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建立与实施的国际经验、问题和改进
浅谈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1.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健全绩效审计有没有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条件。
而我国目前有关绩效审计的法规不健全,缺乏绩效审计准则和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如何实施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等并无明确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准则来规范绩效审计。
从世界范围看,美、英、德等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
但我国绩效审计法制建设不健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没有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审计人员的责任不能明确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2.绩效审计滞后阻碍审计作用的发挥。
近几年,我国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多为事后审计,鲜有事前、事中的跟踪审计。
事后审计存在着诸多弊端,往往项目实施结束后才进行审计,多数项目都已经竣工了几年,有的甚至竣工已达十年之久,时间久远,项目相关资料数据查找困难。
同时,事后审计在审计事项发生后若干年才进行审计,不能有效预防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而且一旦审计出了问题,也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挽回造成的损失,也只能“亡羊补牢”以减少所造成的损失。
这样的审计方式同我们积极合理有效利用资金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
3.缺乏公认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但绩效审计却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涉及行业众多,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对同一对象实行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
尽管每次绩效审计前,相关审计部门就衡量绩效的标准与实施单位进行了沟通,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还很难做到。
同时,绩效审计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这就更需要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绩效做出科学评定。
因此,绩效审计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的提出评价意见,就可能导致绩效审计风险。
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1.缺乏标准化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导致绩效评估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2.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导致不同部门和机构的
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存在差异。
3.绩效审计过于重视过程指标而忽视了绩效的实质性内容,使得绩效
评估缺乏应有的意义。
4.绩效审计的反馈机制不完善,导致审计发现的问题无法有效纠正和
改进。
建议:
1.建立标准化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增
强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加强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增加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深度,使其能够全面反映机构和部门的绩效,确保审计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价值。
4.完善绩效审计的反馈机制,及时披露审计结果,有效纠正和改进机
构和部门的绩效问题,提升绩效评估的推动力和效果。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加强对环境绩效的审计评价,从而促进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和环保行为。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问题分析1.指标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一些指标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部分指标过于宽泛,难以具体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例如“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投入占比”等,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和统一的计量方法。
部分指标又过于具体化,例如“废水排放浓度”、“废气排放量”等,过多的具体指标会增加企业的审计成本,使得审计工作变得繁琐。
2.指标权重设置不科学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很多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设置缺乏依据和统一标准,导致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结果的不公平性。
部分指标权重过高或过低,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影响了环境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缺乏全面性当前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全面性。
企业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时,往往只关注一些核心指标,忽视了环境绩效的多方面影响。
在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时,往往只关注了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却忽视了企业的资源利用情况、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
4.审计主体不独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审计主体并不独立,很多时候是由企业自身进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
这样容易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公正和不客观,缺乏独立性和真实性。
二、改进建议1.合理设置指标针对目前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对指标进行合理的设置。
在选择指标时,应该注重指标的可量化性和可比性,合理设置指标的量化标准和计量方法。
浅谈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浅谈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为你准备了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信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们,特整理了本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原因 (一)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绩效审计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例如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国甚至达到80%以上。
加入WTO后,形势的发展对我国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法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已是必然,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广泛开展绩效审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绩效审计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不断保护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绩效审计是专职的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一定方式对被审计单位在组织经济活动中对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监督活动。
通过绩效审计,评价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强化公共部门的经济责任;评价公共支出和资源的利用情况,找出影响公共支出效益的原因,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和控制系统,提高效益;揭露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等现象,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现状存在局限性,开展绩效审计有广泛急迫的社会需求二十年来的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审计内容上基本没有超出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范畴。
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只检查政府机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评价和确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企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愈发凸显。
环境绩效审计作为评价企业环境管理状况和绩效的重要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指标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仿照国际上的一些常用指标而制定的,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
这导致了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环境绩效情况。
2. 缺乏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一些指标的设置和评价标准是模糊不清的,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和不可靠。
企业在使用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时,也往往面临操作困难。
3. 外部环境因素考虑不足目前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着眼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和绩效情况,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评价考虑不足。
这就导致审计结果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整体影响和效益评价不够全面。
4. 缺乏可持续性当前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持续性。
其评价指标和标准的更新和调整不够及时,不能跟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要求和趋势。
二、改进建议1. 科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科学地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这需要深入研究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充分考虑污染排放情况、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等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2. 强化指标体系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充分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的意见,确保指标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要明确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测量方法,使得审计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3. 加强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评价在指标体系中应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法规、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因素。
环境审计发展的问题及措施

环境审计发展的问题及措施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1.环境保护投入偏低。
环境保护从投资渠道看,分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两方面。
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历史欠账较多,仅三河(淮河、运河、海河)和三湖(太湖、滇池、巢湖)的污染欠账就高达1185亿元。
但是在投入资金治理时,明显不足。
同时,“重GDP、轻环保”的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尚未切实有效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不顾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未将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措施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现象。
且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足,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强烈的环境管理、资源环境审计需求,这些因素直接制约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
2.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设计、指导的力度不足,使得各类审计信息资源无法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在各地多次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环境风险很大。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欠缺,使得各地不能制定相应的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应急预案并建立各省市的连同防范机制。
而且各地、各流域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各自为政,信息无法全面沟通。
比如,目前的流域水环境审计工作呈现“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局面,致使各部门、各地区的“责权利”不统一,争权不断,责任不明。
流域上下游水污染防治信息资料难以共享,上游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不足,而且通过过度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
如果资源环境审计的信息化无法得到充分实现,动态远程的资源环境审计就无法实现,对资源也无法进行整合。
3.资源环境审计涉及面不够广。
环境保护的一些重点领域有的还未涉及或关注较少,如矿产资源、海洋环境保护和大气、固体废弃物等。
比如,空气中的废弃物直接导致天气的雾霾,甚至会出现有毒的气体,人们每天呼吸的都是毒气,使得患病率上升。
还包括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资源环境保护活动的业绩等诸多内容,应逐步加大对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项目的审计力度,拓宽审计范围,积极探索资源环境效益审计。
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及对策

72181 审计论文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及对策一、深入分析我们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一)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绩效审计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国家是否有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也包括一些法规及与绩效审计的相关规定,然而在我国并没有建立健全的与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系统。
我国截止到目前为止颁布的所有的政府审计法规,就没有一个法律条文是用来专门规范政府绩效审计的。
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中也提到过绩效审计,例如:《审计法》总则中就提到了我国审计机关要对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政府审计准则》中也提到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效益进行监督,但是这些都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没有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具体职权进行非常明确的规定,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也不明确。
这就使得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在一种没有得到国家法律授权的状态,虽然我国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也强调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但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法律进行规范,这就意味着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与技术指导都不统一,严重阻碍了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
(二)我国缺乏完善的审计方面的监督体制我国宪法中明确的规定,地方性的审计机关要对地方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家审计机关报告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这就造成了地方审计机关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地方审计部门想要很好的履行其职责,就必须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审计部门的经费是由政府的财政预算拨发下来的,所以审计部门在审计一些与当地政府有关的项目时,会存在很多的顾虑,这都是由于政府掌握着其经济命脉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不能保证其独立性,最终的绩效审计结果就会缺乏真实性。
其次,国家审计部门受国务院的管理,在开展工作时是受国务院总理来领导的,地方性的审计机关也受上级审计部门与当地地方政府的共同领导,也就是说,地方审计部门的人事管理权也由本级政府掌握,这也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使得审计部门不能很好的发挥绩效审计的监督作用。
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及建议

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及建议政府绩效审计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出现,到了70年代以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绩效审计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公共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性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使政府资金更加有效地使用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国家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也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分析评估,这就是审计机构。
然而,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缺少相关实践经验,各方面发展还不够完善。
因此,加快分析我国政府绩效存在的不足,归纳出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以此总结出推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策略办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与内容(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虽然绩效审计这些年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尚且不足,所以对其定义的判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第九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总则中称,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类型的审计,即对政府当局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
英国国家审计法中是这样定义的,绩效审计就是针对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类似机构,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调查以及所使用资源的效果性、效率性、积极性的评估。
世界各国对此也都有类似的定义。
基于此,国际上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进行了总结,最终归纳为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简称为3E。
我国相关学者也都基本赞同3E 定义,同时也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竹德操等人表明了自己这方面的看法。
他们认为,关于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主要是由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情况,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评价、分析,并总结经验结合发展前景,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使其更加适用绩效审计的活动。
李凤鸣则提出另外一种观点。
他指出,绩效审计就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实施的一系列审计活动。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企业的环境绩效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评价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许多企业开展了环境绩效审计,并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评价指标零散分散,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和客观。
一些企业只重视单一环境问题的管理和改进,没有系统性地审视整个环境绩效,容易造成盲点和偏差。
2. 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和严谨大部分现有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都是从传统的经济指标改编而来,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这样设置的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因为不符合环境规律和实际情况而造成误导,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缺乏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目前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缺乏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不同企业之间的环境绩效差异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
这就使得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企业的环境绩效改进提供的指导作用也较为有限。
4. 缺乏社会责任和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往往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参与,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绩效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导致环境绩效的真实性和社会影响力不足。
二、改进建议1. 完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完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评价框架,提高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相结合,使其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有关部门应该修订和科学设定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引入环境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要注重评价指标的时效性和前瞻性,紧跟环境保护的最新要求和发展趋势,使得评价指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并为企业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在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指标种类较少,涵盖范围不广。
一些重要的环境绩效指标并未纳入评价体系,如企业在环境管理中的创新能力、环境保护投入的效益等方面的考核。
这样就导致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全面和不充分,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
2. 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指标,环境绩效指标的权重设置通常较低。
这导致企业环境绩效对于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不够凸显,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也影响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 数据采集和监管不到位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支撑,然而目前企业在环境数据采集和监管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企业可能存在环境数据的造假、隐瞒等现象,这就导致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不够可靠,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
二、改进建议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当更加合理地设置环境绩效指标的权重,以更好地彰显企业环境绩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重要性。
通过在指标权重设置上适当增加环境绩效指标的权重,鼓励企业加大对环境绩效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不完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数据采集和监管不到位等方面。
我国的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一种通过评估组织的绩效和成果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管理工具。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绩效审计在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历程、实施情况、影响和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发展历程中国的绩效审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我国正处于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过渡时期。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多元化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政府机构和企业的自身管理和控制,我国开始了绩效审计的探索和实践。
1996年,我国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实行责任制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实行绩效审计制度,使绩效审计正式成为了我国政府管理和监督的一部分。
此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如《国家机关绩效自评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工作基本规范》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绩效审计制度。
二、实施情况我国的绩效审计主要由国家审计署进行统一组织和实施,同时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开始了绩效审计的实践和研究。
目前,我国的绩效审计主要包括政府绩效审计和企业绩效审计两个方面。
政府绩效审计主要着眼于政府机构的管理和运作情况,通过评估政府的政策执行、资源配置和绩效结果等,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益。
而企业绩效审计则主要关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情况,通过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责任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问题尽管我国的绩效审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绩效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缺乏客观性和精准性。
当前,我国的绩效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客观地反映组织的真实绩效情况,这就会导致绩效审计的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绩效审计制度的配套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瑕疵和不完善之处,比如评价标准不够统一、评价方法不够规范等,这使得绩效审计的成果和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已成为企业责任和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重要工具,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1.指标体系的不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初期较为单一,大多数指标都是围绕环境保护来设计的,忽略了对企业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考量。
而且,现有的指标体系往往是静态的,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2.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不合理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出现了环境指标占比过高,而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指标权重较小的情况,导致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优异,但在其他方面却存在不足。
3.数据来源和验证不够完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企业对环境绩效数据的收集、统计和验证并不够完善,导致指标体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影响。
4.缺乏国际化的标准参照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往往只考虑到国内的环境保护要求,并未充分考虑国际化的标准参照。
而且,由于国际上缺乏统一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导致我国企业的环境绩效难以与国际接轨。
二、改进建议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的重要性,避免环境指标权重占比过高,而其他方面的指标权重过小的问题。
可以通过专家咨询、企业自评等方式,综合考量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72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欧 阳(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环境绩效审计为对象,分析了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审计;政府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环境绩效审计已经逐渐引起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最早开始于美国企业内部审计领域,是为了帮助企业规避发展中的环境风险,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愈发严峻,我国政府不断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但是环境问题并未随着资金的投入而得到显著的改善,全面系统的治理措施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所以,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绩效审计愈发受到重视。
二、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一)环境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虽然已经构建但是并不完善。
在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只有《宪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法》等少数几部法律法规,而且这些法律并未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具体的明确规定,这就给环境绩效审计带来难度,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可依。
(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在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晚,因此缺乏一套标准的指标评价体系。
主要表现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准确的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研究成果并未应用到实践中几个方面。
(三)审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需要对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加以运用,这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的审计人员多是以审计和财务审计背景为主,这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难以打开思路, 审计方法也难以创新,最终影响审计效果。
(四)环境绩效审计范围较窄我国政府开展的环境绩效审计大多是以财务审计为主,随着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逐渐增多,政府对环境保护资金的运用非常重视,在环境绩效审计过程中主要监督环境保护部门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情况。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2023年5月第26卷第9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May,2023Vol.26,No.9签订了两个合同,但实际这两个合同都不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对内则是以市场价或略高于市场价出售工厂或整体出售某业务这一真实意思表示。
通过这种操纵,企业出售工厂或整体出售某业务当年的利润增长会受到压制,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但使未来期间的利润得到保证。
审计人员需要留意企业是否经常发生此类低价出售公司长期资产的情况,必要时需要检查合同条款,挖掘双方交易行为的实质。
5 总 结如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跨行业发展越来越普遍,导致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商业模式越来越繁杂,企业现在的收益可以通过开展多种业务、从多种途径取得。
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首先需根据相关行业背景,针对该企业的主营业务进行判断,了解其盈利模式以及该企业在各业务流程中容易涉及的利润调节环节。
本文从利润操纵的类型和动机出发,分别从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利润均衡化三个方面对其目的、典型做法和审计人员识别该做法的技巧展开探讨。
利润最大化操纵可通过虚构经济业务、提前确认收入、变更会计政策、隐瞒或延迟确认费用或损失等手段来实现。
利润最小化操纵通常有虚增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费用或延迟记录收入、随意进行会计估计等手段。
利润均衡化操纵,通常是企业精心设计交易流程来迎合会计准则,以使利润在各年报表上显示比较稳定。
由于利润操纵影响会计报表质量,将导致股东等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发现企业利润操纵的可疑之处就要继续深挖,找到交易的本质。
主要参考文献[1]王润阳.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22(25):81-85.[2]武鑫.互联网企业利润操纵方式分析[J]. 河北企业,2021 (6):113-115.[3]胡顺淙. 舞弊审计实务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苏宏伟,何冠麒(吉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长春 130012)[摘 要]面对急速增长的资源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政府对环境问题的监督愈发重要,中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体系应运而生。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作者:黄贝来源:《经营者》 2020年第2期黄贝摘要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越来越多,说明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方法、内容以及指标体系等方面。
在这些研究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是基础性、理论性的,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实践性。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一)定性指标比重偏小定量指标比重远远大于定性指标比重,是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对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都是重定量指标、轻定性指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定量指标的数据容易获取。
从成本效益原则来看,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更愿意选择容易获取以及耗费较少的数据,这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需求。
二是定性指标的数据不易量化。
定性指标需要运用如问卷调查这样方法来完成原始数据的搜集,搜集完毕后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将其量化,在量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耗费一定成本,还可能导致数据失真,同时搜集的数据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定量指标比重远远大于定性指标比重的情况。
但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处于多个系统当中,在评价环境绩效审计时要考虑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所有的因素不可能全部通过定量指标来表示,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定性指标的作用。
(二)指标体系缺乏标准性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执行的标准,这就导致企业在环境绩效审计披露方面没有尺度、摸不清方向。
甚至有的企业只选择披露对企业自身有利的方面,对不利的方面只字不提。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原因:指标数据难以获取,难以标准化。
有些指标数据需要运用如问卷调查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原始数据的搜集,搜集完毕后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将其量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企业差异性大,针对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建立标准,不能“一刀切”式地解决所有问题。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困难及措施

财经研究2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困难及措施姚少芬摘 要:随着绿色发展及低碳经济等理念逐渐被世人接纳及倡导,环境审计也逐渐成为独立的形态,并有了初步的发展,其发展成果之一就是环境绩效审计,不过这同时也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导致其成为薄弱环节的问题,透视背后存在的系列困难,籍此有针对性地思考应对破解措施。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会计 标准 政府审计一、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困难 (一)环境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不配套 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但仍不完善不配套,有的甚至相互矛盾,给审计带来了难度,表现为:一法律法规过于笼统,不少法规缺少细化的具体标准;二是多部门对同一事项立法,部分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就不一致;三是行政主管部门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如排污费的使用。
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度”,我国已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雏形,但是《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规, 一直未明确审计在环境保护监管中的权限,并未对环境绩效审计方面的具体内容做出明确规定。
而《环境保护法》只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的责任,但未明确国家审计机关的权责,不利于发挥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二)缺少环境绩效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连接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的纽带。
环境绩效审计没有专门的审计准则,造成政府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中经常只能套用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的准则和规范,靠执业判断或经验进行评价,自由裁量权较大,增加审计风险,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质量。
政府审计准则的环保板块尚处于空白状态, 是我国整个环境审计体系的一大缺陷。
(三)缺少标准化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是绩效审计的灵魂。
环境绩效审计具有多样性和专业性,同一项目可能有多种不同衡量标准,环境监测指标也自成体系。
但环境绩效审计离不开成本效益的分析, 应用哪些指标来科学反映成为审计人员关心的问题。
我国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关注政府在承担公共经济责任过程中使用公共资金的效率和效果,随着国家审计将绩效审计引入国家审计领域,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研究者和实践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绩效审计;问题;对策目前,绩效审计已成为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2003至2007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正式提出绩效审计与真实、合法审计并重的审计发展战略,《2006至2010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随着近10年的绩效审计探索,中国审计机关尤其是中央审计机关对于开展绩效审计已结合中国国情,开展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关于绩效审计的概念引自英国国家审计署的解释,绩效审计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对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议会提出独立的资料和建议;二是确定提高效益的途径,帮助被审计机构采取必要措施改进控制系统。
根据美国国家审计署(GAO)对绩效审计的定义,绩效审计是指对照设定的标准,在对充分、恰当的证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供保证或结论。
因此,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分析,评价经济效益的优劣,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提高管理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
二、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审计实践看,我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审计机关仍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审计实施中也碰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管理体制使绩效审计难见实效。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主导模式,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根据《宪法》和《审计法》规定,我国目前的审计监督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双重领导且以当地政府领导为主,审计机关在行政上受同级地方政府的管理,而且对地方行政首长负责,这难免会形成“自己审自己”的尴尬局面。
审计知识-浅议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系统综合的监督审查之后,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管理活动的现状(包括利用开发资源方面的情况、是否保护环境、生态循环状况是否良好)和潜力,并针对效率效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环境管理活动。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审计被审计单位对法律法规是否执行,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环境决策的规划是否科学合理以及环境资金和环境项目这四个方面。
其中,对于环境资金的审计分为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性及评价使用资金后所能给被审单位带来的效果两个方面。
二、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一)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规范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步晚,实践少,理论不足,环境绩效审计立法体系缺失,虽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审计法与审计法规规范对传统财务审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丝毫未对环境审计的相关规范作出要求,这使得环境审计无法可依,同理环境绩效审计属于环境审计的一种,所以环境绩效审计也同样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状况。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其仅仅规定了环保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利,而对于审计机关的职能却没有做出相关要求。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也同样不完善。
由于我国审计准则是根据财务审计准则制定的,但是环境绩效审计的技术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财务审计的技术手段,还包括一些高新技术手段,所以现有的审计准则无法满足环境绩效审计的执业需求,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没有切实可行的标准及技术来实行环境绩效审计活动涵盖内容繁杂,空间跨度大,时间历程久的特点,综合性很强,所以,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而且,环境在环境绩效审计中,有很多项目无法用货币计量,因而无法满足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基本假设,所以无法用常规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广角AUDITING SCOPE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建立与实施的国际经验、问题和改进谢军梅西京学院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环境绩效审计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相比于其他国家,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
本文认为建立与实施环境绩效审计具有其必要性,并分析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尚存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借鉴,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不足;改进一、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如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日益凸显。
相比经济发展,环境治理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甚至反过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十世纪末,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审计理论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环境审计开始发展。
企业进行与环境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时是否符合要求需要通过环境审计审查,有效地防止企业特别是污染性较强的企业任意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重要的发展方向,更加侧重于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来衡量环境审计的结果,它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重要活动的共存与发展。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建立与实施的必要性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发展较晚,尚处于初始阶段,在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但同时,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中探讨建立与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理论研究在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对其存在不同的理解与定义。
一部分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经济活动的审计,主要对资源是否有效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以及资源的循环状况提出审计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管理活动的审计,主要对环境管理的现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提出建议;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以上两者的综合,并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从已有文献以及实际活动中,本文认为兼顾环境经营与管理活动更加符合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意义与内涵。
我国针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相关组织、单位或机构作为管理各项资源的受托方,有责任和义务向一定群体报告公共资源使用的目的、要求、规划和去向。
因而,在我国发布环境政策或者拨付环境相关的专项资金后,相关部门或企业应作出政策执行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明细的公告,并进行环境绩效审计,确保其准确性。
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方针,在环境保护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和谐。
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之一就是维护环境政策的执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这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目的相同,可以说,环境绩效审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论。
第三,环境资源治理理论。
环境资源是生存的基础。
环境资源理论认为各方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与资源领域当中去,并关注环境相关法律的制定,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我国建立实施环境绩效审计是必要的,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对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和谐经济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现实实践与不足在2003年,我国审计署成立了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加强了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职能,2009年,审计署明确提出对环境绩效审计的探索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逐渐受到重视。
由于受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研究较少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在法律依据、准则体系、评价标准、主体以及范围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
(1)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以及环境审计准则体系。
虽然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出环境保护政策,但在环境相关法律的维护、执行和宣传上还未实施较大的力度,民众普遍环保意识不强。
而一般而言,在环境保护立法和宣传均较好的国家,环境绩效审计更容易推行与实施。
环境审计在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均与一般的财务审计不同,然而,我国并未有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体系,使审计过程缺乏依据。
(2)我国并未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导致其在实施时并不统一。
在某些省份和地区,会针对研究对象提出不同的评价方法,如针对农村环境绩效审计通过借鉴PS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江苏省审计厅课题组),或是根据项目提出基于平衡记分卡进行构建。
虽然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但是这一评价体系较为混乱,同一行业很可能没有统一标准,并且尚有较多行业和领域并未涉及。
(3)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单一。
环境绩效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内容,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实施,企业以及社会审计机构甚少参与其中。
由于无法借助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的能力,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很可能由于存在较大的工作量使审计质量较低,无法达成设定的审计目标。
再者,若企业参与其中,如内部审计包含环境绩效审计,则一方面能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家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工作的展开。
(4)环境绩效审计涉及范围较窄。
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重点范围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森林资源以及节能减排上,而对于其他重点领域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涉及较少。
这些领域同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其逐步进行环境绩效审计必不可少。
环境绩效审计由于近些年的推广,已开始在审计活动中开始实施,特别是对于162ACCOUNTING LEARNING163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
它的建立与实施是必要的且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然而环境绩效审计虽然在我国已得到推广,但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使其不能充分地运用与实施,致使其发展较为缓慢。
本文认为可以借鉴国外较为先进可取的经验,逐步完善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建设。
三、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特点与经验不同于国内的初始探索阶段,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已较为成熟。
英国的环境保护法案自1956年首次发布《清洁空气法案》以来,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已达200多项,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环境审计的概念,并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达成了共识。
基于这两个国家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具有较高的先进性,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可通过借鉴它们的经验而能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
首先,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主体除了政府以外,企业也参与其中。
20世纪80年代,美国环保局发布鼓励政策,希望企业能自愿进行环境审计,发展至今,国外企业内部审计已普遍增加了对环境方面的审计。
内部环境审计主要对企业采取的环境管理、政策、以及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进行评价,并公布绿色报告以表明企业作出的绿色决策措施,体现社会责任感,而这反过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有不少研究表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绩效,一定程度上能为企业创造利益。
因而,让企业参与到环境绩效审计中是我国可以考虑与借鉴的措施,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同时,也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其次,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统一的评价体系。
英国主要采用两种审计标准,包括欧盟环境管理审计制度EMAS 和国际环境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美国主要采用后者。
标准体系的建立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了基本规范,提供了应实施的程序以及衡量标准,积极推动了两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发展。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未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应成为我国建立与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
最后,国外会实施多领域的环境审计,且较为频繁。
一般而言,它们的环境绩效审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类型,涉及内容广泛,这与它们对环境更为重视不无关系。
在我国,环境保护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仍是重点建设内容,因而往往存在环境保护力度不强的情况,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的高污染企业,在没有较强的监管力度下,很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污染情况。
我国的环境审计频率较低,根据审计署公布的环境政策审计公告,2006-2016年的十年中共进行了14次的环境审计,并且主要集中于农林资源、水污染以及节能减排三方面。
农林资源有如2006年的西部地区退牧还草项目和2007年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水污染如2009年的渤海水污染防治和2010年的103个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节能减排如2009年的41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和2011年的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
可以观察出,近年来水污染和企业节能减排成为环境审计的重点内容。
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是具有较大的严重性和广泛性的,因而本文认为在实施环境绩效审计上还需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扩展其范围以及频次。
四、改进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通过比较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经验,以及明确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以及环境审计准则体系法律规范是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准则体系是环境审计的依据。
更加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企业自发的环保行为,从而使环境绩效审计更容易推行,而相关准则体系的建立,使环境绩效审计具有更强有力的依据,有利于其迅速发展。
具体而言,我国可增加污染环境行为的条件以及明确惩罚措施,并可适当增加惩罚措施的严重性。
国外具有较为完备的环境审计准则体系,我国可进行借鉴并针对我国特有国情进行适当修改,使其符合我国的发展情况。
(二)建立统一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我国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往往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审计的具体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从而根据指标进行评价。
例如,曹键等(2016)在对某钢铁公司审计时,就设计了如下指标:环境管理(包含管理层对环境的重视层度、专管环保的部门设置情况等)、环境绩效(包括减排任务达标程度、废气排放指标设计等)、节能指标(包括节能目标达标情况、主要耗能指标等)以及项目环境(包括环保“三同时”指标、环保专项资金指标)。
这种评价指标设计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准确性高的优势,但是不同的审计人员具有不同设计标准,一方面降低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导致不同行业甚至相同行业之间无法进行比较。
衡量方法太多亦很可能导致审计的混乱,不利于环境绩效神的发展。
因而,尽快建立统一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且这一标准同样需要具备合理性、准确性和是发权威性是环境绩效审计迅速发展的关键。
(三)鼓励企业开展环境审计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规定以及是否会造成企业重大财务错报的监督与评价,甚少有企业对其环境管理和经营活动实施审计。
但是,已有不少研究与经验表明,企业参与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和增加企业财务绩效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公众亦对这一行为表示积极的认可,因而,本文认为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可采取多主体的方式,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环境审计。
(四)逐步扩大环境绩效审计范围环境污染具有广泛性和较大的严重性,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
因而,虽然我国目前还未对一些污染领域实施环境绩效审计,但逐步发展与扩大到其他领域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将会是其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