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认知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版了《 关联 : 交际与认知) ) ( R e l e v a n c e : C o m m u n i c a -
t i o n a n d C o g n i t i o n ) -书, 提 出关 联理论 , 指 出话 语
等诸多方面的转换与传递均有影响。随着语用学 理论 的兴起 和发展 , 人们逐渐发现语义传递并非
思 和语 境 含 义 , 这是 一个 认 知 过程 , 即为“ 信” ; 其 次. 在翻译时要推理 , 恰 当选 择 与 源语 最 大关 联 的话语 , 应为“ 达” 。㈤就 中医英 译而 言 , 原 文是 一 种 明示 . 通 过译 者 和译 文 读 者 的推 理 可 以达 到 真
重要 。 严复在《 天演论》 中提出的“ 信、 达、 雅” 、 西方 翻译学 者奈达 ( E u g e n e A. N i d a ) 提 出的“ 同等效 应
与 语 言 的使 用 相 关 . 它涉及情景场合 、 上 下 文 语 境 以及 背景 知识 的认 知 。关 联理论 将 交 际定义 为 “ 明示一 推 理 交 际 ” : 从 交 际者 的 角 度 看 , 交 际 是
一
种 明示 ; 而 从 交 际对 象 的角 度 看 , 交 际 是 一 种
推理。[ ] 这很大程度上与严复的“ 信” 与“ 达” 的内 涵是交叉的。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 , 包括文本意
论” [ ] 等 标 准 皆是 中医英 译 重要 的理论 指 导 。新
近, S p e r b e r& Wi l s o n的 “ 关联 理论 ” (t h e R e l e .
v a n c e T h e o r y) 也 对 中医英译 学术 界产生 影 响。兹
从“ 关 联理 论” 的标 准 、 文化 认 知 、 中医学 语言 特征
中医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表达
中医英语翻译的文化障碍及诠释学解读摘要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医英语翻译并以诠释学翻译观探讨中医英语翻译的特征中医和西医在体系和用语上存在巨大差异形成诸多文化障碍中医翻译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视域融合过程由于中医英语翻译的特殊性阐释和解释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特征之一中医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阐释关键词中医翻译文化差异诠释学翻译观视域融合跨文化解释上个世纪年代文化派的出现将翻译研究从审美层次和语言层次提升到了文化层面从而更加确切地反映出翻译活动的跨文化性质无疑使翻译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诠释学翻译派的出现更是使翻译从文化层面进入到哲学层面翻译研究不断深入也更加抽象化如今翻译中的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所重视翻译不仅仅被看成是一种符号转换的文本活动更被看成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任何一种语言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翻译不仅涉及语言还涉及文化翻译不仅是文字转述还是跨文化阐释目前翻译理论的各种研究模式已被运用于多种体裁的翻译及探讨从小说到诗歌从古典作品到当代散文从法律文献到宗教用语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翻译的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增进中医已经开始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医然而中医翻译研究却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医翻译既是医学翻译又是文化传播应该具备科学性和理论指导本文重点探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隔阂及诠释学翻译观对中医翻译的启示作用文化取向在中医学的地位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中医属于传统医学或者说民族医学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几乎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精华可被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标本作为中医翻译者必须首先了解中医的文化取向和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崇尚天人合一喜欢中庸平和注重平衡中医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文化价值观上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人体与自然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临床上就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中医在治疗上总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调节身体阴阳平衡便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出发点此外中医养生理论的一个核心部分是天人相应认为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可见中医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中医理论与中国传统观念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这同西方的推崇个人主义突出个人奋斗喜欢标新立异与自然抗衡喜爱冒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中医翻译文化障碍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体系同是治病救人中医和西医却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从基础上讲西方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自文艺复兴以后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现代西医建立在严格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基础之上突显其科学性和实验性中医是一个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摸索与积累立足于古代的经验医学其基础几千年来恒古不变突显其经验性所以有中医越老越吃香的说法在诊断方法上西医主要是借助仪器设备和化学检验中医有四诊之说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在疾病的分类上西医按人体的系统功能分类如呼吸体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等而中医以阴阳为诊断总纲因此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种从疾病发生部位上分为表阳和里阴从疾病的性质上分为热症阳和寒症阴从疾病发展趋势上分为实证阳和虚证阴在药物治疗上西医多用化学合成药物中医采用天然植物组合这些巨大的反差使中医和西医看起来似乎是两极文化中医与哲学中西医在理论体系上更是大相径庭自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西方医学开始了划时代的革命先是系统论雏形的诞生从此西医开始揭示人体结构的八大循环系统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又在以盘尼西林为标志的分子学基础上建构了细菌图谱从而确立了西医的两大理论基础分子学和系统论中医以阴阳五行阴学说为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起初并不是中医学自身的理论而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阴阳各代表事物的不同的两个方面是指宇宙间万物万事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也形成了中医理论医哲交融的特点中医与人文学科中医和西医在语言表达方面相距甚远西医文献属科技文体结构简单严谨统一其专业术语具有专词专用和意义单一的特点中医具有很强的人文学科特点主要表现为中医文献基本上是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阐述的是医者的经验和感悟中医术语多通俗性少专用性其内涵和外延较为复杂从症候的阐述到疗效表达多具修饰色彩例如中医把一切致病的因素统称为邪气把人体的生命功能和抵抗力称作正气这些给中医翻译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难从发生学角度上分析中医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与其知识结构和理论生成有着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然而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其中不少记载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成就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遂使该书成为一部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巨著由于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所以在内经里不同的文章反映不同的社会背景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还有不同的写作笔法文字使用等除医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中医语言实际上是它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日常用语文学用语及哲学用语的混合产物由此可见中医翻译实际上不得不在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反差下进行诠释学的翻译观诠释学又称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翻译即解释是诠释学一个古老而核心的命题诠释学认为翻译即解释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前见和视域融合是诠释学关于解释和翻译的两个重要概念关于理解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他不能脱离自己的历史性因此任何理解都是理解者带有前理解的理解他称这种理解为前见前见其实就是一种决定某个处境的一切要素最终得到考察之前所给予的判断力而视域就是视力所及的地区它囊括了从某个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时所能看到的一切理解不可避免地包含前见和视域在翻译时译者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各自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对方融为一体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让自己的视域和文本视域融合形成新的视域这就是视域融合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与传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不同诠释学认为由于视域不断地发生融合所以无论是现在的视域还是过去的视域也无论是文本的视域还是解释者的视域都不会是静止不变的因此翻译具有动态性中医文本的多重解释特征中医本身就离不开诠释诠释是中医学研究和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医人是通过对古籍和医学经典的诠释来掌握整理和学习医学知识的对内经的诠释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千百年来众多医家及有关学科专家对内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注疏专论大量问世使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内经学中医文献多用文言文或半文半白写成词语精炼浓缩内涵丰富深刻从语言结构到表达形式与现代汉语相距较远译者必须把其先译成现代语言来加以理解伽达默尔在他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把某个历史文本作为解释的对象就是指这个文本向解释者提出一个问题因此解释总是包含着一种与向解释者提出的问题的关系理解这个文本就是理解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译者往往不能直接以自己的视域去和原文的视域融合而是首先诠释文本中的某些字或词的含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但要考察历史的理解还要以此考察充实自己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的视域再回到文本对文本进行重建译成新的译文中医文本解释的多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语本身实际是多重前理解变化的结果译者的解释是建立在历史的理解和自己的前理解之上经过一次次查阅和考证得出的结果二是同一文本由于理解的差异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也就形成了同一文本多种解释的现象由此可见中医文本解释的多重性是译者的视域运动和译者之间的视域差所导致的这说明译者在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文本的翻译不但受制于文本本身更受制于译者的视域阐释学翻译观之于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贡献是它对读者和作为读者的地位的彰显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翻译这一特殊的阐释过程不排斥多向思维它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对的主观的所以同一部原作在若干译者的笔下会产生若干部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的译作文化解释对读者的积极作用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因此任何一个翻译都不应忽略读者的感受尽管中医和西医差别巨大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和疾病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健康因此双方在专业词汇上能找到许多共核词有些词即便在概念上有所差异两者也有重叠部分可以互相借用然而中医的主要概念词汇却属于文化专有项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只能采用音译例如阴阳藏象气元气有些词虽然采用了对应译法看似吻合其实语义缺失严重和音译的作用相差无几例如五行命门三焦正气这些词汇大都代表复杂的概念抽象深奥文化属性极强音译对于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其它辅助依然一无所知对于这些民族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在翻译时必须详加注解说明该词的语用意义才能使读者了解原语独特的文化现象翻译应从读者出发以读者的理解为最终目标从而避免因解释缺位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中医方名多以主药和功效命名但其中不乏文学化的方名失笑散是一味活血祛瘀散结止痛药病人久病不爽但服用了此药药到病除不禁欣然失笑故得此名以下有种译法美国中医学院学报首先第和都对失笑二字进行了意译译为失去的笑容译为突然出现的笑容失笑的正确意思是情不自禁地笑出来因此的译法偏差较大会使读者产生很大的误解的译法较为准确其次和都把笑字译成只有译成了指笑但更多时指出声的笑药名中的笑是一种夸张用法其主要意思是表达病人由患病的痛苦到治愈的喜悦所产生的表情变化而不是病人如何笑因此较为恰当但即便如此字面的语义功能也不能表达方名的真正含义目的语读者还是不得其解其实这个药名即便中国人读了也不见得能得出其中的故事例中只有的译者对方名的由来做了补充讲解这样读者便完全可以明白的真正含义了令人不解的是中医教师在给本国学生讲解此方时也要解释方名的由来但翻译给西方读者时反而闭口不提了这种现象在中医翻译中并不少见译者其实是文化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其任务之一是帮助读者了解异质文化一种文化现象对另一个民族来讲可能是闻所未闻甚至是难以理解的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依赖于译者所提供的信息和对信息的解释度对解释而言不同的读者对象需要不同的理想解释度目的语读者是目的语文化的具体代表也是通过目的语文本传递过来的源语文化的直接接收者源语文化只有通过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这个环境才能在目的语文化中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避免解释过度的同时还应避免解释不足或不到位更不应以一种想当然的姿态回避必要的解释中医翻译要面对各种文化碰撞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汉语的和英语的中医的和西医的因此那种意合形也合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只是一个理想模式诠释学翻译观为中医翻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正如塞尔登所指出的尽管诠释学最根本的形式是与理解中的调节关系而且正因为如此每当意义变得含糊不清时人们最长讨论并且最常发展的是解释的艺术但无论是对希腊人来说还是对该词具有的现代意义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让我们能够理解某些模糊或外来的事物将不熟悉的东西翻译成可以理解的形式诠释学翻译观不但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动地位同时也强调了翻译的动态性使翻译摆脱传统翻译标准的束缚对中医翻译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参考文献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西风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外语与外语教学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朱建平翻译跨文化解释哲学诠释学与接收美学模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从文化翻译视角看中医文化翻译策略——以《黄帝内经》英译为例
l 中图分 类号1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6 ) 1 2 0 0 2 4 . 0 2
口 总 结
口译训 练 中的任何 一环 对 于译 员来说 都至 关重要 , 但 是 没 有 任 何 一 环 是 孤 立 的 ,包 括 短 时 记 忆 训 练 、 口译 笔 记 、 逻 辑 训 练 、 口译 数 字 等 在 内的 所 有 练 习 , 都 需 要 译 员努 力做好 ,但 是最 重要 的还是语 言文 化 的基 本 功 。 在 数字 口译 训练中 ,需 要下功夫 ,译 员必须 耐心进行大 约 1 0 0个磁 带时左右 的训练量 ,才能达到真 正完成 内化 到 大 脑 ,再 外 化 至 笔 记 的 认 知 过 程 , 做 到 “ 得 意忘言 ” , 使 数 字 口译 不 成 为 自己 口译 训 练 路 上 的绊 脚 石 。
2 4
影 响。 中医典籍 《 黄 帝 内经 》 ( 简称 《 内经》 )包 括 《 素 问》和 《 灵枢 》两部 分 ,是 我 国现存最 早 的中医 典籍 , 反 映了我国古代 医学发展 的主 要成就 。本文拟 以李 照国 先生 的 《 内经 》英译为例 ,以文化翻译 观为指导 ,归纳 和总结 《 内经 》 的文 化 翻 译 策 略 。
参 考 文献
[ 1 】 D 塞莱 斯科 维奇 &M . 勒 代雷 口译 训练 指 南f M] . 北 京 :中 国对 外 翻译 出版 公 司 ,2 0 0 7 . [ 2 ] 鲍 刚 口译理 论概 述 f MI _ 北京 :中国对 外翻 译 出版公 司 ,2 0 0 5 [ 3 ] 黄 建凤 .数 字 口译探 究 卟 中国 科技翻 译 ,2 0 0 6 ( 1 ) : 2 6 — 2 7 .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在我们探讨为什么要读研之前,需要先明确一个观点,即读研不仅仅是为了 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阐述读研的重要性和好处。
首先,读研可以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素养。攻读硕士学位意味着有机 会在更高级别的学术平台上深入学习,接触并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 究方法。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01 一、研究背景
目录
02 二、现实意义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成果
05 五、未来展望
06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 的。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中医英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从研究背景、现实意义、研 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3、有益于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发展规划。准确的中医英语翻译有助于各国政 府和国际组织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需求,为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发 展规划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中医英语翻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回顾、术语翻译和文本分析等。文献 回顾可以系统梳理中西方医学英语翻译的历史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术 语翻译是解决中医英语翻译难题的关键,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 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文本分析则通过对中医英译文献的深入分析,理解翻 译的策略、特点和难点。
总之,阅读经典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阅读经典,我们 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个人素养,同时还可以推动文化传承和国际 交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阅读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和社会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随着国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文献的翻译和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下面是关于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几个重要原因:1.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将中医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与其他国家的医学方式进行比较和交流。
这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2.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中国合作,研究和应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中医英语翻译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跨文化合作的基础。
通过准确理解和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并为中医的进步贡献力量。
3.保护与传承中医的经典文献是中华医学的瑰宝,汇集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医文献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有限的传承和翻译质量的问题。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提高中医文献的翻译质量,并加强对中医经典的保护与传承。
4.促进中医的国际标准化中医的国际标准化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由于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标准化和认可面临许多难题。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加强中医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准确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共识和规范,促进中医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准确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和中医的国际标准化。
此外,研究中医英语翻译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医经典文献。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并为中医的发展和推广做出贡献。
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19.233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①付明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摘 要:中医英译是将中国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英语的一项研究工作,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关联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跨文化在进行英文翻译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分别从不同语言反映不同民族对事物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方式这3个方面内容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 中医 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233-02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在中译英译过程中,跨文化理解与翻译是最为常见,又是最为困难的。
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历经千年,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且鉴于其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其中浓烈的人文色彩,使得中医学不仅仅限于医学角度的历史变革,更加明显的是融入中医学著作当中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变革。
另一方面,欲将中医英译成英文,目的是让懂得英语的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医,而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上去翻译东方人的文化作品,势必存在着强烈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作品尽量保持原味,让西方读者不会无法理解,这就需要翻译时的文化包容与接受。
否则,若一味地强调中医学本身的文化特征,较真一切原汁原味,翻译出来的作品势必让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经验以及不了解中国风俗、习惯的西方人一头雾水,晦涩难以理解。
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让读者能够看懂,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还是要充分保留的。
这就需要中医英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跨文化的问题。
1 中医语言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事物的认知体系虽然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现实世界我们看到的现实客观存在是相同的,如中外同样可以看到的行星——彗星,中国人称其为扫帚星,而西方人称其为哈雷彗星。
语言、文化和中医文献英译
注意 源 语 与 目的 语 的 文化 等 同 。 关 键 词 : 言 文化 中 医文 献 英 译 语
语 言 自产 生 之 日起 就 与 文 化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关 系 。 语 言 不 仅 是 文 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文 化 的载 体 , 到 文 化 的 影 还 受 响 和 制 约 。 没有 语 言 , 化 就 不 能 存 在 , 言 也 只 有 反 映 文 化 文 语 才 有 意 义 。 正 是 通 过 语 言 , 化 才 得 以保 存 下 来 , 而 每 种 语 文 因 言 都 具 有 深 厚 的 文化 内涵 。 诞 生 于 东方 的 中 医 学 .与 中 国 的 人 文 地 理 条 件 及 主 导 的 传 统 文 化 关 系 密 切 。 在 中 医 文 献 中 , 多 术 语 言简 意赅 , 历 许 经 了历 史 文 化 的 积 淀 , 映 了汉 民族 的 社 会 状 况 、 教信 仰 、 反 宗 价 值 观 念 等 , 含 着 丰 富 的 文 化 涵 义 。 念 虚 化 、 糊 性 、 义 性 蕴 概 模 歧 的语 言 特 点 是 中 医 医 学 的 语 言 特 色 与 风 格 , 因此 . 把 中 医 文 在 献 翻 译 成 现 代 英 语 的 过 程 中 .必 须 注 意 中 国古 代 文 化 同 现 代 西 方 文 化 的 对 等 。笔 者 认 为 要 提 高译 作 质 量 , 者 应 注 意 下 列 译 几点 。
1文 化 转 换 的 替 代 译 法 .
在 把 中医 文 献 翻 译 成 现 代 英 语 的 过 程 中 ,必 须 注 意 中国 古 代 文 化 同 现 代 西 方 文 化 的 对 等 。翻 译 的 目标 是 使 以英 语 为 母 语 、在 西 方 文 化 影 响 下 的 读 者 不 仅 能 理 解 中医 文 献 的 字 面 意义 。 且 能通 过 翻译 同 时传 递 文化 . 英 语 读 者 能 在 西 方 文 而 使 化 的背 景 下 理 解 中 医 术语 。 中 医 的 “ 破 不 鸣 ” 肺 在 五 行 中 如 金 ( 属 金 , 肺 气 损 伤 而 致 声 音 嘶 哑 的 病 变 ) 就 可 以 翻译 成 英 语 指 , 的一 句 谚 语 “ rc e el a e e o n e1” f uaiey A ca k db l c nn v rsu dw l ( g rt l . i v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近期,千华翻译公司翻译了一批中医文献,现将我们搜集的部分有用的资料共享如下:2007年1O月,世界卫生组织(WH0)西太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011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Region).这一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进程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这一标准也将有助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传统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然而,从学科自身发展角度而言,这一新的国际术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WHO有关官员表示在今后实践中将对此标准不断修改与完善,使术语的翻译能更准确地将中医文化体现出来。
现从经络部分就中医术语的翻译和文化传承进行粗浅探索。
1 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经络部分的翻译和文化传承1.1 十二经脉的翻译与文化传承:十二经脉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而命名的。
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将十二经脉的翻译如下: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LU);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meridian(LI);足阳明胃经:stomachmeridian(ST);足太阴脾经:spleenmeridian(SP);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 (HT);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SI);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meridian(BL);足少阴.肾经:kidlleymeridian(KI);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PC);手少阳三焦经: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GB);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LR)。
《黄帝内经·素问》汉日翻译与中医文化传播
《黄帝内经·素问》汉日翻译与中医文化传播作者:王坤丽唐千友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04期一、翻译与文化传播语言翻译的功能是符号转换,就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在语际交流中发挥着桥梁作用。
翻译者必然要与不同的语言打交道,也就不能不与其各自所属的文化相沟通。
翻译过程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结果是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它以熟悉原语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为前提,因而不能脱离原语的社会文化因素[1]。
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传播,又是文化的交融。
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翻译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与文化传播是相互包容和并存的关系[2]。
正如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所说,无论是把外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到本国来,或是把本国的先进文化宣扬到外国去,都不能没有翻译,翻译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典籍的日译属于翻译范畴,因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素问》的汉日翻译与中医文化的传播也具有密切关系。
二、《素问》日译现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翻译并未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20世纪上半叶,中医事业才得到国外学者的热切关注,中医药古籍翻译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对象,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阶段,由国内外学者参与的《黄帝内经》英译本达12种之多。
与中医英译取得斐然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甚至没有学者对《黄帝内经》的日译进行研究。
笔者以“黄帝内经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拥有最大藏书量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网上检索,共得出约100条检索结果,遗憾的是这100条检索结果全部为英译的相关文献,并无日译的相关文献,基于《黄帝内经》日译本研究的文献也是一片空白。
作为我国小语种中最大的语种——日语,拥有除英语外最大的外语学习人数,国内却没有人对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典籍做出过相关日译研究,因此,以《素问》为代表的中医典籍汉日翻译研究迫在眉睫,需要广大的日语工作者和学习者共同关注和努力。
为研究日本国内的中医典籍日译情况,笔者通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黄帝内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885条相关检索结果,与《素问》相关的检索结果是419条,其中仅2000年~2016年就有22条相关检索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典籍的日译得到日本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典籍的日译主要是在日本进行的。
文化对中医英文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
一种文化把另一种文化的文本翻译过来。
翻译的对象主要是原语文化中的语言和文体相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的差异,而翻译的目的在于用原语文化来丰富和充实目的语文化。
如果在翻译中抹平,遮蔽原语文本中的差异,翻译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不过分冲击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传达原语文本中的差异性[1]。
现在研究中医英译的人士不少,但在碰到一些在西医找不到适当对应词的中医术语时,存在五花八门的翻译法。
例如对中医五脏的译法,有人主张把心、肝、脾、肺、肾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与西医对应(这种译法为多数人采用)。
但有人反对,认为这种译法会引起西方人士的误解,因为中医五脏更多强调功能性而西医只是器官,没有功能作用。
有人主张在heart等英文字母中大写第一个字母,以此来区别中医与西医的“心”等。
有人主张采用拼音法译为Xin等。
在某些术语的翻译上,有人主张采用拉丁语加上希腊语的词根,前后缀构成新词,如此等等,实使人眼花缭乱,无法适从。
笔者认为,以上仅是一些翻译方法上的探讨,没有触及到翻译的核心要素———文化。
1文化思维与翻译何为文化?概括起来可为下面几种定义: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2]。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主线和核心。
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在交际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障阻。
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括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可用3个英文词语来概括: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该如何)。
中医英译是以传播医学还是传播文化为主?
中医英译是以传播医学还是传播文化为主?作者:周锋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摘要:中医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考虑医学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以谁为主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对中医英译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注释是传达中医精髓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中医英译翻译策略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总结、升华,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
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且融入了中国的道学、儒学和佛学文化,中医典籍的语言又是典型的古汉语文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这一切使得中医典籍的英译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如李照国教授、欧明教授、张恩勤教授、谢竹藩教授、罗希文教授,以及Nigel Wiseman,Paul Zmiewski, Paul Vnschuld, Giovani Maciocia, Manfred Pockett等,进行了大量的中医英译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则与方法,有相似的、大同小异的,也有针锋相对的,特别是对中医英译中文化因素的传达,中外学者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传播医学还是传播文化为主?著名的中医英译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李照国教授在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总结出“薄文重医、依实出华、比照西医、求同学异,尊重国情,保持特色”的翻译原则,对中医英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医英译的首要目的是传播中国传统医学,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
也有不少学者强调传播文化的重要性。
邓曼教授认为,不能忽视中医的文化层次,中医的文化层次恰恰是中医的像之所在,意之所附。
邓教授提出了中医英译的适应性原则、科学原则和审美原则,以及处理文化因素的五种模式:文化植入模式、文化阻断模式、文化诠释模式、文化融合模式和文化归化模式,对中医英译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由于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译文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举例如下:例1: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中医药英译研究
中医药英译研究作者:车丹妮胡燕娜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5期摘要:中医药产业复兴的过程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力量。
在文化万花筒的背景下,中医药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本文从发展、存在问题、翻译原则及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的英译。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翻译原理翻译方法1.中医药英译的发展1.1中医药英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关键、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桥梁。
现今,英语作为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肩负着促进世界医学交流的重要责任。
因此,中医药翻译势在必行。
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以优秀奠定了在中华民族的国粹地位。
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是完全不同于西医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翻译的发展给中西方医学相互交流、借鉴创造了条件。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而中医药翻译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思想文化是全民族的精髓,更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的基石。
以翻译为载体,对外输出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医“走出去”战略,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1.2中医药英译在国外的发展中医药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前后,中医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地区再进入欧洲地区。
我国从十七世纪中叶后开始与欧洲医学直接接触。
从翻译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往往是被认为中医对外翻译的开始。
之后,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段中医药西译进行了划分。
例如,李照国按照标志性事件将之分成了五个阶段,张登峰等划分成了四个阶段,柏文婕等则划分成了三个阶段。
但是,相同的是,在这一段历史中,译者的主体由外国人转为中国人,非专业学者转为专业学者;翻译内容更加丰富;翻译方式逐渐多样,更加注重质量,不再浮于表面。
中医药翻译的理论基础是由西方译者奠定的。
国外最早开始接触的是针灸学,由法国针灸之父——苏里耶从中国引入法国,再向西方流传。
现在广为流传的acupuncture和moxibustion 是荷兰人最先翻译的成果。
中医汉英翻译文化因素的处理方法
中医汉英翻译文化因素的处理方法中医汉英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是中医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本文提出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注的方法来处理中医文化的翻译,力争在保留中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传译,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医对外交流。
标签:中国文化;中医文化;直译;音译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如何保留文化因素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典型代表,处理好中医汉英翻译的文化问题,关系到中医的文化内涵如何在完整保留的情况下被准确传译。
本文主张主要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注的方法来传译含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中医术语。
1 汉英翻译与中国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体现,如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也日益频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语言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及生活方式等广泛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的现象已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不少外国朋友来华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医、中药及针灸疗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的欢迎。
由此涉及到翻译中国文化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翻译界的重视,比如心理文化、称谓文化、数字文化及典故文化等。
2 中医的文化体现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是一门集大成的,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它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人生、探索生命;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延伸与精华;将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成一体[1]。
中国医药学在古代的唯物观和辨证思想影响及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的验证,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
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翻译是难题
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翻译是难题“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很好的重要载体,但翻译是个‘拦路虎’。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11月11日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就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回答了本网记者提问。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王国强说,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特别注意到,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医药是一个很好的重要载体。
王国强提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医药在世界上的传播速度很快,现在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着中国的中医药,当然主要还是针灸和推拿,也有一些中医诊所为世界民众提供服务,而且很受欢迎。
颇为重要的是,很多国家的民众正是通过中医药服务来感受着中华文化:为什么有中医药?中医药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头上的病针灸脚就能治?中医药怎么治病?王国强认为,中医的服务和疗效,是国外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途径。
但因为中医讲究“经络相通”、“天地人和”、“阴阳平衡”等理论,要国外民众完全接受还有一个漫长过程,只能慢慢的为国外了解。
针灸“申遗”启示:中医走向世界必须受到广泛认同“在国内继承、弘扬好中医药事业,让中医药为中国民众的健康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的申遗工作。
”王国强谈到,申遗的目的,是为了要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去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使它能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王国强介绍,去年中国成功地将“中医针灸”申请进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世界上反响很好。
通过中医针灸“申遗”,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要让世界了解中医,一定要找到世界能接受、能理解的中医项目。
未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积极地把有优势的、而且在国际上也能广泛认同、接受的一些项目逐渐地去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细致渐进地进行。
中医英译文化冲突的历时研究
中医英译文化冲突的历时研究摘要】目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是中医英译会忽视的方面。
本文以历时文化理解为线对中医英译进行研究,提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东、西方文化冲突并存。
【关键词】文化冲突中医英译历时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它发源于先秦、战国,到秦汉时期基本形成理论体系;它承载着无数医者的实践经验,也积淀了古代中国的哲学观。
无论是儒教、道教还是佛教都与之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有着“离开了传统文化,还奢谈什么中医!”之说。
[1]1.中医英译的发展与现状二十世纪前,中医西传主要是中医针灸和诊脉作为一种医学技术西传。
当时西译的参与者主要是来华的传教士。
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学者开始介入中医英译之中。
王吉民和伍连德所著《中国医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至今仍是西方研究中国医学史的参考书籍。
1949年,美国人Ilza Veith指出中国古代汉语的音韵、句读、一词多义、语法等因素导致了翻译难度的增加。
[2]由此可见困扰西方译者的正是文化上的差异。
2007年,WHO亚太西区颁布了《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也制定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为推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3] 然而,在关注中医翻译的同时,传统的中医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是否已被完全消化了呢?作为语言工作者,在英译时,除了应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之外,还应将一个常为人所忽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问题纳入考虑之中。
2. 中医语言的文化特点2.1 医哲交融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道教、儒教、佛教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如“阴阳”和“五行”最早见于《管子?水地篇》中,而后来发展成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学说。
[4]由此不难看出中医术语表达源于中国古典的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语言表达的依托。
中医翻译与中华文化的传播
2013.10学教育81中医翻译与中华文化的传播李权芳(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陕西咸阳712046)[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力推介中医药文化,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体现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医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在翻译中准确传递文字信息,更要有意识地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历史使命。
[关键词]中医翻译;传播文化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发展,但在软实力上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
发展、繁荣文化软实力,加强软力量的积累与传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时代,只有使我国优秀的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广泛传播,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取得很大进步,但与我国目前的大国地位和形象相比还远远不够。
因此,必须坚持“走出去”的文化战略,深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传播中医药文化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融道、儒、佛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
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系统整体的养生防病思想、独特的保健治疗方式等等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朴素唯物论与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集中体现,反映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特色。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又具有巨大的医疗保健的实用价值。
中医文化因子在英译中的保留
中医文化因子在英译中的保留摘要:中医在英译的过程中不能只传达语言包含的药用意义,而抹灭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独有的文化特征,英译中保留文化因子是弘扬中医文化,促进文化多元性的需要。
关键词:中医;文化因子;文化多元性1.中医翻译的现状中医翻译一直是科技翻译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尤其集中在那些难以在译入语找到对应语的中医医词语上。
关于中医的翻译,译者们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中医英译的标准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中医的背景知识,以及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加之中医理论深奥晦涩,西方读者很难理解中医的内涵。
中医相关的词汇,不仅能传达药用信息,而且还承载着文化意义。
译者常常面临来许多困难和抉择,在充分传达中医信息和保留文化特色之间徘徊,甚至,文化障碍时常发生,由于中医和西医的背景有很大的区别,中医里面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让西方人难以理解,进而造成误解。
目前关于中医的翻译方法主要有:1)意译意译以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为首要任务,其次是源语的修辞跟句型。
意译法能够最大程度的再现原文的含义,使信息传达更加流畅。
如“辨证论治”翻译成“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the course,nature and location of the illness and patient’s physical condition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TCM” 就是采用了意译法,另外如风火眼的翻译“acute conjunctivitis?”。
2)直译这种翻译方法主要运用于基本理论,生理以及病理相关方面的中医翻译中,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这两种理论相关的中医概念跟术语都能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例如:金克木“metal restricting wood”,木生火“wood generating fire”.采用直译,可以更好的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色可,往往导致文化障碍的是那些在中西医中不对应和部分对应的术语。
中医药翻译
中医药翻译中医药翻译是指将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和文献翻译成其他语言,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医药知识。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药翻译作为一个专业领域,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中医药知识和翻译能力。
中医药翻译的困难之一是医学术语的翻译。
中医药术语往往包含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这些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很难保持原文的含义。
因此,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中医药知识和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另一个挑战是中医药文献的翻译。
中医药文献通常使用古代汉字和特定的词语,这对非中文母语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翻译者需要了解古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文献的风格和特点。
中医药翻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可以帮助中医药知识传播到全世界,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同时,中医药翻译也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了解,丰富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医药翻译的实践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准确传达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翻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同时适当解释和说明中医药的概念和理论,以便读者能够理解。
其次,要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中医药翻译应该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并能够帮助读者应用中医药知识。
为了提高中医药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有一些方法和工具可以使用。
首先,翻译者可以使用专业的翻译工具和字典,如医学词典和术语数据库,以帮助翻译和准确性。
其次,可以与中医药专家合作,进行专业的校对和修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还可以参考其他语言中已有的中医药翻译作品和研究,以获得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总之,中医药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翻译者具备广泛的中医药知识和良好的翻译技巧。
中医药翻译的目标是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黄帝内经素问》汉日翻译与中医文化传播
《黄帝内经素问》汉日翻译与中医文化传播一、翻译与文化传播语言翻译的功能是符号转换,就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在语际交流中发挥着桥梁作用。
翻译者必然要与不同的语言打交道,也就不能不与其各自所属的文化相沟通。
翻译过程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结果是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它以熟悉原语的结构规那么和使用规那么为前提,因而不能脱离原语的社会文化因素[1]。
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传播,又是文化的交融。
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翻译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与文化传播是相互包容和并存的关系[2]。
正如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所说,无论是把外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到本国来,或是把本国的先进文化宣扬到外国去,都不能没有翻译,翻译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典籍的日译属于翻译范畴,因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素问》的汉日翻译与中医文化的传播也具有密切关系。
二、《素问》日译现状为研究日本国内的中医典籍日译情况,笔者通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黄帝内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885条相关检索结果,与《素问》相关的检索结果是419条,其中仅2000年~2022年就有22条相关检索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典籍的日译得到日本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典籍的日译主要是在日本进行的。
笔者从中选取由专攻中国思想史和科学史的日本文学博士石田秀実〔以下简称“石田”〕监译的《黄帝内経素問》和具有医学背景的小曾户丈夫〔以下简称“小曾户”〕编著的《素問新釈》两个日译版本作为例证,分析其取材出处。
三、文化传播视角下《素问》日译实例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中医语言中十分普遍。
汤思敏就曾指出隐喻是中医语言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医语言的病因、病症、用药等术语中存在许多隐喻[3]。
李照国也针对中医语言特性,分别从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比照、比较等十个方面进行过详细研究,并以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内容翔实[4]。
此外,中医典籍一般涉及中国传统哲学、心理学、地理学等方面内容,文化色彩浓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of TCMTCM is a subject to study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th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It carri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fighting against the disease.The origin of TCM theory comes from the summary of medicinal experience and the idea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The Basic Theory of TCM1.Yinyang: Yinyang theory is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category. yinyang is the summary of the interrelated things and phenomena. People use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yinyang to explain the movement of things. TCM holds that the world is material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2.The Five Elements: It refers to wood ,fire ,earth ,gold and water, the five kinds of substances and their movement. The five elements complies with the five zang –organs, namely: liver and wood, heart and fire, spleen and earth ,gold and lung water and kidney.3. Qi-blood and fluid :Qi is the essential element constituting human life and maintaining the activities of human body and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warming ,preventing and aeration气化.Blood is the basic material to constitute human life and maintain human activities and it has a high nutrition and owns the function of moistening.Fluid refers to the inner fluid and normal secretions of zang-organs and fu-organs.4.zang-organs and fu-organs:It mainly studie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five zang-organs, six fu-organs and the extraordinary fu-organs.5.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经络:It is defined as the channel of body running qi and blood, it has the function to link up internality and externality.6. 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 五运六气:It is the theory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hange of nature, astronomy, meteorology and climate which make a difference to human health.7.The holism concept :Human body is an organic whole consisting of a number of organs and tissue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nature h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The chang of nature will affect human body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8.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bianzheng” is to make clear the reason ,property, 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 and xie of the disease by analyzing and integrating the material ,symptom and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which include looking, listening, asking and feeling.“Lunzhi” also named “shizhi”,is to make appropriate trea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nalyzing result fr om “bianzheng.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The ambiguity of expression: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s developing isbased on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Chinese medicine on one hand and makes Chinese medicine ambiguous and obscure. For instance,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words in English to “阴阳”“五行” and “气”.Culture barrier:The words in the articles of Chinese medicine carry not only information, but also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the translators always have two problems in translating. One is that the sett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the other i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cures and skill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foreigners.Being nonstandard of terns:There is no standard for the languages for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Meanwhile, Chinese medicine is always being imparted orally. What’s worse, Chinese medicine has different schools and factions and each of them don’t communicate ofte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ideas and theories to be developed. Therefore, it is really a problem for us to have the true understanding of it.The demands quantities of translators for Chinese medicineMastery of foreign languages, especially the vocabulary of terms of Chinese medicine;Skills of translating, goo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Good understanding of archaic Chinese;Realiz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Tactic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Use some common and easy expression and try to 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Insist of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and avoid being too elegant. It is the knowledge in stand of the beautiful and elegant words that we Chinese want to show the foreigners.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1、Liberate translating: it is a good method to use liberate translating when we can not find an equivalent expression in target language. Sometimes, we can also use some addition.2、Choose the Latin name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As we all know that the name of western medicine is always in Latin and western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it. For instance, “复方罗布麻片”(Tabellae Apocyli Veneti Compositae),“穿心莲片”(Tabellae Andrographitis),“姜酊”(Tinctura Zingiberis),ect. However, there are lots of medicine that have no Latin name. for example,“十全大补丸”(Shiquan Dabu Wan)“川贝批把糖浆”(Chuanbei Pipa Tangiang).3、Use an equivalent expression: it makes us easier to use the equivalent expression when we can not translate all the meanings of the terms. For instance, “菊花”(chrysanthemum);“薏仁”(ad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