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心主血脉”的含义与外在表现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心主血脉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高度概括了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本文通过对古代医籍进行追溯,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近况,讨论古人对“心主血脉”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现代研究,又进一步阐释心主血脉功能失调的机制和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对深化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大有裨益。
标签:心主血脉;意义;治法心在五脏中占主导地位,被称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脏腑功能活動。
“心主血脉”是它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1 对“心主血脉”理论的认识《黄帝内经》第一次明确提出“心主血脉”是在《素问·痿论》篇:“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这是一种基于五行学说将五脏归类的整体观察法[1],《内经》中还有诸多此类描述,如《灵枢·五色》云:“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
”等。
这是基于古代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解剖学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认识人体的一种方法。
那采用这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现代医学对心、血、脉的认识呢?《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证论》也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
由此可知,中医认为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然后由心化赤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的生成的主要器官应该是骨髓,红骨髓是造血主要器官。
而心脏就象一个泵,不断靠自身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产生压强把血液输往身体各个部位。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所说的“奉心而化赤”,其实是心在血液运行方面的作用体现。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有言:“肝藏血,心行之”,这是古籍中最早关于“心行血”的记载。
《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也佐证了宗气贯心脉以推动血行[2]。
张锡纯言:“心机之跳动,亦为大气所司也。
”说明心的搏动与血液运行的密切关系。
故传统中医认为心气充沛,心搏正常,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使血液正常的输布全身。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五脏之心
心位于胸腔,形似倒垂的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在五行中属火,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主,主宰;血脉,指血液和脉管。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心脏的搏动密切相关。
心脏正常搏动的动力来源于心气,只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
所以说,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畅是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若心的气血亏虚,脉道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瘀血阻滞,脉道不畅,则面色青紫、心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从面色、脉搏、胸部的感觉等方面反映出来。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不否认大脑的作用。
心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方面。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心又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对“心主血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用。
五脏养生心:主神,脉管,血液,心气,津液
五脏养生心:主神,脉管,血液,心气,津液
心居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
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主血脉
其华在面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得力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管内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血液的正常运行,除需心气充沛外,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也是很重要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关系密切。
2.主神志
神志一般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因此古人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谵狂,或健忘、精神萎靡、昏迷等精神意识思维异常的临床表现。
3.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舌是心之外候。
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
若心有病变,即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4.在液为汗
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血与津液同出一源,因为汗为津液所化生,所以有“汗血同源”之说。
“心主血脉”临床浅识
脏 生成篇 》 日 :“ 心之合脉也 。 ”而此推动 作用 ,全 赖心 气 的作用 ,因为 “ 心藏血脉 之气” 医学 入 门》中更 明 。《
确 地说 :“ 人心动 ,则血行诸经 ,… …是 心主血也 。 同 ”
时 血 、脉 正 常 功 能 的 发 挥 也 影 响 到 心 脏 的 功 能 。所 以 “ 主 血 脉 ” 是 针 对 心 脏 、血 液 和 脉 道 所 构 成 的 一 个 相 心 对 独 立 的 密 闭 系 统 而 言 的 ,这 一 系 统 功 能 的 正 常 与 否 除
2 心 、血 、脉 , 三 者 之 间病 理 上 互 相 影 响
心 气在 推动 全身 血 液 运 行 中起 主 要 作 用 , 《 问 素
对于 “ 心” 的认 识 可 以追 溯 到 五 千年 前 的殷 商 时
代 ,甲古文 中已经 出现 了 “ 心” 的字形 。在 《 管子 赤 ,是 谓血 。 《 枢 ・ ” 灵 邪客 》也 说 : “ 营气 者 ,泌 其 津 液 ,注 之 于脉 ,化 以
能 够 推 动 血 液 在 血 管 中循 行 的 作 用 。 而 对 于 “ ” 也 有 初 步 的 认 识 , 《 枢 ・决 气 》 血 灵
床 实践 。笔者 试结 合 现代 医学 对循 环 系统 的解 剖认 识 ,
进 一 步 发 掘 中医 学 “ 主 血脉 ”理 论 内涵 , 以指 导 临 床 。 心 1 “ 主 血 脉 ” 三 要 素 :心 、 血 、脉 生 理 上 相 互 关 联 心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1 0 2年 1 O月第 4 7卷 第 1 期 O
【 术探讨 】 学
“ 主血 脉 " 临床 浅 识 心
刘 宏 飞
浙 江省 宁波 市 中 医院 浙江 宁波 3 5 0 100 关 键词 心主 血脉 中 医基 础理 论 中 医学术 发掘 “ 心主血脉 ”是 中医 学对 人 体 循 环 系 统 生 理 最早
五脏-心(主血脉篇)
五脏-⼼(主⾎脉篇)五脏,即⼼、肝、脾、肺、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理特点是化⽣和贮藏精⽓,并能藏神⽽称为“神脏”,⼜与时间、空间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五脏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命活动。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在五⾏属⽕,为阳中之太阳。
⼼系统包括:⼼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在窍为⾆,在液为汗,与夏⽓相通应。
⼼与⼩肠通过经络构成表⾥关系。
⼼主宰⼈的整个⽣命活动,故称⼼为“君主之官”“⽣之本”“五脏六腑之⼤王”。
⽣理特征⼼主通明,见于《素问·⽓⽳论》王冰注:“⽬以明,⽿以聪,⾔⼼志通明,迴如意也。
”指⼼脉以通畅为本,⼼神以清明为要。
⼼位于胸中,在五⾏属⽕,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脏”。
《⾎证论·脏腑病机论》说:“⼼为⽕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
”⼼以阳⽓为⽤,⼼阳有推动⼼脏搏动,温通全⾝⾎脉,兴奋精神,以使⽣机不息的作⽤。
⼼阳必须与⼼阴相协调,维持⼼主⾎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脉畅通,⼼神清明。
若⼼阳不⾜,失于温煦、⿎动,既可导致⾎液运⾏迟缓,淤滞不畅,⼜可引起精神委顿,神识恍惚;⽽⼼阴不⾜,失于凉润、宁静,则可导致⾎⾏加速与⼼神不宁,出现⼼悸、⼼烦、失眠等症。
⼼⽕宜降⼈⾝之⽕,⼜称“少⽕”,即⽣理之⽕,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柔筋作⽤的阳⽓。
⼈⾝之⽕,有君⽕、相⽕之分:⼼为君主之官,故称君⽕。
相对君⽕⽽⾔,肝、肾为相⽕。
由于肝与胆、肾与膀胱、⼼包络与三焦具有脏腑表⾥关系,故胆、膀胱、⼼包络、三焦从之,亦称相⽕。
⼼位于⼈体上部,其⽓升已⽽降。
“君⽕欲降,⽔运承之”(《素问⼊式运⽓论奥·本病论)》。
君⽕暖炽,下⾏以温肾阳,使⼈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肾两脏的⽔⽕阴阳平衡协调。
若⼼阳不能下⾏资助肾阳,可出现上热下寒、阴阳失调的病证。
⽣理功能⼼主⾎脉⼼主⾎脉,指⼼⽓推动⾎液运⾏于脉中,流注全⾝,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知识—五脏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知识—五脏五脏第一节五脏的生理机能与特性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2.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3.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心主血脉”探讨
持作用 。“ 心 主血脉 ”理论有其合理 内核和物质基础 ,加强对其深化研究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关键 词 】 藏象学说 ; 心主血脉 ; 探讨
腑组织失却血液濡养 , 则脉象细涩或结代 , 面色无华或晦滞 , 用。 《 医学入 门》“ 人心动则血行于经”和 《 素问 ・ 五脏生成 舌色淡 白或紫 暗,并见心悸 、怔忡 、心胸憋 闷甚 至疼痛 等症 篇 》“ 诸 血者 皆属 于心”之说 即是此 意。倘若心气 不足 ,心 状 。若心之 阳热亢盛或 阴虚火 旺 ,可见 脉数、舌红等症 ,心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4 9 8 5 . 2 0 1 3 . 0 5 . 0 9 6
藏象 学说 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 ,对疾病之防治及康 复等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f 1 ] 。心为 “ 五脏六腑 之大主”( 《 灵
水 》所 云之 “ 血之 清浊” ,即是指 动脉血和静 脉血而言 。动 脉血色红 ,为血之清者 ; 静 脉血 色暗 , 为血之浊者。《 灵枢 ・ 血
指心有生 血作 用 ,即张志聪所谓的 “ 奉心化赤而为血”( 《 侣
成 为 当代 危 害中老年 人健 康 的常见病 和多 发病 ,基于 “ 心 是谓血 ” 。血的生化固然依 靠脾所运 化之精微 , 但其必须 “ 奉 主血 脉 ”理论之 养心 与治 血二法 当为 其主要 治疗 手段 。其
山堂类辨 》 ) o 《 灵枢 ・ 决气 》云 : “ 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
综合 医学 Z o n g h e y i x u e 《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 第1 o 卷第5 期( 总 第2 5 1 期) 2 0 1 3 年2 月
“心主血脉”探讨
“心主血脉”探讨“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心、血、脉密切相联,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循环系统,而心处于主导地位。
“心主血”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于心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调控,另一方面体现于“心生血”作用;“心主脉”的功能体现于心对血脉正常舒缩、脉道通利的维持作用。
“心主血脉”理论有其合理内核和物质基础,加强对其深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对疾病之防治及康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其生理机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2]。
“心主血脉”作为心之重要生理功能,前贤今哲探讨颇多。
兹不揣愚蒙,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进展,试对“心主血脉”理论辨析于次,冀对藏象学说之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心藏血脉之气”,以上所论,当为“心主血脉”理论之肇源。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详有发挥,如《难经》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之记载,《类经·疾病类二十五》云:“心主血脉,应火之动而运行周身也”,黄元御则有“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调达”(《四圣心源》)之论。
及至当代,更有诸多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对临床实践起到了有效的启发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了心主血和心主脉两方面作用。
心、血、脉密切相连,构成了完整的功能系统。
心主血的功能主要体现于心气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阳心阴协调配合,血液则有序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和化神作用。
《医学入门》“人心动则血行于经”和《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之说即是此意。
倘若心气不足,心搏无力,或心阳不足而心搏迟缓无力,或心阴不足而心搏过快而无力,则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心脏和气血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要想让鱼儿活蹦乱跳,身体里就得有足够的气血。
旺盛心阳穴位:(中午11点~1点)心经最旺盛的时候,按揉肝经的原穴太冲和心经的原穴神门,这样就能让心阳旺盛,整个人看起来就会焕然一新。
当然,其他时段也可以按揉这两个穴位,只是疗效会相对差一点。
心悸:用充盈的气血找回失散的“心神”顾名思义,“心悸”的问题在于“心”。
“心”藏魂魄,主神明,却由气血所养护。
如果气血充盈,心神就不会轻易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可以做到不动心。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心悸”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最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认为,悸是心动的意思;如今最权威的辞典《辞海》释义:“悸”乃“心跳”,指不因惊吓,自己感觉心中跳动不安的一种症状。
心悸作为一种疾病出现在医学典籍中,是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的。
张仲景第一个把“心悸”纳入医典,告诉我们心悸是指心跳——一种不正常的心跳,不因惊吓而自己无法控制的心神不宁的心跳。
西医把它叫做“早搏”。
如果发生心悸,就用右手拇指稍稍用力按压左手臂上的郄门穴,然后左手腕向内转动45度再返回,一分钟重复30次,做完后,症状就能有所缓解。
郄门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郄穴,具有宁心、理气、活血的功效。
在针灸学上,被称为郄穴的穴位一般都是对付急症的高手,能够快速缓解疾病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所以,心悸时我们只要稍按压一会儿郄门穴,症状就会缓解。
当然,平常没事我们也可以按一按这个穴位,对于预防心悸很有帮助。
还要提醒大家一下,郄门穴虽然两个手臂上都有,但消除心悸有效的是左前臂上的。
医学上称这种时作时停、不发作时如常人的心悸为“惊悸”。
顾名思义,心悸的问题在于“心”。
“心”藏魂魄,主神明,由气血养护。
如果气血充盈,心和心包就会坚固,心神不会轻易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可以做到不动心。
但如果气血不足,心失所养,那么碰到劳累、心情恶劣、饮食刺激等情况,就可能扰动心神,出现悸动。
心主血脉的名词解释
心主血脉的名词解释我们常常听到心主血脉这个词汇,它在中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主血脉,是指心脏与全身血脉系统的相互关系,其中的心脏和血脉在中医学中有着独特的含义和功能。
下面,我们将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心主血脉的概念,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心脏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心脏是五脏之一,被视为人体的主宰,也是“血脉”之源。
根据中医学理论,心脏负责主持血液循环和调节情绪,被称为“心主血脉”。
中医学认为,心脏是神明之宫,掌管人体气机运行,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情绪的稳定至关重要。
在中医学中,血脉是指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和输送。
血脉的运行与心脏息息相关,被称为“心血相应”。
从中医的角度看,血脉不仅仅是物质的输送系统,更是一种能量的流动。
血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良好的血脉循环可以保证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器官,同时也有助于排除废物和毒素。
而血脉的堵塞或不畅,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心主血脉的概念在中医学中也与情绪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心脏是情绪的载体,对于情绪的调节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人体情绪失衡时,心脏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血脉的运行。
正常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保持心脏的平衡和血脉的畅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维护心主血脉的健康。
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
其次,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促进血液的循环。
此外,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也对心主血脉的健康至关重要。
放松身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维护心脏的平衡和血脉的畅通至关重要。
总之,心主血脉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心脏、血脉、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脏作为人体的中心,主宰着血脉的运行和情绪的调节。
良好的心主血脉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来维护心主血脉的健康。
佳明讲中医基础第31讲,心主血脉
佳明讲中医基础第31讲,心主血脉今天和大家讲讲心,五脏里面心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呢?在《内经》里面有一句话“心为君主之官”,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是心有体会,大家听过的日常成语?心是君主之官,君主在古代里是帝王,心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谈论“心”。
心猿意马、别出心裁,胆颤心惊,它描述了一种什么状态呢?也就是说心处于一种不平衡,或者是它的功能状态出现影响的时候,不能够行使功能的时候,我们会表现出的一系列的症状。
大家要注意这个“心”,和西医所说的心是有区别的,我们所说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
今天要大家掌握心的一个功能特点,它的属性,它跟五脏、六腑、四时、四方、四味等,如何形成一个心的系统,不是具体指的西医解剖的“心”,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西医里的心就是一个心脏,包括心室心房、冠脉等心包的形态和结构,中医里的“心”包括了整个系统,和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解剖上的“心位于胸腔,在两肺之间,偏左一侧,这是心脏的解剖的一个位置。
中医里面的“心”包括的内容,就更加广泛,更加跟整个中医系统联系起来,一讲到心就想到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主火,心开窍于舌,心在南方,一系列的东西就出来了。
心的主要功能特点,原来讲五行的时候也和大家简单的谈论过火之性,火就是心,心就是火,它们两个五行属性里面,心所描述的更多一些,心第一个功能特点,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调控血液在脉道中循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气有主管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能力,主血脉的血液主要起到滋润和营养的作用,血脉的运循,血脉的滋润和营养是由心所来主的。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血液的运行跟五脏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在这里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心气、心阳充足,能够发挥心主血脉的作用,把这些血液输送到五脏、六腑、肢体,五脏皮毛,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如果这一方面心主血脉的功能出现了异常,就不能够把血液作为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
中医药学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名词解释中医药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现象或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3)卫气:运行于脉外之气。
(4)营气:运行于脉中之气。
(5)宗气:后天之气。
(6)元气:先天之气。
(7)津液: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
(8)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
人体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和呼出浊气,保证人体新陈代谢。
肺主通调全身之气的作用。
(9)肝主疏泄,肃降: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舒畅通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0)肾藏精:藏,即闭藏,指肾具有储存,闭藏精气的生理的作用。
(11)病因:泛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12)六淫: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3)梅核病:是指喉部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症。
简答题》(一)中医学的基本特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二)气的推动作用的体现:①人体的生长发育;②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③血液的生成和运行;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肺主宣发体现:①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②通过肺的向上升宣和向外不散的运动将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合皮毛,濡养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
③通过宣发卫气,外合皮毛,调节腠理之开合,并将代谢后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四)简述肾主水:肾脏具有调节和主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等脏器有关,但主要是靠肾的气化来实现。
饮食入胃,经脾的运化传输,肺的宣发、肃降,三焦的决渎,肾的蒸腾气化,是清者输布与全身,将代谢后的水液与废物,通过尿汗粪及呼出的水汽而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肾中阳气的温煦气化作用贯穿始终,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与肾的气化作用直接相关。
(五)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致病特点——易侵犯人体的阳性部位头面和肌肤,是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发热恶风,头痛,咳嗽,流涕,出汗,发病快,变化多,变化快,眩晕,摇头,震颤。
中医理论中心脏脏主司全身之血液凝固
中医理论中心脏脏主司全身之血液凝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心脏是整个身体的中枢,起着主导和控制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心脏的功能不仅仅是泵血,还与血液的凝固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是全身之血液凝固的主要司令部。
在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心脉是唯一一条起源于心脏的经络,贯穿全身。
心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控制血液的运行。
当中医师诊断患者时,会通过心脉的脉象来判断一个人的心脏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系统的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心脏主司全身的血液凝固过程。
中医认为凝血是心脏的主要功能之一,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心脏通过控制气血的运行,调节全身的血液凝固与溶解功能,来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
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会导致血液在体内凝固过程异常,出现血栓等问题。
这不仅会影响到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还会给全身带来很多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保护心脏的健康,维护血液的正常凝固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学中,通过常用的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来调理心脏的功能,从而达到维护血液凝固平衡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药物有合欢皮、莪术、蒲黄等中草药,它们具有活血化淤、化瘀消肿等作用。
而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药物和针灸之外,中医还强调日常生活中的调养和预防。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久坐;合理饮食,避免过量饮酒和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
总之,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是全身之血液凝固的主要司令部。
心脏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全身血液凝固失衡,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心脏的健康十分重要。
中医通过药物、针灸和生活调养等方式,来调理心脏功能,维持血液凝固的平衡状态。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
(字数:497)。
心在五脏六腑中占首要地位
心在五脏六腑中占首要地位。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脉,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的循环运用,向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同时心又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因此,中医所说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里所指的心脏,还包含着脑的皮层活动,所以说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1;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面部与舌质是反映血液运行功能的外部表现。
故此有心;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之说。
心脏功能的盛衰,是可以从脉搏,面部和舌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的,如脉搏跳动不快不慢,柔和有力,面色红润,舌质红润,即是心脏功能正常的表现。
2: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心的又一重要功能,故有心者。
精神之所舌也的说法。
在一些通俗语言中的,心情舒畅,操心,细心,痛心等的,心,字都是指精神,意识,思维而言。
因此,精神充沛,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即可视为心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
3:汗为心液,汗是津液之一,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异常的出汗往往与心有关。
如腠理【汗孔】不固而自汗,除了肺气需之外,常因心阳不足所致,阴虚的病人,容易出现阳亢浮越,汗液也常随阳外泄而为盗汗,除了肺肾阴虚之外,也有由心阴血虚而引起的。
所有治疗自汗,盗汗时,常用温养心阳,或滋补心阴的药物。
此外,对心阳不足,或心阴血虚的病人,在发汗时应该慎重。
附:心包络: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邪气侵犯人体,一般都是由外至内,从表入里。
包经即是心的外卫,故邪气侵犯心脏时,常常是先侵犯心包络。
中医基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脉:主,主宰;⾎脉,指⾎液和脉管。
⼼主⾎脉,包括主⾎和主脉,是指⼼具有推动⾎液在脉管内运⾏以营养全⾝的功能。
⼼、⾎、脉三者构成⼀个相对独⽴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与⼼脏的搏动密切相关。
⼼脏正常搏动的动⼒来源于⼼⽓,只有⼼⽓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率和⼼律,⾎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周流不息,营养全⾝。
⼼脏的搏动是⾎液运⾏的原动⼒,脉管是⾎液运⾏的通道,⼼脏的搏动是否有⼒,脉道通利与否,⾎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液的运⾏。
所以说,⼼⽓充沛、⼼⾎充盈、脉道通畅是⼼主⾎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的⽓⾎充⾜,脉道通利,则⾯⾊红润、脉象和缓有⼒。
若⼼的⽓⾎亏虚,脉道不充,则⾯⾊苍⽩⽆华、脉象细弱⽆⼒;若⼼⽓不⾜,⾏⾎⽆⼒,或瘀⾎阻滞,脉道不畅,则⾯⾊青紫、⼼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主⾎脉的功能可以从⾯⾊、脉搏、胸部的感觉等⽅⾯反映出来。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藏神。
神,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之神是指⼈体⽣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的⾯⾊、⾔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狭义之神是指⼈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较、抽象等。
⼼主神志,是指⼼具有主持⼈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不否认⼤脑的作⽤。
⼼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
⼼主⾎脉与⼼主神志关系密切:⾎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主⾎脉”为“⼼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对“⼼主⾎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
⼼的⽓⾎充⾜,运⾏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
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原文
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原文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与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在全身脉管中循序无端,川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埋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之说。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面部与舌质是反映血液运行功能的外部表现。
故此有心“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之说。
心脏功能的盛衰,是可以从脉搏、面部和舌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的,如脉搏跳动不快不慢,柔和有力,面色润泽,舌质红润,即是心脏功能正常的表现。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
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
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虛,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血淤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中医“心主血脉”在临床中的应用心主血脉
中医“心主血脉”在临床中的应用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的作用,即心气的作用。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心藏血脉之气”。
藏之于心的这种“气”,就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
现代医学亦认为心脏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器官,这与中医学的“心主血脉”、“诸血皆归入心”的认识有一致之处。
心气的强弱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如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脉运行畅通,其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为之正常。
反之,如果心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运行不畅,表现为心悸,脉细无力或涩,甚至节律不整而有结代现象。
如果心血瘀阻,则可出现心胸闷疼,颜面、唇甲青紫等现象。
心主血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理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气为动力,以血脉为物质基础,血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如果心主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脉道不通,就可能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
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可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
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可以应用药物进行预防与治疗。
我在临床门诊中就遇到这样一个老年患者:男性,70岁,4年来经常心悸、胸闷、气短。
每年都要住医院1~2次,心电图显示ST段改变,诊断为心肌供血不足。
采用了多种药物静脉点滴治疗,但总去不了根。
后经人介绍找我诊治。
根据患者颜面、唇甲青紫,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我给他辨证为心气不足、气滞血瘀,诊断为“胸痹”。
以益气养心、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我开出了中药方剂:以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心为主,兼以桃仁、红花、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辅以瓜蒌、薤白、降香、乌药宽胸、理气、止痛。
连续治疗三个月,患者颜面便微红,唇甲青紫消失,心悸、胸闷、气短的症状也没了。
每天晨起遛遛弯,白天做做家务,看看电视,读读书。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 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
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 心气充沛 2.血液充盈 血液充盈 3.脉管通畅 脉管通畅
血脉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1.面色红润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4.胸部感觉舒畅
心主血脉 功能异常
心病常见症: 心病常见症:
A.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 B. 面色淡白无华或恍白或面红或颧红或 紫暗。 青、紫暗。 C. 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溲黄便 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 或狂躁谵语。 干,或狂躁谵语。 D.心胸憋闷疼痛(绞痛),放射至肩背 心胸憋闷疼痛( ),放射至肩背 心胸憋闷疼痛 绞痛), 时发时止。 部,时发时止。 E.舌尖红起刺、破碎疼痛、生疮或舌淡 舌尖红起刺、 舌尖红起刺 破碎疼痛、 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 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无苔或舌青紫暗 有瘀斑瘀点或舌红少津。 有瘀斑瘀点或舌红少津。 F. 脉数或沉细迟弱或细数或沉弦、细涩、 脉数或沉细迟弱或细数或沉弦、细涩、 结代,或微细欲绝。 结代,或微细欲绝。
心气虚(阳虚或暴脱) 心气虚(阳虚或暴脱) 心血虚 心阴虚 心火亢盛 心脉瘀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瘀斑
舌尖深红
舌红 口舌生疮
中医论心主血藏神
中医论心主血藏神心在五脏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器官,它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的特殊职能。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和藏神。
心的生理功能是在心的气、血、阴、阳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心的生理特性有,心为君主之官,生命之本;心为火脏,恶热;心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心的经脉属手少阴。
中医学中的心,一是指居于胸腔的心脏,即“血肉之心”,二是对人体的精神活动的概括,就是所谓“神明之心”。
心在五脏中居于主要地位,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对脏腑功能活动起主宰作用,故中医称心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包括推动血液运行和主管精神活动,概括为心主血和心藏神两方面。
心主血——指心能推动血液运行,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要依赖心脏的搏动及脉管通达才能循环不息,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心脏。
中医认为,心之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跳和节律,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皆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而发生血液运行的异常。
如心气不足,可见脉象细弱无力,心阳不足,人体得不到血液濡养,可见心悸怔忡或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脉象迟缓或细涩等。
心藏神——【神】广义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状况,即通常所说的“神气”;狭义上是精神活动的总称,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指心在人的整体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上具有统帅作用。
心主神明心脏作为君主的统帅地位,主要依赖于心血和心阴的作用,血和阴都有滋养心神的功能,其次,与心气、心阳也有关,气与阳对心神起着鼓动和振奋的作用,气也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病变可致神志的异常,气虚则神衰,气逆则神乱,气散则神消,气的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必然会影响神。
如果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而心神不宁又可引起血行不畅,导致瘀血的发生,可有胸痛等出现。
如果心阳不足,没有办法温煦鼓动气血上行营养脑部,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精神委顿、神识恍惚,头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主(主宰、主管、主司之义)血脉的生理功能,首见于《素问·痿论》所说的“心主身之血脉“。
其涵义,若合而言之,即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的生理作用。
若分而论之,包括心主一身之血和心主一身之脉。
全身的血,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而在脉中运行于周身,从而发挥濡养作用。
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
皆属于心。
“全身的脉,均与心脏相连接,网络于周身,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故脉有“血府”之称。
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周流全身,如环无端,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
心气充沛与否,在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活动中至关重要,诚如《灵枢,经脉》所说:“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因为“心主血脉“是针对心脏、血液和脉道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系统而有的,故这一系统功能的是否正常除取决于心气充沛与否外,还与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有关。
如血液亏少,则血脉空虚,甚则血不养心;脉道不利,则血行不畅,甚则心脉痹阻。
由此可知,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为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其外在表现主要是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的感觉等四个方面。
这是因为心在体合脉,其华(生理功能在外表现的华彩)在面,开窍于舌,居于胸中的缘故。
如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
若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时,则脉象、面色、舌象等可见异常现象,心胸部也会出现异常感觉。
如见面色不华,舌质淡胖,脉象无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者,多为心
气虚损;面色晦滞,舌色紫暗,脉象沉涩或结代,(脉律不齐),心前区憋闷疼痛者,多为心脉痹阻。
此外,心的其他病证,凡影响到心主血脉功能的,每可从上述四个方面得以反映。
如心火亢盛(属实火)或心阴亏损(属虚火),可使心搏加快,脉道扩张,故均可出现面赤,舌红、脉数以及心胸烦热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