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 (共44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二、碳循环
1、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1、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式? 在无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CO2 和碳酸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C、H、O、N 、P 、S等元素不断进 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 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
根源是来自
A.食物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B.大气中CO2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碳出入生物 群落的途径
光合作用 (主要) 碳进入生物群落
化能合成作用
碳出生物群落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思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考是什么?之前为什么没有
出现温室效应?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 经过千百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 释放出来,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碳循 环失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26张PPT)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借助于食物链和食 物网进行;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习题巩固:
1.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C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课后题
1、√ × 2、A 3、B
4、提示: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 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 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5、提示: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 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 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 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 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 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 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 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 例如氧、水、氮、碳和 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 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 消耗完?
因为这些物质可以循环 利用 。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1.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
1.
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
)。
2. 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 作用是( B )。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3、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
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C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_生__产__者
2. 物质循环的特点: ①全球性 ②往复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PPT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PPT课件
相对平衡。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基础:负反馈调节 实例: 河流轻度污染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会消除污染。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森林中害虫与食虫鸟的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知识总结 1.由于生态缸要与外界隔离,其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
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 间的活性。
2.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成分复杂,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 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沉积物中的磷
(约为土壤和海洋中千倍以上)
课堂小结
硫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感谢各位的聆听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讲解人: 时间:2020.5.2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思考: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哪些? 2.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结构和功能发展要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 关系
观察指标: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 响稳定性的因素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为 分解者 。 (2) 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 的 温度 、 水分 等生态因子相关。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5张(人教新课标必修3)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5张(人教新课标必修3)

生物固氮
有固氮能力的生物将游离 态氮固定为氮的化合物。
人工固氮
高温、高压、催化剂下使 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
氮循环示意图
同化作用 空气中的氮气
氮循环
生产者
捕食 各级消费者
大气闪电固氮 人工合成固氮 生物固氮
交换吸附 主动运输
土壤中 (NH4+, NO3-)
消化 吸收 合成
生物体组成
反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脱氨基作用
•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变 成氮气。

由此可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
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
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
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氮的固定:固氮Biblioteka 式发生条件大气固氮
在闪电等高能量作用下, N2在空气中发生反应。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增大绿化面积
措施: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提高能效。
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能 、风能、水能等。
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富营养化
N和P含量过多,将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藻类 等过度繁殖,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 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
生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群落
反复循环
无机 环境
抓住要点:
1.物质: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基 本元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 Content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 (3)范围: 生物圈 。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 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2) 循环性 。 二、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 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 全球性 。
2.为减少温室效应,一方面应减少 CO2的排放 ,另一方面要大

植树造林 ,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
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温室气体 C.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D.具有全球性
(
C
)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能量流动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往复循环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食物
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量的固定、储
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的循 环利用离不开能量的作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2)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 就不像能量那样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例1】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A B 碳吸收量(kg C·a-1) 1.20×1014 1.20×1014 碳释放量(kg C·a-1) 1.20×1014 1.26×1014 光合 作用实现的,碳的 作用实现的。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ppt精选
14
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能量除了在食物链中流动外,还可以在生物群 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 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答案:A
ppt精选
1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ppt精选
5
特别提醒:物质循环的概念辨析 (1)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 P、S等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 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也不是单质,而是化 学元素。 (2)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 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 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3)循环的过程: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ppt精选
8
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可 知,本题的A、B、C选项都是正确的。物质 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 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答案:D
ppt精选
9


探究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别提醒: 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 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 度越高。 例2 (2015·珠海质检)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 是( )
ppt精选
3


探究一 碳循环的分析


ppt精选
栏 目 链 接
4
1.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 用。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课件(42张)(共42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课件(42张)(共42张PPT)

温室效应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完成下图,用不同的 箭头分别标出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的方向。

代表能量流 ┈┈┈┈ 代表物质流
┈→
无机环境
太阳辐射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区别):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 含碳有机物中 二氧化碳等 式 的化学能


物质循环的过程中,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必 不可少的,我们通过探 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 用”来加深一下对微生物 的分解作用的认识。
探究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提出问题:
1.不同种类的叶子在同种土壤中分解 的速度是否相同? 2.不同的土质对同种叶子的分解速度 是否相同? 3.叶子的腐烂是土壤中微生物起的作 用么?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 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补充完整以下未完成 的碳循环示意图
阅读教材101页黑体字物质 循环概念,结合碳循环示意图 思考: 1.煤炭、石油是物质循环概 念中所说的“物质”吗? 2.在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范围 如池塘内能维持碳的循环吗?


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放 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构成了碳循环 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主要是人类 活动引起的,人类活动会对全球 碳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阅读教 材101页《与社会的联系》,讨 论温室效应的成因,提出自己关 注的问题。
1.不同种类的叶子在同种土壤中的分 解的速度是不同的。 2.不同的土质对同种叶子的分解速度 是不同的。 3.叶子的腐烂是土壤中微生物起的作 用。
制作单位
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
2017年3月16日
区 别
范 围
特 点
生物群落的各 生物群落与无 营养级之间 机环境之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25张PPT)

你知道吗?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佳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 隐藏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谢谢观看!
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 O、N、 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 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叫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v 1.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v 2.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v 3.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施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
①生产者、消费者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呢?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循环过程发生在什么之间呢?
无机环境 化学元素 生物群落
化学元素
3、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呢?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什么? 全球性;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碳 循 环
消费者
生产者
大气中的CO 2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大气中的CO 2
分解者
1、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 双向的,其他都是单向的。 2、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和分解者。 3、消费者指向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4、分解者指向无机环境。
(1)碳在无机环境和群落间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主要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摄食(食物链/网)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45张)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45张)
生 物 必 修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特点:具有__全__球__性_____、循环性。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___化__学__燃__料____很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__二__氧__化__碳___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碳__循__环__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上__升___,进而对人类和 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特点

(1)循环流动。
物 必 修
(2)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___生__物__地__球__化__学__循__环___。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___主__要__功__能___,二者是___同__时__进__行___
生 物 必 修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 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为光合作用,A正确; 温室效应是由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环境中二氧化碳过高引起的,B正确; 大气中的CO2要维持稳定需要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维持动态平衡,CO2的来 源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物的呼吸作用等,CO2的去路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 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C错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 的动力,D正确。
生 物 必 修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知识贴士
物质循环中“物质”和“范围”的认识误区
(1) 物 质 循 环 的 范 围 并 不 是 特 指 哪 个 生 态 系 统 , 而 是 指 整 个 生 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节二:课中探究
全球性、往复循环
步骤五
拓展提升 总结升华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物质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往复循环、全球性
范围 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联系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食物链: B→C→D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B和B→C过程
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 点 A→B是以二氧化碳。
的形式;B→C是以含 碳有机物的形式
(3)在自然生态系统的 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
过 光合作用 从大气
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
物通过 呼吸作用把碳
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 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 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 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
生物圈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全球性
联系 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 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 分解。
• 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 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动力。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巩固练习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冰川 融化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增加植被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 林
措施
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 等
节约用电
提倡公交出行(无车日)
能力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有机物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 慢上升的现象。全球地表气温的最新分析表明,在过去的100多 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0.6 ℃。
冰川 融化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探究点三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反复循环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往复循环
联系 1. 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 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 固 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 3.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 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4.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生__产__者_
C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
D
递是以 ___C_O__2 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
各成分中A为 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
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_分__解__
C 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

B.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 境之间循环往复
C. 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下面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 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___C__O_2_____转 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有__机__物______。
物地球化学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
本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
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
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农田 DDT杀虫剂 南极的企鹅
碳的作用: 糖、脂肪、蛋白质、核酸都是构成
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在它们的分子中都 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大约占生物体干重 的49%,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 有碳就没有生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
以有机物和无机物形式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 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 间反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生物圈)
特点 联系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
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能量流动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_合__成__与__分;解 2、物质是能量的__载__体_; 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动__力_。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 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
3. 能量作为动力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 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
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 你自己所呼出 的二氧化碳都 去了哪里?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
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生物圈 。
生物群落 。
2.特点
全球性
、 循环往复

指地球上最大的生 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全球性,因此又叫生
( C)
A. 带有全球性 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巩固练习
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
B 是: (

A. 线粒体和染色体
B. 叶绿体和线粒体
C. 叶绿体和核糖体
D. 线粒体和内质网
巩固练习
3.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
太阳能
复习回顾:
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分解者 能量源头: 太阳能 能量流动渠道: 食物链(网) 能量散失形式: 热能
能量传递效率: 10%~20%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解者能给绿色植物提供_无_机__物__, 但不提供_能__量_
问题探讨: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 统所需大量物质, 例如氧、水、氮、 碳和许多其他物质, 亿万年来却没有被 生命活动所消耗完?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CO2)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有机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 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 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模型建构
大气中的CO2













解 作
消费者 捕食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C_O__2 __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绿__色__植__物___和大气之间 的循环。
返回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 慢上升的现象。全球地表气温的最新分析表明,在过去的100多 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0.6 ℃。
(2)图1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越__高_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
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 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
__3_._0_×__1_0_7___kJ。
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
效应。
.
二 碳 循 环
总结: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和化 能合成作用
2、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学燃料的燃烧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CO2
4、碳在生物体间的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系生活
某农户有如下经营模式:
肥料(买) 肥料(买)
饲料(买)
水稻




请你根据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建 立新的经营模式,使农户减少投入,从而增加收入 。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水稻

塘 泥

鱼粉

粪 尿
叶 加 工
猪物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生产者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分解者
燃 烧
化学燃料
右图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关系图 解示意图,请分别回答如下问题:
1、图中A、B、C、D各指什么? 2、 图中①~⑦又分别指什么生理作用?
生产者
C
3、与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 的两种细胞器是_线_粒_体__、_叶.绿②体
③①
4、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
D
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C ④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
生物共同构成了_生__物___群__落____。 (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具__有__全__球__性__。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食物链和食物网 。
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 的流动方向,请结合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