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的认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表的认识》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钟表的认识》这节课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丁家小学郭品老师在教材的处理设计以及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轻松自然,师生愉快。

课上,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

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探究知识,在互动交流中感悟方法,在“动”中悟,在“玩”中学,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自得其乐。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案例主题: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2种表示方法。

2、养成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片段分析:
1、情境导课: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

教师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使其产生了跃跃欲试、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为开展下一步的探索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2、认识钟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教学。

老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闹钟,抓住了儿童爱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实践、积极思考、大胆表现的机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个人反思:听完这节课的同时,我脑海里浮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水平不同,课堂教学应怎样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是平时我身边的老师们经常反映的话题,特别是担任低年级教学的老师。

我也多次亲眼见到课堂上学生理直气壮而又轻蔑地叫嚷:“老师,你教的我早就会了。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不想学,没意思。

”“老师,你给我们来几个难一点的问题吧!”确实,多方面的因素使得现在一些学生的认识超前,同一个班级学生知晓的东西和个人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除了抱怨,就只能是束手无策吗?当然不是。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有的老师上的课索然无味,而有的老师上的课却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让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观点在这里交锋,把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我想,积极应对这类现象的措施很多,我想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

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

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这节课在认识钟面的环节设计中,郭老师让学生自己拿出闹钟观察,然后让学生介绍钟面上有什么,就充分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的学生知道了时针分针秒针的名称,有的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字等,教师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同学都有了举手回答问题的机会,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01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