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肿瘤干细胞及表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肿瘤干细胞及表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1)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细胞角蛋白属于特异的上皮细胞标志物,存在于正常上皮细胞和上皮癌细胞中,为细胞骨架的组分之一。细胞角蛋白分子有不同的亚型,分子量为40000~68000。已知CK至少包含20个成员(CK-1~CK-20),分为酸性CK和碱性CK两大家族。其中CK-19在正常上皮细胞和上皮性癌细胞的表达最为特异,特别在乳腺癌中具有高表达率,故常用于乳腺癌微移动检测,它可以敏感和特异地反应乳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及骨髓中混有的少数移动的乳腺癌细胞,被以为是乳腺癌微移动检测的最佳指标。(2)上皮细胞粘附因子(epithelialcelladhesionmolecule,EpCAM)。EpCAM亦属于上皮细胞标志物,该因子是在第8届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专题议论会上正式命名为CD326、HEA-125。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分子量为40kD,起着介导Ca2+非依靠性同源细胞一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其表达于上皮来源的细胞表面,在上皮源性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是用于区别上皮源性肿瘤与非上皮源性肿瘤的标志蛋白。(3)人乳球蛋白(humanlactoglobulin,hMAM)。hMAM 表达于乳腺上皮细胞,在乳腺癌患者中常上调表达。该基因位于染色体llq12-13,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的分泌型糖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上皮细胞分泌蛋白相似,属于子宫球蛋白家族,都由染色体相同区域的基因组编码。研究发觉,hMAM在95%的早期乳腺癌组织中表达,而在正常淋巴结中不表达,进一步表明hMAM在乳腺及乳腺癌中的表达特异性。Suchy 等研究发觉,由于hMAM在乳腺癌组织中并非全部表达,实际检测值可能较估量值偏低。 (4)癌胚抗原(rcinoembryonicantigen,CEA)。CEA是一种分子量为18000的糖蛋白,属于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多种恶性肿瘤均可表达该标志物,但其阳性率并不太高。血清中癌胚抗原的水平升高,通常可以作为诊断和检测恶性肿瘤移动移的一个临床指标。但是,CEA亦可表达于非肿瘤患者血液和淋巴结中。(5)粘蛋白MUC1。粘蛋白MUC1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主要存在于某些上皮组织和器官中,格外是在所有正常及癌变乳腺组织中均表达,而在间叶组织中不表达。由于MUC1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即主要表达于乳腺等上皮组织中,而在间叶组织来源的淋巴及血液中不表达,因此,MUC1可作为某些乳腺癌微移动检测的有效标志物。(6)CD44。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是当今学者关照的热门。2002年,Clarke等把乳腺癌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分选出表达CD44、B38.1和ESA的细胞,并注射到裸鼠体内后形成了肿瘤,证实分选出的细胞具有肿瘤源性。这是人类首次从实体瘤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之后又有研究职员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目前有学者建议将CD44等干细胞表型用于乳腺癌微移动检测。但因乳腺癌干细胞和其他干细胞具有类似的表型,需将CD44与其他标志物联合应用才华进步特异性。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认为,肿瘤实际上是由一小群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样细胞及其产生的分化程度不均一的细胞团组成,其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自我更新驱动肿瘤发生的能力,二是具有多向分化形成肿瘤的异质性的潜能1。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EMT是一个多步骤的动态变化过程,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消失,组织结构松散,立方上皮细胞转变为纺锤形纤维细胞形态,并表现出侵袭性。实体肿瘤中央的细胞为上皮细胞表型,周围的细胞常常会呈间质细胞表型,其较强的运动能力使肿瘤细胞在局部产生浸润,并侵入血和淋巴管而转移至靶器官。到达靶器官后,癌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来重建细胞间连接及细胞骨架从而形成转移灶2。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作为得到肿瘤干细胞的方法3。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与EMT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二者在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性上面有很多相似点4。肿瘤干细胞模型和EMT的概念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肿瘤的发展,但两者都不能独立地解释所有生物学事件。诱导EMT能促使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特性,通过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最终形成肿瘤干细胞并维持干性,而肿瘤干细胞同样具有EMT特征。然而,EMT是通过何种分子机制转化干细胞样细胞的,目前尚不清楚。下面向大家介绍目前已知的关于EMT和肿瘤干细胞间分子机制上的关联性。 连接EMT与肿瘤干细胞的信号通路: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研究的新进展_肖远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8120173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2MS21565);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2010FJ3078);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132011-088)。 作者简介:肖远,男,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肿瘤药学,E-mail :csxy531@https://www.360docs.net/doc/075858061.html,。 * 通讯作者:曾勇,男,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生物医学,E-mal :valzeng@https://www.360docs.net/doc/075858061.html,。 ●综 述●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研究的新进展★ 肖 远,伍 奕,任华益,曾 勇*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药学部,湖南 长沙,410013) 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后期,部分患者会复发,这与卵巢癌干细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数量稀少,对常规化疗耐药,能够形成新的肿瘤细胞,是导致肿瘤复发的根源之一。近年来,人们针对卵巢癌干细胞的鉴定与分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该类细胞特征性的标志物。目前已被证实的卵巢癌干细胞标志物主要有CD133、乙醛脱氢酶、CD44、CD117、CD24等。本文旨在对这些卵巢癌干细胞的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及其在卵巢癌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卵巢癌;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64(2013)03-0172-04 d oi :10.3969/j.issn.2095-1264.2013.041 Advances of Biomarkers of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s ★ Xiao Yuan, Wu Yi, Ren Huayi, Zeng Yong * (Pharmacy Department of the Tumo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China) Abstract: Ovaria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women, for which at the time of initial treatment we can obtain complete clinical remission. However, some will relapse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disease. This phenomenon may be correlated to the cancer stem cell. The cancer stem cell possesses several properties, which includes rare cell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ability to arise the daughter cells. It is one of the roots of neoplasm recurrence. In recent years, a huge amount of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method of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ncer stem cells, as well as on the markers of such kind of cell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biomarkers of the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Cancer stem cells; Ovarian cancer; Biomarker 前言 肿瘤干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的0.01~0.1%,具有无限增殖的潜能,能够通过对称分裂与不对称分裂两种形式进行增殖,形成新的肿瘤干细胞、肿瘤初始细胞、肿瘤初始样干细胞、肿瘤前体细胞等[6-8]。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干细胞可能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因此,在肿瘤原发病灶中寻找表达干细胞标志物的肿瘤细胞成为研究肿瘤干细胞的一种途径。卵巢癌与其他肿瘤一样,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肿瘤组织中,存在各种表达不同 标志物的肿瘤细胞,且这些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转移能力及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1-5]。传统观念认为卵巢癌的发生是因为月经导致上皮组织的周期性破坏,并导致肿瘤的发生。近期病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卵巢癌发生于输卵管的末梢,甚至可能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损伤处[9-10]。但是,由于卵巢癌的确切起源目前还不足够明确,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争议。大部分的卵巢癌肿瘤干细胞表现为对化学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的耐受性,且被认为是卵巢癌复发的根源,但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目前

前列腺癌干细胞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干细胞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郝玉美①刘谦②综述宋娜玲①审校 摘要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该方法易使其发展成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且暂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前列腺癌干细胞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前列腺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是根治前列腺癌的有效途径。靶向前列腺癌干细胞治疗需首先明确前列腺癌干细胞标志物,尤其是其特异标志物,才能更好地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方案的研究。目前前列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D44和CD133,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开始受到质疑,且发现了更多新的标志物,本文主要对前列腺癌干细胞领域研究较广和较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进行综述。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干细胞肿瘤标志物 doi:10.3969/j.issn.1000-8179.20130569 Advanced research on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related tumor markers Yumei HAO1,Qian LIU2,Naling SONG1 Correspondence to:Naling SONG;E-mail:nalingsong@https://www.360docs.net/doc/075858061.html, 1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ianjin300192,China. 2Department of Urology,Tianjin First Central Hospital,Tianjin300192,China. This work wa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Fund Project(No.81272511)and the Discovery Fund of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No.ST-1313). Abstract Prostate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males.Endocrine therapy is currently the mai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Although this therapy frequently results in tumor shrinkage,it is not curative,and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eventually develop hormone-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Recent studies suggested that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serve a key function in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and metastasis of prostate cancer.Therefore,targeted therapy of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may be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cancer.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 markers must be identified to facilitate studies on prostate cancer radical treatment schemes,especially the specific markers of this disease.Previous research on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 markers mainly focus on CD44and CD133.Along with in-depth studies,a substantial number of new markers have been found with research development.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widely studied and recently discovered markers found in the field of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Keywords:prostate cancer,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tumor markers 前列腺癌干细胞标志物是存在于前列腺癌干细胞表面及胞内的抗原小分子,可通过这些标志物开展前列腺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目前有一些前列腺癌干细胞标志物如CD44、CD133等受到了广泛研究,且有研究者通过它们来分离鉴定前列腺癌干细胞,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标志物开始受到质疑,目前在该领域现有一些新的标志物被发现,比如α2,α6,β1整合素,C-met,乙醛脱氢酶1,ABCG2, CD166,SOX2和EZH2等,在以上标志物中究竟哪些才是前列腺癌干细胞的特异标志物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接下来就目前前列腺癌干细胞中研究较广和较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进行综述,并对可能的前列腺癌干细胞特异标志物作一分析,为前列腺癌的根治提供有效途径。 1研究较广的前列腺癌干细胞肿瘤标志物 1.1CD44 CD44是一种细胞表面分子,在细胞粘附和信号转导中发挥功能作用,已被用作很多干细胞的标志物,目前也被用作前列腺癌干细胞的肿瘤标志物。Patrawala等[1]报道从前列腺移植瘤中获取的CD44+细胞有干细胞特性,即高成瘤性、高克隆形成力及高转移潜能。且有研究报道CD44+/CD24-LNCaP细胞在体 作者单位: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市300192);②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本文课题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272511)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探索基金项目(编号:ST1313)资助通信作者:宋娜玲nalingsong@https://www.360docs.net/doc/075858061.html,

乳腺癌的ER PR HER2 是什么意思 阳性阴性有什么意义

乳腺癌的ER PR HER2 是什么意思阳性阴性有什么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外婆医院报告单上写ER-,PR-,HER2+++,请问这3个符合是什么意思,加号和减号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报告单肯定也是一头雾水,这样的报告单想表达什么意思,和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一探究竟。 定义 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看到这样的医学词汇会让人觉得更晕,通俗的理解是乳腺癌肿瘤细胞表面是否存在这样几个分子结构,当有这样的分子结构时,就有特殊的药物和这个分子结合来治疗乳腺癌,有这样的分子结构在化验单上就表现为+号,如果没有这样的分子结构在化验单上表现为-号,今天我们来交接如果是+号情况下的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状况,另外存在一种这3个分子检测结果都是-号的乳腺癌患者,有兴趣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精准名医撰写的另外一篇文章“什么是三阴乳腺癌别恐慌 并非无药可救”。 权威指南 首先我们来看下权威组织的建议,2017年2月,欧洲肿瘤标志物小组(European Group on Tumor Markers ,EGTM)更新发布了乳腺癌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指南对几个标志物有如下检测建议: ER:预测早期或进展期乳腺癌是否可接受内分泌治疗。建议所有患者均检测此项。 PR:同ER共同预测早期或进展期乳腺癌是否可接受内分泌治疗。建议所有患者均检测此项。HER2:预测早期或进展期乳腺癌是否可接受HER2治疗。建议所有患者均检测此项。 意义 ER、PR 的主要临床意义是判断患者是否可接受内分泌治疗。 通过对20 个大型临床试验进行Meta 分析发现: ER()的患者接受5年他莫昔芬治疗,可降低39% 的15 年内疾病复发率,降低30% 的乳腺癌死亡率; 而ER(-)的患者无论是否使用他莫昔芬,15 年内疾病复发率和乳腺癌死亡率都无差别。在此项Meta分析中未提及PR 的预测作用,但有其他报道称高水平的PR 表达可以提高患者对他莫昔芬的疾病响应概率,促进他莫昔芬延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HER2 的主要临床意义是判断是否可使用抗HER2 治疗 目前针对HER2()的患者,有四种抗HER2 疗法: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和 T-DM1 。 HER2()的进展期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可紫杉烷类药物联合曲妥珠单抗或帕妥珠单抗; 使用一线疗法进展后可选择T-DM1、拉帕替尼。 建议 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应尽快进行这3项检查,以明确乳腺癌的类型,选择准确的治疗方案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精准名医整理)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摘要:1978年美国召开的人类免疫与肿瘤免疫诊断会上首次提出了肿瘤标志物 概念,之后随着研究深入,其在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催化细胞中将乙醛氧化为乙酸的主要细胞 溶脂酶,逐渐成为正常与肿瘤干细胞(CSC)主要标志物。为了进一步探讨肿瘤 肝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本文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肝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标志物概念提出,以及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几年大部分学者已经将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最为主要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进行研究[1]。ALDH1属于乙醛脱氢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在于催化细胞中的乙醛氧化为乙酸,是一类细胞溶脂酶,可参与各类组织的 分化及基因表达,作用十分广泛。本文就其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ALDH1概述 人体ALDH1的基因表达场所为细胞质,其中基因克隆与定位主要发生在9q21染色体,构 成碱基对有53×103个,基因启动区则含有ATA盒与CCAAT盒各一个,前者位于转录起始部 位上游32bp处,而后者位于74bp处[2]。经ProtParam进行分析可知,其蛋白质分子质量大 约为54.86kDa,推测总原子数目达到7700多个,而半衰期可达到30小时。此外,其不稳定 系数不足30,可见其蛋白质有一定稳定性,而疏水性平均值约为-0.16,可见其蛋白质亲水性很强。 2 ALDH1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情况 CSC的鉴定比较复杂,一般需经过实验证明,证明该群细胞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 而且是一类强致癌性细胞[3]。随着研究深入,ALDH1被认定为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CSC 通用标记物,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研究中最为突出,现总结如下。2.1 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中ALDH1应用情况 乳腺癌作为临床主要肿瘤疾病,研究十分广泛,从近几年实验报告中可知,ALDH1的高表达对乳腺癌发生、进展、转移及预后等均有极大影响。笔者参阅文献与研究后发现,首次利 用ALDH1在乳腺癌实体组织中发现乳腺癌干细胞在2007年,发现者为Ginestier等,他们对577份乳腺癌组织样本实施分组,分为U.M组与I.P.C组2组,均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2 组共计标本481份,前者136份,后者345份,均进行ALDH1染色处理,结果显示前者有19%(24/136)表达ALDH1+,而后者则有30%(102/345)表达[4]。之后他们将表达的 ALDH1+乳腺癌细胞进行肿瘤形成实验,显示仅仅采取500个便可形成肿瘤,但采取ALDH1- 细胞实验,即便是50000个也无法形成肿瘤,可见ALDH1+有很强致癌能力。从该研究中不 难看出,乳腺癌干细胞为ALDH1+细胞,而ALDH1自然成为干细胞标志物。近期Morimoto等学者针对203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显示乳腺癌生物学侵袭性行为的显型为ALDH1+,并且与PR-、ER-、TOP2A+等呈现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是否绝经等无相关性。此外,部分研究显示ALDH1+乳腺癌干细胞与分型也有一定关系,主要与HER2过 表达型、basal-like型有关[5],而这两种类型在乳腺癌基因亚型中的存活期极短,同时预后效 果也最差,可见对于ALDH1+乳腺癌而言,取得的预后效果极不理想。 2.2 ALDH1+干细胞分离与鉴定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关键之一在于ALDH1+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最早的分离 鉴定在1995年,当时Jones等学者设计一种名为DAAA的ALDH1荧光底物,进而采取流式细胞技术对其进行检测,通过DAAA荧光强度可将小鼠体内的HSC分离出来,并将其与成髓细 胞受体结合。这种技术在当时受限于落后的科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利用紫外线照射继发底物,促使细胞基因突变,这个想法是可取的,而且至今也在沿用。DAAA发射光谱后和其他 荧光染料重叠,导致HSC很难继续产生和自身高纯度所需的肝细胞标志物。之后,Storms等 学者总结前述研究的缺点后,设计新型系统检测ALDH1,将维拉帕米对多药耐药基因抑制与 人脐血单核细胞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染色体即AldefluorR染色结合,从而获取富含CD34+、Lin- 细胞及其他HSC的细胞亚群[7]。同理,Hess等学者利用两步走,先将Lin-细胞系分离出后,

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图解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最常见、最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是个很常用的肿瘤标志物,适用于结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甲 状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多种肿瘤,几乎所有的肿瘤患者都会查这个肿瘤标志物,无诊断价值,但有助于检测多种肿瘤的复发、转移,判断预后。 一些正常组织也会分泌少量CEA,吸烟人群的CEA也会略微升高,还有一些良性疾病 也会导致CEA升高,因此CEA升高不一定就是肿瘤复发。但如果CEA呈几百、上千的升高,一定要警惕。 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CEA,上文提到的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CEA,对肺腺癌有较好的敏感性。 SCC,鳞癌抗原,用于检测鳞状细胞癌,常用于肺鳞癌、宫颈癌等。 p53,抑癌基因p53的异常表达在肺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肺鳞状细 胞癌病人的预后相关。 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记物,其 对鳞癌的敏感性也较高。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 proGRP,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是小细胞癌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 消化系统肿瘤常用标志物 AFP,甲胎蛋白,是目前最常用、最佳的肝细胞癌(HCC)诊断标志物。AFP显著升高一 般提示原发性肝癌,但未发现与肿瘤大小、恶性程度有相关。 CA724,胃癌相关抗原,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 CA199,是公认的最重要的胆管癌肿瘤标志物,对于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同时,也是 胰腺癌敏感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 CA24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经常异常增高,特别是在胰腺癌、结直肠 癌中,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CA50,是一种广谱肿瘤标记物,主要用于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的辅助诊断,其中胰腺癌病人升高明显。 乳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CA153,是由肿瘤细胞分泌入血的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一般不作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指标,在乳腺癌中晚期及术后复发、转移的过程中,价值较为突出。 女性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 CA125,与其他卵巢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相比,CA125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HE4 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卵巢肿瘤标志物,两者常联合使用。 SCC,上文提到的SCC对于宫颈癌的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其他肿瘤一样,用于宫 颈癌的肿瘤标志物也常常是多个连用,比如与CA125、CEA、CA199等联用。 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PSA,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是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膀胱癌肿瘤标志物 NMP22,系核基质蛋白,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依据。 上述只提到了某些肿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实际临床上使用的肿瘤标志物会更多。

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549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549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4-28T15:51:47.0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作者:王平[导读]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136200)寻找乳腺癌,快速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 王平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136200) 【摘要】目的:寻找乳腺癌,快速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80例病理确诊乳腺病及80例乳腺癌确诊病人应用CEA、CA153、CA549联合跟踪,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三项指标远远大于良性乳腺病组。结论:对乳腺癌患者CEA、CA153、CA549进行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其检出率,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和监视、跟踪治疗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CEA;CA153;CA549;乳腺癌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186-02 CEA由Gold和Freeman等于1965年首次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发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CEA作为细胞表面蛋白,主要形成于胃肠道和胰腺,并分泌于体液中。成人时CEA的合成未完全停止,也存在于许多与胃肠或肺来源有关的外胚层组织的癌细胞中。CEA是有45%~55%糖和50%蛋白质组成的瘤胎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80000,有9个抗原决定簇。CEA属于细胞表面糖蛋白的一个大家族,该家族已鉴定的有36种之多,主要的为CEA和非特异反应抗原(NCA)。 CA153是由单克隆抗体115D8和DF3识别的黏蛋白(mucin)型糖蛋白MUC-1抗原上的表位。存在于乳腺、肺、卵巢、胰腺等恶性的或正常的上皮细胞膜上。MUC-1乳腺癌黏蛋白(CA153抗原)由肿瘤细胞分泌,可作为乳腺癌的血清学标志。 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肿瘤之一。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早期诊断,治疗,特别是监视复发,转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目前,还没有特异性很好的肿瘤标志物,其他影像学和病理也都做不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本人对CEA、CA153、CA549进行联合检测,寻找其在乳腺癌诊断上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医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平均63.4(45~71)岁,全部病例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乳腺病180例,平均58.6(40~79)岁,两组年龄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空腹静脉采血CEA、CA153、CA549方法使用雅培Ci8200的i2000化学发光及原装配套试剂。质控品使用雅培公司产品,标准采用《标准化操作规程》第4版。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2.结果 三项阳性界限值为:CEA>5mg/L,CA153>25kU/L,CA549>11kU/L. 3.讨论 CA153是来自多态的上皮粘蛋白(mucin)的糖蛋白分子,正常健康血清含量小于28ug/L,30%-50%乳腺癌患者CA153明显升高,它也是检测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最佳指标,当CA153大于100ug/L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其含量变化与治疗结果密切相关。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及子宫癌患者的血清CA153也可以升高,应予以鉴别,特别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mucin作为一种肿瘤相关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高度表达,是乳腺癌的重要生物学指标,有23%的乳腺癌病人和69%有转移的乳腺癌病人CA153明显升高[1],尤其是骨转移。 癌胚抗原(CEA)提取肿瘤相关抗原,它是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它是胚胎的某一时期表达得膜结合或可溶性成份,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或含量极微。一旦CEA升高往往意味有转移。作为诊断的重要项目,还有助于疗效评价和预后监测。 CA549是一种酸性糖蛋白。作为乳腺癌的标志,它有很高的特异性[2],阳性预期值0.93。它的升高是肿瘤出现和转移的明显信号。 从表1可以看出CEA、CA153、CA549在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中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的乳腺炎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对于疑似肿瘤病人所出现的高值,应高度怀疑,至少要定期检查、随访,一经确诊,立即采取针对性治疗。因此,本人通过检测比较,认为血清中CEA、CA153、CA549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率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而且对于那些影像资料不能确诊,三项指标又持续升高的患者,其作用尤为重要。所以,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和监视、跟踪治疗乳腺癌有重要的意义。 肿瘤标志物自发现以来,被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也与发病率上升和年轻化有关。常见的肿瘤治疗效果之所以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患者来院就诊时,患者病情已非早期,治愈恶性肿瘤的关键是早发现,因此,此三项测试结果与临床的判读,疾病史,家族史,必须密切结合起来。总结出不同人群的“临界值”。定期跟踪,才能做到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10. [2] 周新.临床生物生化和生物化学检验.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31.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

乳腺癌免疫组化指标的临床意义 ER、PR: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 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 C-erbB2癌基因: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 P53基因:p53突变率高的乳腺癌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p53过度表达提示对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疗效不佳。 p63:p63基因本身是一个抑癌基因,p6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p27:p27抑癌基因,研究表明,p27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标志,p27低表达与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相关,而且p27低表达与生存期短、预后差显著相关。在今年的ASCO会议上,Porter等采用组织芯片技术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接受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p27不表达或低表达均提示在OS和DFS上预后不佳。 COX-2(cyclooxygenase-2):乳腺癌组织中存在COX-2的表达。COX-2可能是临床评价病人预后、识别术后复发的高危险性病人很有实用价值的指标。 Ki-67:与乳腺癌尤其是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预后相关,有助于确定是否采用辅助性化学治疗。 E-cadherin:E-cadherin是一类建立细胞间紧密连接、维持细胞极性、保持组织结构完整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E-cadherin主要介导同型细胞的粘附功能,E-cadherin表达下降或功能缺失使癌细胞与邻近细胞间的黏附作用降低,导致肿瘤细胞的活动能力和范围增加,从而增加癌细胞的转移和浸润能力,可作为乳腺癌的判断预后指标。 PS2:在预测内分泌治疗反应方面,PS2比ER测定可能更有用,PS2的表达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反应的最好指标。 Calponin:在乳腺正常组、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中,几乎所有的肌上皮细胞表达p63、α-SMA和Calponin,而所有的腺上皮细胞3种抗体均为阴性;有助于判断浸润癌、原位癌及不典型增生。 CK :CK-L,CK8/18,CK7,CK20,CK34βE12这四种是细胞因子(cytokine)中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EMA(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是上皮膜抗原,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是癌胚抗原.这些指标通常联合起来用于检查例如来源于上皮细胞的肿瘤,如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等),泌尿系肿瘤

各种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 参考值:血清<20ug/L。 临床意义: AFP含量明显升高见于: ①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AFP常>300ug/L,但也有部分患者AFP始终不升高; ②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一般<300ug/L。 ③生殖系统肿瘤和胚胎性肿瘤(如睾丸癌、畸胎瘤); ④妊娠,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一般在400ug/L 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若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性)。 2.癌胚抗原(CEA) 参考值:血清<5.0ug/L。 临床意义: 血清CEA升高见于: ①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胃癌、以及转移性肝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②肠道息肉、憩室炎、结肠炎、肝硬化、肝炎、胰腺炎和肺部疾病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③吸烟者中约有39%的人CEA>5ug/L。 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参考值:<4.0ug/L。 临床意义: PSA升高见于: ①前列腺癌,但大约25%已明确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其PSA水平正常;而大约有50%的良性前列腺疾病患者PSA水平升高; ②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清PSA水平也可升高; ③约有5%的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升高,但PSA在正常水平。 4. CA19-9又称胃肠癌相关抗原 参考值:血清<37kU/L。 临床意义: 血清CA19-9升高主要见于: ①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时,血清CA19-9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胰腺癌晚期病人,血清CA19-9浓度可达40万kU/L,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胃癌阳性率约为50%,结肠癌阳性率约为60%; ③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硬化、肝炎等疾病,CA19-9也有不同程度升高。 5.CA125 参考值:血清<35kU/L。 临床意义: 血清CA125升高主要见于: ①卵巢癌,CA125是观察疗效、判断有无复发的良好指标; ②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乳腺癌、胰腺癌、胃癌、肺癌、结肠直肠癌、

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诊治中的研究进 展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胃癌研究进展 胃癌是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居世界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对胃癌实施科学有效的发病学预防,实施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最有效的策略。目前胃癌确诊主要依靠胃镜、病理、X线等技术,这三种检查手段都具有侵入性,给患者身心带来一定的损伤。为寻找简便、快捷、无损伤、无痛苦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通过检测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根据其质或量的变化,可辅助胃癌诊治。 1肿瘤标志物的概述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是表示肿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的生物特性的化学物质。早在1846年,Be nee Jon es首先从尿中发现并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异性蛋白(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到二十世纪初,学者们又先后提出了与肿瘤有关的异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ACTH)、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随后,在1933年和 1959年陆续发现了与前列腺肿瘤有关的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及组织分化同功酶等。以上这些成果可视为TM研究的第一阶段。1963 年苏联学者Abelev发现了原发性肝癌的标志性甲胎蛋白(AFP),1965 年加拿大学者Gold和Freedman又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直肠癌标志物癌胚抗原(CEA),AFP和CEA的发现是TM研究的第二阶段[1]。此后,TM的概念才与肿瘤细胞的分泌产物联系在一起,1975年Kobler与Milstein首次制备成功单克隆抗体(McAb),开辟了TM研究第三阶段的起点。CA19-9是由Koprowski等在1979年发现的,糖链抗原72-4(CA72-4)属粘蛋白类癌胚胎抗原,是1981年Colcher 等[2]用乳腺癌肝转移的癌细胞膜成分免疫小鼠,所得单抗B72.3所识别的肿瘤糖蛋白抗原,将其命名为CA72-4。肿瘤标志物是1979 年在英国正式命名使用,并确定它的概念。继之,糖类肿瘤抗原的研究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 2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肿瘤标志物(TM)是指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由于癌基因或抗癌基因和其他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而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时有一定程度表达或产量甚微,它反映了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肿瘤相关基因的激活或失活程度,可在肿瘤患者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此外,在患者机体中,由于肿瘤组织浸润正常组织,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和代谢异常,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

肿瘤干细胞模型

肿瘤干细胞模型 组长:薄文 报告起草人:薄文 PPT报告人:李辉 记录人:刘倩楠 团队成员: 1,学号2013040912 姓名薄文班级13级临床一班2,学号2013040917 姓名晏慧子班级13级临床一班3,学号2013040918 姓名杨俊楠班级13级临床一班4,学号2013040921 姓名李天荣班级13级临床一班5,学号2013040922 姓名赵登峰班级13级临床一班6,学号2013040925 姓名胡家顺班级13级临床一班7,学号2013040934 姓名边浩班级13级临床一班8,学号2013040939 姓名张国伟班级13级临床二班9,学号2013040940 姓名苏瑞班级13级临床二班10,学号2013040942 姓名曹艳玲班级13级临床二班11,学号2013040943 姓名李建欢班级13级临床二班12,学号2013040946 姓名张雁凌班级13级临床二班13,学号2013040947 姓名董阳班级13级临床二班14,学号2013040951 姓名唐敏班级13级临床二班15,学号2013040954 姓名高迎新班级13级临床二班

16,学号2013040956 姓名刘倩楠班级13级临床二班17,学号2013040960 姓名英恰热班级13级临床二班18,学号2013040962 姓名王杰班级13级临床二班19,学号2013040964 姓名李辉班级13级临床二班20,学号2013040967 姓名那丞班级13级临床三班摘要:传统观念认为,肿瘤是由体细胞突变而成,每个肿瘤细胞都可以无限 制地生长。但这无法解释肿瘤细胞似乎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以及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能无限制生长的现象。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的我更新和分化失能,干细胞转变为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s),TSC具有增值分化形成肿瘤的能力。 关键字:干细胞;肿瘤;肿瘤干细胞模型 肿瘤干细胞模型是关于肿瘤形成及生物学特征的一种重要观点。肿瘤干细胞又称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是一群为数极少的特殊的肿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并能启动和重建肿瘤组织表型。在恶性肿瘤进行生长和转移,复发的特点与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十分相似,继而推测肿瘤是干细胞分化增殖失调而产生的异常组织,并提出了肿瘤发生的干细胞学说。 一、来源 目前对于肿瘤干细胞的起源尚无明确的结论, 研究普遍认为肿瘤干细胞可能有两种起源: 由正常的成体干细胞转化和由定向祖细胞以及分化细胞转化。 1 成体干细胞转化肿瘤干细胞同正常成体干细胞一样, 可以自我更新并且不断分化, 二者含有很多相似的细胞表面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