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五脏六腑作用

五脏六腑作用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指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心、肺、肝、脾、肾)和六个腑器(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的总称。
这些脏腑器官在人体内协同工作,完成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体健康。
心,位于胸腔中央,被肋骨所保护。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将氧与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
此外,心还有调节体温、代谢功能,以及保持人体免疫力等重要作用。
肺,位于胸腔两侧,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肺通过呼吸作用,将氧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保持血液正常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
此外,肺还具有加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水份代谢、防止病原入侵等作用。
肝,位于腹腔右上方,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
肝脏有促进新陈代谢、合成胆汁和分解毒素的功能,可以帮助排毒养颜,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肝还参与消化和吸收过程,分解和排除多余的毒素和废物。
脾,位于腹腔左上方,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主要功能是免疫调节和血液生成。
脾脏通过消化吸收过程中,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血液成分,调节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保持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挥。
肾,位于腰部两侧,是人体排泄器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肾脏主要负责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和废物,维持体内水平衡,并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此外,肾脏还具有产生激素、促进骨骼生长和维持血压平衡等功能。
胃,位于腹腔中上部,是人体消化器官之一。
胃腑的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并进行机械和化学消化过程,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以便身体吸收养分。
胃还会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进一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位于腹腔中下部,是人体最长的消化道器官。
小肠具有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通过肠壁上的细胞将营养物质吸收进血液,并转运至其他组织和器官供能。
此外,小肠还具有分泌肠液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维持正常的消化系统。
大肠,是盆腔中的消化道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大肠通过细菌的作用,将未被吸收的残渣物转化为形态和质地更为固态的粪便,最终通过直肠排出体外。
人体五脏六腑工作原理

人体五脏六腑工作原理人体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心、肺、肝、肾、脾)和六个腑器(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并相互协调合作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
1. 心脏:心脏是人体的泵,主要作用是将血液泵送到全身,以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心脏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使血液经过心脏,经动脉流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呼吸过程中的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当人体吸入空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经过肺泡与血液中的红细胞交换气体,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肝脏: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具有多种功能。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分解代谢、解毒和合成物质。
肝脏可以将身体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成有用的物质,并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对身体起到保护作用。
4. 肾脏:肾脏是体内重要的排毒器官,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此外,肾脏还参与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节,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5. 脾脏:脾脏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造血和免疫功能。
它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化,清除老化和异常细胞,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6. 腹腔腑器:腹腔腑器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和三焦。
胃主要负责食物的储存和初步消化。
小肠通过对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大肠主要起到水分吸收和排泄残余物质的作用。
胆囊储存并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膀胱负责暂时储存尿液,待到合适的时候排出体外。
三焦作为脾胃经络的一部分,起到协调和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上述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原理,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这些脏腑相互协调合作,保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确保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它们相互协调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器官的功能。
首先要介绍的是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心是人体的“君主”,主管血液的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肝是人体的化工厂,主要负责分解和吸收物质,帮助排泄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脾脏是我们身体的“粮仓”,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肺主宰人体的呼吸,吸入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肾是人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同时还能调节血压、维持酸碱平衡。
接下来是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胆是人体的“火车头”,主要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胃是消化器官的“大门”,主要负责储存和分解食物,使其变得容易消化和吸收。
大肠是我们消化系统中的“最终站”,将食物消化不了的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泄出体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工厂”,将胃中的食物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并吸收其营养成分,输送到血液中。
膀胱是体内储存尿液的器官,当尿液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小便的欲望。
三焦是人体的“管理者”,负责调节体内温度、协调各器官之间的功能。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功能。
然而,我们要明白的是,五脏六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其中的一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导致全身的不适甚至疾病。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保护五脏六腑的健康,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来保持它们的正常功能。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问题。
只有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充满活力的生活。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作用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是指脾、心、肝、肺、肾、胃以及小肠、大肠、胆囊、胰腺、膀胱等器官。
这些器官在人体内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一、脾的功能与作用脾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起着血液滤清、储存和生成免疫细胞的功能。
脾脏能够清理血液中的废物和细胞垃圾,并且在其中储存着大量的白血球、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兵器库”。
二、心的功能与作用心是人体的泵,它不仅仅是负责将血液送出体外的器官,还担负着维持身体内稳定的电生理平衡的重要任务。
心脏的源源不断的跳动驱动着血液在全身畅通无阻地流动,保证了身体各个器官及系统的正常功能和代谢。
三、肝的功能与作用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担负着人体代谢、解毒和储存能量的重要任务。
肝脏能够合成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并将其储存在体内,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此外,肝还能够分解体内的废物和有害物质,并将其代谢和排出体外,保护身体健康。
四、肺的功能与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肺脏中的肺泡可以吸收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中,同时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保证人体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保障了身体各处系统的正常运转。
五、肾的功能与作用肾是排泄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器官之一,它承担了排除体内废物、调节水盐平衡以及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重要任务。
肾脏能够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离子,将其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同时还可以重新吸收有益的物质和水分,为身体维持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六、胃的功能与作用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能够将食物消化为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
胃包含有酸性的胃液,可以将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分解为小分子,使其易于吸收和利用。
此外,胃还能够对微生物进行杀菌,保护身体免遭细菌感染。
七、小肠的功能与作用小肠是消化系统中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之一,它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按照一定的顺序吸收,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和能量。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
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脏六腑季节情绪五官五味形体五液方位木肝胆春怒目酸筋泪东火心小肠夏喜舌苦脉汗南脾胃长夏思口甘肉涎中金肺大肠秋悲鼻辛皮毛涕西水肾膀胱三焦冬恐耳咸骨唾北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一、心脏1、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作用【1】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2】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而成血液。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博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二、肺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1】参与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海成为宗气,上出于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组织。
【2】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一是排出浊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宣发卫气(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
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
3、肺主行水------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4、肺朝百脉------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到全身的作用,助心行血。
5、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
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的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明;
(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
(1)肺主气,xx呼吸;
(2)肺主宣发肃降;
(3)肺主通调水道;
(4)肺朝百脉,主治节;
(5)肺主声,开窍于鼻;
(6)肺合皮,其华在毛;
(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五脏有形:
心、肺、肝、脾、肾。
五脏有神:
喜、悲、怒、思、惊。
五脏之形身内藏,中医辨证称藏象,
五脏之神本五形,五脏五志两相承。
神中杂有七情在,喜怒忧思悲恐惊,
藏象复杂多数变,五脏调整是内因。
xx伤心
心为君主官,人神藏其间,
寄在血脉中,周身都照看,
常乐XX,喜过伤心田,
乐极生悲过,全由心掌握。
悲极伤肺
肺主全身气,气血紧相偎,
神领气血游,经络为通途,
心宽肺XXXX,只怕悲事多,
悲极伤肺气,遇事顺变过。
xx伤肝
肝导血畅行,喜柔惧烈性,
主筋运气力,xx显志气,
常悦肝气舒,筋柔气血足,
xx伤肝形,损体又伤神。
思极伤脾
脾气宜温和,最忌忧愁多,
水谷精成血,全赖脾化生,
脾安肌肉健,形神两得全,
思极脾受损,累及后天本。
恐极伤肾
肾为先天本,元气系一生,
3、小肠: 主受盛和化物,分xx。
4、大肠:
传化糟粕。
5、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 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xx之腑
1、概念:
奇,异也;恒,常也。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
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一、什么是xx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络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 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 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生命诚可贵,贵在护肾精,
肾髓上注脑,主骨壮身行,
恐极易伤肾,护肾xx人。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 有益于身心健康,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五脏不和转而致使五 志失常;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和或逆乱妄行,从而诱发百病丛生或促 人早衰甚至寿损。故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摄,认识和理解五脏之形与神的辨 证关系。是医者,更应把握藏象辨证之精要,以五脏为中心调整相互间协调有 序的自然关系,维系和谐的生命整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
(3)肝合筋,其华在xx;
(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
(5)肝的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
(1)肾藏精:
① 肾藏先天之精: 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
藏于肾。
② 肾藏后天之精: 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
之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
3)肾主纳气;
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
5)其华在发;
6)肾开窍xx和前后二阴;
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 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
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
表12气血流注十二经时辰表(点击观看动画)
经脉胆肺大肠胃脾
时辰子丑寅卯辰巳
时间23-1 1-3 3-55-7 7-99-11
经脉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
时辰午未申酉戌亥
时间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神与形的辨证
中医理论中以五脏为中心的神与形辨证观,是指导人们日常情志调整、防 病祛疾、强身壮体、养生益寿的重要内容,也是用临床医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 一。
3、脾: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
(2)脾主统血;
(3)脾合肉,主四肢;
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
6)脾的生理特性:
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
(1)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
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