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_肝_脾_肺_肾_各主什么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7697ca969eae009591bec51.png)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之马矢奏春创作“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年夜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需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华畅达全身.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增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缺乏,则可招致血不养筋,呈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呈现心烦失眠等症.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华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需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华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招致血不循经.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竭下降、肾阴不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缺乏,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招致肝血缺乏,呈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呈现腹痛、腹泻等.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竭的弥补,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缺乏,可招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缺乏,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缺乏,招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经常使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需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华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华发挥运化作用.肾阳缺乏,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呈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招致肾阳缺乏,呈现腰滕废冷、水肿等.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收支升降的功能.[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内外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内外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内外关系是:心与小肠相内外;肝与胆相内外;脾与胃相内外;肺与年夜肠相内外;肾与膀胱相内外;心包与三焦相内外.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内外.心经有热可呈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内外.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峙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4.肺与年夜肠:经络相连,互为内外.若肺气肃降,则年夜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年夜肠坚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华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年夜肠传导阻滞,呈现年夜便秘结.反之,年夜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呈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年夜肠,使热从年夜肠下泄.反之,年夜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年夜肠的气机.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内外.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缺乏,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呈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呈现腰痛、尿血等.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内外.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呈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暗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呈现昏迷、谵语等症.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坚持健康有重要意义.如果膻中闭塞,人们的气机就会很不顺畅.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年夜,膻中这个穴位非常容易梗塞.因此,在日常生活傍边,年夜家要经常梳理、推拿膻中这个处所,其实不难,用年夜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人如果生气,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这样对自己的气机会很有帮手.穴位: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把持: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谁知道人的五脏六腑,七经八脉,以及分布图?
![谁知道人的五脏六腑,七经八脉,以及分布图?](https://img.taocdn.com/s3/m/82db95fa80eb6294dd886cf6.png)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
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完美腹肌练习法:这些动作主要锻炼上、下腹。
躺在斜板凳上,小腿离开板凳面。
双手后屈,抓紧板凳两旁。
提膝,幅度越高越好。
同时拉起臀部和大腿,使之离开凳面。
当身体蜷起时,稍停并紧紧压榨腹肌。
然后慢慢放下双腿。
过程中双脚不要触及地面。
躺在地面,双手握拳并放在头侧的太阳穴旁。
屈起双膝,脚掌仍然平放在地面。
按自己的肌肉柔软度让双膝尽量向两边地板拉开至呈青蛙屈腿姿势。
用上腹带动身体向上升起而非肩膀。
眼望天花板,头部不要向前并尽量保持颈部稳定。
收缩腹肌的过程中要保持双腿姿势稳定。
●这个练习主要锻炼上腹。
●肩膀离地越高直越好,但腰要贴着地面。
●只须提起肩膀。
●注意上身保持稳定,头部不要向膝盖方向抬起。
坐在板凳上,双手握凳边,上身微向后,双脚离地,保持膝曲,大腿向腹部提起,上身与下身成V字形。
●注意身体不要向前倾。
●双脚不要放在地上。
双手握着两边的手柄,前臂支撑身体。
稳定身体后,保持双腿笔直。
尽量提高双腿直至与身躯成90度或抬到最高位置,稍停并数两下,然后慢慢把腿放下。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7a400e8e009581b6bd9ebe3.png)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心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肝藏魂。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
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93b08b9f84254b35effd3408.png)
身体五脏六腑说明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c7fba6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2.png)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位置图](https://img.taocdn.com/s3/m/5630b39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6.png)
五脏六腑位置图五脏六腑位置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膈]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
![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https://img.taocdn.com/s3/m/c30cca6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2.png)
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都是实,那么虚即是:喜伤于心,怒伤于肝,悲伤于肺,思伤于脾(血)惊伤于肾,情志非为情志也,情发于肝,志发于肾.楼主此言,却是末入中医之门也.中医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规律,它不仅仅是研究病人和疾病,这跟西医是不太一样的。
中医学常常把人放在两个圈里,第一圈就是自然的圈,《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说春夏秋冬,我们中医经常讲,当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时,称为“六淫”或“六邪”,就是当人和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圈是社会,这个圈讲的是什么?它讲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跟人的生命及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就是说当你自己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状态的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行。
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你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
反之,当你的情绪出现异常变化的时候,它就会使得你气血产生逆乱,进而导致疾病。
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很多女同志特别爱生气,而且女同志什么时候爱生气呢?是在她月经前后的时候。
为什么?因为女同志是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当她月经要来的时候和来月经这中间,由于她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她这个时候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所以,这时候就爱发怒了。
所以,女同志在自己月经来的前后的时候,就一定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既不要过怒,也别郁闷。
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疾病。
在门诊中,我常常跟女同志说,我说你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你一定告诉你先生,把你气哭了再走,别气一半,你先生就跑出去了,回来还得接着吵。
为什么呢?是因为肝主怒,当你生气的时候,俩人吵架了,你怒气满胸,这时候肝气非常旺盛,如果这时候他走了,你这个气就淤滞在里面了,没法发泄了,发泄不出去,淤久就会化热,回来以后接着吵。
如果你要是哭了,只要一哭,哭是什么?刚才我们讲了悲与肺相关,当一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因为中医说,肺和肝对应的五行是金和木,它们俩有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肺气旺盛起来的时候,肝气就平下来了,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心肝脾肺肾在体内各起着什么作用
![心肝脾肺肾在体内各起着什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e4301d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b.png)
心肝脾肺肾在体内各起着什么作用可可逗 12级 2010-03-03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形如倒垂未开的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主血脉,主神志。
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与四时之夏相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的功能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心气充沛,血液才能在脉内周流不息,营养全身,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
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就会形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甚至发生气血淤滞,血脉受阻,面色灰暗,唇舌青紫。
2、主神志:神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在各脏腑功能活动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都必须在心的统帅调节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生命活动。
肝位于腹腔中,膈肌之下,右胁之内。
肝主疏泄,主藏血。
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的功能1、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气机:气在体内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叫做气机。
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都依赖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就正常。
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会出现不适。
如果是气郁就会有胸胁、少腹胀痛;气逆就会出现头痛、面红耳赤,甚至喀血、晕厥等。
(2)促进脾胃运化:脾主升、胃主降,肝的疏泄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正常的重要条件。
如果肝失疏泄,可以出现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3)调解情志:精神情志的活动有赖于气血的运行,气机调畅则精神愉快;气机失调则会抑郁不乐。
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解血量的功能。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有血海之称。
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的时候,肝将贮藏的血液向外疏布。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ac60e1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c.png)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
以下是一个简洁的五脏生理功能口诀: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有功。
心主血脉气,肺司呼吸通。
脾主运化水,肝藏血主筋。
肾藏精与水,阴阳互生中。
具体来说,五脏的生理功能如下:
1. 心:主血脉,主神,开窍于舌。
2.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鼻。
3.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 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5.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这个口诀可以帮助你记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版本,对于深入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
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建议向专业的中医师学习。
中医五脏六腑的平衡
![中医五脏六腑的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2c33533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d.png)
中医五脏六腑的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平衡有着密切关系。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间需要保持平衡,以维持人体整体的健康。
第一部分:五脏的平衡五脏分别代表着人体五个不同的器官系统,它们之间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以下将分别介绍各个脏器和它们的养生方法:心: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被认为是情感的主宰之脏。
保持心脏健康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肝: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乘车之官,肝火旺盛则容易导致脾气暴躁和失眠等问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的关键,主管运化水谷,是身体的能量来源。
保持脾脏的健康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食寒凉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等。
肺: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氧气送入体内。
保持肺脏的健康可以通过适度运动,呼吸锻炼,避免烟草和污染物等。
肾:肾脏被视为生命之本,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
保养肾脏的方法包括避免过度劳累,注意暖肾饮食,保持规律生活作息等。
第二部分:六腑的平衡六腑相较于五脏而言,在中医理论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同样对人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各个腑器的功能和养生方法:胆:胆腑主要负责胆汁的产生和排泄,参与消化和吸收。
保护胆腑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结构,避免过食油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等。
胃:胃是人体的消化中心,负责储存和分解食物。
保护胃腑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
大肠:大肠是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排除体内废物。
保持大肠的平衡需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便秘和过度用力。
小肠:小肠主要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将有用的物质分离出来。
保养小肠可以通过规律饮食,适当摄取膳食纤维等。
膀胱:膀胱是排泄系统最后一道,负责储存和排除尿液。
保护膀胱需遵循规律排尿,避免憋尿和过度饮水。
三焦:三焦在中医中被称为“河洛司令”,负责调节和协调其他脏腑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意思和造句
![五脏六腑的意思和造句](https://img.taocdn.com/s3/m/8e5da1c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9.png)
五脏六腑的意思和造句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组织。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一、意思解析:
1. 五脏:指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分别掌管着不同的功能。
例如,心主血脉循环,肝主疏泄气机,脾主运化水谷,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
2. 六腑:相较于五脏,六腑的功能较为简单,但同样至关重要。
它们帮助五脏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例如,胆主疏泄胆汁,胃主接受和消化食物,大肠主吸收水分和排泄宿便,小肠主吸收营养和水分,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调理水液代谢。
二、造句:
1.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相互依赖,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2. 饮食不规律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健康。
3. 中医师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来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4. 保持情绪稳定对五脏六腑的健康至关重要。
5. 运动可以促进五脏六腑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拓展:
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器官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为表里,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脏六腑既有独立的功能,也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手段,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此外,五脏六腑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应用。
例如,我们常说某人“心肠好”,表示其善良和宽厚;而“胆大心细”则表示一个人勇敢而细心。
这些词语都是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用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特点。
五脏工作顺序和原理
![五脏工作顺序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20e2ac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3.png)
五脏工作顺序和原理
人体内共有五个脏器:心、肝、脾、肺、肾。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它们的工作顺序和原理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心脏是人体的泵,负责将血液循环到全身各个部位,它的工作原理是心脏收缩和舒张。
肝脏是身体的过滤器,它能够将毒素和废物从血液中排出来,同时也能够制造胆汁,帮助身体消化脂肪。
肝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肝细胞的代谢作用来完成这些功能。
脾脏是身体的免疫器官,它能够清除血液中的细菌和病毒,同时也能够制造和储存血液中的细胞。
脾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脾细胞的吞噬和分解作用来完成这些功能。
肺部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它能够将氧气吸入身体,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肺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呼吸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完成这些功能。
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它能够将体内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肾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来完成这些功能。
综上所述,五脏的工作顺序和原理是相互关联、协调配合的。
只有五脏健康、功能正常,人体才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 1 -。
中医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631f5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6.png)
中医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中,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其中脾的主要功能是:A. 主运化B. 主藏血C. 主疏泄D. 主通调水道答案:A2. 针灸治疗中,以下哪个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A. 足三里B. 太冲C. 合谷D. 内关答案:C3. 在中医理论中,与“肾”相对应的五行元素是:A. 木B. 火C. 土D. 水答案:D4. 中医认为,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是由什么来推动的?A. 气血B. 阴阳C. 精气D. 五行5. 以下哪种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A. 人参B. 黄芪C. 金银花D. 当归答案:C6. 中医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指的是:A. 观察病人的面色B. 听病人的声音C. 询问病人的病史D. 触摸病人的脉搏答案:D7. 在中医中,哪种体质的人容易感到手脚冰冷?A. 湿热体质B. 痰湿体质C. 阴虚体质D. 阳虚体质答案:D8. 中医理论中,肝的主要功能是:A. 主疏泄B. 主藏血C. 主运化D. 主通调水道答案:A9. 针灸治疗中,以下哪个穴位常用于治疗失眠?B. 太冲C. 合谷D. 内关答案:D10. 中医认为,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是由什么来维持的?A. 气血B. 阴阳C. 精气D. 五行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医理论中,以下哪些脏腑与“心”相表里?A. 小肠B. 胆C. 膀胱D. 三焦答案:A2. 以下哪些草药具有补气的功效?A. 人参B. 黄芪C. 当归D. 金银花答案:A, B3. 中医的“四诊”中,以下哪些属于“闻”的内容?A. 听病人的声音B. 观察病人的面色C. 询问病人的病史D. 触摸病人的脉搏答案:A4. 在中医中,以下哪些体质的人容易感到疲劳?A. 湿热体质B. 痰湿体质C. 气虚体质D. 阴虚体质答案:C, D5. 针灸治疗中,以下哪些穴位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A. 足三里B. 太冲C. 合谷D. 内关答案:A,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1165cabc5da50e2524d7ff0.png)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https://img.taocdn.com/s3/m/f1d7bec10c22590102029ddc.png)
五脏【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脏腑关系
![脏腑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6f95d01844769eae009ed3d.png)
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肝的位置和功能肝属木(五行)肝主目(五官)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成年人的肝脏重约1500克。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横膈肌下面,右肋弓内侧。
肝脏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
肝脏每天约能分泌胆汁800~1000毫升。
肝脏的功能:①帮助人体对脂肪的消化;②合成人体所需的物质;③储存营养物质;④解毒。
心脏的位置和功能心属火(五行)心主舌(五官)心脏位于胸腔稍偏左侧,成人的心脏和自己的拳头大小差不多,约有250克。
从2周的胎儿形成心脏起,到出生、长大、衰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我们的心脏要不停地工作一辈子。
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循环,为身体各组织运来氧气和养料,运走废物,因此可以说。
心脏乃生命之泵。
脾的位置和功能脾属土(五行)脾主口(五官)脾脏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出血。
脾脏的功能有:①滤过、清除血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
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
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
④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肺的位置和功能肺属金(五行)肺主鼻(五官)肺分左右两肺,分别位于左右两侧胸腔。
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左肺只有上下两叶。
肺泡是肺内最小的呼吸单位,也是血液内的二氧化碳与肺泡的氧气交换的场所。
肺的功能是:不断地吸入氧气并随时将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肾的位置和功能肾属水(五行)肾主耳(五官)肾脏,俗称腰子,形如蚕豆,两个加在一块约有250多克重,位于后腰两侧。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泌尿,排泄体内一切能够溶于水的代谢废物。
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个脏器。
胆的位置和功能胆囊在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
胆的功能:l)储存浓缩胆汁在消化期间,通过神经调节,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胆囊扩张,胆道内产生压力梯度。
2)排空胆汁胆囊排空也需要胆囊和胆总管括约肌的互相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心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肝藏魂。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
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
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