所得物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a <b ,故B 不正确;
C 、t 1℃时,100g a 、c 两物质的溶液中,溶液状态不能确定,所以含a 、c 的质量不能确定,故C 不正确;
D 、t 2℃时,a 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 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等质量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c 溶液中的溶剂质量最大,所以温度降低到0℃时,溶剂质量不变,还是t 2℃时的溶剂质量,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c ,故D 正确。
故选D 。
【点睛】
=
100%+100g
溶解度
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
10.t ℃时,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下列有关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仍为饱和溶液 B .溶质的质量变小 C .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D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C
【详解】
A、t℃时,向硝酸钠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液能继续溶解硝酸钠,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t℃时,向硝酸钠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质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不受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多少的影响,由于温度不变,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t℃时,向硝酸钠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特征与转化、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的概念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如图为晶体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b两点分别表示M物质的溶液。
下列有关说法或a、b间的转化方法错误的是()
A.t2℃时,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B.将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b中都有晶体析出
C.从a→b:先将a降温到t1℃,过滤后将滤液升温到t2℃
D.从b→a:在b中加入M至刚好饱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溶解度曲线图中点所对应的溶液:曲线下方的点所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点对应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
曲线下方的点会随温度升降而左右平行移动,温度升高向右平移,温度降低向左平移,直到移动到曲线上形成饱和溶液。
曲线上的点随温度变化的移动会受曲线的影响,当曲线随温度升高而上升时,曲线上的点在温度升高时向右平移,温度降低时沿曲线下移;当曲线随温度升高而下行时,曲线上的点在温度升高时沿曲线下移,温度降低时向左平移。
A、t2℃时,a是曲线上的点,是饱和溶液;b点在曲线下方,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B、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点沿曲线下移,表现为析出晶体;b点平行向左移,t1℃时恰好移至曲线上,即刚好饱和没有晶体析出,该项判断错误;C、从a→b即温度不变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结晶后再升温实现.先将a降温到t1℃,析出晶体后成为t1℃时的饱和溶液,过滤,滤出晶体
后升温,点会平行向右移动,温度至t2℃到达b点,因此从a→b的转化方法正确;D、从b→a即温度不变把不饱和溶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M至饱和即可,转化方法正确,故选B。
考点: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12.在不同温度下,将一定量的NaCl和KNO3分别加入100 g水中,实验情况记录于下表中,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能力一定大于NaCl
B.40 ℃时NaCl的溶解度一定大于KNO3的溶解度
C.将实验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20 ℃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NaCl < KNO3
D.将实验2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80 ℃后,溶液的浓度:NaCl > K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gNaCl,最多溶解31.6gKNO3,即此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是36g,KNO3的溶解度是31.6g,此温度下KNO3的溶解能力较小,选项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40℃时,在100 g水中,加入36gNaCl全部溶解,加入31.6gKNO3全部溶解,但由于不能确定是否饱和,故无法判断40℃时NaCl与KNO3的溶解度的大小,选项B错误;
C、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将实验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20℃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NaCl36g>KNO331.6g,选项C错误;
D、将实验2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80℃后,溶解均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等于实验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40℃时,在100 g水中,加入36gNaCl全部溶解,加入31.6gKNO3全部溶解,可知溶液的浓度是NaCl>KNO3,选项D正确。
故选D。
1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此可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t1℃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
B.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C.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溶解度曲线知A.在t1℃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是准确的叙述;B选项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降温时溶液仍然为饱和溶液;D选项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是正确的叙述,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b的大,所以采用降温结晶;故答案选择C
考点:溶解度曲线
1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C.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题中未加单位,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如图是固体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0℃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B.M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一直增大
C.将40℃是M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固体析出
D.将50℃时M的饱和溶液升温至80℃,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由题中信息知,A. 40℃时,固体物质M的溶解度是5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g
×100%=33.33%.故A错误。
B. M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先增大,后减少。
g g
10050
故B错误。
C. 将40℃是M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溶解度减少,有固体析出。
故C正确。
D. 将50℃时M的饱和溶液升温至80℃,溶解度减少,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得到30%的甲溶液
B.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C.t2℃时,甲、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
D.t3℃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30g
100%23.1%
30g+100g
⨯=,不能得到30%的甲溶
液,故A错误;
B、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甲、乙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丙没
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
s
100%
100g+s
⨯,溶解度
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B正确;
C、t2℃时,甲、丙溶液的状态没有确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t3℃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析出晶体质量也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在分析饱和溶液温度改变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时,首先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溶液的状
态,再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
s
100%
100g+s
⨯,判定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
大小。
17.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结合图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NaOH Na2CO3
20℃40℃20℃40℃
水109g129g21.8g49g
酒精17.3g40g不溶不溶
A.图表示Na2CO3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
B.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C.40℃时,将50gNaOH投入到100g酒精中,形成饱和溶液
D.20℃升到40℃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大于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根据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数据可知,图表示NaOH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此选项错误;
B. 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溶液中,2NaOH +CO2=Na2CO3 +H2O,由于碳酸钠在酒精中不能溶解,所以会有白色晶体析出,此选项错误;
C. 40℃时,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则将50gNaOH投入到100g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D. 20℃升到40℃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是129g-109g=20g,20℃升到40℃时,
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是49g-21.8g=27.2g,所以Na2CO3的溶解度变化较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8.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
下列符合“l+l= 2”的事实是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B.室温下,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C.室温下,1g硫粉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D.20℃,l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g氯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常温下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L;故A不正确;
B、常温下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24:98可知,1g稀硫酸不能完全消耗1g镁,且生成的氢气会逸出,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小于2g;故B不正确;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硫粉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32:32=1:1,则1g硫粉在1g氧气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二氧化硫,故C正确;
D、向20℃的1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1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g;故D不正确;
故选C.
19.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中含有少量b时,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
B.t℃时,a、b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a大于b
C.当温度大于t℃时,a溶液一定比b溶液浓
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较小,故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选项A错误;
B、t℃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故等质量a、b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a大于b,但没有指明是等质量,选项B错误;
C、当温度大于t℃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但a溶液不一定比b溶液浓,因为没有讲清楚是否是饱和溶液,选项C错误;
D、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选项D正确。
故选D。
20.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
m a=m b
C.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方式不同,应该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选项错误;
B、 t1℃时,a、b的溶解度相同,所以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 a=m b,选项正确;
C、如果t2℃时b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则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不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D、t2℃时,a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所以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错误,故选B。
21.NH4Cl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102030405060 NH4Cl33.337.241.445.850.460.2
溶解度S/g
Na2SO49.620.240.848.447.547.0
A.乙为NH4Cl
B.t3应介于40℃﹣50℃
C.55℃时,分别将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得到固体质量甲>乙
D.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A、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所以乙为氯化铵,正确;
B、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甲的溶解度在t2℃时,溶解度达到最大,在t3℃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3℃应介于40℃-50℃,正确;
C、55℃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所以分别将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得到固体质量甲<乙,错误;
D、t3℃、t1℃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正确。
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2.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
下图为某压强下CaCl2和NaCl 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该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是()
A.在超临界水中,NaCl的溶解度大于CaCl2的溶解度
B.在超临界水中,2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升高而增大
C.450℃时,NaCl在超临界水的溶解度为 0.04g
D.450℃时,可得到 0.04%的CaCl2的超临界水溶液
【答案】C
【解析】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要指明温度,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超临界水中,2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升高而减小,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50℃时,NaCl在超临界水的溶解度为 0.04g,正确;
D、450℃时,CaCl2的溶解度小于0.02g,不可能得打0.04%的溶液,错误。
故选C。
2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B.将t1℃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乙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t2℃时,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饱和溶液大
D.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配饱和溶液,甲溶液质量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