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扁豆》练习及答案
秋满疏篱扁豆花小溪/文阅读答案
秋满疏篱扁豆花小溪/文①秋风渐凉,群芳卸妆。
而小区庭院的栅栏上,一簇簇、一穗穗的扁豆花,淡淡的粉,莹莹的紫,顶着秋风,缀着晨露,明媚着秋的诗行,婉约着秋的韵脚。
②细端详,每朵花,像俏立于花柄的紫蝶,振翅欲飞。
深嗅,一种淡淡的药香,沁人心脾。
当然,它们的身旁,也少不了牵牛花那浅浅的蓝色相伴。
它们一起沐风听雨,一同精心裁出一剪秋色,挂上眼角眉梢,淡看清秋天高,云卷云舒。
③大自然真是奇妙,秋风起兮云飞扬,人们忙着添衣御轻寒,植物们却忙着褪绿衣,抖落着“旧时裳”。
扁豆最是与众不同,黄瓜芸豆等随着暑褪“罢园”了,但它却越是露重秋凉,枝叶愈发葳蕤(wēi ruí),花儿越发精神,一穗花儿朵儿,叠立成小宝塔一般,下花上蕾,浅紫淡粉,对着脸儿开,像是在一遍遍地,悄声唤着彼此的名字,煞是深情。
花落豆垂成,如紫色的月亮。
④故乡老屋的院墙上,屋檐下,院子里,也总是缠缠绕绕爬满了扁豆的藤蔓。
我们俗称之为眉豆。
眉豆藤叶婆娑,风来,宛如绿浪起伏,闪着细碎的光,一穗穗的眉豆花,在阳光里嬉戏。
儿时常常摘下十几朵紫红色的小花,然后用针线将其串起来,一串纯天然的“紫翡翠手链”,便清香灵动在细细的手腕上。
⑤“春天种一寸,秋天收一盆”,“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勤劳的母亲,从不错过房前屋后的每一寸空地,总能见缝插“豆”。
先在屋檐下,院墙根处施足了底肥,再把丝瓜、南瓜、冬瓜、眉豆等种上。
到了秋天,满院浓墨重彩,瓜果累累,眉豆成角。
每每望着这清新的农家小院画面,母亲就像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欣慰地念叨着这几句话。
自父亲去世后,多年来,母亲一直独守着她的满架瓜豆,侍弄着她的精神土地。
⑥眉豆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蔬菜。
虾酱眉豆,是秋日家常菜里的最佳搭档。
眉豆蒸虾酱,是家乡的风味菜,更是儿时难忘的美食。
母亲摘下一个个好看的“紫月亮”,择好洗净,切段或掐片,放在蓝边大沙碗里,再切个或红或绿的辣椒,几段葱花,舀上一勺蠓子虾酱,加适量油,蒸熟了,再添些芫荽末提香,一盘口感丰富、咸香可口的下饭菜,就上桌了。
扁豆花香 阅读答案
扁豆花香①汪曾祺先生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写道:“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翅,至有情味。
”显然,他非常喜欢这个“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的时节,站在一架扁豆前,从藤叶中摘取“月亮菜”,有点“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闲适。
②扁豆在我的家乡叫“月亮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豆角。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开白色或紫色小花,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宛如清纯少女的“俏峨眉”,因此又被称为南扁豆、峨眉豆、羊眼豆等等。
这种蔬菜的颜色,与花儿一样,分白色和紫色两种,紫色的花结紫扁豆,白色的花结白扁豆。
那一排排、一串串,成群结队地争着、抢着、挤着、挨着……以千娇百媚的姿态竞相媲美,一轮接一轮地开花、结果,把乡村装点得赏心悦目,孕育着一段乡下的童话。
③我喜欢扁豆,自小就喜欢。
记忆中的秋天,扁豆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
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能够见到它窈窕的身姿,儿时,母亲总会在老家屋后菜园里种下几颗扁豆籽。
扁豆的生命力极强,繁殖速度也极快。
不经意间,一架长长的扁豆藤蔓,蜿蜒匍匐长达数丈,一团团、一丛丛热烈地爬满了篱笆架,藤藤蔓蔓,缠缠绕绕;翠叶叠叠,挤挤挨挨,亲热得不留一丝缝隙。
嘟嘟含苞绽放的扁豆花,欢天喜地装扮着大自然,淡紫的,粉白的,宛如无数的蝴蝶停栖枝头,一扫秋天的萧瑟和寂寥。
每当风轻轻地吹过,蝶儿翩跹,藤叶摇曳,偶尔坠落也是那样迷人。
郑板桥有一联曰:“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花朵临风而立,俊秀芬芳,娇柔艳丽的花瓣,擎着丝丝淡淡的馨香,深深的吸上一口,清爽而透人肺腑。
欣赏时的美景,以至傻傻地站在那里,一直凝望着,遐想着,温婉的她们,究竟在为谁痴情守望呢?④扁豆花开后,结出一个个粉嫩的弯月,细密娇嫩,等到豆荚饱满时,提篮跟着母亲去采摘,撩开满家的秧藤,掩映在花、叶之中的累累豆荚映入眼帘,成串成串,煞是可人。
吃完一茬,又长出新的一茬,一直到深秋,一轮接一轮,把秋日的饱满与丰美挥洒得淋漓尽致。
⑤扁豆荚片阔大,除煮着吃外,还可以切成细丝,与肉丝同炒,还可以焖、蒸,吃法多样。
汪曾祺《榆树》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榆树汪曾祺①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②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
这县里有不少侉子。
他们大都住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③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
大家都叫她侉奶奶。
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
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
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知道。
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④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
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
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
侉奶奶就住在这里。
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
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
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
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
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
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
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
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
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
也不讲个价钱。
给多,给少,她从不争。
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
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
起得也早。
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
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
有时眼酸了,手乏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7)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
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
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
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
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
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8)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
满架秋风扁豆花阅读题及答案
满架秋风扁豆花阅读题及答案满架秋风扁豆花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
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顺了院墙,爬。
顺了院墙边的树,爬。
顺了树枝,爬。
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
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
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
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
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
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
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能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
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
乡村人家不把扁豆当稀奇,煮饭时,想起它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进饭锅里蒸。
饭熟,扁豆也熟了。
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
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
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
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
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
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
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她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
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
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
暗暗想,真人不露相,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位高人呢。
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
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幅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钓鱼的医生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钓鱼的医生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的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
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他钓鱼很有经验。
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
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
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
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
大门总是开着的,往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
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
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
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
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
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
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
有一架扁豆。
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
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和扁豆配对的。
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过了小院,是三间正房,当中是堂屋,一边是卧房,一边是他的医室。
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
王家三代都是如此。
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
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都是一些粉红的或雪白的粉末。
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
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觉得都有点江湖,不如内科清高,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
《一篱秋色扁豆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周寿鸿①秋风起,豆花开。
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
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咏:“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
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
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
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
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
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
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
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
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
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
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
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
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
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扁豆》阅读附答案
《扁豆》阅读附答案扁豆苏雪林①“多少时候,没有到菜圃里去了,我们种的扁豆,应当成熟了罢?”康立在凉台的栏边,眼望那络满了荒青老翠的菜畦,有意无意地说着。
②谁也不曾想到暑假前随意种的扁豆了,经康一提,我恍然记起,“我们去看看,如果熟了,便采撷些来煮吃,好吗?”康点头,我便到厨房里拿了一只小竹篮,和康走下石阶,一直到园的北头。
③因无人治理的缘故,菜圃里长满了杂草,有些还是带刺的蒺藜,扁豆牵藤时我们曾替它搭了柴枝做的架子,后来藤蔓重了,将架压倒,它便在乱草和蒺藜里开花,并且结满了离离的豆荚。
④折下一枝豆荚,细细赏玩,造物者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呵!他不但对于鲜红的苹果,娇艳的樱桃,绛衣冰肌的荔枝,着意渲染,便是这小小一片豆荚,也不肯掉以轻心的。
你看这豆荚的颜色,是怎样的可爱,寻常只知豆荚的颜色是绿的,谁知这绿色也大有深浅,荚之上端是浓绿,渐融化为淡青,更抹三层薄紫,便觉润泽如玉,鲜明如宝石。
⑤我们一面采撷,一面谈笑,愉快非常,不是为今天晚上有扁豆吃而愉快,只是这采撷的事实可愉快罢了。
我想这或是蛮性遗留的一种,我们的祖先——猿猴——寻到了成熟的榛栗,呼朋唤类的去采集,预备过冬,在他们是最快活的,到现在虽然进化为文明人了,这性情仍然存在。
无论大人或孩子,——自然孩子更甚,逢到收获果蔬,总是感到特别兴趣的,有时候,拿一根竹竿,偷打邻家的枣儿,吃着时,似乎比叫仆人在街上买回的鲜果还要香甜呢。
⑥我所禀受的蛮性或者比较的深,而且从小在乡村长大,对于田家风味,分外系恋,我爱于听见母鸡阁阁叫时,赶去拾她的卵!我爱从沙土里拔起一个一个的大萝卜,到清水溪中洗净,兜着回家;我爱亲手掘起肥大的白菜,放在瓦钵里煮。
虽然不会挤牛乳,但喜欢农妇当着我的面挤,并非怕她背后搀水,只是爱听那迸射在冰铁桶的嗤嗤声,觉得比雨打枯荷,更清爽可耳。
⑦康说他故乡有几亩田,我每每劝他回去躬耕,今天摘着扁豆,又提起这话。
他说:“我何尝不想回去呢。
但时局这样的不安宁,乡下更时常闹土匪,闹兵灾,你不怕么?”我听了想起我太平故乡两次被土匪溃兵所蹂躏的情形,不觉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2020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红/殷.切咀嚼./咬文嚼.字颔.首低眉/汗.马功劳B.小楷./揩.油谥.号/精益.求精忍俊不禁./正襟.危坐C.深挚./炽.热角.逐/角.色扮演五彩斑斓./波澜.壮阔D.开辟./辟.头契.约/锲.而不舍沥.尽心血/慷慨淋漓.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猥琐修葺大轮廓颠沛流离忧心仲仲B.抱歉告罄鸣啾啾海市蜃楼诲人不倦C.愧怍累赘孤零零大厅广众一泻万丈D.傲游孤形大无畏悲天悯人怏怏不乐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文化自信、时代脉搏、时代声音,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A.坚持把准倾听坚定B.坚定把准聆听坚持C.坚定把握聆听坚持D.坚持把握倾听坚定4.下列词语和戏曲艺术无关的一项是【】(2分)A.叫板B.杏林C.梨园D科班5.古诗文默写。
(8分)(1)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2),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3)登高望远,思绪万千。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个人孤影与广漠宇宙的对比中感受到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王安石登上飞来峰,“,”云影飘散中坚定了变法革新的信念。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中,一个皇帝用心垂询的动作,却托古讽今,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商隐《贾生》)6.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选段一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
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
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混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
高中语文阅读汪曾祺《榆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榆树汪曾祺①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②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
这县里有不少侉子。
他们大都住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③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
大家都叫她侉奶奶。
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
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
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知道。
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④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
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
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
侉奶奶就住在这里。
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
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
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
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
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
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
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
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
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
也不讲个价钱。
给多,给少,她从不争。
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
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
起得也早。
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
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
有时眼酸了,手乏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7)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
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
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
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
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
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8)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
最新汪曾祺《故乡的食物》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
他算卦用蓍草。
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
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
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
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汪曾祺《榆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榆树》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榆树汪曾祺①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②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
这县里有不少侉子。
他们大都住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③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
大家都叫她侉奶奶。
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
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
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知道。
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④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
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
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
侉奶奶就住在这里。
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
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
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
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
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
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
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
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
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
也不讲个价钱。
给多,给少,她从不争。
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
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
起得也早。
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
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
有时眼酸了,手乏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7)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
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
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
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
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
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汪曾祺《扁豆》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扁豆》练习及答案汪曾祺《扁豆》练习及答案【汪曾祺《扁豆》原文】我们那一带的扁豆原来只有北京人所说的“宽扁豆”的那一种,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指的当是这种扁豆。
这副对子写的是尚可温饱的寒士家的景况,有钱的阔人家是不会在庭院里种菜种扁豆的。
扁豆有紫花和白花的两种,紫花的较多,白花的少。
郑板桥眼中的扁豆花大是紫的。
紫花扁豆结的豆角皮色亦微带紫,白花扁豆则是浅绿色的。
吃起来味道都差不多。
惟入药用,则必为“白扁豆”,两种扁豆药性可能不同。
扁豆初秋即开花,旋即结角,可随时摘食。
板桥所说“满架秋风”,给人的感觉是已是深秋了。
画扁豆花的画家喜欢画一只纺织娘,这是一个季节的东西。
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
北京有种红扁豆的,花是大红的,豆角则是深紫红的`。
这种红扁豆似没人吃,只供观赏。
我觉得这种扁豆红得不正常,不如紫花、白花有韵致。
北京通常所说的扁豆,上海人叫四季豆。
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现在有种的了。
北京的扁豆有几种,一般的就叫扁豆,有上架的,叫“架斗”。
一种叫“儿扁豆”,豆角如小圆。
“儿扁豆”字面自相矛盾,既似儿,不当叫扁。
有一种豆角较宽而甚嫩的,叫“闷儿豆”。
我想是“眉斗”的讹读。
北京人吃扁豆无非是熟凉拌,炒,或闷。
“闷扁豆面”挺不错。
扁豆闷熟,加水,面条下在上面,面熟,将扁豆到上面来,再稍闷,即得。
扁豆不管怎么做,总宜加蒜。
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儿扁豆,非常嫩。
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
能在泰山顶上吃到,尤为难得。
【练习】1.文章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本文从扁豆的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扁豆的?3.文中画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5.本文是借扁豆抒________________情怀。
【参考答案】1.借郑板桥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扁豆的喜爱之情。
2.从扁豆的形、实、药用、食用、种类等方面来写的。
蚕豆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蚕⾖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题是语⽂考试的⼀项重要考察内容,阅读题难得分的情况⾮常严重,很多学⽣对阅读题的恐惧与⽇俱增。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蚕⾖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蚕⾖》阅读原⽂ ①北京我没去过。
②汪曾祺在《⾷⾖饮⽔斋闲笔》之《蚕⾖》中道:“北京⼈是不⼤懂吃新鲜蚕⾖的。
北京⼈爱吃扁⾖、豇⾖,⽽对蚕⾖不赏识。
”单从这⼀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
③我⽣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
江南江北蚕⾖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尤其是现在。
⽽在⼩时候,我却偏爱吃⽼蚕⾖。
④⼩时家贫,零⾷稀有。
逢上年节⽇,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
这种把晒⼲的蚕⾖,和着“油沙”炒熟,当零⾷吃的蚕⾖,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
蚕⾖就叫蚕⾖,“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其硬⽆⽐。
——⽛齿不好的⼈,是难享这⼝福的。
⑤边吃蚕⾖边玩,最是有趣。
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的问:吃么东西,把点我吃吃? ⑥没吃呀。
⑦没吃——?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
⑧连咽⼏⼝⼝⽔,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话可说了,只得把⼿伸进⼝袋,摸索好⼀阵⼦,撮出⼏粒蚕⾖,说:给,剩的不多了。
⑨把这⼀点点? ⑩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
等我要缩回⼿时,伙伴就⼀把把蚕⾖抓⾛,⾃⾔⾃语地说: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
11还和弟弟⽐赛,看谁把蚕⾖抛得⾼,并⽤嘴巴接住。
输的⼀⽅,进贡蚕⾖。
这可是我的拿⼿好戏。
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
捉住了,就从弟弟的⼝袋⾥狠狠地抓上⼀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12童年,多像那⽥间地头的蚕⾖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
可惜,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13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段时间⾥,“我格外钟情于蚕⾖”,这⼀类的话,我只能放在⼼⾥,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
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的《社戏》。
班⾥有位⼥同学长得⼩巧,眸⼦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
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
心中有朵扁豆花阅读答案
篇一:心中有朵扁豆花阅读答案心中有朵扁豆花阅读答案1把文章化成两大部分,并说理由2文章写了两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3标题有什么含义4_百度作业帮心中有朵扁豆花阅读答案1把文章化成两大部分,并说理由2文章写了两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3标题有什么含义4 gqnemaqg2014-11-09 “文革”时期,著名作家汪曾祺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搬进了拥挤霉湿的大杂院。
汪老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他把那间简陋的小屋收拾得一尘不染,还用破缸种了一棵扁豆让老伴画画。
扁豆藤蔓越长越密,无数蝴蝶一样的小紫花把前屋人家窗户遮得严严实实。
秋天里,扁豆花落了,扁豆长起来,汪老摘了几斤送到前屋人家。
当敲开门时他吃了一惊,只见男主人五大三粗,脸上还有刀疤。
见了汪老,男主人开口道: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 cgvybrmm 2014-11-09 “文革”时期,著名作家汪曾祺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搬进了拥挤霉湿的大杂院。
汪老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他把那间简陋的小屋收拾得一尘不染,还用破缸种了一棵扁豆让老伴画画。
扁豆藤蔓越长越密,无数蝴蝶一样的小紫花把前屋人家窗户遮得严严实实。
秋天里,扁豆花落了,扁豆长起来,汪老摘了几斤送到前屋人家。
当敲开门时他吃了一惊,只见男主人五大三粗,脸上还有刀疤。
见了汪老,男主人开口道: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老马上答应,回家挑了一幅最好的送给他。
后来有邻居告诉汪老:你真是吃了豹子胆,敢把他家窗户遮得密不透风?他是本地地头蛇,坐牢10年,人见人怕——可他对汪老总是极好,在窗口照面,一定会送来一个善意的微笑,那幅扁豆花,一直贴在他家显眼处。
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在圣地亚哥求学。
一天,在小酒馆里,两个流氓大打出手,聂鲁达上前劝慰,恶战双方的拳头同时砸向管闲事的聂鲁达,文弱的诗人哪里受得了流氓的拳头?但是。
奇妙的一幕出现了:高举的拳头缓缓落下,松开成手掌,并且慢慢地犹豫地伸向聂鲁达:“你是聂鲁达?”诗人点点头。
流氓的眼睛一亮,惊喜万分地说:我深爱的女子最喜爱你的诗歌。
汪曾祺《郝有才趣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郝有才趣事》阅读练习及答案郝有才趣事汪曾祺郝有才一辈子没有什么露脸的事,也没有多少现眼的事。
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点。
要说特点,那就是他过日子特别仔细,爱打个小算盘。
话说回来了,一个人过日子仔细一点,爱打个小算盘,这碍着别人什么了?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拿他的一些小事当笑话说呢?他是三分队的。
三分队是舞台工作队。
一分队是演员队,二分队是乐队。
管箱的,——大衣箱、二衣箱、旗包箱,梳头的,检场的……这都归三分队。
郝有才没有坐过科,拜过师,是个“外行”,什么都不会,他只会装车、卸车、搬布景、挂吊杆,干一点杂活。
这些活,看看就会,没有三天力巴。
三分队的都是“苦哈哈”,他们的工资都比较低。
不像演员里的“好角”,一月能拿二百多、三百。
也不像乐队里的名琴师、打鼓佬,一月也能拿一百八九。
他们每月都只有几十块钱。
“开支”的时候,工资袋里薄薄的一叠,数起来很省事。
他们的家累也都比较重,孩子多。
因此,三分队的过日子都比较俭省,郝有才是其尤甚者。
他们家的饭食很简单。
不过能够吃饱。
一年难得吃几次鱼,都是带鱼,熬一大盆,一家子吃一顿。
他们家的孩子没有吃过虾。
至于螃蟹,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
中午饭有什么吃什么,窝头、贴饼子、烙饼、馒头、米饭。
有时也蒸几屉包子,菠菜馅的、韭菜馅的、茴香馅的,肉少菜多。
这样可以变变花样,也省粮食。
晚饭一般是吃面。
炸酱面、麻酱面。
茄子便宜的时候,茄子打卤。
扁豆老了的时候,闷扁豆面,——扁豆闷热了,把面往锅里一下,一翻个儿,得!吃面浇什么,不论,但是必须得有蒜。
“吃面不就蒜,好比杀人不见血!”他吃的蒜也都是紫皮大瓣。
“青皮萝卜紫皮蒜,抬头的老婆低头的汉,这是上讲的!”他的蒜都是很磁棒,很鼓立的,一头是一头,上得了画,能拿到展览会上去展览。
每一头都是他精心挑选过,挨着个儿用手捏过的。
不但是蒜,他们家吃的菜也都是经他精心挑选的。
他每天中午、晚响下班,顺便买菜。
从剧团到他们家共有七家菜摊,经过每一个菜摊,他都要下车一一他骑车,问问价,看看菜的成色。
散文阅读《泼扁豆》
阅读《泼扁豆》,完成1-4题。
(16分)泼扁豆在村子里种扁豆,是补缺,补空地的缺。
房前,屋后,猪圈旁,柴棚边……反正,都是些零碎的边角地。
你说菜园里?不不不,菜园里不种扁豆的。
扁豆这家伙,泼,蛮,赳赳武夫般,一发飙就收不住,抽藤发叶,不管不顾。
谁跟它做邻居谁倒霉,菜邻居被欺负得死不了、活不成,很难看。
扁豆形似刀,有一股子兵气。
扁豆,种下去,不怕春寒;结荚时,不惧霜冻;度过夏,奔向冬,比大白菜还耐寒。
一株扁豆,能姗姗看尽四季风景,生命维度如此辽阔。
这样的蔬菜,真真不多见。
扁豆生长时,像冲锋的战士,心无二念,一心往前头,往上方,往高处。
一粒籽播下,经一夏,便变成铺天盖地的绿蓬。
于是,你看吧,半分山地的老荆子,像盖了绿被子;猪圈上空,遮天蔽日,像搭了绿窝棚;一棵少年椿树被缠上了,佝偻着身,像负重的老头子。
这都是扁豆干的好事情。
人家盼的是春风,“春风得意马蹄疾”,扁豆,等的却是一架秋风。
秋风起,秋意浓,好嘛,扁豆得了势啦。
这一整个夏天,它被节令禁锢得不能开口,一口气憋得绿森森;一腔蛮力,全用来向前爬。
如今,总算可以放开胸怀啦,想开花就开花,想结荚就结荚。
它潇洒地一撩绿斗篷,哗啦,散出万千蛱蝶。
紫的,白的,黄的。
紫的紫莹莹,白的白闪闪,黄的黄亮亮。
那一只只、一串串蝴蝶,敛翅俏立,笑向秋风,带了一点飞起来的仙气,跟这武夫似的扁豆藤架实在是不搭;可就是这么奇,往往泼皮蛮憨的粗人,内里却又有天真烂漫的情怀。
有情怀,却没当回事儿,不会像磨磨唧唧的文化人一样,拿着情怀当宝贝。
藤叶继续努力往前赶,往上蹿,往高了爬;好像,它认准了,成长才是唯一的使命。
一直到老,到枯,最顶端还伸出去一截儿弱弱的须子,左右盘绕着,寻个支撑点,想再往上走。
单单纯纯一架藤叶,它在长;开花了,还在长;一边开花,一边结荚,一边还在长。
你就没见过这么泼蛮的家伙,一直长到虚脱了呀?秋日黄昏,仰望一垛扁豆架,头顶上窸窸窣窣,以为是风呢,但看看叶子纹丝不动。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汪曾祺异秉)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异秉汪曾祺①这是一家门面不大的药店。
药店的“同仁”,一律称为“先生”。
先生里分为几等。
一等的是“管事”,即经理。
保全堂的管事姓卢。
二等的叫“刀上”,管切药和“跌”丸药。
“刀上”是个技术人员,薪金最高,在店中地位也最尊。
保全堂的“刀上”是全县头一把刀,他姓许。
②其余的都叫“同事”。
他们的职务就是抓药,写帐。
“同事”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
辞退时“管事”并不说话,只是在腊月有一桌辞年酒,算是东家向“同仁”道一年的辛苦,只要是把哪位“同事”请到上席去,该“同事”就二话不说,客客气气地卷起铺盖另谋高就。
保全堂的陶先生,就已经有三次要被请到上席了。
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
终于没有坐上席,是同行店伙纷纷来说情:辞了他,他上谁家去呢?谁家会要这样一个痰蒌子呢?这岂非绝了他的生计?这样,陶先生就只有更加勤勉,更加谨慎了。
每逢他的喘病发作时,有人问:“陶先生,你这两天又不大好吧?”他就一面喘嗽着一面说:“啊,不,很好,很(呼噜呼噜)好!”③“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
药店管学生意的却有一个奇怪称呼,叫做“相公”。
④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
⑤陈相公脑袋大大的,眼晴圆圆的,嘴唇厚厚的,说话声气粗粗的——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
⑥他一天的生活如下:起得比谁都早。
起来就把“先生”们的尿壶都倒了涮干净控在厕所里。
扫地。
擦桌椅、擦柜台。
到处掸土。
开门。
这地方的店铺大都是“铺闯子门”,——一列宽可一尺的厚厚的门板嵌在门框和门槛的槽子里。
陈相公就一块一块卸出来,按“东一”、“东二”、“东三”、“东四”、“西一”、“西二”、“西三”、“西四”次序,靠墙竖好。
晒药,收药。
太阳出来时,把许先生切好的“饮片”、“跌”好的丸药,——都放在匾筛里,用头顶着,爬上梯子,到屋顶的晒台上放好;傍晚时再收下来。
这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候。
他可以登高四望。
看得见许多店铺和人家的房顶,都是黑黑的。
亦俗亦雅汪曾祺中考阅读答案 亦俗亦雅汪曾祺
亦俗亦雅汪曾祺中考阅读答案亦俗亦雅汪曾祺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WTT整理的关于《亦俗亦雅汪曾祺》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亦俗亦雅汪曾祺》阅读原文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
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
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
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
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
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
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
”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
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
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扁豆》练习及答案
【《扁豆》原文】
我们那一带的扁豆原来只有北京人所说的“宽扁豆”的那一种,郑板桥写过一副:“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指的当是这种扁豆。
这副对子写的是尚可温饱的寒士家的景况,有钱的阔人家是不会在庭院里种菜种扁豆的。
扁豆有紫花和白花的两种,紫花的`较多,白花的少。
郑板桥眼中的扁豆花大是紫的。
紫花扁豆结的豆角皮色亦微带紫,白花扁豆则是浅绿色的。
吃起来味道都差不多。
惟入药用,则必为“白扁豆”,两种扁豆药性可能不同。
扁豆初秋即开花,旋即结角,可随时摘食。
板桥所说“满架秋风”,给人的感觉是已是深秋了。
画扁豆花的画家喜欢画一只纺织娘,这是一个季节的东西。
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
北京有种红扁豆的,花是大红的,豆角则是深紫红的。
这种红扁豆似没人吃,只供观赏。
我觉得这种扁豆红得不正常,不如紫花、白花有韵致。
北京通常所说的扁豆,上海人叫四季豆。
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现在有种的了。
北京的扁豆有几种,一般的就叫扁豆,有上架的,叫“架斗”。
一种叫“儿扁豆”,豆角如小圆。
“儿扁豆”字面自相矛盾,既似儿,不当叫扁。
有一种豆角较宽而甚嫩的,叫“闷儿豆”。
我想是“眉斗”的讹读。
北京人吃扁豆无非是熟凉拌,炒,或闷。
“闷扁豆面”挺不错。
扁豆闷熟,加水,面条下在上面,面熟,将扁豆到上面来,再稍闷,即得。
扁豆不管怎么做,总宜加蒜。
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儿扁豆,非常嫩。
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
能在泰山顶上吃到,尤为难得。
【练习】
1.文章引用郑板桥的有什么作用?
2.本文从扁豆的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扁豆的?
3.文中画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5.本文是借扁豆抒________________情怀。
【参考答案】
1.借郑板桥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扁豆的喜爱之情。
2.从扁豆的形、实、药用、食用、种类等方面来写的。
3.这句话借用纺织娘来写扁豆的诗情画意。
4.一方面从扁豆的食用方面,介绍自己曾经难忘的一次吃扁豆的经历;一方面从扁豆的生长环境,来暗示扁豆也有生长在不普通的地域的。
5.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