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在本学期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我与我的实验伙伴进行了多次实验。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分享我们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一:GPIO控制LED灯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Raspberry Pi 3B+开发板和一根杜邦线。
我们在电路板上将一盏LED灯与GPIO引脚连接起来,并编写了一个程序来控制这个引脚的电平状态。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GPIO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使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GPIO控制程序。
我们成功地让LED灯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闪烁,并且了解了如何使用GPIO.setup()和GPIO.output()函数来控制GPIO引脚的输入和输出。
实验二:串口通信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两个Raspberry Pi 3B+开发板和两根串口线。
我们连接了两个板子的GPIO引脚,使得它们可以通过串口进行通信。
我们使用Python编写了两个程序来进行通信。
一个程序将发送一条消息,另一个程序将接收这个消息并将其打印出来。
通过使用串口通信,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Python编写程序来完成数据交换,并掌握了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实验三:Pi camera模块在第三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Pi camera模块和一个Raspberry Pi 3B+开发板。
我们将摄像头连接到开发板上,并编写了一个程序来捕捉摄像头图像。
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Python编程语言来控制Pi camera模块,包括如何设置摄像头参数并如何捕捉静态图像。
我们还尝试了使用OpenCV库来处理图像。
实验四:蓝牙控制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蓝牙透传模块、Raspberry Pi 3B+开发板和一些电路元件。
我们将蓝牙透传模块连接到GPIO引脚,并编写了一个程序来通过蓝牙信号控制电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蓝牙模块进行无线控制。
我们通过使用Python编写控制程序,成功地将蓝牙信号转换成GPIO引脚的电平信号来控制电机。
总结在这个嵌入式系统的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嵌入式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及通信方式。
2. 掌握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方法。
3. 学会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
4. 通过实验,加深对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和程序设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将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讯相比,串行通讯的通信线路简单,成本低,适用于远距离通信。
串行通讯主要有两种通信方式: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
1. 异步通信异步通信中,每个字符之间没有固定的时钟同步,而是通过起始位和停止位来标识字符的开始和结束。
每个字符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2. 同步通信同步通信中,数据传输过程中有固定的时钟同步信号,发送方和接收方通过同步时钟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三、实验设备1. 单片机最小系统教学实验模块2. 数码管显示模块3. 串行数据线4. 电脑四、实验内容1. 单片机串行口初始化首先,我们需要对单片机串行口进行初始化,包括设置波特率、通信方式、数据位、停止位等。
2. 数据发送在单片机程序中,编写数据发送函数,将数据通过串行口发送出去。
3. 数据接收编写数据接收函数,从串行口接收数据。
4. 数据显示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5. 双机通信通过两套单片机实验模块,实现双机通信。
一台单片机作为发送方,另一台单片机作为接收方。
五、实验步骤1. 将单片机最小系统教学实验模块和数码管显示模块连接到电脑上。
2. 编写单片机程序,初始化串行口,并设置波特率、通信方式、数据位、停止位等。
3. 编写数据发送函数,将数据通过串行口发送出去。
4. 编写数据接收函数,从串行口接收数据。
5. 编写数据显示函数,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6. 编写双机通信程序,实现两台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7. 将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进行实验。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实现了单片机串行口的初始化、数据发送、数据接收和数据显示。
2. 成功实现了双机通信,两台单片机之间可以相互发送和接收数据。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引言: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通过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传输,相比并行通信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和更少的硬件成本。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了解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探究不同参数对传输效果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1. 了解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基本概念;2. 掌握串行通信的实验搭建方法;3. 分析不同参数对串行通信传输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传输的通信方式。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以二进制形式传输,每一位的传输时间相等。
常见的串行通信方式有同步串行通信和异步串行通信。
同步串行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同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发送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帧格式发送,接收端通过时钟信号进行同步,按照相同的帧格式接收数据。
异步串行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不同步,通过起始位和停止位来标识数据的开始和结束。
发送端在每个数据帧前加上一个起始位,接收端通过检测起始位来判断数据的开始。
三、实验步骤1. 搭建串行通信系统:将发送端和接收端连接,通过串口线进行数据传输。
2.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
3. 编写发送端程序:通过编程语言编写发送端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
4. 编写接收端程序:通过编程语言编写接收端程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显示。
5. 调试和测试:进行通信测试,观察数据的传输效果,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串行通信参数进行测试,观察数据的传输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较低的波特率下,数据传输速度较慢,但传输稳定性较高;而在较高的波特率下,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但传输稳定性较差。
此外,我们还测试了不同数据位和停止位对传输效果的影响。
结果显示,增加数据位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精度,但也会增加传输的时间和成本。
增加停止位可以增加数据的传输稳定性,但也会降低传输速度。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搭建了串行通信系统。
嵌入式系统实习报告
嵌入式系统实习报告
以下是关于嵌入式系统实习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串口通信实验:
IIS音频实验:
六、实习体会
在嵌入式系统中,除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学会了软件编程的基本思路,掌握了液晶屏的使用及其电路设计方法;掌握有关音频处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液晶显示文本及图形的方法与程序设计。
通过这次设计,掌握了液晶显示实验、μC/OS-II移植、μC/OS-IILCD显示的工作原理及串口通信实验的工作过程,学会了使用仿真软件Embest EduKit-IV实验平台及ULINK2仿真器套件,并学会通过应用软件仿真来实现各种通信系统的设计,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强了动手能力和学业技能。
虽然花了很长时间编写软件程序设计,但这一切还是理论上的。
希望学校能提供机会和条件,让我们能够去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通过这次程序,感觉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那么的有限,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帮助了我怎样学好这门课程,增加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
总体来说,这次实习我受益匪浅。
在摸索该如何设计电路使之实现所需功能的过程中特别有趣,培养了我的设计思维,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让我体会到了设计电路的艰辛的同时,更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通过这次实习通信系统的设计,使我更加清楚以后的发展及学习的方向。
最后感谢老师这个学期的指导和帮助!
七、参考文献
《ARM9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应用》熊茂华、杨震伦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ARM9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教程》于明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Linux嵌入式系统教程》马忠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实验要求、原理、仿真图及例程)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验》实验指导实验三调度器设计基础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练使用Keil C51 IDE集成开发环境,熟练使用Proteus软件。
2.掌握Keil与Proteus的联调技巧。
3.掌握串行通信在单片机系统中的使用。
4.掌握调度器设计的基础知识:函数指针。
二、实验设备1.PC机一套2.Keil C51开发系统一套3.Proteus 仿真系统一套三、实验容1.甲机通过串口控制乙机LED闪烁(1)要求a.甲单片机的K1按键可通过串口分别控制乙单片机的LED1闪烁,LED2闪烁,LED1和LED2同时闪烁,关闭所有的LED。
b.两片8051的串口都工作在模式1,甲机对乙机完成以下4项控制。
i.甲机发送“A”,控制乙机LED1闪烁。
ii.甲机发送“B”,控制乙机LED2闪烁。
iii.甲机发送“C”,控制乙机LED1,LED2闪烁。
iv.甲机发送“C”,控制乙机LED1,LED2停止闪烁。
c.甲机负责发送和停止控制命令,乙机负责接收控制命令并完成控制LED的动作。
两机的程序要分别编写。
d.两个单片机都工作在串口模式1下,程序要先进行初始化,具体步骤如下:i.设置串口模式(SCON)ii.设置定时器1的工作模式(TMOD)iii.计算定时器1的初值iv.启动定时器v.如果串口工作在中断方式,还必须设置IE和ES,并编写中断服务程序。
(2)电路原理图Figure 1 甲机通过串口控制乙机LED闪烁的原理图(3)程序设计提示a.模式1下波特率由定时器控制,波特率计算公式参考:b.可以不用使用中断方式,使用查询方式实现发送与接收,通过查询TI和RI标志位完成。
2.单片机与PC串口通讯及函数指针的使用(1)要求:a.编写用单片机求取整数平方的函数。
b.单片机把计算结果向PC机发送字符串。
c.PC机接收计算结果并显示出来。
d.可以调用Keil C51 stdio.h 中的printf来实现字符串的发送。
精选嵌入式实验四实验报告
精选嵌入式实验四实验报告3.4基于UART的加法器的实现一、实验目的学习lm3s9b92的串口通信学习应用超级终端调试串口学会应用UART有关的库函数二、实验设备计算机、LM3S9B92开发板、USB A型公口转Mini B型5Pin 数据线1 条三、实验原理Stellaris系列ARM的UART具有完全可编程、16C550型串行接口的特性。
Stellaris系列ARM含有2至3个UART模块。
该指导书在第一部分的1.2节中说明,该开发板使用了FT2232芯片实现usb到串口的转换。
并设置在芯片的B通道上使用虚拟COM 接口(VCP)。
虚拟串行端口(VCP)与LM3s9b92上的UART0模块连接。
在安装FTDI驱动程序后,windows会分配一个串行通信端口号到VCP 通道,并允许windows应用程序(如超级终端)通过USB与LM3s9b92上的UART0进行通信。
利用Windows超级终端调试UART的方法对于该开发板,使用的是USB虚拟的COM端口,无须使用DB9连接器。
因此下面讲解一下如何利用Windows附带的超级终端来调试UART接口。
Windows附件里的“超级终端”是个非常实用的应用程序,可以用来调试电脑的COM串行口,也能很好地支持通过USB虚拟的COM 口。
以下是超级终端配置COM端口的过程:四、实验要求采用超级终端作为外部输入与输出的接口,实现多位数的相加。
即通过UART串口分别输入需要相加的多位数A与B,最后把A和B 两个多位数相加的过程和结果,回显给用户。
具体实现方法:既可以采用轮询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中断。
五、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设备:使用USB mini B线缆的mini端与开发板ICDI 口相连,另一端接到PC机的USB插口上。
2、根据实验要求编写、调试、运行程序。
并要求在代码上附上相关的注释。
#include#include ;inc/hw_ints.h;#include ;inc/hw_memmap.h;#include ;inc/hw_types.h;#include ;driverlib/debug.h;#include ;driverlib/gpio.h;#include ;driverlib/interrupt.h;#include ;driverlib/sysctl.h;#include ;driverlib/uart.h;#include ;grlib/grlib.h;#include ;drivers/kitronix320x240x16_ssd2119_8bit.h;#include ;drivers/set_pinout.h;#include ;systemInit.h;void uartInit(void){SysCtlPeriEnable(SYSCTL_PERIPH_UART0); // 使能UART模块SysCtlPeriEnable(SYSCTL_PERIPH_GPIOA); // 使能RX/TX所在的GPIO端口GPIOPinTypeUART(GPIO_PORTA_BASE, // 配置RX/TX所在管脚为GPIO_PIN_0 | GPIO_PIN_1); // UART收发功能UARTConfigSet(UART0_BASE, // 配置UART端口9600, // 波特率:9600UART_CONFIG_WLEN_8| // 数据位:8UART_CONFIG_STOP_ONE | // 停止位:1UART_CONFIG_PAR_NONE); // 校验位:无UARTEnable(UART0_BASE); // 使能UART端口}void uartPuts(const char *s){while (*s != ;;){UARTCharPut(UART0_BASE, *(s++));}}main(void){char c,a[12];int sum=0,num=0,i;// jtagWait( ); // 防止JTAG 失效,重要!clockInit( ); // 时钟初始化:晶振,6MHzuartInit( ); // UART 初始化uartPuts(;输入格式m+n= ;);for (;;){c = UARTCharGet(UART0_BASE); // 等待接收字符if(c;=;0;;;c;=;9;)//判断收到的是否为字符{num=num*10+c-;0;; //将收到的字符转换为整形储存} else if(c==;+;){ //接收第二个数sum=sum+num;num=0;}else if(c==;=;) //输出{sum=sum+num;num=0;for(i=0;sum!=0;i++){a[i]=sum%10;sum=(sum-a[i])/10;}for(i--;i;=0;i--){UARTCharPut(UART0_BASE, a[i]+;0;); } UARTCharPut(UART0_BASE, ; ;); }if (c == ; ;) // 如果遇到回车{UARTCharPut(UART0_BASE, ; ;); // 多回显一个换行} }}3、书写实验报告,要求附上程序流程图。
嵌入式硬件 实验一 串口通讯实验
实验一串口通讯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ARM的串行口工作原理2,学习编程实现ARM的UART通讯3,掌握S3C2410寄存器配置方法二.实验设备:Up-tNETARM2410-S教学实验箱JLink仿真器IAR Embedded Workbench集成开发环境串口连接线三.实验内容:1,了解ADS集成开发环境的基本功能2,学习串口通讯的基本知识3,熟悉S3C2410串口有关的寄存器4,实现查询方式串口的收发功能。
接受来自串口(通过超级终端)的字符并将接收到的字符发送到超级终端四.实验思考:1, 232串行通讯的数据格式是什么?答案:开始前,线路处于空闲状态,送出连续“1”。
传送开始时首先发一个“0”作为起始位,然后出现在通信线上的是字符的二进制编码数据。
每个字符的数据位长可以约定为5 位、6 位、7 位或8 位,一般采用ASCII 编码。
后面是奇偶校验位,根据约定,用奇偶校验位将所传字符中为“1”的位数凑成奇数个或偶数个。
也可以约定不要奇偶校验,这样就取消奇偶校验位。
最后是表示停止位的“1”信号,这个停止位可以约定持续1 位、1.5 位或2 位的时间宽度。
至此一个字符传送完毕,线路又进入空闲,持续为“1”。
经过一段随机的时间后,下一个字符开始传送才又发出起始位。
每一个数据位的宽度等于传送波特率的倒数。
微机异步串行通信中,常用的波特率为50,95,110,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 等。
2,串行通讯最少需要几根线,分别如何连接?答案:三根线。
TXD/RXD 是一对数据线,TXD 称发送数据输出,RXD 称接收数据输入。
当两台微机以全双工方式直接通信(无MODEM 方式)时,双方的这两根线应交叉联接(扭接)。
输出端五号口(SG)接输入端五号口(SG)输出端二号口(RXD)接输入端三号口(TXD)输出端三号口(TXD)接输入端二号口(RXD)3, ARM的串行口有几个,相应的寄存器是什么?答案:ARM 自带三个UART 端口,每个UART 通道都有16 字节的FIFO(先入先出寄存器)用于接受和发送。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习串行通讯的常用协议和流程。
3.实现串行通讯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4.掌握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
实验器材:1.PC机一台。
2.串行通讯扩展板一块。
3.经典串行通讯工具软件。
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信息逐位地按顺序进行传输的通讯方式。
串行通讯需要通过物理通道将数据逐位地传输给接收方。
常用的串行通讯协议有UART (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协议、SPI(串行外设接口)协议和I2C(串行外设接口)协议等。
实验步骤:1.将串行通讯扩展板连接到PC机上的串行通讯端口。
2.在PC机上安装串行通讯工具软件,并打开软件。
3.配置串行通讯参数,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4.在串行通讯工具软件中编写发送数据的程序,并发送数据。
5.在串行通讯工具软件中接收数据,并验证接收的数据是否正确。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串行通讯扩展板和串行通讯工具软件实现了串行通讯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我们先配置了串行通讯的参数,在发送数据之前,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然后,在发送数据之后,我们使用串行通讯工具软件接收数据,并验证接收的数据是否正确。
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都是逐位地传输的,并且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需要保持一致。
如果发送和接收的数据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串行通讯参数配置错误或者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了错误。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了串行通讯的常用协议和流程,掌握了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完成了串行通讯的发送和接收功能,并验证了接收的数据是否正确。
实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串行通讯的参数配置可能会影响数据的传输效果,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
另外,数据传输中可能会产生噪声和错误,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纠错措施来提高数据的传输可靠性。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对我们了解串行通讯的原理和应用有很大帮助,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串行通信 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引言:串行通信是一种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中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通过逐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研究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性能。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串行通信的性能。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 串行通信模块2. 电脑3. 串行通信线缆4. 示波器5. 逻辑分析仪三、实验步骤1. 连接串行通信模块和电脑,确保连接正确稳定。
2. 设置串行通信模块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3. 编写电脑端的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4. 使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监测串行通信的信号波形,分析数据传输的过程和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串行通信连接,并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通过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的监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串行通信的信号波形和数据传输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串行通信相较于并行通信,虽然传输速率较慢,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由于数据逐位传输,串行通信可以更好地应对信号干扰和传输错误的情况。
同时,串行通信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适应不同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需求。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串行通信是一种可靠且稳定的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串行通信参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接收。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各种数据传输场景。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串行通信的更多应用领域,并不断提高串行通信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六、参考文献[1] 张三, 串行通信技术研究, 电子通信学报, 2008.[2] 李四, 串行通信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10.注:本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掌握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Arduino开发板B数据线3.跳线若干4.电脑三、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通过连续的、位的形式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通过一个数据线一位一位地传输,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的线路数量较少,适用于数据传输距离较远的场景。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Arduino开发板作为串行通信的发送和接收端,通过USB数据线连接电脑与Arduino开发板进行数据交互。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Arduino开发板通过USB数据线连接至电脑,确保连接稳定。
2. 编写Arduino代码:使用Arduino IDE软件编写Arduino代码,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
代码示例://发送端void setuSerial.begin(9600); //设置串行通信波特率为9600void looString message = "Hello World!"; //待发送的消息Serial.println(message); //通过串行通信发送消息delay(2000); //延迟2秒//接收端void setuSerial.begin(9600); //设置串行通信波特率为9600void looif (Serial.available() { //如果串行通信接收到数据String message = Serial.readString(; //读取接收到的数据Serial.println("Received: " + message); //打印接收到的数据}3. 上传代码:将编写好的代码上传至Arduino开发板,使其开始工作。
4. 打开串行监视器:在Arduino IDE中点击“工具”菜单并选择“串行监视器”(或使用快捷键Ctrl+Shift+M)打开串行监视器。
串行通信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串行通信的常用接口和协议;3. 学会使用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传输;4. 熟悉串行通信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通过一根或多根数据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在传输速度和成本上具有优势,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工业控制、远程通信等领域。
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下:1. 数据格式:串行通信中,数据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每个字节由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2. 通信方式:串行通信主要有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种方式。
a. 同步通信:通信双方使用统一的时钟信号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同步。
b. 异步通信:通信双方使用不同的时钟信号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保持同步。
3. 串行通信接口: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有RS-232、RS-485、USB等。
三、实验设备1. 单片机开发板:STC89C52;2. 串口通信模块:MAX232;3. 串口通信线;4. 电脑;5. 串口调试助手。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单片机开发板、串口通信模块和电脑通过串口通信线连接起来。
2. 初始化单片机串口:设置单片机串口的工作方式、波特率、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
3. 编写串口发送程序:在单片机上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串行发送。
4. 编写串口接收程序:在单片机上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串行接收。
5. 使用串口调试助手进行测试:在电脑上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设置相应的通信参数,发送和接收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串口调试助手,成功实现了单片机与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
2. 分析:a. 在初始化单片机串口时,设置了正确的波特率、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保证了数据的正确传输。
b. 在编写串口发送程序时,正确地实现了数据的串行发送。
c. 在编写串口接收程序时,正确地实现了数据的串行接收。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学会了使用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传输;3. 熟悉了串行通信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嵌入式实验报告_ARM的串行口实验
嵌入式实验报告_ARM的串行口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 ARM 处理器的串行口通信原理及编程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编程实践,能够实现基于 ARM 的串行数据收发功能,为后续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指数据一位一位地顺序传送。
在 ARM 系统中,串行口通常由发送器、接收器、控制寄存器等组成。
发送器负责将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并发送出去,接收器则将接收到的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
控制寄存器用于配置串行口的工作模式、波特率、数据位长度、停止位长度等参数。
波特率是串行通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每秒传输的比特数。
常见的波特率有 9600、115200 等。
在本次实验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合适的波特率,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1、硬件设备:ARM 开发板、USB 转串口线、电脑。
2、软件环境:Keil MDK 集成开发环境、串口调试助手。
四、实验步骤1、建立工程在 Keil MDK 中创建一个新的工程,选择对应的 ARM 芯片型号,并配置工程的相关参数,如时钟频率、存储分配等。
2、编写代码(1)初始化串行口首先,需要设置串行口的工作模式、波特率、数据位长度、停止位长度等参数。
例如,设置波特率为 115200,数据位长度为 8 位,停止位长度为 1 位。
(2)发送数据通过编写发送函数,将要发送的数据写入串行口的数据寄存器,实现数据的发送。
(3)接收数据通过中断或者查询的方式,读取串行口的接收寄存器,获取接收到的数据。
(4)主函数在主函数中,调用发送函数发送数据,并处理接收的数据。
3、编译下载编写完成代码后,进行编译,确保代码没有语法错误。
然后,将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下载到 ARM 开发板中。
4、连接设备使用 USB 转串口线将 ARM 开发板与电脑连接起来,并在电脑上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设置与开发板相同的波特率等参数。
5、测试实验在串口调试助手中发送数据,观察开发板是否能够正确接收并回传数据。
串行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协议。
2. 掌握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及其程序设计。
3. 通过实际操作,实现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验证通信协议的正确性。
4. 学习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调试和故障排除方法。
二、实验设备1. 单片机开发板(如STC89C52、AT89C51等)2. 串行通信模块(如MAX232、CH340等)3. 连接线(杜邦线、串行线等)4. 电脑(用于调试程序)5. 串口调试工具(如串口助手、PuTTY等)三、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指数据在一条线路上按位顺序传送,一次只能传送一位。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具有成本低、传输距离远、易于实现等优点。
串行通信的常见协议有RS-232、RS-485、I2C、SPI等。
本实验采用RS-232协议,通过单片机的串行口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单片机的串行口(如RXD、TXD)与串行通信模块的RXD、TXD引脚相连,并通过杜邦线连接到电脑的串口。
2. 软件设计(1)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2)编写电脑端程序,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3. 程序调试(1)将单片机程序烧写到单片机中。
(2)在电脑端打开串口调试工具,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参数。
(3)通过串口调试工具发送数据,观察单片机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成功实现了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在调试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1)波特率设置不正确:波特率设置错误会导致数据无法正确接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了正确的波特率设置方法。
(2)串行口初始化错误:串行口初始化参数设置错误会导致通信中断。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了正确的初始化方法。
(3)数据接收错误:数据接收过程中,可能出现乱码现象。
通过检查程序代码,发现是数据接收缓冲区溢出导致的。
通过调整接收缓冲区大小,解决了该问题。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
串行通信的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搭建串行通信系统,掌握串行通信的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1. 一台个人电脑2. 两台串行通信设备3. USB转串口线三、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将数据按位顺序传输,相对于并行通信来说,节省了传输线的数量。
串行通信一般采用帧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两台串行通信设备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
四、实验步骤1. 将一台串行通信设备连接到个人电脑的USB转串口线上,使用USB接口将其连接到个人电脑的USB接口上。
2. 打开串行通信设备的电源,并将其与个人电脑连接好。
3. 在个人电脑上打开串行通信软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并建立通信连接。
4. 在串行通信软件中,输入要发送的数据,并点击发送按钮。
5. 在另一台串行通信设备上观察接收到的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串行通信系统,并进行了数据传输。
在发送端输入的数据在接收端得到了正确的接收,表明串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串行通信较并行通信更经济和节省资源,因为它只需一根传输线,而并行通信需要多根。
2. 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相对较慢,但可以通过改变波特率提高传输速度。
3. 串行通信的稳定性较强,不容易出现数据冲突和传输错误。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实际操作了一次串行通信。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实验目的得到了满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较慢,不适合传输大量数据;同时,串行通信的配置稍显复杂,需要设置多个参数。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使我们对串行通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我们在日后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中更好地应用和掌握串行通信技术。
串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串行通信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接口。
2. 掌握串行通信的编程方法和数据传输过程。
3. 验证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实验器材:1. PC机一台2. 串口通信模块(如USB转串口模块)3. 短路板4. 连接线若干5. 相关软件(如串口调试助手)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指数据在一条线路上按位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具有线路简单、传输速率较低等特点。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位一位地传输,每个数据位占用一个固定的位时间。
串行通信通常采用以下接口:RS-232、RS-485、RS-422等。
本实验采用USB转串口模块实现串行通信。
实验步骤:1. 将USB转串口模块插入PC机USB接口。
2. 在PC机上安装驱动程序,确保模块正常工作。
3. 使用短路板将USB转串口模块与PC机的串口连接。
4. 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设置串口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
5. 编写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
6. 运行程序,观察串口调试助手中的数据传输情况。
实验内容:1. 发送数据(1)编写发送数据函数,实现数据的串行发送。
(2)在PC机上发送一段文本数据,观察串口调试助手中的接收情况。
2. 接收数据(1)编写接收数据函数,实现数据的串行接收。
(2)在PC机上发送一段文本数据,观察串口调试助手中的接收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送数据实验结果:在串口调试助手中成功接收到了发送的文本数据,证明发送数据功能正常。
2. 接收数据实验结果:在串口调试助手中成功接收到了发送的文本数据,证明接收数据功能正常。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验证了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问题:1. 串口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数据无法正常传输。
2. 编程时,数据发送和接收函数编写不正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1. 仔细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设置串口参数。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中国矿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年4月实验一串口通讯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ARM 的串行口工作原理。
2.学习编程实现ARM 的UART 通讯。
3.掌握S3C2410寄存器配置方法。
二、实验内容实现查询方式串口的收发功能。
学习串行通讯原理,了解串行通讯控制器,阅读ARM 芯片文档,掌握ARM 的UART 相关寄存器的功能,熟悉ARM 系统硬件的UART 相关接口。
编程实现ARM 和计算机实现串行通讯:ARM 监视串行口,将接收到的字符再发送给串口(计算机与开发平台是通过超级终端通讯的),即按PC 键盘通过超级终端发送数据,开发平台将接收到的数据再返送给PC,在超级终端上显示。
三、预备知识了解ADT集成开发环境的基本功能。
学习串口通讯的基本知识。
熟悉S3C2410串口有关的寄存器。
四、实验设备JXARM9-2410教学实验箱ADT1000仿真器和ADT IDE集成开发环境串口连接线五、实验原理1.异步串行I/O异步串行方式是将传输数据的每个字符一位接一位(例如先低位、后高位)地传送。
数据的各不同位可以分时使用同一传输通道,因此串行I/O 可以减少信号连线,最少用一对线即可进行。
接收方对于同一根线上一连串的数字信号,首先要分割成位,再按位组成字符。
为了恢复发送的信息,双方必须协调工作。
在微型计算机中大量使用异步串I/O 方式,双方使用各自的时钟信号,而且允许时钟频率有一定误差,因此实现较容易。
但是由于每个字符都要独立确定起始和结束(即每个字符都要重新同步),字符和字符间还可能有长度不定的空闲时间,因此效率较低。
串行通信字符格式DB-25 DB-9引脚定义DB-25 DB-9引脚说明RS-232C接口通信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信号电平规定⑴EIA电平:双极性信号逻辑电平, 它是一套负逻辑定义⑵-3V到-25V之间的电平表示逻辑“1”⑶+3V到+25V之间的电平表示逻辑“0”⑷TTL电平:计算机内部(S3C2410)使用TTL电平电平转换电路:常用专门的RS-232接口芯片,如SP3232、SP3220等,在TTL电平和EIA 电平之间实现相互转换。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南昌航空大学自动化学院050822XX 张某某一、实验目的:掌握μC/OS-II操作系统的信号量的概念。
二、实验设备:硬件:PC机1台;MagicARM2410教学实验开发平台台。
软件:Windows 98/2000/XP操作系统;ADS 1.2集成开发环境。
三、实验内容:实验通过信号量控制2个任务共享串口0打印字符串。
为了使每个任务的字符串信息(句子)不被打断,因此必须引入互斥信号量的概念,即每个任务输出时必须独占串口0,直到完整输出字符串信息才释放串口0。
四、实验步骤:(1)为ADS1.2增加DeviceARM2410专用工程模板(若已增加过,此步省略)。
(2)连接EasyJTAG-H仿真器和MagicARM2410实验箱,然后安装EasyJTAG-H仿真器(若已经安装过,此步省略),短接蜂鸣器跳线JP9。
(3)启动ADS 1.2,使用ARM Executable Image for DeviceARM2410(uCOSII)工程模板建立一个工程UART0_uCOSII。
(本范例在ADS文件夹中操作)(4)在ADS文件夹中新建arm、Arm_Pc、SOURCE文件夹。
将μC/OS 2.52源代码添加到SOURCE文件夹,将移植代码添加到arm文件夹,将移植的PC服务代码添加到Arm_Pc文件夹。
(5)在src组中的main.c中编写主程序代码。
(6)选用DebugRel生成目标,然后编译链接工程。
(7)将MagicARM2410实验箱上的UART0连接跳线JP1短接,使用串口延长线把MagicARM2410实验箱的CZ11与PC机的COM1连接。
注意:CZ11安装在MagicARM2410实验箱的机箱右侧。
(8)PC机上运行“超级终端”程序(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始】->【程序】->【附件】->【通讯】->【超级终端】),新建一个连接,设置串口波持率为115200,具体设置参考图3.5,确定后即进入通信状态。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实验3 -串行通信实验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实验报告书实验名称:串行通信实验年级专业及班级:级机自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张文斌、高贯斌评定成绩:教师评语:实验时间: 2014 年 12 月 27 日实验三串行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XS128单片机的SCI串口的使用,掌握查询和中断方式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二、实验原理SCI允许单片机和其他器件(包括其他单片机)进行全双工、异步、串行通信。
SCI 由波特速率发生器、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
发射器和接收器独立运行,尽管它们使用同一波特率发生器。
在正常运行期间,单片机监控SCI的状态,写入将要发送的数据,读出接收到的数据。
XS128单片机的SCI模块的功能框图如下图所示图1.SCI模块的功能框图扩展板的左上部提供了TTL 电平与RS-232C 电平的转换芯片MAX232,MAX232 提供了2 组电平转换。
第一组:RS-232C 电平(R1IN)→TTL 电平(R1OUT)TTL 电平(T1IN)→RS-232C 电平(T1OUT)第二组:RS-232C 电平(R2IN)→TTL 电平(R2OUT)TTL 电平(T2IN)→RS-232C 电平(T2OUT)在实际使用中,TTL 电平的输入、输出引脚分别与MCU 的发送、接收引脚连接;RS-232C电平的输入、输出引脚分别与其它设备(如PC 机)的发送、接收引脚连接。
串行通信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中T1OUT 和T2OUT 信号各接一盏小灯,当微处理器发送数据时,小灯会点亮。
三、实验连线及要求图2.SCI通信模块原理图本实验有4个小实验组成,分别为:查询方式发送实验、中断方式发送实验、查询方式接收实验、中断方式接收实验。
查询方式发送是指单片机按照一定时间间隔按时读取串口的状态,如果串口处于空闲状态,就将待收的数据发送出去。
中断方式发送是指,一旦串口处于空闲状态,串口就对单片机触发一个中断,单片机则将待收的数据发送出去。
串口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实验报告班级:电信141*名:***学号: *********实验日期: 5月6日电子通信工程系实验一串口通信实验学时安排:2学时一、实验目的:1、熟悉STM32的编程环境的使用;2、掌握STM32的串口的编程;二、实验步骤:1.在keil环境下编辑源文件,并编译。
2.在野火STM32实验板上运行,调试程序,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编写STM32 的串行通信程序,实现由串口调试助手输入任意字符串,STM接收后返回到串口调试助手输出。
三、实验内容:设计思路及程序代码。
1、建立工程,编写主要代码2、时钟配置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USART1|RCC_APB2Periph_GPIOA, ENABLE);3、GPIOA配置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9; // USART1_TX (PA.9)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复用推挽输出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初始化PA9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0; //USART1_RX (PA.10)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N_FLOATING; //浮空输入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初始化PA104、USART 初始化设置USART_ART_BaudRate = bound;//一般设置为9600;USART_ART_WordLength = USART_WordLength_8b;//字长为8位数据格式USART_ART_StopBits = USART_StopBits_1;//一个停止位USART_ART_Parity = USART_Parity_No;//无奇偶校验位USART_ART_HardwareFlowControl = 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_None;//无硬件数据流控制USART_ART_Mode = USART_Mode_Rx | USART_Mode_Tx; //收发模式USART_Init(USART1, &USART_InitStructure); //初始化串口USART_ITConfig(USART1, USART_IT_RXNE, ENABLE);//开启中断USART_Cmd(USART1, ENABLE); //使能串口5、串口中断初始化函数void USART1_IRQHandler(void) //串口1中断服务程序{u8 Res;#ifdef OS_TICKS_PER_SEC //如果时钟节拍数定义了,说明要使用ucosII了.OSIntEnter();#endifif(USART_GetITStatus(USART1, USART_IT_RXNE) != RESET) {Res =USART_ReceiveData(USART1);//(USART1->DR); //读取接收到的数据if((USART_RX_STA&0x8000)==0)//接收未完成{if(USART_RX_STA&0x4000)//接收到了0x0d{if(Res!=0x0a)USART_RX_STA=0;//接收错误,重新开始else USART_RX_STA|=0x8000; //接收完成了}else //还没收到0X0D{if(Res==0x0d)USART_RX_STA|=0x4000;else{USART_RX_BUF[USART_RX_STA&0X3FFF]=Res ;USART_RX_STA++;if(USART_RX_STA>(USART_REC_LEN-1))USART_RX_STA=0;} } }#ifdef OS_TICKS_PER_SEC //如果时钟节拍数定义了,说明要使用ucosII了.OSIntExit();#endif }7、在main函数编写int main(void) {u8 t;u8 len;delay_init(); //延时函数初始化NVIC_Configuration(); // 设置中断优先级分组uart_init(9600); //串口初始化为9600LED_Init(); //初始化与LED连接的硬件接口while(1) {if(USART_RX_STA&0x8000) { //接收完毕len=USART_RX_STA&0x3fff; //得到此次接收到的数据长度printf("\r\n您发送的消息为:\r\n");for(t=0;t<len;t++){USART_SendData(USART1,USART_RX_BUF[t]); //发送一个字节的数据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1,USART_FLAG_TXE)==RESET); } //等待发送结束LED1=!LED1;delay_ms(200);LED1=!LED1;printf("\r\n\r\n"); //插入换行USART_RX_STA=0;}else{printf("请输入数据,以空格键结束\r\n");delay_ms(15000); }}}四、实验结果:通过本次试验,经过一次次失败后,终于完成了串口实验;最重要的不是作出实验结果,而是你在实验结果中学会到了什么,排出困难,通过解决困难,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嵌入式实验四 串行通信实验实验
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实验四
实验四串行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单片机系统中串行端口的编程控制方法,学会实时程序的调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
89C51单片机的串行端口结构上有两个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SBUF,它们占用同一地址99H;接收器是双缓冲结构;发送缓冲器,因为发送时CPU是主动的,不会产生重叠错误。
单片机的串口可以由特殊功能寄存器SCON设置其工作方式,是否允许接受等,由PCON设置其波特率是否倍增。
发送和接收工作可以由中断完成,也可以不用中断,其中断矢量编号为4。
串口的处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串口初始化
发送程序设计(字节,字符串)
接收程序设计
是否用中断
三、实验内容
利用TX-1C实验板上及串口助手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互相通信。
编写程序实现:当PC机给单片机发送一个字符后,单片机回传PC机发送给它的字符的十六进制数。
四、实验步骤
1、按实验内容要求在µ Vision中创建项目,编辑、调试、编译程序。
2、将编译生成的目标码文件(后缀为.Hex)下载到实验板上。
3、观察实验运行结果并记录。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
南昌航空大学自动化学院050822XX 张某某
一、实验目的:
掌握μC/OS-II操作系统的信号量的概念。
二、实验设备:
硬件:PC机1台;MagicARM2410教学实验开发平台台。
软件:Windows 98/2000/XP操作系统;ADS 1.2集成开发环境。
三、实验内容:
实验通过信号量控制2个任务共享串口0打印字符串。
为了使每个任务的字符串信息(句子)不被打断,因此必须引入互斥信号量的概念,即每个任务输出时必须独占串口0,直到完整输出字符串信息才释放串口0。
四、实验步骤:
(1)为ADS1.2增加DeviceARM2410专用工程模板(若已增加过,此步省略)。
(2)连接EasyJTAG-H仿真器和MagicARM2410实验箱,然后安装EasyJTAG-H仿真器(若已经安装过,此步省略),短接蜂鸣器跳线JP9。
(3)启动ADS 1.2,使用ARM Executable Image for DeviceARM2410(uCOSII)工程模板建立一个工程UART0_uCOSII。
(本范例在ADS文件夹中操作)
(4)在ADS文件夹中新建arm、Arm_Pc、SOURCE文件夹。
将μC/OS 2.52源代码添加到SOURCE文件夹,将移植代码添加到arm文件夹,将移植的PC服务代码添加到Arm_Pc文件夹。
(5)在src组中的main.c中编写主程序代码。
(6)选用DebugRel生成目标,然后编译链接工程。
(7)将MagicARM2410实验箱上的UART0连接跳线JP1短接,使用串口延长线把MagicARM2410实验箱的CZ11与PC机的COM1连接。
注意:CZ11安装在MagicARM2410实验箱的机箱右侧。
(8)PC机上运行“超级终端”程序(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始】->【程序】->【附件】->【通讯】->【超级终端】),新建一个连接,设置串口波持率为115200,具体设置参考图3.5,确定后即进入通信状态。
(9)选择【Project】->【Debug】,启动AXD进行JTAG仿真调试。
(10)全速运行程序,程序将会在main.c的主函数中停止(因为main函数起始处默认设置有断点)。
(11)可以单步运行程序,可以设置/取消断点,或者全速运行程序,停止程序运行,在超级终端上观察任务0和任务1的打印结果。
五、实验结论与思考题(手写,打印无效):
1、如果任务0删除语句“OSSemPost(UART0_Sem);”,那么程序还能完全正常无误运行么?如果发生异常会出现什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