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从开发实践来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趋势。
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条件,积极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同时,教育部门也加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支持,为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制约了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难以对课程开发成果进行合理评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与开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能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可以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与启示。
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调研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促进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2 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深入探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第一篇: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日期:2012-11-16]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其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
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开展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组员学习国内外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的相关文献,梳理同类课题和研究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综述。
一、《课程资源》文献综述国外关于课程资源说法:(1)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是学习者、社会和有组织的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韦瑞特·查特斯(Werrett Wallace Charters)把人类基本活动的单位作为初步的课程编制,弥补了学生缺乏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1944年,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
泰勒认为教学活动资源的范围很大,凡有助于创造学习动力、领悟目标、恰当的课业、自强、奖赏、反馈和鼓励、循序渐进以及转化等学习环境的资源,在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时都应加以利用。
他提出了课程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泰勒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撰写课程资源条目,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表述课程资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课程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美国学者坦纳夫妇(Danicl Tanner&Laurel N.Tanner)和塞勒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三者的本质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校本研究(School-Based Research)是以学校为研究的中心,以学校和学生为调查对象,有效地建立、发展和改善学校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校研究在国内外均受到积极关注,学术界和实践界纷纷进行研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发展现状,以期为学校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内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1.国内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学校的发展状况,其中着重探究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
其中,包括调查学校的管理机制、教师专业能力、学校资源分配、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
例如,孙玉石(2003)就以学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变迁与学校发展”为研究主题,深入考察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这种研究可以为学校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2.另外,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社会性、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以期为学校管理实践提出有效的建议。
例如,柳维华(2006)以学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深入考察了学校组织文化的构建,以期可以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3.此外,国内学者还研究了校本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着重探究学校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以期为学校教育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例如,范朝瑞(2005)以学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教育技术与学校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深入考察了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国外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1.国外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学校的发展前景,其中着重探究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教师能力、学校资源分配等方面。
例如,斯坦尼斯(2002)以学校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为研究主题,深入考察了学校文化的构建,这种研究可以为学校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2.另外,国外学者还研究了学校管理模式、学校激励机制、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以期为学校管理实践提出有效的建议。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前言“校本”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教育内容和方法从“中央集权”转移到“学校本位”,通过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适合学生特征和学校特点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回顾“校本”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实践中的优缺点,为今后的“校本”教育探索提供参考。
一、国内相关文献1. 《论校本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该文献由曹转慧、贾君厚等人撰写,于1996年发表。
文中作者阐述了校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学生特征、教师发展、课程标准等。
此文献为国内“校本”教育研究的开端,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学习型组织与校本管理》该文献由章敬天于2002年发表,着重探讨了学校如何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以有效应对变化和挑战。
文中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校本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操作手段,并呼吁学校应该建立“校本”例会、课题研究、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促进教师和校园组织的协作。
3. 《基于校本的教育改革在中国的实践与展望》该文献由著名教育学家罗跃嘉于2010年发表,主要介绍了中国在校本化教育改革方面的进展和成果,重点分析了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校本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此文献代表了国内校本化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对今后相关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相关文献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该文献由David W. Murata于1992年发表,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文中作者分析了校本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重点介绍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和经验,为对校本课程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指导。
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该文献由美国教育专家Gregory Kissel于2001年出版,是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著名著作之一。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一、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及政策依据“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伦-cMullen﹒I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
其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其缩写词为“SBCD”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真正从认识上为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莫定思想基础的是以美国的施瓦布(J.J.S。
hwab)和英国的斯腾豪斯(L.Stenhouse)为代表的课程理论家提出的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和“过程模式”理论。
施瓦布在总结美国“新课程运动”失利的原因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的课程模式”,发起和组织了课程领域的“走向实践运动”。
几乎在同一时期,斯腾豪斯在英国与施瓦布遥相呼应,针对目标模式提出了与之对立的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并领导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
他们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共同奠定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的思想基础,他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揭开了序幕。
我国的课程建设还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具有独立的价值我国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
例如,钟启泉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8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漷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专著《校本课程论》,吴刚平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2002)等几部力作,是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
此外,还有一些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的汇编文集,如刘旭东博士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和门秀萍主编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等书。
我国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作者:唐涛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农村地区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陷入了困境;但是,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的独特性,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料又给农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机遇。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本课程;文献综述一、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最先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
菲吕马克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麦克米伦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此外,还有沃尔顿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其结果可以是教材的选编、改编,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编。
”由此,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我国教育家开始关注校本课程研究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
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有多种,目前比较普遍认同的有如下几种: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由相关教育人员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共同参与的,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与条件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并以满足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系列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其结果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了国家、地方、学校的权利再分配;校本课程开发提倡民主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始终坚持“学生本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而本文所指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中国乡镇小学校、山区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评价研究综述
校本课程评价研究综述本文对校本课程开发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括,同时指出了该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文章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成果和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成果和不足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自主开发适合学校和学生特色的课程。
这种开发方式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通过学校教育人员和外部专家合作,对学校课程进行改进和创造的活动。
其意义在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起步较早,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课程设计、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例如,英国的“新课程运动”和美国的“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模型”等。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开展的“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等项目。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其中,文献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为新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案例分析具体实践,为理论提供支撑;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
这些方法在不同研究中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多数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开发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例如,王铁成等(2019)通过对某地区50所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尽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本课程开发受到地区、学校和教师等条件的限制,普及程度不够。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自主开发各种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解决传统课程的单一性、教学方法的陈旧性、教材的过期性等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探讨。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其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与实践》(杜紫元),文章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为个性化教育理念。
通过实践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革新,培育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注重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
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需要有具体的落地方案和策略。
刘爱东等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落地策略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应该落实“一课一策”原则,通过制定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策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对课程开发过程掌握的关键策略,如对课程设计过程的逐步改进、对户外教育的适当运用等,进一步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也面临许多挑战。
陈刚的文章《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与挑战》指出,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需要面对编制教材、培训教师、配备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依靠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以及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
文章认为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才能够顺利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薛伟的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指出,校本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探索学习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合适的落地策略,解决各类问题,并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文献综述
经2 0 年的研究 于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
二、 内容 综述
( ~)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由于我国特殊教育
进展如何? 存在 哪些问 题? 又怎 样解较晚, 发展 较慢, 特殊教育学校的 课程 讨的 话题。 本文 通过对中国 培智 学校校本 课程开发的意 义、 理 与 教材还在不 断地修改完善中, 随 着随班就读 深入开展, 轻度 论依据、 实施过程诹 得的成果、 问题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智障儿童已 逐渐进 入普通 小学。 教育 对象的 变化, 导致 原有的 与建议的 梳理, 概 括总结, 为当 下培智学 校校本课程开 发提供 课程、 教材不能 满足现 实的 需求。 『 1 } 本 着“ 一切为了 智障 学生的
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与建 议几个 方面 对校本课程开发 做文献综述, 以 期发现相关 研究的不 足, 为 今后的 研究提 供借鉴。 关键词: 培智学 校; 校本 课程开 发;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6 7 6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5 } 0 7 — 0 0 7 3 — 0 3
( 新 疆 师 范 大 学 新 疆 儿 童 发 展 与 教 育 研 究 中 心 新 疆 岛鲁 木 齐
8 3 0 0 1 3)
摘 要: 随着培智学 校课程改革的 深入, 部分 培智学 校的 校本课程开发在理论和实 践上都取得了 相应的成效。 文章从 培智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理论基础与目 标设定, 校本 课程的类型与实 施, 开 发校本 课程过程中 取得的成就, 存在的问 题以
校本课程文献综述
校本课程文献综述“校本课程开发”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欧美课程领域的新术语。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思想引起台湾和香港部分学者的关注。
在我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九十年代中后期,具体来看,直到1999年,才有比较系统的相关学术论文出现。
我国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成为三级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说,在这十来年,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课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研究现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收录学术文章比较齐全,权威性较高的学术资源库,通过查阅此三种数据库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某一学术问题的研究脉络和研究主题。
为了文献检索的全面性,本研究以“校本课程”为关键词及主题,选定上述三种数据库进行在线检索,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5769 篇,其中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95 篇,占相关研究文献总量的10.3%。
本综述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以检索到的、并且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符合研究目的的每篇文献为单位,宏观上进行文献数量的分析、研究内容的分析。
研究内容方面,根据学者张铭凯观点分内涵、特点、条件及影响因素、类别、策略和评价等六个考察点详细展开。
( 一) 文献数量逐年变化情况由图1 可以看出,十来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在2010年之后略有下降,其中,2009 年文献量( 838 篇) 较之上年( 557篇) 增加篇,增幅50. 45%。
十多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分年统计(截止2012 年11月30日)这标志着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然而,文献数量在2010 年出现回落,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项研究冰点变化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从产生到发展,学者探讨理论问题逐步形成理论化。
( 二) 研究内容分析张铭凯在其论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_回视与审思_基于文献内容分析的视角》中从内涵、特点、条件及影响因素、类别、策略和评价等六个方面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展开分析,如表1 示:(数据来源自其论文)表明,从“类别”的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数量最为丰富,为了深入探讨这一内容的研究状况,就此进行进一步分析,按其研究主题绘制表格,如表2所示:在研究内容层面上,就“类别”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就“评价”和“条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余下的研究较少。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刘佳艳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分别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开发过程、实践与反思以及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几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以便更好地研究校本课程,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本文对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进行了梳理,以便更好地研究校本课程,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一、国外研究关于国外校本课程研究的论文并不多,主要介绍了国外校本课程开展的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思路。
李介在《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中介绍了国外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这四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对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的主要有王斌华和胡洪伟,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校本课程的概念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分别为王斌华和科林·马什。
二、国内研究1.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胡献忠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导致以相互作用为其特征的民主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产生;(2)充分关照师生的主体价值及其独特性和差异性;(3)有利于实现政府、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的良性互动;(4)形成的课程更为清晰、易懂,易被学校教师所认同和执行,而且可以不断地、及时地得到检查和调整。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研究的论文比较多,共有21篇。
这些理论的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指南,以下是比较有代表的几种观点。
徐玉珍认为校本课程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坚持“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她指出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开发都必须同时考虑到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知识体系,但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
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更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个体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所表达的是一种“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念,因而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个体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需要,但缺点是容易忽略学科知识体系。
校本教研理论及文献综述
校本教研理论及文献综述发表时间:2020-12-03T14:40:10.870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作者:佟欣[导读] 校本教研是学校育人的依据,是教师树人基础,良好的学校教研团队是是孕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好学生的“黑土壤”,是培育四好老师的“好基石”。
江西赣州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佟欣 341000【摘要】校本教研是学校育人的依据,是教师树人基础,良好的学校教研团队是是孕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好学生的“黑土壤”,是培育四好老师的“好基石”.本文从校本教研内涵、校本教研的特征出发简要概述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而阐述校本教研在学校与老师为主要影响因素的两大大困境,最后,本文提出了四种改进措施:要加强校本教研的专题培训、开设专家讲座、要求教师树立明确的研究意识等。
【关键词】校本教研;特征;改进路径一、校本教研内涵“校本教研”这一概念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首先明确提出的,其核心要义是“校本”,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开展的教研活动.我国研究者对校本内涵的理解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差异,如郑金洲认为校本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1].丁伟红认为校本是“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焦点、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2]等。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为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开展”“基于学校实际”三个基本要素[3]。
二、校本教研的特征从定义的角度出发校本教研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中的一线教师,校长、专家及其他教育科研人员指导和帮助。
第二,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地,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教研活动.第三,校本教研以教学环境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些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
第四,校本教研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既包括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间的协同互助,也包括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3]。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校本研究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第一,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论我国高等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论我国高等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摘要:20世纪90年代起,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引起广泛重视,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近年来也都致力于对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课程改革对社会变化的要求作出反应,但一直发展缓慢,收效甚微。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界定、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相关建议和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19世纪60年代末,美英等发达国家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浪潮。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有关教育法规也做出了一些规定。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但是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直进展缓慢,直至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仍处于初步阶段。
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导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最初对校本课程开发作出了界定: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王嘉烨指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从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开发组织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组织成员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经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校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016 NO.09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116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通过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资料收集,对当当网和对孔夫子旧书网输入“校本课程开发”,结果显示相关商品分别为73件和425件,经过筛选罗列了部分专家作品如:崔允漷的《校本课程开发》;王斌华的《校本课程论》;傅建明的《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等。
对知网、万方、维普引擎在主题栏输入“校本课程开发”,在模糊状态下,以硕博论文、期刊、会议、报纸分类进行高级检索。
由于个人资源和能力有限,存在资料收集缺陷。
从检索结果直观可知:研究的数量逐增、硕博学历高层次人员剧增、集思广益的会议、广泛报道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发展。
1 对校本课程开发分类阐述1.1 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开发” 一词最早由国外学者对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反思而发起,将“该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对课程的计划、设计、指导、实施和评价。
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跟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徐玉珍定义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跟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在重视学生的需求,服务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开发主体是由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课程专家等组成的共同体,以学校为载体,结合于学校实际环境,进行分析、提炼、创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持续和动态的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三、管理和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和实施策略是整个开发过程的重要环节。根据文献综述,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开发团队: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建立一支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 家长及社区人士等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
2、分析学生需求: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现有知识的分析,了解他们 的需求和特点,为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保障。
五、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 系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框架下进行的,三者之间存在密切 的关系。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 培养目标。地方课程则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情况而设置的课程, 具有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则是基于学校实际和教育需求而开发的课程,具有学校 特色和学生需求针对性。
四、效果评估和影响因素
效果评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估可以了解课程的实际效 果和影响,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根据文献综述,效果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展开:
1、学生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技能提高、情感态度变化等方面。
2、教师专业成长:评估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专业素养提升情 况。
3、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其中,文献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为新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案例分析 具体实践,为理论提供支撑;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实践提供指导 和依据。这些方法在不同研究中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4、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分析
3、确定开发目标: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
4、选择合适的开发策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 开发策略,如联合开发、引进改编等。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一、校本课程的历史发展与意义功能1、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描述性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2、新课程运动的失败和校本课程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世界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课程运动。
运动强调统一的国家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强调科学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但课程改革失败了。
随着新课程运动在实践中的严重受挫,人们越来越发现中央课程开发机制的先天不足是导致新课程运动难于成功的主要原因,纷纷开始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
主要的关注焦点开始从专家转向学校和教师。
人们终于发现,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只有“基层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才能使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结果是,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2]3、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国内最早的关于校本课程的文章出现在1999年。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6月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校本课程的意义以前,全国中小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并且都按照升学的需要办成一个模式.因而培养出来的人也都是“千篇一律”、“千面一人”。
缺少批判、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3] 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也不相同。
另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统一课程要求的贯彻实施。
最新-校本教育科研研究文献的综述 精品
校本教育科研研究文献的综述教育民主化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不断向纵深发展,由强调教育机会均等转向全民要求积极参与教育。
“校本”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这一发展趋势。
它使关注教育的每个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学校自身,关注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校本教育科研作为“校本”内容的一个方面,在国内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中正日益成为教育者所关注的热点。
校本教育科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校本教育科研作为“科研兴校”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办学质量及学校知名度的关键所在,日益成为办学者追求的目标;由于大量科研型教师的涌现是开展校本教育科研的必备条件,校本教育科研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校本教育科研主体的一线教师,把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及时反思总结,将有助于促进教材及教法的改革。
对目前校本教育科研的研究现状做一系统梳理,将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校本教育科研的内涵及特点1.校本教育科研的内涵。
在英文中,“School - based Education Re-search”是指“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内容包括以学校为研究对象的所有问题,不仅包括教育教学问题,还包括与教育有关的社会问题。
从研究主体看,大部分由专门的科研机构或大学的教育专家主持进行,只有当研究对象涉及中小学时才由与之有关的中小学教师参与,而且这种参与明显带有被动的特点。
我国对校本教育科研内涵的认识与国外有所不同。
在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并没有“校本教育科研”这个概念。
对于由学校主持进行的教育科研,往往称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基层教育科研”、“群众性教育科研”等。
在“校本”概念提出后,校本教育科研有时称为“校本研究”(如郑金洲《教育研究专题》)、“校本教育研究”(如缪剑锋《校本教育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成熟境界》)、“校本教育科学研究”(如郭思乐、高广方《关于校本教育科学研究的思考》),意思大致相同(为使论述简明清晰,本文的有关引文将统一使用“校本教育科研”)。
校本课程功能的开发综述
校本课程功能的开发综述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能够实现学校课程文化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一)校本课程能够突显学校的地域特色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背景,充分发挥当地课程资源的优势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前提。
当地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历,都可以有选择地经过改造成为校本课程的内容。
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且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当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水平。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开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这种不均衡性,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地区在其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社会开展不平衡且课程资源类型差异明显:城市学校拥有诸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那么拥有动植物、田野、山川等自然资源。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既可以表达学校所在社区的地域特性,也能够扬长避短,展现出城乡不同学校的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具有地域特点的开展需要,也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建立有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课程文化特色一所学校的课程理念是其课程实践的精神核心,反映了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标准着课程的实践行为。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要内容的学校课程文化建立,有利于学校在科学、民主、开放的理念下,彰显学校的教育愿景和文化个性,探索并推进学校课程文化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建立不只局限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还包含保障这一课程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的组织、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诸如课程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机构的运行、教师的专业开展等方面的内容。
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对校本课程建立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构起学校课程实施的完整实践体系,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
期
205
2012年第2期
开发的必要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是各有优势和相互补充的两种课程开发模式,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难取代另一方,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
b.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被赋予了课程开发的权力,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c.对学校、教师、学生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它突出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②国外经验介绍。
由图2可以看出,这一部分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大约3篇左右。
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主要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李介在他的文章中介绍了四种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包括: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情境模式(或环境模式)等。
③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
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中,这一部分所占比例最大,超过50%。
而且这些论文大多出现在2003年之后,一方面说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成熟。
这部分中不少研究者开始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如肖龙海在其《“温州精神”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一文中,从课程开发的目标拟定、课程开发的组织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开发的教师培训等多方面介绍了温州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而高洪贤的《农村小学以桑、蚕知识为突破探索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8期),则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④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研究总共有5篇,主要讨论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等问题。
如傅建明就认为学校教师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且说“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这些活动成败的关键人物。
”同时李利平也认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增权在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教师需要“增权”。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林一钢认为至少包括: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和行动研究的素养等。
⑤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A.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和对象。
林一钢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注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及学生。
“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提高校本课程的内涵品质,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B.评价方法选择。
李臣之教授认为:广义的方法包括校本课程评价的步骤和一般方法。
评价步骤包括界定校本评价对象及现象、收集评价信息、确证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完成评价报告、实施评价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一般方法应该指向多元决策,具体有:档案袋评定、公示和综合评定等三种方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就目前来看,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晚于国外相关的研究不少时间。
现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从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到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从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管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等等都有大量的研究论述。
但其中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很多研究者多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弄混淆,甚至以校本课程代替校本课程开发使用;虽然概念上的混淆混用在实施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若是各个研究者在交流时未免造成不便,也不利于学科的建设。
二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构还不足,理论研究较混乱,因此很难指导实践;虽然有部分作者介绍了国外的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经验等等,但这部分研究显然太少,不足以引起大多数学者的重视。
另外国内也有研究者尝试从地方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也确实收到不错的成效。
但专门从事理论创建的研究却并没出现,或许从实践经验总结建构出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或理论,将是我国内学者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三是多把校本课程开发当成校编教材,实践者多含有功利心理。
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主要是集中在各方面条件好的城市学校,而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并不理想。
在所有找到的研究文献中,专门研究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只有6篇,有4篇是关于实践经验介绍,1篇是对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和策略的探讨,还有一篇是对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的调查研究。
可见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并不多,质量也不高,需要得到广大学校和学者更多重视。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2-17.
[2]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1-18.
[3]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3-9.
[4]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一种广义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5(8):19.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3.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21.
[7]李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18-20.
[8]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7):56-60.
[9]李利平.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增权之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45-47.
[10]林一钢.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刍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29-32.
[11]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4-17.
[12]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19-24.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