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济县(今武穴市)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合集下载

05—03、长房有仁公派下迁徙(正版p05)

05—03、长房有仁公派下迁徙(正版p05)

二0 0九年修纂廣東梅州市梅縣白渡镇新恩公派下長房華南宋氏宗譜【第六卷】第一章长房有仁公派下迁徙宗譜編委會員2009年重修粤东宋氏新恩公派下迁徙录前言《华南宋氏宗谱》的整理,是为配合中国·商丘宋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商丘宋氏宗亲理事会准备纂修《全国宋氏通谱》提供谱牒数据,也是为子孙后代“溯源追宗”留下确切依附。

但在本次《华南宋氏宗谱》整理过程,发现新恩公子孙派下现存的原谱牒墨宝中,有部分资料派系紊乱,先辈错“宗”附会与开基由来传讹,故撰写本文仅供族子参考,以待明昭穆。

第一章:粤东琴江都中镇乡开基由来夫宋氏粤东始迁祖新恩公,其先父元东公,承上源流乃二郎所生,寄籍江西虔州瑞金青草湖大伯地,妣葛氏延生四子,曰新惠新悠新恩新思。

时南宋初年,吉虔二州民风强悍乡兵叛乱,佑相李纲(宋高宗元年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封为忠定公)自福建路(汀州)前往荆湖南路(长沙)赴任,写诗描绘耳闻目睹之惨状:“试呼耆老细询问,未语吞声已先咽:自从虏骑犯长沙,巨寇如麻恣驰突,杀人不异犬与羊,至今涧谷犹流血。

盗贼纵横尚可避,官吏贪残不堪说,挟威倚势甚豺狼,刻削诛求到毫发。

父子妻孥不相保,何止肌肤困鞭挞。

上户逃移下户死,人口凋零十无八。

”绍兴三年(1133年)四月初夏,岳飞率军至吉州(吉安市)乘胜移军虔州(赣州市)平叛,出榜安民“勇壮者可归隶军中,余者扶老弱归田里。

”我祖兄弟,虽说上户,早失怯恃(父母早殁),极目灰烬,所至破残,蚕桑废业,为奕祺计,择吉徙移。

故而新惠新思二公随众流越州(浙江绍兴)移京都临安(杭州),新悠公爰卜居雩都河口镇,惟我祖新恩公年登十八,窃闻毗邻韩江上游循州,自西汉南越王赵佗筑长乐台五华山下而设长乐镇,国朝神宗熙宁四年置县长乐,其境内物华天宝,山川秀丽,士朴民淳,是客家人云聚生息宝地。

新恩公择徙长乐事于贸易,心田乐善报施好德乃公之天赋,历半载财力不足,为有屈身琴江都中镇乡唐家瓦铺当车瓦桶,行业无贵贱只立勤与俭,三秋过后备积余钱,时有唐公之子赴试之费不足公倾囊助之,唐公子得中解元。

婺源洪氏考源

婺源洪氏考源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婺源洪氏考源洪群雄婺源地处皖赣浙三省交界处,有吴头楚尾之称,其建县历史有1200多年,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旱、涝、虫、震等自然灾害。

本县地域在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属江南东道歙州休宁县地(部分属江南西道饶州乐平县地置),隶江南东道歙州(今歙县)。

历唐宋元明清皆属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3年(1934年)改隶江西省,36年(1947年)复隶安徽,38年(1949年5月)又划至江西,现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

历史上,它既是古徽州府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和“最后的香格里拉”。

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它既是朱熹故里,也是中国铁路始祖詹天佑和现代武侠小说家香港金庸的故乡,更是伟人扬州的江泽民、绩溪的胡锦涛的祖籍所在。

殊不知,胡适、汪精卫、秦桧祖籍也都在婺源。

婺源现有人口34万多,姓氏有50多个,其中大都分皆因先祖为避战乱或避祸端或迷恋风水隐居迁徙到婺源定居。

洪姓虽属婺源姓氏中的大姓,系望族,但婺源毕竟是弹丸之地,过去交通不便,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有限,大部分洪氏成员或仕或商或投奔亲友到外地发展,世居在婺源的并不多,人口仅2万余人。

武穴地名的来历

武穴地名的来历

武穴地名的来历湖北武穴市前身是广济县。

据《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浔阳二县地。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析置永宁县。

隋废,并入蕲春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永宁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见1994年版《广济县志》)。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不久复县。

元属蕲州路。

明属蕲州。

清属黄州府。

同治年间辟为通商口岸。

1914年属江汉道。

1951年8月2日设县级武穴镇(1950年12月22日黄冈民政752号)。

1953年撤销武穴镇(1952年10月8日黄冈秘347文件)并入广济县,县驻地由梅川镇迁此。

1970年属黄冈地区。

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据康熙县志记载: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

唐讹为武家阅。

据何绍基《长江图说》载:武穴古为长江著名穴口之一。

初为小渔村,明季成为市镇,更名为武家穴,后简称武穴。

一说因濒临武山湖(古称青林湖),是汉九江王英布(又称黥布)秦末起事之地,据说英布曾自称“武王”,故名武穴。

《晋书》载今武穴境内曾建有九江王城和府邸,今故址犹存。

现辖武穴、刊江、田家镇、万丈湖4街道8镇:梅川镇自唐武德四年(621年)至1953年历为广济县治。

余川镇原名松山嘴。

1958年成集镇,以遍山松林命名。

后以境内余川改称今名。

花桥镇以街中跨溪小桥得名。

大金镇原称苏家垴。

因大金河得名。

四望镇原称新庙,因庙得名。

后以境内四望山改称。

石佛寺镇因寺得名。

大法寺镇因寺得名。

龙坪镇古名鸿垴洲,昔每当汛期堤溃水冲,遗下水坑。

明嘉靖年间改“坑”为“坪”,故名。

吕祖谦裔孙聚居缙云西岸和迁徙闽、苏、广、台踪迹考

吕祖谦裔孙聚居缙云西岸和迁徙闽、苏、广、台踪迹考

吕祖谦裔孙聚居缙云西岸和迁徙闽、苏、广、台踪迹考西岸,古称西皋,位于缙云县西北25里,地处武义江上游新建溪西岸,河阳古民居北部,面积1.4平方公里,300户1000余人。

今属新建镇新合村。

耕地428亩,山地1088亩,除种植水稻外,出产蚕桑、柑桔、杨梅、蜜桃、枇杷等。

村民主要由吕、张、舒、赵、徐、李等姓组成。

宗谱记载:张、舒、赵、李、徐等姓,清代先后从凝碧、东山杨、新建等地迁入。

而吕姓入迁最早,人口最多。

一西岸《河东吕氏宗谱》载,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吕祖谦六世孙吕太生“据家藏谱牒,因叙世次”初修;由于族中直系有吕蒙正、吕夷简、吕公弼、吕公着、吕希哲、吕本中、吕朋中、吕大器,吕祖谦等宋朝高官文士,在浙江省是一个十分显赫的望族。

此谱《统宗图·外纪系图》以伯夷为第一世,唐吕梦奇(六十九世)为河东北宅一世祖;宋吕祖谦嫡长孙、永嘉县尉吕似之(八十世,)为缙云一世祖。

后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民国和1994年共15次修撰,今尚存咸丰、同治、光绪、民国和1994年的六代版本,是缙云县保存最完善的宗族谱牒之一。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原籍寿州(今安徽凤台),生于婺州(金华),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

他与朱熹、张拭齐名,时世称“东南三贤”。

因其伯祖吕本中人称“东莱先生”,故吕祖谦为“小东莱”。

绍兴三十一年(1161),恩袭右迪功郎,授严州桐庐县尉,主管学事。

三十二年(1162),他的妻子韩复去世,所生男夭折。

孝宗隆兴元年(1163),四月,先考中博学宏词科,接着又中进士。

孝宗特授左从政郎,改差南外敦宗院宗学教授。

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他的母亲去世,归葬婺州。

由于为母亲守丧,他只得以教授学子为业。

乾道五年(1169),他再娶韩氏之妹,并到严州任所。

乾道六年(1170),升任太学博士,并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次年(1171)五月,第二任妻子韩元吉次女韩螺又去世,所生女夭折。

武穴市简介

武穴市简介

武穴的农作
• 其实就是一条 地上水渠,不 知道摄影师居 然能拍出这种 效果
这个说实在的自己都不曾见过!!!
武穴特产神奇的佛Biblioteka 山药武穴酥糖武穴小吃
• 横岗山位于湖北省位于蕲 春、武穴交界处。重峦 叠嶂,宛如龙卧其巅,故 名“横岗”。最高峰815米, 素有鄂东屏嶂之称,横岗 山茂林修竹,郁郁葱葱, 隋唐开山,寺庙林立,景 点多而集中,横岗山耸翠 为古十景之一,1988年经 省民宗局批准,正式开放 佛寺活动。1992年被林业 部批准成立“横岗山森林 公园”,成为毗邻省、县 (市)宗教活动和旅游观 光 的名山胜地。年游客20 万人次。
• 居正,原名之骏,字觉生, 号梅川,别号梅川居士, 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 人。民国时期“广济五杰” 之一,其余四人为饶汉祥、 郭泰祺、刘文岛、张导民。 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有 文采,为时人称颂。1900 年中秀才。1905年赴日本 入法政大学预备部,加入 中国同盟会。1907年在东 京参与组织共进会,并亲 手制订章程。同年秋入日 本大学本科习法律。
郭超人(1934—2000), 男,湖北武穴人,汉 族,中国共产党党员, 高级记者,1956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新闻专业。先后任新 华社西藏分社、陕西 分社、四川分社记者、 副社长,新华社秘书 长、副社长,前任新华 社社长、中国著名新 闻工作者
• 郭泰祺,湖北广济(今武穴) 人。字复初、葆东。早年 赴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 1912年后任湖北军政府秘 书、外交股股长,武昌商 科大学校长。曾参加护国 运动。1919年以中国代表 团专门委员身份出席巴黎 和会。1926年参加北伐战 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次 长。1940年后任国民党政 府外交部部长、国防最高 会议外交委员会主席。抗 日战争胜利后,任联合国 安理会首任中国首席代表。 后病死于美国。

湖北省武穴市张氏族谱

湖北省武穴市张氏族谱

湖北省武穴市张氏族谱
本人家住湖北省武穴市田镇盘塘村张济会垸,于2012年12月31日参加张氏胜户第八届修整。

现将所知张氏大成宗谱同宗派对靠一览表发上。

大成派:仁政昌兴仕英豪集
百忍户:闻人理学传家宝鸿
元二户:辉基镇治才保起钟
才户:树炳增锦洪懋焕堂
高户:名堂与国同万年嗣
胜户:其荣基钟源模炳在
聪户:家裕丕基孝友克敦
贞吴户:钜衍荣统正维新治
德胜户:才齐见礼正维新治
天二户:超钜洪统正维新治
隆户:良锡法才光在钟清
文贵户:吉炳成周蕃颂钦君
思济户:应自从中显承原有
八户:材烈在金薄植光基
焕户:柱光在鉴深树烈超
谭户:世泽长启后承先
日新户:坦鉴淮植荣。

武穴概况

武穴概况

武穴概况历史沿革资料截止时间:2006年12月31日西晋时期,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寻阳二县。

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蕲春县名为蕲阳。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寻阳县治迁至江南柴桑,原江北境地划入蕲阳。

至此,改蕲阳县名为齐昌。

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齐昌地属陈。

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隶属蕲州齐昌郡。

隋初,永宁县属蕲州总管府(后改称蕲州、蕲春郡)。

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

唐武得四年(公元621年),又分蕲春,复置永宁县,属淮南道蕲州。

天宝元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蕲州郡为州,广济仍隶属。

五代十国,属淮南道蕲州。

宋代,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西路蕲州。

高宗南渡后,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不久恢复县置。

元代,广济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蕲州路为府,广济属该府。

洪武九年降蕲州府为州,广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蕲州,不久改属河南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四年还属湖广。

清代,初属蕲州,康熙三年(1664年)属黄州府。

清末废府立道,广济属湖北省江汉道。

民国初,广济仍属江汉道。

1926年废道,广济直属湖北省。

1932年10月,实行省、专、县三级制,广济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0年属鄂东行署。

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隶属湖北省黄冈地区。

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自然地理资料截止时间:2006年12月31日1、区位条件武穴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四周与蕲春、黄梅、阳新、江西省的九江、瑞昌等地为邻。

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

武穴是长江中游北岸深水良港,早在明代成为临江重镇,清初发展成为“商贾杂处鳞聚之要埠”,《烟台条约》辟为外轮停泊港口,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列入开发计划,民国中期成为鄂省“七大商埠”之一,素有“入楚第一门”、“鄂东门户”之称。

我的家乡武穴

我的家乡武穴

“四祖”发源地
司 马 道 信
郑公塔
郑公塔,又名椿山塔,坐落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 太白湖边的郑公塔,郑公塔系砖木结构由石基、砖 身、铜顶三部分组成,用10余种型号的砖块和9种 不同式样的瓦筑成。七层八角,层层设檐,间置门 窗,底层周长18.58米,墙厚1.05米,高3米,对角 内空3.8米,成锥体形。内有三层木楼至顶,二至 七层间,每层每面均有一佛龛,造像威武凝重,古 朴大方。郑公塔塔身与地面有约20度的倾斜,因此 有鄂东“比萨斜塔”之称。
三、武穴地理与经济 武穴地处鄂东,是湖北黄冈市辖区下一县级市。
武穴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安,大别 山南麓,鄂东边缘,四周与蕲春, 黄梅,阳新,九江,瑞昌等地为 邻。地扼吴头楚尾,历来都是鄂 东、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 通衢"。
地貌
北部一隅为连绵起伏的低 山,中、西部为丘陵,南 部和东南为平原。地势北 部高而东南部低,自北向 东南倾斜。在低山、丘陵 中分布着盆地和谷地。平
总人数 738240
19个少数名族,人口171人
五、人文生态景观
⑴武穴民俗文化 ⑵武穴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 ⑶武穴自然生态
四、点击添加标题
Click to add title
定亲与“三金”
武穴很多男女在谈恋爱到一定的时候,结婚 前一般都要订亲,订亲那天,男方一般要给 女方买些东西,如"三金"(金戒指,金耳环, 金项链)衣服等等,女方父母要到男方吃酒 席,那天开始就互称亲家。还有女方在订亲
我的家乡武穴
武穴简介
Click to add title
武穴历史
1
武穴地理
3
武穴人文 景观
5
2
武穴由来
4

武穴:江城四韵

武穴:江城四韵

是 一 个 渔 村 ,故 而 此 地 汉 代 称 为 “邬 家 阅 ” 以 玉湖路 、窝陂塘 路 、民主路 、明珠路 、金盘 路 、、
后 演 变 成 “武 家 阅 ”、“武 家 穴 ”,再 后 来 就 简 称
纵 横分 布,经 纬 分 明,这 样 ,县 城 就 被 分成
为 “武 穴 ”。
26个大 街 区。但 是 ,真 正的 街 区(故 乡的话 叫“街
作为屏障一建 县取 名 “永宁”,祈求北间永远安 江 南 东道 永 宁县 同名 ,天 宝元 年 (公 元 742年 ),
宁 县治所在地在梅川,北靠横冈山,南瞰武 山 唐玄宗 取佛教语 “广施佛法 ,普济众生 ”之意 ,
湖 ,巾有 梅江 穿城 而过 ,流 入湖 里 。
将我 的故乡改名 为广 济县。“广 济”一 词,本来
流 入武 山湖 ,武 山湖通 过百 米港m 流 人长 汀
条 尼 ,以棉 化种 植 而有 武穴 .原 为港 r】,如
梅 川雄 广济 北 面 .坐 此 朝 南 .像 是撒 一 张 今 居 然 代替 悔 JIl成 为 ‘府 ,I『订儿 ,聃 然代 替广济
网 ,统 领 着 江边 几 廊 小 镇 .■ 条 经 线 从 两 到 尔 , 成为县 名
弹宗 i_}H僧璨 拜师,25岁在江西 吉州祥符寺 剃
据 《康 熙 广 济 县 志 》:(武 穴 )“或 云 汉 以 前
度受戒 .26岁获j祖真传 ,得承禅宗衣钵 ,成为 为 邬 家 阅 ,人 极 悍 ,有 精 兵 ,唐号 武 家 阅 。”另 据
四租。道信 与弟子五祖 弘忍创立 了东 山法 门, 何绍 基 《长江冈说 》载 ,“武 穴古 为大江 九穴之
烹孵 曼 113
MEMORY 记 忆

湖北黄冈市武穴市吕氏源流

湖北黄冈市武穴市吕氏源流

湖北黄冈市武穴市吕氏源流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吕氏源流悠悠华夏,泱泱吕氏,渊源远矣。

始自炎帝,炎帝乃少典之长子,居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为氏族部落。

炎帝始至十五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号吕侯,以为股肱心膂之重臣,受封于吕,曰吕国。

本为姜姓,后世从其封姓,以铭记吕国及伯夷功,故曰吕氏。

伯夷为吕氏开姓始祖也。

历虞、夏、商、周世享其国于河东吕梁,今山西吕梁山脉一带也。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

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续封吕他为吕侯。

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周宣王之时为经营南蛮,镇压楚熊,遂迁吕国于河南宛地,今南阳之地也,以镇南方。

春秋之际楚文王欲兴霸业,攻占吕国,国遂亡。

国族子孙一支迁于湖北蕲春,一支迁于河南之东,河南之东一支复为吕国,以继国祀,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

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

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

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今河南新蔡是也。

爵位或为王,或为侯伯。

吕氏始祖伯夷始至三十七世裔孙太公吕尚,深谋远虑,英明神武,起于渭滨,辅文佐武,灭殷兴周,功超卓著,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

太公享年百年余年而卒,子丁公吕及立,丁公卒,子乙公吕得立,及至十二世桓公吕小白立,忠天爱民,气度盖世,号令诸侯,春秋首霸,名载千秋。

后至二十世康公吕贷立,耽于酒色,不思政绩,大权旁落,田氏夺之,国遂不祀。

自齐太公吕尚立国至齐康公吕贷失国,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国君,吕氏享国六百六十余年。

国亡,族之子孙散居齐、赵、燕、卫各地。

族众且散,无从细述。

我祖后居于北京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是也。

唐宋之际,我祖自北京真定宦游江西南昌,后世居于鄱阳湖之滨饶州府之余干石塘,今上饶市余干县是也。

武穴山药

武穴山药

武穴山药作者:陶玉池邵文胜颜波刘诗睛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5年第08期武穴市位于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武穴佛手山药是湖北省武穴市传统而极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

佛手山药对生长环境条件要求苛刻,仅在武穴市北部山区的梅川、余川两镇部分地区生长良好,生长过程中未受环境污染;其产于富含矿质的山地,用山泉水和库水浇灌,为天然的无公害保健食品。

由于生长过程中的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的特殊性,其品种独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

偶得四祖“真传”武穴市原名广济县,“广济”一名主要源于“广施佛法,普济众生”的佛家禅语,古时的广济素有“佛国”的美誉。

武穴种植山药的历史有1 400多年。

相传,公元580年在永宁县(今武穴市)出生的道信,自幼欣慕佛理,后得三祖僧璨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四祖,他以自强不息、解脱自救的教义创立的“禅农并重”修禅模式,对中国佛教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当时的永宁县达到了庙宇林立、僧众成群的鼎盛时期,大的庙宇有僧众上千人。

为了解决僧众因白天劳作、晚上打坐念经使得体能大量消耗的问题,道信便带领大家从山上采来一些药草补充体能,发现野生山药不仅口感好,还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将野山药引种到寺庙的菜园、田里。

也许是物通人性的缘故吧,本来呈条块状的野生山药渐渐长成了人的手掌形状,后来就干脆叫“佛手山药”。

于是“佛手山药”就广为传诵于民间千余年。

过硬品质加冕荣誉武穴佛手山药属薯蓣科山药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以肥大的地下块茎供食或药用,地下块茎扁且有褶皱,形如掌状,块茎外表黄褐至淡褐色,上端较粗糙,密生须根,下部较光滑,须根较少,肉质白色。

据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对武穴佛手山药研究测定,它含有淀粉、糖蛋白、氨基酸、皂苷、胆碱、黏液质、氧化酶、甘露聚糖等多种有机化合物及磷、铁、钙、锌、钾等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是一种纯天然的滋补品。

医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山药“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阳。

原广济县(今武穴市)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原广济县(今武穴市)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

原广济县(今武穴市)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鄂东广济县(今武穴市)一境,并非穷乡辟壤、地老天荒之处,自来人口出入频繁,氏族兴衰无算。

但要查自古原居民是谁呢,却是个很难骤然回答的问题,只有从地名留下的痕迹和口口相传留下的历史中寻觅根源了。

武穴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从远古起,就是东夷人民的地盘,世居徐、舒、蓼、六、英等夷民,基本都属于皋陶后人以偃为姓的东夷小国。

大约四千年前,据《今本竹书记年》记载,夏代的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左传·哀公元年》也引伍员话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于)夏后相”,如是,有一支住在北方名为“斟寻”(或称之为“寻人”)的部族避难逃到长江来,在长江中游和和平平生生藩息了近三千个年头,他们过着“火耕水薅,稻饭羹鱼”的安谧生活,参加了长江流域文明的开发,亲历了由田家镇至安庆直线上一条人工河的疏浚和逐渐湮灭的过程,创造了像“尺山文化遗址”般的长江文明,还参加了早期对铁矿石的冶炼。

到了公元前七世纪,楚国完成了对江汉地区的兼并支配之后,势力逐渐由古云孟泽扩张到古彭蠡泽来。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灭徐,公元前646年,楚成王灭英。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灭舒、蓼、六,浔阳也同时进入了楚国的“版图”。

从此蛮、夷逐渐融合,开始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楚文明之路,为中华文明的铸就,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时,与皖县、六安、柴桑、松兹一道,在古浔阳中心地段的长江主流北岸设立了寻阳县,以示不记忘“寻人”的这儿进行的开拓。

寻阳县治设在今长江北岸黄梅下乡的蔡山附近;今黄梅大部分、武穴下乡和九江的少量地方皆其治辖。

七秩龄童曾撰《漫话斟寻部族与浔阳九派》,详记其事。

至今,关于以上所述的远古历史,是很少有人道及了。

民间于口头流传的武穴居民来源则有:“先有黎骆简,后有万罗苏,未立永宁县,六姓还在先”;加上民间认定武穴江岸有一支邬姓船民移岸定居,共是七姓。

永宁立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也就是说,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在武穴定居的原居民,在武穴后人的记忆里,留下了黎、骆、简、万、罗、苏、邬七姓。

练姓溯源之关键词初探

练姓溯源之关键词初探

练姓溯源之关键词初探练姓溯源之关键词初探(一)经本人认真查实、比较和分析,现发表我对练姓溯源之‚伐高丽‛及‚南苏罗城‛两关键词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关于‚伐高丽‛这一关键词,经我比较史料后发现:高丽亦叫高句丽,即今称韩国,唐太宗伐高丽之战为练姓开族始祖何公立功赐姓之战。

据唐朝史书记载: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五月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

……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

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

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

故结合史书记载推算,东何公与李勣将军伐高丽时献火攻策焚城立功之地,应属辽东城(今辽阳),而非南苏罗城。

2、关于‚南苏罗城‛这一关键词,经我根据史书推算,该城正确的名称应为‚南苏河城‛,又叫‚南苏城‛,是一个至少有1600年历史的古城。

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封2年(公元667年)高侃进至金山与高丽战,薛仁贵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

‛这里的南苏城(或南苏河城),由南苏河而得名,后改称为南苏州,它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东,浑河与苏子河之交的铁背山上(亦即在1958年建成的大伙房水库东北)。

隋唐时,高丽占领今辽宁省东部、吉林省南部以及朝鲜北部大片土地。

南苏河城是高丽十四个州之一。

它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战事不断。

在‚伐高丽‛和‚南苏罗城‛之后,我将继续分批发表我对练姓溯源下列8个关键词的初步研究内容:1、伏羲;2、东不訾;3、河内;4、总管府录事参军;5、唐太宗李世民;6、李勣;7、汉武台;8、紫金坛。

练姓族谱中有把‚南苏罗‛说成是‚新罗‛,我认为这是误解。

因‚新罗(公元前57-公元935)‛是朝鲜半岛上与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基本同时代的、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古国之一。

武穴县李氏宗亲分布村落

武穴县李氏宗亲分布村落

武穴县李氏宗亲分布村落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峰口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张思济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吴畈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上郝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白石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同心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困龙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走马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仙人口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困龙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李兴泗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吴畈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四望镇李应福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李贞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刘叶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下郑村乌龟山垸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下伍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巴巷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李堂选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李升村李升垸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李边村李边垸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湖北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月塘村李家咀垸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金镇下周煜村李家垸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金镇大梅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龙坪镇沙墩村李桂森垸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龙坪镇沙墩村李西湾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龙坪镇朝阳村下李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龙坪镇向文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龙坪镇牛车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花桥镇吕谷村李垸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万丈湖农场黄湖村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武穴街道李顶武村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田镇山上村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余川镇孙弄村。

封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封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封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封姓,为百家姓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4%。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封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封姓姓氏源流封(F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以地名为氏。

据《姓苑》上记载,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

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

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姓;一为封姓,称为封氏,世代相传。

2、出自复姓改姓而来。

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有鲜卑族代北复姓是贲氏改姓封,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

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

得姓始祖:封父。

封姓源出于姜姓,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

根据《姓苑》上记载,夏朝时封父被列为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他的后代以地为氏,称为封氏。

故封氏后人尊封父为封姓的得姓始祖。

封姓迁徙分布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封姓出自姜姓,远古时候,炎帝有儿子叫作神农氏,神农氏有个儿子叫作“钜”,做过黄帝的老师。

后来夏朝时候,为了表示对钜的尊重,将他的后代分封到封父(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建立了封国,封国王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封氏。

炎帝和黄帝是炎黄子孙的远古祖先,是两个不同氏族的著名首领。

炎帝的氏族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黄帝的氏族崇拜龙图腾。

所以封姓是炎帝的后代,凤的传人。

封氏家族在河南省内乡县和西峡县分布甚广,始祖封肇祖籍山东曲阜,于明洪武初年来内乡任“教谕”(与知县同级),卸任后在内乡县封营(又叫拐弯路)定居。

到明朝后期,历八代已经有三百余户。

明末,张献忠和李自成从陕西入豫,首先进入内乡(当时西峡隶属内乡),抢劫杀戮,封氏我族人伤亡惨重,据说直到清康熙年间统计,只有一十九家……(余略)封姓历史名人封衡:三国时魏国道士。

据《后汉书》记载,他入山修道150余年,还乡时,像20多岁的人。

武穴市新石器及商周遗址调查

武穴市新石器及商周遗址调查

武穴市新石器及商周遗址调查
佚名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95()1
【摘要】武穴市新石器及商周遗址调查武穴市博物馆武穴市(原为广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边缘地带,长江中游北岸,背靠大别山余脉南麓,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低山,西部、中部为丘陵,东南部为湖区和长江带状冲积平原.主要河流有梅州河、大金河、余川河(包括上游荆竹河...
【总页数】3页(P34-36)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遗址;武穴市;薛家岗文化;薛家岗遗址;陈家墩遗址;鸡公山遗址;夹砂;文化性质;石家河文化;长江中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江西萍乡商周遗址调查 [J], 敖有胜
2.江西新余赵家山商周遗址调查 [J], 胡海燕
3.宁化县吴陂村商周遗址调查简报 [J], 李建军; 吴秀华; 吴彩同; 林繁德; 林瑞明; 刘英; 林凤英; 李水长; 付春旭
4.安徽泗县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遗址调查报告 [J], 张小雷; 张伟; 何钰婧
5.湖南株洲县商周遗址调查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龟山黄氏宗谱

龟山黄氏宗谱

龟山黄氏宗谱龟山黄氏宗谱是一部详细记录龟山黄氏家族历史、文化、家规家训等内容的文献资料。

以下为龟山黄氏宗谱的2000字概述:一、龟山黄氏家族的起源龟山黄氏家族起源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

据宗谱记载,该家族的始祖为黄峭山,原籍江夏,南宋时期迁至福建汀州府,成为当地望族。

黄峭山生有七子,分别为文、行、忠、信、义、厚、德,其中文、行二子留居福建,其余五子逐渐迁往各地。

二、龟山黄氏家族的迁徙历程据龟山黄氏宗谱记载,该家族的迁徙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次迁徙:南宋末年,黄峭山的第五子黄信在朝中为官,因战乱而离开福建,前往江西新建县安家落户。

黄信成为江西新建县龟山黄氏的开基祖。

2.第二次迁徙:明朝中叶,龟山黄氏家族的黄克谦从江西新建县迁至湖北广济县(今武穴市)城东的龟山附近,成为龟山黄氏家族的第二代开基祖。

3.第三次迁徙:清朝乾隆年间,龟山黄氏家族的黄世泰从广济县迁至湖北利川县的都亭里(今都亭街道办事处)定居,成为利川龟山黄氏的开基祖。

三、龟山黄氏家族的文化传统龟山黄氏家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规家训:龟山黄氏家族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要求族人秉承“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祖训,注重品德修养和家庭教育。

家族内部传承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成为族人的行为准则。

2.族谱传承:龟山黄氏家族非常重视族谱的编纂和传承。

每逢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家族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同时修订族谱,记录家族新成员的信息。

族谱成为凝聚族人情感、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3.建筑文化:龟山黄氏家族的故居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建筑和当地土家建筑的元素。

故居以宗祠为中心,左右两侧分别为两个院落,每个院落又分为多个小院落,整体布局错落有致。

建筑外观以灰墙黛瓦为主,配有精美的木雕和石刻,体现了家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4.民俗文化:龟山黄氏家族所在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例如,春节期间会举行龙舞表演、元宵期间会举行灯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广济县(今武穴市)老籍居民184户姓氏源流考鄂东广济县(今武穴市)一境,并非穷乡辟壤、地老天荒之处,自来人口出入频繁,氏族兴衰无算。

但要查自古原居民是谁呢,却是个很难骤然回答的问题,只有从地名留下的痕迹和口口相传留下的历史中寻觅根源了。

武穴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从远古起,就是东夷人民的地盘,世居徐、舒、蓼、六、英等夷民,基本都属于皋陶后人以偃为姓的东夷小国。

大约四千年前,据《今本竹书记年》记载,夏代的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左传·哀公元年》也引伍员话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于)夏后相”,如是,有一支住在北方名为“斟寻”(或称之为“寻人”)的部族避难逃到长江来,在长江中游和和平平生生藩息了近三千个年头,他们过着“火耕水薅,稻饭羹鱼”的安谧生活,参加了长江流域文明的开发,亲历了由田家镇至安庆直线上一条人工河的疏浚和逐渐湮灭的过程,创造了像“尺山文化遗址”般的长江文明,还参加了早期对铁矿石的冶炼。

到了公元前七世纪,楚国完成了对江汉地区的兼并支配之后,势力逐渐由古云孟泽扩张到古彭蠡泽来。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灭徐,公元前646年,楚成王灭英。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灭舒、蓼、六,浔阳也同时进入了楚国的“版图”。

从此蛮、夷逐渐融合,开始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楚文明之路,为中华文明的铸就,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时,与皖县、六安、柴桑、松兹一道,在古浔阳中心地段的长江主流北岸设立了寻阳县,以示不记忘“寻人”的这儿进行的开拓。

寻阳县治设在今长江北岸黄梅下乡的蔡山附近;今黄梅大部分、武穴下乡和九江的少量地方皆其治辖。

七秩龄童曾撰《漫话斟寻部族与浔阳九派》,详记其事。

至今,关于以上所述的远古历史,是很少有人道及了。

民间于口头流传的武穴居民来源则有:“先有黎骆简,后有万罗苏,未立永宁县,六姓还在先”;加上民间认定武穴江岸有一支邬姓船民移岸定居,共是七姓。

永宁立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也就是说,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在武穴定居的原居民,在武穴后人的记忆里,留下了黎、骆、简、万、罗、苏、邬七姓。

说巧也巧,民间传说武穴远古居民七大姓氏,在中华民族传统姓氏的源流里,都是大姓巨族,既古又强。

比如黎姓,出自南方九黎与公元前三千年顷祝融氏一支人南来时的混合氏族,是老百姓们称之为“黎民”一词儿的本意。

七姓中万、罗、邬、苏四姓,均出于祝融氏一脉,是与楚国王族同源共祖者。

如其中的苏姓,先祖帝郜生子祝融,祝融生子陆终,陆终长子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

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个儿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其子封于苏,公元前1600年夏桀项,苏国被灭于商汤。

周初,苏氏的后人忿生拥周有功,被袭封于苏国,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

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以昆吾为其始祖。

只有简、骆两姓源流较迟,也是周朝初年形成的姓氏。

其中骆姓出于姜太公儿子骆,食采内黄,以骆为姓;而春秋前期在大夫简师甫,又晋大夫狐鞠居(谥为简伯!),则是简姓祖源。

到了隋唐时期,武穴从境内又出现了徐、邓、汪、田、吕、干、奚七姓。

七姓中,徐姓得姓于东夷族人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国;汪姓来源于商代前期的古汪芒国;邓姓得姓于夏帝中康之子封于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吕姓得姓于是共工氏孙儿伯夷封于吕国;干姓得姓于春秋时灭于吴国的古干国;奚姓得姓于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之一的禺阳的后人仲采食于奚地(今河北承德一带)。

有趣的是,古汪芒国国君防风氏是巨人,守封禺之山,所以历来称汪芒国是“巨人之国”。

这七大姓氏,也是古即出名的大姓了。

五代时,武穴又迁入了郝、段、项、余四姓。

郝姓源自商王帝乙之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市),以地为氏;更提早些,则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在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的氏族名目。

段姓是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读《古文观止》,其首篇便是《郑伯克段于鄢》以述其史。

至于项姓,楚人项羽的故事,国人老少咸知,其姓氏出于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所建的项国。

项国为齐国所灭,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至今项姓为黄、广大姓。

各地情况不会雷同,但以管窥豹,可见一斑。

由以上武穴十七姓古姓氏的资料,可得如下两条结论:一、武穴自古为中华民族子孙生息耕耘的乐土;以解剖麻雀的方法论,这时在武穴地区,这黎、骆、简、万、罗、苏、邬、徐、邓、汪、田、吕、干、奚、郝、段、项、余等18 户大姓,算得上是土著居民的代表了。

二、北民南迁的高潮,包括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为了逃避战乱所引发的移民大潮,对湖北、湖南、四川等处来说,并不是其时的主要目的地;也就是说,全国政局动荡的大浪花,如同现在的台风,到了湘、鄂、川等中部地区,己经渐渐平息一样。

历时地看,隋唐之际,由北方南来的移民,尚在江(西)浙(江)一带途中,或走两广,或来湘鄂,尚在途中呢。

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间,全国政局相对稳定,正常人口对武穴的流入量加大。

此期间可以查到的,至今仍在武穴落籍的原居民先祖有:熊荣伍(大致迁入时间1023年,下同),万隆(1041年)、陈知流(1062年)、姜辅*(1285年)、徐氏(1090年)、董冬友*(1107年)、李斯民(1120年),以及未确系年分的宋十三、王佑、苏符等,共10户。

以上除姜姓、董姓(附有*记,下同)二户由江西以外迁入外,其余8 户均自江西迁入。

其中苏符为苏东坡的重孙。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自靖康之乱始,是武穴移民大潮时代。

这期间进入武穴的有:郑桂峰、李晋、王宗文、饶宜、童十朝*、居干三、刘百一、胡念三、郭彦清、程念伍*、梅氏、潘荣理、陶汝明、安济庭、戴泰谱、张聪斋、董钟奇*、彭名山、彭朝奉*、唐珲*、赵琦一、吴朝宗、张乾道*、林冽受、周宣义、叶正文、崔仁七*、张兴道、武传七、柯千四、张再一、兰千一、查小山、张宾宣、库万一*、解洪济、龙胜扬*、韩祥、伍绍祖、芦荣一、何彦速、杨季七、雷萝七、龚扬三、卜兴文、董超潜、冯晋、虞仲俊、文天祯、夏天作、乐世武、岳万山*、殷祖一、梁念一、鲁全二、杜简清、桂伯受、黄林、王文祯、张文通、翟召一*、毛任三、游侣、戚四极、朱文聪*、詹克绳、陈小二、王兴虎、邓应崧、邓茂庆、贾长寿、范诏穆、刘千三、胡均佑、胡均保、胡完二、舒必高、程万三*、杨歧兆*;以上南宋期间迁入武穴,至今传有后人的名册共79 户。

由此回缅当年,可以想见其时移民大潮的壮阔场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整个宋代89 户移民中,竟有74户均来自于江西。

从长远观之,在长以千年计的历史长河中,江西和浙江,确实处于移民潮的中间驿站的地位,而两广和两湖,则是北民南移的最终落脚处。

元代百年间,进入武穴的有:陈聚如*、张梦一、胡翠、舒月海、解金坡、朱和、方千四*、刑万一*、廖万一、陆万二、蒋季一、阮载一、汤法四、甘叔僬、毕大用、樊世昌、邹五三、章练氏、施贵华*、费文禄*;共20 户,其中15 户来源于江西。

明代从洪武元年(1368年)算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时间长度共276年,此期间进入武穴的有:张元二、张法君、张侠*、刘逊*、胡升、胡允一*、舒茂忠、程士冠*、郑仲衍、杨安义、柯仁岭、何次三、载千二、施玉海*、向万一*、喻仲实、许万珊、高永通、高纬*、孙原二、洪士庆、洪万四、孟恺、魏均祥、丁世景、褚兆旭*、姚英三、曾甫、冷怀续、江傅明、江孟祥、金子城、翁高一*、华仕旺、马址*、冠祥一、傅崇壁、傅知宁;共38户,其中28 户来源于江西。

清代进入武穴的有:熊守胜、张国正、舒茂清、杨广、何永昌、甘国旺、温金山、帅礼、沈俊祯、邵希瑞、聂仁锦、孔兴祖、宁世高、易春昌、尹应璜*、柳帮泽、但万元、舒香堂*、张芳,共19 户;其中17户来源于江西,而且除了舒香堂、张芳两户是清季中后期外,其余17户来武穴的时间集中于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

以上共统计了至今仍籍武穴,基本上属于有村庄聚族而居的原居民共184户,按移入时间分:隋唐以前算是“土著”居民18户,宋季89户,元季20户,明季38户,清季19户。

由上统计资料可以得出:宋季,尤其是南宋,是移民入迁武穴的高潮时期。

按迁入武穴的移民源流说,以上184 户族中,尽管其祖籍各有千秋,但同时在江西趸留了自少几代人以后,由江西“中转”进这入武穴的则有144 户之多,占统计数的78 %强。

怪道百姓们念念不忘地是:“俺们先祖都是从江西瓦雀(砾)坝来的哩”。

从迁入的缘由说,徐斐曾任永宁县令;干元龙是唐初州牧;宋十三官黄州太守;郭彦精官黄州剌史;陈小二、潘荣理、胡升、郑贵峰(建炎丁未科进士)、黄林等五户之主曾任广济县令;苏符是苏东坡的孙儿,赴南阳官守途中病逝于广济;张乾道是蕲水县令;岳万三是岳飞的裔孙,其先人落籍黄梅后迁入;程念五是岳飞的部将,曾官黄梅县令;文天祯是文天祥的胞弟,曾官县教谕;赵琦一官广济总辖;范诏理官黄风县令等。

除了以上作官、宦游等类原因外,大多数都是为了逃避战乱,随着移民大潮,或寻亲,或靠友,或干脆是为了远离心目中的是非之地而移入武穴的。

迁入户中,清顺治十六年迁入的孔兴祖,旧志即载为孔子的六十六世孙;明朝永乐年间迁入的孟恺,其宗谱亦记为孟子的五十世孙;不仅是孔、孟两家,大概地说,以上各户都有比较清楚的世系记载。

入迁于武穴以上184 户户主,都各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也都成了该姓武穴始祖。

比如五代时迁入的余姓始祖余烈,原籍洪州分宁人。

公元923年,因佐李存勋灭梁有功,封威武将军,并尚长公主。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勋死于兵变,余烈挈妇将雏逃到广济双城铎隐居野处。

南宋爱国名将余玠就是出自双城铎余姓。

余姓在武穴、黄梅生息繁衍,到了清季,据黄州太守苏良嗣于康熙二十三年三月(1684年)给余玠修墓时写的碑文记载,其时余姓有四十八户之多,成为一繁大的氏族。

以上各姓都在武穴落地生根了,甚至一些人的姓名,都成了或地名或自然村的村名。

比如武穴有名的吕高、吕兴祖、吕兴太、吕胜益、余埙镇、余祥、余河、余显、余家垸、余塘岭、余全益、余苏垸等,就是以余姓或其祖先名字命名的。

民间传说,明祖朱元璋立国后,大恨武穴人不该拥护陈友谅(湖北沔阳人,民间称他为“老沔”)与他作对,曾九次派兵进剿武穴,把武穴人都杀光了,才以江西移民来填充武穴!此话并不确实。

有一户系“拈阄”分派迁入的,但是动身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史实记载明代以后,外地进入武穴的移民不并多。

当然,在抗击元蒙凶残的统治的同时,陈友谅与朱元璋的纷争也长达十七年,争战中各家党同伐异,踵事征逐,何止十次八回。

一帝成功万骨枯。

武穴先民为了改朝换代,作出的英勇的奋斗,和承受了巨大的牺牲的事迹,则从民间口传的故事中,透出过不少的消息,此文则从简从略不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