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群体及群体功能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第07章-群体及群体决策
❖活动的性质与难易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别人在场 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操作者比较熟练的工作, 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从事复杂的、需要高 度集中注意力的或操作者不熟练的工作,别人的出 现会产生消极影响。启示:在安排工作时,一般简 单性劳动,应在责任制前提下,尽量不让一个人单 独工作;而复杂性工作,则应在进行集体讨论以后, 尽量让其单独思考。在进行培训时,通过集体训练 员工完成某项简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 杂任务。
思考:
是不是他人在场旁观或 共同活动总是导致个人活 动效率的提高?
三、群体的行为趋向
❖社会致弱作用——洪川大师的“第一义谛”。即指由于 他人在场或者同时参加活动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 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 事。
❖社会惰化——这是一种由于他人同时参加而使个人 有意“偷懒”,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
3.假定你选择3,写下你在见到老板 时打算如何开口。
4.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主管,你打 算作出怎样的选择?还有其他选择吗?
一、群体概述
❖(一)定义 P150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 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 人群集合体。 ❖显著标志: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8 某人欲跳楼自尽,楼下一群市民仰脸,兴致勃勃观看。有人趁机兜售望远镜 和小板凳,更有人狂呼:磨蹭什么?快跳啊,再不跳我就上班去了。反感,痛恨, 悲哀,慨叹国民素质,但不去制止。
9 机场,一旅客抗议航空公司不公。痛恨,同情,同命相怜,但不去声援。 10 汽车与行人争路,司机伸出脑袋,骂行人找死。痛恨,认为人车平等,都 有道路使用权,人是弱势,理应更优先。想把这道理说给司机,话到嘴边,咽回去 了。 11 暑天打的,司机不给冷风,摇下玻璃说,还是自然风舒服。岂有此理!命 其开空调,推说氟利昂不足。不悦,甚至痛恨,却不让司机按开关,验真伪,也不 另换一辆有冷气的坐,就那么气鼓鼓地、汗淋淋地忍受。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攻方式。这种冤冤相报在“熟人社会”中有所收敛,但对贸然
闯入的陌生人就完全显现出来了。在谣言传播中,人们针对的
都是陌生人,而且是社会边缘的陌生人——乞丐和流浪的僧道。
随着被挤出来的人不断增加,全国出现的社会边缘人越多,谣
言也越来越多。
一农夫想惩罚其侄子,要求石匠把有其侄子名字的纸片贴
在木桩的顶部,通过大锤的撞击窃去他的灵魂。石匠怕自己被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的传播机制 群体内部传播常面临“多数”与“少
数”的对比。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人意见对少
数人意见产生压力,后者往往会服从前者。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并非都基于理性判
断,而是盲从。
阿什的趋同行为试验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在50年代的趋同行为试验:
甲、乙两种卡片,卡片甲画有1条标准线段;乙画3条线
结构:
信息流量——互动和交流频度高,合意
基础好的群体中,信息的流量大,覆盖面广。
信息流向——单向与双向;传播机会是否均
等。 群体意识的质量高,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强;合意基 础越好,越是民主的群体,其成员的传播机会越能得到保 障。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 的作用
群体规范: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
遵守的规则、准则。其功能: 1 协调成员 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职责; 2 通过规范 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 通过指 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
群体对成员的意义:
——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 物质、精神;分
工协作;群体能力大于个人简单相加 ;
——个人信息来源、社会安全感的提 供者 心理学:个人在遇到突发性和威胁性事件时,尤其
积极参加群体传播活动;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安全的行为
范例 ;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医学遗传学》第七章 群体遗传
(2)预期理论值(C):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与调查总人数相乘即得出各基因型的理论值。 ①基因频率的计算:
②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根据 Hardy-Weinberg 定律,达遗传平衡时,应有 p2+2pq+q2=1
在具体的群体中,各基因型的理论人数为各基因型频率与总人数(n)的乘积。即 MM=np2= 1788×(0.4628)2=382.96
[0.107 即纯合子频率;(1-0.107)是显性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频率。]
3.计算χ2 值 =
=4.57 自由度(ν)=(4-1)(3-1)=6 查χ2 界值表得:在ν=6 时,χ20.75=3.45;χ20.5=5.35 3.45<χ2<5.35,∴0.5>P>0.75, 接受检验假设。 (四)检验苯硫脲尝味能力为二双等位基因的遗传假设 不讲。 第三节 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一):突变和选择 自然界中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群体,只能有近似理想条件的群体。我们可以从理想群 体出发,将适用条件逐个取消,使理论分析逐渐接近于客观的真实群体的情况,最终获得真 实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突变对遗传平衡的影响 对一个给定的群体,导致群体遗传组成发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基因突变
3.确定 P 值和作出推断结论
P 值是指由检验假设所规定的群体中作随机抽样,获得等于及大于(或等于及小于)α值的 概率。根据 P 值确定拒绝或接受假设。
接受:当 p 值>α时,接受假设。即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可能性>0.05, 不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只好接受它。
拒绝:当 p 值≤α时,拒绝假设。即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可能性<0.05, 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我们不能接受它。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15
办公室里来的年轻人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非正式群体规范对正式组织绩效的影响 小张于1998—2002年在某重点大学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在校期 间品学兼优,并于200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小张参 加了某市公务员考试,顺利通过,被该市政府法制办录用。 进入了公务员系统,小张认为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自己 的所学又能派上用场,感到很高兴,并且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 的做出一番事业。于是,每天小张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扫地打水, 上班期间更是积极主动承担各种工作任务,回家还钻研办公室业 务。 法制办公室是一个有五个人的大科室,包括主任甲,副主任乙, 三位年纪较长的办事员A、B、C。几位老同志听说办公室要来这么 一个年轻人,顾虑重重,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娇惯,自命 甚高,很难相处,而且业务又不熟,还需要他们手把手地教,来 了他无异于来了一个累赘。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热 情开朗,待人谦虚,很容易相处。更重要的是,小张有行政学专 业背景,再加上聪明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业务,成为法制办工作 的一块好手。而且小张很勤快,承担了办公室大量工作,让几位 老同志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地压力。几位老同志渐渐喜欢上了这个 年轻人,主任,副主任也经常在办公室会议上表扬小张。可是聪明 的小张发现,随着科长表扬的次数增多,几位老同志对自己越来 越冷淡。有一次,忙着赶材料,B居然冷冷地对他说:“就你积 16 极!”小张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小张顺利转正。 市政府办公室年终考核的时候认为,法制办工作能按量优 质提前完成,,被评为“优秀科室”。并且在制定下一年度 (2004年)计划时,又增加了法制办的工作量。法制办的几位 老同志本来因为小张的到来轻松了许多,这下子又忙起来。而 且他们发现,虽然繁忙依旧,但是“名”却给夺走了,每次得 到表扬的总是小张。小张更加被排斥了。随着2004年小张被评 为法制办第一季度先进个人,A、B、C对小张的反感达到了顶 点。从此,几位老同志再也不邀请小张参加任何一次集体活动, 还在背后称小张是“工作狂”、“神经病”、“都这么大了还 不谈恋爱,是不是身体有毛病”。话传到小张耳朵里,小张很 伤心,“我这么拼命干不也是为办公室吗?要不是我,去年办公 室能评上先进科室?怎么招来这么多怨恨?”他一直都不能理 解。有一次,小张把自己的遭遇同另外一个部门的老王讲了。 老王叹了口气,“枪打出头鸟,你还年轻,要学的还很多啊!” 小张恍然大悟,正是自己的积极破坏了办公室原有的某些东西, 让几位老同志倍感压力,才招来如今的境遇。从此,小张学 “乖”了,主任不布置的任务,再也不过问了;一天能干完的 事情至少要拖上两天甚至三天。办公室又恢复了平静与和谐, 先进个人大家开始轮流坐庄,几位老同志见到小张的时候又客 气起来了,集体活动也乐意邀请上他。小张觉得,这样很轻闲, 与大家的关系也好多了,心里压力骤减,生活也重新有了快乐。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围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1.2 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的特点1.3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掌握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原理2.2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3 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模式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社会工作实务过程3.1 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理解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3.2 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3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分析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4.1 社会工作者角色理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4.2 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4.3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与责任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责任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决策和责任履行第五章: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5.1 社会工作计划制定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和目标5.2 社会工作计划实施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实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计划实施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理解社会工作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社会工作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第六章:社会工作与政策6.1 社会政策概述理解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构成和制定过程6.2 社会工作与政策的关联理解社会工作与政策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6.3 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掌握社会政策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技巧培养对社会政策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第七章:社会工作与群体7.1 社会工作与不同群体的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挑战掌握社会工作在与不同群体合作中的方法和技巧7.2 社会工作与特殊群体的干预策略理解社会工作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中的干预策略掌握社会工作在与特殊群体合作中的专业素质和能力7.3 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实践分析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与群体合作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八章:社会工作与社区8.1 社区概述理解社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8.2 社会工作与社区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社会工作在社区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8.3 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理解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促进社区发展中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社会工作与服务9.1 社会服务概述理解社会服务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服务的基本构成和提供方式9.2 社会工作与服务提供理解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方法和技巧9.3 社会工作与服务的评估和改进掌握社会服务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技巧培养社会工作在服务评估和改进中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十章: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0.1 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社会工作在国际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掌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0.3 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方法掌握社会工作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环节: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2.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掌握3.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4. 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的认识5. 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人类行为、社会环境、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
群体及群体功能
成员倾向于遵从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表现出顺从的行为。
群体决策过程
信息收集
成员收集和整理与问题相关的 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方案选择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群体成 员对方案进行投票或达成共识, 选择最佳方案。
问题识别
群体成员共同识别问题,明确 决策的目标和范围。
方案提出
成员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并进行讨论和评估。
规范结构
02
包水平结构。
群体的发展阶段
震荡阶段
成员间出现冲突和 分歧,需要解决矛 盾。
执行阶段
成员共同努力实现 群体目标,形成高 效的协作关系。
形成阶段
成员相互认识、确 定目标、建立规范。
规范阶段
成员间达成共识, 形成稳定的规范和 价值观。
解散阶段
• 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提高决策效率和 准确性。
优化群体决策的策略与建议
明确决策目标和标准
在开始决策前,明确决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 评估方案。
避免过度自信
认识到群体决策也可能存在偏差和不足,保持谨慎和客观 的态度。
加强监督和反馈
对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调整。
通过集体讨论和辩论,可以发现 并纠正个体决策的偏差,提高决 策质量。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局限性
• 增强合法性:群体决策能够增强决策的合法性, 因为它代表了多个个体的意见和利益。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局限性
群体极化
在讨论过程中,群体可能会倾向于极端观点,导致决策过于冒险 或保守。
群体思维
群体成员可能过于追求一致,忽视不同意见,导致决策缺乏创新性 和客观性。
头脑风暴
鼓励成员自由提出想法 和建议,不进行批评和 评价。
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群体和组织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之比较
初级群体
包含了每个参与者的多种 角色和利益
每个参与者的全部人格投 入
包含大量自由的交往 充满个性特征与情感 别人不容易替代
次级群体
一般只包括每个参与者的 一种角色与利益
参与者只投入了与情景具 体相关的那些方面的人格
与特殊关系主体的局部交 往
相对无个性 无情感交流 参与者可以互相替换
初级社会群体概述
库利: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是指成员间有 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 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这种群体反映着 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 活的基本单位
在我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主要是 指家庭 相邻家庭组成的地域性群体——邻里 以及儿童游戏群体
组织决策:四个阶段 组织沟通:形式 组织控制: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 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 确定的目标; 3. 规范性的章程; 4. 权威的领导体系; 5. 物质基础 包括资金 设备 活动场所等
社会组织的特征
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 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 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社会组织的结构
概念:指社会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 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
分类: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 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 各职 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一般表现为结 构图
非正式结构;如中国组织中的私人关系 派系 关 系网等
山东某 铝业 结构图
7 3什么是组织
广义: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 群体形式;包括氏族 家庭 政府 军队 学校等;
第七章 群体动力理论
8
二、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成员 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 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
1.群体为改变个体行为所采取的压力一般有四种类型: ① 理智压力 ② 舆论压力 ③ 感情压力 ④ 强制压力
诱 导
(消极)
低内聚力 积极诱导
低内聚力 消极诱导
高内聚力 积极诱导
高内聚力 消极诱导
(低) 内聚力 (高)
内聚力、诱导同生产率的关系
高内聚力 积极诱导
生
低内聚力 积极诱导
产
效
对照组
率
低内聚力 消极诱导
高内聚力 消极诱导
O 工作时间
沙赫特 实验:组织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第一,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凝 聚力高的组织生产率更高;消极的诱导明显地降低了生产率, 而且凝聚力最高的组织生产率最低。 第二,凝聚力高的组织,若组织规范规定的生产标准很低, 则会降低生产率。 第三,对组织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的一环,不能只靠加强成 员间感情联系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2.群体对个体施加压力一般要经过如下四个阶 段:
(1)合理辩论阶段 (2)劝诱阶段 (3)攻击阶段 (4)隔离阶段
第二节 群体意识与群体士气
一、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态度,或称
以群体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某一特定群体 内占主导地位的、对群体本身及所从事工 作的看法。群体意识包括了理想、价值观 、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等成分。
某大学青年教师宿舍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个系的18名青年教
第7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
Thank You!
1.获得安全感; 2.增强自信心; 3.增加力量感; 4.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窗口; 5.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 6.制约个体行为的功能。
第3节 群体动力理论
一、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二、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三、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四、群体公约动力 五、群体多数动力
第4节 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群体行为 *群体性事件
一、群体行为的特点
(一)少数跟随多数; (二)无意识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类型
(一)民怨太深; (二)利益分配关系失衡; (三)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四)“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五)事情闹大才有人管; (六)政府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七)信息不畅; (八)滥用警力,激化矛盾。
(五)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
1.心理效应 (1)群体价值观 (2)群体凝聚力 (3)群体责任感 2.行为趋向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致弱作用 (3)行为趋同作用 (4)行为遵从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二、群体的分类(一)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
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 (1)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 (2)任务型群体(task group)
1.维权事件 2.社会泄愤事件 3.社会骚乱型事件
(四)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针对事件产生的原因,及时化解矛盾; 2.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 3.畅通民众的诉求渠道; 4.加强法制教育; 5.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6.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7.加强对政府官员的问责; 8.慎用警力; 9.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 (1)利益型群体(interest group) (2)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 (二)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
第七章群体及群体功能
第四节 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 群体行为
❖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11页,共16页。
❖ 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人们无意识地以“集体规范或多数人意见” 为准则进行一致行动的现象。 ❖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性质:有理性的积极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消极的一面。 类型:根据参与者的身份特征、事件发生机制、发展逻辑 及社会后果等方面,可以将群体性事件分为三大类。
➢ 事关民众权利和利益纠纷
➢ 社会泄愤事件 ➢ 社会骚乱型事件
第12页,共16页。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 民怨太深 ❖ 利益分配关系失衡 ❖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 “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 事情闹大才有人管
❖ 政府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 信息不畅
❖ 滥用警力,激化矛盾
第13页,共16页。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行为遵从作用。
第5页,共16页。
群体的分类
❖ 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
❖ 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 、联合体和集体(集合体)。
❖ 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 体。
❖ 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参照群 体和一般群体。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要针对以上 产生的原因,及时化解矛盾,如:
❖ 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困难群众
❖ 畅通民众的诉求渠道
❖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 加强对政府官员的问责
❖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 慎用警力等
第14页,共16页。
社会学概论第7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管理心理学课程习题答案8.1 习题集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说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D 5.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BCDE 3.ABCD 4.ABD 5.ABE三、判断题1.√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诞生于美国。
3.×泰勒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搬铁块”实验。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A5.C 6.B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E 3.ABDE 4.ABCDE 5.ADE 6.BCDE三、判断题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3.×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
5.√四、简答题1.影响个体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知觉对象以及知觉发生的情境。
2.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角色置换、相互支持、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自我显示等。
3.自我知觉是通过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和内省等途径形成的。
4.常见的归因偏差主要有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责任归因中的偏见等几种。
五、案例分析题1.用“镜中我”理论分析。
2.略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C 4.D5.A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CE 3.ACE 4.BC 5.ABCD三、判断题1.√2.√3.×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4.√5.√四、简答题1.个性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等特征。
2.性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3.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几方面。
群体及群体功能
群体及群体功能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八章群体及群体功能第一节群体及其分类一、群体的概念1.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
管理部门面临的群体不是散漫的个体。
作为群体的一个显着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
2.群体的特征(1)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2)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
(3)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
(4)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一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
3.群体成员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具有不同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群体的心理效应和行为趋向。
从心理效应看,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1)群体价值观。
群体成员在长期的活动中会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以共同的价值评价为基础看待组织中的人和事,群体成员受群体价值观的制约和指导。
(2)群体凝聚力。
群体一经形成,即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它是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的一致反映,是群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种凝聚力来自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角色感、力量感。
(3)群体责任感。
群体成员子啊实现群体目标中逐步形成的对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责任观念和对所担任的角色的明确认识,在行动上表现为认真履行职责,关心群体,为群体发展贡献力量。
从行为趋势看,群体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即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在与其它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有限性.2:系统性.3: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三)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四)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少排放.(五)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 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 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群体及群体工能
关培兰
组织行为学
教授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目录
群体及其分类
群体功能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 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 织确定,而是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为满足心理 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角色的社会过程是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 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 群体具有完成组织任务和满足群体成员心理需求两种功 能。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二节 群体功能
群体的发展阶段
图7—1 塔克曼群体发展阶段
图7—2 群体发展五阶段论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角色定位的社会化过程
教给群体成员知识、技能。 教给群体成员社会规范。 使群体成员明确群体发展目标。 培养群体成员的社会角色。 群体的功能:完成组织任务;满足群体成员 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成员 。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四节 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群体行为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人们无意识地以“集体规范或多数人意见 ”为准则进行一致行动的现象。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性质:有理性的积极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消极的一面 。 类型:根据参与者的身份特征、事件发生机制、发展 逻辑及社会后果等方面,可以将群体性事件分为三大类。 事关民众权利和利益纠纷 社会泄愤事件 社会骚乱型事件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一节 群体及其分类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分类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 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的特征:行为规范、相互影响、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具有组织性。 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 心理效应:群体价值观、群体凝聚力、群体责任感 行为趋向:社会助长作用、社会致弱作用、行为趋同作用、 行为遵从作用。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重视非正式群 体在管理上有什么意义? 如何理解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群体的功能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发挥群体的功 能? 群体动力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简述群体性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的分类
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 非正式群体。 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 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集合体)。 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 封闭型群体。 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参 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 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 际群体。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要针对 以上产生的原因,及时化解矛盾,如: 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困难群众 畅通民众的诉求渠道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对政府官员的问责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慎用警力等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民怨太深
利益分配关系失衡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事情闹大才有人管
政府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信息不畅 滥用警力,激化矛盾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一个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专门分工 和部门分工,并在有意识的协调体系和固定结构的 形态下,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人员组成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未经官方规定的自然形成的无 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和 准则,不过,它不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而是由群体 内在因素约定的。成员的行为受群体内部自然形 成的常规调节。
组织行为学
教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 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勒温及其后继者通过实 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
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群体公约动力 群体多数动力
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