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自然观比较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9BC) 图, 兴)
427-
347BC)
上帝创 现代的形式因 世与数 和质料因:数 学形式 学形式和基本 本原 粒子。 (16- 唯心目的论: 19世纪)对宇宙演化的
唯心解释;
唯物动力因: 运动是事物的 本性。
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1、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寻求原 因。 ▪ 2、质料因就是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它本身不 是一种特殊的事物。 ▪ 3、形式因指事物的形式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本质。 ▪ 4、动力因指使一定的质料取得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 力量,也就是某一具体事物的变化者或制造者。 ▪ 5、目的因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为形式所追求的那种 东西, 也就是它是为了什么目的而产生的。 ▪ 6、四因又可最后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因为事物 变化的动力,在于它们追求一定的目的,而这个目的 就是要获得确定的形式,所以动力因和目的因最终也 是形式因。
2、变而不化 ▪ “圣人…变而不化”(《管子·内业》)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
二(三)顺从自然
▪ 1、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
子.第二十五章》) ▪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有机心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 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所不载也。吾非不 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 ▪ “圣人因之,故能裳之”(《管子.九守》) 2、天人合一
︱ 500-1600 ︱1600-1800︱1900--
对本原或 基质的理 解
物质本 数学形 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 原:质 式本原: 扩展的 (384-322BC) 料因 形式因 形式因 的四因说和以 (爱奥 (毕达 和一种 之为基础的神 尼亚哲 哥拉斯, 动力因 学自然观(中 学家) 572- (柏拉 世纪和文艺复
▪ 也许有这样两句话可以见证传统中国文人对自然 的感觉。
▪ 远山来与此堂平
▪
——欧阳修为扬州平山堂所题
▪ 传统文人所喜爱的建筑表现了人与自然 之间的一种平淡的距离。
▪
——王澍,当代建筑设计家
三、领悟自然与认识自然
▪ (一)人所建立的科学观念和技术,有如蜘蛛网 一般,蜘蛛透过它织的网,捕捉食物,但仍居于 自己所编织的网中。所以我们所认识的自然,其 实是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 1、起源或诞生 ▪ 2、事物所由生长的东西,即它们的种子。 ▪ 3、自然物体中运动或变化的源泉。 ▪ 4、构成事物的基质。 ▪ 5、自然事物的本质或形式。 ▪ 6、一般的本质或形式。 ▪ 7、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
▪ 西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存在,而中 国人对自然的传统理解意味着问题的终结。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以及对它的评价
▪ (一)天道自然 ▪ (二)变化的相对性 ▪ (三)顺从自然 ▪ (四)天道渊微 ▪ (五)西方式评价 ▪ (六)古人到底说了什么?
二(一)天道自然
▪ 自然一词的中国内涵:自在当然,自然而然 “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浑沌。
悠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 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 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庄子·应帝王》 )
中国传统自然观 与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比较
▪ 一、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流变 ▪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以及对
它的评价 ▪ 三、领悟自然与认识自然
Nature一词的词源
▪ Middle English [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a thing ]:中古英语[ 事物的内在属性 ]
▪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 传》)
▪ 2、中国传统思维长于类比而不是概念清晰 的推理;
▪ 推己及人与普遍人性论 ▪ 比附与归纳和推理 ▪ 重人伦名分而不是物性概念
▪ 3、对现代和未来科技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 启示:
▪ 强调自然的对立统一观念, ▪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六)古人到底说了什么
▪ From Old French源自古法语 ▪ From Latin: nãtra源自拉丁语 nãtra ▪ from nãtus, past participle of nãsc[ to be
born ]: 源自 nãtus, nãsc的过去分词[ 出 生]
亚里斯多德对古希腊的“有机体
的整体理 解
上帝创 造的有 秩序的 整体
被上帝创造 的惰性不动 的机械的整 体(16到18 世纪)
进化的 自然
(19世纪 生物进化 论和20世 纪以来的 宇宙论)
系统和 演化的 自然观 (20世 纪中期 以来)
时间表 ︱630 ︱530BC ︱380BC
▪ 怎样才能面向自然本身?在这个目的上,东 方式的直觉领悟与西方式的科学认识相比,在今 天看来,也许并不更有效,但也未必更无效。
▪ (二)非语言的领悟过程与语言化的认识 过程相比,前者是一个封闭的思维过程, 而后者是开放的。后者允许后来人踩在前 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并且它告诉了后来 人如何攀登。 正是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 西方人创造了西方科学文明,并且指引了 整个人类文明的基本脉络。
▪ “天道远,人道迩”
有彗星见于辰之西,大夫裨灶向郑相子产说,宋、 卫、陈、郑四国将同日有火灾,只有用瓘斝玉瓒等 祈禳,才能免除。子产以为天灾流行,决不是玉器 所能祈禳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裨灶何以 能逆料天道呢?分明是无稽之谈。
二(二)变化的相对性
▪ 1、天道循环 ▪ “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一章》)
二(四)天道渊微
▪ 知其然不求其所以然 ▪ “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
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此古人立言 之慎也。”(清.阮元《畴人传》)
二(五)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 西式评价
▪ 1、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分子进行科学探 索的心理冲动;
▪ 有限的察其所以与对万物本原的追问
▪ “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 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与 不肖,而察其所以也。”(《吕氏春秋.审 已》)
427-
347BC)
上帝创 现代的形式因 世与数 和质料因:数 学形式 学形式和基本 本原 粒子。 (16- 唯心目的论: 19世纪)对宇宙演化的
唯心解释;
唯物动力因: 运动是事物的 本性。
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1、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寻求原 因。 ▪ 2、质料因就是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它本身不 是一种特殊的事物。 ▪ 3、形式因指事物的形式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本质。 ▪ 4、动力因指使一定的质料取得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 力量,也就是某一具体事物的变化者或制造者。 ▪ 5、目的因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为形式所追求的那种 东西, 也就是它是为了什么目的而产生的。 ▪ 6、四因又可最后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因为事物 变化的动力,在于它们追求一定的目的,而这个目的 就是要获得确定的形式,所以动力因和目的因最终也 是形式因。
2、变而不化 ▪ “圣人…变而不化”(《管子·内业》)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
二(三)顺从自然
▪ 1、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
子.第二十五章》) ▪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有机心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 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所不载也。吾非不 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 ▪ “圣人因之,故能裳之”(《管子.九守》) 2、天人合一
︱ 500-1600 ︱1600-1800︱1900--
对本原或 基质的理 解
物质本 数学形 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 原:质 式本原: 扩展的 (384-322BC) 料因 形式因 形式因 的四因说和以 (爱奥 (毕达 和一种 之为基础的神 尼亚哲 哥拉斯, 动力因 学自然观(中 学家) 572- (柏拉 世纪和文艺复
▪ 也许有这样两句话可以见证传统中国文人对自然 的感觉。
▪ 远山来与此堂平
▪
——欧阳修为扬州平山堂所题
▪ 传统文人所喜爱的建筑表现了人与自然 之间的一种平淡的距离。
▪
——王澍,当代建筑设计家
三、领悟自然与认识自然
▪ (一)人所建立的科学观念和技术,有如蜘蛛网 一般,蜘蛛透过它织的网,捕捉食物,但仍居于 自己所编织的网中。所以我们所认识的自然,其 实是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 1、起源或诞生 ▪ 2、事物所由生长的东西,即它们的种子。 ▪ 3、自然物体中运动或变化的源泉。 ▪ 4、构成事物的基质。 ▪ 5、自然事物的本质或形式。 ▪ 6、一般的本质或形式。 ▪ 7、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
▪ 西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存在,而中 国人对自然的传统理解意味着问题的终结。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以及对它的评价
▪ (一)天道自然 ▪ (二)变化的相对性 ▪ (三)顺从自然 ▪ (四)天道渊微 ▪ (五)西方式评价 ▪ (六)古人到底说了什么?
二(一)天道自然
▪ 自然一词的中国内涵:自在当然,自然而然 “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浑沌。
悠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 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 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庄子·应帝王》 )
中国传统自然观 与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比较
▪ 一、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流变 ▪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以及对
它的评价 ▪ 三、领悟自然与认识自然
Nature一词的词源
▪ Middle English [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a thing ]:中古英语[ 事物的内在属性 ]
▪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 传》)
▪ 2、中国传统思维长于类比而不是概念清晰 的推理;
▪ 推己及人与普遍人性论 ▪ 比附与归纳和推理 ▪ 重人伦名分而不是物性概念
▪ 3、对现代和未来科技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 启示:
▪ 强调自然的对立统一观念, ▪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六)古人到底说了什么
▪ From Old French源自古法语 ▪ From Latin: nãtra源自拉丁语 nãtra ▪ from nãtus, past participle of nãsc[ to be
born ]: 源自 nãtus, nãsc的过去分词[ 出 生]
亚里斯多德对古希腊的“有机体
的整体理 解
上帝创 造的有 秩序的 整体
被上帝创造 的惰性不动 的机械的整 体(16到18 世纪)
进化的 自然
(19世纪 生物进化 论和20世 纪以来的 宇宙论)
系统和 演化的 自然观 (20世 纪中期 以来)
时间表 ︱630 ︱530BC ︱380BC
▪ 怎样才能面向自然本身?在这个目的上,东 方式的直觉领悟与西方式的科学认识相比,在今 天看来,也许并不更有效,但也未必更无效。
▪ (二)非语言的领悟过程与语言化的认识 过程相比,前者是一个封闭的思维过程, 而后者是开放的。后者允许后来人踩在前 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并且它告诉了后来 人如何攀登。 正是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 西方人创造了西方科学文明,并且指引了 整个人类文明的基本脉络。
▪ “天道远,人道迩”
有彗星见于辰之西,大夫裨灶向郑相子产说,宋、 卫、陈、郑四国将同日有火灾,只有用瓘斝玉瓒等 祈禳,才能免除。子产以为天灾流行,决不是玉器 所能祈禳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裨灶何以 能逆料天道呢?分明是无稽之谈。
二(二)变化的相对性
▪ 1、天道循环 ▪ “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一章》)
二(四)天道渊微
▪ 知其然不求其所以然 ▪ “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
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此古人立言 之慎也。”(清.阮元《畴人传》)
二(五)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 西式评价
▪ 1、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分子进行科学探 索的心理冲动;
▪ 有限的察其所以与对万物本原的追问
▪ “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 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与 不肖,而察其所以也。”(《吕氏春秋.审 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