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中医经典背诵《黄帝内经》(选读)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律,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6、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7、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总体要求: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学习,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1.【必背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质和功用。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作用与功能。
论述了药食气味的性能。
3.【必背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了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4.【必背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黄帝内经思考题01
名词解释1.煎厥: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所致阳气上逆晕厥的病症。
2.薄厥: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症。
薄:通“暴”,突然。
3.汗出偏沮:意为应汗出而半身无汗。
沮:阻止。
4.间者并行:病症轻浅者,标本兼治。
间:病轻。
5.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故称之。
罢,音义同疲。
6.封藏之本:比喻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7.魄门:指肛门,肛门排出糟粕,故名曰魄门。
魄通粕。
8.去菀陈莝:除去郁久的恶血。
陈莝,即莝陈。
此句去、莝同义,即除去。
菀通郁。
此句菀、陈同义,指恶血。
9.开鬼门:鬼门,即汗孔。
指发汗的治疗方法。
10.洁净府:净府,即膀胱。
指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11.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的经脉。
12.着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13.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
躄,两腿行动不便。
14.掉眩:肢体搐动震摇,头止旋晕。
掉,摇也,此指肢体动摇,如肌肉痉挛、震颤之类症状。
15肠覃:病名,生于肠部,形如地菌。
16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经,大便。
溲,小便。
17.尻以代踵:尻:尾底部。
踵,足后跟。
谓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尾骶部)代之。
18.宗筋:狭义指男子的前阴。
广义指众筋,泛指全身之筋膜。
19.甚者独行:病症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
20.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多症状。
转,转侧;反,角弓反张;戾,身体屈曲。
21.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虚所致的胀满不畅病症,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病证。
22.阳道实,阴道虚: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
23.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24.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25.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那么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那么喘喝,静那么多言,体假设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那么养神,柔那么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那么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那么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假设春无秋,假设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那么泄,薄那么通。
气薄那么发泄,厚那么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一、《黄帝内经》1.《素问》九候:___,___。
经脉别:十二经脉,命门俞穴。
形态:形神合一,形体不惰。
出入:出入之道,外邪不犯。
色:五色使人,五官相应。
营卫:卫气为善,志意为害。
脏腑:十一脏六腑,坚固不移。
藏府:盛藏之地,五脏六腑。
阴阳:阴阳之道,处世积善。
病因:病之所生,乃因于内。
妇科:孕产之道,妇女须守。
解人:轻重疾病,人体之象。
2.《灵枢》本原:病有虚实,阴阳二形。
寿命:寿保之道,五实五虚。
季节:四时之气,养生之道。
阴阳:调阴阳气,以平和为首。
五脏:五脏各有位,功能不同。
功用:阴阳之气,运行有规。
经络:十二经脉,气血先行。
把脉:察诊方法,诊断无误。
气化:五味之化,千变万化。
病机:虚实病机,证候不同。
卫气:卫外之气,六腑主管。
五腧:五官之腧,与经相应。
二、《难经》1.《神农本经》药物:芳香助透,药性须知。
编篡:药性成方,功用难忘。
刮痧:刮痧疗法,经络得开。
针灸:针刺疗法,穴位要穷。
药膳:食疗,药食相融。
炮制:药物制法,临床常用。
平词:养生术语,掌握有术。
推拿:经络按摩,寒湿必除。
酒石:炮制良方,剂量恰当。
术语:医学术语,必须熟知。
说明:药物属性,用法要明。
2.《金匮要略》病机:毒邪之邪,病机不同。
脉法:三部九候,寻常所用。
寒热:寒热证候,各具特征。
汤液:汤药煮取,疗效显著。
藏府:脏腑之藏,病机明确。
行针:针灸疗法,手法灵巧。
附方:治疗方剂,临床推用。
动静:调节运动,身心和谐。
病毒:疫病之毒,传染多端。
辨证:辨证施治,确立治法。
食疗:养生良方,食材为主。
三、《外科正宗》1.《外科正宗》疾病:疾病之源,六经饮食。
切治:学疾所治,刀刃对准。
手法:操作技术,熟练得当。
用药:药与手法,互为配合。
医德:医者所宜,操守要端。
外伤:创伤积酿,切勿漫延。
关节:关节病痛,治疗有招。
伤科:损伤治疗,注意不少。
肛肠:肛门病变,仔细观察。
临证:立即诊治,去病求存。
动脉:动脉之脉,要数要准。
《黄帝内经》思考题、习题
61、痹病的病因、病机如何?病因:1、风寒湿邪所伤,是致痹的主要原因。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同时阐明:痹病属外感病范畴;外邪致病的相兼性,致痹之邪是诸邪杂合的“复合致病因子”;2、同时,参照本篇“五脏痹”、“六腑痹”,以及《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病内因。
病机:1、五体内合五脏,外应于四时,在不同季节感受风寒湿致痹之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相关的痹病。
如张志聪所言“皮肉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
五脏之气,合于四时五行,故各以其时而受病,同气相感也”。
2、五脏痹:(1)体痹病久不愈之因;(2)各脏在所应季节重新感受风寒湿邪;(3)五脏阴精先伤,是痹传五脏的内在病理基础;(4)营卫失和。
3、六腑痹:(1)饮食不洁/节,是引发六腑痹的内在基础;(2)营卫失调亦是六腑痹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
62、行痹、痛痹、着痹的辨证要点。
行痹: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痛痹: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着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
63、痹病发生与营卫之气的关系如何?有何临床意义?1、关系:营卫之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和调与五脏”,“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是五脏六腑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营卫失和必使五脏六腑功能障碍,成为风寒湿内传脏腑的条件之一。
2、意义:治疗痹症当注重调和、顾护营卫,桂枝汤系列。
64、如何正确理解“治痿独取阳明”?突出强调脾胃在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机理有三:1、“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生气血津液化生之源;2、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阳明盛,气血充,诸筋得以濡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3、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
65、《素问.痿论》提出痿症的治疗原则有哪些?1、“治痿独取阳明”;2、辨证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当辨虚实;3、因时制宜:“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大病乃成.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第五章.病证《素问.热论》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必不免于死.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2.帝曰:治之奈何.可泄而已.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虽愈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者为泄.为痛.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素问.举痛论》1.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1.风寒湿三气难至.内舍于其合也.风寒湿三气难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合也.2.荣者,水谷之精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痿论》。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14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1306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10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104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概论复习思考题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3. 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复习思考题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3.理解:(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复习思考题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素问·太阴阳明论复习思考题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二、背诵: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灵枢·本神复习思考题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黄帝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中医经典背诵《黄帝内经》(选读)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律,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6、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7、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14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1306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10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104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内经思考题
《内经》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试述精气的基本特性和运动规律。
气立是指生命体所依赖的外界气化活动。
神机指生命体内部的生机和活力。
气立和神机都是以人体的精气的升降出入为基础,升降出入一旦紊乱,停止神机、气立都不能存在,也就没有事物生长壮衰已、生长化收藏的过程。
所以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
2、天地之气与人生命活动的关系是什么?有何意义?天地之气决定人生命的存在,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天地之气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过程。
人的生命活动随天地之气而变化,如人在一日或四时中气机变化与天地自然阴阳的变化规律相应。
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3、何为神机、气立?其与气的关系是什么?气立是指生命体所依赖的外界气化活动。
神机指生命体内部的生机和活力。
气立和神机都是以人体的精气的运动为基础,是生命力的体现。
第二章1.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一是五脏所在的位置,膈上胸腔属阳,膈下腹腔属阴,故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
二是五脏的五行属性及与四时相通关系。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属至阴。
2.为什么说心为“生之本”?①心主神明,应变万事,神能御形②心能生血,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3.如何理解“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的含义?蛰:⑴伏藏:肾为阴中之至阴,以静藏为其本性。
⑵蕴涵强大生机: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凡繁衍生殖、生长发育,莫不依赖肾阳的作用。
封藏之本:肾者主水,应冬气主闭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人体封闭潜藏功能的根本,以维护人体精气固守而不妄泄。
其实肾之封藏作用不仅体现在精气上,凡人体精气神浮散不能内藏之病,皆可从肾治疗。
4.如何理解“肝者,罢极之本”的含义?肝者,罢极之本:诸医家解释不同:①丹波元简认为“罢”乃四之误。
②李今庸《读古医书随笔》:‘罢’当为‘能’字而读为‘耐’,‘极’当为‘疲困’。
《内经》课后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课后复习思考题绪论1.对《内经》的创作与汇编成书时代,你是如何认识的?2.《素问》、《灵枢》的通行版本是什么?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书名的著作是什么?3.如何理解《素问》和《灵枢》的书名含义?4.《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什么?第一单元1.如何理解“形与神俱”?2.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藏盛,乃能写?”3.《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养生法则有哪些?4.“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活动中有什么作用?5.根据原文精神,简述四时养生的原则和方法?6.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综合本文及后世医家观点说明)第二单元1.如何理解“治病必求于本”?2.本篇文章是如何对药食气味进行阴阳分类?“辛甘为阳,酸苦为阴”,阴阳分类的理由何在?3.如何理解“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4.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清浊升降理论的意义。
5.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太过的危害主要有哪些?6. 试析“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机理。
7. 试析“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胀”之机理及临床指导意义?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的关系有哪些认识?第三单元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3.结合《素问·经脉别论》简述饮食入胃后的输布过程。
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5.如何理解“阳道实,阴道虚”?第四单元1.说明你对“精神魂魄”等概念的理解,并从“意志思虑智”的含义说明思维的过程。
2.简述情志过激的致病特点。
3.说明五脏所相应藏舍的精气神。
4.何气为营,何气为卫?两者的分布与会合怎样?5.简述三焦的功能?6.简述六气的生成和作用。
第六单元1.《灵枢·百病始生》提出的外感病发病机理和传遍规律是什么?2.积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3.《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阳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什么?4.阴精与阳气的相互关系是什么?5.试比较煎厥和薄厥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
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
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素问·痿论第四十四阳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駭,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灵枢·本神第八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魂,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名词解释恬淡虚无壮火地道不通少火天癸水泉煎厥尻以代踵薄厥宗筋汗出偏沮飱泄间者并行神明之府甚者独行罢极之本转反戾封藏之本塞因塞用魄门热因热用去菀陈莝寒因寒用开鬼门通因通用洁浄府阳道实,阴道虚经溲不利合阴济泌别汁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如何理解“魄门为五脏使”?3.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4.“脾不主时”是什么含义?5.怎样理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6.“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是什么?7.什么叫遗复?如何预防?如何治疗?8.根据《素问·汤液醪论》,五脏阳气被遏引起的水肿,治疗原则是什么?9.肺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0.疼痛的总病机是什么?11.肠覃与石瘕有何异同?12.病机十九条中属热的病机有哪些?13.你对“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如何认识的?14.什么叫正治?15.什么叫反治?常见的反治方法有哪些?16.试述痹症的病因与病机?17.结合《灵枢·百病始生》原文,试述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8.简述“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的含义。
19.据《素问·痹论》,说明五藏痹形成的机理。
20.试述煎厥和薄厥的病因病机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