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凹槽是干什么用的?

简而言之,耐藏的酒在长年累月的存储中,会有一些沉淀,俗称酒渣,实际上是酒石结晶,还有部分的多酚类物质因为各种理化的变化凝结沉积下来,这个凹槽就是给这些沉淀物准备的栖身之所。这样在服务的时候,不会一下子就发生沉渣泛起、影响感观的现象。而一些白葡萄酒和轻型的红葡萄酒,它的底部凹陷很浅甚至是平的。

过期不变质吗?

涉及一个这个所谓的保质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国外的葡萄酒很少标这个玩意儿,因为葡萄酒自打酿成之后到被全部干掉,也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另外,葡萄酒这玩意儿,是有生命的。从出生到健壮到挂了,也要走一遍。一般来讲,最爽的时候是最佳适饮期。过了这个时期,搁人身上叫人老珠黄,搁酒身上也是走下坡路。在这段时间内,它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直到酒进入衰退期,就没酒味儿了,结构也散了,层次也没了,香气也弱了,这酒基本上也就算完蛋了。退一步讲这个保质期也是预估而已。只要有这个存放的潜力和环境,只要没开瓶,在这个时间范围内,他就能缓慢细致的变着。

葡萄酒配菜三忌

葡萄酒是一种天然的、复杂的却又容易被人们所欣赏的饮品。葡萄酒与菜肴的适配原则是酒与菜的风格不要一个压过或掩盖了另一个,葡萄酒和食物不要吵吵打打的姻缘。

一忌与海鲜为伍

红葡萄酒配红肉符合烹调学自身的规则,葡萄酒中的单宁与红肉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消化几乎立即开始。尽管新鲜的大马哈鱼、剑鱼或金枪鱼由于富含天然油脂,能够与体量轻盈的红葡萄酒搭配良好,但红葡萄酒与某些海鲜相搭配时,比如:多弗尔油鳎鱼片,高含量的单宁会严重破坏海鲜的口味,葡萄酒自身甚至也会带上令人讨厌的金属味。

白葡萄酒配白肉类菜肴或海鲜也是通用的好建议。一些白葡萄酒的口味也许会被牛肉或羊肉所掩盖,但它们为板鱼、虾、龙虾或烤鸡胸脯佐餐都会将美味推到极高的境界。

二忌有醋相伴

各种沙拉通常不会对葡萄酒的风格产生影响,但如果其中拌了醋,则会钝化口腔的感受,使葡萄酒失去活力,口味变得呆滞平淡。柠檬水是好的选择,这是因为其中的柠檬酸与葡萄酒的品格能够协和一致。

奶酪和葡萄酒是天生的理想组合,只需注意不要将辛辣的奶酪与体量轻盈的葡萄酒相搭配,反之亦然。

三、浓香辛辣食品配酒有挑选

辛辣或浓香的食品配酒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搭配辛香型或果香特别浓郁的葡萄酒,可算找对了伴侣。

巧克力有时也对葡萄酒口味有不利的影响,有些人宣称配陈年的赤霞珠葡萄酒能够获得成功。班费巴切托得阿奎葡萄酒配巧克力尤其是黑巧克力效果极佳、令人欣喜。这款意大利葡萄酒果香细腻而爽脆,恰到好处的天然酸度足以平衡巧克力的馥郁与香甜,同时又使你的口腔保持舒适的清爽与洁净。

时至今日,欧洲及北美地区的品酒圈子仍流传不少关于亚洲品酒客习性的偏见。身为一名亚洲籍的精品酒作家、酒评家及教育者,每每听到西方同行向我提出上述误解与疑问,我都报以深深的遗憾。偏见往往由一堆主流意见、故事或观点被不断地重复引用,演变而成。其实,许多偏见实在早已过时。

偏见一:亚洲人不懂品酒

对于这点,我是不敢苟同的:这个结论以谁为对象比较?一般的欧美品酒客对品酒之道的见解又有多深呢?作为亚洲最成熟的精品酒市场,日本人对掌握品酒之道的热忱毋庸置疑,日本拥有超过8000名合格的侍酒师(数目超过法国),每一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会获得名衔。

过去数年里,亚洲的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认可课程教育及培训机构的数目超过北美。

在香港,葡萄酒教育一直拥有庞大的需求。2006年我成立了自己的葡萄酒学校,每周都收到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内地及东南亚各城市学员的踊跃查询。

偏见二:亚洲酒客把可口可乐掺入葡萄酒

这种做法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内地盛行,亦曾被不少到访客人目睹并广为流传。把可口可乐掺入葡萄酒,其实与当时葡萄酒质素偏劣,以及中国固有的传统饮酒文化有关。1997年,亚洲区特别是日本和中国经历了一次空前的葡萄酒过度供应之灾,过百万的葡萄酒被转化成醋。亚洲金融风暴及连带的经济衰退固然是酿成当时“灾难”的一大原因。另外一方面,当时某些贪图利益的酒厂错误认为亚洲是一个“愚昧且未成熟的市场”,恣意倾销乏善可陈的葡萄酒也是重要祸因。

当时的中国,唯有极少数进口商深谙如何妥善储存、运输及处理葡萄酒。而葡萄酒往往被政府扣在条件叵测的储存空间达数星期至数月才被通过,进入销售环节。鉴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酒客掺入可口可乐或七喜的做法情有可原。只可惜此做法同样被发现用在昂贵优质的葡萄酒上。

葡萄酒在亚洲多被在特别场合消费,大部分入门者都是在宴会、商务庆典中才第一次饮用到葡萄酒的。而在这些场合中,不同的酒精如啤酒、精品酒、烈酒、威士忌常被同时饮用。这时葡萄酒的角色往往被当成一种烈酒,或常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被用作代替威士忌或白兰地,所以把汽水搀入烈酒的做法照搬于葡萄酒。据我的观察,现在还有把可口可乐掺入葡萄酒的做法,但比10年前罕见多了。

偏见三:亚洲精品酒买家盲目追捧品牌

亚洲消费者及葡萄酒收藏家素以追捧顶级葡萄酒、哄抬物价为业界所知。然而,哄抬物价也曾是英美消费者的习性。Yellow Tail 及Gallo 为美国本土葡萄酒名牌,就如Jacob’s Creek 及Blossom Hill 大概是英国超市顾客所追捧的品牌。亚洲亦有不少具有巨大市场号召力的品牌,如韩国的Montes Alpha。

昂贵的顶级葡萄酒的流行实源于亚洲酒客多于特别场合才饮用葡萄酒的习性:葡萄酒的选择成了主人家的好客程度与宾客面子的指标。主人家为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往往选择以顶级品牌出产的葡萄酒招待。选择一瓶1982年的Lafite招待客人显然会使主人家的慷慨展露无遗。

在亚洲地区,我曾认识不少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葡萄酒文化尚未盛行) 已开始藏酒的葡萄酒爱好者。许多现在香港及新加坡籍的收藏家皆从那时候起步。他们多不以第三者评分为准,反以个人品味及经验作

收藏及搜购指标,他们很明白不少能媲美Lafite质量的葡萄酒价钱相比Lafite便宜多了!

亚洲人的品酒特性究竟是怎样的?我的感觉是,亚洲葡萄酒消费者谈论他们对葡萄酒的认知时大多显得谦逊。他们不遗余力地学习有关葡萄酒的各种专业用词及学问。这种好学的态度呈现于新一代热衷于撰写葡萄酒日志及评论的葡萄酒消费者。以日本为例,我们已可见一群富有见地的葡萄酒饮家的崛起。

亚洲地区中以汽水掺酒的文化已然逐年淡化。短期内亚洲或许继续被看做为一个被品牌效应主导的市场。然而,纽约或伦敦等被视为成熟市场的城市又何尝不为品牌所主导?香港、首尔及新加坡现被定义为顶级精品酒市场。袋装酒极为罕有,8美元以下的酒很少。

我相信,假以时日,亚洲葡萄酒爱好者将在葡萄酒讨论和评鉴中担任领导而非附和的角色。亚洲地区存在一股对葡萄酒认知的强大需求,而众所周知,亚洲人与生俱来都是好学生的材料。

如何挑选高性价比的进口葡萄酒

以法国葡萄酒为例,给大家介绍以下四点:

一、看酒标上的葡萄酒等级

法国的葡萄酒法律将葡萄酒分为4级:AOC是最高级别的法国葡萄酒。我们拿到一瓶酒,可以从酒瓶标签上就辨别出是否属于AOC级:

酒标上标示为Appellation+产区名+Controlee。一般来说这个标示的首尾两个单词是不变的,而中间的单词因产区不同,而有变化。如雷里松堡葡萄酒,产地是波尔多,所以标示为Appellation Bordeaux Controlee。如果同是AOC级别的葡萄酒,还可细分为很多等级。总的来说,中间的地名的区域越小,就越是好酒。

二、看葡萄酒的年份

法国葡萄酒相比其他国家的酒来说比较复杂,并不是只要是AOC级,就是好酒。好酒必定出自好年份。因为葡萄酒的质量关键在于葡萄原料的质量,而葡萄的质量,却因为产地和当年的气候和对葡萄的管理所决定。自2000年以来的好年份有,2000,2003,2004,2005,所以当你看着法文酒标发蒙的时候,看年份选酒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酒标上年份2005,表示瓶中酒的原料葡萄是在2005年采摘的。

而另一些稍微懂酒的人又太过追求年份,认为越老年份的酒越是好酒,当然这也没错,但这样的酒大多是拿来作投资收藏而不是拿来喝的,在法国的葡萄酒届,90%的产品都是经不起久存的,出厂后几年到十几年就要喝掉。而这些酒,一样也是好酒。

三、识别原装进口葡萄酒与国内灌装酒

1、酒瓶外观

看酒瓶标签印刷是否清楚?

是否仿冒翻印?

看酒瓶的封盖是否有异样?

有没有被打开过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