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情”“景”相融

合集下载

情与景会 意与象通——略谈诗词的意境

情与景会 意与象通——略谈诗词的意境
术表现 中所创 造 的那 种 既不 同于生 活真 实 , 又可 感 可信 , 且 情景 交 融 、 神兼 备 的 生 并 形 活 画面。它 能唤起人 们 的美感 与想 象 , 给人 以深刻启 示和 回味无 穷 的艺术境界 。

十分 协调地 统 一在“ 城边 塞 图” 有力地 孤 中,
想, 交汇成诗的完美的意境。 意与境是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 它 像 水—— 两个 氢原 子 和 一个 氧 原 子 组 合 而 成 的化合 物 一样 。 在 一滴水 里 , 我们 是分 不
清何谓 氢 、 何谓 氧 的。 意境 也如 此。 如谢 灵运
《 登池上楼》“ :池上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读 ”
幅 , 一一细说 。 不
切 景语 皆情语 也” 正是 这 个意 思。 而在 ,
抒情时, 则往往又寄情于物, 借物载情, 尽可
能地 避免脱 离形 象的直 接议 论和 阐述 。 从这
层 意义 上 , 可 以说 “ 也 一切 情语 皆景语 也” 。 可 见 , 与境 是水 乳 交融 的艺术 整体。 意
得 更“ ”写 出 了处 地 的荒 凉 冷 落 , 隐含 孤 , 也
思想及 其对“ ” 境 的褒贬 态度 。 国维所说 的 王


王之 涣《 州词 》 凉
这 首《 州词 》 凉 是盛 唐 时 著名 的边 塞 诗 作 , 代 守边 士 兵抒发 对最 高统 治者 的怨 恨 是 之情 的。 首句 黄河 、 白云相 映 , 彩鲜 明, 色 境
界优 美 , 次句 孤城 与 万仞 山比衬 , 孤 城 显 使
了士兵 怀念家 乡、 独寂 寞 的情 怀 。接 下两 孤 句 是语 丽情 悲 的抒 情 ,也是 义正 辞严 的说 理。 用散 文 来写就 是 : 守边 的军士 呵 , 你们 何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欢迎大家阅读!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二、融情入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融情入景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三、情景交融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应该既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又做到虚实相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扬无咎——《四梅图》赏析

扬无咎——《四梅图》赏析

扬无咎——《四梅图》赏析展开全文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自名村梅,又号逃禅老人或清夷长者。

大桥街道南上人,自称为汉扬雄后裔,故其书姓不从“木”。

清江(今属江西)人,寓豫章(今江西南昌),两宋之际著名画家,尤擅画梅,开墨梅之派先河。

无咎平生耿介,不慕荣利,秦桧当权时,耻于附势,屡征不起。

其文学造诣也很高,著有《逃禅祠》一卷,颇有盛名,但被其画家名气所掩盖。

游骋瀚墨,堪称一绝。

无咎所画墨梅,为世所重。

宋范成大在《梅谱》中书道:“近世始画墨梅,江南杨补之尤有名,其徙效之者实繁。

”明解缙在《跋五侍郎所藏杨补之梅》一文中有如下记述:“予乡先辈杨君补之,世家清江。

所居萧州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藓斑,繁花如簇,补之日临画之,大得其趣,间以进之徽庙,徽庙曰‘村梅’,因自署‘奉敕村梅’。

更作疏踪枝冷叶,清意逼人。

”无咎画梅,以墨线圈花,以重墨点蕾,以泼墨画梢,老干一笔抹,墨间留出飞白,虚实相间,纵横如意,把苍皮斑驳的老干表现得真实而生动,画出的梅花朴素而有雅韵。

其画与诗词书法相配合,画面神形兼备,情景交融,风味淡泊,荒寒清绝,故享有“冷蕊缀疏枝,元气自融结”的赞誉。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谓杨无咎所画之梅:“一幅价值,不下数千金。

”据道光《清江县志》记载宋室南渡后,宫中以无咎的梅花图张挂壁间,常招来蜂蝶集其上,大使朝廷惊怪,求补之,而已物故,不可得矣。

可见无咎的画梅造诣之深。

无咎的画,其真迹多已不复存,仅有《四梅花》和《雪梅图》传于世。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纸本墨笔《四梅花》图,是其六十八岁时的杰作。

《四梅花图》画面分四段画梅,自题跋语中说:“范瑞伯要予画梅四枝,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

”四梅纯以水墨绘成,花朵作白描圈线,不加晕染,即为“圈花法”,用笔轻快洗练,毫不拘板。

新枝用劲直线条一笔写成,极为挺秀。

粗干则用“飞白法”,显笔复加乾皴,虚实相间,墨色变化丰富。

全幅呈现出匀协恬静、清淡闲野的气氛,诚如时人所谓的“村梅”格调。

乐府《春江花月夜》之六美

乐府《春江花月夜》之六美

乐府《春江花月夜》之六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人以清丽的词采,和谐的旋律,善于变化的文境,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描绘出一幅感染人心的画面,开拓出一片美丽而深邃的意境,长久地留给人们美的享受。

一、韵律美诗歌是非常精炼优美的语言艺术,因此,它自然要求具有音乐美。

音乐美是指具有和谐音调、鲜明节奏和韵律的独具特色的语言表现艺术。

我国古代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历来是十分重视音乐美的。

特别是齐粱以来的声律学,在当时的诗坛上起替发酵酝酿的作用,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道家所说的金丹成就,猛然迸射出万丈奇光。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押韵,四句一转,平声转仄声,仄声转平声,例如第一节,韵脚“平”、“生”、“明”都是平声,而第二节韵脚“甸”、“霰”、“见”则换成了仄声。

一起一吠,高一低,一长一短,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转韵时,每一韵的第一句都入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诗人还着意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海平”与“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中的“照人”与“人生”,“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中的“西斜”、“斜月”等等,都是紧紧相连的显示出断而复续的音乐美。

情景相融 形神兼备——论造型设计与使用环境的关系

情景相融  形神兼备——论造型设计与使用环境的关系

并不是说它 的某一要 素是 多么地好 , 而是说 它的各个 要素 搭
配得非常和谐 , 共同作用成为一个 好的设计 。
在造 型设计 与使用环境 的联 系 中, 设计 的形态 与使用 环 境的关系 占首 要地位 。在 进行产 品形态 的设计 时 , 如果没 有
产 品设计又 叫产 品造 型设计 , 这里 的“ 型” 从 广义上来 说 注意到它的使用环境 , 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美 , 就必定设计 出失
败, 而是使 用者 没有充 分 弄 清它 的使用 环 境 , 做 了错误 的搭 节奏 与韵律 , 对称 与均衡 , 对 比与调 和, 统一 与变化 等。通过
配, 从而使一个成功的设 计变成一个失 败的设计 。 产品的形 态设计 , 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魅力 , 而且丰富 了人 的精 产 品有六大要素 : 人因 、 环境 、 色彩 、 形状 、 功能 、 结 构。它 神生活。形态作为 一种 媒介 越 来越 具 有个 性价 值 和信 息 价 们 当中 , 单独拿出任 一要素 都是非 常孤立 的。一个好 的设 计 值 。
起 了。
味地追求形式 , 于 是 就 有 了这 种 草 图 ( 如 图 1所 示 ) 。
事 物都 有 它 存 在 的环 境 , 那 么 对 于 产 品来 说 , 这 个 环 境 是
这种形式单纯从形 态来 说 , 它是美 的, 但是如果 把它放于
其使用 环境 。使 用环境是它存在 的地点 , 如居室 、 公园 、 宾馆 、 单身公寓 内, 就成 了一个 不合适 的设计 。首先是 占用空 间浪 写字楼 、 车 内等 。抽象地说 , 则是 它所 占有 的空 间。任 何事物 费 ; 其次与周 围的家具不和谐 、 不 搭配。如果把它定 位成一公 相信 它应是 好的设计 。在有 了造型 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 。那 么造 型设计 与使用环境 也遵 循 了这 共设施 的设计形态 的话 ,

苏轼的文学思想

苏轼的文学思想

墨痕澹处,卧观云岭——浅析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实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素喜蜀学,曾自述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可见其思想实则儒释道浑融,中庸至和。

故其行事著文,皆通脱而旷达,虽值党争剧烈,仕途坎坷,然其自由精神不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清幽疏旷而不失执著,正是一个大写的真人!而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具有着有别于一般文人骚客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和自然天成的文学思想,。

那么,下面便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微,以期略窥其妙旨。

一、道艺相合,辞以达意。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

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言文字。

在这一基础上,苏轼又提出了著名的“辞达”观点。

孔子曾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和“辞,而已矣”,这是着眼于宣传效果而要求文辞通达。

苏轼则在他的《答谢民师书》中对其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提出,辞的表达是意,作者做到“辞达”,首先是摆脱任何偏见的束缚,使作品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表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在万千世界变化无定的物象中,表现事物的本质。

杜甫古诗《绝句二首》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古诗《绝句二首》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古诗《绝句》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杜甫古诗《绝句二首》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古诗《绝句二首》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迟日即春日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其一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其二逾:更加。

欲:好像。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译文其二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相关试题(1)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欣赏这两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2)以上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4)以上两首诗,写景形神兼备,但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第一首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泥融飞燕子”一句,描绘了燕子衔泥筑旭,是动景:“沙暖睡鸳鸯”一句,描绘了鸳鸯在沙洲上静踩不动,是静景,一动一静,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盎然明丽之景;(答出“动静结合”1分,分析1分)第二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碧江、白鸟、青山和鲜艳欲燃的山花,写景着色鲜艳,诗人笔下是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又以江碧衬鸟的归,以山青衬花的红,相互映衬,生动形象。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全词翻译赏析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全词翻译赏析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全词翻译赏析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全词翻译赏析双双燕咏燕①史达祖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

芹泥润,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注释]①双双燕:史达祖自度曲,因词的内容咏双燕而得名。

②春社:古俗,农村于立春后、清明前祭神祈福,称“春社”。

③差池:燕张开其尾翼。

④相(xiàng):仔细看。

藻井:用彩色图案装饰的天花板。

⑤芹泥:水边长芹草的泥土。

⑥红楼:富贵人家所居处。

⑦翠黛双峨:指闺中少妇。

【译文】春社已经过了,燕子穿飞在楼阁的帘幕中间,屋梁上落满了旧年的灰尘,清清冷冷。

双燕的尾轻轻扇动,欲飞又止,试着要钻进旧巢双栖并宿。

它还又飞去看房顶上的雕梁和藻井,要选地点筑新的巢。

她们软语呢喃地商量着。

飘飘然轻快地掠过花梢,如剪的翠尾分开了花影。

小径间芳香弥漫,春雨滋润的芹泥又柔又软。

燕子喜欢贴地争飞,显示自身的灵巧轻便。

回到红楼时天色已晚,亦把柳暗花暝的美景尽情赏玩。

归到新巢中,相依相偎睡得香甜,以致忘了把天涯游子的芳信传递。

使得佳人终日愁眉不展,天天独自凭着栏杆。

【译文二】春社日刚刚过去,你们就在帘幕中穿飞,去年筑巢处满是灰尘冷冷清清。

分开羽翼想停下来,再试着进入旧巢双栖并颈。

好奇地张望雕梁藻井,又呢喃软语商量不停。

倏然间飘然而起掠过花梢,翠尾如剪划开红色花影。

花香溢满小径,春雨将芹泥融融浸润。

喜欢紧贴地面争飞,好像要比比谁更俊俏轻盈。

到傍晚才飞回红楼,看够了昏暝中的柳枝花影。

但只顾自己在巢安稳栖息,却忘了捎回天涯游子书信。

这可愁坏了闺中憔悴佳人,望穿双眼天天画栏独凭。

【评点】本篇咏春燕。

全词既刻画了燕子的生动形象,又抒发了闺怨之情,是宋朝咏物词中的名篇。

词的上片写燕子飞回,重回旧巢的愉快场景。

下片写燕子在春光中嬉戏,夜幕降临时回巢栖息,让人羡慕。

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的内容

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的内容

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的内容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的内容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

(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

(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

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情景交融,虚实相映——《柳永词两首》解读

情景交融,虚实相映——《柳永词两首》解读

情景交融,虚实相映——《柳永词两首》解读【美点探微】“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永词在当时产生的广泛影响。

《柳永词两首》兼顾了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望海潮》属前者,《雨霖铃》属后者。

虽风格迥异,但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情景交融柳永长于慢词,慢词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柳永词工于铺叙,善用白描,更是将慢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此处所言之“景”,不单指词中描绘的自然、人文景观,也包括各种人事场景。

《望海潮》中,无论是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等角度描写杭州的壮丽繁华,还是从钱塘江和西湖两个极富江浙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景观来写杭州优美如画的自然风景,抑或是写官员巡游和杭州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图景,都运用了白描手法,不着一色,层层铺叙,气势磅礴,开阔清新。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浓墨重彩描绘杭州的美丽景色,赞美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目的只有一个:抒发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投孙何所好,以表渴望提携之意。

据说,此词不但使得孙何主动前去与柳永相见,更引得金主南下,觊觎大宋江山。

《雨霖铃》中,无论是铺叙离别场景,写眼前景致和別时情态,抑或是描写别后景象,写想象之景,——表面写景,实则写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营造了一种凄冷沉郁的氛围,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凸显了全词的情感主调。

二.虚实相映虚实结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眼见为实,耳听是虚;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当下之景为实,未来之景是虚;从己方角度写为实,从对面着笔写为虚;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望海潮》全词极尽夸张之能事,极写杭州美丽、富庶、繁华之实景,唯有末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显然属于虚写:希望长官把杭州美景画出来,等日后回到朝廷就可夸示于同僚,回应主题,暗含对孙何日后飞黄腾达、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

而《雨霖铃》通篇,除上片开头写离别场景是实写之外,从“念去去”直至词末,几乎全是想象中的虚景:先是想象别后彼地之景:这一去,千里烟波,荆天楚地,暮霭沉沉,苍茫辽阔;接着想象今夜酒醒之后的景象:这一去,孤身一人,栖息何处?或许泊舟杨柳岸,独对晓风残月;最后想象别后情景:这一去,年复一年,天各一方,纵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有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斯人已去,又能向谁倾吐呢?作为北宋词坛的扛鼎之作,《柳永词两首》可欣赏之处很多:工于铺叙,善用白描,巧用夸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等。

试论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以《爱莲说》为例

试论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以《爱莲说》为例

试论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以《爱莲说》为例刘一凝前言美术家德西迪厄斯·奥班恩曾经说过:“东方艺术具备很强的精神性。

那些很难被解释甚至完全不能描述的内涵,就是作品独特的精神价值。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典舞,蕴涵着厚重的古典文化内涵和独一无二的传统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源于东方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象美学内涵。

为了更好说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典舞之独特审美意境,本篇论文引入了古典舞上乘之作《爱莲说》,探究舞蹈艺术家们是如何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结合舞蹈艺术语言,传神演绎古籍经典,诠释《爱莲说》的深刻思想,表现其极具感染力的审美意境。

一、中国古典舞及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发端于近现代,形成于当代,以中华戏曲、舞蹈、武术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民间舞蹈、现代舞蹈、芭蕾舞等多种艺术元素,终得“集百家之长、融一家之言”的独特艺术形态。

对比其它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舞从源起到发展,在传承文化之古为今用、创新发展之洋为中用的前提下,始终采取融各种精华艺术元素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中和内在意蕴和外在形式,对融会的艺术元素进行升华,由此获得虚实相接、委婉含蓄且又超然物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价值。

因为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中国古典舞素来以拥有丰富实质内涵而著称。

艺术创作方面,中国古典舞遵循了虚实结实的“立象以尽意”之核心古典美学特征,创作者依托理性的感悟基础,努力于超越物象之外的意境当中寻找艺术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以此推动艺术作品进入更深远、更有层次的“道”之境界,无限提升艺术创作的层次,进而达到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作品立意之意境深远、以形传神,甚至是韵外之致的余韵犹长,如同“子在齐闻《韶》”一般“三月不知肉味”,从而达到艺术之臻境。

二、中国古典舞典范之作《爱莲说》中国古典舞作品《爱莲说》,编导赵小刚,表演邵俊婷。

这一作品一经问世,即获得了一致好评——在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当中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和教学剧目创作二等奖,又在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荣获了古典舞一等奖,等等。

张岱《湖心亭看雪》文言文译文及鉴赏

张岱《湖心亭看雪》文言文译文及鉴赏

张岱《湖心亭看雪》文言文译文及鉴赏《湖心亭看雪》是由张岱所创作的,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北宋边塞诗词

北宋边塞诗词

词人简介
贺铸: 字方回,卫州(今河南卫辉) 人,自号庆湖遗老。年少读书,博学强记。 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晚年更对仕途 灰心,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 雠,以此终老。 能诗文,犹长于词。风格多样,情深语工。 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等。
词语注释
1.五都:五都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词中盖泛指北宋北方的各大都市。 2.肝胆两句:意为肝胆相照,正义凛然。 3.立谈中:须臾而谈即意气相投。扬雄 《解嘲》:“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间而 封侯”。 4.一诺句:信守诺言。据《史记· 季布栾布 列传》引楚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季 布一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 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 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张岱: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 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 无,依稀恍惚之感。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 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 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仅10个字便勾勒 出 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景是为了抒情。浊酒,本是乳白 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思归 又不能归,故心情沉重。 “人不寐”, 这 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 的复杂感情。
知识拓展
《渔家傲》上阕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 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白描手法: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 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 染烘托;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 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诗词的感情基调四字成语

诗词的感情基调四字成语

诗词的感情基调四字成语有关诗歌的诗人情感的四字成语有心系祖国,思念故乡,嫉恶如仇,忍辱负重,爱憎分明,体恤民情,爱民如子1、有关表情言之有物的方法方面的: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形散而神不散、欲抑先扬、先抑后扬、首尾呼应、细节中见到真情、充分运用修辞学、利害融合、由虚入虚、对照独特、以小见大、充分运用(妙用、化用、活用)典故(诗句)、虚构想象、以动衬静、以晴衬动、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融合。

其他:言近旨远、沉郁中见豪放、形神兼备、境界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意境优美(平淡纯朴、深邃)、别具匠心、联想丰富、见解独到、平淡(朴素)之中见真情、清新隽永、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慰藉)、引起共鸣、情调旷达洒脱。

因为某方面的原因心情不舒畅常用的术语有:沉郁、忧愁、怨恨、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徘徊、惆怅、记分、壮志难酬、感伤、悲愤、痛心等等。

手足情深,情谊悲惨,形影不离.1)义结金兰(2)血浓于水(3)寸草春晖(4)范张鸡黍(5)北风之恋(6)比翼双飞(7)碧海青天(8)恨相知晚(9)莫逆之交(10)情投意合(11)琴瑟之好(12)含情脉脉(13)如手如足(14)如胶似漆(15)深情厚谊(16)水乳交融(17)手足之情(18)温情脉脉(19)相亲相爱(20)心心相印(21)一往情深(22)一唱一和(23)谊切苔岑(24)张敞画眉(25)海誓山盟(26)流水桃花(27)天长地久(28)至死靡它(29)淡水交情(30)情深潭水(31)桃花潭水(32)地久天长情深意重!(33)举案齐眉(34)患难之交(35)刎颈之交(36)恋恋不舍(37)两肋插刀(38)肝脑涂地(39)依依惜别(40)难舍难分(41)生死之交(42)志同道合(43)舐犊情深(44)患难之交(45)情同骨肉(46)情投意合(47)贫贱之交(48)深情厚谊(49)骨肉至亲(50)骨肉相连患难与共!情真意切!相濡以沫!深情厚谊!深情厚谊!情同手足!真心真意!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诗歌中常用的思想情感:(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

古诗词鉴赏之诗歌的意境

古诗词鉴赏之诗歌的意境

古诗词鉴赏之诗歌的意境意境诗歌的意境,指的是诗歌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含蓄、幽深、丰富的情感的自然或者生活图景以及能够引发读者体会、品味和想象的艺术画面。

它由情感组合而成,在情感的不同作用下,构成不同特征的形与神、情与理相统一的意象系统,从而形成了可以让读者自由品味和感悟的想象空间。

换句话说,诗歌的意境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自然、静谧恬美的乡村生活画面,诗人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幅画面之中。

这种包含着诗人情感的图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意境一般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侧重于对主观情感的流露,将情感直接转移到景物上去,表达情感比较强烈、具体、确定的意境。

比如欧阳修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有我之境”的名句。

“无我之境”则是指较为客观的描绘景物,渲染描绘出来某种独特的情感氛围或者景物环境,以体现诗人隐约、深刻甚至可能有些模糊的情感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就是“无我之境”的佳作。

创造意境主要有三种方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和形神兼备。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情绪、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的呢: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

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

简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内涵

简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内涵

简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内涵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指一个事物不仅在外表上具备美感和吸引力,在内在的意义和价值上也同样可贵和有意义。

这一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体用相称”等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东方文化追求内心灵性和外在美学相结合的价值观。

在艺术领域中,内外合一体现在一件作品不仅构图、用色和线条等方面具有美感,同时也能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著名画家梵高的《星夜》就在感性的表现上打出了惊人的艺术巨作。

这幅画的色彩协调和线条流畅给人产生视觉享受,同时画面中又呈现出聚集的村庄、树木、星空,形成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传达。

在商业上,内外合一强调产品既要具有设计美感,更需要优秀的功能和品质,才能打动消费者,并赢得市场的认可。

例如,苹果公司多年来的成功便是内外合一的最佳实践。

他们的产品不仅具有简洁大方、时尚美观的外观设计,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也表现优异。

除此之外,内外合一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上。

一座城市在建筑和规划上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文化传统,也要适当融入现代化的需求,才能发挥文化的地位和提高城市的品质。

例如,北京传统四合院的设计美感和空间功能结合,在现代化的重建上得到了完美诠释,成为了老城市保护和与现代化相统一的时尚标志。

在人生经验中,内外合一强调个体的内心精神和外在人生的表现相统一,能带来更多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应该具有外在形象的吸引力,更需要具有内在品质的光彩和精神的修养。

当一人在品德、道德、素养等方面做到内外合一,就能成为社会的贤材,成为具有真正价值的人。

综上所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方面的概念,是现代社会中不变的价值回归和提升个人和社会品质的途径之一。

我们应该在心灵与身体,文化与现代,美学与功能的结合上不断追求进步,打造出更多的值得品味和存在的事物。

王维《竹里馆》诗词赏析

王维《竹里馆》诗词赏析

王维《竹里馆》诗词赏析王维作品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王维《竹里馆》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创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动势,传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审美文化�D�D“气韵”,彰显了古典舞蹈的精髓,正因如此,才使得古典舞能够源远流长,至今仍让人赞不绝口。

一、刚柔相济之风姿中国古典舞相对于西方舞蹈来说偏于阴柔之美,但就中国古典舞主体而言,同样也存在着阳刚和阴柔之分。

同时中国古典舞又十分强调刚柔相济,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的“一阴一阳谓主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舞是以阴柔占主导地位的,柔中寓刚的舞蹈。

从舞蹈表现形态看,中国古典舞节奏鲜明,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技艺交融,刚柔并济,圆润流畅,曲折变化。

而刚柔作为动作特征的两个极端,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在对立中求得统一的。

以刚柔相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舞,和谐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故而刚柔既是中国舞蹈的动作基本元素,也成为中国古典舞审美类型的基本范畴。

中国古典舞的刚柔相济的特点反映在其舞蹈中既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

前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外展性动作占主导地位,足部动作较多。

属于动的舞蹈,暗示力量之强大,总体上表现出雄健、刚毅、顽强、彪悍、道劲、挺拔、英武、威猛、激烈、舒展、开放等审美意象。

而后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脚下动作较少,是属于静的舞蹈动作。

主要在手的部位动作,所暗示的力量较小,动作属于收缩性,以从四周向一个中心集聚的力,反映内聚性特征,表现的是幽静、典雅、含蓄、清秀、娴静、朦胧等审美意象。

当然中国古典舞更有一些舞蹈作品寓静于动、动静结合,体现出刚柔相济之美。

例如舞蹈《书韵》以男子独舞来表现中国书法的神韵,以自然形态的舞者来比拟书者,以体现书之韵律、章法、意象、与道体同一的宇宙生机,同时体现了舞蹈的精神。

明丰坊在《笔诀》中云:书有筋骨血肉,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神”兼备、“情”“景”相融
摘要:纵观舞蹈的发展史,从古至今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是“情寄于舞,舞表于情,情舞交融,形神兼备”。

舞蹈不仅传承着某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更是将肢体本身化作是浓重的情感语言,成为时代的缩影!一部舞蹈作品要想
获得成功,仅仅停留在“绘事描情”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

”这说明舞蹈作品不仅要追求更高的艺
术观赏性,更要蕴含更加深邃的思想寓意!
关键词:舞蹈;思想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01-01
一、舞蹈的艺术性
所谓舞蹈的艺术性,简单的说就是舞蹈呈现给人的感官效果。

“形”是指
舞蹈的肢体表达,外在的动作特点与之构成的视觉景象。

这也是舞蹈作品创作
之初,编导所必须做足的编创基本功的积累;“形”为时代特征的抽象表达,
中国古代舞蹈史的重要文献中就曾对于舞蹈动作做出研究,如朱载?值摹拔柩
А崩砺邸?―不执干羽,空手而舞,舞之本也。

古代舞蹈发展史不仅注重舞蹈
的动作之本,同时舞蹈也包含“舞表”(舞蹈的构图)、“舞声”(舞蹈的音乐)两部分。

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本质就是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
身心的放松愉悦,从原始舞蹈的产生到宫廷乐舞的繁荣,从近代中国的新舞蹈
艺术到当代新舞剧的繁荣发展,这其中经历了时代的变革,舞蹈类型的分流,
刚柔并存的舞容,佩戴各异的服饰,但其本质却没有改变――观赏性。

它需要
各种元素的相互融合,呈现出令人陶醉其中的美好景象,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舞
蹈作品“爱莲说”,编导正是抓住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舞蹈动作的形态上却并非单纯模仿莲花,而是把具象动态化、美化、韵律化,把舞蹈的美和莲花的美紧密地凝结在一起……
二、舞蹈的思想性
舞蹈之所以能够令人动容、难以忘怀,是因为其能够深刻的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古代舞蹈史中,舞蹈作为“达情”的最高
层次――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舞蹈表达的核心贵在动情,正如余
秋雨先生所说“艺术进入哲理的领域,也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一种整体性超越。

”舞蹈也是如此,真正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观赏性,更重
要的是舞蹈编导通过作品所传递的内心表达!舞蹈作品是否蕴含思想性,是区
别其作品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准。

情趣盎然才能引人入胜,有理有情才有说服力。

舞蹈作品“中国妈妈”正是因为真挚深邃的母爱,而深深的打动了观众。

舞蹈
编导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同舞蹈形象有机地吻合起来,构成舞蹈组合,每个动作
都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正是情感倾诉的跌宕起伏才成就了这个真正拨动人们心
弦的舞蹈作品!
三、舞蹈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如果说舞蹈的形是骨肉,那么舞蹈的神则是灵魂的所在。

“姿柔则生韵,
韵而生情”舞蹈已经不单单只是唯美画面的展现,真正令人心旷神怡的舞蹈作
品则是以意蕴、情趣取胜。

它是情与景的相融,是意与境的结合。

所谓“象之
外象,景之外景”就是舞蹈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此,舞蹈的思想性与艺
术性该如何呈现,成为了决定着作品成败的关键。

肢体的动作提炼不仅肩负着
自我情感的表达,更加承载着舞蹈个性的表达;不仅要令观众赏心悦目,还应
该饱含深刻的精神境界。

由于舞蹈是以个体的身体动作为语言,所以不仅要考
虑肢体动作的美观,在提高艺术价值的同时,最终达到心智的交流。

从古至今
的舞蹈作品中,没有一个作品不是在兼顾审美取向的同时,关照舞蹈的内在表达!
从原始舞蹈的产生,到后来的宫廷乐舞、清商乐舞等等,‘抒志言情’与
‘飘逸闲雅’就是古代舞蹈的两大特点。

舞蹈的产生之初,就并非只是“自娱
自乐”的活动。

人们在追求舞蹈本质美的同时,也会想要通过舞蹈来表达某个
时代的特征……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就表现在思想性
与形式美两方面。

其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总会仙倡》,运用歌舞的形式展现出
一片仙凡杂处、人兽同乐的美好景象,但其所想要呈现的内在思想却不单单只
是理想的王国,而是折射出汉代人对于人生永恒的希冀……古代舞蹈的发展中,重视舞蹈的舞姿优美、步伐轻盈,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便是注重
形式美的典型表现。

同时,古代舞蹈也重视思想的表达,如:歌颂功德、美德、言情志、悲悦于人心等类型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
舞蹈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单单在古代舞蹈史的记载中得以呈现,在现当代的舞蹈发展中,无论是舞剧的创作,还是舞蹈作品的编创都遵循
这样的原则。

早期的舞剧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丝路花雨》等,也都是
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两种不同风格的舞剧,却在创作的手法上异
曲同工,都是注重舞蹈美的展现,呈现了舞蹈本质的美。

而当代优秀的舞蹈作
品《千手观音》、《狼图腾》等,也遵循了这样的创作原则。

这些深入人心的
优秀作品,因为思想和艺术的统一性才真正的做到雅俗共赏。

四、结语
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我深知舞蹈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舞蹈作品的血与肉,没有了思想的支撑,舞蹈只能成为“漂亮的废话”,而不能称之为舞蹈作品。

只有形神兼备,情景相融的舞蹈作品,才是未来舞蹈创作中的上乘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