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合集下载

新联结主义: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的开题报告

新联结主义: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的开题报告

新联结主义: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语言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习得顺序、习得机制、习得难度等问题,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

联结主义理论是知识表达和记忆的一种观点,它认为知识不是储存在人的大脑中,而是以连接的方式存储。

这种连接建立在各种不同的元素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

联结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假设是,思维和学习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的,也就是说,信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的。

联结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习研究中,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认知过程。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联结主义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主要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联结主义和二语习得的关系,并探讨联结主义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3. 研究问题1) 二语习得和联结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联结主义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二语习得过程?3) 联结主义对二语习得教学具有什么启示?4) 目前在联结主义视角下进行的二语习得研究有哪些?5) 联结主义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是什么?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主要收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联结主义与二语习得的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探究联结主义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法,总结联结主义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限制。

5.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并探究联结主义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科研和教学实践具有启示作用,为提高学生的二语学习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6. 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归纳和收集,确定研究框架和研究问题。

第二阶段:文献分析,梳理联结主义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第三阶段:总结分析联结主义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限制。

第四阶段:撰写研究报告。

二语习得过程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二语习得过程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作者简介: 黄齐东 (94 ) 男 , 17一 , 江苏南京人 , 讲师 , 硕士 , 事应用语言学语用学研究 。 从

81 ・
的需要 对这些被激活 的表征进行 重新组 织和建构 , 在

语 言结构 , 一个 高 度复 杂 的 发展 过 程 。这就 要 是
重新建 构的过程 中, 新的信息获得 了具 体的意义。
和 中介 语 系统研究 , 3 部分 都与认 知语 言学 有着 密 切 的联 系 。语 言 能力 是 人类 认 知 能力 不 可 这 个 分割 的一部 分 , 言 习得 过程是 一种 心理 和智 力过程 。在认 知语 言学 领域 , 语 二语 习得研 究被 看作认 知科学 的一个 分支 , 言 习得 成 为人 的基 本认 知 能力 的组 成部 分 。作 为 认 知 能力 的一 部 分 , 语 语言
言 习得 观认 为 , 生来 就具 有掌握语 言 的习得 机制 , 人
程是 一种 心理 和智 力 过 程 , 与人 类 大 脑 获取 、 理 、 处
保存 和运用 知识 的方 式密切 相关 。
在认 知语 言学 领域 , 语 习得 研 究 被看 作 认 知 二 科学 的一个 分支 2。认 知语 言学认 为语 言结构 与人 的概 念知识 、 体经验 以及话 语功 能有关 , 身 把语 言 习 得纳人 人 的基本认 知 能力 的范畴 。作为 认知 能力 的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认 知 观
况下 进行 的渐进 性 的 自我 建构 的过程 。从信 息加工 理论 的角度 来看 , 所谓 学 习 , 实质 上就是 一个信 息 的 输入 、 换 、 码 、 存 和提 取 的过 程。 习得 者 以信 转 编 储 息 的传 输 、 编码 为基础 来建 构 内部 的心理 表征 , 进而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是人类在学习、使用第二语言 (L2) 过程中的认知、神经和教育机制。

近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当前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句法模式在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Cognitive Theory) 和生成语法 (Generative Grammar) 的背景下,句法理论模式声名鹊起。

该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机制化的、自主的、无意识的句法规则的翻译过程。

这个模式大力倡导语言技能的层次化,强调语言规则的概括、抽象和系统性。

这种理论模式对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形式化抽象,推动语言学习从语义向形式转变,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

但是,这种模式无法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义、实践、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者们需要从其他角度进一步探索语言学习的机制。

第二、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知识的发展是互相作用的,并且都受到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它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认知过程,认为习得一门语言需要不断重构,迭代和动态调整。

这个模式可以处理和解读语言认知过程中的许多困难性,因为它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本质,而且更重视学习者的交互和文化认知。

它将自己视为一种广义的理论,因此不仅限于学习过程,更涉及学习背景和跨文化联系。

尽管这个模式带来了新的视角,但它需要更好地结合实践。

第三、社会情境模式社会情境模式将语言学习放置在社会情境中,强调个体、社群和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语言的习得不仅涉及到个体认知,而且涵盖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强调社交和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种模式不仅将语言学习放在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中,还扩展了语言教育的范围,提供了个体、社群和文化因素的多维分析框架。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 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就是口语中的听与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与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就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与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与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与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她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就是一种思维现象,而就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就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她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与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与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就是声音的刺激与反应,而且把语言与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 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就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就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就是乔姆斯基与马克奈尔(D、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二语习得记忆原则与认知模式

二语习得记忆原则与认知模式

二语习得记忆原则与认知模式儿童似乎非常轻松的就可以在几年内掌握成人不可能掌握的语言技能的事实,使许多人把目光转向儿童母语习得,希望找出可以应用于外语教学的方法。

一认知与母语习得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同认知一样是在客观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以认知为前提的。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来自人体的经验并以感知、动觉、物质和社会经验为基础。

母语习得同认知一样是在对客观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即语言是以认知为前提。

从个体发展看,儿童是先有意识、思想,而后才开始习得语言,语言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符号,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工具,因此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世界的过程。

研究显示,儿童在认知能力发展之前难以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

没有数的概念儿童即便能够发出“一”、“二”、“三”这些音,也不能说明他们习得了数字表达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的产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很大促进作用。

二母语习得的生理机制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内在论认为,没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是不可能习得语言的。

语言具有生成性,借助普遍语法 UG可以生成无数的句子。

语言习得不是获得语法规则而是设定普遍语法规则参数值的过程。

大多数认知语言学家接受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但同时强调正是人们的认知过程及语言信息的输入激活了人类的语言习得机制,从而构建了母语的语言结构体系。

综上所述,认知论和内在论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观点:相互作用论,即语言习得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模式的—个重要特征是学习者内在语言习得机制作用于语言环境的输入,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语言是语言系统内在化的结果。

二、成人二语习得认知心理过程及记忆模式一成人二语习得认知心理过程外语教学一直受母语习得研究的影响,但两者不能全面类比。

曾在美国流行的听说法就是这种不合理类比的结果。

成人在认知、情感、神经发育及肌肉协调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儿童的地方,适合儿童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成年人。

认知与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不同解释

认知与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不同解释

认知与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不同解释认知与语言习得密不可分。

认知制约语言,语言反映认知。

语言能力是人们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母语习得的最大区别是,二语习的是建立在已经掌握了的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二语习得研究被看作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功能有关,把语言习得纳入人的基本认知能力的范畴。

作为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学习从一开始就受到认知的合理性制约。

语言具有符号性,语言符号既能反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与关系,又能反映主观世界的各种意念与思想。

二语习得研究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为语言输人与输出研究,习得者内部与外部因素研究和中介语系统研究。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这3个部分更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认知语言学主要集中于探讨认知语言学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来描述英语,汉语等具体的语言习得。

最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其研究成果不断的被应用于二语习得中来。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习得基本观点主要是从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两方面进行讨论。

主要为:习得语言就像其他复杂的认知活动一样,从具体的食物中提炼出抽象结构或图式。

二语习得与其他知识一样,是通过经验学会的。

学习者从输入中接触到众多的形符,通过加工后作为类符储存起来。

而后通过归纳概括出高层次的类符。

在此过程中有两类因素至关重要,主观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和注意,客观因素是语言的频率。

因此二语习得应重视在具体语境的具体用法。

儿童习得常规结构和非常规结构的方式相同,都是通过一般的学习机制获得的。

儿童的语言发展依赖于人类共有的认知和社会过程,主要包括意图识别和文化学习,类比于结构映衬,结构合并。

二语习得也是如此。

二语习得本质上是与母语习得相同的,他们都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频率,提示与结果关系的关联度,多个提示之间的竞争,凸显度,但除此之外,二语习得还受到母语知识的遮蔽和阻断等因素的影响。

二语习得要充分利用语言的动因着重从相似性和语言意识方面强调,要认识到语言的动因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二语习得的创新范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二语习得的创新范式

第37卷第5期YoL37 No.5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18年5月May 2018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二语习得的创新范式董晨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1524)[摘要]认知语言学分析语言、心智与大脑间的关系,为妥善处理二语习得领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特殊的分析视角。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二语习得,既能有效增强学习质量,也能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检验。

本文从不同角度了解真实语境下使用与学习二语的数据,全面研究输入、加工词汇信息、储存词汇信息、提取词汇信息等二语文化知识和语言习得的模式,了解在认知语言学环境中二语习得范式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范式[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 -7602(2018)05 -0177 - 04二语习得研究和其他学科互相影响、彼此渗透,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工智能、认知 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

现阶段,我国以认知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为切人点的二语习得研究很少, 这是导致此学术领域质化研究明显少于动态历时研究、量化研究的主要原因。

使用目前已掌握的方法,可以 强化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以认知语言学为突破点的分析,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 特殊的理论价值与应用意义。

_、二语习得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一) 二语习得理论二语即第二语言,是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在本国或目的语国家学习其他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以研究 母语习得为前提,学习习得母语的认知理论、输入输出理论等。

20世纪40 ~7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迅 猛,提出很多二语习得的理念模式。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是习得的过程与内存机制,包括以认知观点为基础 的研究和以语言学观点为基础的研究。

前者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如何学习和掌握目 标语,重视学习动态、学习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所经历的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包括行为主义模型、知觉-学习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和认知心理学模型,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模型认为习得语言的过程是通过被动模仿模式、反复练习和引导来实现的。

这个模型强调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典型代表是斯金纳的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在重复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输入和输出交互作用,将逐渐构建出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

知觉-学习模型知觉-学习模型提出音位、词汇、句子等语言结构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实现的。

这个模型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规律性和模式性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如Chomsky提出的的语法翼式和Krashen提出的的输入假设等。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强调人类二语学习的自然属性,认为二语习得是对人类认知、推理和记忆能力的挑战。

这个模型通过计算机前端和后端的结合来研究人类语言学习能力,并且试图用计算机进行二语学习辅助。

认知心理学模型认知心理学模型强调个体对外在语言输入进行理解和组织的能力。

他认为语言是由思维的产物,并且构建语言结构需要有认知基础。

其中有注意力、记忆、语言推理等认知过程被视为影响人们习得语言的因素。

其代表如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的多知觉道路理论和曼尼内提出的经验论。

四种理论模式涉及到的研究方向都各不相同。

行为主义模型重视语言环境,知觉-学习模型重视语言规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模型注重强调语言背后的认知作用。

这些模型的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各种理论深度渗透,致力于建立更为科学、全面、复杂的二语习得理论。

在未来,二语习得研究将面临更加繁琐复杂的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许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课法 , 如“自然法”( Natural Approach ) 就是成立在某一学习理论( 克拉申的督查模式) 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课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照而创办起来的 ( 如听闻法 ) 。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 , 能帮助我们认识已创办起来的教课方法 , 也能促进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照去进行英语教课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商讨外语学习广泛性和规律性的研究 ,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种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 世纪 20 年月 , 华生 (J.B.Watson)是它初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以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和反响。

心理学只关怀外面刺激如何决定某种反响。

在华生看来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取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响 ( S-R, Stimulus-Response) 。

, 即刺激, 动物和人的一构造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模式作为其理论依照。

( L.Bloomfield ) 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响”Jack 让 Jill 摘苹果说明S-R 语言行为模式Jill ’ s hunger (S)“I ’m hungry”(r)Jack ’ s hearing (s)Jack ’ 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 .s 语言行为的研究, 他以为 r, s 是物理的声波 , 进而得出语言教课过程的理论 , 即在语言教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 , 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响。

斯金纳 ( B.F.Skinner ) 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以为人们的语言、语言的每一部分都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语言的刺激 , 也可能是外面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 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认知一、前言語言与认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学好语言就应该具有相应的语言认知能力,只有认知能力的完备才能够让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而语言习得所牵扯的内容也是广泛的不仅与人的心理发展有关,还与人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二语习得则是除了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的学习,在认知语言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二、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从认知心理学方向对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化产生认知的过程,也就是转换——生成愈发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将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纳入到了认识的范围之中,也就是说人学习语言其实是对语言产生认知的过程。

想要对语言产生认知就需要拥有对语言进行归纳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对语言学习的规律进行深刻的认识,之后就能够凭借此运用语言,达到习得的目的。

(二)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是除了学习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种语言,第二语言想要达到习得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二语习得的过程也是对语言产生认知的过程。

我国对于第二语言的重视度非常强,其中第二语言的基础知识被视为重中之重。

三、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一共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的输出与输入、习得者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中介与系统,这三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

(一)语言的输入以及输出在进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会通过对那些水平较高的语言进行就受,然后通过对这些语言的理解,就能够轻松的领悟到相应的语言知识。

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不仅能够习得语言还能够将习得者将自己学习的领悟进行输出,这样就能够对语言的习得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一开始进行语言输出的时候,并不能保证语言习得能够往积极的一面发展,有时候会有争议发生,因此在进行语言输出的时候应该注重调整,利用互动协商来加强语言之间的交流。

(二)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二语习得是由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有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教学方法以及各种外界环境。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探讨非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四个主要的理论模式,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些理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四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关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刺激和反馈。

根据行为主义模式,学习者通过重复和模仿等方式,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行为主义模式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内在规律,因此受到了批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模式逐渐兴起。

认知模式强调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和思维活动。

学习者通过构建意义和理解语言规则来习得语言。

认知模式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记忆和认知过程等方面,探讨二语习得的内在机制。

尽管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它忽略了社会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话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社会互动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与母语者或其他学习者的互动,获得输入和反馈,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社会互动模式借鉴了社会学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观点,将语言习得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对话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它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

社会文化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融入社会文化,获得语言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关注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意义构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重点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和语用交际。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会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语言功能和运用技巧。

研究方法从实验室研究转向自然环境中的研究。

实验室的研究虽然能够控制变量,但与现实情境有一定的差异。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为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语言学习行为,应用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语言习得理论,并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语言习得作出详细阐述。

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an D.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本文对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传统意义上讲,第二语言习得分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说( behaviorism) 和固有观念学说(innatism) 。

前者认为学习者与其周围环境的交流导致语言习得的产生;后者强调人的内在的和先天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一种语言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2vice) ,使得人们去自由地习得语言。

从20 世纪70年代起,克拉申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80 年代初发表其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2) ;同时于1982年与特雷尔(T. Terrell) 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 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①习得- 学得差异假设(acquisition2learninghypothesis) ; ②监检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 ③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④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 ⑤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2filterhypothesis) [1 ]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新进展_于翠红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新进展_于翠红

现代外语(双月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2015年12月第38卷第6期December 2015Vol.38No.6*本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RT 和EEG 证据的汉英双语者运动事件认知研究”(14YJA740054)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得到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与策略策略研究”(11CWZZ17)资助。

1.引言以“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Lakoff 1987)一书的出版为肇端,认知语言学研究不断蓬勃发展。

与传统研究范式不同,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将基于使用的模型奉为圭臬,强调语言本质上是社会的,坚持对人类语言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及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时应遵循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

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日益广泛应用于第二语言教与学,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研究范式,既有利于客观审视语言运用中的动态变化,也有助于宏观阐释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认知机制,为多维度研究、认识语言习得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本文在分析、整理近10年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认知语言学核心概念应用实例的基础上,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新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和评析,指出认知取向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实践意义及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相融合的研究范式新进展早在本世纪初,Robinson (2001)就曾对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理论及二语教学中渗透的认知因素进行过系统探讨,提出二语习得研究的认知取向,即通过解释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推理和智能结构,揭示语言加工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近年来,研究者(Robinson &Ellis 2008;Boer &Lindstromberg 2009;Littlemore 2010;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新进展*山东工商学院于翠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件福提要:认知语言学探索语言、人脑和心智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众多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与实证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综述

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与实证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综述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讨会综述: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与实证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认知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中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化,尤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在此背景下,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成功召开,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对本次研讨会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2.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该领域的基本原则包括:语言是认知的,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结构密切相关,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基于上下文的过程。

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它们如何影响语言学习和教学。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还关注语言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大脑如何处理语言信息,以及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本节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结果,并讨论它们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语言习得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研究人员正试图揭示儿童是如何在大脑中构建语言系统的,以及成年人是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

本节将介绍一些关于语言习得认知机制的研究,并探讨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感知、记忆、注意力和推理等多个方面。

本节将介绍一些关于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并讨论它们对语言理解和输出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正试图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在大脑中处理和存储第二语言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语言教学。

本节将介绍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研究,并探讨它们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限于语言学领域,还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浅谈神经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

浅谈神经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

浅谈神经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作者:邓颖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长期以来,二语习得都是语言学家们感兴趣的焦点之一。

对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描写,假设,实验……这些研究各有合理之处,然而却大多缺少生理层面的证据支持,致使某些问题仍然颇具争议。

事实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神经能力,语言习得是神经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本文将从神经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为二语习得提供一个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神经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二语习得理论[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一、神经认知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神经认知语言学与6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语言学流派之一。

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前身是层次语法。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西德尼·兰姆正式提出这一概念。

在兰姆看来,语言中不存在语法,语音等语言规则,语言只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关系系统。

该理论注重语言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神经认知语言学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学的确是门交叉学科——它不仅研究语言习得理论,更与习得者的心理认知、生理基础、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二、二语习得代表理论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分析二语习得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未有语言学家提出二语习得的总的理论。

各种学习理论只是不同角度的语言习得机制及过程的描写和阐释。

总的看来,这些理论也不外乎三大派别:先天论,后天论以及介于二者的平衡点相互作用论。

(一)先天论先天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他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先天存在着一种适用于所有语言的语言习得机制。

当这种先天就具备的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激活,就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

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的习得就是学习者在普遍语法的作用下,不断调整参数从而转换成个体语法。

没有这种天赋,那么在外部语言数据输入欠缺的情况下,人类语言习得将很难发生。

换句话说,语言习得是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的产物。

第六课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

第六课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

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习得的基本 观点
•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形成、运用、习得都是基 于用法的(usage—based) • 第一,母语是以具体用法为基础逐步习得的;习 得语言就像其他复杂的认知活动一样,从具体的 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结构或图式(最初由康德提出, 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 技术,一种技巧。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 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 概念。他把图式看作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 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 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 构。 )。
•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 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 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 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 • 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 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 ,指人脑对语 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生成语 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 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 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 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 4、把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结合起来, 考查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习得同一目的 语的情况,或者研究相同母语背景的学习 者习得不同目的语的情况。这方面的研究 把二语习得置于更广阔的理论框架下,便 于发现过渡语的个性和普遍性。 • 5、在研究方法上,注意与学习者语料库 结合起来。最近,束定芳(2009)也强调了语 料库方法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运用。
• 第六,认知语言学和基于用法的模型强调 语言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在真实互动 中学会的,强调学习者的自身参与。这种 思想与交际教学方法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认知语言学角度二语习得研究 现状
• 1、多义词的习得 • 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研究都发现,多义词各个义项 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基本义项为原型组成语义 网络。相关的二语习得研究力图回答如下问题: 设法使学习者认识到各义项的关系是否有助于他 们掌握词的意义?Taylor(1989)发现二语习得与母 语习得有相似之处,具体有:1)原型意义比边缘 意义更早被二语学习者习得;2)学习者水平越高, 其对二语原型的选择和判断就越接近本族语者, 但是无论学习者水平高低都会同本族语者存在差 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个术语首
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的语言(Lamb,1998:381),其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联系紧密。

认知语言学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

1989年由
德国语言学家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g)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言学
的正式确立。

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刊物,成立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

认知语言学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概念和意义来自人们对
世界及自身的认知,而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无休止的对环境自身的体验。

Lakoff&Johnson(1980)首先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认为客观世界
是人们体验和理解的对象。

认知是人们对现实和自身体验的理性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

1.1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构式语
法理论等。

绝大多数人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与思维和行
为无关。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普遍存有于日常生活中,
而且其不但存有于语言中,而且存有于思维和行为中。

人类思维和行
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人类思维的方式、体验和行为
也是隐喻的。

他们指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隐喻是两个相互没有交集
的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为同一域内的映射。

Bencini&Goldberg (2000)提出了与动词中心论相对的构式中心论,即一个句子是以构
式为中心,而动词只部分影响意义。

构式中心论能够补充动词中心论
的缺陷,解释了众多动词中心论无法解释得语言现象。

1.2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纳观察、调研、记录和比较等方法对实际
的语料实行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

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其
全面性和可靠性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但相对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结
构主义派的内省分析法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此外,内省法
过于理想化、形式化和内在化,对客观环境都不予考虑,容易造成
“先入为主”的观点。

2.认知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看法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后天学习的,重视语言习得的过程。

语言
习得不但依赖语言习得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认知水平(如记忆
和注意)的进展而进展。

2.1记忆记忆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涉及信
息储存水平和加工处理水平,与二语习得的加工和产出最为相关。


作记忆最先由Miller,Galanter和Pribram提出的。

Baddeley&Hitch (1974)区分工作记忆的三大系统:(1)中心治理系统即注意操纵系统;(2)语音环,与言语和发声系统相关;(3)视觉空间概要,提
供视觉对等物。

Baddeley(2003)修正了最初的工作记忆模式,并提
出了其第四大系统即不定时的缓冲。

修正模式,与最初的模式相比,
不是注重各个子系统的分离,而是注重信息融合的过程。

二语习得研
究中使用的记忆理论主要有工作记忆的水平论、注意操纵论、激活论等。

2.2注意HulstijnandHulstijn(1984)表明如果教师让学习者每次
注意不同的特点(如,发音,语法,语速等),某些语言任务就能够
被持续重复。

VanPattern(1994)使用一位西班牙语学习者学习虚拟
语气的实例说明注意对二语结构习得是很有必要的。

那位学习者对别
人表达中的虚拟语气的使用给予了注意(即观察别人在何种语境中使
用虚拟语气),之后逐步在自己的表达中学会使用,不过,事实上,
这位学习者并未有意识地掌握虚拟语气的使用规则。

注意源于心理学,与其相关的有五个假设:注意是受限制的;注意是有选择性的;注意
部分从属于自愿操纵;注意操纵能接触到意识;注意对学习是必要的。

心理学传统观点认为受限制的水平是注意的首要特征,而且这种观点
广受二语习得研究者的青睐。

注意的选择性,作为注意的第二特征,
是受限制的水平的结果,所以,注意必须被有策略地分配。

此外,最
持久的争议在于注意的选择性出现在语言处理的早期还是晚期。

Bialystok(1994)认为二语习得中注意的选择性比其受限制的水平更重要。

注意部分从属于自愿操纵,二语习得中教学的重要作用有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

Neumann(1996)指出注意与意识是密不可分、同等重要的,同时区分了以下假设:(1)选择是推动语言处理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2)选择的点就位于信息处理系统不受限制的水平与受限制的水平之间;(3)被选出的刺激体现在有意识的意识中,而未被选出的刺激则无法体现。

大量研究表明无注意的学习几乎是不存有的。

注意通常与记忆模式联系紧密,注意是长期记忆储存的必要条件。

在二语习得领域,注意是输入能进入进一步的思维处理的关键要素。

3.结语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