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英语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结构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对英语的理解、产生和使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究。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来介绍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语音认知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音的认知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通过分析声音的特点、语音单位和发音过程来探究语音的认知机制。
其中,声音的特点指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和音调等音位学要素;语音单位则是指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所处于注意的最小单位,比如音素的串联等;而发音过程则是指人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生成声音的过程,包括声带、发音器官的协调等。
二、词汇认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研究词汇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的构成和用法。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汇的存储、识别和产生等过程。
在存储方面,研究者通过研究一词多义、词义辨析和词汇关联等现象来揭示词汇存储的机制;在识别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如何通过语境和词汇特征等信息进行词汇的识别;在产生方面,研究者关注人们在表达时如何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词汇。
三、语法认知语法是指语言的句法结构,研究语法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关注句法的生成、解析和回避等过程。
在生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生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在解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法知识和上下文信息进行句子的解析;在回避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语法错误和困惑。
四、语义认知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研究语义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义、句义和篇义等层面的研究。
在词义方面,研究者研究词汇的意义构成和扩展,探究词义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在句义方面,研究者关注句子的意义生成和解释过程,研究语义角色和语义关联等现象;在篇义方面,研究者研究文本和篇章的意义结构和组织方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yuwenjianshe001@79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王晶摘要: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关于语义的研究,也有关于语用方面的研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义和语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义以及语用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语言学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学 语义 语用 认知语言学引言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义和语用是语言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语义更多的是语言的含义,而语用则更多的是对语言的应用研究。
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一般是将语义和语用看成是两个互补的领域,语义的研究是对句子真值条件进行的研究,但其实很多句子多没有真值条件,这些句子一般都只是对客观生活中的那些事情进行描绘,比如一些比较普通的感叹句、疑问句等,这些句子只是一种简单而且客观的叙述。
而语用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语言的应用的分支,研究的内容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更关注是这种交际中的语言所扮演的功能。
一、 认知语言学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进行交流,才能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范畴,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以观察和积累日常经验得到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也对语言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比如语义、词汇、句法等。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研究语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过程,认知能力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产生其他行为的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语言的背后还隐藏了很多深层次的含义,在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其语言的表象,更应该要对语言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能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所了解。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摘要:认知语境关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语义的认知心理理据。
语义关联性是语篇连贯的内在特征。
认知语境制约着会话中的词语的“标记性”及语篇衔接功能;制约着交际主体之间对语义的理解及对语义关联性的认知;从而制约着会话语篇的语义关联性。
关键词:语篇;语境;语义关联;语境制约语用学尤其是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使用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假设和推理、对特定交际语境的了解、一般的背景知识,以及有关语言使用的认知语境假设等(何自然,冉永平,2002:29)。
1986年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认知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运作过程(推理过程)。
这些理论使语义研究的层次从语音、词汇及组合关系发展到自然语言中的句子,进而扩展到语篇;同时话语理解也更注重认知语境和语用推理,语言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的方法也从静态转向动态,语言学家更注重在一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研究。
将语篇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语篇整体上的联系或一致性主要体现为语篇内相对语言单位之间在语义上的相互关联,体现为语篇作为一个整体的语义关联性。
1.认知语境观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实际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的语境观为静态的语境关,即语境是语言前后搭配、上下文语言连贯等内在联系。
随着对语境静态研究不足之处的认识,出现了动态语境关,即交际双方生成和理解话语时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等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形成制约和影响。
随着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的发展,针对传统语境观的不足,Sperber和Wison提出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境。
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过程,说话者在交际时将交际意图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注意到此意图,听话者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出交际意图支配、依附于语言形式,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
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全文)
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全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
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
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
”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
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
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
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
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
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
”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
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
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
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
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论认知语境的建构及其对语篇理解的影响
吗? ” 禅师把两个 葫芦瓢放在水里 , 一个竖着平行于
水 流方 向 , 一 个横 着垂 直于 水 流方 向 , 只见 横着 的瓢 游 速较慢 。孙杨恍 然 大悟 : “ 我 明 白了 !要 学会 借 助
可 建 构 的 认 知 语境
相关 原 则是 人类认 知假设 的条 件 J 。交 际成 功 水的力量 ! ” 禅师笑 了笑 , 说: “ 我 的意思是 , 瓢 太横 ” 如果 读 者 不 知道 韩 国选手 朴 泰 恒 ( 瓢 的前提 是 双 方 具 有 一 个 共 享 的认 知环 境 ( c o g n i t i v e 是赢 不 了 的。
论以来 , 人们便从不 同角度在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理 知识存储 于大脑 , 从而形成 相关 图式加 以储存 【 4 】 。
解、 阐释 、 应 用 。何 自然 、 冉 永平提 出 , 关 联理 论 是认 这就是建构主义者的建构理论 , 即将所体会到的经 知 语用 学 的基 础 , 将 其 与语 言 的 研 究 联 系起 来 ¨ ] 。 验 或者 知 觉 以假 设 的认知 进行 提炼并 加 以建构 。 黄 华新 、 胡 霞认 为 , 关 联理论 的语 境观 是认 知 语 用学 与 翻译 、 语境 与 法 律 应用 等方 面 进 行 了研 究 。语 境
第2 9 卷 第 4期 2 0 1 5年 0 7月 I . 2 9 No. 4
J 0URNAL OF CH ANGSHA UNI VE RSI T Y
J u 1 .2 0 1 5
论认知语境 的建构及其对 语篇理解的影 响
马 玉梅
作者简介 : 马玉梅( 1 9 7 2 一 ) , 女, 山东济南人 , 广 东财经 大学外语 学院讲 师 , 硕士 。研究方 向: 认知语言学 、 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的语言(Lamb,1998:381),其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联系紧密。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
1989年由德国语言学家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g)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正式确立。
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刊物,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
认知语言学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概念和意义来自人们对世界及自身的认知,而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无休止的对环境自身的体验。
Lakoff&Johnson(1980)首先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认为客观世界是人们体验和理解的对象。
认知是人们对现实和自身体验的理性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
1.1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等。
绝大多数人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与思维和行为无关。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普遍存有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其不但存有于语言中,而且存有于思维和行为中。
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人类思维的方式、体验和行为也是隐喻的。
他们指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隐喻是两个相互没有交集的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为同一域内的映射。
Bencini&Goldberg (2000)提出了与动词中心论相对的构式中心论,即一个句子是以构式为中心,而动词只部分影响意义。
构式中心论能够补充动词中心论的缺陷,解释了众多动词中心论无法解释得语言现象。
1.2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纳观察、调研、记录和比较等方法对实际的语料实行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
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其全面性和可靠性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但相对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派的内省分析法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认知语用学视域下中国秦腔经典剧《三滴血》英译的动态认知语境观研究
认知语用学中《》英译的动语境观研究”尹丕安刘娓(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摘要: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的重点,秦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它的对外传尤要。
但是至今,国内外对于本翻译策略方面的十分有限。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在强调认知心智的同时对于语言的环境以及 能缺乏重视。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层面出发,在强调认知语境的同时,基于语用学动态认知语境观,从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上文语境和心理认知语境阐释本《》的英译过程和策略,旨在传统经文本的英译过程中,译者综合考虑动态认知语境观的 ,将整合为一个环路,现译文对形式的忠及对变语体风格的传达。
关键词:秦腔;认知语用学;动态认知语境观;翻译策略引言0.1及其外译“山川、俗,风俗,存异,天下之,:京、豫、晋、、黄、二黄、四川高腔,几十类,或问:者,文武经者,者,曰:”(,2005)。
早起源于陕西地区,中国秀的文体形式之一,了中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我国家西,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略#西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它的对外发展尤要。
但,本的英译较京剧、等十分有限#秦腔外译主要集中在本的表演性、互动性,术语英译知译本的翻译对比等方面#在知或可的英译本的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对经本的英译实践在推动文化世中起着重要作用。
0.2#经《》及外译经《》自1918年由著名家范《》中记载的的故基础,再据生活经验,将认亲的故事沿传、“双线结构”为基础的理,再错综复杂的关系线来推动故事发展。
它是易俗年经名剧,俗社的“看家戏”。
在动文“出去”的程中,《》的英译本尤要。
鉴于之《》没有英译本正式出版,此,本基于国家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经本英译(项:19XYY013)”的阶段性成果,首次在国家:科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了中国传统经外译的先河。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在强调人的心理认知的同时,对于语言的能以及语言在语境中的用缺乏重视。
认知视的动态语境强调人认知心理的动态变化,而认知语用层面的动态语境则重视语境的动态变化。
认知语境(1)
18
认知语境的诸多因素中,尤以社会表征最具 说明性。社会表征的形成并不依赖人的直接经验, 语言本身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R. Scollon所做的实 验很有趣并能支持上述观点:他给美国小朋友看 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条大道,两边种上了密密的 树,然后问他们:“这是美国,树后是什么东西啊?”答 曰:“是农庄。”再把同样的照片给另一组小朋友 看,问:“这是苏联,树后是什么东西啊?”小朋友回 答:“是军事基地。”小朋友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他 们社会表征内知识单元联接性的变化。社会心理 表征左右语言使用的过程也就是这种心理表征作 为认知语境的一部分影响语用推理的过程。
16
二、认知语境是心理结构体
斯珀泊和威尔逊认为:“语境是心理产 物, 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 组……正是这些假设, 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 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 。他们所提及的语 境为区别于传统的语境, 被称为“认知语境” (cognitive context) , 在交际过程中形成 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在言 语交际中, 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 成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 而不是具 体的情景因素。
23
四、语境是心理产物 斯珀泊和威尔逊将语境定义为:语境是 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 定中的一组,并且指出正是这些假定,而 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人们对话语 的理解。他们将关于物理外界的信息、 先前话语、对未来的期盼、科学假设、 宗教信仰、逸事记忆、文化观念、对说 话者心理状态的固有看法等都包括在语 境的范围内。
从认知语用角度试析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Zh u Z y a o hiu n
( o eeo F ri agae,Z eagN r lU ie i , i u hj n 2 0 4 C ia C l g f oe nL n ugs hj n oma nvr t J h a Z ea g3 10 , hn ) l g i sy n i
英语进行准确、 流利 的沟通与交流。因此 , 如何在
收稿 日期 :0 9 1- 4 2 0 — 10 基金项 目: 江省外文学会 20 年专题研究项 目(wy 2 0 0 7 。 浙 09 z B 0 92 ) 作者简介 : 周志远 (9 2 17 一 )男 , , 浙江兰溪人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往往 是孤 立地 教 授词 汇 ,学 生对 词 汇的学 习往 往 也 缺乏 语境 意识 而孤 立 、 象地 记 忆 。结 果 , 多 抽 许 学 生 即使 “ 记住 ” 大量 的词 汇 , 了 掌握 了相 当 多 的
掌握得如何准确,都无法有效地运用该语言进行 交际 。因此 , 词汇 的积 累是外语 学 习者 的一项 重要
词 汇是任 何 一 门语 言 的主要 构成 材料 。任 何 外 语学 习者 , 要想 熟 练地运 用 一 门外语 , 都必须 掌 握 足够 的词 汇 。否则 , 不论 其 语音 如何 标 准 , 法 语
生积 累了大量 的英语词汇 , 但仍然无法熟练地将 其运用 于语 言交 际之 中 。 其原 因 , 究 就是外语 教师
第 1 期
周志远 : 从认知语用角度试析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 中的作用
13 0
特 定 的 语境 中呈 现 词 汇 、 教授 词 汇 、 得词 汇 , 习 以
关于语境研究分类的探讨
认知语言学是 2 0世纪 8 0年代产生于欧美的一个新 兴的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有其独特 的语境观 。 ne r U gr e &S h i将语境定义为一种 “ cmd 认知表征” 。语境在认知 语言学里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 agce 指出虽 L n akr 然认知语言学也对心智的研究为中心 , 但也可 以把它描 写为社会 的 、文化的和语境的语 言学 5 。由此可见 l l gce ̄把语境 当作了认知语言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 a akr n
一
17 1—
维普资讯
境问题上达成共识。要从整体上把握学者们的观点就需
要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因此 , 本文将他们的 研究分为了三种类型 : 静态研究 、 动态研究和认知研究。
1 静 态研 究 .
维普资讯
第1 5卷 第 2期
Vo . 5 11 N o. 2
重庆职业技 术学院 学报
o ra o h n a gV ct nl T cnclntue un1 f o gi oa o a & eh i stt C n i aI i
20 0 6年 3月
中图分 类 号 : 1 H3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06 (0 60 — 17 0 17 — 0 720 )2 0 1— 3
2 社会 语 言 学 中的语境 观 .
语境的确是一个重要性和复杂性皆备的概念 。说它
重要 .是因为它是人们交际中表达 自己思想和理解别人 话语必不可少的条件。 同时. 语境概念还在语言学和相关 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吕公礼 , 关志坤指出 , 在当代语 言理论与实践 中, 无论何种学派 , 无论何种研究层 次 , 无 论在何种学术文献中,语境都是一个必然要涉及的论题 和概念_n。说它复杂是因为在什 么是语境这个问题上, r ( 学者们各持 己见 , 一直未能达成共识。 本文第一部分将从 语篇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几个方面来进一 步说明语境的重要性和复 杂性。本文第二部分将学者们 对语境的研究分为三类 :静态研 究 、动态研究和认知研 究。 通过这样的划分 , 希望读者能从宏观上对语境有一个
认知语境观与英语委婉语的认知范式
理论 以及格莱斯 ( . . r e 的合作 原则 和话语 含义理 论 , H P Gi ) c 再 到言语行 为图式 理论 , 都在试 图为解释话 语含 义 , 尤其在
类 似英语委婉语 所蕴含 的间接 话语含 义 , 提供可靠 、 定 的 稳 模 板。但是 由于这 些言语 理论 缺乏对影 响心理 认知 基础 的
委婉语是人类言语交际过程 中不 可缺少的润滑剂 , 能够 使人与人之间 的融洽关系得到维持 , 委婉语 的语 言学研究价
目的都是要达到“ 说话好 听” 的交 际效果 。
英语委婉语 的两 个特 征保证 了其交 际效果 : 其一 , 语 用 模糊 , 不精 确叙 述 ; 其二 , 用语 委婉 , 不直来 直去 。李 鑫华 在
关; 另一类是 文体 委婉 语 (tii epe i , slt uhms 实际 上就 是 ysc m)
恭维话 , 是为 了保 全面子 或取悦 于人所 说 的溢 美之 词 , 与禁
境动态的考察 , 需要强调认知主体 的主 动参 与和用心理建构 的动态语境观对其进行补充。
忌语 并无 关系㈣ 。以上 两类 委婉语 的共 同之处在 于其交 际
值也 因此得到 了研 究者 的重视 。国 内对 委婉语 的研究 始 于 陈望道的《 辞学发凡》 修 一书。此后 , 在外国语言学界 , 陈原 、
伍铁平等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 、 糊逻辑 、 模 语用学 、 文化学 等角度解读 了英语委婉语 的交 际功能与社会 功能 , 婉语 的深入研究奠定 了基础 。 为委
近年来 , 受到功能语 言学 派的影 响 , 国内学者 对英 语委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 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认知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认知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把语境因素引入了语法理论的构建过程,构建出包含语境因素在内的语法理论体系。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知识是以用法为基础的,这跟语境密不可分。
重点论述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包括语法和语境的关系,如何以意义为中心讲解语法概念,怎样理解词语涉及的认知域等。
关键词:语境;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语境研究历史的简要回顾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一个基本的、核心的概念。
语境研究理论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他认为语言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
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把他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展,提出整个社会环境,包括文化信仰等,都构成了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韩礼德(m·a·k·halliday)是继弗斯之后伦敦功能学派又一个在语境研究上做出贡献的人物。
他提出了“语域”这一术语,将其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
后来韩礼德又提出了“场景”“方式”和“交际者”,并认为每一部分的改变都可以产生新的语域。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j)归纳了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交际双方具备共同的语言知识)。
莱昂斯以知识去解释语境,他所强调的是语言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选择的影响。
二、语境理论的发展——认知语境近年来,研究学者开始对该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
在这一方面,最著名的是法国学者斯波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用关联理论分析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一系列假设,投射在人们的大脑中,目的是在交际互动中正确理解话语,因为要理解每一句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都是不一样的。
另外,也有学者针对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去语境化”总结出“回归语境化”,这是指在语言研究中重新认识并引入语境因素。
认知语言学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发展了认知语境,因为它恢复被转换生成语言学所排斥的语境,构建出包含语境因素在内的语法理论。
认知语言学及经验主义语言观探讨
认知语言学及经验主义语言观探讨摘要:语言学与哲学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与作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哲学作为认知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论,同样也是语言学观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认知语言学在经验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形成了经验主义的语言观,通过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研究语言,从而对传统的语言观及语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探讨,有了新的观点和视域。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为出发点,论述经验主义语言观视角下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结构、形式和意义的认知以及研究方法,探讨这一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语言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经验现实主义语言观;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语言研究学派和思潮。
认知语言学所提出的全新的认知、心理和语言观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以众多相关学科的互为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
认知语言学通过对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关语言和认知关系研究的反思,整合了语言学内部语言类型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遵循非客观主义的哲学观和经验现实主义的语言观,以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世界为基础,并将其概念化作为方法论对语言进行研究,描述和诠释人类语言的构造,以认知功能的基础,对传统的语言观及语言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思考,提出了全新的观念和见解,为揭示语言与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拓展了新的路径。
这是语言学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语言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的高度。
“认知语言学是根据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
”[1]F36其基本主张是,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现实的符号表达。
它的外在形式通常受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的影响,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与人们在跟客观现实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对应,概念结构与人们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乃至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2]320。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那么你对认知语言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知语言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法。
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近几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
出版了几部相关专著,其《构式语法研究》是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并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
张敏: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著有《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 ruction Grammar);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1内省法语言内省是指语言使用者对认知中凸现的语言的某些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注意。
认知语言学在开创之初,为了构建该学派的理论框架,主要都采用的是内省法的思辨性研究,即研究者通过观察、内省、分析、推理手段等对语言现象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内省研究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是纯粹的心智主义者。
他认为人类先天具有认知世界的能力,可用内省法进行逻辑推理,采用演绎法认识世界,并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但是,内省法研究语言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
首先,主要参照既有的研究文献或语料进行研究,虽然该方法在逻辑上具有演绎的性质,但主观性太强;其次,不同实验主体用内省法得出的实验结果仅适用于解释特定的实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最后,人类的某些认知功能无法被感觉经验所感知,等等。
2语料库法语料库法是用来记录自然发生的言语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是对书写文本中的片段进行记录。
因此,语料库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给研究人员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
从本质上看,语料库是研究者对于某一语言现象内省的验证。
它能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和检索迅速的优势。
近年来,该方法在认知隐喻理论、构式理论及词义理论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为认知语言学的众多理论假设提供了实际的语料支撑,从使用频率上对语言现象的集中趋势进行验证。
语料库法的优点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料库法可以通过频率充分反映某一个语言现象的特征,从而阐明该语言现象在人类心智过程中的无意识性。
这种无意识性往往很难通过有意识的内省法阐明出。
其次,可从语料分析上观察某一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过程。
另外,语料的频率统计数据还可以协助研究人员辨认出词语的共现特征。
而在这一点上其他研究方法,尤其就是内省法很难努力做到。
语料库法还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与某一语词(表述)意义相近的表述。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关某情境的表达式集合,如同义词词典。
而内省法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说明人的认知能力不具备这样的信息提取能力。
语料库法最小的弊端是它受到研究者个人主观推论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及其一致性
认 知语 言学研究语言 与知识 的获得及其使 用 中的思 维过 程 。Un ee 和 S h d 1 9 ) 为认 知语 言学 grr cmi( 9 6 认
有三 种主要 的研究 方法 或 路 向 (p rah s : 验 观 (x e et l i 、 a poc e) 经 ep r ni e i a v w) 突显 观 (rm nn ev w) 注 意观 po ie c i 和 e
余 素 青 ( 9 9 )女 , 江 龙 游 人 , 海 外 国语 大 学 英 语 学院 博 士 生 , 东政 法 学 院 讲 师 , 究 方 向 为 普通 语 言 16 一 , 浙 上 华 研 学, 法律 语 言 学 。
一
】 4 — 2
维普资讯
第 1 3卷 第 3期
Vo . 3 NO 3 1 1 .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经验 观 、 显 观 、 突 注 意 观 及 其 一 致 性
邵 军 航 , 余 素 青
( 海外 国语 大学 英 语学 院 ,上海 2 0 8 ) 上 0 0 3
摘要 : 认知 语 言 学被分 为 经验观 、 突显观 和 注意观 。经验观 认 为语 言研 究要 做 实验 和研 究 日常语 言 。突显 观 主要 讨论 图形/ 背景 分 离理论 在介 词 词 义分析 和 句 法结构 分析 中的 应 用 。注 意观 根 据 认 知 主 体 在 组 织信 息 时注 意 力 的 分 配研 究句 法结 构 。但 三种 路 向 的划分 夸 大 了它们 之 间的 区别 而 忽视 了其 内在 联 系。三 种路 向在 本 质上 是一 致 的 。 关 键 词 :认 知 语 言 学 ; 知 三观 ; 致性 认 一 中 图分 类 号 :H0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5 2 2 0 ) 30 2 —7 0 76 2 (0 60 —1 40
语言学语境论
语言学语境论
语言学语境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使用的理论,它认为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包括语言使用者、时间、地点、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
语言学语境论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语言学语境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的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红色的苹果”在描述一个苹果的颜色时,意义是明显的;但是在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时,它的意义就不同了。
因此,理解语言的意义需要考虑语境的影响。
语言学语境论还强调了语言使用者的角色。
语言使用者的语境知识和语言能力对于理解语言的意义至关重要。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他们的语境知识和语言能力来理解这些差异。
除了语境的影响外,语言学语境论还关注了语言使用的目的。
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交流信息、引起注意等等。
因此,理解语言的意义需要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
语言学语境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
理解语言的意义需要考虑语境的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角色和语言使用的目
的。
这一理论对于语言学、语言教育和翻译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认知语境理论
认知语境理论我们的外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的,这种教学形式被称为“课堂教学”。
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James给出了有关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语言的接触情况、学习者的因素和学习情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的三位心理学家奥姆斯特德( L.J.Olmsted)、斯皮罗( S.Spilo)和普赖斯(S.G.Plesser)提出了第四个重要的因素——“认知语境”(cognitivecontext)。
奥姆斯特德把“认知语境”理解为“语境与语境相关的东西”(context-related phenomena),或者说“关于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件的信息和期待。
”斯皮罗将“认知语境”理解为“与学习者的参照或标准及其态度相关的语境因素。
”普赖斯则指出“认知语境”应该是指对一个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师而言,“相关的思维或行为的环境。
”这就把“认知语境”与语言内部联系起来了。
可以说,“认知语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的语言环境;二是学习者参照的思维标准,包括目的性、规则性、同义性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三是学习者参与的态度和所持的信念;四是具体的话语意义。
可见,“认知语境”理论可以概括为“环境、语境、思维”,当然也就包括了学习者的“信念”和他们使用语言的具体场合了。
所以,对“认知语境”的研究既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实践,也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所以,对外语教学中学生“信念”的培养是很必要的。
信念( Belief)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所持立场的看法,它既包括对某个人或事件正确与否的评价,又包括对一件事物的态度。
也就是说,信念表达着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如何理解的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信念是在感觉、知觉、表象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信念表现在学习者在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时容易产生主观上的定势和心理倾向,或者由于某些特殊的条件限制,形成了较稳定的动机和认知倾向,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谢 应 光(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按照认知语言学,人的心智是体验的,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
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经验主义;心智;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3)03-0103-05语境是语用学中常用的概念。
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化被认为是语言意义和语法的基础,这似乎与语境概念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认知语言学自有其独特的语境观。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Langacker(1997)曾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认知语义学的语境基础”,说明语言意义的概念观为什么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语境概念为基础。
他(1997:240)指出,虽然认知语言学以对心智的研究为中心,但也可以把它描写为社会的、文化的和语境的语言学。
本文的目的是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一、经验主义的语境观语用学中关于语境的论述很多。
例如,有人把语境看作是上下文,即单词或句子前后出现的语言材料;Searle把语境定义为对理解话语所必须的一组背景假设;(Ungerer&Schmid:,1996:45)Levins on(1983: 22-23)指出,语境指的不是话语的实际情景,而是所选择的在文化和语言上与产生和解释话语有关的那些特征;S perber和Wils on(1995:15)则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对世界所作的假设的一个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实际状态影响对一句话的解释。
在这个意义上,语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物理环境或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语,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性的文化假设以及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猜想都可以在对话语的解释中起作用。
虽然上述关于语境的论述也提到了理解话语时的一些主观因素,但R obins on(1997:256)指出,语用学中关于话语理解的假设一般都体现了客观主义的立场,即在谈论语言时,把语言中的规则和结构假定为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事实,假定它们是真实而独立于观察者的,把根据这种观察立场所创立的结构转变为心理的结构。
认知语言学采取经验主义的语义观对客观主义持批评的态度。
而Lakoff和Johns on (1980:192-193)否认有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他们指出,真理是相对于我们的概念系统的,而我们的 收稿日期:2002-11-06作者简介:谢应光(1949—),男,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概念系统又是以我们在与其他人和我们的物理以及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取得的经验为背景的,并且不断受到这些因素的检验。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在环境中起作用,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经验;这种经验在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某些调节行为,而这些调节又影响他们后来在环境中的作用。
因此,人们的认知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即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而与人们的概念系统有关。
Langacker(1997:234)指出,说话人对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这种相互作用发生的语境是有所领悟的,否则就不能成功地参与这些相互作用,语境也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如果心智是空洞的、或非领悟性的,它就没有发起相互作用的理由,也没有确定说话内容的基础。
同样,说话人不能感知或完全没有注意到的语境因素也不会被包含在所说话语的意义中。
例如,一只被说话人看见潜藏在院子里的猫可以是包含在他说的The birds are probably safe这个句子的意义中的语境知识中的一部分,而说话人觉察不到的贯穿整个场景的无数中微子则不会是语境因素。
因此,说话人在说话时的心智并不是与相互交流时的语境不相干,而是积极地参与观察、解释和影响语境,使语境融入到认知领域当中。
这种被说话人领悟到的语境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都是提供语言结构基础概念化过程的一个至关紧要的方面。
Ungerer和Schmid(1996:46-47)区分了情景(situation)和语境(context)这两个概念。
他们所说的语境属于心理现象的领域,而情景则指“真实世界”中的事态。
他们把情景定义为“真实世界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把语境定义为一种“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他们用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句话来说明这种区分。
这里的情景是由四个物体组成的,即一个男孩、一座沙塔、一只水桶和一把铲子,这四个物体通过男孩的活动相互作用。
当这句话被听话人处理时,其中的boy、sandcastle、bucket和spade这几个单词就在听话人的头脑中激发起相应的认知范畴,即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物体的心理概念。
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这些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表征。
Ungerer和Schmid所说的语境就是指这种认知表征。
他们还指出,语境(即这种认知表征)并不是孤立的心理经验,而是以至少两种方式与存储在人们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
一方面,检索长期记忆中关于所涉及范畴的具体的语境知识。
这样,听话人在理解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个句子时,就会把记忆中的“塑料桶”挑选出来作为在这个语境中的“水桶”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把“儿童铲”挑选出来作为在这个语境中的“铲子”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
另一方面,当前的语境会引发长期记忆中与当前语境有关的其他语境。
听话人在理解上句时,除上句所表达的内容之外,还会想起关于“沙”和“沙塔”的其他方面的经验,也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相关的范畴,如“水”、“手”、“贝壳”、“塔楼”和“护城河”等等,还可能联想到所有这些范畴之间经常发生的相互作用,如“挖沙”、“修塔楼”等等。
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现象,我们都有过大量相关的经验,并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相关的语境。
所以,各种认知范畴并不仅仅依赖于当前直接的语境,也依赖于与之相联系的一整套各种语境。
Ungerer和Schmid(1996:47)用“认知模式”这个术语来指属于某个领域的所有存储起来的认知表征。
认知语言学强调的是人的心智和经验在构建语境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语境是一种认知表征,是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经验密切相关的。
这就是经验主义的语境观。
“激活”语境观二、如上所述,认知语言学认为语境属于心理现象的领域,是与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
Langacker(1997:235)指出,词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们“激活”(ev oke)了多种知识和经验领域。
上面关于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个句子的讨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Langacker还指出,说话人对语境(包括话语方面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语境)的全部领悟构成语言意义的基础,因为语境的任何方面都可能被激活起来,成为词语的实际语义值的一部分。
Langacker曾把他的认知语法的核心概念“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定义为“刻画一个语义单位的语境”(a context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mantic unit)。
(Ungerer&Schmid,1996:46)一个词语就是因为它激活了一组认知域并对这些认知域的内容加上了某种解释才是有意义的。
任何种类的概念化都可以起认知域的作用,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知识的任何一个方面原则上都可以被激活起来,成为在某个特定场合理解表示这个事物的词语的一部分。
语境和词语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Violi(2000:114-117)从外部视点和内部视点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外部视点看,语境可以被看作是按照一种图式化的指向性以某种方式修饰词语意义的某种东西。
语境激活一个词语意义中的某些特征,而让这个词语意义中的另外一些特征隐藏在背后。
Violi用book这个单词来说明这个问题。
book的意义中至少包含如下特征:(1)可觉察到的物理特征(如它是一种固体物品,它的典型形状和尺寸,它是由纸制成的,它包含书面文本等等);(2)功能特征(用于阅读等);(3)历史特征(如它是一种人工制品,由某人写成,它的印刷、制作、销售过程等等)。
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些特征只有一些被激活起来。
(1)a.John read the book.b.John burnt the book.c.John threw the book against the window in order to break it.(Violi,2000:115)(1)中的3个句子分别激活book这个单词的不同语义特征。
(1a)激活的是“书”的功能特征(可以被人阅读);(1b)激活的是“书”的一种物理特征(它是由纸制成的,因此可以被燃烧);(1c)激活的是“书”的另一种物理特征(它是一种固体物品)。
(1)中的各个句子分别提供的语境选择了“书”的某个语义特征,把它推到突出的位置,而让“书”的其他语义特征处于“休眠”状态,处于等待被激活的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一块平滑的岩石称作“椅子”。
这时,关于“椅子”形状的所有特征都被隐藏起来,而只选择了“椅子”的功能特征,即“某种可以坐的东西”。
Violi(2000:115)指出,确定事物必要的和充分的语义特征常常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就是语境总是能够取消这些语义特征中的至少一部分。
但是,强调语境能够选择词语的某些语义特征,而让另一些语义特征隐藏起来,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每个单词有它自己的语义潜在性,并不意味着意义完全是由语境决定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每个单词都有自己的语义潜在性,才使语境有可能在这种潜在性中进行选择。
Violi(2000:116)指出,语境并不只是从外部修饰或限制词汇意义的某种东西,它也是一个词项在话语中出现时所创造并引入话语的某种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语境对词汇意义的选择作用,还应该看到单词本身也能够激活语境。
因此,Violi提出,不仅应该从外部视点看待语境,也应该从内部视点看待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