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部分

合集下载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第二十三页,共34页。
“内容目标”的意义
• 规定性(钢性):基本标准。
• 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学什么”和“做什 么”两种意义。
• 特点:行为化、目标化、过程化。
• 优点:个性化、外显化,可操作、可把握。
第二十四页,共34页。
“提示与建议”的意义
• 指导性(弹性):表达与把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 • “要点提示”,不只提示“内容要点”,而且提示具体观点(两种
第十四页,共34页。
其次,内容呈现分两栏
左栏为内容目标,表达规定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右栏 是“提示与建议”,与各项内容目标相对应,包括“要点提示” 和“活动建议”,表达指导性要求,行为主体是教师。采用这种 呈现方式,目的是把具有指令性、规范性的要求与供参照、可选 择的要求结合起来,既提供不可偏离的“标准”,又避免对学生
于评价标准本身。 • 评价标准也不等于标准答案。
“被标准的答案”必然导致“被框架的思维”
第三十四页,共34页。
(三)关于呈现课程内容的框架
• 呈现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是为陈述内容目标提供具有整合功 能的呈现方式,而不是重构学科体系或规范教材模式。
• 呈现课程内容的框架本身,其主要功能在于体现综合的意义,而不在于 预设教学过程的轨道。
这是一种“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即内容和目标两种要求相交织、 “课程目标”“专题目标”“内容目标”三个层级相交织的整合方
展的选择。
第十三页,共34页。
“把脉”:两大看点。
• 以如何认识生存的条件、生活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如 何选择当前的发展道路、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落脚 点,这是贯穿整个课程框架的逻辑线索。
• 每个主题都具有整合意义,但把握第四个专题的内容 目标,需要立足于前三个专题的学习,可视为从前三 个专题中归结出来的“双基目标”(基本技能和基本 观点)

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促进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课程设计思路
01
整体规划
按照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 ,整体规划课程结构和内容体 系。
02
突出重点
选择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的核心知识,注重知识的内在 联系和逻辑关系。
03
强化实践
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设 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习 活动。
04
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综合性原则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 合,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 联系。
实践性原则
强调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时代性原则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反映 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
课程内容结构
基础模块
综合实践活动
涵盖学科基础知识,满足全体学生共 同发展需求。
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 标准
目录
• 课程简介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实施建议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与定位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该课程将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 融合,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 现实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促进评价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 评价和学生自评,发挥评价的 激励和发展功能。
02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与社会的基本 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01
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历史的探究精 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公民 素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键入文字]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
一、教学建议
承担《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

为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从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
《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

它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因此,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突破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贯穿“综合”的主线,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

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特点是从不同侧面,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具体问题。

大到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等全球关注的问题,小到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交往等人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因此,教师必须跳出分科教学的框框,特别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合理渗透、融合,帮助学生借助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多个角度认识社会。

(二)从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来把握内容标准的实施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人文社会学科的很多知识,其中不少为学科概念、原理。

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加深认识。

观点、主题的教学要深入浅出,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有些“内容目标”的表达看起来概括程度高,知识跨度大,多是总结性的专题,但没
有采取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式,恰恰是内容标准在呈现方式上的一大特点。

这样做,
1。

(修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修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修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对初中历史新课标进行了修订。

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修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为广大师生提供详细、专业的指导。

一、修订背景与目标修订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更符合时代要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有必要对旧版课标进行修订。

修订目标1. 增强历史教育的时代性,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综合性。

4. 强调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内容修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以时间为线索,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古代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史三个部分。

其中,古代史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近现代史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当代史主要包括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时期。

课程结构1. 单元结构: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时。

2. 课时分配: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分别占总课时的比例为40%、30%、30%。

3. 教学内容: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的阐述,兼顾历史人物的介绍。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1. 时空观念:强调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2. 实证精神:注重历史事实的证据,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能力。

3. 人文关怀:关注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与命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人物。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1.前言本文档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旨在指导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相关政策,本文档对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和素养: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等内容;能够运用历史思维解读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影响;培养跨文化的历史意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历史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3.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中国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___的历史等;世界历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地方历史:包括本地区的历史和地方文化等;人文地理:包括地理、人口、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解读历史文献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实地考察等,丰富学生的历史经验;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标准初中历史课程的评价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知识掌握: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考查学生开展历史调查和研究的能力;表达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表达和阐述能力;创新思维:考查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6.结论本文档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旨在指导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有效实施本文档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指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所应遵循的教学要求和规范。

它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解读,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培养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能力,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其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掌握一定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内容。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此外,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和社会知识,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员,要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学生还要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件,明白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怀有怎样的历史使命感。

最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兴趣。

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规范要求。

学校和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兴趣,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师都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与社会》新修订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新修订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修订)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7~ 9 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一部分前言(7-9'SS2'1)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7-9'SS2'1.1)《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一)《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7-9'SS2'1.1.1)《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7-9'SS2'1.1.2)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三)《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7-9'SS2'1.1.3)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

[键入文字]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 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一)《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
《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
1。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第一局部前言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同时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

怎样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保持和开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就成为根底教育(.xf.-雪风网络xf教育网)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学科在不断分化的根底上相互渗透,相互穿插,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趋势。

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和历史感,力图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联系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现实,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

每个学生都应认识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与历史,都应参与社会生活,形成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xf.-雪风网络xf教育网),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开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开展奠定根底。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xf.-雪风网络xf教育网)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人文性本课程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情感教育(.xf.-雪风网络xf教育网),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合性本课程从学生的经验和开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性本课程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开展。

【结合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你校学生实际情况】 历史课程标准

【结合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你校学生实际情况】 历史课程标准

《【结合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你校学生实
际情况】历史课程标准》
摘要:活动学生拓展了视野创新能力提升产生信心和成就感,活动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形成学生健康性得到发展,这样历史学科就成学生性能够得到充分张扬课程
结合新颁布初《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你校学生实际情况谈谈初历史教学应促进学生哪些方面发展
发布者马珍珍充分促进学生性发展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如历史辩论赛、成语故事演讲会、历史剧编排、史学论坛、历史知识竞赛等)限激活学生使其情绪处佳学习状态
学生主选择活动参与和设计及其完成我实现程真正体验到身价值
活动学生拓展了视野创新能力提升产生信心和成就感
活动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形成学生健康性得到发展
这样历史学科就成学生性能够得到充分张扬课程
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知道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怀着什么样心理做做效如何
到学生主学习不断思我现要做什么怎么做怀着什么想法做预期会达到何种效做国民我使命是什么我责任是什么我能国做什么
用学会用历史指导人生用历史规划蓝图
以人重学生情感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直观教学创设情境采用富有感染力语言形象描述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
如通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历史场面可以扣击学生心弦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言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初,历史,课程。

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你认为修订最显著变化是什么你学习体会_

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你认为修订最显著变化是什么你学习体会_

《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你认为修订最显著变化是什么你学习体会_》摘要:新颁布初《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你认修订显著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学习体会,发布者张林诚新颁布初《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显著变化体现以下三方面首先课程性质上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教育阶段必修课,其次从基理念上看新历史课程突出体现了义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学生进步接受高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新颁布初《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你认修订显著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学习体会发布者张林诚新颁布初《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显著变化体现以下三方面首先课程性质上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教育阶段必修课其次从基理念上看新历史课程突出体现了义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学生进步接受高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新历史课程使学生获得基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品德和健全人格;新历史课程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重知识、轻能力弊端不刻追历史学科体系完整性课程容选择体现了代性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容有助学生终身学习;新历史课程改革有利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程勇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问题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式;新历史课程改革有利教师教学方式改变树立以学生主体教学观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新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营造兴趣盎然良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新历史课程改革有利建立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素质目标采用灵活多样评价方法重学生学习程和学习结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教育功能三从《标准》设计思路上看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目标;高重视学生性充分发挥学生身能力和特长其主动适应生活打下基础通学习新《标准》使我进步认识到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教育理论指导通精选历史课程容设计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历史问题空;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热爱和对世界了从历史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人素养以应对新世纪挑战.。

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你认为修订最显著变化是什么你学习体会

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你认为修订最显著变化是什么你学习体会

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你认为修订最显著变化是什么你学习体会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你认为修订最显著变化是什么你学习体会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你认为修订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发布者:张林诚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课程性质上,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其次,从基本理念上看,新历史课程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新历史课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新历史课程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新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新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建立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三,从《标准》的设计思路上看,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生活打下好基础。

通过学习新《标准》,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结合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你校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你校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新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
你校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你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初中历史教学应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发布者:马珍珍充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如历史辩论赛、成语故事演讲会、历史剧的编排、史学小论坛、历史知识竞赛等),最大限度激活学生,使其情绪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参与和设计及其完成,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在活动中,学生拓展了视野,创新能力提升,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活动中,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发展。

这样,历史学科就成为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

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知道我们过去做什么,怎么做,怀着什么样的心理去做,做的效果如何。

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思索我现在的要做什么,怎么做,怀着什么想法去做,预期会达到何种效果,做为一个国民,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我能为国家做什么。

用学会用历史指导人生,用历史规划蓝图。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直观教学创设情境,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来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
境”,触“境”生情。

如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可以扣击学生心弦,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言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初中,历史,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包括:本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基本数据,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评估,以及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2-3
比较乡村与城市这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要点提示: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聚落景观和生活内容的差异,显著地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自然因素,也源于人文因素。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修订稿)
2010年8月30日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
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专题1,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2,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点”;专题3,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4,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收集各种聚落的景观图,制作成展板,标明聚落称谓。借助展板,解释聚落景观的成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城市和乡村的一般差别。
1-2-4
了解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要点提示:区域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人员流动、物资与文化交流、信息扩散等。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联系的缘由;在现代社会,区域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区域联系。
活动建议:讨论各自家庭与学校生活的特定内容、特定环境,从中归纳出一些基本特点。
1-2-2
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要点提示: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社会生活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地域特点有密切关系。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1-2-6
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要点提示: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势地形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概况;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概况、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交通状况。我国是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国度。
1-2生活在不同区域里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2-1
概括自己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区域特点,感受和归纳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的关联。
要点提示:家庭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状况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学校生活,包括个人学习、集体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生活内容的特点与生活的空间相关联。
1-1-2
描述世界地形、水域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
要点提示: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世界一些著名地形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的生活,会形成不同的生活特色。
活动建议:向学生出示有关资料,表明不同自然条件下人类生活的差异;结合自己到异地旅游、探亲等体会,交流对不同地区地形、气候的感受。
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举例说明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影响。
要点提示: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三大人种的特征及主要聚居地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与该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
活动建议:设计不同的区域文化场景,如非洲黑人的丛林击鼓舞蹈场景、北极因纽特人的生活场景等,并将其制作成展板,讨论这些区域人文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1-1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要点提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地球是人类的栖居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和海洋。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或制作七大洲、四大洋拼图;以“地球是人类家园”为题,讨论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活动建议:结合本地生活的实例,以“因地制宜与互通有无”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区域联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1-2-5
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要点提示:中国的位置、陆地领土的四至点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邻国的名称和位置。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1-4
知道人类诞生的大致时间、标志和地区,探究人类起源的条件。
要点提示:东非古人类、元谋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重要条件,劳动起了重要作用;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是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活动建议:提供古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的方法和证据,展示猿人骨骼模型、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
1-1-5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要点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制作年代尺。表明年代的刻度和长度,可根据不同标准,如社会形态、生产工具、文明程度等。
1-1-7
知道探索生活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了解记录历史、认识社会的方法。
要点提示:人们记录历史、认识社会,要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
活动建议:以“回溯历史、展望世界”为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古往今来,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离开时空条件,就无从说明过去的经历、把握现实的利益、规划未来的发展,无法扩展生活的视野、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的意义。
1-1-6
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了解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要点提示: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与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爱琴海地区、中美洲等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
活动建议:借助历史地图,圈划出各大洲的文明发祥地;着眼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分布,观察几个文明区域的变迁;提供当代世界各地的生活图景,展示区域文明的传统文化,如民居建筑、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