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英语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结构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对英语的理解、产生和使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究。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来介绍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语音认知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音的认知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通过分析声音的特点、语音单位和发音过程来探究语音的认知机制。

其中,声音的特点指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和音调等音位学要素;语音单位则是指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所处于注意的最小单位,比如音素的串联等;而发音过程则是指人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生成声音的过程,包括声带、发音器官的协调等。

二、词汇认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研究词汇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的构成和用法。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汇的存储、识别和产生等过程。

在存储方面,研究者通过研究一词多义、词义辨析和词汇关联等现象来揭示词汇存储的机制;在识别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如何通过语境和词汇特征等信息进行词汇的识别;在产生方面,研究者关注人们在表达时如何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词汇。

三、语法认知语法是指语言的句法结构,研究语法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关注句法的生成、解析和回避等过程。

在生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生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在解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法知识和上下文信息进行句子的解析;在回避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语法错误和困惑。

四、语义认知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研究语义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义、句义和篇义等层面的研究。

在词义方面,研究者研究词汇的意义构成和扩展,探究词义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在句义方面,研究者关注句子的意义生成和解释过程,研究语义角色和语义关联等现象;在篇义方面,研究者研究文本和篇章的意义结构和组织方式。

认知语言学解读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 认知文法的提倡者。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语料库研究法有助于发现语言 使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为认 知语言学提供实证支持。
实验 法
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特定的实验任务,并通过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进 行测量和分析,探究语言认知加工的过程和机制。
实验法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机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更加严谨和科学 的支持。
框架理 论
总结词
解释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
详细描述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中进行的,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 的框架。框架理论关注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强调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
联系。
认知语法
总结词
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基础
VS
详细描述
认知语法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 基础,认为语言的语法结构与人们的认知 方式有关。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象征性和 任意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隐喻、转 喻等认知过程来构建的。
语言与文化研究
文化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如何塑造我 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概念化,揭示
文化在个体认知中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 共性和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承与创新
认知语言学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 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隐 喻和意象等手段传承和发展文化
认知语义学
总结词
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过程
详细描述
认知语义学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 过程,认为词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 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构建的。 认知语义学关注词汇的隐喻、转喻等意义扩 展方式,以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第八讲 认知语言学

第八讲 认知语言学
知语言学”中一个极其重 要的概念,它是指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景由于“识 解”方式的差别——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 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 的心理印象。举例来说:
❖ 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
❖ 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
❖ 客观情形都是姑姑把一只花猫送给小莉,但由于说 话人观察的方式不同,凸显的部分不同,就形成两 个不同的“意象”,可以图示如下:
❖ (1)一字不识 *一字识 见一个爱一个 *见一个不爱一个
❖ (2)最难的题他也会做 ?最难的题他也不会做 最便宜的他也买不起 ?最便宜的他也买得起
❖ (3)连看电影也不感兴趣 #连看电影也感兴趣 连民办大学也想上 #连民办大学也不想上
❖ 这三种异常其实有一条统一的认知原则贯穿其中, 那就是:否定极小量等于否定全量,肯定极大量等 于肯定全量。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 句式》讨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副词“还”:
动作而体验到“控制”和“被控制”的概念对立。 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植根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 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心寓于身”还有一层 意思是概念和概念系统的形成要受人类身体构造的 制约,例如人对各种颜色的分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 体视网膜的生理构造决定的。人对自己身体部位的 认识是最基本的参照点。例如“人心向背”、“门 脸儿”、“报头”、“山脚”、“圆心”这样的词 语表明,前后上下中这样的空间概念是从“脸、背、 头、脚、心”这些身体部位引申出来的。一切都是 从人自身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 时间、性质等等。
❖ 4.句法不是一个独立模块
❖ “认知语言学”不仅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模块, 在语言内部,句法也不构成一个独立模块。举两个 例子来说明。沈家煊《正负颠倒和语用等级》说明, 在极性词语(如下面例子中的“一”、“最难的” 等)表达周遍意义时,由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或由否 定句变为肯定句(称为“正负颠倒”)后会出现三 种异常:(1)句法不合格(标为 *),(2)语义 上失去周遍义(标为 ?),(3)语用上不合适(标 为 #)。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 世纪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 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 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这个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相
符。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 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 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 3 ) 概 念 形 成 根 植 于 普 遍 的 躯 体 经 验 ( 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 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 范畴化、原型、基本范畴和上下位概念等术语 的提出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
• 3、对概念结构及语言对应类型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初始于对人工智能的研 究。
• 4、对认知语义高级范畴的研究。塔尔密 是这方面研究的佼佼者。他尝试建立一 套有序的形式构造层级范畴, 并以此使自 然语言实现对现实事物进行概念化结构 操作。这些范畴如认知状态、布局结构、 注意力分配等, 每一范畴均具有自己复杂 的结构。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 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 认知语言学。
•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 “认知语法”,其二为“认知语义学”。
•认 知 语 法 的 奠 基 人 和 代 表 人 物 为 Ronald Langacker(San Diego),认知语义学的 奠基人为 George Lakoff(Berkeley)。两人均为加 州大学的学者,为此有人说认知语言学与生成 语言学的争论,是美国东西海岸之争(生成语法 理论的核心人物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 PPT

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 PPT

• 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
• (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够 的关注。 • (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 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 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
语言的理据性与象似性致力于分析解码语言结构形式和人类认 知之间的重要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是绝对任意的。
(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 (2)语法是概念化 • (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 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 Driven 将认知语言学划分为五大领域 Talmy 的认知语义学 •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原型理论 词汇网络理论
4.2 象似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概念:象似性这一术语源自符号学中象似符概念。象似性是语 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更为具体的理据关系。象似性是理据性的一 种表现。语言象似性最典型实例是象声词和象形文字。如“ticktock” 表现形式:象似符可以分为影像符(“看起来”或“听起来像 意义,是对意义的简单模仿。如象声词),隐喻符和图示符 (形式与意义关系或结构相似。如“囚”)。 象似性的三条规则: ① 数量象似性:意义越多,越不易预计,越重要,形式就越多。
4.4 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① 象似性概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夸大。 ② 理据性研究亟待系统化,规范化,象似性与理据性的概念有 待澄清,要明确其研究范围的外延。
第六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
Tamly认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 织形式的研究。 认知语义学的四个哲学假设: ① 概念结构的体验性 概念结构是我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固的知 识体系。体验性假说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 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因此,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结构 从本质讲来自人体和世界的互动,来自体验,因此概念结构具有 体验性。 ② 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 概念结构属于抽象层面,而语义结构属于具体层面,是概念 结构的语言形式。 ③ 语义表征的百科观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从本质上讲是百科全书式的,词汇 的意义只是引导我们通向和该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的知识领域 的一个起始点。 ④ 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课堂讲义

认知语言学课堂讲义

第八章: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莫福权,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学方向,学号:20902010381.1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最早于1980年在概念隐喻中被提出来的。

Johnson 于1987 年在《心中之身》中把意象图式描述为在人们与外界互相感知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的、赋予我们经验一致性结构的动态性模式。

他强调指出,在图式前添加“意象”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于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图式是以空间结构为基础,来自人本身与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

随后,Lakoff (1987 :267)也对意象图式作了相似的陈述。

Lakoff 将意象图式定义为“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这种认知结构建立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

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认知语言学家强调“意象”在图式研究中的重要性,且惯用图例来直观描述意象图式,但他们也明确指出意象图式与意象确有实质的不同。

意象是指实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具体映象,是对实物作出的一种类似的和模拟的表征形式。

它能够现实地表征客观对象的三维空间特征及各个纬度上连续的细节特征。

而意象图式则脱离了具体的、丰富的形象,是先于概念的抽象认知结构。

它建立在丰富具体意象之上,归纳概括了众多不同物体、状态、行为事件的普遍特点,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并指导推理,形成有形体的想像式理解。

如脸的意象,我们说千人千面,可见每张脸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而脸的意象图式却非常简单,仅由代表脸盘、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几条曲线组成。

Johnson (1987 : 29) 还特别指出了意象图式结构的动态性特点。

图式结构虽然是确定的,但它们是动态的,而不是像直观图所显示的那样静止固定的模式。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第一讲:认知语言学概述本讲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它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学科,探索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认知的过程。

通过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认知语言学试图理解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第二讲:语言和认知本讲将探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将分析语言如何反映人类的思维机制,以及思维如何通过语言表达。

通过探索人类语言的特点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理解语言是如何帮助我们组织和交流思想的。

第三讲:语言的结构本讲将重点研究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

我们将探讨语音是如何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如何构成句子,以及语法和语义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含义。

第四讲:语言的使用本讲将关注语言的使用,包括语用学和交际行为。

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用于实际交流中的,并研究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则和效果。

第五讲:语言的变化本讲将研究语言的变化和语言变体。

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

通过了解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六讲:语言的习得本讲将关注语言习得的过程。

我们将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母语,以及成人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通过探索语言习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困难。

第七讲:语言的障碍本讲将探讨语言障碍的原因和特点。

我们将研究语言障碍的种类和症状,以及语言障碍对个体日常交流和学习的影响。

通过了解语言障碍,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有语言障碍的人群。

第八讲:语言与思维本讲将深入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讨语言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思维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

第九讲:语言的演化本讲将关注语言的演化和起源。

我们将研究语言在人类进化中的角色,以及语言起源的理论。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意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理解,如 “路径图式”、“容器图式”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 意象和意义。
语篇的认知模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模型 ,如“事件框架”、“信念-愿望模型”等,有助于学生 理解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05
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人机交互
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实现更加 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
信息检索与推荐
探究如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更加精准地检 索和推荐信息内容。
THANK YOU
比较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认知结构和表达方式,揭示语言的共 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语言学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
语言与文化认同
探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文化认同,理解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 要角色。
认知语言学的技术应用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然语言处 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01
研究语言与认知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究语言习得的机制和
过程。
认知语言学与哲学的交叉
02
探讨语言与意义、真理、知识等哲学问题的关系,深化对语言
本质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03
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
认知理解和生成。
认知语言学的跨文化研究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 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变化。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动态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 语义等方面的演变,这些演变是由 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所驱动的 。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课程导言,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概述和说明目的。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关键理论以及应用领域,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 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重 点探究语言对思维和知觉 的影响。
研究对象
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 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以 及人类语言能力的原理和 发展。
重要性
了解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 作方式,从而促进语言教 育和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的关键理论
范畴原型理论
认为人们对事物的分类和思 维是基于原型(最典型的范 例)和范畴(一组相关事物) 的关系。
理解论
强调语言理解依赖于背景知 识和推理能力,而不仅仅是 词汇和语法的组合。
隐喻和隐喻理论
指出语言中存在丰富的隐喻, 人们可以通过隐喻来传达更 具体和丰富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的应用领域
1 语言教育
认知语言学为教学带来 新的视角,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3 认知科学和人机交

在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
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人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于
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
认知科学和人机交互的不同文化背景下ຫໍສະໝຸດ 信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未来发展方向
1
认知语言学的创新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关注于认知语言处理、
2
多语言认知等新领域,探索语言与认 知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
3

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和思维过程。

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和思维过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旨在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神经基础和认知机制。

1.1 语音知觉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音,而语音的知觉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认知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听取语音时通常会将其分解为语音的不同部分,比如音位和音节。

1.2 语义和句法语言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语义和句法。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法,在语法的帮助下,人们能够产生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

语义则是指句子的意义,它包括单词之间的关系、上下文以及语言中的语音、触感、视觉和其他感官信号。

1.3 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发展趋势。

二、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则是以比较的方式研究语言,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揭示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相比于认知语言学而言,对比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文化因素以及语言与文化的相互联系。

2.1 语言的分类对比语言学的第一步是语言的分类。

语言可以按照某些特征分类,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等。

通常认为,语言可以分为语系、语族和语种。

语系是指互相间有关联的语言,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等。

语族则是指具有同一祖先语的语言,如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等。

语种则是指特定语言的不同形态,如英语、德语、法语等。

2.2 语言的结构对比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

语言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结构。

比如,中国话与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就很大,这导致两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和特有的音素。

2.3 语言与文化对比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第2-3讲

认知语言学第2-3讲
范畴
文学院 张莹
zhangying0491@
什么是范畴
广义上说,范畴 概念 严格地讲,范畴 概念 范畴: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概念:在归类的基础上对事物的 共同点所做的概括 归类 → 概念
范畴的划分因人而异
曲解范畴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饭前 妻子:今天你做饭。 丈夫:好,我做饭,你做菜。 饭后 妻子:今天你洗碗。 丈夫:好,我洗碗,你刷锅。
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化 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
经典范畴理论(古典范畴理论)
观点 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封闭的。 范畴的内部成员一定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 举例 三角形,校长, 素数
经典范畴理论的应用
音位区别性特征 音位 语音特征 /p/ /p‘/ 义素分析法 区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味觉
嗅觉 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知觉 指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 在头脑中的总体反映,是各种感觉的总和。
意象 指在没有外界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 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 知能力。 回想一首你熟悉的歌曲 想象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图式 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的某种 常规性的认知结构。
谢谢
这一标准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吗?
依据原型范畴理论: 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各成员之间 具有家族相似性。 (袁毓林.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 学,1995(1)) 动词: 是以能光杆带宾语或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一批 谓词为典型成员的一类词。 形容词: 是以不能光杆带宾语和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一 批谓词为典型成员的一类词。
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Vagueness:指事物本身边界的模糊 Fuzziness:指独立物体的范畴边界模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22
Type-of and part-whole compounds
2020/7/22
Type-of and part-whole compounds
2020/7/22
Part-whole compounds
• see examples: “Apple juice”, “Coat collar”(p101,p103)
2020/7/22
The emergence of new basic level categories from compounds
2020/7/22
The emergence of new basic level categories from compounds
• Figure2.14:
Attribute links of the subordinate category WHEELCHAIR
• Part-whole compounds: categories such as coat collar are
conceived as parts or accessories(附件) of the wholes represented by the first element of the compound (coat), whose conceptual weight overrides the type-of relationship (a type of collar) in the minds of the ordinary language user.
2020/7/22
Type-of (t/o) and part-whole (p/w) relationship involving the categories kitchen, house and town
room
t/o
building p/w
town
t/o
p/w
p/w
house
p/w
kitchen
as a cognitive category with prototypical instances which satisfy all three criteria and less prototypical instances that do not.
2020/7/22
Action categories
2020/7/22
The myth of the ‘simple’ subordinates
• Look at these subordinate words: Daisy : ‘day’s eye’ (flower)
Dime : ‘decimus’ (the tenth) (money)
Terrier (dog)
1. Cognitive units are not discrete. 2. Cognitive or folk taxonomies can be inconsistent by admitting
competing superordinates.
2020/7/22
Basic level categorizes and basic experiences:
2020/7/22
Properties
• Basic levels categories or basic experiences?
1. Basic levels categories The category structure of properties depends on the object and organism categories.
2. Cognitive experiences • Properties may reflect basic experiences, which can be seen on a
2020/7/22
: ‘terra’ (earth)
The myth of the ‘simple’ subordinates
• Conclusion:
Most simple or unanalyzable subordinates are in fact not simple in terms of underlying cognitive categories, but are based on an expressed modifier category and an unexpressed implicit(隐性的) head category.
• EAT
• Three important criteria:
(a) Large bundles of correlated attributes (b) Structured as potential for gestalt perception
2020/7/22
Categorization and composite word forms
• Type-of and part-whole compounds • The emergence of new basic level categories
from compounds • The myth of the ‘simple’ subordinates
2020/7/22
The myth of the ‘simple’ subordinates
• Rose: Not only is subordinate to flower , but also is
basic level status for this cognitive category • Two basic tenets(原则)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Action categories
• Conclusions:
1. Verbal compounds are extremely rare in English. 2. There is no a uniform gestalt for subordinates in action category. 3. Many of the action categories seem closer to the basic level than
proper subordinates.
2020/7/22
Event categories
• Event category: action or object (or organism) categories are
fused into categories of a secondary, but still very basic, nature. • Perspective from partonomies:
• Conclusions:
1.The more source categories are involved in the structuring of a composite category, the small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dividual cognitive category becomes.
Conclusion: folk taxonom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gaps, inc2o02n0s/7i/s2t2encies and alternative paths.
Conceptual hierarchies
• Type-of hierarchies • Part-whole hierarchies
2020/7/22
Properties
• Results:
It is helpfu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ollocational possibilities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adjective. Less certain: Whether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sufficient proof for Dirven and Taylor’s claim that TALLNESS is cognitive category with a prototype and rich cognitive structure.
2. A new, self-supporting basic level has been created, if the number source categories reaches a level that makes it difficult to handle the all, parasitic(寄生) categorization becomes irrelevant, the attributes are thought to be attached to the compound category itself.
(a) Factual falsehood (b) Falsity of belief (c) Intention to deceive
• Method: fictitious stories “dinner party”, “a child’s denial” • Conclusion: The meanings of the verb lie can be understood
2020/7/22
Levels of Categorization
• Conceptual hierarchies • Categorization and composite word forms • Basic level categorizes and basic experiences
2020/7/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