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有序--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全)

合集下载

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孔子的理想社会可以概括为“大同社会”或“小康社会”。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描述了“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在这个大同社会中,天下为公,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无论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照顾和尊重。

人们珍惜资源,努力工作,不为自己谋私利。

社会秩序井然,没有盗窃和乱贼。

而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小康社会”有这样的描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在这个小康社会中,礼乐制度被重视,政治权力由天子掌握,而不是由诸侯或大夫掌握。

这样的社会虽然不如大同社会完美,但它强调了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总的来说,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人们能够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

摘 要 :社会 理想 是人们 对社会 发展 美好前 景 的构想 。孔子 虽未直 接提 出 自己的社会 理想 ,但 从集 中体现 孔子 思想 的《 论语》 中,可 以推 测 出孔 子对 理想社 会的 大致构 想。本 文通 过分析 《 论语 》 ,认 为 “ 和 而有序 “ 均无贫 “ 安无倾 的礼法 等级 社会 即是孔子所追 求 的理 想社会 。 关键词 : 论语 》 ;孔 子 ;社会理 想
孔子 所处 的春秋 末期 是社会 大变 革时 代 。面 对 “ 礼乐 征 伐 自诸侯 出 ” 、“ 陪 臣执 国命 ”的混乱 社会 局面 ,他 试 图 通 过实 施 自己的主 张,建 立一个 像 “ 三代 ”那样 的理 想 的 社会。

的秩序 需要 由一 定 的阶级性 来维 护 。但 同时 他又认 为社 会 的财 富不应 该 由统治 阶级大 量 占有 ,反 对 因贫富 悬殊而 加
孔子设想如果社会财富能够合理分配统治阶级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去剥夺其他阶层的财富被统治阶层的人也不会过于贫困也就不会觊觎更多的财富和地位人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最新精选范文分享谢谢观看们都能过着相对富足安逸的生活继而实现社会的均无贫
扒 才
Hale Waihona Puke 从 《 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
陈斯瑶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剧社 会 矛盾 , 并提 出 “ 均 无 贫 ” 的理 想 ,“ 不 患 贫而 患 不 均 ”(《 论语 ・ 季 氏 》) 。“ 均 ’不 是指 每个 社 会成 员都 分 孔 子 的理 想 社 会 得或 占有相 同 的财富 ,而是 说诸 侯之 国和大 夫之 家其领 地 孔 子的种 种治 国思想 ,最 终的 目的是 建立一 个理 想状 大小 、人 口众寡 必须 和身份 相符 ,该有 多少 土地就 有多 少 态 的社 会 。通 过分 析 《 论 语》 我们可 以勾 勒 出一 个孔 子理 土地 ,不 许超 过 , 即是 ‘ 均’ 。 ”[ 朱 熹注 “ 均 ,谓 各 想的社会 图景 。 得其 分 ”(《 论语 集注 》) 是 非常准 确 的。他 极其厌 恶和 反 ( 一 )天下为公 的大 同社会 感贪 得无 厌、 只知搜 刮百 姓 的统 治者 。统治 阶层 如果一 味 “ 大 同 ”是 孔子 的最高社 会理 想。 《 礼记 》中 的 《 礼运 》 聚敛 社会 财富 ,社会 财富 分配不 均 ,必然 导致贫 富 的两 极 篇通 过 孔 子 之 口提 出 了天 下大 同的 理 想 :“ 大道 之 行 也 , 严重 分化 ,最 终 引发 社会 动乱 。孔子 设想 ,如果 社会 财富 天下 为 公… …是 谓大 同。 ”关 于这 一 段 “ 大 同社会 ”的文 能够 合理 分配 ,统治 阶级 不利用 自己手 中的权势 去剥 夺其 字,很 多人 认为 只 是假托 孔子 提 出 的 , 但 这 些描 写大 同之 他 阶层 的财富 ,被统 治阶 层 的人 也不 会过 于贫 困, 也就 不 世的语 句都 可 以从 《 论语 》孔 子 的言论 中找到 原型 , 即便 会觊 觎更 多 的财 富和 地位 ,人们 都能 过着相 对 富足 、安逸 “ 大 同 ”不是 出 自孔子 之 口, 也与 孔子 的社会 理 想脱 不 了 的生 活 ,继而实 现社会 的 “ 均 无贫 ” 。 关系 。 “‘ 大 同 是 ‘ 天 下为公 ’的社会 ,财产 公有 ,公平 春秋 末期 王权衰 微 ,不仅很 多诸 侯 国内部政 局动 荡不 公正 ;贤人 当政 ,人 民有 道德 ,社 会和 睦 。 ”[ 】 ( P 3 3 7 ) “ 大 安 ,各个 诸侯 国之 间也纷 争不 断 。根 据 《 春 秋左 氏传 》 的 同 ”是 根据 远古 时期 的传说 ,再加 上 自己 的想 象而 描绘 出 记 录 , 公 元前 7 2 2 年 到前 4 5 3年 间 发生 大 大 小小 的战 争 来 的一 幅 原 始社 会 的 图景 ,可 以说 是 孔 子 最高 的社 会理 多 达 4 9 2 次 。孔 子 对 于 与 军 事有 关 的话 题 常 常 是采 用 回 想 。《 论 语 》 中 虽然 未直 接提 出 “ 大 同 ”思想 ,但 是 从孔 避 的态 度 。“ 俎 豆之 事 ,则 尝 闻之 矣 ;军旅 之 事 ,未 之 学 子对 尧舜 禹的高度 评价 可 以看 出,他对 那样 的社会 的极度 也 。 ”(《 论语 ・ 卫 灵 公 》学识 渊博 孔 子说 自己不懂 军旅 之 向往 。而 尧 舜 禹的时 代 正是 一个 实 行禅 让 制 ,天 下大 同、 事 ,其实 是一 种厌 战 的表 现 。面对着 连 年不 断的战 争 ,见 天下为 公的 时代 。 证 了子弑 父 、臣弑 君 、大 国吞 并小 国、 小国灭 亡 的社会现 ( 二 )天下 为私的礼 法等级社会 实 , 目睹 了因战乱 而家破 人 亡、妻 离子 散的社 会惨 状 ,孔 当孔子 认识 到天 下为公 的大 同社会 几乎 是不可 能 实现 子 流露 出 了对 战争 、动乱 深深 的厌倦 之情 ,他 渴望 建立 一 了,就 退而 求其 次 ,主 张建 立一 个 “ 天子 一 诸侯 一大 夫 ” 个 内部 政 局稳 定, 社会 运 行 有 秩 序 , 民心 统 一, 没有 动 由上 而下 、秩序 井然 的礼法 社会 。用 《 论语 》 中的话来 说 乱 , 百姓 生 活 安 定 ,外 无 战 争 ,没 有 倾 覆 、分 裂 危 险 的 就是 “ 和而 有序 ”“ 均无贫 ”“ 安无倾 ” 。 “ 安无倾 ”的社会 。 “ 和 ”是 儒 家 重 要 的价值 原 则 , 也是 儒 家 政 治 的至 高 二 、实 现 孔子 理 想 社 会 的方 法 的 理 想 。孔 子 认 为 自己所 处 的是 “ 礼崩 乐坏 ” 、“ 天 下 无 在 《 论 语 》 中 ,孔 子 也提 出 了实 现 他 社 会 理 想 的 方 道 ”的 时代 , 显著 特 征 就 是 大量 “ 僭 越 礼 制 ”现 象 的出 法 。他对 统治 阶 级提 出了很 高的要 求 ,也就 是所谓 的 “ 内 现 。“ 先 秦 人 所 谓 礼 包 括 奴 隶 主 阶 级 的统 治 原 则、 政 治 圣 外王 ”之说 ,通过 内心修 养 ,对 外实 现王道 。 制 度 、社 会 制 度 、社 会秩 序 以及 他 们 的生 活 方 式 ,概 括 ( 一 )强调 统治阶级 的 “ 德 治”与 “ 修 己 地 说 ,礼 就 是奴 隶 社 会包 括 意 识 形 态在 内的 整 个上 层 建 孔 子主 张用 “ 德 ”来治 理 国家 , 以为政 者的道 德修 养 筑 ”口 】 ( 6 】 《 论语 》里记 录 了很 多 “ 越礼 ”的事例 。针 对礼 和 人格 魅力 来得 到众人 的拥 护 。但 他也 不主 张完全 抛弃 刑 制 被 屡 屡 践踏 , 天 下无 道 、无 序 的 社会 现 实 , 孔子 提 出 法 ,而 是把 道德 教化放在 更 重要 的位置 上 ,因为道 德 比刑 “ 和 ” 的 理论 , 认 为 万 事 万 物 都 应 该 以 “ 和为 贵 ”(《 论 法 更 容 易得 民心。“ 在 刑 治与 德治 中孔 子首 选德 治 ,是 因 语・ 学 而 》) ,他 将 “ 和 ”作为 处 理 各种 社 会 关 系 的 总原 为他 认 为 ‘ 德 ’能治 本 ,而 ‘ 刑 ’仅 治表 。 ”【 4 】 ( ) ‘ ‘ 刑治 ” 则 , 意图通 过 各种 途 径 ,缓和 或 消减 社会 中的种 种矛 盾 , 只 能用 来辅 助 “ 德治 ” 。毕竟 政 令、刑 法 的手 段 都 只能 是 使 社会环 境达到 “ 和而 有序无 争 ”的状态 。 起 暂 时的作 用 ,比起他 律 、强制 、暴力 的手 段 ,道 德 的引 无 论 是 哪个 时代 , 只要 存 在 阶 级 ,社 会 财 富就 必然 导和 约束 却可 以使人产 生羞 耻心 ,从而 自觉 服从 管理 ,遵 分配不 均 。孔 子并 不主 张完全 取消 阶级性 ,反 而认为 社会 守各 种 社 会 规 范 ,产 生长 久 的作 用 。而 统 治 阶级 作 为 社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主张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要求兼顾人的个性发展。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和谐教育;启示一、和谐与和谐教育“和谐”一词,在英语中为“harmony”,表示感情、兴趣、意见等的和睦、一致,体现了一种整体的和谐统一。

在汉语中,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之义。

一般地说,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秩序[1]。

和谐从本质上说,是事物在多样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内在统一性,是事物的成分和比例配合的适当和匀称,是整齐、对称和平衡。

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为成。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和谐”与“中道”都被认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民主的政治,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更需要和谐的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其主体——和谐的人的积极参与,而和谐的人的培养又离不开和谐的教育[2]。

因为“人均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社会民众道德教养的优劣,以及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化水准的高下,才是决定和谐社会是否成功构建的重要指标”,而且“从科教兴国的战略全局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应重在和谐教育的依托与支持”[3]。

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4]。

二、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1.和谐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君子。

而君子应当做到“仁”与“智”的统一,获得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

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君子是孔子实施教育的目的。

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呢?据《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和谐与有序: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和谐与有序: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和谐与有序: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徐桂红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而于孔子本人来说, 他的一切思想学说乃至行为, 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太平盛世。

从孔子的这一终极目标出发, 才能全面而真实地理解孔子的整个学说。

(一)孔子处于春秋末年的社会大变动时期。

这种变动即乱世总是伴有战争、暴力、民不聊生、道德沦丧等灾祸。

孔子对这一切深为忧虑, 他考察了历史的不同阶段并做出比较, 力图从历史的借鉴中寻求一条可行的出路。

保存在《礼记·礼运》里的孔子回答官僚问的一段话中, 可看出孔子的态度:“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已, 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 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 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从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 以孝其信, 著有过, 刑仁进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 在势者去, 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天下有道的社会, 人伦道德皆值得赞赏, 人际关系和睦, 社会管理者唯贤是用, 而至阶级社会, 人各有私欲, 道德状况不比从前, 所以有了礼义制度。

“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 用以调节人际关系, 禹、汤等帝王治理国家, 都是依礼而行的。

孔子自己虽未见到“大同”社会的“大道之行”和夏殷周王治国英才, 但却有此大志。

孔子还比较了夏殷周三代的不同社会特点。

孔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孔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孔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观点。

这些观点形成了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和个人境界。

本文将探讨孔子对于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看法,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孔子社会理想的内涵1. 社会和谐与和平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建立在和谐与和平的基础之上。

他主张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互助合作。

孔子强调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宽容,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2. 社会公正和道德标准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公正的社会。

他强调社会中的权力和资源应该合理分配,不应该偏袒某一特殊群体。

孔子提倡道德标准的确立,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行事,以塑造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

3. 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强调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的品德和精神。

他主张教育应该包括文化、道德和智慧的培养,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有良好素养和高尚品德的社会成员。

二、孔子个人理想的关键要素1. 自律与自我完善孔子认为,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至关重要。

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养,做到心志坚定,行为自律。

孔子鼓励个人不断完善自己,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2. 礼仪与人际关系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可以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

孔子的个人理想中,礼仪被视为修行与自律的重要手段。

3. 公益与奉献孔子鼓励个人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提升社会福利。

孔子的个人理想中,奉献被视为人生的价值所在,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三、孔子理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 社会和谐与包容孔子倡导的社会和谐与包容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建立一个相互尊重、信任与合作的社会。

2. 公正与道德孔子的公正和道德观念提醒我们,在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方面,应该保持公正和公平。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摘 要讨论孔子的社会理想,主要依据当是《论语》。

从《论语》看,孔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代表他心目中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天下有道,可以说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更深的关切是在人的品德,是期待一个有美德的社会。

“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如何能实现,要从人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孔子的想法是君子承担责任,改造社会,引导民众,而不是在糟糕的社会环境下教育民众。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天下有道 品德 君子分类号 B222.2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11.002颜世安Yan ShianThe Ideal of Confucius’ Social Politics: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Confucius’ theories of social politics. From this book, Confucius’ Tao could be explained as an social ideal. The ideal society of Confucius is that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which is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society while morality could be deeply concerned. To realize this social ideal, Confucius’ proposition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s of social groups was that the schola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fining society and leading people rather than educating people under the bad social circumstances.Keywords Confuciu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Morality. Scholars.1从《论语》看孔子社会理想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孔子一生努力,他心目中要追求的好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现在学术界看法未必一致。

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孔子的《论语》在提高个人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孔子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学说里一定有他关于治国之道的看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的研读,来探究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关键词:社会体系仁礼道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华夏的统治体系有着特殊的自信。

相比于夷狄之国,我们有他们不具有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是他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这种社会体系的结构已经在《论语》里面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孔子在他的政治学说里,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这里,主要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和处于统治地位的“君”。

当然,君民关系是相对的,因为,在孔子眼中,君民不应有明显的阶级性,他们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一、就普通百姓来说,应该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努力做到“仁”,进而达到君子的境界,成为社会的广大的、稳定的组成部分。

首先,要做到仁应以孝悌为本。

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即孝敬父母,“弟”同“悌”,指尊敬兄长。

在孔子看来,人性本善,这种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亲亲”,即孝。

“‘孝悌’观念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人类只有发扬光大这种善端才能维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由文明走向文明,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只有做到了对父母、兄长等至亲的爱,才可以期望他能够爱他的君主,爱他所在的这个社会。

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

这是有差等的爱。

其次,孔子还希望民能保持淳朴的本性,做到不欺人,往大了说,就是建立诚信的社会氛围。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孔子反对那种花言巧语、善于察言观色、精于世故的人。

从孔子的和谐思想看和谐社会建设

从孔子的和谐思想看和谐社会建设
本 , 为 个 性 的 弘 扬 提 供 良好 的 社 会 道 德 环 境 , 治 上 要 要 政 有 最广 泛 扩 大执 政 的社 会 基础 。 识 形 态 要不 断创 新 . 意 更
义和谐 社 会 构 建 的黏 合 剂 :利 益合 理 分 配是 社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构 建 的 必 然 要 求 ; 快 民 主 政 治 发 展 . 建 社 会 主 加 构
礼 既是 社 会 主义 道 德 在公 民行 为方 式 上 的体 现 .又是 公 民 的一种 修 养境 界 、 性 特 点甚 至是 社 会状 态 。慎 独 、 个 友 善 、 和 、 礼 的 实 现 不 仅 需 要 主 体 的 自觉 修 养 , 且 需 谦 守 而 要 现 代社 会 关 系 的改 善 。 每一 个 公 民都 按 此要 求 去做 , 若
要求 。
爱 , 一些 诚信 , 到 “ 者 安之 , 友信 之 , 者 怀 之” [ 多 做 老 朋 少 。1 =
孔 子 还 强 调 人 际 关 系 应 该 以仁 心 相 感 ,仁 的 感 通 恰 如 各 社 会要 素 的和谐 剂 。 社 会 主义 社会 , 子 的 以上论 述 给 在 孔 我 们 以下 启 示 : 是社 会 生 活 的主 体 , 是 社 会 和谐 的主 人 更 体 , 开 了人 的 交往 关 系 , 会 和 谐 就 无 从 谈 起 , 际关 离 社 人
黏 合剂 。 孔 子认 为 “ 子 和而 不 同 ”“ 为 贵 ”社 会 和谐 而 又 君 ,和 , 不 千篇 一 律 . 同而 又不 相互 冲突 : 们 之 问 应 多一 些 关 不 人
立 角 色 意 识 , 动 承 担 社 会 责 任 , 乎 礼 义 的 事 就做 , 主 合 不
合 乎 自己身份 、 色 的事 就不 做 。 角 2利 益 合 理 分 配 是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的 必 然 .

孔子的社会和谐理论

孔子的社会和谐理论
10
家争鸣 ,其中一个共同话题就是一个“和 ”字 。一些政治家 ,为了社会建设也大谈“和 ”。 如西周末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和 ”“同 ”范畴 ,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取“和 ”而去“同 ”;如 果“去和而取同 ”,则国家必然衰落 。这是因为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 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稗同 ,尽乃弃矣 。”由此 ,他断言周朝必然要衰落了 。理由是 : “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 ,去和而取同 。”(《国语 ·郑 语 》)周王舍弃明智开朗的人而喜欢奸邪阴险的人 、厌恶俊伟英明的人而接近幼稚鄙陋的 人 ,这种“去和而取同 ”的做法是周朝必然衰落的根本原因 。春秋末齐国大夫晏婴 ,在史 伯“取和而去同 ”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和与同异 ”、可否“相济 ”的思想 ,明确主张君臣 之间应当“和 ”而不应当“同 ”:“君所谓可 ,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 ,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 ,而 有可焉 ;臣献其可 ,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 ,民无争心 。”(《左传 》昭公二十年 )君臣之 间这种“可 ”与“否 ”的相济相成 ,就能在正确思想的基础上达到君臣关系和谐 。这样 ,政 治才能平和而不受干扰 ,人与人之间不会有争斗 ,社会也就和谐 。“好古敏以求之 ”的孔 子 ,在研究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 ,吸取先哲 、特别是史伯和晏婴的上述思想 ,提 出了“和而不同 ”的思想 ,指出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下引此 书 ,只注篇名 )君子之间能和谐相处而不盲目苟同 ,小人之间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 深谙夫子这一思想的有若说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学 而 》)“礼 ”的作用 ,以和谐为最可贵 。以前的圣君明主在治理国家时 ,无论处理小事还是 大事都坚持和谐原则 。这样 ,孔子就初步创立了“和而不同 ”的社会建设理论 ,并进行了 初步实践 ,为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开了个头 。

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时代价值

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时代价值


孔子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美 、和 气 、和 善 、和畅 、合 易 、
的 ,就 必须 有一定 的道 德规 范来
孔 子 和 谐 思 想 是 整 个 儒 家
和悦 、和 平的意 思 ,无论 是天 理 : 约束 ,这 就是 “ ” 。孔子 弟子 仁 或 者 人 事 ,都 讲 究 一 个 “ ” 和 字 。有 了和 谐 ,而且 只有 和谐 , 子张 问 “ ” ,孔 子 回答 : “ 仁 能 行五者 于天 下 ,为 仁矣 。”[]L 37
方面 )进行 了具 体解 释 : “ , 恭
宽 ,信 ,敏 ,惠 。恭 则不侮 ,宽
齐家 、治 国 、平 天下 ”这 一 实现 社会 和谐 的思 想方法 ,最终达 到
家庭 和谐 、社Βιβλιοθήκη 和谐 ,实现 “ 天 统 渡 一 …, ~

其 著作 中不厌 其烦 地阐 发和谐 及 ; 则 得 众 , 信 则 人 任 焉 ,敏 则 有 和谐 的应 用方 法 ,其 目的就是 要 { 功 ,惠 则足 以使 人 。 ”【】孔 子 4
无 不 由之 也 。 ” 和 谐 有 和 睦 、和
( 度规 范 )作 为 实现和谐 的思 制
想 保障 ,认 为这是 实现 社会 和谐 的 两 大 支 撑 。在 ( 语 ) 书 《 论 )一 中, “ 仁” 与 “ ”是 出现 最多 礼
的 词 语 ,前 者 为 l 9 ,后 者 为 0次 7 次 。 “ 迟 问 仁 。子 曰 : ‘ 5 樊 爱 人 。 ’ ” 【 】 子 从 “ 人 ” 出 2孔 爱
( 开鲁县委统战部 )

一 — … , .
。 一 … …
交流、一年_调研 的 “ _ 五个一”学习的调研制度

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

孔子的思想中“和谐”一、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仁与礼)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时代。

为了变革社会现状,孔子遂提出自己的方案。

首先是“克己复礼”。

所谓“礼”是指周礼,就是西周时期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在孔子的心目中,西周的制度是完美的,安定天下最理想的途径是恢复周礼,最重要的工作是“正名”。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君民无所措手足。

”就是说,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社会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复兴了,才能恰当地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正名的具体内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强调的是要各安其位,遵循“礼”的要求,君臣父子应该如何都有一定的标准,符合标准,才象个样子。

这也是“位”的思想的要求。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强调君子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不要羡慕本分以外的事情,也就是名与实要相符。

孔子认为只要用一般的名来校正具体的实,使不同层次的人各守本分,一切都回到礼的状态下,天下才可恢复安然有序的和谐局面。

其次,要维持“天下有道”的局面离不开“仁”的思想。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不仁的人是不能真正理解和实行礼的。

从这句话来看,孔子认为仁是礼的重要内容。

在孔子的理论里,仁代表全面的道德行为。

孔子说过:“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就是说“仁人”最起码要具备五种德:保持尊严和恭敬;待人宽厚;诚心;善于思考,行动果断;善意给别人带来好处。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是全德之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仁又是一种自觉的主动性的道德实践。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致矣。

”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仁是对自己时刻去追求的内在动力要求。

同时,仁是至高无上的高尚精神境界,必要时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和谐”——孔子的政治理想

“和谐”——孔子的政治理想

目前学术界 的研 究成果和本文的框架
由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特殊而至尊 的地 位, 对孔子 的研 究已 经太多太多 . 一个方 面都有无 以数计 的学者前仆后继的深入 任何 探 究, 对于其政治理想这样一个重 要的方面当然也是一样 。 目 前 学术界对孔子政治理想的界定主要有三种 1 礼运大同说 , 、 即以‘ 礼记 - 礼运 》 所论“ 天下为公 大同 的“ 之 世为孔子的政治理想 , 此派代表 人物 有匡亚明.匡亚明先 生在 《 孔子评传 》 中指出 ,礼记 ・ t 礼运 》 观点大体与孔子相 同, 以 篇 所 他 采用了里面 的观 点 , 认为孔子的政治理 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是大 同理想 . 这是一种最高理想 ; 二是小康社会 , 这是一种近 期 的 目标 [ ] 2 论语大 同说 , 、 即以《 论语 》 为依据 , 认为 孔子的政治理想 是 实现一种“ 同 社会 , 大 其代表人物是侯外庐和丁原明 。侯外 庐在 其 主编的c 中国历代大 同理想》 1中指 出 孔子 的思想体 系中 一. 5 也表现出一 些空想的 ‘ 同 社会的远 景” 丁原明在其( 大 。 简明中国 政治思想史》 一书中也指 出 孔子的 思想中也包含某些 ‘ 同, 大 思 想 认为孔子所构 想的 ‘ 同 大 社会 , 是一个平等 的社会。4[ f5 _ 3 有道说 。即认为孔子 的政治理想是建立 、 有道” 的社会 , 其 代表人物主要有刘泽 华。 他在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修订本) ( 中 指出 。道 “ 具有多层 含义 , 但用于政治 ,有道 代表了孔子的基本 政治理想和基 本政治原则。z 而且他指 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具有两 个特点 一是所 有的人都 按照礼制规定 , 贵贱有 等。 下有 序 , 上 各 出其位 , 各称其事 ,君君 。 “ 臣臣, 父父 , 子子 颜渊) ( 。二是不要使 礼走 向破裂和对立 , 耍在“ 中注之 以“ 与“ 。而且他还指 分 和 仁” 出尊五美、 摒四恶可以说是理想国的实现 。他认为孔子描绘的理 想境界把实际与理想有机统一起来 , 使其政治理想有得以实现的

孔子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社会理想作者:颜世安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7年第11期摘要讨论孔子的社会理想,主要依据当是《论语》。

从《论语》看,孔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代表他心目中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天下有道,可以说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更深的关切是在人的品德,是期待一个有美德的社会。

“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如何能实现,要从人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孔子的想法是君子承担责任,改造社会,引导民众,而不是在糟糕的社会环境下教育民众。

关键词孔子《论语》天下有道品德君子分类号 B222.2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11.002The Ideal of Confucius’ Social Politics: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Yan Shian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Confucius’ theories of soc ial politics. From this book,Confucius’ Tao could be explained as an social ideal. The ideal society of Confucius is that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which is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society while morality could be deeply concerned. To realize this social ideal,Confucius’ proposition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s of social groups was that the schola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fining society and leading people rather than educating people under the bad social circumstances.Keywords Confuciu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Morality. Scholars.1.从《论语》看孔子社会理想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孔子一生努力,他心目中要追求的好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现在学术界看法未必一致。

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作文

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作文

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作文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孔子重仁爱,孔子的仁爱是人要爱人,人人相好,人人互挤,人人相爱,共创美好的世界,人人同其美好,这就是世界大同。

孔子要他的学生“远小人近君子”,君子之道是人间相同的大道,小人之道是崇尚自我难以容人的小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是根据礼记记载孔子对于大同社会的定义,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孔子眼里的理想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

顾名思义核心点在于公,把天下看作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有一颗公心,对待其他人都犹如至亲一般诚信和睦,对待老人就都如自己父母一般,对待孩子犹如自己的孩子,孤寡老人儿童、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都能得到关怀养育,秉着赤诚的公心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没有私心杂念,没有阴谋诡计,整个社会能够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每个人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事的工作都是自己擅长喜欢的,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根本不用担心所谓的治安问题,一个个思想品德考试根本不用看结果都知道肯定全是满分,根本不用考虑所谓治安问题,制造防盗门和相关防盗设备的行业根本不存在,社会幸福指数不用说肯定属于超高级别的。

具体点比如去哪里旅游根本不用为住宿饮食烦恼,到处都是家,哪里都是亲人……这不单单孔老夫子心向往之,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梦寐以求,可是几千年来直到如今这样的社会也只能存在于梦里,但愿随着文明的发展以后能够实现吧。

至于孔子口中的大同社会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指的是炎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原始氏族社会,只是特点和我们刚才描述的有些不同。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确实一切都是公有的,氏族人员的组成都是以血缘为纽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相信也确实能够做到,因为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物资匮乏,好不容易有口吃的就大家一起吃完了,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偷,而且我们要清楚这仅仅限于一个氏族以内,那个时候是有许多氏族部落的,我们耳熟能详的炎帝黄帝也只是那时相对强大的两个部落而已。

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孔子思想作文

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孔子思想作文

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孔子思想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孔子思想作文篇1早晨,推开窗,一缕阳光射了进来,我不禁想起"朝闻道,夕可死矣"这句名言。

啊!孔子,你给予了我生命的动力!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据说弟子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故称"七十二贤人"。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出于他之口,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对中国的思想有巨大影响,被尊为"圣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看法,这在当时是多么具有进步性啊!当时战火连绵,百姓疾苦,受教育就是空谈,有权有势之人才可以上学,但孔子主张教学没有等级、类别,他在全国各地收徒,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并且不主张死板的教学,而应"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弟子们要活学活用,学与思并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就是孔子所说。

他提出温习的重要性,教育人们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应该是我们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

"君子"一直是孔子的最高追求,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为此,他提出了君子的言行和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其五,君子群而不党。

孔子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经受了多次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始终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把黎民百姓看作天,不忘自己的道德标准。

伟大的光辉在他身上处处闪映。

孔子有利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有利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有利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孔子,古代中国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了伦理道德、社会组织、教育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着一些宝贵的智慧,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仁、爱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怀、尊重和帮助。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如家庭矛盾、职场纷争等。

借鉴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学会包容、理解他人,以待人宽厚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其次,孔子提倡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操守,做到言行一致。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可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他人的权益,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底线。

孔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的修养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培养。

孔子提倡“教育为养人”,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

在今天,教育仍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孔子强调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中,人们应该通过相互协作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今天,社会矛盾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通过平等、公正的沟通和交流,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孔子提倡了仁政。

他认为,政治的目标应该是造福人民、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在今天,政府的职责也是为人民谋利益,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孔子的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孔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孔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孔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孔子无疑是最受人尊敬和广泛传播的。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许多智慧和理念,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其思想体系中,孔子注重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统一,他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互呼应,互为基石。

首先,孔子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他对社会秩序的关注。

他深知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关键。

为此,孔子主张塑造一个以仁义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体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以仁心待人,尊重家庭和社会的权威,遵守礼仪规范。

这样的社会秩序能够确保公平和正义,并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人们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孔子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也呼吁每个人追求自己的道德真善美。

他认为,个人理想是建立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之上的。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通过塑造自己的品格和行为来达到人生目标。

孔子强调诚实守信、智慧和谦卑,他相信这些品质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基础。

他还教育学生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始终保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孔子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他认为只有个人具备良好的修养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他也坚信社会的有序和和谐能为个人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孔子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影响了无数的人们。

即便在现代社会,他的思想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然而,孔子的理想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中,而是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践。

如何将孔子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融会贯通,成为当代人面临的挑战。

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人疏于修身养性,更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

如果我们能将孔子的理念应用于生活中,努力追求仁义道德,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觉醒,我们将更加和谐、幸福并与他人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

总之,孔子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的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个人的修养相互联系。

通过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行为塑造自己的品质,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孔子有利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有利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有利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蕴含了许多关于道德、教育、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更提供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宝贵经验。

首先,孔子强调了个人的修德养性。

他认为要想建设和谐的社会,首先要从个人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孔子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也才能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因此,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公民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至关重要。

其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教育以培养人的人格完善为核心,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孔子曾说:“教无类也,道无行也”,意味着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也不只是传递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培养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公民责任感。

此外,孔子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

他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互敬、互爱和互助的基础上。

他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互信的关系。

在今天的社会,要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树立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促进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公平分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最后,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

他认为天下是众人共有的,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以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为目标。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公共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德养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以及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孔子和谐的社会理想及其现代意义OnConfucius

孔子和谐的社会理想及其现代意义OnConfucius

32第26卷 第3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6 No.3 2005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05孔子湖南 长沙 410006广泛实现人类之爱和谐不管物质文明也始终不会抛弃其中的令其倍感孤独和凄凉这恐怕才是站在时空交汇的点上社会理想的真正现代意义孔子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1671-9697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他的仁中庸等多个范畴的学说爱人和为贵的哲学立论ÂÛÓïÒԵ·þÈË¿××Ó½øÒ»²½Ìá³öÁË°²ÎÞÇãûÓÐС¹ú¹ÑÃñÎÒÈÏΪÕâÕýÊÇ¿××ÓËùÓÐ˼ÏëµÄ×îÖÕ¹é½áµãÕâÖÖºÍгµÄÉç»áÀíÏëÔø¶à´Î³öÏÖÔÚ¿××ÓÓëÆäµÜ×ӵĶԻ°ÖÐÏȽøȽÓÐÆäÖÐÔøðªÔ»´º·þ¼È³ÉÔ¡ºõÒÊÎáÓëµãÒ²ÀèÊü°²¶¨和谐封建制逐渐发展壮大的变革时期这是社会的进步生产的每一进步200508 l 作者简介1975ºþÄϹ«°²¸ßµÈר¿ÆѧУ½²Ê¦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第173页孔子身上虽有贵族血统所以µ¼ÖÂÉç»á¹ØϵÒì³£¸´ÔÓΪÁ˸÷×ÔµÄÀûÒæÕ½Õù³ÉÁËʱ´úµÄÖ÷ÐýÂÉ´ºÇïÔ¹ÉùÔصÀÊ«¾-¾ý×ÓÓÚÒÛÏ]òÙÔÚ»§ìÚìÚÏüÐÐÒÁ¿É»³Ò²二凶暴威刑虐民比比皆是诗经黄鸟中也有记载以子车氏之三子针虎为殉为之赋这个秦穆公不但以三良殉葬晋灵公也是极残忍的暴君待他死于非命卫懿公好鹤百姓冻死饿死33西周末政治文化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诗经新台诗经南山诗经株林由于当权者的荒淫无耻正是因为对上述社会现状的耳闻目睹老安少怀的和谐融洽的社会群体和谐的社会理想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置放于社会理想的实现这一广阔空间之下心正而后身修国治而天下平从而共同缔造一个政令畅通ÊÇʵÏÖ仁到底何谓ÕýÊÇ¿××ÓÈÊѧµÄ»ù±¾Ë¼Ïë¾ý¾Í»á¾Í»á¸ö¸öÓÐÈç¾Í»á¼ºÓû´ï¶ø´ïÈ˹ËÎÒ¸´ÎÒÓ×ÎáÓ×ÒÔ¼°ÈËÖ®Ó׾ͻáÅóÓѾͻáÒÔÓѸ¨ÈÊÈç¹ûÿ¸öÈ˶¼ÄÜ×·ÇóÈÊÀïÈÊΪÃÀ¾Í»á¾Í»á×Ô¾õÐγÉÍêÃÀÓëºÍгµÄÈ˼ʹØϵ二的方法如果说那么政之本也古之为政礼为大都反映了孔子认为治国的基础礼之用说明孔子更强调对人以礼相待互敬互让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和促进人伦关系的和谐三的保证 孔子的为政以德¾ÓÆäËù¶øÖÚÐǹ°Ö®ÔòÐÞÎĵÂÒÔÀ´Ö®Ó¦ÒԵ·þÈËÃñÐÅÖ®ÒÓָΪÕþÒª¸»Ãñ×Ó˧ÒÔÕý¹ú¾ýÈç²»ÄÜÕýÆäÉí¶Ô´Ë¾ý×ÓÖ®µÂ·ç±ØÙÈÉÏÀÏÀÏÉϳ¤³¤ÉÏÐô¹ÂÔø¶à´Î³öÏÖÔÚ³çµÂÒ²µÜÈýÒÔÌìÏÂÈÿ××ӵĵ°üÀ¨È˵ÄÖÒТÖÐÓ¹ÒÔ¼°¹§ÃôÒãµÈ¶àÖÖÃÀµÂ½Ì»¯ÐжøÏ°Ë×ÃÀ½ÌÐкõ°ÙÐÕÃñ·ç×ԻᴾÆÓ和谐理想的提出迄今已有2000余年时至今日Ëĺ£Ö®ÄÚ½ÔÐֵܵÄÃüÌâ×ÔÈ»°üÀ¨±ßÔ¶µØÇøµÄÉÙÊýÃñ×åÖÁÓÚËûµÄÌرðÊÇËû»¹Õë¶ÔÐÞÎĵÂÒÔÀ´Ö®½ñÊÀ½ç¸÷¸öÖ÷ÒªµÄ¹ÅÀÏÎÄÃ÷ÓÐЩÉõÖÁÓÚÍ˳öÁËÀúÊ·µÄÎę̀»ÆµÛÒÔϵ«´ó¶¼ÈÏͬÏàͬµÄ×æÏÈÍùÍù±»¿´×÷ÊÇ34阋于墙也不会有异民族之间的那种仇恨连国外人士都不得不承认而今天更有某些外来势力妄想利用民族矛盾动摇我国的统一作为联结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国富民强才是安邦定国的最有力保证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极希望出现一个和谐非礼仁相桓公凝结成为国人的一个观念对故土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时间与空间都不可能阻止他们对祖国的山这种已形成了所有中国人要求统一的而这种情结必然成为中国统一的内在强大驱动力澳门已相继胜利回归统一更会圆了所有人的强国梦台湾终将顺利因为建设一个和谐我们也相信三地区与地区之间冲突更有一部分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把自身已处于生态危机用以配合其控制世界经济和霸权统治的全面推行大国的道德政治风貌亚洲价值朱鎔基总理在英国出席第二次亚欧会议他说不要以邻为壑这一番话道出了我国采取人民币不贬值政策的原因天下无道克己复礼我们确实无法否认孔子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孔子已将外在的日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社会理想为最终目的的仁学心理结构的民族群体也始终不会抛弃其中的个体相反这恐怕才是站在时空交汇的点上社会理想的真正现实意义国界人类的安全而中国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邻邦和睦共处的历史经济迅速腾飞的历史只有接受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馈赠民族与民族全世界。

孔子朱熹理想社会观

孔子朱熹理想社会观

孔子朱熹理想社会观
上古时代,天下大道沧沧,尧舜的德行天下皆知。

不光是儒家,道家经典中也说到了尧舜的德行。

然后周时代虽然有些分崩离析,但是仁义之气时仍然和浓厚的。

楚庄王止戈为武,宋襄公仁义之师都看得出来。

当然这个时期离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已经有些远了。

先道,道坏用仁,仁坏用义,义坏用礼,然后是智和信。

这样的顺序,所以宋代兴仁,以主动提起仁气来引领时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后来明用礼,但是这些时候离开孔子的心中的理想时代都已经很远了。

理想的社会,仁义礼智信是都要有的。

而且外化为道,即天下大道沧沧,人人行善积德。

当然,提倡仁义礼智信至少方向是对的。

仁义礼智信本质为人乘宗教,就是投人的五条戒律,仁为不杀生,和放生,义为不偷盗和布施,礼为不邪淫和劝人戒邪淫,智为不饮酒和劝人不饮酒,笃信正法,信为不妄语,劝人实语言,这些要求中仁礼二德为持好了戒福报最大,败坏了戒律业障最大的,一如生活中一样。

杀业和邪淫业障最大,杀业短命败财,邪淫人贱多病多愚。

因为杀败富气,淫败贵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与有序: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徐桂红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而于孔子本人来说, 他的一切思想学说乃至行为, 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太平盛世。

从孔子的这一终极目标出发, 才能全面而真实地理解孔子的整个学说。

(一)孔子处于春秋末年的社会大变动时期。

这种变动即乱世总是伴有战争、暴力、民不聊生、道德沦丧等灾祸。

孔子对这一切深为忧虑, 他考察了历史的不同阶段并做出比较, 力图从历史的借鉴中寻求一条可行的出路。

保存在《礼记〃礼运》里的孔子回答官僚问的一段话中, 可看出孔子的态度:‚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已, 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 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 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从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 以孝其信, 著有过, 刑仁进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 在势者去, 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天下有道的社会, 人伦道德皆值得赞赏, 人际关系和睦, 社会管理者唯贤是用, 而至阶级社会, 人各有私欲, 道德状况不比从前, 所以有了礼义制度。

‚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 用以调节人际关系, 禹、汤等帝王治理国家, 都是依礼而行的。

孔子自己虽未见到‚大同‛社会的‚大道之行‛和夏殷周王治国英才, 但却有此大志。

孔子还比较了夏殷周三代的不同社会特点。

《礼记〃表记》载:‚子曰:‘夏道尊命, 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

’‛夏代顺应规律, 依必然性而行事, 商代敬神, 而周代尊礼尚施。

周礼所遵循的是亲亲、尊尊, 以仁义为其内容‚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礼记〃中庸》)周人否定殷人的尊神, 改为尊礼尚事, 强调人事, 这一点为孔子所称道。

孔子说:‚殷固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矣; 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矣;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为政》) 周礼通过对夏礼和殷礼的保留与修改, 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内容与形式, 从而被孔子选择, 用以改变‚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

在孔子的心目中, 周礼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及其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秩序规定和道德伦理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也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手段。

所以, 他赋予自己的使命是‚克己复礼‛。

他教导人们要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

孔子对周礼所怀的敬意与追求,实质上是对周代道不拾遗、民风淳朴、遵守礼节的安定局面的憧憬, 他所谓的‚从周‛和‚尚礼‛实质上是追求太平、和睦的社会局面,反对暴力和动乱。

孔子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天下无道‛。

无道的最明显特征是大量‚僭越‛现象的出现。

孟子形容当时的状况:‚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 子弑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 仅《春秋》记载,国君被弑者就有三十六人。

孔子是站在周天子立场上修订《春秋》, 进行拨乱反正的。

可见, 孔子恢复周礼的根本原因, 并不是为维护已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也非主张社会倒退, 而是知识人士忧国忧民的一份良知。

在这份良知的驱使之下,他确立了自己追求和平理想社会的目标。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很注重现实。

一方面, 从他主张对‚周礼‛可以有所‚损益‛, 可见他并非食古不化。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孔子对‚礼‛的前景没有估错。

而且, 与老子不同的是,孔子虽然也对现实不满, 也崇尚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 但他并不主张退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社会中去, 而是抱着‚君子从时‛的态度, 顺应历史潮流; 另一方面, 孔子没有超前于时代,去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博爱的理想国家, 而是参照历史, 尊重现实, 力图寻求一条‚复礼‛的途径, 将乱世所带来的灾祸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这个角度讲,司马公所言孔子‚居乱世而志在太平世‛是准确的。

随着战乱的结束与和平的到来, 孔子思想的作用逐渐显示出来, 因而能够被历代统治者接纳、改造和利用。

(二)孔子说: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自诸候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 在孔子看来,要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 必须先从‚正名‛入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论语〃子路》)正名的最终目的, 是使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等级化, 各就各位, 各守名份, 各司其职, 从而使混乱的社会稳定下来, 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正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以国为重, 是调节好君臣关系; 以家为重, 是调节好父子关系, 家国稳定, 天下太平, 就不可能再出现‚僭越‛现象。

孔子清楚, ‚正名‛只是一个策略, 能否实施和如何实施才是关键。

这就不能不对君、臣、父、子各有要求和约束。

在这个问题上, 表现出孔子不是复古倒退到西周奴隶制的上尊下卑的各守名份, 而是在对等关系下的‚正名‛。

他强调君、父对臣、子也要恪守名份, 尽好职责, 更要做好表率。

《论语〃颜渊》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 正是孔子利用语源上的关系, 说明正名的实质。

正者, 以正正不正, 要求在位者做好表率。

在他看来, 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 是在位者不守本份, 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

所以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四书集注》第143页)。

为人君者, 只有‚修己以治人, 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才能治理好天下。

如果人君好为不义, 则‚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孔子注重贤人政治, 所以他对君主责备最殷, 把社稷的安危、人民的幸福, 都寄托在君主身上, 因而对君主不能不有所要求。

只有‚君事臣以礼‛, 才会有‚臣事君以忠。

‛以此相推, 父慈则子孝, 兄友则弟恭。

孔子的正名思想,意味着他既反对臣民犯上作乱,又反对君主欺凌臣下; 既反对‚乱臣贼子‛又反对无道的昏君。

其正名学说, 蕴含着一定的平等意识。

在恪守名份上, 君臣父子谁都没有任何特权。

但是, 孔子忽视了一点,那就是: 臣若不安分守己,君可以利用其特权加以制裁,而对最高位者君, 靠什么来约束和监督其行为呢?君一旦不守名份, 不尽其责, 臣除了冒死进谏, 别无他法。

因此, 君臣父子关系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实施过程中, 往往成了臣事君、子孝父的单方义务。

这就是精英治国、独裁统治所有产生的重要原因。

正名,只是孔子实现其社会理想的基本策略。

他对君主治理国家的手段也提出了设想, 主张‚德礼之治‛, 即以礼治国, 以宽治国, 其好处在于‚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如果用法制禁令去指导人民, 用刑罚去制裁他们的‚越轨‛行为, 则民虽由于畏惧而千方百计地逃避刑罚, 却失去廉耻之心, 失去了道德的自觉性。

相反地, 如果用道德去诱导、教化他们, 并使他们自觉地用‚礼‛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则人民就会油然产生道德的自觉, 培养廉耻之心, 自然向善, 步入正道。

‚德礼之治‛的方法就是施惠于民。

他说:‚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就是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使民以时‛即不违农时, 以利于发展生产。

只有养民以惠, 才谈得上教化民心, 民才不致犯上作乱。

所以, 以德服民, 以礼教民, 以宽取信于民, 国家就会不治而治, 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孔子从不谈军事, 因为他反对武力, 反对战争, 他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纵使外交上也采取以德服人的方法, 由此可见孔子所代表的‚士‛阶层在政治上的善良与天真。

从理论上看,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从实践上看,既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又不成熟。

因孔子过于着眼于伦理道德和思想教育的作用,而颠倒了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况且他注重人治轻视法制,也不足为取。

孔子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手段与目的都是反暴力的, 这使他的思想和实践脱节。

尽管如此, 这些思想追求影响了历代知识分子的治国观念。

古有孟子将之继承并提出贤君仁政,近有胡适等人主张的‚好人‛政治, 至今仍有许多知识分子沉缅其中, 不倦追求。

但纵现历史, 从未见任何一个朝代靠‚德政‛而建立并繁荣的。

(三)因孔子只规定怎样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没有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 也就是说没有看到社会的力量, 只承认个人的力量, 主张个人万能, 伦理万能。

因而, 社会理想的实现, 最终建立在从君主到百姓每一个人的‚仁‛之道德修养与实践上。

‚仁‛是孔子所有思想的核心, 是‚礼‛的根本内容。

从《论语》看,‚仁‛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

可见‚仁‛是孔子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 而‚仁‛的主要内容则是‚仁者爱人。

‛‚仁‛并非高不可攀, 孔子提出: ‚为仁由己‛,就是靠端正内心, 自觉追求便可得。

他还提出许多具体的‚仁‛的内容和方法, 如‚言行一致‛、‚笃实躬行‛、‚巧言令色, 鲜矣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等等。

总之, 孔子讲‚仁‛就是以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协调好人际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最终达到太平盛世。

孔子希望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 人人有德行、重修养、讲仁义、和睦相处。

在这个社会中, 君爱臣、臣忠君, 父爱子、子孝父,家宁国太平。

(作者: 陕西教育学院讲师徐桂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