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认知语言学试图探寻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践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如何人类的认知系统利用符号系统来组织和理解语言,探究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语言任务对认知系统的影响。
另外,神经科学方法、计算模型和语料库分析等也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心理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理解语言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或者通过干预认知过程,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认知语言学还为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为理解人类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认知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并且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习得来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
认知科学研究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制,而认知语言学则将其应用于语言领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重要窗口。
通过研究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现象,认知语言学试图揭示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种。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手段收集和分析语言数据,以验证理论假设和提出新的解释。
理论分析则是通过对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和反思,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和观点。
这两种方法相互complement,共同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应用领域上,认知语言学为语言教育、语言治疗、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在语言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
在语言治疗中,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治疗师诊断和治疗语言障碍患者,提高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改进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等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自然度。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发展,为我们深入探索语言和思维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可以促进语言教育和语言技术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它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奥秘,为人类的认知研究和语言应用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认知语言学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言学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
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
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指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人类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
它提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是一种思维能力,即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再是一种外部工具或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过程。
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2.1语言的认知机制在语言的认知机制方面,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是人怎么使用和处理语言的。
对于人类在口语和书写上的语言表现,认知语言学能够研究和解释语言的结构、句法、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
2.2语言的语用功能在语言的语用功能方面,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语言实现社交交往、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等目的的。
通过研究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律。
2.3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语言的心理过程方面,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人类在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使用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
它探究的是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是一种更深入的研究。
3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的区别和传统语言学相比,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语言的使用和语言背后的思维机制。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而认知语言学则注重人怎样使用语言去产生意义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再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基础,而是思想产生的一种机制。
4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教育、翻译、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认识到语言的认知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教育工具,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语音识别能力,让人们更便捷地使用语言和进行人机交互。
5总结总体来说,认知语言学强调了语言和人的思维过程密切相关的认知机制,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语言行为、推理和意义生成的本质。
它将语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认知语言学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
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
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美国出版了三部有影响的语言与认知的研究专著:Johnson的《心中之身:意义、想像和理解的物质基础》,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和Lakoff的《女人,火,危险事物一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 其中后两部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它们标示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在这两本巨著中,作者正式使用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等词语,并且阐释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即经验主义语言观,相互作用认识论,基本范畴理论,原型理论,认知模式,认知语法理论等。
认知语言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在1989年春,由Rene Diren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
会后于1990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杂志,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
(二)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在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对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兴语言学流派。
关于认知语言学,目前国外并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理念,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国外学者的定义进行了概括。
王寅对认知语言学做出的定义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从他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认知语言学致力于在写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努力对其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的解释,它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学派,强调语言能力跟一般的认知能力分不开,强调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一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坚决反对形式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句法也不是一个自足系统,语言的形式结构深受社会环境、认知机制、概念原则、思维方式等的影响,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经验之上的。
(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1、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心智和思维一样,都产生与人在后天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得到的实际经验,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来源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这种实际经验,而人的语言能力本来就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能力和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差别,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
2、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法、句法和章法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句法和语义、句法和词汇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分界;语言的意义跟人的知识和信仰系统分不开,纯语义知识和百科知识也不能截然分开,语义和语用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分界。
因此从词法到句法到语义再到语用,这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句法分析必须跟词汇分析和语义分析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续体才有作用,而且后者的作用更大。
3、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
同一个现象由于人们的注意点不同或观察角度不同,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也就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4、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范畴内部的成员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共同特征,只有某些地方相似,就好像一个家族内部成员的情况一样,这种观点可以称作“家族相似性”。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范畴都是一些特征的“相交”。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
5、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结构实际上是约定俗成了的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由于社会、文化、地理诸因素的影响,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约定俗成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
因此,在承认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四)认知语言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其基本特征是研究我们对世界的知识是如何通过“心智范畴”建立起来的。
它重点研究了范畴化理论、CM和ICM、意象图示、认知语义学、心智空间、构式语法、隐喻认知以及相似性等方面。
1、范畴化理论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是指在人们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形”概念构成的。
范畴与人们的类属划分密切相关,因此这其间必然要涉及人的认知,同样也不可能排除主观因素,因此,范畴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事体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以主客观互动为基础对事体所作的归类。
2、认知模型认知模型是指人们在认知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性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CM 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性等特征,而ICM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 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具有格式塔性质。
3、意象图示Lakeoff 和 Johnson 提出意向图示是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们主要起意向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它具有非命题性、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去环境性以及无意识性的特征。
意向图示有七类: 空间、等级、容器、力量、整体/多样、辨认和存在。
4、心智空间概念整合也称为融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它涉及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概念整合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生活发挥着中心作用。
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因此概念整合观也是认知语义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
5、构式语法构式语法最核心的思想是形义配对体,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所形成的结构。
可以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构成的词是最小的构造。
所有构式都是形(包括音位、书写) 和义(语义、语用和语篇功能信息)的结合体,它们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存储于发话者的心智之中。
6、隐喻理论隐喻是指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
在传统理论上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 ,发现语言结构与认知结构共同的规律。
第二,采用自然观察和内省的方法 ,观察直接反映认知活动的语言现象,然后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分析其内在的认知取向。
第三,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在对一些变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就某一调查项目选择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应答者 , 在尽量自然的环境下进行一定的询问、答卷、叙述等 ,以便获得语言背后的认知活动。
这三种方法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二、我对认知语言学的思考我在看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和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认知语言学阵营中有着不同的学者或学派,尽管他们具体的研究课题或方面不一样,但他们都有着一致的或者相近的学术理念或者语言观,譬如他们都认为语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语法和语义紧密相连;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法受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相比,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例如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认知语言学不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认知语言学还将语义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确立了语义和句法之间的“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认知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语言为对象,但它探索的是语言的共性,目的是寻找人的认知和语言的普遍规律,这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是对语言理论研究的一大重要意义。
而且,认知语言学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研究的内容又丰富,研究课题也是新颖独到。
因次,我们在学习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其基本理论,更要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去研究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语言现象。
在我们学习研究现代汉语的进程中,我们更是要适当的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汉语中其他语言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试用认知语言学来解释说明,最终解决其问题。
例如在我看到的一篇论文中,作者就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象似性的等角度对汉语中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认知解读,挖掘网络流行语语义产生和演变的内在动因及深层机制。
通过这样的研究,证明了人类认知心理对语义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在我看来,认知语言学是非常适合我们的母语研究的。
认知语言学自从进入中国以来,被中国的学者所广泛接受。
以往的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基本上是吸收、消化和引进国外的东西,国内的学者很少参与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与以往不同的是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是被动的借鉴和吸收,还有我们自己学者的创新。
在目前中国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最有影响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它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也可以了解,认知语言学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的语言学理论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既要将其与一些语言学理论区分开来,也要与一些语言学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对认知语言学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