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心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一直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系统。
本文将围绕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展开探讨。
1. 心心是中医五脏中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
中医认为,心主神、主血脉、主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人体的心血脉络与荣卫气血的运行,控制血液的循环。
此外,心还与情绪、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所以如果心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心悸、失眠等问题。
2. 肝肝是中医五脏中的另一个重要器官。
肝主藏血、主疏泄。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运行,保证气血通畅。
此外,肝还与情绪的稳定、乳房的发育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所以如果肝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胸闷、胃脘疼痛等症状。
3. 脾脾是中医五脏中的一部分,脾主运化。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与能量。
此外,脾还与肌肉的健康、血液的生成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所以如果脾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等问题。
4. 肺肺是中医五脏中的一部分,肺主气、主呼吸。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持呼吸,控制气机,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的废气排出体外。
此外,肺还与皮肤的健康、声音的发音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肺主气,所以如果肺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气短、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等症状。
5. 肾肾是中医五脏中的最后一部分,肾主藏精、主水液。
肾的主要功能是储存人体的精气(是一种精华物质,主要与生育、生长等方面有关),调节水液代谢,并维持人体的水平衡与稳定。
此外,肾还与骨骼的健康、性功能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所以如果肾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
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系统联系

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系统联系一、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1.心: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2.肺: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脾: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主统血。
4.肝: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肝主疏泄,主藏血。
5.肾:肾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主水,主纳气。
三、中医五脏的系统联系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一、心(附:心包络)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五脏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五脏一、心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1、主血脉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生理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2、心藏神(心主神明)⑴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3、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二、肺(一)、主要生理功能及特性1.主气、司呼吸⑴、主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机能。
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在——调节气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生成宗气。
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在肺中相结合而成,属后天之气。
⑵、主呼吸之气——依赖肺气的宣降运动2、主行水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3、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依赖肺气的宣降运动!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气宣降肺喜润而恶燥一身之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宗气=水谷之气+清气四、脾(一)、主要生理功能及特性1.主运化脾主运: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
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依据是——脾主运化水谷。
2、脾主统血——控制血液在脉内的运行3、脾的生理特性: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喜燥恶湿升清“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举内脏五、肝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特性1、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
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四方面:肝主疏泄主要是调节气机(1)、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的代谢(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3)、调畅情志活动(4)、通调排精与排卵2、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三、
脏 腑 研 究 的 主 要 内 容
(一)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具体脏腑详细讲解) (二)脏腑之间和外在组织器官的关系(见表) 五 脏
心 肝 脾 与 组 织 器 官 的 关 系
五腑(表里) 五体(主管)
小肠 胆 脉 筋
五官九窍(开窍)
舌 目
外在表征
面 爪
胃
大肠
肉
皮毛
口
鼻
唇 四白
皮毛
肺
肾
2018/12/4
(2)心在液为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
从汗孔排出之液体。汗为津液所化生,
血于津液同出一源——“血汗同源”。 “汗为心之液”。 失常:汗出过多——耗伤气血——心悸怔忡 心气不足——表卫不固——自汗
心阴虚弱——阳不敛阴——盗汗
2018/12/4
13
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 心
(3)心在体和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
2018/12/4
26
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肺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表,依赖于肺所宣
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是机体抵抗外邪的第一屏障。 由 于肺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所以“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正常: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抗御外泄功能正常。 失常:肺气虚弱——不能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则见皮毛憔
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正常: 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失常:心阳不足——舌质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舌质红绛瘦瘪 心血不足——舌体瘦薄,舌色少华 心火上炎——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热入心包(痰迷心窍)——舌卷、舌强、失语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声,开窍于鼻;(6)肺合皮,其华在毛;(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3、脾:(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2)脾主统血;(2)脾主统血;(3)脾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6)脾的生理特性: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1)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3)肝合筋,其华在爪;(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5)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1)肾藏精:①肾藏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
②肾藏后天之精: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2)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3)肾主纳气;(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5)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1、概念:奇,异也;恒,常也。
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中医对于五脏的理解与功能

中医对于五脏的理解与功能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五脏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五脏分别是心、肺、肝、脾、肾,它们在中医视角下具有独特的功能与表述。
本文将通过详细阐述中医对于五脏的理解和功能,呈现中医学在五脏理论方面的丰富内涵。
一、心(Ping YANG)在中医学中,心脏被认为是人体的“君主”,具有司命的作用。
心主血脉和神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调控中心。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功能可以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养生起到促进作用。
当心脏功能出现异常时,比如血液循环不畅或情绪波动,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如心脏病、失眠等。
二、肺(JIE CHI)肺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呼吸器官,主要负责呼吸功能。
肺的主要作用是吸取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此外,肺还具有防御机制,能够抵御外来病邪侵袭,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肺经常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比如病毒感染、过敏等,导致肺功能异常引发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如肺炎、哮喘等。
三、肝(GAN YANG)肝在中医学中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之一,被视为各种生物活动的调节中心。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循环,储存和释放血液,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此外,肝还具有解毒、泻火、控制情绪的作用。
当肝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四、脾(I LI)脾是中医学中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人体的“生化工厂”。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提取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还具有升清降浊、吸收水湿、生成气血等功能。
脾功能紊乱会引发肠胃消化问题,如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疾病。
五、肾(Shen ZI)肾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生殖系统器官,司机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肾的主要功能是储藏精华,调节水液代谢和排泄废物。
同时,肾还与骨髓和脑等重要组织有密切联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一心知识点整理适合期末复习背诵(原创)

心(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君主之官”位置:胸中,两肺之间形态: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五行:属(火),与(夏)气,赤色,(苦)味阴阳:阳中之阳联属功能:❶开窍于舌;❷在体合脉;❸其华在面;❹在志为喜;❺在液为汗。
表里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
①生理特性:❶(心主通明):心脉以畅通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❷心宜降火:人生之火分为(君火)和(相火)。
②生理功能:❶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包含:⒈心主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化赤为血⒉心主脉: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拓展】: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条件:❶心气充沛(心脏的正常搏动,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❷血液充盈;❸脉道通利。
【附: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❶面色:红润有光泽;❷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红活荣润;❸脉象:和缓有力;❹胸部感觉舒畅;❺神志:养神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喜怒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
异常:心气不足:面色淡白无华,乏力少气,心悸伴无力,心慌,脉弱无力。
心血亏少: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不能自主,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心悸伴多梦,脉细无力。
心血淤阳:面色青紫晦暗,心悸,心前区刺痛,唇舌暗,脉结、代或涩。
❷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广义上,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在外表现(面色,眼神,言语,意识,姿态等。
)狭义上,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明的体现:❶主管人的整个精神心理活动(实质内容)(精神之舍)❷主宰整个生命活动(君主之官)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心藏神功能异常(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❸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二者是相互为用的:③系统联系❶心藏神❷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五脏之心

心位于胸腔,形似倒垂的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在五行中属火,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主,主宰;血脉,指血液和脉管。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心脏的搏动密切相关。
心脏正常搏动的动力来源于心气,只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
所以说,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畅是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若心的气血亏虚,脉道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瘀血阻滞,脉道不畅,则面色青紫、心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从面色、脉搏、胸部的感觉等方面反映出来。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不否认大脑的作用。
心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方面。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心又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对“心主血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由于人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所以用五行的特性可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
例如:
木具有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属木,则具有喜舒畅条达,主疏泄的功能。
火具有炎上的特性,心属火,则心阳具有温煦的功能。
土具有承载、化生的特性,脾属土,则具有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
金具有清肃、洁净、收敛的特性,肺属金,则具有清肃功能,主肃降。
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肾属水,则肾具有藏精以滋养机体和主水液的功能。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如土生金,则脾可以生肺。
故《内经》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说。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用五行相克来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肾水充足,可制心火,反之则心火亢而心烦失眠。
总之,五行学说在生理上的应用,可概括为三:
第一,五脏配五行,并各联系所属的五官、五体、五志等,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病理体系,体现人体整体观。
第二,根据五行生科智慧化规律,阐释肝、心、肾、脾、肺五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进一步确立人是有机整体的基本观。
第三,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说明人与外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中医五脏重点总结

中医五脏重点总结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这五个脏器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相辅相成,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重点总结中医五脏的相关内容。
一、心心是人体的主宰器官,主要功能是统摄血脉,掌握人体的神志。
在中医理论中,心被称为“君主”,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
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身心健康。
如果心脏出现问题,会导致心悸、心痛、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是人体内的化学工厂,主要功能是解毒、代谢和储藏营养物质。
肝也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如果肝出现问题,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抑郁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会导致肝郁气滞,引起头痛、口苦、胸闷等症状。
三、脾脾是人体内的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输营养物质。
脾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脾出现问题,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四、肺肺是人体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呼吸、气化和行气。
肺也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防御外来病菌和有害物质。
如果肺出现问题,会导致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主气,如果肺气不足,会导致气短、声音嘶哑等症状。
五、肾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肾也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组成部分,能够分泌多种激素,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如果肾出现问题,会导致尿频、尿急、腰酸背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如果肾气虚弱,会导致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五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相辅相成,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保护五脏,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之莲蕊。
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 主藏神。
由于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主通明和心气下降,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由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阳, 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 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 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以及心脉自身, 其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
血液的运行与五脏机能密切相关, 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心脏的搏动, 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心阳能激发心脏的搏动, 心阴能抑制心脏的搏动。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 发挥其濡养作用。
若心气不足, 心脏搏动无力, 或心阴不足, 或心阳不足, 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的生血作用, 即所谓“奉心化赤”。
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其化为血液, 须经心火(即心阳) 的“化赤” 作用, 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2)主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
中医对人体五脏理解与解说

中医对人体五脏理解与解说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心的理解与解说心心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
故说:“心者,君主之官。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
其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心的经脉与小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
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
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
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害心包。
故温病学中,将外感温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
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
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心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喜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喜,一般说来。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
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
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二)在液为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汗出太多则心慌的现象,也表明了这一点。
(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
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五脏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它位于胸腔中央,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枢。
心主血脉,掌管着血液的循环和输送功能。
它通过搏动的力量将氧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了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其次是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它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脏器。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和平衡身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它掌管着情绪的升发和舒缓,对于人体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肝也参与了消化、代谢和血液的造血等多个生理功能。
第三是脾,中医将脾称为“少将军”,它位于左上腹部,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的功能。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脾还具有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性、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肺,中医将肺称为“将军”,它位于胸腔中,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肺主气息,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肺的正常功能对于供给足够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同时,肺还参与气血循环、水液代谢等多个生理功能。
最后是肾,中医将肾称为“将军”,它位于腹腔内后方,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主藏精,主要负责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等重要功能。
肾还参与了骨骼的形成、水液代谢、排泄废物等多个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是生命力的基础。
总之,中医五脏分别担负着心血运行、情绪调节、消化吸收、呼吸供氧以及生殖繁衍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只有五脏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脾

官方微信:【zjsydwks 】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 事业单位微信号:zjsydwks
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
脾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打造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帮助考生们掌握笔试重知识点,把握考试关键迈向成功!
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
脾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濡润全身。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
肺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若脾气虚弱、无力外举,反而下陷,可导致内脏下垂、脱肛等病症。
3.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其固摄血液的功能正常,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则可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系统连属: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在志为思;3.在液为涎;4.在窍为口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
中医重点考点——藏象学说

中医重点考点——藏象学说1、五脏的概念、功能: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包括心、肺、肝、脾、肾,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2、狭义之神的概念: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心的功能和系统连属:功能: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系统连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4、肺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作用、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①排出浊气②输布精微和津液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阖)和肃降(①吸入自然界清气②向下输布精微和津液③清肃呼吸道异物),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④调节水液代谢)系统连属: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5、肝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肝失疏泄的临床表现:功能:主疏泄(①调畅气机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③调达情志④调节生殖功能)和主藏血系统连属: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失疏泄的临床表现: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眩晕飨泄,呕逆嗳气,脘腹胀痛,便秘,口苦,纳食不化,黄疸;肝气郁结;排精失常,月经周期紊乱,痛经闭经。
6、脾的功能和系统连属: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脾气主升(升清和升举内脏)和脾主统血系统连属: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7、肾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肾精功能、肾阴肾阳作用: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系统连属: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精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肾阴肾阳作用: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润濡润(肾阴)和推动温煦(肾阳)的作用8、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包括胆(主决断和助消化)、小肠(受盛化物与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膀胱(贮存排泄尿液)和三焦(通行元气与运行水液),以受盛、传化水谷糟粕为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知识点归纳:藏象之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知识点归纳:藏象之五脏的生理功能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脏是藏象学说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五脏的生理功能也是藏象学说的重点内容。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而每个脏腑又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为君主之官。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为将军之官。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为谏议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为相傅之官。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作强之官。
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
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肺主气,有促进心行血的作用,肺气正常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反之,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肺呼吸功能正常的基础,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
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历年考试的重点,须熟悉掌握。
【考题1】被称为将军之官的是哪个脏腑()A.心B.肝C.脾D.肺E.肾【正确答案】B【中公解析】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2018初级中药师考试考点之五脏

2018 初级中药师考试考点之五脏心居于胸腔,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之为君主之官。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五脏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联系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联系
心居于胸腔,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之为君主之官。
1.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心、脉、血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由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上认为主要是依赖于心气。
心气充沛,心脏的搏动正常,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
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
所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血液正常运行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心藏神
心藏神,即是心主神志、心主神明。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是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由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影响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方微信:【zjsydwks 】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 事业单位微信号:zjsydwks
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
心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打造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帮助考生们掌握笔试重知识点,把握考试关键迈向成功!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和小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心的阳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广义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狭义是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若异常,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神志出现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活动和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3)心在窍为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关系。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心居包络之中,包络在心之外。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