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中医对心的解释

中医对心的解释

中医对心的解释一、心的生理功能在中医理论中,心是人体五脏之一,主宰着整个身体的血脉,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器官。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血脉:心负责推动血液在全身血管中循环流动,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主神志:心还负责主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记忆、情绪等,保持心神宁静,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

二、心的病理表现当心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表现。

常见的病理表现包括:1. 心悸:指心跳异常,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使人心烦意乱,无法平静。

2. 失眠:指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不足,导致精神萎靡不振。

3. 头晕:指头部昏沉,或旋转感,或眼前发黑,使人的平衡感失调。

4. 胸闷:指胸部闷胀,或呼吸不畅,或心前区疼痛,使人的胸部不适。

三、心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心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按摩则通过手法按摩来缓解症状。

四、心的调理方法除了治疗外,心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类、蛋类、瘦肉等,以养心血。

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

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3. 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刺激,以减轻心脏负担。

可以尝试进行冥想、深呼吸等放松练习来缓解压力。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脉:主,主宰;⾎脉,指⾎液和脉管。

⼼主⾎脉,包括主⾎和主脉,是指⼼具有推动⾎液在脉管内运⾏以营养全⾝的功能。

⼼、⾎、脉三者构成⼀个相对独⽴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与⼼脏的搏动密切相关。

⼼脏正常搏动的动⼒来源于⼼⽓,只有⼼⽓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率和⼼律,⾎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周流不息,营养全⾝。

⼼脏的搏动是⾎液运⾏的原动⼒,脉管是⾎液运⾏的通道,⼼脏的搏动是否有⼒,脉道通利与否,⾎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液的运⾏。

所以说,⼼⽓充沛、⼼⾎充盈、脉道通畅是⼼主⾎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的⽓⾎充⾜,脉道通利,则⾯⾊红润、脉象和缓有⼒。

若⼼的⽓⾎亏虚,脉道不充,则⾯⾊苍⽩⽆华、脉象细弱⽆⼒;若⼼⽓不⾜,⾏⾎⽆⼒,或瘀⾎阻滞,脉道不畅,则⾯⾊青紫、⼼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主⾎脉的功能可以从⾯⾊、脉搏、胸部的感觉等⽅⾯反映出来。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藏神。

神,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之神是指⼈体⽣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的⾯⾊、⾔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狭义之神是指⼈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较、抽象等。

⼼主神志,是指⼼具有主持⼈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不否认⼤脑的作⽤。

⼼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

⼼主⾎脉与⼼主神志关系密切:⾎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主⾎脉”为“⼼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对“⼼主⾎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

⼼的⽓⾎充⾜,运⾏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脉道通利----脉道通畅与完整。
医学课件
11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喉亦为肺之门户,肺之经脉 上通于喉,是清浊之气出入 之要道,又是发音的主要器 官。 医学课件
第一节
五 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 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 等的关系。
医学课件 1
一、心 Heart
心的解剖位置:
位于胸腔之左, 居横膈之上,两肺之 间,脊柱之前,略偏 于左,外应虚里。 虚里— 左乳下心 尖搏动处,又名胃之 大络。
医学课件 4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医学课件
5
说明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6 医学课件
功能失常
肺主呼气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声,开窍于鼻;(6)肺合皮,其华在毛;(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3、脾:(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2)脾主统血;(2)脾主统血;(3)脾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6)脾的生理特性: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1)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3)肝合筋,其华在爪;(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5)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1)肾藏精:①肾藏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

②肾藏后天之精: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2)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3)肾主纳气;(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5)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1、概念:奇,异也;恒,常也。

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腔,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

古人通过大致的解剖,形容心脏形态象下垂的莲花,古人观察描绘心的形态与现代医学心脏是同一器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的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相为表里。

心在五行中属火,位于胸中,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在中医学中,认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推动血液的循环和进行精神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故古人用社会现象解释医学时,用君、臣、将、相来模拟其功能,称心为“君主之官”;《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某些神经精神疾患以及舌尖碎痔糜烂等症,大多从心论治。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主血脉心具有使血液化生、推动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并调节控制的作用。

如《素问·瘘论》所说“心主身之血脉”之意,即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

关于心主血脉理论的形成,得之于古人对人类内脏的观察解剖学知识。

如《汉书·王莽传》记载:杀戳被俘的奴隶时,让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度量五脏,以竹蓬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治病。

”通过这种直观的观察,发现人的心脏中充满了红色的血液,并且顺着与心相连的脉管流向全身,发挥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之后再通过不断的医疗实践积累,总结出“心主血脉”这一理论。

心主血脉有两层含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指全身血液的化生运行要由心来主持调控,即指“心主一身之血”。

血液的生成,虽然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但水谷精微要在心气、心阳的作用之下变化成为赤色的血液,并依靠心脏的推动运行于全身。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另一层含义指“心主一身之脉”。

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在《黄帝内经》中称为“血之府”。

脉与心脏相互连接,像网络似的布散于周身,血液依靠脉道作为运行的通路,故心脏、脉和血液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的血液循环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心
Page 17
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
?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 心主神志依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受古代文化的影响
认为精神、情志活动属于心。
《类经·疾病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 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 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Page 37
Page 22
(二)生理特性
主通明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与夏气相应
Page 23
1.主通明
通,通畅。明,清明。 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主要体现在 1)显明可见,心之华在面; 2)心生智慧,明察宇宙万物; 3)心明则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Page 24
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太阳; 于自然界夏气相应。
Page 18
心藏神的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生理表现 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
外界反应灵敏。
Page 19
病理表现 心血虚,血不养神:心悸,健忘,失眠, 多梦;
Page 20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举止失常; 痰火扰心:癫狂。
Page 21
心主血脉与心藏神关系
心主血脉为心藏神提供了物质基础。 心藏神则能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和 血的正常循行。
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和化生血液, 使之在脉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Page 4
(1)心主血
心能推动和调控血液的运行及生成,以 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循行的功能; 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功能。
Page 5
(2)心主脉
2.心藏神(心主神明、心主神志)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有主持、管理之意。

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

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

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

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

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

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

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考试大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

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五脏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五脏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五脏_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三章脏象第一节五脏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中医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一点资讯】

中医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一点资讯】

中医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一点资讯】1、心脏功能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心主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是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

故心脏功能强弱和血液的盛衰,能影响全身情况。

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可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无华。

二心与思维活动现代医学认为,是大脑功能,但中医认为,与五脏有关,其中特别是心,称谓心主神。

内经说,心者神之舍,血者,神之气也。

故心的气血的充盈,则神识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

如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可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

如血热扰心,还可见谵语、昏迷不省人事等。

三心主汗液汗乃津液发散于肌腠部分,汗是津液所化生。

由于血是心所主,汗又为津液血所化,故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的说法。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

出汗是津液通过阳气鼓动,蒸发所致。

故有阳加于阴谓之汗。

因此汗多不仅伤津血,而且耗散正气。

心的气血也随之受损。

而见心慌、心悸等,严重的可见大汗亡阳的危候。

四心开窍于舌心经的别络上行与舌体相联系,心的气血瘀舌相通,故心脏病变可在舌体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呈现淡白色。

如心火上炎,则舌质呈红赤色,甚至舌体糜烂。

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可见舌卷、舌硬、语言不清等。

如心气虚,心血瘀滞,亦可现舌青紫或紫斑等。

心的病理变化,直接影响到舌,故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之说。

五、心包是心脏外围组织心包又称心包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

心包受邪,必然影响心脏功能,而出现心脏病变。

如温邪内陷,出现神昏、谵语等,称为热入心包,就是这个道理。

2、肺脏功能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肺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

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

另,有肺为五脏之长之说。

一、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中医五脏(心)

中医五脏(心)

中医五脏(心)中医五脏(心)一、概述心为中医五脏之一,属于火行,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和精神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心包、心血管系统等有密切关联,共同维持身体的功能平衡。

二、心的功能与特点1·主宰血液循环:心将氧气和养分通过血液输送至全身各处,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2·控制精神活动:心主神志,与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3·开窍于舌:心与舌味觉有关,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脏功能的异常情况。

三、心的病理变化与症状1·心阳虚:心阳不足,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脉细弱、舌淡苔白等。

2·心阴虚:心阴亏虚,症状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

3·心火旺盛:心火过旺,症状表现为口舌生疮、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红苔黄等。

4·心气不足:心气不足,症状表现为心悸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白、舌苔薄白等。

四、调理方法与药物1·养心安神:常用药物有天麻、酸枣仁、黄连等,可调理心神,平衡精神状态。

2·补气养血:常用药物有人参、当归、黄芪等,可调理心血,改善心力衰竭。

3·清热泻火:常用药物有知母、黄连、丹参等,可清理心火,缓解心火旺盛引发的症状。

4·增强心功能:可通过适当运动、调整饮食习惯、减少心理压力等,改善心脏的功能。

五、预防与保健1·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积极锻炼: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3·合理饮食:控制食盐和油脂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等。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压等,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

六、附件无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传统中华医学,源于古代中国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五脏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它位于胸腔中央,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枢。

心主血脉,掌管着血液的循环和输送功能。

它通过搏动的力量将氧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了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其次是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它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脏器。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和平衡身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它掌管着情绪的升发和舒缓,对于人体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肝也参与了消化、代谢和血液的造血等多个生理功能。

第三是脾,中医将脾称为“少将军”,它位于左上腹部,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的功能。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脾还具有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性、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肺,中医将肺称为“将军”,它位于胸腔中,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肺主气息,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肺的正常功能对于供给足够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同时,肺还参与气血循环、水液代谢等多个生理功能。

最后是肾,中医将肾称为“将军”,它位于腹腔内后方,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主藏精,主要负责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等重要功能。

肾还参与了骨骼的形成、水液代谢、排泄废物等多个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是生命力的基础。

总之,中医五脏分别担负着心血运行、情绪调节、消化吸收、呼吸供氧以及生殖繁衍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只有五脏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它们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

每个脏器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以下是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肝:主要负责疏泄和储藏血液、维持血液的畅通循环、掌管筋膜、支配目的功能,还与内分泌、情绪调节等诸多方面有关。

2. 心: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调节、血液的循环、控制血压,同时还与情绪,睡眠,记忆等方面有关。

3. 脾:主要负责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同时还与气血的生成,肌肉的生长和统一等方面有关。

4. 肺:主要负责呼吸系统的调节,控制身体的呼吸作用,同时还与皮肤和身体的液体循环有关。

5. 肾:主要负责排泄废物、维持水盐平衡、调节血压和酸碱平衡,调节荷尔蒙水平等。

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在身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上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

若五脏功能出现失调或病变,就会影响到人体健康,甚至会引发疾病。

因此在中医治疗上,调理五脏功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心脏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心脏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心脏中医上讲的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明。

心主血脉1.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脉和血液循行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心主血脉的关键是心脏正常搏动。

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率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

如果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皆可影响心脏正常搏动而出现身体的异常。

2.心对血液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将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化赤而形成血液。

因此,心脏正常搏动或血液正常运行也有赖于全身血液充盈,如果血液不足,可见心悸、脉数等症。

心主神明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即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广义之神,又包括了狭义之神。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同时,心具有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和各种刺激并做出反应,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如《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主要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和振奋作用。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

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血虚、血热等常可以出现神志改变、心神不安,也可以引起血行不畅。

所以当今随着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的增大出现了很多焦虑抑郁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时间久了就会出心血虚、心肾不交、心神不安、情绪低下抑郁等。

自我调整情绪保持情绪愉悦对这部分患者有着非常重大的临床意义!。

(中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主血: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脉,即血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地搏动,脉管有规律地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只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呈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征象。

若心气不充或阴阳失调,脉管壅塞不通,舒缩失常,不能正常地输送血液,人体得不到血液濡养,常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脉细涩或结代等症。

2.藏神心藏神,又称主神志或主神明。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人的精神状态;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五脏--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讲义1

五脏--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讲义1五脏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相关,但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输布全身。

另外,心还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心主血脉的内涵,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

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其中心的搏动发挥着主要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

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3.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脏、火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五 脏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五 脏

第六单元五脏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2.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3.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宗气的生成。

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点各位参加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的朋友们,大家都开始复习了吗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本文是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理论复习:关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二)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

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

以营养全身。

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4、开窍于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

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

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

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

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

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

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

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考试大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

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即广义
的神和狭义的神。

2.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中医学把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其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

二是认为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

三是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总之,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

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的仍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

反之,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从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